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网》,一直想看却没有看的一部电影,今天终于看完了,很讽刺的一部电影。
讲述的是朝鲜渔民南哲宇,原本来南北交界打渔为生,但是一次意外,因渔网卷进发动机引发渔船故障,漂流到韩国国界,被韩国带回后一番审问,屈打成招,糖衣炮弹,车轮审问等等方式,主人公南哲宇一直以来坚定的信念只有留在朝鲜的家人,其实开始看到一半,觉得讽刺的是韩国草木皆兵的国度紧张,当然对于间谍问题确实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行为思想太左了,也未必是好事,在韩国幸好遇到好心的保安真宇,才有了后来能回到朝鲜的机会 对于韩国而言,富足的生活,经济的领先确实将归顺作为一种优待待施加给别人,但是南北问题一直以来的根源,是敌对的政治立场,经济是一方面,所以在于归顺问题上来说,韩国所持姿态就自高了起来 真正击溃南哲宇的,是回到朝鲜后的态度,当历经劫难回到祖国后,得到的是比韩国更屈辱和不公的对待,所以,当心理的希望破灭之后,带来的就只有绝望了。
我觉得这部电影几个亮点,1,当南哲宇被带到首尔后,一直闭着眼睛,他的信念是看的越少麻烦越少,当然这只是他的想法,事实是回到朝鲜,是否睁开眼睛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被认为比自己认为更现实,2、韩国将南哲宇放到首尔街头,妄图让他归顺,其实这种行为和可笑,没错,很多人流连花花世界,那是对于向往的人而言,不是所有的花花世界都令人向往,就如同南哲宇说书,人们浪费粮食,酒没喝完就扔到,女同志出来卖身,富裕的国家怎么这样?
没错,金钱和经济的发展带给我们的是便利的生活和富足的享受,同时我们也面对的是道德的缺失,所以,事物正反面的关系吧,3、回朝鲜的时候,南哲宇脱掉所有衣物,代表着决心吧,也更多是是为了避免麻烦,不确定里面的爱国心有多少,但是确实是很明智的行为。
4、回到家中后,南哲宇绝望了,因为他不在确定自己坚定的信念是否值得坚守,不知道是否自己做了最好的选择,坚持捕鱼,被枪杀,一切都是意料之中吧,毕竟作为一个普通民众,能做的真的很少,很少 挺现实的一部电影,南北朝鲜问题是主题,现实远比我们电视看到的更加紧张和复杂,也许只有朝鲜和韩国人民才有判断和发言权吧,作为旁观者,中立的去看,认真的感受吧
虽然不是金基德的狂粉,但还是对他这种特立独行的导演心存尊敬,于是赶在新电影上映的第一天就跑来看。
然而大学路首日的排片却只有可怜的三场,三场,想想小姐和哭声上映的时候是什么排片量,而且我看的这场连三分之一的上座率都没有,问过身边爱看电影的韩国朋友,他也对这部电影没有兴趣。
虽然我最爱的是朴导,但也并不觉得金基德和朴赞郁之间差了这么远。
一个在国外获奖无数的导演在韩国电影界像个圈外人,观众也都觉得他是个怪老头,指责他太犀利露骨却又读不懂看不透。
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他的电影里台词少,大段的镜头写意,露骨的情色场面,发指的暴力美学,难以接受的乱伦关系吗?
也是,也不是,总觉得这是表象,内核还是因为他电影里传达的思想内容,不是主流的东方文化可以接受的,而且是只顾自己的文艺,不考虑大众的商业性,各种恣意的天马行空,管你们别人看不看得懂。
实话说我就是欣赏不来他电影的那类人,但我还是充满了尊敬,一个怪老头想用自己的方式打造自己的风格。
于是我依然抱着这样的期待来看그물,电影开始的第一个镜头就把我带了进去,然后边看边开始胡思乱想,有不少触动我的点,却没有一拳揍醒我的痛感,金基德放弃了他的极致暴力惨烈,放弃了天马行空,在认真安静的讲一个故事,一个像他又不像他的故事。
于是有几个地方觉得生硬了,刻意了,可能是因为他还不适应这种叙事吧,快结尾的时候一系列对比让我嗅到了味道,然后又在结尾真正到来的时候稍显突兀又不出意料地戛然而止,于是结尾字幕打出来的时候有种虚无感,不过瘾,看了一眼身旁刚才呼呼大睡的大叔揉着惺忪睡眼,我拿起衣服第一个离开了座位。
不是说电影不好,很值得一看,但总觉得不像我印象中的金基德,总觉得他多多少少做了点儿妥协,或者厌倦了从前的自己。
不过都是我的猜测,都是我主观的感受,希望都是错的。
电影里有不少人性的东西,最触动我的两句话“슬프면 꼭 눈물이 나야 합니까?(伤心就一定要流眼泪吗?
