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自文慧园路3号,2017年10月10日很早就听闻,贾科长要和“金砖五国”其他四个国家的导演合作拍一部片,来自巴西的沃尔特·塞勒斯、俄罗斯的阿历斯基·费朵奇科、印度的马德哈尔·班达卡以及南非的贾梅尔·奎比卡。
所有人都会好奇,这五位文化背景不同、年纪又有所差异的导演该如何携手创作。
毕竟,首部金砖五国合拍片,总归少不了艺术之外的其他因素。
在最新发布的终极预告中,赫然出现一个乍看老套却很考验功力的片名:时间去哪儿了。
“时间”既是电影的本质,也赋予存在以特殊的意义与标识。
以本片监制贾樟柯来说,20年前,这个汾阳小子为中国独立电影闯出一片天地,20年后,人称贾科长的他非但是最受国际关注度的中国导演,更以国家代表的形象出征世界。
这样的转变,不仅是艺术的胜利,还带有一丝我国特有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引人咂摸“时间去哪儿了”的趣味。
这几部短片的导演,贾科长就不多介绍了,沃尔特·塞勒斯大家应该也很熟悉,他的《中央车站》曾一举拿下包括柏林金熊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55个奖项。
阿历斯基·费朵奇科可以说是威尼斯电影节一手挖掘出的导演,2005年凭借《首次登月》获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纪录片奖",2010年再度以故事片《沉默的灵魂》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摄影。
另两位来自印度和南非相对年轻一些的导演,也都是各自国家最为瞩目的新锐力量。
科长和塞勒斯算是名声在外,令人期待。
而观影过后,我又添新爱:无论是费朵奇科绝处逢生的爱情,奎比卡永无止境的脑洞,班达卡跨越阶层的温暖,都各具出人意料的巧思。
科长这一次的故事依然发生在山西:平遥古城里,一对着古装表演的中年夫妻,因二胎政策放开,打算再生一个孩子。
科长的呈现方式特别值得玩味,这边人着古装,颇有悠久前朝的历史感,镜头一转,现代游客带着相机“咔咔”地照起来。
过去与现在毫无缝隙地被粘合在一起,仿若瞬间穿越百年,这种“过去的现在”与“当下的现在”在同一平面的呈现,已不仅仅是蒙太奇式的影像才能够带来的,它更是当下现实生活中正在上演的真实情境。
科长影片的节奏并不快,可张力十足。
这有赖于他对现实细节的捕捉,值得人一再品味。
他的人物,是生活着的,口中的每一句大白话都与现实碰撞出深层意义,中国观众——尤其是知识分子总会会心一笑:原来是在说这事儿呢。
这部短片《逢春》,既是时间季节上的适逢春分,又是生命意义上的逢春。
时间的流逝带走了生活的激情,带来所谓的“中年危机”。
于是这对生活在最底层的夫妻想要通过再生一个孩子“逢春”,有点讽刺,但又何其现实。
这个故事的端倪早在纪录片《汾阳小子贾樟柯》里便可寻出一二。
科长说过:“在人海里面,只要去注意每一个人,就会感受到他们的尊严。
通过摄影机,它可以把我的这种感受呈现出来,它变成一种现实的存在,存在于银幕上面,否则的话,它只存在我的感觉里面。
”鲜活而有生命力的人物,其实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平凡却不普通的大众,而这些人的生活恰就是我们所经历的时间。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往好了想,只要还有不愿向生活低头的勇气,那些被时间拿走的激情与在意,我们仍然可以拿回来。
沃尔特·塞勒斯和科长的渊源可谓深厚。
塞勒斯在1998年柏林电影节中结识贾导,之后追随他辗转巴西圣保罗、法国巴黎、中国北京、山西等地,历时3年拍出了上文提及的那部纪录片《汾阳小子贾樟柯》。
这一次,沃尔特·塞勒斯的故事和贾导有些共通,也是关于生命力的复原,关于理想与现实的拉锯,关于时间带走又带来的希望。
故事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矿区出现溃坝事故,泥石流淹没了村庄,一个普通家庭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中,爸爸失踪,年仅十岁的男孩与身为乡村教师的妈妈搬去临时避难所。
男孩不愿放弃寻找爸爸,妈妈则在照顾男孩的同时,还面临着艰难的自我拯救。
塞勒斯拍摄这部影片时,保持着以往的拍摄习惯,大量使用群演,影片中穿插的纪实剧照则是他亲自去到实地拍摄的。
纪实组照——两组静帧照片——打破了运动影像的连续性,让观众跳出画外,更接近第四维度时间与第五维度精神的联想。
影片的固定长镜头和光线明暗处理,使得影片具有了“慢”的气质。
慢电影是当下最热的艺术电影风格,非好莱坞式的剪辑处理带来的特有叙事节奏,让人更能感受影像本身所传达出来的情绪。
