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真的是没话说 这部戏投资不是很大 不过故事情节 很合理导演的镜头感烘托的感觉十分好 加上这些专业演员的演技 比起那些大制作 不知道是导演在支配演员还是演员在支配导演的电影 强多了 总的来说我爱这部电影 人间喜剧 黑色喜剧
笑点很足 相比那些烂喜剧片 周星驰那种骨子里无厘头的感觉有出来点的意思。
太喜欢杜汶泽的表演了 还有那个衬衫只系上一个扣子,加上有点怪怪的戏曲一样的表演 ,真的很棒。
我没有专业的港片迷们看的那么多,但是也看不少,即使没看过名字也知道。
看到致敬的那一段我当时真的超级激动!!
我不能算是看港片超多的影迷,但是我爱港片,这和看多少无关,我喜欢粤语的感觉,我和那些看了很多的资深影迷一样,骨子里支持港片。
所以看到为那么多港片一部部提到,我激动的不得了。
这种心情肯定大家一样的。
可惜只是我一个人看,没有人与我一起分享。
亮点太多了。
当你喜欢上一个人的时候,你的精神已经是有问题的了扮刘德华是会过时的,但刘德华本身是不会过时的.电影,是不会骗人的 我在怀疑我是不是喜欢这样的类型,我喜欢买凶拍人,我喜欢AV(彭浩翔),喜欢喜剧之王,喜欢 我要成名。
我喜欢电影里讲电影的感觉,不知道有没有人跟我一样是这样。
其实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 一个杀手要杀一个白痴易如反掌,但要杀一个影痴,多少有点难度。
不论你是什么职业,社会中什么角色,爱电影的人不分这些,看到电影中一个杀手确执着于电影,虽然这是很多电影用烂的桥段,但我很喜欢,因为这些人有自己执着喜欢的东西,很可爱。
我喜欢碰到臭味相投的人的感觉,这种感觉很美妙。
不过我还是看的少,那点枪战谁说说是致敬的哪里 说英文那点 还有一块布盖下来,但我希望这点是这部电影自己的,让后人致敬。
我喜欢这种神神经经 确很励志 又很温暖的 港片 的 感觉
唔知點解,系廣東話又好,普通話又好,“南”就一定“下”,“北”就梗系“上”。
香港,呢個比江南更南的南方,個個去親都會話“落香港”。
而大陸同香港的關係,好多人都慣於用“上”(級)同”下“(屬)的概念來理解,不過賓主一場。
講一大堆,其實都系想講翻大肚少女同末代會考生之間的事。
殺手問末代會考生——“點解你唔帶套?
”會考生答——“她系我上面,發生咩我都唔知噶,甚至我唔系好high噶咋……”呢個,系下面對于上面極唔負責的一個答案,亦都系好多會考呢個age的少男少女的實情。
唔少沒移民,或者迴流的中產,他地的小朋友從來都未翻過深圳,更有甚者,連新界都沒踏足過。
題外話,諸葛編劇簽到編劇合約之後買左份禮物俾春運哥,系一部用藍色袋裝住的m記手機。
個藍色的袋上面,有5顆星星,形同5星藍旗。
不過呢個意象雖好,肯定唔會實現——好佬怕爛佬系南蠻的個性。
Solo lau/文陈庆嘉在《内衣少女》之后又奉献出了一部绝佳的作品,《人间喜剧》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彭浩翔的《买凶拍人》。
同样是电影人和杀手的最佳拍档,同样是充满颠覆意味的黑色幽默故事,但《人间喜剧》更加梦幻,也更让人感动。
《人间喜剧》虽然看起来是一部笑料密集的港式喜剧片,但实则是一个梦。
杜汶泽饰演的司徒春运从大海的方向走来,最终又回到了银幕上,于是一切不言而喻,很显然这是陈庆嘉刻意为之的设计,他在告诉我们电影中的一切都只是个梦。
当然最后司徒春运的回归,也正是梦再次想照进了现实,因为这本就是一个关于香港电影的梦,是影迷或者说影痴们写给港片的一封情书。
香港这个弹丸之地能被称为东方好莱坞,其电影工业的繁荣程度可想而知。
