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斯帕·诺一向以惊世骇俗的题材和影像挑衅着观众的容忍底线,今年这部新作没入围戛纳竞赛,而是去了相对低调的“导演双周”单元,依然引起了强烈的关注。
相比起前几部大胆咋舌的作品,这部新作相对不太惹人反感,还意外地具有现实意义,作为一部禁毒宣传片来看也未尝不可。
影片开头就放完所有演职人员名单的做法算是有点不走寻常路,接下来采访形形色色的舞蹈表演者的场景带有强烈的纪实意味,很难辩识到底是真的采访还是虚构的台词,让观众误以为这是一部介绍舞蹈乐团的纪录片。
无独有偶地,这部跟卢卡·瓜达尼诺的《阴风阵阵》一样,均采用舞者作为叙事的核心人物,而且都有发生在排舞室里的场景段落。
这部作品有一个精彩绝伦、值回票价的序幕:在色彩斑斓的地下舞蹈室里,固定长镜头拍摄众多舞者轮番上阵,大显身手的比“舞”,配合着强劲节奏的音乐,制造出血脉喷张的气氛,再次让观众误以为是一场舞蹈比赛的现场实录。
但当音乐停了下来,我们才发现这只是一次彩排,然后摄影机开始跟随着角色在这个仿佛与世隔绝的舞蹈室里自由穿梭。
如果不是影片开头提示这是一个发生在2006年的故事,很难从人物与环境感受到时代背景,这一点跟《阴风阵阵》里刻意渲染时代氛围感的表现手法不太类似。
我反而觉得这部作品像俄罗斯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那部一镜到底的《俄罗斯方舟》,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密闭空间里,镜头跟随着角色在博物馆/舞蹈室里逡巡,只不过这部《高潮》并没有用一镜到底的90分钟长镜头挑战观众的忍受力。
尽管如此,这次的长镜头算得上是加斯帕·诺作品里最多最复杂的,最后那个长达半个多小时的运动镜头算是一次效果不俗的大胆尝试,我觉得难度跟毕赣《地球最后的夜晚》里面那个3D长镜头不相伯仲。
360度不停旋转、彻底上下颠倒的镜头设计让观众感受到剧中角色喝下混入迷幻药饮品后神志不清、精神错乱,乃至癫狂失控的情景,其后舞者们匪夷所思的自残、血腥、暴力、乱性行为的刻画算是导演一贯嗜好的重口味与恶趣味标志,不过这回导演似乎充当了一次禁毒宣传代言人,令观众彻底体验到迷幻药对身心的巨大危害,甚至对有子女的家长来讲更是当头一棒!
也许是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缘故,我觉得影片的叙事部分略显单薄。
灯光色彩、舞蹈和音乐的部分可以给满分,充分彰显了导演的作者标签特色,然而舞者之间的交谈片段和对白充斥着极其无聊的男性荷尔蒙色彩,互相嫉妒与勾心斗角的女人。
人物角色的刻画也比较浅薄,酷儿角色的设计只是惊鸿一瞥,却遗憾地没有太多延伸。
最关键是“舞蹈”这个要素没能给叙事情节上发挥出太多推进作用,或者产生任何联想空间,仅仅只是展示舞者的精湛舞技,实在有点浪费。
这一点来看《阴风阵阵》反而做得比较好,撒旦献祭与舞蹈紧密相连,在影像上不断制造出惊悚悬疑感。
也许是年龄的关系,加斯帕·诺这部新作显得比以往要成熟些,逐渐摆脱掉以往过于沉溺的自恋意味,开始将作品的触角伸向现实世界,主动勾探出或有或无的社会意义,实属罕见。
很棒,歌舞声光并不高级,但嗨点十足!
影片无脑爽嗨之中透露着寓意, 高潮之后必定低谷。
爽上天之后,摔倒就是地狱。
发泄完了就是精疲力竭,我们平时只看到广场舞大妈们的愉悦快乐,迪厅夜总会里的群魔乱舞,这一切疯狂嗨翻后的众生狼狈相却难看到。
而这部影片揭示了一切,还展示了其风险与危害,高兴可以,但警惕性与安全还是要时刻注意的。
影片最后一幕床上的几盒药揭露了真相,有始有终,故事虽小,但很完整。
因为没有字幕,只能通过音乐和影像去感受,即便如此还是觉得很不安,影片中段开始人们随着音乐瞬间由激情欢乐变为迷幻疯魔,镜头甚至倒过来,各种幻象让人们开始谩骂斗殴,崩溃、扭曲、抽搐、自残。
最后,搜救队到来时舞室已成一片炼狱。
(以上是看第一次的感受,完全只能听歌看着一群人发疯)看了第二次,我才注意到结尾的LSD药盒。。
第一次还在注意眼药水呢并结合开头这个碧池的字幕。。
终于把你揪出来了后来想以她的视角发现些什么,结果影片十三分钟后她才出现在舞池。。。
下了药我再偷偷溜进来
就是不给你露脸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最后众人皆醉我独醒了
这碧池害人不浅可能影片还是有些东西我没理解透彻吧,而且只是把凶手给找出来了,里面可能还有更深层的隐喻等待各位去发现。
#Climax# C’est bien sûr que Gaspar Noé a passé beaucoup de soirées en boîte avant de réaliser ce film. En fait cette histoire est très simple, les danseurs sont invités à une fête. Tout va bien au début mais quelqu’un a mis cocaïne dans la sangria qu’on boit , alors tout le monde devient fou et la fête est devenue l’enfer.... Comme d’habitude Noé nous a emmené à son maison de fous. La différence entre ce nouveau film et l’autres est que celui-ci commence par beauté et finit par merde. Beaucoup des spectateurs qui sont venus à regarder ses films passés à la fête de Cannes sont sortis dans 10 minutes et le reste ont applaudi à la fin pour 10 minutes. À mon avis c’est possible que les acteurs aient pris quelques choses pour bien jouer les personnages. Si tu aimes danser au club, je te le recommande.