)” “자유는 행복을 보장할 수 없습니다.(自由不能保障幸福)”希望多点儿排片,有更多人去看!
电影开端比较有意思的镜头,他与老婆的爱欲感情的碰撞!
再到结局之后男主不在贪恋老婆的身体,对男欢女爱没有了欲望,为什么会形成如此鲜明的对比,谁可以解答?
始终没搞懂导演在这两个小插曲片段上的用意是在表达一个怎样的叙事手法!
或者说它的蕴意是什么!
希望大家来讨论一下这个细节,非常有意思的东西。
对于金基德来说,这是一部非常“实在”的作品。
没有他经典的费解意象和符号,人物诡异的行动,抑或是情节上的省略和留白。
故事以两点一线的连续时间讲述,从“逃走”到回归,从生活的希望到绝望,从个人的生到死。
所见即所得,就可以比较好地形容这部片子。
如果观众对韩国和朝鲜的政治现状有基本的认识,甚至剧情基本上在开头就已经剧透了。
回了很可能是死,留下投诚家人不会好过。
两难之下看点在于什么?
是他如何选择的过程。
于是金基德用紧凑的前8分钟(开幕)展现了人物,他的家庭,他的职业,然后马上引入激励事件,并且对于鱼网缠引擎没有伏笔的处理。
我们能看到的就是,如往常的一天出海捞鱼,鱼网卡了,引擎坏了,朝鲜军官在架枪。
但船还是漂走了。
到了韩国,一通电话被架上车带走。
从一个商业电影的思维(保证情节刺激好看)这八分钟不光可以展开,还要做的很类型化(切特写提节奏)但显然金基德志不在此。
随着悲伤的定场音乐和片名在车外掠过的冬天景色中出现,观众恍然大悟,哦,这就是交代故事背景,导演说好看的在后面。
同时音乐的氛围带来了对故事走向的心里预期。
那么第一幕徐徐拉开。
对我来说,但这个片子最大的问题也其实在一幕前半段的看点弱,而且过于重复。
整个一幕的矛盾是暴力哥对男主间谍身份的怀疑和拷问,对抗的是男主自证清白。
而这两个人之间也实在是没有什么勾心斗角,你说我是,我说不是,不说我就打你,打我也不说。
这样子来两番儿就已经很腻歪了。
当然好在这里面还是有递进的变化。
男主有一层退伍军人身份被揭开,和暴力哥相对的镜面人物温柔哥一直在默默保护男主。
有限的篇幅下这两个人人物没有一下子立住,但起到了推进剧情的作用。
使得影片观看体验停滞的另一个问题是温柔哥和男主的对手戏力量不足。
我隐约感觉这个正义青年本该的设定是一个女人,和男主甚至是有感情线的。
不排除我是俗人,但奶油小生对大叔的多余情感实在是让人没法理解。
“正义青年”太像日剧男主,也实在是一个过于功用和单薄的人物,我认为是这个片子的一个小败笔。
第一幕最大的惊喜其实是遇到真间谍的这条暗线。
给故事带来了发展的动力——观众害怕男主“假间谍”成为“真间谍”的担忧。
说白了,这里就有点儿谍战片的感觉。
随着间谍传递完信息咬舌自尽(查了,真死不了)第一幕完。
第二幕开始说实话我是快进着看的。
为啥呢,说实话到这里还没看到金基德的招牌狠活儿,也就有点儿烦了。
好在第二幕金导马上就有巧思。
投诚局谋划让男主归顺,怎么办呢,给他放大街上去,让他看看什么叫资本主义的幸福。
接着,男主耿直的闭眼不看走在首尔人热闹的街上呈现出了非常两极撕裂的影像效果。
内心信念与身处现实的对抗来了。
这是一部电影真正最有力量的地方。
人群熙攘,我不能睁眼。
先写到这里吧
卫星公粽号:这有两个深井冰(zylgsjb)分割线--看电影之前我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心里准备,可是,没想到金基德的新片三观竟然如此正常。
没想到啊没想到!
