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与观察。
1.Eibhlín 的丈夫Seán在农场劳作,发现Cáit不见了时,应是此前儿子不幸离世带给他的内疚,使他生出应激反应,以至在他找见Cáit时对着Cáit大吼。
2.Seán让Cáit快跑经过林荫道,帮他到邮箱取信的环节,应是Seán与他儿子此前常有的互动。
3.Cáit在与Seán独处时(Eibhlín去帮邻居照顾老人)消失过一次,在与Eibhlín独处时(Cáit去帮邻居家的牛犊接生)也消失过一次。
Eibhlín 与Seán因Cáit的有限消失,分别再遭受一次创伤,是二人隐隐地不可言说的痛。
4.Cáit日常须忙碌于农场繁重的事务,无暇时时照看儿子。
Eibhlín当时大概率也有手头需要分心的事做。
儿子因两人注意力的缺失而消失。
Cáit寄养在家时,两人有意识地匀出精力(两个人中总须有一人留出精力)来照看Cáit。
Cáit独自到水池旁打水时,恰恰又是二人皆无精力来照看Cáit之时。
很细腻宁静温馨治愈的一部片子,整个故事以及画面的基调,如同她的名字夏日细雨一般,仿佛燥热的夏日中下起的淅淅沥沥的小雨,抚平人们焦急不安的心灵。
在凯特以前的家庭,她的父母从未为认真的对待她了解她,她的父亲觉得她只是一个会吃不会干活的,不讲话也不懂得感恩的,可以随意对待的孩子。
她的母亲也认为她是一个尿床,让人操心的孩子。
肖恩和玛丽夫妇却一见面就很爱护她,玛丽温柔地帮她洗刷指尖的污垢,为她换上睡衣,哄她入睡;带她去静谧的林间挑井水 ;轻声叮嘱她小心的削土豆。
肖恩在打破隔阂后,也会带她去挤牛奶;耐心的解答她的问题;体贴提醒玛丽带她去买新衣裳;鼓励她奔跑,教她读书认字,教她勇敢。
当朋友说凯特安静时,他并没有觉得这是不好,他会温柔的注视她,回答是的,她只说该说的话不说闲话,这样多好。
他会发现凯特的闪光点,且从来不吝啬于表扬她 。
用心对待孩子的家庭,只生养了一个,不用心的对待孩子的家庭,却生了一窝,这种现实,讽刺又无力。
(想知道这群人什么时候才明白,孩子不是家长附属品,选择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是需要负责任的,这是对生命的敬重。
)
不仅如此,在片中,凯特通过肖恩与玛丽的相处,也树立一个正确的爱情观。
他们总是相互依偎,相互扶持,相互给予。
肖恩说到以后我你也结婚的,凯特回答说,她妈妈说世界上没有好的男人,肖恩会很认真的告诉她,事实确实如此,但也不尽然。
(毕竟我觉得肖恩就很好,他认真又负责,体贴又真诚,温柔又细致)
到了片尾,小女孩奔跑着朝肖恩夫妇追过去,风扬起的金发,坚定的眼眸,浮现出的一幕幕温馨画面,这种无声的力量,这种温柔的力量,这种安静的力量,此刻迸发。
小女孩被肖恩抱起,拥入怀中,享受她能感受到的不多的父爱,远处,凯特的父亲朝她们走来,凯特轻声的说了一句,爸爸,要知道之前凯特从未对着说爸爸,我猜那一定是她对肖恩说的。
这部片子就叫quiet girl,我觉得中文翻译—夏日细雨,更加出彩,为这部片子赋予生命力,她们双方的彼此温暖,悄然之间改变了她们的生活,润物无声。
多么美啊,那种诗意的感觉,连片尾都是鸟叫虫鸣,无限美好。
终于给我看上了😭不出意外的好哭。
也好喜欢这种风格,细腻的悲伤的压抑的安静的。
合理怀疑我是情绪感受的强者,写影评根本夸不出来花,只能说自己的感受,也只会说喜欢、感动或者就是很想哭。
关于爱,可说的太多了。
我的童年不说非常幸福,但最怀念的爱也是姥爷给的,姥爷会让你随口一说的愿望立刻成真,会把墙角种的草莓全留给你吃,会在周五放学回家做好一碗专为你准备的甜米粥。
这些爱是无条件的,和父母给的爱也不尽相同,小女孩感受到的就是这种爱。
可是这份爱多么短暂啊,追出去完全是身体不由自主的反应。
说到这,又想到《纸月亮》里也是这样的结尾,只不过这部更像是开放结局,《纸月亮》是父女可以永远在一起了。
但在童年时期感受过爱的人,一定也会成为同样的充满爱和善良的人,也会继续把爱传递下去!