真正完全药感的影片最后一段观影过程一声不吭,本来以为亢奋以是相关元素影片中比较极端的例子,没想到本片直接拍出地狱感觉!
前三段来制造伏笔使得第四段全部人物的行为都几乎合理才能让摄影调度与人物调度放开着来设计。
当人没有任何约触后人自然而然的回到最原始的状态天生的恶赤裸的呈现出来。
没有办法用准确的词来说本片的主题。
最有后劲的则是最后导演的语句“死亡是一种独特的体验”我理解这里面的死亡指的是“理性的死亡” 视听上本片最狠顾名思义绝对上长镜头的调度,导演的长镜头调度不是自然而是强烈戏剧性的设计感。
病态似的机位调度逐渐往越来越多的破水平镜头和癫狂的表演这种“地狱感”一步一步构建成型。
最终长达10分钟的翻转长镜头则是把全部的“人”变成了“魔”导演嗨了观众也嗨了。
本拍的全部室内设计都发挥到了空间特殊性的极致案例,只是通过空间的宽窄、格挡、颜色来迅速在长镜头中调取人物情绪及推动剧情
Two Gasper Noé films in a row is not Yours Truly’s usual diet, but here it goes, his 2002 Cannes’ shocking succès de scandale IRREVERSIBLE, his second feature, a revenge thriller and CLIMAX, his fifth, a corybantic hell-scape hell-bent on debasing a contingent of moronic young dancers into insensate beasts.Infamous for its repugnant simulated violence (two sequences, a human head is beaten into pulp by a fire extinguisher and a 10-minute long rape scene inside a dim-lit underpass), and innovative for its reverse chronology narrative (though Christopher Nolan has beat him to the punch two years earlier with the immaculate MEMENTO, 2000), in addition to its restively swirling camera movement and seamless editing that segue into the film’s tautly unreeling episodes, IRREVERSIBLE is cinema at its most hallucinogenic, iconoclastic and edgiest rebellion. As a sensorium-assaulting provocateur, Noé’s drug-addled perspective, barbaric aesthetics might well repulse any sane, narcotic-uncontaminated mind, but one must hand it to him for his brainwaves and going-for-broke chutzpah.Although the happenstances inside a seedy S&M gay bar called “Rectum” are deliberately rendered obscure and hugger-mugger, and the finality of an imminent rape is quite distressing, IRREVERSIBLE comes off less obnoxious in its second half, where audience can thankfully if temporarily, put the horror - after shoving the vicious signs of the times (homophobia, misogyny, transphobia) down our throat - behind one’s mind and find a timely respite in the intimacy stemmed from the real-life couple Bellucci and Cassel, who bare it all in their co-existence behind the closed door; while Dupontel as a gabby, cerebral ex-boyfriend, importunes her with his one-track mind to justify his defeat. The subject is commonplace, “talk the talk, walk the walk, that’s love in its perpetual contradiction”, but the brisk, almost jaunty rhythm and a sublime communion among the three protagonists (which is gazed by Noé’s now level-headed camera and is totally improvised by the actors) are mostly enchanting.But the cruelty is all-too-obvious, especially when it reveals that Bellucci’s character just finds out that she is pregnant, and the precognitive theme behind the narrative’s backward-progression settles in with a miserable whimper, IRREVERSIBLE is too tub-thumping and egocentric for its own good, it is a show-off and a screw-you (with grand sense of irony, revenge is another clusterfuck, the culprit ends up scot-free), yet, its confrontational spirit stalls in mid-stream, after which it tries to evoke something more profound or maybe poetic, despite that it is anything but in Noé’s elements, thus in the event, it becomes a curate’s egg, though with a more favorable overtone.