抛开金基德本身带有的标签,电影《网》可以算作是一部不错的剧情片,但我更喜欢它的另一个译名《脱不了北的人》。
朝韩关系在韩国电影中是一个经常会被用到的题材,比较经典的像是《共同警备区》《柏林》《隐秘而伟大》等等,而一般涉及到此类题材的影片,大多都跳不开谍战这个戏码。
然后就是向好莱坞看齐的枪战、追车、爆破,爽是还是挺爽的。
然而影片结局无非就是几种,韩方胜利,朝方失败;韩方胜利,朝方特工脱北归顺。
赢的人永远都是韩国。
这也可能是韩国通过对电影文化的输出,来影响世界对朝韩关系的看法。
而本片则通过一个平民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更真实更冷漠的朝韩关系。
一个生活在朝韩边境线的朝鲜渔夫(柳承范饰),意外发生故障的渔船顺流而下进入了韩国境内,一次机械事故却成了改变命运的意外。
影片大部分的镜头都集中在了审讯室,拷问、仇视、屈打成招这可能代表了一部分韩国人对脱北者的态度,而渔夫贴身警卫的帮助、相信、劝其归顺应该也代表了另一部分态度。
不管是何种方式,渔夫态度坚决的原因都只是因为自己的家人。
这也是他为什么脱不了北的原因。
影片并没有一味地去美化韩国的国情及制度,在自由及民主光鲜的背后还是有一些溃烂的伤疤,还是有很多人在为了钱而艰难的讨生活。
渔夫最终还是带着自己修好的渔船回到了朝鲜,但他只是从一个审讯室跳到了另一个审讯室,就这样成了一个里外不是人的状态。
一样的审问一样的态度,折磨的只是这个渔夫而已。
讽刺的是,所有表面化的宣传跟韩国并没有什么不同,用的也是尼康的相机。
渔夫所在这两个国家所经历的一切,千丝万缕、交错纠缠,一张无形的网就这样横亘在朝韩边境线上。
精巧的故事结构 犀利的视角 用一个恰好是朝鲜渔民的人物 恰好漂过了国境线之后的荒唐遭遇 撕开了关于国家的谎言 所谓的民主和所谓的专制在一个“人”面前都毫无人性可言 而且带着一模一样的虚伪嘴脸 “国家在我们存在之前就已存在,而我们却再也无法回到没有国家之前的状态” 最近看库切的凶年纪事 老爷子借人物之口忿忿地评论政治 (特别是西方民主) 其姿态立意竟与年事渐高的金基德如出一辙 而且年纪越大似乎反而越直白偏激起来 这部电影在视觉风格和叙事处理上也呼应了这种变化 简单直白到有些地方有用力过猛的嫌疑 但是故事设定的张力和叙事技巧本身让这部电影依然不失为一部佳作 结尾的处理也许是一厢情愿的浪漫主义 失掉了金基德一贯的硬冷 但在这种题材面前 唯有一点浪漫主义的色调才能让“人”在巨大的国家机器面前保全一点人的尊严 和一点美好的愿想毕竟 我们都不傻 只是委屈求全地想让生活维持原样而已
这个名字有没有想到北岛的一字诗《生活》。
一直偏爱金基德是因为他的片子总有一种疼痛感,无论早期的《漂流欲室》(2000)《坏小子》(2001)《春去春来又一春》(2003)《空房间》(2004)《萨玛利亚女孩》(2004)《弓》(2005)等等,还是沉寂三年后复出后的《莫比乌斯》(2013)《圣殇》(2012)。
可是这次做得并不好,从主题到表现方式都是三流水准,比如结尾自寻死路太过刻意显得虚假。
手持拍摄的粗粝镜头算是一贯风格。
发现了金基德电影中“看与被看”是一个反复出现的命题。
几个水中荡舟的镜头总是想到《漂流欲室》和《弓》。
柳昇范当年在他哥哥执导的电影《哭泣的拳头》(2005)中和崔岷植过招,还有韩版的《嫌疑人》(2012),可是并不喜欢他的表演。
这是一个关于脱北者的电影,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不算叛逃,只是不小心误闯,路过。
但两国截然不同的政治体系和意识形态,决定了这趟路过绝非走过路过打个酱油的轻描淡写。
第一次觉得金基德的电影这么好懂。
语言粗暴直白,人物也刻画得近乎脸谱。
原来一贯的惜墨如金的对白,如今变成了话唠。
这感觉,好像不再戴墨镜的王家卫,气场就渐渐变成了邻家大叔。
韩国描写朝鲜生活的电影,自然而然的有大量抹黑和妖魔化的存在。
日本韩国的电视报道里,朝鲜人永远是一副面黄肌瘦营养不良的模样,疯癫的人群目光麻木而狂热的高呼着爱国口号。
朝鲜新闻报道里,出现的必定是近乎于嘶吼着的义愤填膺义正言辞的播音员。
“我们伟大的金将军…!
