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片心情很复杂。
首先片本身不错,摄影很棒,代入感很强,战争的确很残酷。
但另一方面,你们拥有夜视、战术车、阿帕奇、b1,对方连防弹衣都没有,用的还是老式步枪,结果生生拍出了上甘岭的感觉,谈着吉他唱歌的时候,真担心底下出排字幕,一条大河波浪宽。
老美仍是最发达的国家,电影工业也世界领先,但这种矫情劲真tm让人作呕,什么时候好莱坞能站在阿富汗人的角度拍一部抗击美国的战争片?
前不久,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傅高义发表言论:很不幸,中美有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
具体言论如感兴趣可以自行搜索。
先不谈这个言论可信度有多少,2020庚子年由新冠开始,随后接连而至的蝗灾、暴动、洪灾等苦难让国际局势动荡不安。
美国大选在即,中美之间的关系明显开始紧张,再加上突然而至的领事馆争端。
于是阴谋论自然而然出现:是不是要发生战争了?
战争,对于生在相对和平年代的我们来说既陌生也熟悉。
陌生到我甚至敢说屏幕前的各位都没有经历过战争,熟悉到我们每个人都隔着屏幕“经历”过战争。
美国作为世界警察,似乎从未停止过战争,关于战争电影的素材也非常多。
这部根据2009年10月3日发生在阿富汗北部美军与塔利班真实战役改编而成的《前哨》让我们重新体验了一次战争的惨烈。
2006年,美军在阿富汗北部建立了一系列前哨,其目的主要在于阻止塔利班武装分子从巴基斯坦流入。
这部《前哨》对准的是兴都库什山脉一处前哨。
影片主要以四任指挥官时间线展开,叙事方面平铺直叙并没有什么亮点。
上半场主要介绍了美军在基地里一些日常,并把两任指挥官的死亡呈现给了观众。
影片利用手持摄影给观众一种纪录片风格,增强了纪实感。
各位没有经历过战争,可能对军事也不是了如指掌,但相信很多人都玩过真人CS。
即使在真人CS这种模拟战场中也贯彻一个原则:占领制高点。
而影片中的基廷前哨却建立在三面环山的山谷里,所有来到这里的美军都惊呆了,第一反应都是:Are you fucking kidding me?
位于山上的塔利班分子对基地情况一览无余,对这易攻难守的据点自然不会客气,有空就对基地放两枪。
位于据点的美军就饱受折磨了,你正在逗狗呢,突然子弹就落到了你身旁。
你脱了衣服正准备洗澡,敌人的攻击开始了,你只能光着身子迎战。
可能很多人对营地设在山谷里抱有很大疑问,既然如此被动为何不直接把营地设在山顶呢,这样起码便于防御。
其实如果把基地设在山顶也不是不可以。
但如果基地在山顶就完全要依赖于空运补给,而当时驻扎于此的美军只是一个旅,可以利用的直升机资源非常有限,如果完全靠空运补给不现实。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方补给都跟不上,还怎么打。
但如果把基地设在山脚,理论上来说可以通过公路靠陆运获得充足的补给。
可后期证明,糟糕的路况也并没有理论上那么容易实现。
影片中第一任指挥官本杰明·基汀上尉就是因为糟糕的路况导致车辆坠入悬崖而亡。
如此被动的基地自然没办法继续维持下去,于是高层决定关闭基廷前哨。
可是这个决定却一拖再拖,原本决定于7月份关闭的前哨被拖到了10月6号。
这里面所牵扯到的因素实在太多,一方面是因为阿富汗大选。
2009年8月20号是阿富汗第二次民主选举。
上一次卡尔扎伊的五年任期于2009年10月为止,而前哨关闭日期正好被拖到10月。
第二个方面就是美国高层自身问题。
打个比较容易理解的比方:你所在的市投入了数十亿打造一个商业中心,并号称这个商业中心未来将创造多少多少收益。