In CLIMAX, Noé the enfant terrible again goes to extremes in mapping out his psychedelic nightmare, the plot is simple, 20 or so dancers are rehearsing in an abandon school, after drinking the sangria spiked with LSD (a supposition is never confirmed and the perpetrator is never divulged, or only implied in the end, but for what intention? Perhaps just for the hell of it?). Again substances are frugal but Noé’s visual and sonic outpourings are all over the place. Anyone of those swaggering, krumping, twerking and contorting dancers (inclusivity is well handled) can justly get a cattle call in a STEP UP movie and its umpteenth copy cats, only their terpsichorean aptitude cannot take the edge off their feather-headedness, and their small talks (again improvised) are monotonous (all sex-oriented), inconsequential and exhausting, any attempt of characterization is foiled by the wooden performances of these professional danseurs and danseuses. The only exception is Sofia Boutella, who nerves herself to do a hysterical tribute to Isabelle Adjani in Andrzej Zulawski’s POSSESSION (1981), only her madness remains skin deep.That exhausting feeling is refractory to dispel, even after Noé rings the changes by using overhead viewpoint to give viewers another go-round of the self-expressive dancing battle. As the drug kicks in, madness descends and malice emerges insidiously, two members who haven’t consumed the sangria is soon punished, and the rest is a protracted, raucous, claustrophobic, inconsequential performance art showcase stuck in a cul-de-sac, accentuated by its extreme long takes, inverted camera angle, and fluorescent hues that are showering and cowing everyone on screen into mental breakdown, and to this viewer, the result is a numbness-induced fatigue and mild headache.More akin to a one-trick pony than a bona-fide cinema auteur, Noé plays his “provocateur” card down pat, but if one looks for anything even remotely indicates a qualitative leap from IRREVERSIBLE to CLIMAX, bookending a 16-year span, disillusion is par for the course after the two films' disorientating, mind-bending after-effects eventually subsides. referential entries: Christopher Nolan’s MEMENTO (2000, 9.7/10); Andrzej Zulawski’s POSSESSION (1981, 7.5/10); Darren Aronofsky's MOTHER! (2017, 6.6/10).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Lizard(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00916277/影院好读版 聖誕節快到了,但還不知道去哪準備聖誕節食品?
還不知道要去哪過聖誕節嗎?
試試加斯帕‧諾埃的《高潮》吧!
包準你們一家被塞的比感恩節的火雞還飽足,嘴角流著口水喃喃自語:「我還有點餓」五光十色的舞姿、五光十色的演出、五光十色的關係……五光十色的瘋狂!
這是一部那種要在電影院看的電影,當然如果你家有媲美電影院的音響以及媲美電影院的螢幕的話就沒差了,故事很簡單,一群活力四射舞者在一間學校練舞,所以在我們結束冗長(但有意義)的一兩段影像後,一段緊湊華麗的群舞讓我們的眼睛大飽眼福,不過這還是一開始而已,這時攝影機還像被按住的獵犬,乖乖的不隨意亂動,很快的,黃湯下肚,一切都將顛倒過來,正如一個醉酒的人所見,正如一個精神錯亂者所見,正如一個天才所見……所有的空間都將開始旋轉,朝我們的瞳孔席捲而來,然而這不是一瞬之間完成的變化,就像前戲一樣,需充滿耐心的做足,那是一個緩慢而不無趣的過程,人們在中場休息分開來對話,所有的話語都溢滿費洛蒙,這讓我們慶幸我們不在現場或惋惜自己不在現場,因為現場肯定薰的要死。
沒錯,薰的要死《高潮》就像一錠沈入我們胃袋的春藥,起初似乎稀鬆平常,一切安好,但是在我們的皮膚下,肌肉悄悄動了起來,而我們毫無自覺,我們尾隨一個接一個舞者,我們看他們與其他人的互動,然後在聽了一串又一串的對話後,我們發現世界開始旋轉,就像轉不停的黑膠唱片一樣,措手不及,還沒準備的,我們的感官漸漸一個又一個被打開,那些接受外來刺激的孔洞,被偷偷的打開,等到我們意識到該阻止那只打開孔洞的手,我們的身體已淪為歡愉的奴隸,只能反射性的回應所有刺激,音樂一波又一波的灌進來,影像一波又一波的灌進來,我們眩暈在那變形的空間,卻又死命的抓著那使我們痛苦的一切不斷搖晃,搖晃著沒有停下來的可能,垂危的理性告訴我們:「停止!
」於是一切慢了下來,人們的話語清晰了,那些抱怨,那些不得已,那些不如意……然後理性就死掉了。
慾望搶過麥克風,告訴我們:「繼續!