塞勒斯说,拍摄这部影片,让他更理解他最喜欢的一部影片:阿巴斯的《生生长流》。
影片也是关于灾后重建的故事,通过寻找男演员的导演的视角,发现遭遇苦难的人们如何面对悲剧,感受到的不是痛苦与惨烈,而是生生不息的希望。
时间,会揭示一切。
不幸中永远都有不经意间出现的光明,塞勒斯再一次让人看到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应该具有的关怀现实的人本主义。
俄罗斯导演费朵奇科选择在冰天雪地里诉说一个爱情故事。
一望无垠的白色和幽暗封闭的雪中小屋,展示出一个仿佛时间在此处冻结的视觉意象。
镜头间节奏推进干净利落,故事也非常的战斗民族。
丈夫怀疑妻子与铁道司机有染,丈夫摔坏了铁道司机送给妻子的手风琴,追赶妻子时,意外从高处摔下成为重伤。
为了救呼吸困难的丈夫,妻子用摔坏的手风琴充当氧气瓶,一开一合的手风琴,本是爱情的污名,却在这一刻成为绝境中爱情的见证。
宛如油画般色调的镜头,和呜咽的风琴声、残喘的呼吸声一起,给人沉重的质感。
分秒的流逝,妻子成为丈夫的时间,这一刻,爱永恒。
时光犹如水,爱情似波涛,既能载舟,亦能覆舟。
脑洞大开的南非导演借用时间经营出一个神秘的科幻故事。
一位被程序设定为清洁女工的诺宝米SX1,冒着生命危险想改变自己的命运。
时空扭转的一刹那,唯有时间在继续。
古老的尼罗河畔,新的生命降临,灵魂获得释放,生命得以重生。
每个开始注定了结局。
自我身份追寻、主体意识获得、生命轮回、传统文明,短小的影片承载着四个意义复杂的关键词。
以现代未来感的方式,探索非洲古老而神秘的民间传说。
这也是民族文化带给导演的特有印记。
印度导演则讲述了一个全世界人都可以看懂并产生共鸣的故事。
老人在垂暮之年,同流浪小男孩查理的相处,感受了时间与爱。
“这忙碌的城市给得了你所有,唯独给不了你时间”。
孟买是座繁华的不夜城,然而幸福的获得,是人与人之间简单的相处与陪伴。
无人知晓什么时候时间会改变它的态度。
变化莫测的城市,生命何其短暂。
唯有徜徉在时间中的亲情与爱,指引我们幸福向前。
时间,看不着,摸不着,但我们所有人都切实感受得到它的存在。
作为第四维度的时间,是很多人在追寻的终极问题,无所谓亘古,更关乎生命的起源与终点。
不同导演、不同的风格特点和表达方式,会让一个主题的解读更多元、更深刻。
近些年,各国导演围绕某个主题各拍一部短片汇成合集的方式,已然成为国际大师相互合作的常态。
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法国戛纳电影节推出的《巴黎,我爱你》与英国公司推动的《十分钟,年华老去》等。
前者汇聚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科恩兄弟等12位导演,后者汇集了贝托鲁奇、戈达尔、赫尔佐格、阿基、贾木许、文德斯还有陈凯歌等15位大师。
《十分钟,年华老去》中,时间、生命、生活的震撼力不仅是一部影片产生的,更是所有影片交织在一起所产生的。
《时间去哪儿了》当然也有着异曲同工的穿透力。
但除此之外,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五个国家携手的联盟,代表着新兴市场发展前景较好的区域联合,因此,“时间”对于“金砖五国”这样有着悠久历史又身处巨大变化中的国家来说又有着更为复杂深刻的意味。
快速的生活节奏挤压着城市人的内心,生活正在失去乐趣,生命力正在流逝,自我认知出现问题,无关于物质的精神空虚与焦虑正在袭来。
于是,我们反问自己,时间都去哪儿了?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五个来自拥有深厚历史和悠久文化国家的导演共同探讨“时间”这个话题,不仅有着艺术表达的意义,更具有反思当下的社会意义。
正如南非导演贾梅尔·奎比卡所说:“虽然我们有不同之处,但我们却也有很多共通点。
我们都追随时间的脚步,这是一种大家都能理解人类的特质。
”时间,是全世界人共通的话题,而电影,除了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全世界人都懂的语言。
五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导演用电影语言交流关于“时间”的思考与认知,除了各个故事引起大家的共鸣外,碰撞出的火花将会成为五个国家之间交流的入口。
选择“时间”这个主题,更是对五国深入长久合作的美好期许。
贾科长曾在许知远《十三邀》的节目中,说过筹备《在清朝》时的感受。
科长说,做古装的戏,会和做未来感的戏一样有趣。
因为过去的时间就像未来的时间一样,给人带去不一样的感觉。
无论是魔幻又或现实的笔触,《时间去哪儿了》都不止是一封写给时间的情书。
它迫使我们去重新打量此刻的生活,并经由检视“现实的当下”这一节点,深思我们的过去的积淀与未来的机遇。