”这种刻薄的印象。
里面有一个地方我很是赞同:当韩国官员想游说柳承范大叔归化韩国,说朝鲜是个邪恶国家,你在那边怎么可能幸福呢?
他反驳道,你来过朝鲜吗,你怎么知道我们过得不幸福呢?
每个人对于幸福的定义和标准都是不同的,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首尔满街的荣华富贵,纸醉金迷灯红酒绿,但他们幸福吗?
我只有一条船,一间房,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温存来得实在贴心。
你们嘲笑我们对金氏家族的崇拜,但最大的幸福是精神层面的享受,内心的满足。
多少万贯家财的人,却难得会心一笑,因为经历过越多的星辰大海,就越欲壑难填。
虽说少了寡言,但金基德的另外几个标志性的标签在电影里还是有所体现。
流水,湖面,雾气,暴力,女色。
首尾呼应的两场床戏,男人从意气风发到萎靡不振,女人从娇羞嗔嗲到呜咽垂泪。
性的雄风丧失,也意味着这个意志的崩塌,生命的终结,这个家庭的毁灭。
南北韩朝什么时候能统一?
这可不是1+1=2的简单算数,如同从父辈开始就高喊着的解放台湾,并不是简单的一句革命口号。
任何地域纷争,说白了都是周边国家军事经济势力的博弈。
朝鲜韩国围绕着四大暗黑力量,老毛子山姆大叔鬼子和熊猫。
合并,对这四个国家并没有好处可言。
除非发生某国天变,不然他们必须要让这种分裂状态持续着,才能互相制约,相互牵制。
朝鲜半岛上的人民,并不能依靠自己的意志去决定他们的命运,犹如边境上这来回徘徊漂泊的小船,坐着诚惶诚恐的人,周围是深不可测密密麻麻的眼睛和网。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开篇说了这么一句话:“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预先被原谅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许了。
”允许有人高出人间一头,也允许有人低入尘埃三尺,世间哪有什么绝对的真理,有的只是一堆狗血的问题。
这些问题编织成一张巨网,人皆困缚其中,互相嘲笑,彼此怜悯。
金基德的《网》,首次摈弃了宗教(佛教)的救济路径,将人物置于幽深封闭的人间,对其实行严厉的空间管制(国家、密室),一步步将其逼入边缘情境,一点点摧毁其生而为人的自由意志与生存欲望。
南哲宇是生活在朝韩边境的一名普普通通的朝鲜渔民,一套房,一艘船,老婆孩子炕头暖,小日子过得挺美满。
某日清晨,南与妻子鱼水之欢后,神清气爽地出门网鱼,引擎发生故障又舍不得弃船而飘进了韩国国境,不出意料地遭到了韩国当局的严密盘查。
在基本认定南不是所谓的间谍之后,韩当局负责人秉着一颗治病救人的拳拳之心对其进行“招安”,威逼利诱,设局下套。
然而价值观的霸凌并没有让南放弃抵抗,他一心念着妻女,坚决要回北边。
几经周折回到北边,又不出意料地遭到了朝鲜当局的盘问。
在韩国,南铁骨铮铮,不屈不挠;回到朝鲜,却形同木偶,懦弱胆怯。
所谓的国家意识形态,不过一面教人对自己人做顺奴,一面教人对敌人做暴徒。
结果,南牺牲菊花从韩国偷渡回来的美元救了自己一命(此处令人脑补到《国产凌凌漆》,金基德估计也想不到更巧妙的法子来黑腐败了)。
回到家中,南并没有很兴奋,面对妻子的主动求欢只能泪流满面——他,阳痿了!