」於是,鏡頭發顛了,舞者發顛了,我們發顛了。
一切以等加速度運動,一切運動以等加速度前進,更多的色彩,更多的拍子,更多的抱怨,更多的口角,更多的推擠,更多的更多全都攪在一個玻璃杯裡,但是怎麼樣都不夠,於是加料的手沒有停過,攪拌的手沒有停過,直到攪不動還不停下,像是過度旋緊的螺帽,終於,湯匙斷裂,碎片濺射,玻璃杯破了。
然後如懵懂處子在朦朧中失身一樣,血液流了出來,起初只是一點點,後來變成一大片,學校變成密室,所有的空間都擠壓而來,那被攪成一大沱的黑色在狹窄的空間洶湧而出,那是名為恐懼的顏色,那恐懼不是別的恐懼,而是對於未知的恐懼,你的身體不是你的身體,因為他們各自佔地為王,眼睛看他想看的,鼻子聞他想聞的,嘴巴吃他想吃的,耳朵聽他想聽的……於是你嘶吼了,你尖叫了,但歡愉卻還持續著,你驚訝於當皮膚撕開露出那鮮紅的內裡你居然不是哭泣,而是大笑,就好像你的身體不是你的身體、你的器官不是你的器官、你的手腳不是你的手腳,他們就像成群的盆景植物,張狂的朝各自想生長的地方生長,那是絕對的自由撕裂著絕對脆弱的肉體,他們還會互相糾結、互相攻擊、互相屠宰,而痛苦全都留給你,如果有真實可言,那就是痛苦,歡愉阿歡愉,如此短暫,如此虛浮,當它消失時,彷彿融化的雪,從未存在過,然而痛苦卻可以無限的延長,把握住一切我們不想錯過的,把握住一切我們不想失去的,所以,痛苦才是我們該追求的歡愉,而歡愉總是將成形的痛苦。
還在等什麼?
來一錠《高潮》吧!
包你從聖誕節嗨到除夕跨年。
一到年底,条姐就忍不住亢奋!
因为,没有什么,比年终总结更让人高兴的了!
别误会……年终终结这种东西,爽点当然不在于自己写,而是看别人写。
尤其是在电影圈。
一到年底,几乎所有数得上名字的媒体和大佬,都会发布自己的「年度十佳」。
这意味着,就算你今年啥事没干,啥热点没追,啥新闻不看,只要这个月好好支棱起来,依然不会错过一年下来最牛的好片。
「年度十佳」,可不都是人人叫好的保守主旋律。
不管你的品味有多怪鸡,只要跟对了人,你都可以度过今年最幸福的一个月。
今天介绍的这部奇片,就是有着“垃圾教皇”、“恶心之王”、“恶趣味之父”之称的cult片大佬,约翰·沃特斯的「年度十佳」第一名。
在去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它获得导演双周单元艺术电影奖,一票难求。
《高潮》——导演编剧,加斯帕·诺。
看到这个名字,你应该颤抖。
因为,只要是他跑出来导演,几乎能百分百保证——你将踏上一趟感官上天堂,灵魂下地狱的奇绝精神之旅。
不信?
呐,他老人家的名字,还在“世界十大禁片”的中文百科词条里挂着呢。
不过,对于熟悉戛纳电影节的同学来说,那部使他在中文互联网上臭名昭著的片子,不过是又一部提名过金棕榈的艺术电影。
而加斯帕·诺,也不过是又一个风格独特,备受追捧的作者型导演罢了。
《独自站立》《不可撤销》《遁入虚无》《爱恋》……从20年前开始,这个生活在巴黎的阿根廷人,就一次次在死亡、暴力和失控之间,挖掘灵魂的黑暗角落,用极端的画面挑战观众的底线。
《高潮》,也是如此。
不管有多少人中途离场,都抵挡不住更多人在电影宫外排队等候入场的热情。
不管有多少群情激愤的一星,都拦不住更多人绞尽脑汁,穷尽词汇量,就为了吹一篇最有个性的牛逼。
开场,就不走寻常路。
白茫茫的大雪中,一个浑身是血的女人在雪中挣扎。
看着都冷,到底发生了什么?
出完字幕,开始倒叙。
一台被陈旧DVD盒包围着的老式电视机上,正在播放一段试镜录像。
别只顾着看录像。
一个对准电视屏幕长达6分半的固定镜头,自有它的意义。
如果你能辨认出屏幕右边整齐堆起的那些DVD盒,你就能提前建立起对整部电影风格的预设。
将1981年《着魔》的疯狂;1977年《阴风阵阵》的惊悚;1975年《Sodom 120 天》的禁忌;1982年《雾港水手》的风格化;1854年《极乐大厦揭幕》的邪典气息;1919年《切腹》的悲情;1929年《一条安达鲁狗》的奇幻……全部相加再求平均,就能得到加斯帕的《高潮》。
随即,电子音乐起,影片在一个封闭空间中正式展开。
不说任何废话,没有任何冗余的镜头。
在迷幻的电子音乐中,加斯帕·诺直接用一个长镜头展现了一个艺术创作的天堂。
没有任何多余的事物,只有为舞蹈而生的音乐,为舞蹈而生的灯光和空间,一群为舞蹈而生的人。
试镜录像中的舞者们,已经开始正式排练,3天下来,一支群舞已经具备雏形。
这段充满控制、理性、热情的大群舞长镜头,是整部影片最接近天堂的一个场景。