《时间去哪儿了》给6分,这是一部金砖国家首部合作的短片集锦。
会关注这部影片主要原因当然是因为贾樟柯的监制和参与。
同时想着能走马观花地在两个小时内看看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
此外也好奇来自五个不同国家的导演会如何阐释和呈现“时间”这个主题。
短片集锦大家都习惯根据观感优劣排排序。
我简单归类的话:印度导演马德哈尔·班达卡的《孟买迷雾》和南非导演贾梅尔·奎比卡的《重生》肯定是不及格。
巴西导演沃尔特·塞勒斯《颤抖的大地》、俄罗斯导演阿历斯基·费朵奇科《呼吸》还有我们贾导的《逢春》则在及格线以上。
其中个人最喜欢的是《颤抖的大地》。
这部短片的导演沃尔特·塞勒斯需要额外提一句:他的经典名作《中央车站》可以列为巴西必看片目。
塞勒斯和贾樟柯一直惺惺相惜、互相欣赏。
去年前者还为后者拍了一部纪录片《汾阳小子贾樟柯》,感兴趣的朋友推荐看看。
与很多人认定的“命题作文”不同,《时间去哪儿》分别由金砖五国的导演来拍应该是确定的,但拍什么选题则来自大家的集体讨论。
之前可能也想过拍火车或者年轻人这类题材,最后才定了“时间去哪儿了”这个每位导演都有表达激情的命题。
《颤抖的大地》讲述了因水库大坝坍塌引发泥石流导致一个家庭父亲失踪的故事。
《呼吸》则讲述了一对隐居在峡谷里的夫妇的情感纠葛。
《孟买迷雾》讲的是一个老人感觉自己被世界遗弃了,直到他偶遇了一个孤儿,彼此的友谊让他重拾快乐。
《重生》讲述了在未来世界中,人们努力的走向一条不同于被设计的生命之路,找到作为人的温度。
《逢春》则聚焦于中国的二胎政策,讲述了一对平凡夫妻在时间长河中如何重获爱与激情。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本片的五个篇章风格不尽相同:有温情有惊悚、有科幻有现实,但都试图表达了个人在时间洪流中如何真诚面对自己的命题。
且每一个故事题材之间存在着错落有致的关联。
巴西故事里,儿子执着的等待着灾难中失踪的父亲归来,这种执着和印度故事里老爷爷找寻失联的流浪儿一样。
同样历史久远的中国和南非,无论是“逢春”还是“重生”都表达了对于新希望和新生命的渴望。
换个类比,南非故事里母体的阵痛其实正是巴西故事里颤抖的大地。
南非的故事把时间设定在未来,尝试探讨人类文明演化的意义;巴西的故事则在当下,表现灾后人类个体情感与现实环境的撕裂。
俄罗斯故事在与世隔绝的封闭空间内,呈现了男女之间复杂的爱恨纠葛;中国故事则通过戏中戏的手法在古今之间穿梭,展现了两性之间对抗时间的爱与温情。
从创作意图来说,《时间去哪儿》的五个故事努力想做到“和而不同”。
只是作品完成度有高有低,大家自行判断了。
“时间会揭示一切。
”——巴西故事里灾后重建的建筑师会取代小男孩父亲的位置吗?
“时光如流水。
爱情似波涛。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俄罗斯故事里恶斗的夫妻何时将会曲终人散?
“无人知晓什么时候时间会改变它的态度。
”——印度故事里美好的旧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
“每个开始都注定了结局。
”——南非故事里的重生不过也是一次新的设定?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中国故事里的男女真的能将时间所拿走的一点点拿回来吗?
正如它的片名,《时间去哪儿了》提出的是一个疑问。
联合导演们貌似给出了他们的答案,不管技法纯熟还是拙劣。
只是,“时间到底去哪儿了”,你我都有谁知道?
写到这里想起帕斯卡的一句话“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
若能如此,那么去哪儿都是好的。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follower)
赵涛以前是计划生育不让生现在让生二胎你来始计算起来了你这是计算生育生活贾樟柯电影里有老百姓的真实生活,犹豫要不要生二胎,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真实的环境,地道的语言,朴实的情感,看来让人觉得很亲切。
别对命题作文太苛刻,那些个烂大街的商业片未必比得上贾樟柯的命题作文。
咱们贾科长也有妥协的时刻,名利双收,何乐不为呢?
拍电影可以纯粹点儿,就拍自己想拍的电影,连贾科长都不纯粹,别人更别提了。
这电影吧,就是金砖五国一国来一小段是吧,感觉前后也没有太大联系吧。。。
而且,南非那个是不是有点另类,科幻吗。。。。
其他几个感觉比较贴切生活吧,比较朴素写实,贾樟柯的电影似乎看过几部,都是这种风格吗。。。。
以前就怕孩子生的少了,计划生育没发生,二孩放开又觉得生孩子太贵,哈哈,我也觉得,就是觉得贾樟柯这电影是不是也朴素的太过头了,语言直接就是山西话吗?
