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艳芳

梅艷芳,梅艳芳传奇,Anita

主演:王丹妮,古天乐,林家栋,杨千嬅,廖子妤,刘俊谦,杨祐宁,邵仲衡,陈家乐,杨诗敏,黄进,蒋志光,李子雄,李敏,陈柏宇,胡子彤,白只,周汉宁,中岛步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粤语年份:2021

《梅艳芳》剧照

梅艳芳 剧照 NO.1梅艳芳 剧照 NO.2梅艳芳 剧照 NO.3梅艳芳 剧照 NO.4梅艳芳 剧照 NO.5梅艳芳 剧照 NO.6梅艳芳 剧照 NO.13梅艳芳 剧照 NO.14梅艳芳 剧照 NO.15梅艳芳 剧照 NO.16梅艳芳 剧照 NO.17梅艳芳 剧照 NO.18梅艳芳 剧照 NO.19梅艳芳 剧照 NO.20

《梅艳芳》剧情介绍

梅艳芳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家境贫寒的梅爱芳(廖子妤 饰)和梅艳芳(王丹妮 饰)是一对甜美可人、歌声动听的姐妹花,为了补贴家用,姐妹俩从小登台演出,声名渐起。及至成年,梅艳芳的魅力渐渐盖过姐姐,她也当之无愧成为家里的顶梁柱。这个天资丰厚的女孩,得到了唱片公司经理苏孝良(林家栋 饰)的垂青,更有金牌经纪人Florence(杨千嬅 饰)、服装设计师刘培基(古天乐 饰)、相识于微时的歌坛巨星张国荣(刘俊谦 饰)等人鼎力相助与悉心陪伴。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弱女子,逐渐成长为挡风遮雨的大姐大,梅艳芳的人生充满了传奇。 这个嫁给舞台的一代天后,身着华美婚纱,转身隐于聚光灯中……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香港爱情故事女巫之手欲海医心第一季死亡之旅重明卫:大明机密千谎百计第二季古墓奇谭2穿越死亡海左轮手枪莉莉马尔科姆的一家第一季爱你汪汪杰罗德游戏飞吧,霹雳梦魇猎手自杀专卖店追捕聂鲁达甜蜜地狱之家重返大福村血与油夺命回声唐宫燕警戒第二季鬼驱人找个僵尸谈恋爱蓝与黑被众神捡到的男孩灵异妙探大电影怪奇物语第三季真情母子梦想阿根廷我们这一家

《梅艳芳》长篇影评

 1 ) 最后的夕阳之歌:梅艳芳

03年11月,梅艳芳在香港红馆举办了生平最后一场演唱会,舞台上,她身着婚纱,深情款款的和粉丝们告白,说要嫁给听众、音乐和舞台,她说了好多肺腑之言,感动于大家一直以来的喜爱和陪伴,遗憾于一辈子未能拥有一段婚姻,最后,她唱响了那首《夕阳之歌》,“夕阳虽然十分美好,但是好短暂,你们要珍惜啊”,梅艳芳的歌声里全是不舍。

歌毕,梅艳芳拖着长长的婚纱,顺着台阶退场,回头向在场所有的观众,也是向过往的生涯,用力喊了一声:byebye。

在这场演唱会仅仅45天以后,梅艳芳因宫颈癌离世,终年40岁,一代歌后,陨落在03年12月30日,没能看到04年的阳光。

梅艳芳最后的时光充满了悲痛和唏嘘,00年4月,家姐梅爱芳同样因宫颈癌离世,03年愚人节,最好的朋友张国荣不堪忧郁症的长期折磨撒手人寰。

03年还有非典肆虐,人心惶惶,生命垂危下的梅艳芳,依然身体力行的为所有人带去鼓励和希望,举办赈灾演唱会,又开办自己个人告别演唱会,提前透支身体,从发病到过世,不过短短一年多时间。

梅艳芳在最后的演唱会上《夕阳之歌》里开头便唱:“斜阳无限,无奈只一息间灿烂,随云霞渐散,逝去的光彩不复还…”,这一曲就好似梅艳芳短短一生的注脚,无限美好,给人无限流连,却终归迅速消散,成为无法重来的回忆。