事实上香港电影也早已成为一种植根于本土的独特文化,一直在深深扎根于港人的生活。
上世纪60年代邵氏黄梅调电影兴起,李翰祥等导演在银幕上虚构出一个美丽的家国梦境,以此让海外华人寄托思念故乡之情。
“六七事件”之后,香港社会矛盾重重,此时张彻、胡金铨、张鑫炎等老一辈电影大师开创了“彩色武侠新世纪”,一时间阳刚壮烈的武侠片蔚然成风,也为港人提供了一个宣泄心理焦虑和不满的渠道。
70年代初香港经济开始腾飞,李小龙功夫片惊艳全球,正肯定了这一时期港人追逐自我价值的观念。
许冠文的喜剧片走红香江,也迎合了当时香港盛行的市井功利心态。
70年代末80年代初香港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龙、洪金宝等人开创了功夫喜剧的先河,徐克、许鞍华等一大批专门电影人才也回归本土引领电影新浪潮。
之后香港电影进入黄金十年,佳作不断,而且一大批香港电影人开始积极的北上寻求开拓新的电影市场,同时在香港本土周星驰无厘头喜剧也开始风靡,这些都极大地充实了港人的生活。
当然这种文化的兴旺景观,也反映出香港社会经济的繁荣。
97之后虽然港片世道低迷,但以杜琪峰为代表的银河映像推出了一系列独具风格的黑社会题材佳片,也真实客观的反应了回归前后港人复杂的心理和情绪。
总体来说香港电影文化一路伴随着香港这座城市的发展,杜汶泽在电影中重复地说“到底是电影影响了我们杀手,还是我们杀手影响了电影,”正是在说港片一直在影响和丰富着港人的生活,而港人的生活和需求也影响着港产片的创作。
《人间喜剧》中处处可见导演对于经典电影的戏仿,而且不单单是港片,比如《叶问》里的连续快拳、《变脸》中的教堂白鸽,《枪火》中的众杀手见面,《PTU》中的巷内拷问,还有杜汶泽恶搞日本片名《借着雨点说爱你》,并且拿《集结号》来恶搞通讯进步,还模仿刘德华和梁朝伟的经典片段等等。
最让人感动的还是他看着一堆碟片的名字即兴编故事,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片名都被他用搞笑的方式列出来,足见电影文化对于影迷的影响程度之深,简直就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有些港人也真的因为电影才有了自己的美梦和理想,比如李小龙电影之于周星驰。
当然最美好的是香港电影不但改变了港人,也改变了很多香港之外的影迷,最典型的当属昆丁。
大陆更是有一批像魏君子、竹聿名、雷公、宇木林、云飞扬等等这些钟情于港片的影痴,香港电影对于这些人的青春而言,不单单是迎合了青春期荷尔蒙的过火癫狂,更多的还是认知另一片天地的窗口,并且他们的人生轨迹也真的因为电影而改变。
陈庆嘉非常聪明的在电影里设置了薛凯琪这一角色,她甜美、动人、激情,但又是间歇性的暴力狂,让王祖蓝又爱又怕。
这一形象多么像香港电影啊,令人着迷,让人神往,却也经常不尽人意,特别是97之后。
但电影最后王祖蓝终于在杜汶泽的启发下,懂得了承担,去找寻昨日的爱。
其实也是导演自己的希望钟情于港片的影迷对港片抱有信心,宽容地接受现状,毕竟香港电影人也在积极地寻找一条最适宜自我发展的道路。
前段时间看李欧梵先生的《我的观影自传》,上面有一篇题目是香港电影文化需要影痴,当时看到这一行字的时候很感动。
不论香港电影的现状如何,香港电影文化在未来会不会真的如学者们所预言的那样会消失掉,真正重要的是我们的青春曾因港产片而激情似火或柔情似水,无论是录像厅岁月还是盗版碟时光,那些银幕光影都承载和寄托着太多人的梦想。
我们都是影痴,都曾因港片而动情,所以我们也对香港电影充满了美好的祝愿。
■一句话点评:比《老港正传》里的电影情结更正!
比《戏王之王》里的模仿桥段更有戏,比《飞砂风中转》的恶搞颠覆玩得更转!