排练结束。
带着创作完成的无上成就感,舞者们四散放松休息。
依然不说任何废话,几个纪实性极强,但视觉极其考究的镜头,干脆利落地交代了所有人物关系,和每个人内心的小九九。
这群人当中,有恋人,兄妹,母子,朋友,追求者和被追求者,劣势群体,少数族群。
聚集在一起,只因为“舞者”这一共同的身份。
临时的联盟都脆弱。
女编舞师和男舞者的恋情,只是看上去很美。
男舞者因为花心,早就在女舞者中出了名。
和女编舞师腻在一起,也被摈弃为“为了上位不择手段”。
看上去很受欢迎,其实男嫌女厌。
本应彼此照顾,互相成就的一对兄妹。
卸下面具,不过是一个欲求不满的妹妹,一个控制欲极强的哥哥。
友爱和睦,都是给他人看的表演。
几位对异性不感兴趣的舞者,也很快展开了各种单箭头的试探。
有人直白,有人暗示,不变的是空气中尴尬的气氛。
口无遮拦的黑人舞者,正在用下流的口吻谈论女同事。
原来艺术构建的乌托邦只是假象,歧视、不公、暴力,在哪里都存在。
休息结束。
音乐更加亢奋,热情更加沸腾。
随之而来的,是更多可以纳入影史的舞蹈镜头。
更漂亮的光影,更不可思议的镜头调度,带来更恣肆放纵的精神体验。
逐渐有人发觉不对。
大家都在喝的饮料里,并不只有酒精和水果。
一个地狱,正在向人们张开巨口。
恐惧笼罩排练间,“舞者”这一身份下的其他身份慢慢浮现。
母亲,孕妇,儿童。
从天堂步入地狱,对所有人来说,都只需几秒钟。
音乐致幻,色彩致幻,镜头致幻。
炫目的灯光,颠倒的世界,灼烧的身体,消失的道德。
尖叫,哭喊,嘶吼。
血脉偾张,歇斯底里,人间地狱。
长达40分钟的连续跟拍长镜头里,观众随着发疯的舞者一起,耗尽了体力,精神也失了衡。
陷入幻觉的人们,分辨不出现实和噩梦,也不知真实和幻象哪个更可怖……
第二天,破门而入的警察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颠倒的人间地狱。
影片最后用镜头暗示了始作俑者。
但已经太迟。
被赶出大门,埋在雪中的男人和孕妇,血泊里的母亲,在极度恐惧中触电而死的小男孩……这场失控的狂欢,彻底改写了这些年轻人的命运。
他们都以为自己是来创作的,没想到却送了命。
就像观众,本来只想蹦迪蹦个爽,没想到最后在冷汗涔涔中接受了禁毒教育。
唯一让人内心有所宽慰的是,本片当然没有真的涉毒。
全片23名舞者中,只有索菲亚·波多拉一位职业演员,其他人,都是导演从社交网络上,从世界各地招揽来的舞者。
舞蹈是一项极其需要身体控制和协调的工作,没有任何一位舞者会拿自己的职业生涯开玩笑。
而就像舞者能够精准控制自己的肢体一样,加斯帕同样是因为精准掌控镜头和表演的能力,被奉为大师。
用完全的控制来拍摄完全的失控,这就是《高潮》的牛逼之处。
加斯帕本人曾引用巴别塔的典故来阐述《高潮》的主题。
人类因为语言不通,巴别塔这项大型协作工程最终破裂,人类从此和天堂永别。
语言只是一个隐喻,人类的不同当然不仅限于此。
肤色,信仰,性别……在失控的环境下,它们变成新的巴别塔。
当潜意识里的恐惧和暴力,都被不加节制地宣泄,文明也就此瓦解。
片头试镜录像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天堂里有什么?
”舞者的回答是,“一切好的事物,只有好事,没有问题,没有混乱。
”显然,他们后来经历的一切,正是天堂的反面。
加斯帕·诺用一部打着爽片招牌的片子,进行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禁毒教育。
点个在看,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高潮]这种电影,看完就跟嗑了药一样。
说1996年冬天,法国,一支年轻的舞蹈团队在为即将到来的演出进行排练。
他们肤色各异,但都舞技超群,也都在排练完后筋疲力竭,决定放松。
香烟、水果酒、电子音乐,气氛松弛得恰到好处。
有人意淫、睡觉、开黄腔、打嘴炮儿,说“我屌插进去就顶到她喉咙了”,然后哈哈大笑。
直到一名金发女舞者站在房间中央,当着所有人的面撒起尿来,大家才开始觉出不对劲。
似乎有人在水果酒里下了药。
药劲很快爬了上来,音乐也从激情变成迷幻,每个人都好像不知疲倦,尖叫、哭喊、谩骂、打架、狂舞、自残,甚至乱伦和强奸。
©️导演加斯帕·诺非常喜欢即兴发挥,[高潮]就是他在完全没有剧本的情况下花了15天拍完的跟着我就想,后半段会否出现那三个字母?