讲真,不太悦耳啊,虽然借着字幕也能听懂。。。。
其实就是个金砖五国的短片合集展映,个人感觉:俄罗斯的最好,印度次之,中国和南非的半斤八两,巴西这个……感觉很敷衍(即使是灾后重建题材)。
另外还想说的是,整体片名为什么要选择当年那首歌名咱先不说,虽说“时间”是个很大的主题,基本都能靠上,但你不加加工的直给,还非要加点时间的意义,还不如直接叫“金砖国家微电影展映”呢……
本来看到监制有贾樟柯,导演也有贾樟柯以及其他四个国家的导演。
这种分别拍摄短片合成一部长片的形式,按理说应该有看头。
毕竟能看到不同导演对同一个概念的理解,以及他们用什么样的手法去表现。
简单说说5部短片的印象,第一部巴西导演的《颤抖的大地》,我看到的是人类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无助,所以这部短片更像是在呼吁人们保护环境。
第二部短片,俄罗斯导演的《呼吸》,讲述一对年轻夫妇,相爱相杀的故事,不知道导演是不是在告诉我们,内心不成熟的年纪结婚,是不能处理好生活的。
第三部印度导演的《孟买迷雾》,主题选的挺好的,关注老年人的生活,但是剧情太过印度,煽情部分太过于设计。
第四部南非导演的《重生》,导演想法还是不错,用科幻片的形式讲述未来的故事,其中涉及了穿越以及轮回。
第五部是贾樟柯的《逢春》,讲述普通老百姓在面对二胎政策的种种困惑,生还是不生,是很多独生子女家庭考虑的,电影还是保留了贾樟柯一贯反应社会现实的风格——《时间去哪儿了》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看世界电影”,欢迎喜欢电影的朋友关注,我们一起讨论电影
#电光幻影# 《时间去哪儿了》,一场游戏,一场梦。
巴西《颤抖的大地》生命的故事,到底是脆弱,还是顽强,总有他们自己的解释。
任何事情的两面性都充满着对立的气氛,带着所有的尖锐,刺痛在尽力者的脉搏之上。
跳动的声响在节奏里狂舞,奔腾的热情在黄昏之时消磨殆尽,可见曾经的美好都一一散去,只留下生活本质里的枯燥,守着旧有的生命气息,等待死亡的召唤。
地球的风格从来不是人类可以把控的命运,安然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切自然而然,都是大自然留下的怜悯,赏下一次次呼吸的机会,就停留在别人的土壤上悄然的过着自己的生活。
当大地带去博怒般的躁动,被掩埋的一切把昔日的痕迹都化成了废墟。
生命不过是随捏随逝的笑话,再顽强的生存力靠的都是运气。
少年的眼神里,从慈爱的希望,到混沌的暮色。
被失去的父亲的踪影,带走了生活里安定和轻盈的风标,一切如同遗迹一般,凌乱不堪,遍地皆是,心也乱成一滩一滩,再寻不到最初整齐温柔的样子。
被改变的何止是少年,还有少年身边的一切,一切的一切。
那些失去的种种,往往再也找不回。
可是低头可见的伤痛,却把痕迹留了满身。
残活,不过是苟延残喘最温柔的一种解释。
“时间会揭示一切”。
俄罗斯《呼吸》爱情的故事是源于生命,还是源于社会,已经很难去寻觅定义,但是爱情和婚姻已经成了人们的家常便饭,说要或者不要,他们都流动在我们的生活里。
是的,生活里,而不是生命里。
所以为什么要跟一个人在一起,有多爱,还是无法改变破除的结果而已,是习惯了这样的习惯,还是爱得不愿意放手,有那么一刻,我们谁都不知道真实的答案。
一方辛勤的劳作,努力的赚钱,维持生活所需要的一切,把故事的草稿写得越来越美丽,明明在创造的是两个人的生活,可是有的时候往往只有一个人在奋力挣扎,另一个可能坐享其成,并且感到非常的不愉快。
这就是现实的爱情,也许是现实的婚姻。
不能用理智、逻辑与任何其他的因素做解释,就只是一种必然,没有谁可以阻拦,只能任其发展。
或许可以选择,可是世人其实做了一辈子人也许都并不会选择,这就是真相的样子。
彼此的伤害,伤害之前也曾经有过山盟海誓,恋恋不舍,相依相偎,心潮澎湃,可是有那么一天,都抵不过我眼里对你的厌恶与憎恨,哪怕只是不满,都可以叫嚣成灰色的雾霾,结束美好。
那只最自由奔放的手风琴,成为憎恨的理由,又成为了救命的稻草。
最悲伤的神色,不是爱的消失,而是我们厮守在对方的身边,却再也不愿意扭头,看同一道风景。
天际线的两边,隔着我们的心。
“时光犹如水,爱情似波涛,既能载舟,亦能覆舟”。
印度《孟买迷雾》被挥霍的灵魂,都是因为不明晰自己的拥有,放任了幸福的流逝,以为在撰写务实的篇章。
寂寞的心都在寻找,不是理解,而是陪伴。
我们以为能够洞悉一切才是最温柔的选择,殊不知愿意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就是最好的爱的证明。
暮色对接朝阳,富裕遇见贫穷,憨直冲撞机灵,生命的歌被色彩染成五颜六色,欢快的心终于在某一刻得到了停歇。
年长的老人拥有幸福的家庭,却缺少子女们的陪伴,现代化的生活进程抛弃了传统的故事,让长辈们的世界快得跟不上生活的节奏,就是那么一点点的慢生活,又为什么不可以被满足呢。