最近,如果你在路边看到一张荒川良良抱着周迅的封面碟套(出自shawnj大佬的广播),请记得拿下这张碟,它不是什么山寨盗印,其实是港片《人间喜剧》。
打从有夕阳当背景、杀手耍酷亮相开始,我已经预感《人间喜剧》会跟《买凶拍人》一样恶搞。
杜汶泽用怪腔怪调的大陆式粤语讲解到,曾是朝阳与骄阳之子,但现在处于夕阳时期的高龄杀手是多么可悲。
看他说记性不好,要手机拍照时,我的思维就跳跃到了《记忆碎片》和《复仇》里的拍立得。
光这一段就让人喷饭了,影片说的其实就是香港电影业。
杀手影响了电影还是电影影响了杀手,放到最后,问题其实变成了探讨虚构电影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人间喜剧》是一部面向电影的电影,杜汶泽信手拈来,照着橱柜上的一部部DVD编起了故事。
中间有《黑社会》、《古惑仔》等耳熟能详的港片,《三峡好人》、《迷失东京》等主流艺术片,也有《下一站,天国》这般段位较高的小众片。
由于《最后的武士》这样的对粤语要求比较高,不是每个人都能脑筋一转就想到“最后没事”,为了照顾国外观众,编导甚至出了一套英文字幕版的“电影故事”,涉及的片子跟中文的大有不同。
王祖蓝演一名聒噪多话的宅男编剧,兼职影评人。
他不善交际,遇事扭扭捏捏。
家里墙上贴满了各种海报,像比较大路货的《朱尔和吉姆》。
对生活在香港的影迷来说,《人间喜剧》就是一出处处致敬的生活指南,太空馆是香港国际电影节的放映场馆之一,但大家都不喜欢进去,因为它只有第一排位置才舒服,后面的由于设计不当,容易被前排的人挡到。
后来杀手被追杀,他们盲打误撞闯进了一家电影院。
尾声部分的情侣约会,他们也是去看昏昏欲睡艺术片。
银幕上仿拍的电影很可能是卡罗尔·里德的《第三人》,高潮部分维也纳下水道的追逐戏一直是影史上的经典画面。
这是一部放任想象力的电影,卑利街16号天台,我们很容易想到《无间道》的天台戏,一直到《窃听风云》,好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警匪片一定要跑到天台上去。
跟恋爱有关的电车,总是叮叮跑过,在上世纪80年代的《烈火青春》里,电车是一场激情戏。
如果这些元素还有障目的可能,那恶搞“大师级”冯小刚的《集结号》,两个男人不停说“吹”就人人皆知了,况且吹喇叭在俚语里更是下半身词汇。
大腹便便的杀手和大肚子的少女,这分明就是再翻《伊莎贝拉》。
拍起DV,他模仿刘德华摇着肩膀走路,这一幕朋友间喝酒吹水时也有人模仿过。
梁朝伟咬根烟胡乱放电,打咏春叶问,完全就是一些生活体验。
《人间喜剧》没有到此即止,它还尽情颠覆了吴宇森的兄弟情,教堂白鸽,三人六枪对峙,口吐英文对白。
至于从天而降的幕布,影片重现了杜琪峰《放·逐》黑医院里的枪战火花,慢镜夸张,人物表情凝重。
放了一通枪后,结果个个没事。
我个人最喜欢的一段是去电影公司谈事,门口一堆的金像金马,坐在太师椅上的峰导是李力持,一脸坏样子,依然贱兮兮。
杜汶泽脑海里蹦跳出一组画面,这位大神像吃了火药一样满嘴放炮,大喊大叫,不禁令人想到了某位以脾气火暴闻名的大导演。
一杀手名阿温,一杀手名叫阿滔,分饰两人的演员是银河映像旗下的罗永昌和郑保瑞。
明白人看到这里,纷纷笑而不语。
除去这些与电影有关的事情,酱油头抽、司徒春运之类的也恶搞到死,开一些GAY男的玩笑也是屡见不怪了。
《人间喜剧》还有一段扭捏腻歪的恋爱,算是照顾适龄观众。
王祖蓝装纯装得有些过了,薛凯琪也闹得太多了些。
这段故事出现在王祖蓝同杜汶泽的讲述中,但可能王祖蓝的嘴巴实在太八婆,导致这个段落奇长无比,稍有些不对头。