结果商业盖好了,却发现利益并不如预期,甚至亏损,于是决定将整个商业推倒。
请神容易送神难。
一个小小的前哨中间所涉及到的政治、利益甚至面子等因素超乎我们想象。
结果就是在撤离日期到来之前,塔利班武装分子决定大规模入侵基廷前哨。
于是2009年10月3日凌晨5点半,号角吹响,入侵正式开始。
在观摩了一个多小时的军营生活后,一场酣畅淋漓的战争奉献给观众。
这段长达半个小时的战争戏份在我看来精彩异常。
除了前半部分的纪实感,这半个小时的战斗采用了大量跟镜头以及长镜头。
跟镜头与长镜头地运用大大增加了观众临场体验感。
跟拍镜头让我们瞬间化身战地记者,跟随士兵的脚步穿梭于枪林弹雨,宛若亲临战场。
长镜头地运用让我们更全面了解到战场上一位士兵从生到死的过程,少了多余的剪辑让影片连贯性更强。
诚然,大量对于人物的跟拍忽略了整体布局,就战场宏观性上来说让人意犹未尽。
不过考虑到影片成本(据悉影片成本仅1800万)问题,这番取舍也是无奈之举。
半个小时惨烈的战争场景让人历历在目,跟拍、长镜头所营造的写实风格让人不寒而栗。
这半个小时的战争让我们看到了战争残酷的一面。
战争中没有所谓的穿梭于枪林弹雨中的英雄,没有所谓的身中数枪仍然屹立不倒奋勇杀敌的超人,也没有临死前嘱托身后事的烈士。
战争有的只是残酷。
你的弹药会耗尽,你的队友会突然倒地不起。
战争中没有戴斯蒙德·道斯(血战钢锯岭)。
战争中会奏响的战歌只有一种——血与泪、肉与骨的交响曲。
最后说回开头提到的可能产生的中美军事冲突。
无论是前段时间的中印边境冲突,还是最近的中美暗地对抗,评论几乎一边倒:打他丫的!
键盘侠手抱键盘无所不用其极的在网上发表极端评论。
仿佛他们手中抱着的不是键盘,而是毁灭除中以外的核弹按钮。
和平年代的人们似乎忘了战争有多惨烈,忘了战争之下埋葬着多少平民的尸骸。
嘿,我操心这么多干啥。
说到底,我也只是一介屁民罢了。
说真的,这部剧战争场面挺真实的,节奏也不错但是真的对于剧中的美军,我不知道这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我真的特别想吐槽一下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战斗力第一,就是基地选址的问题很多人吐槽基地为什么直接建设在山中的盆地,这个倒是可以理解,以阿富汗连绵起伏的山脉,一个容纳上百人(包括了阿富汗国民军)的营级营地,可能建设到山顶的确很困难,山顶没有足够大的空地,除非将山顶铲平,而且运送物资军车也上不去,只靠直升机进行弹药补给还是比较困难的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山顶和山坡没有足够大的面积来建设营地,所以基地选址这个其实可以不用吐槽了第二,就是美军的战斗力的表现真的令人堪忧,我感觉这战斗力可能跟解放战争时期的国军有得一拼,实在是差到没边在电影,美军面对的就是只装备了迫击炮,RPG和AK,压根没经过正规军事训练的塔利班民间武装,结果三百多人的塔利班武装竟然将五十多人的美军打得节节败退有的人肯定要说了,阿富汗是帝国坟场,英军和苏军都在这里折戟沉沙,美军打不过也很正常但是我真的想笑笑,不考虑其他的,单单从电影来看美军最有效的反击手段就是迫击炮,可是偏偏塔利班武装用迫击炮炸了好几次都毫发无损可见塔利班的战斗素养之差,但是美军这边也不怎么样,迫击炮就在那里立着就是没人敢去用,个个都情愿在那里挨炸,也不出去用迫击炮另外,就是塔利班都已经翻墙进来了,结果还有一半以上全都躲在后方的屋子里,我是真的无语躲在装甲车里的也是,机枪坏了,车也开不走了,就坐在车里面等死吗?
连跑出去都不敢的吗?
此外,营地距离塔利班的所在的山坡大概也就八百米,按理来说,SVD的射程是完全够得到的没有迫击炮,狙击枪总可以吧?
