食物,可以果腹充饥也可以熨帖人心。
它是人类生存的必须品,有时却也是人们精神沟通的中介物。
这部印度的影片《午餐盒》有一个精妙的视角,以一份午餐勾连起两个陌生人的命运和生活。
这是那种从开头就透露着佳作气质的电影,充满自信的平静叙述,逐步合理推进的情节以及有着自觉节制意识地对于情感的把控。
伊娜作为一名家庭主妇,想用精心烹制的午餐把愈发疏远的丈夫拉回身边。
她坚信那句话,想赢得一个男人的心,就要先赢得他的胃。
丈夫上班后,伊娜就开始烹饪,午餐是通过一个类似快递公司的专门送餐机构递送的。
但从这天开始,送餐公司的系统出了错误,伊娜做出的午饭被送到了另一个男人的办公桌上。
费南迪斯在这家会计事务所工作了35年,兢兢业业,从未犯过错误,一个月后就将退休。
他丧妻无子,生活孤单无聊。
每天的午餐都从一家外卖店预订。
这一天,这份错送的便当的美味让他心情大好。
空饭盒被送回伊娜家。
伊娜以为这是丈夫对自己的嘉许。
但晚上才得知,丈夫的午餐与另外一个人的午餐对调了。
她没声张,只是在第二天的饭盒中放了一个纸条,写明了情况。
费南迪斯看到后,不但又一次吃光了午餐,还给伊娜回了一封信。
就这样,两人开始了通信。
在某种暧昧的情绪下,伊娜变着花样烹饪午饭,伴随着这个餐盒,两个人诉说了自己的生活境况,各自的爱好,对生活的困惑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直到有一天,他们决定见面。
但费南迪斯却退缩了……作为一部导演的处女作,《午餐盒》称得上足够优异。
它没有沾染一丝好莱坞刻意营造卖点的商业风气,也没有故意用偏门和极端的题材标榜自己是一部文艺片,同时彻底杜绝了印度电影中突兀得莫名其妙的歌舞片段。
电影用平缓且诗意的镜头描述了印度社会的面貌,人们的生活与内心,却又有着明显的国际化视野。
它绝不是一部闷片,但也决不喧闹,到处都是精巧的细节和隐喻。
伊娜摆弄食物时透露的希冀与爱意,费南迪斯用餐时的满足和踏实,都透过食物散发着超凡的味道。
伊娜楼上的邻居阿姨一直扮演着她的导师,指导她烹饪也指导她如何与人相处。
但阿姨从未现身,两人只通过喊话的声音交流,她就像一个“神明”,悬在高处,存在却无形。
《午餐盒》虽然发生在印度,但写的却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故事。
它没有刻意强调异域情调或者展现底层的不堪,讲述的其实是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表里。
这种故事最容易讲得无聊,更何况还是通过一餐一饭这样俗常的介质进行叙述。
但《午餐盒》却从饭菜中抖落出许多很难言表的心绪。
比如,婚姻中的冷漠与疏远,人们对于爱的索求,对孤独的抵抗,对于新生活的向往以及随之而来的对变化的恐惧。
在每一次的午餐中,餐盒中盛放的都是人们复杂的情感,欲说还休的关系还有暧昧的分寸。
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说,这份午餐中家常的味道和心思,成为了这个虚拟时代的一种真实的慰藉。
人们的孤独、欲望、勇敢和胆怯都被温热可口的午餐激发和安慰。
食与性其实都是电影中很难处理的主题,相比于具有话题性的“性”,其实“食”更难驾驭。
极少能够见到一位导演能将这个主题演绎到位。
在中国这个每天都谈论“舌尖”的国度,除了一部《双食记》之外,又还能记得哪部此类题材的电影呢?