毕竟单纯从笑点来看,它还不如让杜汶泽袒露个大肚子,露出肥硕身段。
【北京青年报】 ■片名:《人间喜剧》 ■导演:陈庆嘉、秦小珍 ■演员:杜汶泽、王祖蓝 ■上映日期:2010年7月8日(中国香港) ■读家:木卫二 ■推荐指数:★★★★☆☆
文/梦见乌鸦 这部电影给人一种很亲近的喜感,并不是说这是一部多么优秀的作品,而且其中渗透的那种香港喜剧电影惯有的乐观态度和对香港电影迷恋的情结。
也许《人间喜剧》由于其支离破碎的剧情注定无法成为经典,但对于一个港片迷来说,这是我2010年最喜欢的一部香港喜剧片。
陈庆嘉一直属于那种不温不火的导演,其之前的《绝世好Bra》、《恋上你的床》和《豪情》等片虽说在影迷中广为流传,但终究难登大雅之堂。
陈庆嘉和王晶不同,后者的作品屎尿屁打完低俗笑料,而前者大部分电影话题都深入禁忌区域,比如胸围啊,黄色期刊什么的在主流电影里面最讨厌了。
但是陈庆嘉的电影话题低俗但不涉及主题,大多都在讨论人性或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内衣少女》中借助内衣讨论女性心中的秘密这样有点噱头但又看似深刻的主题,很多人对陈的电影很感冒,认为其借助敏感地话题却故作深沉,就好比让一个徘徊于街头的流莺立贞洁牌坊一般。
《内衣少女》的口碑一般(不过我还是比较喜欢这部作品),《扑克王》更是完败,好在《人间喜剧》的出现挽回了这样的颓势。
相比于陈庆嘉的电影,我还是更喜欢其编剧的作品,《英雄本色》、《小男人周记》、《野兽刑警》以及我挚爱的《江湖告急》。
《人间喜剧》表面是一部关于杀手的黑色幽默剧,实际上电影在此基础上扩展了很多内容,包括爱情、友情、伦理方面,最多的还是贯彻首尾的影痴们与香港电影之间的故事。
而《人间喜剧》又与类似题材的《买凶拍人》不同,后者以最大的限度去一本正经恶搞杀手和黑社会,而本片的气场有点类似《江湖告急》这样的黑色剧,总体张弛有度,而在大量的细节和对白方面处处都有冷幽默的味道,给人一种看似正剧的电影,却处处让人笑掉大牙的这种格局鲜明的态势。
不可否认《人间喜剧》无法达到《买凶拍人》和《江湖告急》这样的高度,因为本片支离破碎,讨论的问题过多,很多部分味同嚼蜡而且欠缺新鲜感。
但电影的整体就像其片名一般,人间喜剧。
人间总会有喜剧的角度,总会有喜剧的国度,整部电影就是生活百态中杂烩喜剧,而且是献给香港影迷的喜剧。
杜汶泽的冷面笑匠本色令人眼前一亮,王祖蓝故作姿态的扭捏身形也凸显热情。
这一对冷热搭档是电影最大的亮点,杜汶泽可塑性很强,在任何类型电影里都能收放自如;王祖蓝一直以来肢体语言夸张伴随点奶气,此片也不例外。
片中的两位角色有点像日本相声里的捧哏和逗哏(发呆役和吐槽役),一位冷淡严肃,一位热情矫情,二人的具体角色较量相当于《大话西游》中的唐僧和孙悟空或者《人在囧途》中徐峥与王宝强的角色搭档。
王祖蓝扭扭捏捏的小把戏直接影响到杜汶泽这个平时故作深沉的杀手,从一开始二人令人无语的床上相遇开始,到两人居住时一系列插科打诨,杜汶泽的无奈的表情和几近暴走让人忍俊不禁。
两个人的戏份得当,从很难说谁给谁当绿叶,就像法国电影《第八天》一样,两位主角在一起时才有戏。
而其他部分就有点平淡,王祖蓝与薛凯琪的爱情支线除了王祖蓝的一贯作风之外再无看点,而杜汶泽与罗凯珊的类似于《伊莎贝拉》中的情感意思也不大,可以说《人间喜剧》主演看点就在于杜与王两个人身上,其中穿插大量的支线细节部分只能用来填充贫瘠的剧本。
电影的另一个特色就是以戏说的方式反映了江河日下香港电影:1、比如开场不久恶搞了一次《集结号》,杜汶泽生硬的国语以及那句“电影是不会骗人的”的台词令人印象深刻。