就美军这种土豪,不可能一个加强连连几把SVD都没有吧就是没人用狙击枪,就是当活靶子到处乱窜真的无语,也就只能够靠空军火力压制,炮火覆盖才能打赢,真的到了小规模部队的遭遇战,简直不堪一击就这实力,甚至还没有抗美援朝的时候的美军战斗力强
2021.11.26
美军在阿富汗扮演的是入侵者的角色,阿富汗人质疑美军为什么来这里?
美军基汀上尉回答“我们的任务是将塔利班和普通民众分开,这样普通民众就不会陷入战火,我可以给你们钱和合同,还有项目,前提是你们得配合,解决的办法有两个,一个是你们放下武器,然后在美国和真主的帮助下,见证你们的部落繁荣壮大,另一个办法就是撕破脸,对着干,“胡萝卜加大棒”,是美国人的一贯做法。
看来赢得民心仅仅靠这两样是远远不够的。
美军承诺给当地人出资建学校和水电站,但是有附加条件,就是必须与塔利班分割,就这一条就行不通,塔利班和部落是鱼和水的关系,怎么就能分离,就算关系没有那么紧密的部落,也和塔利班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
美军处理他们排泄的粪便的方法是倒上汽油焚烧,好像越战时他们就这样做,不知道是何缘故。
美军在阿富汗北部的卡姆戴西省重建队营地建立在一处完全被兴都库什山脉包围的偏远山谷里,四周是高于营地的群山环绕,这是欺负塔利班和当地部落武装没有重武器和远程武器。
不过一天几次的轻武器偷袭也够烦人,而且也能时不时的歪打正着撂倒一个,就像癞蛤蟆趴在脚面上,它不咬人,膈应人,塔利班可是瞅着机会就会狠狠咬上一口的。
所以在这个营地的美军士兵挺受罪的,从早到晚包括吃饭全副武装,枪不离手,随时准备应对突然袭击。
这不,又挂了一个,这回是基汀上尉。
接替基汀上尉的是伊莱斯卡斯上尉。
这位长官运气也不好,在一次巡逻过桥时被炸身亡,紧随他的士兵亚戈倒是幸免于难,但是被炸飞上尉的脑浆溅到了他嘴里后,把他吓傻了,差点开枪自杀,只好和伊莱斯卡斯上尉的尸体一起坐直升机紧急送往后方医院。
站在塔利班刚刚偷袭过他们的位置看营地一目了然,“当塔利班大规模进攻时,他们会先打掉迫击炮阵地,然后猛攻待命卡车,装甲悍马,尤其是远程先进侦察车2号,摧毁弹药库,失去补给,接着攻击发动机,摧毁通讯系统,然后从盘山道进攻,美军空中支援到达前,攻入铁丝网,将美军一分为二,基本上美军就完蛋了。
罗中士用他的视角勾勒出一幅塔利班突袭营地的进攻路线图让人不寒而栗。
美军在这样的营地基本上就是被动挨打的靶子,每天提心吊胆的过日子,这就是个只有等死的营地。
新到任的指挥官布劳沃德上尉传达了美军将在七月关闭这个等死的前哨基地的命令,没多久布劳沃德被调走,他应该是第一个活着离开营地的指挥官,邦德·曼中尉暂时接管指挥权。
塔利班大规模的进攻偏偏就让这个邦德中尉赶上了,尽管美军早有准备,战况还是超出他们想象,配备了迫击炮、火箭筒等重武器的塔利班士兵漫山遍野,前仆后继,营地被炸的狼烟四起,美军士兵仓促应战,看美军打这种以少博多的遭遇战仗,那就是个渣,毫无章法,慌乱不堪,抱头鼠窜,死伤惨重,大门一度被攻破,三道铁丝网都拦不住敌人,幸亏美军飞机及时赶到,才击退塔利班,拯救了营地残余的美军士兵。
二十七人受伤,七人阵亡十几名阿富汗政府军士兵受重伤。
第二天美军就把这个倒霉的破地方彻底夷平。
但是,每个活着的士兵心灵的创伤恐怕永远无法抚平,战友在自己身边一个个倒下的惨烈景象永远留在了他们的心里。
卡姆戴西前哨营地以如此惨烈的方式撤离,成为2021年全部美军撤离阿富汗的一个前奏和缩影。
根据CNN战地记者纪实文学改编,还原阿富汗战争中美军遭受重创的真实激战。