是一部,很舒服、恬淡、能让全世界都在阳光的斑纹和夏日的暖风里接受消音处理的电影。
沉默寡言的9岁女孩,深陷原生大家庭那永无休止的嘈杂和令人窒息的氛围中,幸而因母亲再次临盆,被寄养到亲戚家度过夏天,反而在那两个月里,收获了难得的内心温存和对灵魂自在的打开。
“长长的一个暑假,我们去了乡下”,这简直是各种文艺腔故事都偏爱的背景,日本人、法国人,都爱这么拍。
内向是一种特点,而不是缺点;安静是一种状态,而不是病态。
在更大的可能里,内向和安静,只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生理防御机制?
),只因为过于敏感地觉知到了,这世界有太多缺点、也有太多病态。
酗酒嗜赌的父亲和麻木不仁的母亲,是不是人格的病态?
彼此疏远的家人、冷漠刻薄的姐妹,是不是关系的病态?
以孤立和嘲弄为乐的同学、不作为的学校、形式主义的教育,是不是环境的病态?
惹人生厌的爹妈偏偏儿女成堆、温柔慈祥的远亲却深陷丧子之痛,是不是命运的病态。
一方面你几乎被所有人视若无睹、连老爹出轨都懒得避你,一方面你无从摆脱物理性的自辱、就像床头的尿渍摊开在每个早晨。
看起来是过度的保护,其实更近似过度的防御:比如不穿毛衣就会得肺炎,比如睡前不能喝水。
这背后是“你别给我惹麻烦”的漠然,是“你被认定是有问题的、或者说是容易出问题的”的前提预设。
相比之下,那个亲口告诉过你“这个家里没有秘密,有秘密的地方就有羞耻,我们不需要羞耻”的人,却依然藏有自己的秘密,但这秘密反而不是病态,这秘密反而有种,悲剧底板上暖暖的坦然。
因为内向和安静原本就不需要被治愈,它只需要被接受、尊重和善待。
自己家和亲戚家,冷色调与暖色调的对比非常明显。
后者总是被旷野、田园、天空、牛奶、水流和明媚的劳动所环绕。
前者却满是来路不明的噪音、昏暗的灯光、焦黑色外墙体,和表情暧昧、言辞混沌、被镜头里的诸多前景(橱柜、墙壁、楼梯间)切割在小画框里的他人。
当故事落在前者的范围内,我们透过她的敏感,去发现和洞悉了许多残酷的事实:人与人之间是否永远无法真正理解,说得更严重一点,永远无法真正和解?