2、片中又有意的模仿《叶问》,这是今年第三部“叶问”作品了,前两部是《家有喜事2010》和《72家租客》。
3、结尾处的《喋血双雄》段落同样有趣,照应开场许绍雄和杜汶泽夕阳下极为山寨的杀手影像,通篇英语对白不就是在调侃诸如吴宇森等人的好莱坞化对香港电影的影响吗。
4、电影的结尾采用了进入银幕后又从中走出的方式,是一种超现实的表现手法,是对电影的最直接的致敬,仁者见仁。
《人间喜剧》是一部献给影痴的电影,其中很多细节值得我们关注和回味:1、那段电影名称接龙的段落实际上比较突兀,也不太新鲜,但效果十分有趣,尤其是说道“借着两点说爱你”(恶搞日本电影《借着雨点说爱你》)和“最后无事”(恶搞阿汤哥《最后武士》),真是让人笑掉大牙。
2、片中有很多陈庆嘉作品中的老面孔客串,比如“必须死”的徐天佑,灵犀姐李曼筠、农夫组合之一的C君(这人长得是在太有趣了),《扑克王》中的荷官罗凯珊以及再续前缘的黄又南。
3、除了很多老面孔客串,当然也少不了香港电影一些老幕后们,除了李力持接着演导演之外,郭子健饰演电台气象员,摄影指导潘恒生饰演妇科大夫,那句“我做摄影要好过医生”引发爆笑。
最搞笑的还是罗永昌和郑宝瑞的杀手阿温和阿韬(在粤语中,这两个名字音近阿one,阿two,实际上是代号),两个人出场时的那种气场真是太欢乐了。
4、电影中杀手的名字,许绍雄饰演的骄阳、朝阳、夕阳的名字,个人认为是对香港电影现状的一种暗喻。
电影结束了,嘘,我们接着看电影。。。
现在电影里越来越多的搞基,完全不用意淫,这两口子一个腹黑闷骚大叔攻,一个忠犬电车单纯受,搭不搭的两口子生活快乐就好你生病我喂粥,你淋雨我撑伞,你有危险我为你抛出烟雾弹,你要构思我为你出谋划策。。。
嘛,基情的部分已经数不胜数了说点正经的喜剧不是像相声,几句话就让人狂笑不停,喜剧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让观众可以一直到走出戏院还舒服的笑着我看的电影不多,记住的就更少了,但是开头部分的电影大串烧,基本都是耳熟能详的,总觉得“啊,又是一部恶搞片”的时候,它却开始奏起自己的路线诸葛小朋友和他的女朋友之间就是赤果果的家庭暴力,只不过和普通的家庭暴力男女角色互换了那句许诺就像是一句咒语,一切噩梦的开始是一句“我永远。。。
”,噩梦的结束是“我永远不。。。
”永远两个字,是多么可怕的许诺(对不起,我已经跑题了)我最喜欢的诸葛小朋友对他女朋友大喊我永远不会爱你上一个对杜汶泽印象深刻的是头文字D,他依然是那么正直的搞笑,说着有哲理的话却让人忍不住笑出来各位路人都很眼熟,可惜我面孔识别障碍,看着眼熟就是想不起来是谁,比如那两个在沙滩上涂防晒霜晒恩爱的死GAY啦,还有那几只最后出现了几分钟的警察拉,还有BB妈妈的新男友啊,都很眼熟啊还想问下最后他们三个互相开枪的那段还像是恶搞的吧,那出处是哪个电影啊,球出处= =以上,我很认真的写的影评。。。。
谢谢能读完的朋友(真的有能读完的么,这么烂)
影片名取自巴尔扎克巨著《人间喜剧》,更是陈庆嘉伟“尚品”电影公司成立十周年拍摄的纪念作。
文豪当年曾有宏愿,以该作记录十九世纪法国社会史;“尚品”十年,虽只算港片汪洋中一叶小舟,但也有自己的影像哲学,在《人间喜剧》中,陈庆嘉和秦小珍更是为自己的一觉电影梦充当了抽象的注脚。
当今,在港片大肆泛滥的时候,《人间喜剧》的及时出现,又将观众从绝望的边缘拉回了一步,甚至某些瞬间,竟产生了观看《江湖告急》时的快感。
当然,《江》是无心插柳的神作,《人》无可比拟,但前者调侃黑帮,后者调侃杀手,加上碎碎念的主角旁白,都看得到陈导“以喜剧手法描摹悲剧故事”,冷到笑到人拍案叫绝。