食物如此重要,它是一切欲望的基础,却似乎一直在像样的电影中尴尬的缺席。
《午餐盒》真是一部难得的作品,用一个戏剧性的错置引出一段唏嘘的故事,并且用食物寄托了惆怅而绵长的情感。
看电影的时候,感情没有太大的起伏,就像阅读一个平淡的故事,只不过多了画面的演绎。
直到电影的片尾曲结束,我仍没能从故事中走出来。
这个电影不像别的电影给人感情的爆发,哭泣的时间点,雷动的掌声。
他是平淡无华的,跟我们都息息相关。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刻,郁闷烦恼或是开心,想迫不及待找一个人一吐而快,打开通讯录,却停在了最底端。
最熟悉的朋友太过了解你,不熟悉的人也没有谈论的必要。
这个时候好想出现一个陌生人,他不了解你,甚至连你的名字也不知道。
他以他最大的耐心聆听你的晦涩,并给予回应。
故事的男女主角都是这样的存在。
一个是家庭主妇,丈夫工作忙碌,回家只盯着手机看并且有出轨的嫌疑。
一个是职场工作几十年的男人,妻子逝去,他的身边没有人能聆听他,他在饭点的时候抽着烟看别家的欢聚,回到自己的家中一个人吃起了简食。
当这样的两个人相遇时,毫不忌讳的向对方以这样特殊的途径开始了交流。
在故事的中间,男人观察到了街头艺术家看上似每幅相同的画中不同的小细节,在孟买拥堵的一天中选择做了突突车观察这个生活了几十年的城市。
我们的生活不也如此吗,看似每天一成不变的生活实则都在发生改变。
有些人,有些事,不刻意去记住,不去诉说,真的会遗忘的。
曾经鲜明的人在脑海中早已模糊了轮廓,曾经让你喜悦的事情你还记得那时的感觉吗,甚至都忘了当初是如此喜欢身边的这个人。
不用刻意停下脚步去回想,望多留着身边的小事。
其实故事给了男人和女人最好的结局。
男人收获了与后辈的情谊,他不是孤身一人。
男人回老家后捡起了小孩们的球,不再是苛责,小孩窗户前的招手让我回味至今。
女人收获了勇气,迈向那个幸福吗过度。
他们没能见面,这是生活。
有时候,错误的火车,总能带你去正确的地方。
ps:电影中有些细节夜让我深思,比如男人当初为何不培养后辈,男人跟后辈说不辞职结果却踏上了回家的火车,这个反转包含了这个男人多少个日夜的辗转。
文笔有限便不再赘述,感谢看到这里的你们。
1、电影所涉及的主题看上去比较过时。
女权,女性的苏醒和崛起在上个世纪就是个老掉牙的话题。
但在印度,这样的话题仍有探讨的必要,传统文化根深蒂固,非一代二代人可以解决,再说电影的主旨不单单是女性的话题,它有更深远的范畴。
2、电影中楼上的婶婶是印度女人的标配,她没有自我,只为了男人和家庭而活。
虽然在电影中从未露脸,但是她聪明、优秀,可说是家庭主妇的百科全书。
但无疑她是非常悲催的,男人是个植物人,瘫痪多年,诡异的靠着一台旋转的电风扇而活,而她守着活寡,谨守妇道,悉心照料。
她的全部宇宙里只有一个废物的男人,她毫无逻辑的照料着他和那台毫无道理的电风扇。
这种荒唐的事情却是印度社会对女人的一种评价和要求。
3、女主同样聪明、伶俐,能读会写,应该受过相当的教育。
在楼上婶婶的教导下,精通家务,遵守妇道,相信抓住男人的胃即使抓住男人的心的传统鬼话。
但教育让她变得有些不同,她要求得更多,不希望这样的生活,渴望对等的感情和完全的自我。
女主属于慢慢苏醒的新一代女性。
4、女主的妈妈在照料生病将死的父亲。
这是个更加传统的女性,一辈子没有过自我和自由,即便在困顿的条件下也不敢开口让女婿贴钱治病,她以此为耻辱。
传统将她妈妈深深的囚禁住了,一辈子不得脱身。
女主对父亲基本没有什么感情,为她母亲感到可怜,厌烦这种不对等的关系。
女主有个可爱的小女儿,她可不愿意她的女儿将来重蹈覆辙。
5、如果电影讲的是这些,可就没多大意思,其实它有更深宽广的意思。
在这个世界,没有人可以找到自由和自我,不管男人女人。
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部电影,从男人的角度。
男主在孟买的一家保险公司打了一辈子的工,即将退休。
他的全部人生把时间交给了工作,按部就班,一丝不苟,忙忙碌碌。