当故事落在后者的范围内,我们透过她的早慧,去认识了好多东西:春天、动植物、奔跑、美,还有,死亡。
而且,它们都安安静静地铺开、恰到好处地出现、润物无声地存在、适可而止地隐退,连一丝煽情的过量企图都没有露出。
很庆幸它没有变成一个俗套的“自闭症打开内心找到意义”的故事,也没有变成一个俗套的“失独夫妇在陌生女孩身上重建亲情”的故事。
它的主题,更近似于: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联动,有些就是拴缚,有些就是羁绊。
最后的那个分别时刻、那场追逐和拥抱、还有那声爸爸,让我眼圈红了。
原来是改编自克莱尔·吉根的小说,这些年我读过她许多短篇,那些故事里无不透出深邃的哀伤和绝望,真没想到,这次却那么细腻怡人。
哦对了,冷眼、静谧、独立、低调、倔强、不打扰也不想被打扰,这里面,有没有一点爱尔兰民族的自况呢——在英格兰乃至整个欧洲面前。
作者信息:微信公众号:邵邵的私人书斋新浪微博:@聆雨子豆瓣&知乎ID:聆雨子
看了这部电影,我才对什么叫“照顾小孩”有了实感。
生小孩是一件需要仔细考虑再做的事情,如果只是衣食住行,那真的很简单。
就像凯特的原生家庭一样,有衣服穿、有一口面包吃、有张床睡、有学上,基本的生理需求都得到了解决,但是没有人在意她的心灵世界。
凯特是个安静敏感的小女孩,在这样的家庭中,她没法像姐姐们大大咧咧糊弄着过日子,她宁愿躺在草坪也不想回家。
家里的条件很差,连割草的工人都请不起,然而还是在不停地生小孩,父亲还是滥赌输掉了家里的小红母牛。
父母之间的感情、家庭的亲情都很淡漠,凯特这个年纪了还会尿床,然而尿湿的床单就这样继续铺在床垫上,没人照管。
然而艾琳和肖恩是不同的,他们本来就只有一个孩子,想必是精心照料着长大,因此在孩子意外去世之后才会如此悲痛。
艾琳来了,他们也许曾让凯特穿上已故儿子的衣服,寻找那一些相似的错觉。
说一千道一万,他们真的有好好照顾凯特。
来的第一天,凯特还是尿床了,她僵站在床边,艾琳跟她说话也不回头,她的内心此刻是羞愧和无法面对的。
艾琳发现后确实也有些惊讶,不过她马上改口说是床垫太潮湿了,维护了一个小女孩的自尊。
凯特并不像她的父母说的那样,很冷漠,连谢谢都不会说。
在艾琳有事离开,肖恩第一次独自带她的时候,她去仓库找到了扫把,试图和肖恩一起打扫牛棚。
虽然肖恩误以为她在乱跑,训斥了她,但这也正是两人关系的转机。
他们会每天给凯特梳头100下,会告诉她养肤的“小秘密”,会给她零花钱,会带她买衣服,会陪她读睡前故事,会让她在路上尽情奔跑,会一起看电视到睡着💤……也许凯特会慢慢悟到,原来她需要的是这种“照顾”,原来她的内心需求不是过量的妄想,而是深爱孩子的父母的日常。
也许这部电影更适合想要为人父母的夫妻观看,在精心的照顾下,宝贝可以那么那么好。
希望凯特、艾琳和肖恩能够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肖恩夫妇送凯特回家,凯特家小弟弟出生了,啼哭的声音仿佛像针一样扎着肖恩夫妇的心,肖恩于是找借口说要回家了,凯特妈妈客气挽留,肖恩显得有的烦躁,是啊,多么令人难受!
肖恩的儿子小时候溺水,后来一个小孩都没有,但是肖恩夫妇恩爱,家庭小康,人很善良。
但是凯特的父母,小孩很多,夫妻感情不和,因为小孩多,经济和精力显得紧张。
两对夫妻都有各自羡慕的地方,站在旁观来说,不知道谁羡慕谁。
肖恩夫妇其实很善良,当凯特从邻居太太得知肖恩夫妇小孩的事情,然后在车上说出来的时候,伤口被提及,没有迁怒,没有怨邻居多嘴,就是默默忍受。