调侃杀手的黑色喜剧,《人》早就不是第一个。
早在之前,彭浩翔的《买凶派人》就已经演绎了一出杀手与戏痴的戏码。
《人》依仗这个老模式,玩的也并不新奇,但妙就妙在杜汶泽这个冷面笑匠的恶搞表演。
杜汶泽用故意为之的蹩脚粤语,操着浓重的内地口音,讲解到曾是骄阳之子,现在却处于夕阳时期的高龄杀手多么可悲,无疑是将杀手圈和电影业以“夕阳工业”的概念串联。
这个当年跟在梁朝伟身后大放异彩的傻强,如今早已成就了独当一面的大将之风。
袒胸、露乳、全裸全都不在话下。
继《破事儿》后,快四十岁的人再次为艺术献身,敬业精神不容小视。
一段串联电影片名讲故事的桥段,更是将他的喜剧功力发挥极致——从“借着两点说爱你”到“最后无(武)事”,在杜汶泽语气、音调、肢体、表情、节奏的把握下,一场风险很大的戏被他演活了。
而另一位香港电影的喜剧新星王祖蓝,在《人》中,饰演了一名聒噪的宅男编剧,遇事优柔寡断,扭扭捏捏,但也“弱”的可爱。
表演上,少了之前在《新72家租客》的浮夸,更是与杜汶泽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很喜欢结尾处,那场杀手假装杀死编剧的一幕,杜汶泽留下忠告:“要勇敢地去爱一个人,哪怕她是脱线的。
因为你爱一个人的时候,你自己就已经是脱线的了。
”那么无厘头却又意味深长的台词,不就是我们都爱的香港电影嘛!
这是一部放任想象力的电影,套用大量经典之作的桥段,或致敬、或调侃。
当开篇,杜汶泽说他自己记性不好,需要手机拍照的时候,影迷的思维很容易就跳跃到《记忆碎片》;卑利街16号天台,从当初的《无间道》到如今的《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恶搞冯导的《集结号》,两个男人不停的说“吹”就人人皆知,更何况吹喇叭的画外音就是敏感词汇;杜汶泽与怀孕少女的对手戏,颇有《伊莎贝拉》的神韵,又是类似父女暧昧,一股温情脉脉在;在教堂中,杜汶泽、王祖蓝、许绍雄三人对峙一段中,尽情颠覆了吴宇森的《喋血双雄》,口吐英文对白,是对吴导之后去好莱坞发展的调侃,而许说杜与王之间的“love”胜过与他的友情,更是对香港电影中的“男性情谊”的本质进行“基情”汹涌的披露;结尾处,从天而降的幕布,重现了杜琪峰《放•逐》黑医院里的枪战火花,慢镜夸张,人物表情凝重,渐行渐远的背影消失在黑暗笼罩的地下隧道。
更值得一提的是,此片更是邀来一大票热力捧场的知名电影人甘当龙套。
有扮演电视台里的天气预报员郭子健,这位新生代导演曾凭借《青苔》获得金像奖最佳新导演;坐在太师椅上的暴牙导演李力持,更是做回了自己的老本行;两位颇有经验的杀手温、杀手涛,是银河映像旗下的罗永昌和郑保瑞;妇科医生潘恒生更摄影界的大师,凭《阮玲玉》拿过金像奖最佳摄影,难免他在电影中说“我拍照胜过做医生”。
看到这里,可谓嬉笑怒骂都有了典故,贩夫走卒皆为侠隐,就连影评人“酱油头抽”家中书柜里的DVD藏品,都是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和陈导的私人赞助,入选理由和放置顺序更具导演苦心,真正的港片迷可能要将此片一桢桢慢放出来细细品位了。
Oct.23 LC
1.给了五颗星,算是个香港电影一个鼓励吧。
港片持续了那么多年警匪,无论如何都有些疲劳了。
人间喜剧也感觉是一个港片题材方面的一个突破吧,而且整部戏内容主题方面都感觉挺成熟。
希望港片的思路能打得更开拥有更丰富的题材。
同时很敬佩香港同胞的敬业精神2.香港也就700万人,估计就是北京人口的三分之一,算在13亿里面可以说什么也不是。
作为金融中心,电影人能有多少?