世上有三个字母,能使世界颠倒、天空变万花筒、牛奶配送员像个女巫。
使每个人都不受控制,好像置身于骚艳的舞池,身体狂乱奔放到令人骇异,仿佛全程都在高潮,仿佛随时都能勃起。
果然,片子结尾,那个当众撒尿的舞者坐在床上,身旁堆了几只盒子,其中有一只,写着“LSD”。
©️[高潮],金发舞者左侧放着一盒LSD,她也正准备将其以眼药水的形式滴到眼睛里也叫麦角酸酰二乙胺,一种强烈的致幻剂。
1943年,瑞士化学家阿尔伯特·霍夫曼喝下了250微克经过稀释的LSD,和助手一起骑着自行车从实验室回家。
然后,据助手说,“他骑得飞快。
”街道成了天堂与地狱交织的场所,门把手和过路车辆的声音都幻化成了视觉呈现在眼前。
翌日醒来,霍夫曼神志清爽、心情舒畅,觉得万物都新鲜澄明,早餐也比从前更好吃——这是世界首个完整的LSD幻游,人们称之为“自行车日”。
©️霍夫曼一直希望能开发出一种治疗疲劳的药物,直到1943年,他发现了LSD的致幻性。
但他102岁那年(去世前)曾说,LSD是他“惹是生非的孩子”。
图为迷幻风格的霍夫曼画像
©️左图是50毫升的LSD,右图是它的化学方程式水溶性,无色无味,药性极强,只要0.1毫克——一毛钱硬币的万分之一,就足以产生一些效果。
比如听觉、视觉和感官上的幻象与刺激、妄想与焦虑,能看见多种鲜明的色彩,有快乐或忧伤的情绪,感应到时间和空间都已扭曲。
是最廉价的毒品,单剂只要2美元,一般会滴在邮票大小的纸片上,还印着非常迷幻的卡通图案。
电影[黑镜:潘达斯奈基]里就有这种“邮票”,男主放在嘴里吸食,片刻,发现万物都在变形。
©️[黑镜:潘达斯奈基]里的“邮票毒品”有很强的副作用,比如头痛、恶心,更伴有抑郁和自杀倾向,所以请珍爱生命,远离毒品至于为什么要制成邮票形状——1960年夏天,一个叫莫西·利里的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开始研究墨西哥毒蘑菇里的致幻剂。
没多久,有个英国人介绍他吸食LSD,他尝了两口,瞬息间就陷入一种愉快的沉醉。
便抛弃了毒蘑菇,开始研究LSD。
1967年“人类大聚会”,无数嬉皮士聚集金门公园,利里深感机不可失,遂挤到人群中演讲,用了3个短语形容吸食LSD的感觉:Turn on(聚神),Turn in(入世),Drop out(出离)。
©️1967年1月,莫西·利里在人类大聚会上一夜之间,LSD成了嬉皮士的标配,相当于一种可以解放自我的“快乐水”,几乎人手一剂。
但很快,因滥用导致的犯罪行为日渐增多,还有人在迷幻状态下跳楼,LSD被媒体斥为“疯子药”,政府也意识到危害,将持有者列为重刑犯。
越是如此,群众就越好奇、越渴望,导致在黑市流通起来。
为躲避审查,黑市将其滴在小纸片上,买家只要含在嘴里便能“升仙”,谓之“贴邮票”。
©️在黑市流通起来的邮票毒品LSD,非常容易藏匿
©️“贴邮票”的方法(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眼看屡禁不止,事态也愈发严重,1969年,美国联邦成立反迷幻药委员会,全面禁止LSD。
但彼时的他们还不知道,LSD已不仅限于黑市,更渗透到了文化中的各个领域,如音乐、美术、电影,统称为“迷幻文化(Psychedelic culture)”。
先说音乐。
1968年,嗑了LSD的感恩至死上台,即兴演奏了大量歌曲,每一首都超过5分钟,把观众听得神魂颠倒、无法自拔,直接导致演唱会延长了5小时。
©️1968年3月,感恩至死乐队在旧金山海特大街演出,被称为“旧金山之声”杰斐逊飞机则会在每次演出之前准备一包LSD,“像洒巧克力豆一样洒向观众”,自己也嗑一些,以此增强音乐表现力。
©️杰斐逊飞机的《White Rabbit》被称作“迷幻摇滚”披头士受这种药物影响最深。
他们痴迷于LSD激发出来的灵感,为此可以一头扎进录音室,一边嗑药一边录歌,只为了用音符记住吸食LSD时的那种飘渺、失真的感受。
于是有了《Nowhere Man》里嗑药后的内心,《She Said She Said》里的幻游经历,《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则用歌名首字母暗示LSD。
这首歌也是动画电影[黄色潜水艇]的插曲,电影以披头士4位成员为主角,视觉风格颇为迷幻。
©️1967年,披头士和他们在[黄色潜水艇]中的人形立牌合影还有沃霍尔、地下丝绒、大卫·鲍伊、鲍勃·迪伦、快乐星期一,他们嗑了药以后作出来的音乐和清醒状态下的大相径庭,每一首都光怪陆离,更有感官上的连接,听者好像看见了色彩、图案和形状。
不只是歌曲,专辑封面也充满了LSD风格。