2008年,美军在距离巴基斯坦不到30英里的山地建立多个前哨基地。
影片拍摄于2020年,影片中的时间为2008年底,前哨基地时任指挥官本杰明·D·基汀因主动承接危险运输任务途中遭遇坠车事故牺牲,当年12月前哨基地以其姓氏重新命名:代号keating。
直到2009年10月,这个基地一直遭受着塔利班成员隔三差五的零星袭击,原因是该基地建在三面环山的谷底。
2009年10月最后一次战斗,53名美军抵抗漫山遍野400多名塔利班成员的冲击,对方拥有夜视仪、迫击炮和肩扛式反坦克火箭等精密和重杀伤武器。
此次战斗美军8死27伤,前哨被毁,塔利班被击毙150余人。
此战之后,美国防部对陆军高层没有在短时间内预估存在安全隐患的哨所发生重大人员伤亡进行追责,撤掉了包括基汀哨所在内的近十个危险前哨。
影片部分战斗片段使用肩扛摄像机拍摄,让影片凸显伪纪录片风格,让最后40多分钟的战斗场面更显真实、紧张和残酷。
两名当年参加了战斗的军人在片中饰演自己,同时请回当年指挥战斗的前哨副指挥官和赶来支援的游骑兵上尉共同监制,拍摄地点和哨所设置极尽还原当年情况,甚至在片中可以看到为驻阿美军基地提供空调系统的志高空调。
本次战斗是二战以来美军第一次为两名活着的参战士兵颁发荣誉勋章,一名技术兵在战斗中冒死救助多名被困战友,另一名中士在敌人冲进基地的情况下,率领四名战士通过配合作战击毙所有进入基地的塔利班成员,并重新夺回基地的控制权,这个角色的饰演者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儿子,这个儿子和他老爸年轻时几乎长的一模一样,包括眼神在内。
40年的轮回,没有让那个看似孱弱的国家彻底沦陷,但战争的遗毒成为这个国家的后患。
和40年前一样,侵略者的结果,都是灰溜溜地离开。
如果说美国卷入越战是一个错误的开始,后面的不断增兵、将战事升级,便是在弥补之前错误的过程中犯下更多、更严重的错误,可是碍于面子及地区影响力,不至于使越南、整个印度支那,乃至所有东南亚国家倒向苏联阵营,只能硬着头皮撑下去。
在距离美国从越南撤离三十多年后的阿富汗战场,美军依然犯着同样的错误。
他们将前哨基地建在三面环山的山谷中,时不时遭到塔利班武装居高临下的攻击,便已经是一个错误的开始,然而哪怕接下来连续多任指挥官牺牲,都没能让上级下定撤销前哨的决心,反而为了保证在阿富汗竞选期间的军事存在,推迟了原定的撤离时间,并最终走漏了消息,在撤离前遭到了塔利班武装的袭击。
美军中高层的愚蠢掩盖不了中下级军官和基层士兵的英勇。
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的围攻,基地士兵在几名上士的组织下坚守若干防御点,相互支援,并展开反击,支撑到了空中支援力量的到来。
为节约成本,影片中的“大杀器”B1B轰炸机仅短暂现身一个镜头,导演却用很巧妙的方式,通过被困士兵身边积水中倒影的间接视角,展现了“救星”到来的时刻,不可谓不巧妙。
说实话我是冲着奥兰多布鲁姆去看的,没想到他那么早就挂了。。。
另外建议看这部片可以先查查当时的背景,因为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战争故事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可以通过影片去更深地了解这段历史。
我看的版本翻译得不是很好,需要结合英文字幕一起看,所以观影感受上稍微有点不是很好,加上跟爸妈一起看的,片中大量的脏话也稍微有些不适。