他是宇宙中一颗尘埃,是孟买这个城市不起眼的小零件。
每天挤着公交车,干着机械而毫无激情的工作,冷漠乏味的同事,严肃威严的领导。
一瞬间就老了,茕茕孑立,而又一无所有。
他站了一辈子的公交车,死了之后还只能站着,因为买不起一块大一点的墓地。
到了60岁,开始觉醒了,想要找回时间、自由和自我。
6、午餐盒是一种契机,小概率的错误事件把两人联络在一起。
渴望独立找回自由和自我的家庭主妇,冷漠厌世冰冷的男主也在城市中找到了温软和阳光。
最后女性坚强的走出了这一步,而男主却退缩了,因为他闻到了自己身上老年人的气味,这种退却有着极深的诗意。
或许是城市对人的摧残比家庭对主妇的摧残更甚,或许是时光不可倒流,每个人都会孤独的老去。
7、电影中开放式的结尾留有温度。
而我的看法是,无论你搭上哪一班火车都会开往错误的地点,无论是不丹还是尼泊尔你也找不到天堂。
因为无论我们怎么样,我们永远是这美丽世界的孤儿。
在写这篇的时候,上个星期的电话还没有开始写,可是很想看电影的心让我直接打开了这部电影,说实话缘分可能就是这样妙不可言,我明明搜的是情书,却突然在搜索推荐里一顿乱滑找到了这部电影,当时就感觉冥冥之中很熟悉午餐盒这个设定,于是便不分好坏的存了下来,总的来说这部电影还是挺让我满意的(除了结尾仓促的莫名其妙以外),就像在跳蚤市场闲逛,突然淘到了还不错的东西时候的喜悦和满足,我真的挺高兴的。
整部电影围绕着午餐盒展开,想通过美味的午餐抓住丈夫的胃,进而抓住早就不在她身上的心,可是这份饱含着妻子的爱的午餐却阴差阳错的送到了一个陌生人的手中,这个陌生人不仅享用了这份午餐,甚至还对于午餐的味道毫不留情地提出了直接了当的评价,这位妻子有些愤怒也有些惊讶,就连楼上经常给她递香料的阿姨都说这人吃了白饭意见还那么多,本来这件事应该是妻子在晚上丈夫回家时直接告诉丈夫,并且要求送饭员做出赔偿的,可是镜头里的她最终却并没有这么做,可能是陌生人对于她的饭菜味道的肯定和赞扬吧,毕竟冷漠的丈夫已经很久没有这样夸赞她了,也可能是心中怀着些许不易察觉的隐蔽情感,总之她没有更正送饭位置的,而是继续为这位陌生人做午饭,他们因为一份送错的午饭而建立了联系,平时用铁饭盒的其中一层放置纸条沟通,二人在纸条上互相传达自己的近况,向对方透露自己的思想,不为人知的秘密,这样的相处方式让他们愈发亲近,而妻子丈夫的出轨更是戳破了二人中间唯一的一层薄膜,妻子也在精神上出轨了,我想这里安排丈夫的出轨或许在为妻子的精神出轨找道德借口吧,说实话我觉得不是很有必要,毕竟丈夫已经不爱她了,心已经不在她身上的话,这样没有感情的爱情关系也没有必要留存了吧,虽然有着共同的女儿,在一张餐桌上吃饭,睡在一张床上,却早已形同陌路,这样的家庭关系无疑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
说实话一开始陌生人直截了当的告诉妻子你的饭菜哪里做的不合自己胃口时,我觉得他讲话不留情面,或许不太会和人相处,职场关系僵硬,在公司从业35年却未有熟悉的同事朋友,在这里如同陌生人一般独来独往,不怎么会与人打交道,对新来的助手也是率性而为,十分冷淡不礼貌,但随着和“妻子”书信往来的增多,他逐渐又向他人打开了封闭多年的心房,和助手也能坐同一班车下班,坐在同一张桌子前享用午饭,我觉得这些都是书信来往给他带来的改变。
其中有一个细节是旁白信中说穷人才会把香蕉当做午餐充饥,这正是“陌生人”的助手的午餐,这一点或许在暗示着影片开头助理小公司总会计师的身份是假的,为下文的剧情发展做了铺垫。
或许结尾确实过于仓促,但是刚刚我突然又有了别的想法,大概结尾所呈现的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事情走向吧,妻子在发现饭盒送错后立刻和上门的快递员争论此事,饭盒再没有送到陌生人的手上,陌生人在享用了一顿错误的午餐后便再无他话,他也只是按部就班机械性的完成了退休前的所有工作,坐上了前往退休圣地的火车,在他身边,陪伴的不是妻子,而是从不离身的手提包。