比如画家Mati Klarwein为戴维斯的专辑《Bitches Brew》绘制的封面,Martin Sharp为奶油乐队的专辑《Disraeli Gears》设计的封面。
©️上图《Bitches Brew》,下图《Disraeli Gears》当迷幻摇滚像一阵飓风席卷了旧金山,小型音乐节开始出现,一些舞厅和露天场地负责人为了吸引观众,也会特地邀请设计师进行迷幻海报创作。
其中以Wes Wilson、Victor Moscoso、Rick Griffin、Alton Kelley和Stanley Mouse 5位设计师最为著名,被称为“The Big Five”。
皆是形式大于内容的设计、流动扭曲的字体、对比强烈的色彩。
大部分都是吸食了LSD后的创作。
风格如同霍夫曼所说,“所有东西都在旋转,一件件家具都变成荒诞恐怖的样子,不停地移动,栩栩如生就像被一种不安定的内力所驱使。
”
©️左上为设计师Victor Moscoso、左下为Alton Kelley和Stanley Mouse、右上是Rick Griffin,右下为“摇滚海报之父”Wes Wilson电影则是将以上两种艺术杂糅在一起,既有迷幻的音乐,也有迷幻的色彩画面,因此被定义为“迷幻电影”、“致幻电影”或者“LSD电影”。
但并非只要有吸食LSD的镜头出现就能算作此类。
所谓迷幻电影,其实是导演在重现吸食了LSD以后的幻觉体验,从听觉到视觉再到感官刺激,影像如万花筒一样迸发、交替、变异、张开。
叫人看了头晕目眩,好像真的嗑了药一般。
影史第一部描述这种感觉的是1954年的[极乐大厦揭幕],也是第一部明确表现LSD使用方法的电影。
色彩缤纷,不少镜头用了叠印营造恍惚效果,角色人不人鬼不鬼,如一场群魔乱舞的奇观大杂烩。
©️[极乐大厦揭幕]60年代是LSD的鼎盛时期,连带着迷幻电影也蓬勃发展起来,二者可谓相互吸食、相互促进。
最有代表性的是[迷途]和[逍遥骑士]。
但前者能名垂影史,不仅因为拍出的感觉更接近LSD带给人的形式和感知上的幻觉,还因导演罗杰·科曼和男主彼得·方达都在拍摄期间吸食了LSD。
©️[迷途]演艺圈,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主演[金玉盟]、[西北偏北]的加里·格兰特,拍过[恩怨情天]、[爱在记忆消逝前]的海伦·米伦,[飞越疯人院]和[闪灵]的男主杰克·尼科尔森,都经历过LSD幻游,借此寻求感官刺激,提高创造力。
尤其是杰克·尼科尔森,他不仅是[迷途]的编剧,还跟彼得·方达一起出演了[逍遥骑士]。
是一边骑摩托一边嗑药的公路迷幻片,色彩明艳,有时而波动起伏、时而模糊失真的画面,剪辑手法跳跃,叫人只看上一眼就嗨。
©️[逍遥骑士]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迷幻片都千篇一律,没有新意,要么就口碑欠佳,拍出来如石沉大海。
直到1998年,[恐惧拉斯维加斯]上映。
说两个男人带了大量毒品和酒精驱车前往拉斯维加斯,寻找美国梦。
可在药物作用下,他们眼前出现了许多迷乱癫狂的画面,带着至死方休的狂欢,以至于他们分不清幻影和现实究竟哪个更残破。
这部电影被嬉皮士奉为经典,时至今日仍有人赞扬其完美重现了嗑药体验,唤起了人的迷幻之感。
©️[恐惧拉斯维加斯]可见迷幻片并非电影类型,而是一种感觉。
它带着观众不断进入某种意识状态又不断抽离,跨越精神、情感和生理,就好像一剂LSD。
千禧年以后,则以[梦之安魂曲]、[与毒共舞]和[遁入虚无]为代表。
[遁入虚无]的导演加斯帕·诺,让霓虹灯快速闪动、镜头飘来荡去,自称“迷幻情节剧”。
可惜评委褒贬不一,使其最终与戛纳金棕榈奖失之交臂。
好在2018年,他用类似手法又拍了一部,一举夺得了戛纳导演双周单元艺术电影奖。
这部电影,就是[高潮]。
LSD嗑药过量,尖叫、嘶吼此起彼伏,欲望、愤怒与死亡交织,更有叫人血脉偾张的荧光红色在舞蹈房中爆发,不断变化、重组、绽放,将每个人都引到自己的频率,极度亢奋、歇斯底里。
©️[高潮]我想这就是迷幻主义。
它是官能的、是深入灵魂的,像往肌内注射100毫克LSD,是毒药界的安非他命、甘地、费雯·丽。
所以还嗑什么药呢,嗑迷幻片或者迷幻乐吧,嗑到视觉神经充血,嗑到情不自禁跳舞——这种艺术,才是最应该含在舌尖上的、小剂量的“毒”。
-作者/六姨太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如需转载请移步公众号后台回复“转载”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深深的心悸。
不得不说这部影片十分有震慑力。
同时用真实的画面描述出了混乱和迷失,失去边界的可怖。
仿佛直视了人间地狱。
而我们离那扇门有多远?