有的时候不是不想去满足,而是不懂得去满足。
遇见陪伴,是对长者最好的孝顺,能够感染的快乐,可以燃烧许久的生活,老人的笑脸在那段日子里是最真诚的满足,愿意花的金钱、时间,都代表着他的幸福,而幸福,总是那么的短暂。
流浪少年的陪伴给了老人无穷的力量和极大的快乐。
而当有一天厄运来临,流浪少年默默消失,再也无法寻找到的时候,老人的快乐和生命也都临近了终点。
没有人知道少年的去向,最后成了一道迷的风景。
但是想到孟买贩卖人口的恐怖性,少年的命运其实有一种隐隐的不安。
但故事中再没有出现的他,让老人含着遗憾离去,而对这个世界来说,一切都没有结果。
没有人再去寻找一个原本的流浪少年的去向,也没有人会真的明白一名寂寞老人伤心的离去。
世界依旧是本来的样子,他,他们,不在乎。
“无人知晓什么时候时间会改变他的态度”。
南非《重生》地球是圆的。
地球真的是圆的嘛。
世界本来的样子,我们看到了,可是我们真的看到的就是真的嘛。
我们想明白的,也许我们从来就不明白。
科幻故事的设置,把时间的意义用在了生死的轮回之上。
有些故事,把生命消耗在时间之上,有些故事,期待用时间构造生命的花朵,绽放的色彩都是血色的浪漫,一滴染红,悬念满满。
当生的时候,我们惧怕死亡,以为完结可以阻挡一切,让消失变的特别贴切,拥有的都成过眼烟云,握在手里的种种,一松拳,滚了满地。
当死的时候,我们轮后生的困惑,是不是来到了世间,遇见了人世,就是最好的选择,可以看到更多的快乐,享受更多的幸福,殊不知人各有命,憧憬就是憧憬,从来不代表承诺。
你以为的荣华富贵,也许是饥寒交迫,你期望的繁花似锦或者真相是满目苍凉,人间与地狱的一线之隔比想象要来得临近,不必迈腿,只是一个眼神,已经千里之外。
有人在一个世界里消失,在另一个世界里重生。
就好像庄生梦蝶的故事,到底哪一面才是真实,哪一次才算回归,没有人说得清。
是旋转,是轮回,是生生不息的故事,铺满生命线的宇宙,处处都有你。
并不算非常动人的故事里,特色感却很好,丰富的发散想象力,把整个世界连接起来,有无边的想象力,才是生命探索的动力。
而命运的故事,复杂又简单。
“每个开始注定了结局”。
中国《逢春》有那么一瞬间,我以为自己遇见了《山河故人》的片场,被时间拉回了过往,一阵迷茫。
后来我想,时间也许对大家的意义都差不多,同一个人,反复运转的相似故事,一次次的探索,一次次的突破,一次次的重复,一次次的挣扎,就像极了有些人的梦,一直碎在那里,捡起了千万块碎片,那么多可以成功的机会,却偏偏没有一次圆满的结果。
这不是执念,这是真实。
不止一次的感慨,岁月对于女人的苛刻其实是生理上本质的内容,而社会给予的宽容度往往又很低,尤其是在中国的社会里,女性的年龄寿命的短,多数时候是必然的。
虽然宣传上也有一些所谓的案例,但是少之又少,观念是根深蒂固的,没有百年的风雨很难得见迅速的变更,人们的心底在文化的酝酿上总有自己固执的一套,对于女性和女性的年龄,很多时候都非常的不友好。
二胎政策的开放,对正常生育和孩子的期待,生活的苦是必然的,生活的希望是自己创造的,很多选择都不是一定的,可是不选择、不行动,就不会知道未来将要获得什么。
爱过的人,在时间里渐渐模糊,温暖的手,在时间里淡去余温,做过的梦,在时间里恍然若失,珍惜的你,在时间里剩下回忆。
早就被生活磨去了太多,爱情变成了亲情,激情褪成了温情,忘记了当年想要的那种小日子是怎样的温馨,摸爬滚打的故事里都是苦涩的快乐,抬抬头,日子又是一天过去了。
没有多少人输给了感情,多数人都是输给了时间里的现实。
磨碎一生。
但一丝的希望,就可以看见蠢蠢欲动的火苗,准备燃烧,余热已起,期待再生,那,就够了。
“东隅已逝,桑榆未晚”。
一晃,都是时间,从来就不公平,也不要期待公平。
没有公平的获得,只有公平的失去。
而失去之后,不可逆。
作者:小佛搞特
热门档期过后电影市场回冷,而这段时间也往往是小众电影最佳的集结地。
前后《天才枪手》表现亮眼,后有贾樟柯携《时间去哪儿了》来压阵。
这部《时间去哪儿了》来头不小,作为第二届金砖国家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可谓是实打实的根正苗红。
政治背景足够强大,但内容却不是以主旋律为主,而是走起了细腻走心的文艺范儿。
五个故事,五种初心,不一样的感动。
《时间去哪儿了》由中国导演贾樟柯主导,联合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四位在国际大师级导演,以不忘初心的态度,分别以“时间去哪儿了”为主题拍摄一部独立电影短片。
五个故事,五种风格,五种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纪录,有写实,有荒诞,有科幻,以此展开对“时间”这个终极命题的追寻和探索。
有人说这样的电影是命题作文,既要紧扣主题,又得结合当地的文化背景,但恰巧因为这些条框的限制,我们才能在同一个电影里看到不同文化环境对时间的思考。
这何尝不是一种有趣多元的探讨方式呢?