演员本身的演技好的没话说,特别是“陌生人”,眼白露出,黑眼球向上提的时候,那个眼神就承载着太多的故事,还有一些细微的动作,妻子看到信前后的神情变化,陌生人拿出信时的小心翼翼,带着俏皮的偷偷摸摸,都让整部电影的人物刻画的鲜明立体,吸引人,也更打动人。
看了看豆瓣上的影评,都说不丹是一个幸福指数很高的城市,他们相约去不丹旅行,逃离自己一直呆着的环境,或许都是因为现状的不幸福而渴望幸福吧。
午餐盒,里面是家人对打工者身体健康的关心,其中饱含了各种各样的情感,对于很多人来说,吃饭是一件和幸福有关的事情,一顿热饭热菜,在寒冷的夜晚,不仅充实的饥饿的胃,更温暖了疲惫的心,很多人工作时候的动力来源都来自于对下一顿吃什么的期待,吃饭的时候人多处于一种很放松的状态,我个人认为所有本质上属于解决生理需求的行为应该都是很隐私的,故而由吃饭所连接的关系应该是不浅的吧。
他们最后有没有像言情小说的男女主一样不顾一切,放下一切的私奔?
我不知道,就像在餐厅等了很久的妻子,在餐厅看了妻子很久的陌生人,他们都有自己的难处,难以启齿的困难,是年迈的,过期的六合彩,却也在暗地里卑微的渴望阳光的倾洒。
2021年3月19日21:19
随手看了部《午餐盒》,去年奥斯卡季扫过一眼新闻:这片儿拿了戛纳影评人周观众及影评人选择奖,一片叫好,大热之姿却落选报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在印度电影界成了件事儿。
我举得这片不错的最简单的原因就是,这么多年来,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主人公没有在一半突然抽风载歌载舞的印度电影,并且还把印象中拥塞的孟买,拍出了某种含蓄干净的美感。
《午餐盒》的故事讲得规规矩矩,一个丈夫有外遇的女人伊拉,企图用美味的午餐便当留住男人的心,饭盒却被号称最靠谱的快递系统弄错,阴差阳错送到了一家保险公司一位即将提前退休的鳏夫费尔南德斯手上。
两个心里都有点念想的人,就这么将错就错下来,你来我往地通过餐盒传书,故事在一天一封的信里往下继续着。
结局并不出人意料,互生情愫、欲言又止——高潮处却有点蔫儿,有一点踩了几脚油门劲儿都没上去的感觉,略感遗憾。
影片结尾懒散,很大程度上是导演三观孱弱,苦逼的男女主人公,只能含混地把幸福指数第一名的不丹当做世外桃源来念想,可如果生活是封闭无聊的圈,偶遇和逃离不过是另一次封闭循环的开始。
那种暧昧的含蓄粘稠,像夏天午后的那种闷热,让人困倦无力,反复强调的那句台词:“错误的列车,会带你去正确的地方”,看上去很没说服力。
这种使大劲儿强撑文艺的词儿,就像影片里爱吹水的男二号所说,只有加上“这是我妈妈告诉我的”,才能瞬间变得质朴有力,Mean Sth了。
抛开高开低走的失落,影片前面大半剧本做得还是非常工整,风情浓郁的孟买,同样有着大都市共通的疏离落寞。
编剧让精神世界的孤男寡女,在不打照面重复来回七八轮的通信中还能不断制造新意,更难得时不时还有让人笑出声心却往下沉的冷幽默:费尔南德斯给伊拉描述自己的生活,每天挤在公车上只能站着,不像以前偶尔还能找到位置,“我想在夫人的墓地为我自己准备一个当年给她一样的棺材,他们跟我说现在只能卖竖着的,我站了一辈子,没想到死后还要继续站着”。
在另一封邮件中,费尔南德斯向伊拉讲述了自己每天都会在街头遇见的艺术家,“他重复画同一个画面,但每幅都有一点儿不同,多个人,多辆车,或多只狗在过马路。
什么引起画家的注意,便多什么,而其中一幅,我看到了,至少我认为,是我自己。
”——出演费尔南德斯的伊尔汗,是《少年Pi》中成年Pi的扮演者,片中的表演一如既往的沉着稳健,他最大的优势是就算白眼儿凝视镜头,仿佛也自带一堆往事。
在年初的亚洲电影大奖,伊尔汗凭这个角色把一代梁宗师打下擂台,也算是说得过去吧。
再多一个推荐《午餐盒》的私人原因,可能和影片本身并无太大关系,而是午餐盒这件事儿。
影片里,突如其来的美味午餐盒,给即将退休的费尔南德斯带来新鲜和期待,这是他每个所剩无几的工作日中最大的惊喜。
我想起初中读书时,我妈做好午饭带到她工作地方,上午第四节课我就常常忍不住没起子地走神儿:“今儿我妈是炖了蛋还是炒了肉?