肖恩还特意带凯特出去开导。
肖恩夫妇人品可贵,难怪凯特那么依依不舍。
提到爱尔兰,就会想起大片的绿色,而《夏日细语》这个中文译名也让人在脑海中对这部影片有了一定的想象。
夏日是青翠的万物生长的炎热季节,而细语二字又让人联想到静谧的氛围。
实际上,这部电影也确实如名字所透露的,是一部节奏平缓,带着夏日清新氛围的叙事片。
“细语”与原片名A Quiet Girl相呼应,暗指电影的主角,安静乖巧的九岁女孩凯特。
整部电影如同缓缓剥开洋葱一样,刚开始故事缓缓展开,主角没有太多自我表达,更多是通过旁人的话语来刻画她的形象与处境。
她在校园中格格不入,被人觉得是古怪的;在家中过分安静,藏在草丛中让家人找不到她在哪里。
父亲当着她的面对外人说她是个四处游荡的人,而因为家中姐妹众多,母亲又即将生产,只能将她送走。
她被父亲开车送到远方亲戚家里,出乎意料地,这对夫妻对她十分友善,细心照料她。
电影中用了许多篇幅描绘他们的生活场景。
女主人艾琳给她洗澡、梳头发,带着她到井边打水,教她做家务。
男主人肖恩一开始稍显生疏,有些抗拒和她独处,后来却载着她到镇上买衣服,带她一起喂奶牛,两人变得亲昵。
电影用一个又一个的镜头不疾不徐地展示了爱尔兰乡村的自然风景和生活方式:绵延的绿色草场和湛蓝的天空;一户人挤牛奶、种土豆、做红醋栗果酱,自给自足;邻里间相互帮助,淳朴友善。
片中的对话不多,更多是由事件而推动的。
但是在这种静默的氛围中,导演用一些细微的举动来衬托两夫妇对凯特的宠爱。
艾琳看到凯特尿床后,没有指出来,反而是说旧床垫容易潮湿,给凯特换上了新的床垫。
肖恩因为凯特乱跑不小心朝她发了脾气,第二天在厨房里,两人独处时,他默默地在凯特旁边放在一块奶油饼干便走出了厨房。
看到这里,电影院中的观众都会心一笑,虽然有些别扭,但是这是肖恩表达歉意的方式,凯特也意识到了,把饼干小心地收进口袋里。
在两人的悉心照料和呵护下,凯特慢慢有了变化。
艾琳看出她气色变好了,说她其实只是需要被照顾。
每天早晨,肖恩会让她从家门口跑到车道旁的邮箱去拿邮件,并拿表给她计算时间。
镜头跟着女孩移动,特写是她跑起来时的正脸,凯特的头发随着步伐左右摆动,阳光打在她的脸上,她看起来充满了活力。
镜头又顺着女孩的视线上升,看向道路上空参天大树的枝叶,那绿意盎然的生机,似乎映衬着女孩内心的转变。
她变得更加快乐,更有自信,话也逐渐多了起来。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一场葬礼上。
凯特从参加葬礼的一位妇人口中得知,两夫妇此前因为一场意外失去了儿子,而自己之前一个月穿的旧衣服正属于这个去世的孩子。
当艾琳看出她的不对劲,问那位妇人和她说了什么时,她沮丧地说出这件事。
这里,影片气氛一下子降到了最低点,艾琳捂着脸哭泣,回到家后也径直回到房间里休息。
凯特看上去有些不知所措,而肖恩把她带到海边,与她谈心,让她不要误会艾琳,她本是好意收留凯特。
这件事情过后,女孩仿佛填补了家中那个孩子的空缺,与两夫妻的关系更加亲密。
电影的其中一个画面里,她和肖恩在客厅里看电影,昏暗的灯光里她困得睡着了,歪着头靠在肖恩肩上,在舒适的沙发中陷入了恬静的梦境,一点也没有作为客人的拘谨,倒像是在自己家中一样自在。
我的眼睛一下子湿润了。
无声镜头的画面力量不属于有声。
洋葱一瓣接着一瓣被剥开,情绪也慢慢堆积。
时间来到了这个夏日假期的末尾,凯特的母亲来信,让她要回家为开学做准备。
凯特知道这个消息后没有多说,只是小声地问了一句,“我一定要回去吗?