但总的来讲,这部片虽然节奏不快,但一直非常平稳地在铺进,以前后四位总指挥官来区分章节也很好的交代了这个据点所处的极其不利的地理位置和几位主要角色之间的关系。
而等到最后双方冲突实际爆发的高潮部分,惊险刺激的战争场面也拍得非常到位,没有个人英雄,有的只是小士兵们最真实的反应:不管是害怕也好,焦虑也好,或者是为了救相熟的同伴在枪林弹雨中突破,都恰如其分又真实可信地展示了人性,或者说人命的价值。
ps: 片中好几次记录的不同士兵给家里打电话的画面也真的很鲜活很让人感动啊。。。
脸盲,不影响战争场面的精彩,和对战争残酷和是否有必要的反思。
美军的前哨阵地,插入塔利班心脏的一枚钉子,难怪塔利班要费尽心机驱赶他们。
一开始撩射试探或是小范围的袭击,只是隔鞋搔痒,也没让美军引起足够的重视。
以为稳住几位德高望重的长老,让塔利班得点好,就可以让双方相安无事,可以熬到基地撤退的那一天。
可是后来发现根本不起作用,塔利班无时不刻想要驱逐美军的这处前哨,不是安排探子来侦查,就是不停骚扰,让美军非常不适。
一直到最后的激战。
塔利班全面进攻,前哨寡不敌众,伤亡惨重。
长镜头贴身拍摄,让人身临其境。
战争的惨烈也让人心有余悸,几乎窒息。
直到最后直升机赶至,才把塔利班击退。
在打扫战场时,看着满地的死尸和诺大的轰炸坑,美军不禁感叹,幸亏自己不是敌人,反战情绪升到极点。
你死我活里满是对战争的恐惧,血肉横飞中尽是对无能为力的不甘,前哨,异常危险,但是我们还在坚守,珍惜当下,因为随时都会有人离开……
老美在全球的横冲直撞,有点不可理解。
人阿富汗的事儿,是人家的内政,互不干涉内政,这不是应该得到公认的“真理”吗?
之所以选择阿富汗,老美的考虑,大概是既然老毛子来过,咱也得来刷个存在感。
这搞得当地的族长很困惑,这些歪果仁,来了又走,走了又来,究竟在琢磨个啥呢?
老美在这方面,向来不吝啬损一下老毛子的。
老毛子“来到”阿富汗,那是烧杀掳掠,咱老美过来,那可是来送钱来的。
只不过,那些阿富汗的族长颇有“扮猪吃老虎”的嫌疑,钱是要拿的,但是承诺什么的,这个可不好说。
“碰瓷”这种事儿,偶尔做做,让老美非常无奈。
前哨阵地的部署位置,实在是个“死地”,大兵只能无奈的选择被动防御。
时不时的冷枪已经是常态,至于大兵光着屁股反击这种事儿,也属于常态。
大兵私下的抱怨,也是非常自然的事儿。
身为大兵,想法很单纯。
跑到这个鸟不生蛋的地方来驻守,天天当靶子,究竟是为了啥?
这个问题,长官可回答不了大兵。
毕竟,在整个故事的过程中,大兵们可是“送”了好几任长官。
你说老外的长官也实在不咋滴,咋就不知道保护自己呢。
最后,天天喊的“狼来了”,狼终于来了。
浴血奋战不可避免,但战斗到最后,大兵们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
煎熬的结果,往往只剩下生存的欲望和战友之间的相互护持。
老外的反战,从来不说教。
只是在战争中充满了调侃的味道。
故事中有两句话,大概道出了真谛。
第一句:我没有感觉到越来越好。
情况一天一天的糟糕下去,长官“走”了好几个,这样的境况仍然没有得到当局的重视。
老外的官僚,同样害死人,同样需要把事情闹大了以后,才会收拾残局。
第二句:阿拉和耶稣,究竟哪个对呢?
如果其中一个是对的,那另一个一定错了吗?
这个疑问,对于都有坚定信仰的双方而言,是个不死不休的较量。
这样的问题,大兵如何解答呢?
当然不可能都是对的,但有可能全错。
但是,又有谁真的在乎呢?