坚持下来优秀的电影人又能有多少。
希望大家对港片多些理解和支持
影评人是被动的评论一部木已成舟的电影的,就算你再有深邃思想和如花妙笔,终究改变不了电影本身。
所以,影评人诸葛在杀手面前也表现不出丝毫男子气概,娘娘腔到前三十分钟观众比杀手更想掐死他,影评人诸葛好不容易当一回编剧,却连名字都没法让导演记得,他只能远远坐着,看三个并不比他有才的合约编剧侃侃而谈,影评人诸葛也只能战战兢兢的对着野蛮女友叹一口气,忙不迭的把她关出门外,然后默默流泪。
而作为编剧,就对电影有了很大程度上的生杀大权,“都说导演是电影的神”,可是你看,导演也不过能想出一个片名罢了,编剧才是电影最终模样的主宰。
所以,编剧诸葛敢于挺身保护朋友,虽然挨打,眼里没有畏惧;编剧诸葛对杀手朋友有情有义,关键时刻智勇双全,大布一掀,配合了一场巧妙的逃跑;编剧诸葛不但敢于直陈创意,还对导演卖起了之前给他十个胆也不敢卖的关子,赢得尊重的同时,更附赠一份宝贵的编剧合约;编剧诸葛也最终克服心魔,收获一段失而复得的爱情,并十足明白这爱情的珍贵。
我很能理解诸葛一开始同女友做自我介绍时的吞吞吐吐:“我是个影评人,不过有时……我也编剧哦。
”他的前半句似乎难以启齿,而后半句又有些谨慎的自豪在里面,他显然是知道两者的本质差异,并不在于分工不同这么简单的。
对他这样一个藏碟无数的影迷,人生大约也就是一场电影了,片中一句出现两遍的台词“电影是不会骗人的”,反复体味下,更像是诸葛的心声。
他也知道,自己一直都是一个人生电影的影评人,在命运的大潮中随波逐流,自己无法把控自己的未来。
但是编剧就不同,编剧可以自己设计人生,让这部电影精彩纷呈。
可是在遇到杀手春运之前,诸葛完全没有自信可以做到这一点,甚至我们都看不出他有这个能力,虽然我们后面可以发现,信心的提升可以使一个人有多大的改变。
从影评人到编剧的道路是艰难的,也许会有一个动不动袒胸露乳的冷面笑匠杀手跟你来段基情,让你潜移默化顿悟到变身之法,但万一没有天降春运哥,也别哀叹命不如人,你脑中所想,心中所念,无不都是剧本中将要写下的内容,即使追求的是个“黐線”又有何妨,敢于面对自我的人,也必定敢于承认自己早已是个不折不扣的黐線了,因为不疯癫,哪能执着追求?
只有编剧,才知道自己的电影里,人间处处是喜剧。
文/方聿南
从头笑到尾恶搞了多少电影啊。杜汶泽学梁朝伟也学得太像了吧XDDDD贤妻良母受什么的最喜欢了
做男人就要识得承担, 有困难就要自己去面对
各种boring。。。。
不知道是哪个神经病写的
我承认我看不懂。
笑喷了。
同性恋,请按5。
。。。。。。。。。
今年最好的港片了嘛
杜汶泽的表演绝对牛逼 笑中带泪的剧情 尤其是杜汶泽和怀孕少女之间那段淡淡的情愫,实在是本片的精华
你吃没吃过龟苓膏儿?
相恋请按2
香港也有山寨片.
杀手温,杀手涛
前面还可以 后面不好玩
忘记了 哈哈哈哈
欣赏不能
我真的看睡着了!!!特别是在两个年轻主角的戏份上,太闷了!!
有些桥段非常好。王祖蓝演技很好,薛凯琪很美。
Par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