”,声音轻得像是在叹息。
两夫妇没有说出不舍的话,只是用一个全景镜头拍了肖恩站在凯特房间中的画面,傍晚的阳光勾勒出他的轮廓,他看着窗外静默无言,背影却透着几分落寞。
就在观众以为电影就要这样结束,凯特不得不回到自己家庭中时,故事突起一个小波澜。
凯特即将离开的那个早上,肖恩去领居家帮忙母牛生产,艾琳临时顶替他喂奶牛,只剩下凯特一人坐在厨房中吃早餐。
而她想起艾琳走之前说自己要打水,便拿起空水桶一人去井边。
这里让人想起此前她的父亲向两夫妇抱怨道,这孩子胃口大,吃得多却不会说一句感谢的话。
其实她懂得感恩,只是她不擅长用言语表达。
而对一个常年不被重视和疼爱的小女孩来说,也不存在那么一个被倾听和关注的时刻,让她表达自己的感谢。
故事在这里突然变得有些惊悚,凯特一人离开的画面让人想起那个独自玩耍时溺亡的小男孩。
而农场里的艾琳似乎也想到什么,转身回到房子里去找凯特。
她找了一圈找不到人,急得往外跑。
幸运的是,凯特没有出事,只是一身湿淋淋地走了回来。
随着波折过去,凯特最后还是被送回了家中。
这里,场景转换到凯特家中,阴暗狭窄的饭厅与之前艾琳家中明亮宽敞的厨房形成明显对比,导演用明暗对比的镜头语言衬托出着两个家庭截然不同的氛围,一处和谐温暖,一处压抑凝重。
两对夫妇的话语也反映了凯特在两处所受到的不同待遇。
父母询问凯特有没有带来什么困扰和麻烦,艾琳和肖恩则说她乖巧懂事,欢迎她随时回去住。
这种反差也让观看者更加对凯特感到怜惜,惋惜和抗拒即将到来的分别。
艾琳和肖恩道别后开车离去,凯特则跟了出去,在大门口站了片刻,此时我的心和她一样揪着,真希望她能够一起离开。
下一刻,凯特拔腿追了出去,她在车道上奔跑着,一如她取信时在林荫大道上奔跑着,镜头切到她尚且崭新的夏日回忆,艾琳温柔地摸着她的脸庞、艾琳给她洗澡、肖恩失落的背影,洋葱剥开了,情绪渐渐沸腾,到达高潮。
她一把冲到肖恩面前,肖恩也把她紧紧搂住。
抬眼望去,她的亲生父亲追了过来。
凯特喊着,爸爸,似乎是在喊远处追来的父亲。
下一秒,她重新把头埋进肖恩的肩膀,又喊了声,爸爸。
全片就此剧中。
这个结尾非常巧妙,两声爸爸把亲生父亲和不是父亲、胜过父亲的肖恩做了对比。
一位虽有血缘关系却将她视为累赘,随意送去寄养,言辞中多有辱骂;一位原是陌生人,从最初的冷淡抗拒到后来的耐心呵护,小心宠爱,一点点建立起亲密的关系。
故事在这里结束,留下开放结局,不知道最后凯特是否跟着艾琳和肖恩离开,还是只能留在原生父母身边,但是起码她开始懂得,带着爱意的家庭氛围应该是怎样的。
整个故事画面唯美,情感细腻。
小女孩的表演很出彩,在人物特写镜头中,她细微的神情和动作被放大,弥补了语言的缺失;景物的空镜则营造着安静的氛围,配合缓慢的叙事节奏,帮助情感逐层堆叠。
但是个别空镜显得有些冗余,比如有个倒水的镜头倒了两三秒,如果删去可能整体叙事节奏更流畅。
虽然人物对白不多,但是有对白的片段富有趣味,三言两语把人物性格刻画了出来,也交代了故事背景和发展。
比如那位葬礼上多话的妇人,机关枪似的向凯特打探艾琳家的秘密,她的多言倒衬托出了凯特“不爱说闲话”的善良和质朴,正如肖恩说的,如果大家都能像凯特一样只说该说的话就好了。
这讽刺的话语让影院中的大家笑出声来。
作为银幕首作,导演对影片整体风格和情感的把控能力不俗,故事讲述得有头有尾,偶有惊喜片段,期待他接下来的长片作品。
大光圈乃至超大光圈的持续使用,极浅景深致画面清晰范围缩小大面积微弱失焦,平添盖尔人的愁绪。
特别是Cáit到寄养家庭之后,大光圈效果加强,明快橙色中一抹淡影,温暖幸福有几分失真梦幻,眩晕中慢慢释放清晰的自己,一如Cáit的内心变迁。