”,想着想着心里乐脸上也乐,连英语和政治也不觉得那么糟心。
又想起来,我工作十年中最灰心的一段时间,每天最大的念想也还是吃,上午盘算午饭吃啥,下午盘算晚饭吃啥,熬到饭点儿逃离办公室,就是人生最大动力。
你看,顺流逆流、青涩世故,人生就吃饭这点儿念想,真切凿实,心再厉害也蒙不了胃。
就算没人纸鸢传情,自己喂饱自己的本事总是学得会的,那些没结果的感慨,如果没人听,还是尽量烂在肚子里吧。
片子一开头,女主人公在邻居阿姨的指导下做老公的午餐。
阿姨说,他吃了这个会愿意为你建造一座泰姬陵。
女猪脚说,泰姬陵是坟墓。
也许一开始,骗子就暗示着,婚姻就是女人,特别是家庭主妇的坟墓吧?
做的饭好吃,他会为你建造一座不会离婚的坟墓,做的不好。。。
呵呵呵。
阴差阳错的午餐盒,让男猪脚和女猪脚相识,并通过餐盒传情。
而女猪脚的丈夫则每天吃着杂乱的小食店送的快餐。
然后,女猪脚的丈夫因为食物难吃(或者其他什么吧,印度女性的地位和在家庭中的作用,实在不是很懂。
缺少交流沟通,没有地位,附属品,或者什么,或者说男性出轨这个话题本身就不是一两个理由可以说清的。
),出轨了,开始晚回家,甚至夜不归宿。
而此时女猪脚的父亲过世了,母亲说每天单调乏味枯燥的生活终于结束了以至于自己的丈夫离世不觉得悲伤反而解脱了。
这让女主再次更加深刻的怀疑人生,然后想要和未见过面的,柏拉图的男主一起逃离生活。
然后故事的结局是女主收拾了东西准备和女儿逃离现任丈夫,而男主则克服心理年老的阴影在去找女主的途中。
美食成就的姻缘?
吗?
试想,女主和男主以及女主的女儿终于一起开心的逃离到另一个国家,然后女主就不会天天做饭了?
还是说,因为男主终于退休了,有钱生活不用奔波,然后也年老体衰不好出轨了,所以终于可以收着一个会做饭的年轻女人幸福终老了?
故事中的女人需要的是陪伴和肯定,故事中的男人需要美食和年轻女人。
所以女主的丈夫出轨,女主的母亲不幸福,男主最终选择和女主一起?
总觉得基调好伤感。。。。。。。。
1。
阿三的公交车太逆天。
那么挤,居然有人在上面拿出菜板菜刀切菜 他说我在车上先切好,回家就可以直接做了。
这种思路,我只能给跪。
少年你狠机智,但是真的不怕戳死人?
2。
该少年一开始有点让人讨厌,但其实是一个很好玩的人。
他说我妈妈说如何如何,男主问他,你不是孤儿吗,他说,没错,但是当我说,妈妈总是说如何如何,的时候,别人就会认真看待,这种感觉很好。
哈哈哈哈,连一向严厉的男主,也温柔地笑鸟。
少年你真的很机智。
3。
他的妈妈总是说:错误的火车,总可以载你到正确的车站。
4。
那个像Howard他妈一样只有声音的anti,也是一个神一般的存在。
从料理到录影带,她无所不知,无所不有。
5。
大叔去见面纠结半天居然最后没有露面,请给女生一个自己决定的机会可以吗?