前哨 (2019)7.22019 / 保加利亚 美国 / 剧情 历史 战争 / 罗德·拉里 / 斯科特·伊斯特伍德 奥兰多·布鲁姆
😊😊😊😊😊😊😊😊😊😊😊😊😊😊😊😊😊😊😊😊😊😊😊😊😊😊😊😊😊😊😊😊😊😊😊😊😊😊😊😊😊😊😊😊😊😊😊😊😊😊😊😊😊😊😊😊😊😊😊😊😊😊😊😊😊😊😊😊😊😊😊😊😊😊😊😊😊😊😊😊😊😊😊😊😊😊😊😊😊😊😊😊😊😊😊😊😊😊😊😊😊😊😊😊😊😊😊😊😊😊😊😊😊😊😊😊😊😊😊😊😊😊😊😊😊😊😊😊😊😊😊😊😊😊😊😊😊😊😊😊😊😊😊😊😊😊😊😊😊😊😊😊😊😊😊😊😊😊😊
与战争有关的回忆。
分这么低可能是因为大家讨厌美国佬四处侵略发动战争吧,平心而论电影还是很好看的,没有瞎矫情,而且贵在真实:子弹会打完、机枪会坏掉、通讯会阻断、伤员救不回来。奥兰多布鲁姆在战争片里总是那个非战斗减员。
比预期好看很多!
真实战场的体现,感觉完全可以给PLA做学习观摩,美军的个人战斗和组织力还是不错的,特别是老兵,需要重点打击
这就是真实的战争,残酷,无情,人如草芥
网上看的一版字幕太差,机器翻译,糟蹋了
又一部真实事件改编的平庸电影,原事件真兵执导加1星
我原本以为第一滴血够玄幻了,直到看过前哨……
乱七八糟
看的我睡着了
希望世界和平,没有战争
节奏气氛俱佳。
抛开电影外的事实背景,就电影而言,这片子不错,紧凑、流畅、干脆。
真实战例只发现一名塔利班的尸体
很好 质量高
最后站在赢得一方的好好打仗的、勇敢主动作战的、无畏拯救队友的那些死去的和活着的人都获得了至高的荣誉,因为他们棒子粗、资源多、奖励大。/美国战争英雄真实故事改编,每个英雄都不能漏了,前半段脸盲、节奏疲重复乏和缺主线,几个镜头运动衔接有亮点。大战前排队立FLAG,后面大战的段落感可学习,空间感差了些,镜头怼脸加手持凸显真实性。主角光环还是很强,如何平衡紧张感和合理性是一个永存难题,“幸亏他们是在我们这边的”,空军一到天降正义都可以背出了,最后还是老套有用的列奖章、出人名再加人物原型。/美帝主旋律片,美军征兵广告,电影是意识形态的载体。/ 6.7
稀里糊涂,怎么想的
本身绝佳的阿富汗战争题材,军队指挥层错误的基地选址导致士兵付出血肉的代价。但此片在军事上极度的业余,且事无巨细的展现了美军士兵千年如一日的懒散享乐,遇袭大呼小叫等外行观点。还胆敢给阿富汗老司机无节操的画民主饼,真是集成所有槽点。最后导演还整个全片蓝绿滤镜,吐了。近几年最差美军战争电影。
环营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险,望之畏然而深忧者,塔利班也!(以下摘借齐泽克评拆弹部队):“这部电影基本没有去探讨美国人为什么要入侵伊拉克,而是将镜头焦点对准了面临危险甚至死亡的普通士兵在日常执勤闲暇中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影片以一种伪纪录片风格……对于战场服役过程中的内心恐惧和创伤震撼的刻画,表面上似乎让《拆弹部队》与那部将韦恩刻画成美军人道主义者的“著名”的《绿色贝雷帽》有了明显区隔。但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拆弹部队的这种表现战争荒谬性的简约现实主义呈现,实际目的还是要模糊并最终让人们接受他的主人公所做的一切和贝雷帽里的主人公并无二致。片中的意识形态虽然隐蔽,却更强烈:去到那里吧,与我们的孩子们在一起。感受他们恐惧和痛苦,而不是去质疑他们所做的一切!”
不错我就是来拉低评分的,豆瓣的文青们还是喜欢这类跪舔美帝村战的辣鸡电影,还好我在观影过程中一直是爆米花心态边看边笑,现在的美国主旋律电影真是越拍越烂,和前些年的狙击手,炸弹专家比,美鸡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宣传能力弱了不止一个数量级,黔驴技穷的趋势愈发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