所有的悲痛时间都会将它带走巴西篇《颤抖的大地》,导演沃尔特赛勒斯延续了其代表作《中央车站》中一贯的风格,温情动人。
将镜头聚焦在了这一真实事件上,一场特大的泥石流摧毁了原本安宁的小镇。
但他没有渲染灾难本身的破坏性,而是通过绵长而克制的镜头探讨:在灾难面前,人们如何度过,又如何找回自我?
二十分钟里,用阴郁沉重的冷色调,清冷的配乐,及其克制的摄影,描述出男孩儿古托和他的母亲在面对父亲去世之后,一边接受灾难的现实,默默的重建家园;一边始终抱有侥幸,执着的等父亲回家。
时间一个月、两个月过去,冲毁房屋的泥土还是没有清理干净,小男孩每天都会去河边用父子之间的暗号,吹着口哨呼唤父亲回家。
这种代际之间的情感联结,打动了不少人。
而这时候故事戛然而止,如何缓解灾难后遗症,时间会揭示一切,只有留白,等待时间来回答。
爱情会让时间永恒,或美好,或煎熬。
俄罗斯导演阿历斯基·费朵奇科,将时间变成了可视的《呼吸》。
这种物化,浪漫又残忍,但强大的脑洞让它成为了本片之最。
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冰雪世界里,一对夫妻上演着爱情与憎恨、冷漠与同情。
因为生活窘迫让两个人误会众生,相互猜疑,相爱相杀。
丈夫因为一个手风琴,对妻子大打出手。
而当丈夫在冰天雪地里被摔得呼吸困难时,妻子急中生智,割开他的喉咙,用手风琴鼓气,输送空气给他。
一把被讨厌的手风琴成了自己的救命工具,相爱相杀的夫妻也从此捆绑在一块。
最后两人的对白,也就点明了时间的主题。
丈夫:“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妻子:“我现在就是你的时间”。
此后的时间,是浪漫还是煎熬,这取决于爱情存在与否。
最美的时间是快乐和自由印度和南非的故事,分别属于最保守和最突破。
《孟买迷雾》把视角放在了最具时间代表的老人和小孩,讲述了一段忘年交的故事。
一个被家人忽视的老人,一个从小流浪街头的小孩,都难以享受到家庭温暖的两人因为一台手机结缘,陪伴彼此度过了最后的快乐时光。
总体来说有些中规中矩,故事对时间的立意也有些偏颇,但好在故事有警示意义。
南非的《重生》却大胆的用科幻将时间包裹了起来,探讨未来和过去的聚合、未来和过去层层叠加的关联性。
用主角的轮回,来诠释时间的无限性与自由性。
但由于时间与经费的限制,其简陋的布景、道具和特效,并不足以撑起导演想象中的故事框架。
时间是相对的,流逝的东西可以换一种方式补回来。
压轴的是中国的《逢春》,贾樟柯作品的一大特点,就是片中一直都充满了大量的细节,这些细节来自于我们生活的时代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三十八岁的涛姐和梁子是一对生活在平遥古城里的夫妻,有一个十四岁的女儿。
“二胎”放开了,这对正面临中年感情危机的夫妻在考虑再生一个孩子。
然而,这个决定需要克服诸多困难,当然最重要的是,能否重新找回已经疲惫的爱情,重拾生活的热情。
不同于《山河故人》的悲凉基调,这个爱情故事朴实之中蕴涵深情——只要你愿意,咱们就能把时间拿走的东西再一点点拿回来。
时间的相对性,是贾樟柯要表达的观点。
用一对中年夫妻,来表现岁月的不可逆。
再用生活里随时变化的政策和心态,来展现人对于现有时间具有掌控性。
贾樟柯的回归是时间的作用贾樟柯,是中国在国际上的一张名片。
他习惯将镜头对准最底层的小人物,讲述最接地气的中国故事,这份真挚和淳朴让他享誉国际。
早几年国人对他却是只闻其名,而他那些屡获国际大奖的作品也只存在咱们的硬盘里。
这次他能作为金砖国家电影节开幕影片的牵头人,高调回到国人的视野,这也是时间的选择。
坚持做电影,执着于对的事情,时间总会给出最公正的答案。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十多年前戛纳电影节开幕影片《十分钟年华老去》里,陈凯歌导演的《百花深处》。
这个短片同样是以时间为题,讲述的是处于高速建设的大时代里,老北京人的故土情怀。
时隔十年,《逢春》接棒《百花深处》继续以时间为命题。
而主角变成了平遥县城的普通群演,故事背景也从城市建设的矛盾转化成了夫妻间的情感矛盾。
更加注重生活的本质,包容的对待小人物情怀的作品,这是都时间沉淀出来的观念。
时间去哪儿了?