万一人家不嫌你老呢,为什么要自作主张呢?
见一面又不会怀孕!
6。
往来的几封书信都很有意思。
想不到大叔还是一枚文艺细腻男中年。
7。
本来一直在纳闷这种神奇的送饭服务是采取什么方式来运转的,看上去比较依赖人工,一团混乱的样子。
居然是有专门的程序系统的!
而且是被哈佛专家研究过,没有发现任何错误的送饭系统!
英国国王亲自来参观过的送!
饭!
系!
统!
阿三的数字化生活程度之高真让人羡慕= =8。
越来越想去印度了。
今天广州下雨了,在潮湿的梅雨天里,从消毒柜里拿出干净的让人安心的餐具,潮湿的天气惹人烦躁,木制的干燥且仍带有余温的筷子又隐隐在手心里传来让人安心的幸福感,质朴又平实。
电影里的孤独的会计师费尔南达,那份用心制作的午餐盒对他而言无疑就像雨天里的干燥的木筷于我那样,带给人细微又平实的幸福感,渐渐地点亮生活的其他角落。
同样一份午餐盒,对费尔南达而言是一份渐渐点亮生活的幸福,对伊拉的丈夫而言却什么都不是,被幸福始终包围着的人是无法体会到那样的快乐的,伊拉带给费尔南达的快乐被导演用细腻镜头一点点地传染给了我,没有华丽的场景和夸张的描写,生活里糟乱的琐碎的事情折磨着人的神经,男女主人公互动的温情又如河流带着生活里那琐碎的细节缓缓的不紧不慢地在心中流淌,抚平紧张的神经…当我思考完这段文字时,抬头看见母亲正开心地和她心爱的兰花说话,希望她的兰花能够好好地生长…干净的餐桌上放有鲜花,旁边摆着我喜欢的油画,茶几上精致的茶器,这些都是我喜欢的玩意儿,妈妈精心地布置它们…平凡的生活因为妈妈而变得生动起来,这些美好如星光般在我的生命长河里熠熠发光,如炉子里炸着火星的柴火时时温暖着我…
印度電影《美味情書》(The Luchbox)為印度新晉導演Ritesh Batra 的處女作,這一部電影特別在於它並不是寶萊塢電影的制式,沒有長篇幅,也沒有又唱又跳的歌舞形式。
而是淡淡地交出了兩個不相識的都市人透過一個餐盒而連繫的故事。
在城市的角落裡,我們都因生活而變得沒有希望、沒有情感,孤獨散落在四周。
一個餐盒、一個錯誤、一段觸不到的感情、兩個陌生人開始日常的交談,名乎其實的「用味覺帶動情感」。
在歐美國家有很多以美食為題材的電影,透過美食講述主人公的故事、利用美食結緣,又或者是利用美食作為媒介講述女性主義,但大多數都是傾向用美食談情說愛,愛到天昏地暗。
比如《美味關係》(Reservation)就是講述一對情侶的結緣與競爭,真是愛你愛到入廚房。
同樣,愛也有很多個面向,在已故導演Nora Ephron的作品《茱莉與茱莉亞-隔代廚神》(Julie and Julia)中,主人公的愛就放在美食主持身上,以美食作為生活的嘗試。
而在《美味情書》裡的劇情離不開愛情,離不開孤獨,劇情看起來是相當普遍,就是一個誤會把兩個陌生人連繫在一起,把他們各自的孤獨細訴。
不敢輕易武斷認同這是愛情,畢竟兩個人從未碰面,又如何講到餘生。
有趣的是劇本雖然是普通,但片裡充滿濃濃的咖哩香,那種東方色彩既是貼近我們,且讓我們看到印度的風貌。
擠迫的火車、疏離的家人、獨自的生活,其實說穿了就是我們都想下班、下課一回家就嘗到摰愛煮的東西。
小時候有爸爸媽媽的照料,還淘氣地偏食。
長大後,就想找一個伴侶共渡餘生,感受幸福的味道。
即使對方煮得亂七八糟也會全盤接收。
閒時你們會聊聊天,聊起什麼時候吃過什麼,還有那一些紀念日,搞了什麼新意思。
有時會贊美對方,有時會挖苦對方。
生活就是這樣,我們用五官感受著對方的存在,看見對方、嗅到對方、聽見對方、觸到對方。
感情不是絕對的長久,於是愛就崩裂。
久而久之,會不再視對方為重要的人,久而久之連話也不談多一句,久而久之連那種本該是對方的氣味也不想擁有。
這是一個男人與女人相識的故事,而餐盒是他們之間的媒人。
就我們看來片中那種運送餐盒的方式是誇張一點的,為了讓心愛的男人吃得到午餐,速遞員到每家把餐盒收集,再經過火車運送到城裡的辦公室。
這種方式大費周章,就我們看來為何辦公室沒有微波爐讓員工翻熱食物?