Cáit 太安静了,以至于家人都找不到她。
开篇,隐藏于高草丛中的Cáit。
暗示她被家人和社会忽视。
Cáit 的家。
灰暗肮脏的外墙。
阳光都隐藏起来。
贫困的暗示。
批判现实主义主旨是英国电影乃至英国整个社会价值观的传统,爱尔兰自然深受其影响。
但是本片的批判是温和甚至不乏温情的。
Cáit 的家。
极其昏暗的光影,Cáit藏于黑暗中。
姐姐们显得多么冷漠。
姐姐们讨论小牛从何而来。
暗示社会封闭,女孩受教育不足。
对于贫困和社会保守封闭淡淡的但不乏深刻的批判,如儿歌所唱:“我妈和你妈在晾晒衣服,我妈突然一拳打在你妈鼻子上,鼻血是什么颜色,,,”贫困让家人丧失爱,邻里也没有善意。
Cáit的父亲,嗜赌粗鲁,影片暗示他有婚外情。
和在自己家里的昏暗相反,Cáit的父亲在表亲Eibhlín家里也沉浸在明快的橙色中。
橙色是回归富足平等的色彩。
留意墙上的爱尔兰地图:北爱6郡与南部26郡同色,表达爱尔兰人立志统一的传统思想。
Cáit在学校。
因为食物匮乏导致她营养不良发育迟缓,读写困难,加剧了她在同龄人间的自卑。
美丽的爱尔兰女孩Cáit,一头盖尔人标志性的红金色长发。
她从来都是安静地待在一边,低垂着眼帘,说话的声音细小到自己都很难听清。
父亲对待她可能象对待一只安静的猫。
Eibhlín对暑假寄养的Cáit照顾无微不至,如同己出。
爱和富足到达顶峰时,呈现的橙色更明亮。
橙色是爱尔兰橙白绿三色国旗上最特别的色彩。
“有秘密的地方就有羞耻,这个家里没有秘密。
爸爸把我寄养在金斯莱家里。
他们给我洗澡,换上干净整洁的衣服。
我们一起打水,做家务,享用午后的面包,看九点新闻。
我喜欢这个没有秘密的家。
”Eibhlín对Cáit说,这里的家没有秘密。
其实她隐藏了一个巨大的悲痛的秘密。
Cáit也曾跌入那个秘密中,但她依靠Seán教导她的力量挽救了自己。
每天,Eibhlín带着Cáit穿过森林去一口水池打水。
这里就隐藏了Eibhlín悲痛的秘密。
英伦三岛地理的电影呈现总是绝美,而且一脉相承。
Eibhlín的丈夫Seán教导Cáit农场劳动,阅读,认识世界,还有奔跑。
他对Cáit说,你跑得象风一样快。
奔跑如飞的女孩多么独立自信。
最后一刻,Cáit奔跑如风般扑到Seán怀中。
为他带来的启蒙,为他赋予的第二次生命。
这是Seán不同于Eibhlín的爱的意义。
超大光圈带来温暖至深。
大光圈长焦,Cáit处于轻度失焦中。
但是已经遮掩不住她焕发的生命力。
“ 我拿着我的信飞快地跑着,仿佛我便是传递自己内心的使者。
”
她终于可以自信安静地飞奔起来,哪怕是穿着男孩的衬衣(寄托Eibhlín的悲恸)
安静的Cáit让身边每个人和整个乡村都安静下来,影片同时也安静下来。
影片的态度如同爱尔兰人面对英伦面对欧洲的态度,独立低调但强大。
爱尔兰人斗争一百余年终获得独立,即奉行永久中立政策,经济文化得以持续复苏发展。
1980年代初的爱尔兰正值投资科技带来的经济腾飞的前夜,农牧传统即将遭受巨大冲击。
对白使用的爱尔兰语是爱尔兰第一官方语言,作为母语使用的人口可能不足50万人甚至更少。
编导摄影剪辑等主创人员长期从事纪录影片制作,极少涉故事长片。
他们力图坚守爱尔兰语承载的历史,静静地释放爱尔兰人的乡愁。
延伸阅读:欧洲乡愁-1: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546010/欧洲乡愁-2: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659376/欧洲乡愁-3: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936933/