在厕格大口呕吐到失格的怀孕少女,众人魔鬼般的狂欢,毒品刺激下麻木永无休止的疯狂的性爱; 流血,暴力,尖叫,哭嚎,失控,麻痹,幻灭。
我要说这是一部教育片。
至少对我来说其中的情色镜头在环境背景下可怖又艰涩,痛苦。
我没有来感觉,说实话,我的小妹妹都吓凉了。
不得不说影片倒叙的手法,分段式的发展十分简洁,有新意。
音乐的选择,光线的排布,镜头的转换都摄人心魄,艺术处理非常好。
演员的表演也十分有张力,人物身体的曲线,肌肉轮廓,骨骼,无不极具美感。
90多分钟的影片我看过觉得仿佛此时不是黄昏而是午夜,晨曦,仿佛身处未来,太空,深深的虚无感,仿佛我一个罪人赤裸地跪在上帝面前。
影片中每一个人都是我,我经历了那些狂欢,痛楚,恐惧。
年轻的身体在流血,销蚀; 张扬的灵魂在缥缈中破碎。
推荐大家去看。
嚇死我了別嗑了各位大哥大姐新年好
年度wtf
炸了 全身难受 内陆帝国之后又一高能bad trip 柏林蹦迪崩坏就将 醒来真好 出电影院真好 没瞌死真好
技术上几场戏都没什么创意、新意,最后的长镜头,看起来极有野心,但还没有Julien Gosselin的那部(长镜头+舞蹈+暴力)戏剧来得让人印象深刻,更何况戏剧还在电影之前。演员的表演,也是看起来肆意,实则戏剧痕迹很重。故事bug多,刻意的“暴力场”。
IBD箭影英B版蓝光 对于加斯帕诺的各种饱和度过曝的色彩运用与手提旋转摄影实在无感 开场后的第一场舞蹈真是惊艳优美 嗑药之后的俯拍镜头下每人几秒钟的独舞也充满季度 但是整体如主题一般 嗑了药后的飞速崩坏 本以为会有不可撤销里的15分钟或者至少像爱恋的海报 却只是奉献了不可撤销开场那绕到人眼晕的摄影以及长到发指又意义不强烈的手提跟拍长镜头 说是禁毒宣传 镜头下的癫狂怒吼 不停歇的舞蹈 跌跌撞撞的寻找 将人扔出集体 一起逼迫自残 各种怀疑与恶毒 不可自控的行为 一切都是将吸毒后的解说影像化 还看不出倾向性 如果说最后的颠倒与旋转就是高潮 初识加斯帕诺的他一如瘾君子 群戏的效果就是一场混乱 关于集体与上帝的语言让人毫无共鸣 过于刻意的设定 人物的面目模糊和期待看到小黄片的落空让感官大为减分 两星半
地狱世界,但是反过来,这世界就是地狱,这片子不好看
是很飞很疯,观影时全身紧绷,但其实就像去年看Mother!时的感觉一样,看的时候完全被镜头语言manipulate到生理反应,看完后一想又觉得完成度并不是很高,而且是开头牛逼很能搞,一个长镜头晃到早晨结尾巨疲软,人物叙事基本不存在,完全是消耗观众“看”这个行为的即时性,甚至让我产生一种禁毒教育片的感觉。
柏林观影,全片主旨:不要跟把acid当眼药水滴的柏林人派对,不然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混乱嘈杂和光怪陆离一旦到了极致,哪怕只是影像,都仿佛有了致幻剂的作用。连那些颠三倒四的镜头和阴沉灰暗的画面,都染上了令人头晕目眩的美。
入教了!
最开始采访加上一镜到底群舞,张力十足,想着又一部牛逼作品诞生了。看到后面就是一群嗑药人的现场,完全没有什么影视作品意义,拍给没看过的人看看可能还觉得新奇,但不好意思,这种每个周末蹦迪喝酒party都能见到的情景,甚至现实更牛逼,实在没什么值得看的。
蹦迪,喝酒,嗑药,然后发疯。
第一部分斗舞太好看了,第二部分太可怕了,感觉像把遁入虚无又重看了一次。
给予你灵魂出窍式的视角,却被告知皮囊之外再无他物,低频的噪点和痛苦的嘶声力竭就像是被抛掷的惊恐。你找不到任何归宿,唯有再次遁入虚无。这栋建筑仿佛是洞穴的隐喻,舞者的狂欢走向悲剧,最终的光线并不带来真理或是希望,而是另一种审判。
导演是对现代舞有什么误会
烂死
都是玩过的戏码。。然后这次直接降智成为戒毒广告片了,或者说把原来玩儿过的东西拆开拼凑成一个廉价的辣鸡。其实看之前还很兴奋心想在荧幕上看GN一定很刺激, 没想到落得如此无聊。
没想到有朝一日会给最喜欢的导演打一星
前半段各个人物聊天讲骚话,后庭爆菊、上这操那,尤其两个黑人讨论爆菊舔菊时的兴奋和猥琐劲让我也跟着一起嗨了起来……各个人物的对话场景切换使用了在《遁入虚无》中的“眨眼”模式,这几乎就是加斯帕.诺的招牌。后半段集体嗑药遁入虚无,自残、暴力、糜烂、霓虹闪烁,加斯帕.诺集大成者,这应该是他最想拍的作品,就像《内陆帝国》之于大卫.林奇。
以后我国禁毒宣传片建议都向着这个方向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