這或者也實際反映了當地的情況,女主內,男主外。
為了讓心愛的男人愛上自己,必要俘虜他的胃,他的早午晚。
簡單的故事帶出濃厚的人情味,男人每天都把餐盒吃得乾淨,想起了他久違的妻子。
而女人也感受到她很久未嘗過的尊重。
故事就這麼發生,她的餐盒裡有著她的感情、她的投入,她只是一個婦孺,待在家裡照顧女兒是她的責任。
她沒有什麼大理想,只是希望伴侶看她一眼。
而男人的妻子已逝世,工作也快達退休之時,他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回家,而他也只是想有人關心他一下。
都市故事何其的引起共鳴,吃一頓飯只是個小小的心願,他們開始天南地北的書寫,生活、感情都寄望在文字身上。
是的,他們都很無聊,很傻,以為對方是靠岸,到底這是天注定還是天作弄?
作為一個新導演的作品,故事寫得普通,類近一些歐美電影的格局,對於愛好文藝愛情片的觀眾來說是老土極了。
但片中流露著小清新,乾淨的柏拉圖戀愛,讓我們明白看不見也是一種愛、單純也是一種愛、發情也是一種愛。
即使不是愛情,也是友情的表現。
電影裡交出了一個開放的結局,兩位人兄是否有情人終成眷屬就交給觀眾自行想像。
而本片最主要是直叫人飽餐,黃咖哩、紅咖哩,印度料理的味道從銀幕直撲到坐位上,真正讓觀眾感到色.香.味。
在電影中寫得比較優秀的是男女主角寫給對方的信,那種的黑色幽默讓人會心微笑,或者這稱不上是一部什麼驚世的作品,但在亞洲電影來說,讓我們看到印度電影也可以「不寶萊塢」,也可以走輕鬆、文藝的路線。
本身也不比歐美的美食電影差,事實上美食的電影還有很多的表述,在2006年英國的一個印度籍的導演Pratibha Parmar就拍過一部圍繞咖哩、愛情與家庭的女同志電影《Nina's Heavenly Delights》(蓮娜的甜美生活)。
不論是什麼性向的電影,都直叫我們從咖哩中發現愛,從咖哩中發現故事。
至於《美味情書》也是一部有可看性的作品,片裡有印式幽默外也有對愛的迷茫,當中還是有一些價值值得我們參詳。
比如說是待人接物的態度、自卑與自尊、其實都需要勇氣與大膽地向前走,要學懂接受而不是虛偽。
幾位主人公也收放自如,做到沉實,的確是一部雅俗共賞的印度作品。
文/Dorothy
把生活揉碎了很大一部分都是关于柴米油盐,吃吃喝喝。
本为凡夫俗子,当然以食为天。
更何况大家都说,抓住男人的胃,也就抓住了男人的心。
于是她潜心专研食谱,做得一手好菜,试图以此换来丈夫的关注和爱。
怎奈丈夫日日要加班,连午餐盒子送错了都毫无知觉。
这世界上最悲哀的事莫过于你一直以为自己对于某人是特殊的,却意外发现他连你做的饭菜都识别不出来。
然而错送的午餐却满足了一位即将退休的会计那颗孤独的胃,还慰籍了一颗寂寞的心。
午餐盒里不仅有美味佳肴,还有短短的文字,关于他过世太太喜欢的肥皂剧音乐,关于楼上多年卧床不起的伯父和乐观坚强的伯母,关于丈夫总是加班的无奈。
她说,不知道我们都是为什么而活着。
他给她了一个笑话。
她闻到了丈夫衣服上别人的香水味。
他没有去约定的餐厅跟她见面。
他老了,即将退休。
她风华正茂,像一朵妖娆的玫瑰花。
一部很有创意的文艺片,平缓,真实。
关于爱情,又不仅仅只是爱情。