当人与人相爱,巨大的幸福与喜悦会在不经意间轰然而至。
这种时刻,唯一需要烦恼的,就是如何抵抗长久不安痛苦消失的惊慌。
我为了你奔跑,跃动的发丝都充盈着安心与对快乐的渴望。
我与你触碰,灰暗的世界如蜻蜓点水般逐渐明亮。
安静,明亮。
世界需要人们相爱。
大人与小孩相爱,男人与女人相爱。
想尽办法,全力以赴地相爱。
否则便是对这明媚夏日的辜负。
凯特是一个九岁的安静少女。
虽然家里姊妹众多,但她话很少,性格有些孤僻,常常一个人躺在草地里,导致家人得到处找她。
虽然已经九岁了,但她还会尿床,学习上也有些困难,跟同学相比有一定差距。
她在学校里似乎也没有什么好朋友,甚至还被姐姐的同学叫做怪胎,而她会默默忍受着这些,实在受不了了,就逃课跑掉。
这样的一个女孩,放在周围人的视角里,或许就是一个“问题”孩子,一个需要被治疗的“病人”,一个可能会被送进心理咨询室的孩子。
凯特的父亲嗜赌又要面子,出轨甚至都不避讳孩子;母亲陷入贫困的生活、无穷尽的家务和新生命即将降生的繁乱当中,也没有任何心力分给她。
这样的家庭,连她的存在都常常被漠视的,自然是不可能送她去做什么心理咨询的,甚至在一个暑假被送到了远方亲戚家里暂时寄养。
父母似乎都不想要她了,亲戚“想养多久就养多久”。
命运似乎为凯特关上了门。
姨妈艾琳温柔而恬淡。
她细致的照顾着凯特,用小刷子一点点的帮她刷净脚指头缝里的污垢,轻轻的一遍遍帮她梳头,带她去品尝井水的甘甜,想要给凯特家里一些金钱帮助时会询问凯特的看法评估她父母的体验,睡觉时会仔细询问她想要的光线,在发现凯特尿床之后会说:“这些老床垫总是在哭泣”。
这些都是凯特从未有过的体验。
一个人如此温柔而专注的看着她,考虑着每一个细节中她的体验,在她可能感觉羞耻难堪的时刻,轻轻接住她,“这不是你的错”。
当她被爱着,被好好的照料着,没有那么多情绪需要被压抑,也不再需要用躯体化的症状来表达,她不再尿床了。
姨父约恩是个沉默寡言的人。
一开始他都不太搭理凯特,在每次凯特跟他道晚安时,都有些不置可否的模样。
姨妈不在的场合,姨父甚至有些坐立难安,总是急急的走开了去。
他也似乎有些不善言辞,某一天干活儿的时候突然发现凯特不见了,他发疯一样的到处找,找到之后很生气地说:“你不能这样一声不吭的就跑掉!
”明明那么的担心在意着凯特,但却用了责怪的方式来表达。
凯特以为自己又做错了事情。
直到他默默的拿出了一颗马卡龙,放在凯特面前的桌子上,这个男人的温柔终于开始得以显现。
两个同样沉默寡言的灵魂是相互懂得的,凯特显然一下子就收到了这份歉疚的心意,她和姨父之间的关系一下子就亲近了。
她帮着姨父干农活儿,一边干还一边比赛,脸上有了笑容。
姨父叫她“长腿姑娘”,鼓励她去做她擅长的事情——奔跑,还为她计时,关注着她的进步,“比第一次跑的时候快了十秒”。
没有人愿意等待她的语言时,她是那个读书都读不通顺的女孩。
在这个安静的家庭里,终于有人愿意等待她。
她的话越来越多,甚至会十万个为什么式的向姨父提问:“为什么要给小牛喝奶粉?
为什么不给它喝母牛的奶?
”絮叨到姨父要用“你来喂”来让她稍稍安静一会儿。
姨妈曾说:“这个家没有秘密。
“”有秘密的地方就有羞耻。
“”这个家不需要羞耻。
”她曾深深的被安慰到。
而这一天,她终于发现了这个家庭令人心碎的秘密。
原来,她是一个替代性的儿童,连姨妈日常给她穿的衣服都是他们早夭的儿子的。
原来,她就是这个秘密的一部分。
姨妈对她的爱与照顾,是真的吗?