时间就存在在日益变化的生活里。
躺着的时候半睁眼看完的,困意绵绵,感觉吧,第一个故事有头无尾,第二个故事善始善终,第三个故事有去无回,第四个故事有始有终,第五个故事无始无终……论艺术性,第四个最棒,论观赏性,第三个最棒,论真实性,第五个最棒,论人性,第二个最棒,唯独没有第一个,拍的不好,结尾感差,而且画面连续性差,人物表现的还有点假,看的也没什么意思,既然是有头无尾的感觉,估计也是放在片子前面的缘由吧,既然第五个故事是无始无终的感觉,那理应放到结尾了,不得不说,贾导对片子的排列顺序把握的非常到位,个人很是佩服,单个故事最低我给6分,最高8分,由于第一个实在拖后腿,只能给6.8分的样子了……
——浅析《逢春》 最是一年春好处,逢遇花骨岁月间。
时间钟摆滴答哼鸣,岁月四季往返更替。
每一际逢迎春天的到来,常是一段段故事的始末,又或是青丝银鬓的斑驳,亦或是心绪缠绵萦绕的泛起零星波澜。
久未重逢,再次相遇,贾樟柯负金砖之国使命,带来了《逢春》,相逢并非仅为诉诸季节更替,一年之际,而是在敲鸣轻声婉道,心中那抔久违经放的花骨,早该抛置时光漫自藤蔓伸张。
相比早期《小武》、《山河故人》那般抽剥社会对于人性撩拨的残酷,贾樟柯此次缓缓奏鸣的,是由一个家庭而迂萦的情愫,但却又是每个当下平凡一组家庭的真实写照。
二十一世纪,我们跨越着大步伐向前冒进地发展着,时间让我们快速地追赶着它的步伐,以免被时代迅猛的洪流推其欲挟裹而行。
而时间,却又是最易冲散往迹于云烟之中,我们可把历史往迹化为观光展览而消费,我们可把国粹剧语放置一隅。
转而替之的,是面对网络陌生人群的嬉谈风笑,是把曾深伫国人一抔心隅的历史往迹,放置喧闹浮嚣的环境漫自化为消费品。
我们最常怅谈叹望的,便是时间老人的狠心,从未停留步伐等待过谁一刻便悄然逃离,物质经济的步伐不断追赶着时间的绿洲,却将心中那抔本真的情感与美好丢失在了荒漠舶口,挟裹我们时间、催促着我们步伐不断前沿的,是重重压至背脊的物质文化符号的金钱名誉。
蒙蔽双眼,换而的却是一架冰冷的机械代替双眼去停伫凝望身边的美好。
其实只需明晓,流动的是时间,消逝的而非本心,那些枷锁而锢的匆忙,早便欲消散于这春风之际。
“只要你愿意,咱们就能把时间拿走的东西,再一点点拿回来。
”女主涛儿的悭悭发声,年逾四十,仍心深伫一往迹未解的疤:生个儿子。
岁月会冲刷很多东西,可最难拿走的,便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记痕。
在姐妹们“秀恩爱”到自己面前,国之新策再次下达之时,重新点燃了内心沉寂已久的愿景,她更愿成为时间的叛离者,只愿守伫那抔情感,让自己再度逢春景。
这位贾樟柯固有的女主角再次出现在了我们视野,这次更像是他放置用于映射那些心怀旧愿,却迟迟缓步的女性,敲鸣时间带不走一切的灼灼醒示。
未报名而默允的男主角,在妻子提出想要再生二胎之时的犹豫,是我们每个男人都有的沉默片刻。
身负太多重压,甚于纸尿布,奶粉等一系列与钱挂钩的计划,都让之不得为之犹豫。
面对重压之时,情感又于岁月的冲刷而淡化,借之于网络女主播让己心再留一方喘气时刻。
可至最后,抛弃所横附的重压、时间,一同叛离于这逢春之际。
如此写意化的视听设计,是贾樟柯心中一隅柔土放怀的展露。
全片好似无刻意色调光线调和,只于场景切换而变更的明暗,是有意将观众自己明晓场景的变更引发关注。
环萦全片的中国传统器乐的鸣哼,古箫、笛、古筝的弹弦拨转,是在赋之予本片的情感变奏,更是再度撩拨观众心绪,让之明晓中国古典乐鸣也可如此轻灵悦耳于片中。
让人深迹的,是未见其人但闻其声的声画分离,照相声先于人群涌袭,主播声先于亲人对话,是这个时代特有的标志,也是令人思之余处。
全景之处的京剧一角只于画面一隅,实在唤醒观众对于历史瑰粹的重视。