同样的东西,有些人食之无味,有的人品如甘醴。
爱情如此,工作亦如此。
有的人无论你怎么努力也入不了他的法眼,有的事无论你怎么用心都会感到力不从心。
世界那么大,观念那么多,很多事情很难评判出个是与非,却关系到对与错。
对的人对的事,吃嘛嘛香,错的人错的位置,就像抱着一大盆仙人掌,越用力越疼。
重要的不是有多疼多委屈,而是有没有勇气放下这盆仙人掌,腾出双手去捧上一把红玫瑰。
父亲去世那天,母亲说,我一直不敢想象你父亲走了我该怎么办,可是我现在只是觉得饿。
她不用再因为父亲生病需要很多钱而忍辱负重继续那段味同嚼蜡的婚姻。
而他,也坐上了开往另外一个城市的火车。
太多时候我们都在蝇营狗苟计算得失,然而认真想想生活哪里有什么得失可言,正正负负,最后一切都归零。
离开错的,才能遇见对的。
放下烦恼,才能装得进快乐。
电影制作真实细腻,摄像头里忙碌拥挤的孟买,地铁上人头攒动,普通百姓形形色色的生活和大大小小的困境,仿佛就发生在你我的身边。
两位演员对细微情感的把握和表达非常到位,不矫情,不做作。
相信这部朴实却精致的电影会给你一个很大的惊喜。
Sent from my iPhone
都说【老妹】才会提到soulmate,可我从很早就开始喜欢这种三观不正的片子。
幻想中的愛情總是如斯甜美,無奈現實迫人,容不下美麗的愛情幻像。//每個飯盒都藏著一份深情,一份關愛,雖然錯送別人,但仍能將愛傳開去,溫暖寂寞人的心,這份寄意真好。
职工小哥真牛逼,居然在通勤列车上切菜做饭。
意外的还不错,略小清新。阿三的午餐体系真神奇。。。
简简单单的故事
真的……不好看……
3.5 类似架构的在别处也见过 但不同的环境背景就又是一个新的故事。|感觉有些地方没讲得太明白 比如父亲的病和丈夫的浮気 还有些地方值得展开 比如菜色的循序变化
开放结局减一星
贾婷婷老师推荐的。这其实是印度版《情书》。。
🤢
就怕印度片装深沉
中午吃墨西哥菜,点了个typical的肉卷用手拿着吃,愉快地想起了这部电影。我很好奇这种送饭模式,还有就是印度人讲英文真的很屌,哈哈哈
午餐盒送错了为什么不想办法改回来?
2017.5.22-5.23.1016 印度的文艺片,靠午餐来传递的爱情,印度的一切看上去都是这么落后,你说这是美国上世纪70年代的故事我也信,但是这应该就是现代的背景吧。看电影的好处是,呈现在你眼前的虚构故事是基于真实的环境,感同身受倒不至于,满足好奇已足够
整部电影挺无聊的,更像文艺片,到最后四分一直接快进结束了,没啥意思
推电影的能不能走点心
我不理解…剧情强行且莫名其妙
有太多经典的影子:《查令十字街84号》、《电子情书》、《玛丽和马克思》、《花样年华》、《饮食男女》、《天水围的日与夜》……有点老套,但是这种沉郁风格对于印度电影可能已经够特别了。三星半。
看惯了印度的歌舞片、动作片或者艺术片(雷伊等),突然来一部如此细腻隽永的爱情文艺片,还真有点不太适应。当寂寞的少妇遇上孤僻的鳏夫,通过美味情书的传递,一段爱情油然而生,而他们的心境也因此而变。
搭错了火车,到对了地方。喜欢这个开头,也喜欢这个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