在她心里,一定这样怀疑过。
虽然无法直接表达,但她用不愿意再穿某些衣服来表达着自己的不满。
这时候,是姨父的爱托住了她。
她有专门带她去买的,只属于自己的衣服,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被承认、被看见。
在爱尔兰乡村橙黄色的夏日阳光里,郁郁葱葱的大树阴影间,她一遍又一遍大步的奔跑着,迎着风,带着笑,那么自信而快乐。
与初到这个家里时的畏缩与无措,判若两人。
暑假要结束了,凯特得回家了。
纵有千般不舍,也无法抗拒别离的到来。
但有些东西已经不一样了。
凯特长成了一个可以去表达爱的女孩。
她依然不善言辞,如同姨父姨母一样,习惯于用行动去表达。
她想为这个家再做些什么,比如在他们忙碌无暇时,帮他们去深井边打一桶水。
感恩导演的温柔,虽然让凯特落水了,但没有再重蹈这个家的覆辙,她爬出了井,湿漉漉的回来了。
虽然凯特还是回到了那个阴暗逼仄的家里,回到那个喧嚣繁乱的环境里,但有些东西已经在她心里生长了出来,被爱的阳光照耀过,她可以为自己而奔跑,如风一般的女子似的,追上姨父姨母的车,扑到姨父的怀里,轻轻的叫一声“爸爸”。
与姨父姨母共度的这个暑假,这些被爱过的时刻与经验,已经印刻到了她的心里。
在未来的日子里,也可以被调用,“我是值得被爱的”。
虽然她没有机会走进心理咨询室,但这样的经历同样也是一次治愈之旅,心底的伤痛被抚平,爱的种子发芽了。
我们可以有很多很多的父母。
生我们的人,是父母;养我们的人,也是父母;陪伴过我们的人,爱过我们的人,都可以是父母。
哪怕原生家庭再糟糕,在漫长的人生中,我们仍有机会遇到一些更好的人们。
也许是某个亲戚,也许是一位老师,也许是一些朋友,也许是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获得温暖和爱,来帮助我们长成更好的自己。
好在够克制,最后两声“细语”有点动人。和前日刚看的《这里是亚美子》如此相像却截然相反。
可怜的孩子啊。
相当沉闷的片子,小女主全程阴郁。
4:3画幅的摄影和美术都不错,开头部分很好,最后又落俗套了,三星半吧。最大的收获是发现爱尔兰语不像英语象德语。村里的古董车都很漂亮。
上影节第一场。温柔、细腻、安静的农场日常,看完后获得了一个夏夜的inner peace。
愿人间多一些真情真爱以及彼此间的珍视,唉…… 最后那声“爸爸”真的太催泪了……
什么玩意你们怎么看的下去的
林间的微风、夜晚的大海、颤动的青草,夏日私语般的婉转与感伤。跑起来像风一样的女孩,最后那句“Dad”结束得很巧妙。
这故事确实很不错 但是至于拍成大长篇吗… 删掉20分钟的日常活动都不会对主线有影响
一个安静却十分有力量的故事。看到结尾我爆哭……有人对爱视若无睹,有人的爱却无处寄托。
看睡着了,故事太简单了,视听语言再好也没法打动我。🙅🏻♀️同样看了个开头觉得不行就退了,就看了不到二十分钟。
哪有那么多如果……
讲真 真的有点无聊栓q
七分吧,有点无聊。情绪片,剧情薄弱
最佳国际影片提名中最好的一部,有过相似童年经历的人应该会哭到喉咙沙哑吧。通过日夜忙闲、衣食住行洞悉一个限时三口之家的秘密,在惧怕付出与不敢接受之间不断拉扯,大多数时候是油画般的剪影,却可以从人物的距离变化中感受亲密关系的升温。类似早期是枝裕和的失语阶段,孩子是不会撒谎的,但为什么懂事的孩子总是撒谎。
#Berlinale72新生代Kplus 去年有《韦索山丘的学校》,今年有《安静的女孩》。真好。
有点陈词滥调,摄影挺好的
忍着无聊看完的
细腻但很平常。
秘密的背后通常都隐藏着羞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