金氏这次终于手下留情,没有快刀斩落烦恼根。
性功能作为人的本能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一直是金氏重点审问的对象。
过去,金氏将其作为罪恶的根源,而今竟成了被迫害的对象。
从片头的主动求欢,到此时的阳痿无能,首尾呼应之下,金氏刻意书写了南哲宇的阳痿之路,揭示了人生的空间困境及其导致的精神焦虑与功能障碍。
笔力至深,令人叹服。
渔业许可证被吊销,阳痿的南哲宇终于爆发,决心跟世界拼个鱼死网破。
他不顾边防狙击手的劝阻,毅然下江捕鱼,结果饮弹而亡。
有观者认为本片是金氏自我颠覆的一部作品,以往的金氏风格在本片中荡然无存。
以我拙见,片中多少还保留着一些金氏痕迹,比如南说:“我最近可能是网了太多鱼,现在轮到我被网死死地缠住了。
”这不正是金基德一贯的宿命论吗?
佛教并没有遁去,而是演变成一种绝境中的若有所悟。
过去他把问题放在佛教之后,如今他把问题放在佛教之前。
这些问题是人生自带的原罪,摆脱不掉,消弭不了,怎么办呢?
或许只能象征性地呐喊一声:我不陪你们玩了!
这是金基德对南北关系的理解。
相对于以往的片子更简单粗暴。
对北边的意淫,对南边的批判,对自由和幸福的思考,都赤裸裸的剥开。
我旁边的大叔太入戏了,柳承范一被拷问,大叔就开始骂洗吧90后00后生活专属
真实只能更惨吧。看着真揪心。
脱北者的故事 不一样的角度。开始回朝鲜就知道注定是一个悲剧。 但也挺真实。
愿称之为政治最佳!真独裁和假自由的国家到底哪个好?反正大家最后都会不举
金基德NB
╭(╯^╰)╮
哎 可以说极其平庸 但整部电影所表达的无力感又似乎契合了金基德的遭遇
魚一旦入網你就死定了老金這幾年中的什麼邪
一部惨剧。一个渔夫被脱北,被间谍,受尽了折磨回到了家人的身边,最后为了再次捕鱼终究还是被枪杀,电影里算是比较美化,现实中能回到家中的能有多少呢。想起以前看过的记录片里说的:有时信仰和恐惧并没有什么异样!普通百姓经不起这样的侮辱和摆弄,善良的心也被磨得差不多了吧。
天下乌鸦一般黑。
第3627-很不像金基德的片子,踩到线的普通人除了被利用就是被消灭,虽然是刻板印象,却很接近现实。
甚至看不出是金基德的作品 过于通俗和刻意 首尾呼应倒是唯一有意思的地方
冗杂以至于后面不得不快进看完,可能没有时代经历,也没有代入感,当自己为了信仰而舍弃,最后反而失去认同,剩下的也只有呐喊了
当金基德以直白的口吻叙事 他的作品也就失去了感染力 脱北或回归都是身不由己 想要的只是攒了十年的渔船 和女儿的新玩具 两场审讯是对比却也相同 南北的相互猜忌 物质生活的巨大差异 他问那个妓女 你们这么自由的国度 那些东西就不能不糟蹋 节省一点不好吗 天真蒙昧善良愚忠 你爱你伟大的朝鲜人民共和国 但他不爱你片头男主旺盛的性需求与片尾无法与妻子交媾仿佛是对祖国态度的转变 从狂热自主兴奋 到即使回到熟悉的身体却无法勃起只能流泪
没看完
劇情人物多有主觀,電影本身是蠻好看的,想拍的東西也很清楚。
金基德也开始主旋律了,讨论一下南北仇视的问题,好端端一个清白的渔夫,越了界成了南韩的疑似间谍,回了国成了北朝的叛国之徒,一遍遍重写的情况说明,一顿顿说来就来的暴打,自由与独裁都是狗屁,可怜的总是平民,钻进了网里,就别想再有钻出来的日子。
早已看穿一切的漁夫能安安靜靜地打漁嗎?
楼梯间的留言有硬伤啊
3,补
这部作品里,金基德的壳还在,但魂貌似没了,感觉那种灵气荡然无存,被大环境影响了?被“拿奖”的想法束缚了?感觉是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