长镜头落在了涛儿帮女儿换鞋的片刻,缓缓地召唤着亲情的温暖,再度伏在丈夫肩上手伫胸口一隅抱中,黄沙土地的不断后拉,他们在背离时间、时代轨道快速的脚步,只为逢春之际重拾久伫荒漠舶口的本心。
欲再逢春天无需时间钟摆间的敲鸣提醒,怅望岁月沙漏的无尽倒流。
唤醒鸟鸣花荫,只须手抚伫望心绪的迂萦,只须我们的脚步缓缓,背弃时间的捆绑于形。
《时间去哪儿》 命题作文 俄罗斯部分最喜欢:扣题,有创意。高分作文印度:深得高考改卷老师心的。亲情作文巴西:有些模糊,但台词有几句喜欢。马马虎虎作文南非:感觉想拍的没拍出来?低分作文中国:二胎政策宣传片?贾导演怕是在偷懒,让我感觉在山河故人里没出来。最后强行点题。
我记得贾科长说过他现在很关注脑洞大开的故事,什么外星人啊人工智能啊,但是他在这部里面竟然还是以乡土情表达了中国。不过还是得说他是有国际视野的,也紧紧关心着“中国人”的群体命运。从小见大。所以相比较其他几个不寻常的故事也格外寻常了,或许是因为我们生长在这片缺乏想象力的土地?
这种命题作文简直尴尬到死。台词强行扣主题,印度那部强行煽情,南非故作哲思,巴西情绪还没到就戛然而止,俄罗斯那部有点趣味也止于趣味,贾大师就不说了在给平遥古城拍宣传片?好久没看到这么烂的短片集了
今天首映,虽然题材形式都没什么新鲜感了。但我就是贾樟柯脑残粉要加一星。
巴西最写实平庸但不拖后腿 俄罗斯生猛但我不喜欢 印度就是手机加公益广告 南非最烂 中国就是山河故人里第一段 涛要是选择梁子后的生活。
南非大于俄罗斯大于巴西大于中国,最后是印度。
8.0不同的导演不同的情怀时间都去哪了?我们是不是被束缚得太久了?
心里翻江倒海。看完这部大杂烩,我只想说,我这两小时的时间去哪儿了?被浪费了。
俄罗斯-巴西-贾樟柯-南非-印度看完电影出来发现科长躲在咖啡店的角落里,大晚上的戴着墨镜
平淡无奇。
真的是合拍吗?是的,片头是一起做的。
巴西中规中矩,印度煽情过度,南非五毛特效,中国强行点题,只有俄罗斯的好惊艳,有种黑镜风格。
时间这个母体,在不同生命中延伸出不同的演绎。巴基斯坦,是灾难过后的重生再建,是倔强儿童的不老执念。俄罗斯,是虐恋爱人的不死欲望,是殴打过后的共同呼吸。印度,是宗教阶级的分化共和,是老人孩童的友谊相伴。南非,是重生信念,是死而复生。中国的,是经典与现代消解建构,是戏谑和一抹微笑。
命题作文的结果就是,每个短片都很附会。
挺好的。贾科长 的逢春对于时间有多重解读,时间变幻莫测,无法预知,但总会有所改变!
质量: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巴西,喜爱度:俄罗斯>印度>南非>中国=巴西。俄罗斯小哥哥好帅~!!!梁景东大叔也不错,有韩国大叔的韵味~。俄罗斯一片雪景绝美,嗅出了奇葩文艺片的味道。印度一片的老幼友情欢乐动情,没想到南非拍了部反乌托邦质感的科幻片。Waltinho这次拍得反倒一般,科长的二胎宣传内容令我反胃。
五段命题作文 水平参差不齐 拍手称快与不堪卒读交叠.第二段俄国最棒 cult又温柔 解题精妙.科长老师偷懒了 拍了个风光片. #BRICSFF@chengdu2017
没想到电影还可以这样拍,120分钟拍了五个国家的微电影,巴西用灾后重建展示了灾难面前人的求生欲与对亲情的珍视;俄罗斯远景拍摄了白雪皑皑的空旷野外,两个相爱相杀的情侣发生的偶然事件;印度探讨了老人孤独化和年轻人城市生存的疲于奔命;南非居然还玩起了科幻片,讲一个未来人重新穿越到原始社会,主题不太明白;中国是响应党的号召,拍了部二胎宣传片。
除了中国和印度的都及格。给俄罗斯的部分打四星。
俄罗斯的部分还能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