18年后,同样是疫情当下的年头,在影院看着一部描绘梅艳芳璀璨生平的传记片,看到最后,一段段伤心过往和遗憾结局被揭开,我满脸都是泪。

作为90年代初生人,我的成长岁月里,梅艳芳这个名字所占比重并不多,她离开的时候,我才刚刚有些自我意识。

对于梅艳芳成长及成名的故事、秘闻,我几乎不知,关于她的影视、音乐作品,我熟知的也很有限,可是,我却依然被《梅艳芳》这部影片所打动,我自然知道这份感动,更多是来自梅艳芳其人,我相信,假若在某个寂静的深夜,我打开网络,认真的刷着梅艳芳过往影像资料和生平故事,听一听《夕阳之歌》,我大概也会产生无限唏嘘的情绪。

由于我并非一个对梅艳芳如数家珍的粉丝朋友,关于电影《梅艳芳》当中,对梅艳芳其人其生平故事的改编,究竟几分真几分假,所取材比重是否合理是否妥帖,我都没有太多可评价的立场,但我也大概能够体会到这其中感受,就好像当我看着片子里完全不像的张国荣,我不由得出离,也许片中还有更多失实的部分,和没有照顾到的部分,只是作为非粉丝,我不能一一感受到罢了。

在我的观感里,《梅艳芳》这部影片,是一幅画卷,蜻蜓点水般记录了梅艳芳从小到大的重要成长时刻,看电影前,我并不知道梅艳芳是由歌唱比赛而出道;也并不知道,她与张国荣相逢于微时,互相照应的往事;《梅艳芳》也是一个窗口,她让更多和我一样对她一知半解或知之甚少的观众,有了一个更深刻更直观的印象。

看电影《梅艳芳》,总是能够让人想起早两年的美国影片《波西米亚狂想曲》,同样是一部关于巨星的传记片,结构也很像,以一场演唱会作为倒叙的开始讲故事,然后回顾他们的生平,最终回到演唱会,情绪在最后的歌声里烘托到顶。

在我看来,电影的优点也很像,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里的“牙叔”,《梅艳芳》里的“梅艳芳”,我相信都是演员们能够做到的最好呈现了,而犹如复刻一般的演唱会和某些经典造型及镜头,也能够给观众“真假难分”“栩栩如生”的沉浸体验。

电影里说:有些人在最美丽的时候离开,可能是最好的。

当我们想起梅艳芳,想到的是那些定格的美,好像某一天的夕阳,血红千里,随浮云滚动,浸染着远方天地一色,而后霎时消散,无影无踪,但是过了好多年,却依然能够回想起那天的夕阳,她绝美的真实的存在过。

封面图:《梅艳芳》海报PS:梅艳芳的《夕阳之歌》翻唱自日本歌手近藤真彦的同名歌曲,同样的翻唱版本还有陈慧娴的《千千阙歌》,这三首“夕阳之歌”均诞生于1989年;另近藤真彦曾和梅艳芳有过一段恋情,在电影《梅艳芳》所占故事比重很大,同时电影有相当程度美化。

你还可以:我们都是平凡的“张伟”文艺青年的爱情范本如果你喜欢本文,请点赞赞赏转发到朋友圈,你的鼓励是我的动力,你的沉默会让我也沉默。

永远年轻,永远要对世界发问,如果你有问题,请点击:所有人问所有人

 2 ) 《梅艳芳》:生前不了解她,等爱了之后,却只能怀念了

01看完《梅艳芳》在电影院哭成了傻子,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电影院入场之后,走廊里布置了一个展台,一面墙上是电影的巨幅海报,梅艳芳在最后一场演唱会,穿着洁白的婚纱走上台阶与观众告别的背影,侧边的墙上贴满了梅艳芳本人各个年龄的照片,“梅艳芳,忘不了,终相见”。

我在这个展台前站了好久,那种感伤的情绪,就一点点漫上来了。

竟然快二十年了,她去世时,我还在初中,不追星也不会上网,依然记得当时是在一张报纸上看到的她去世的消息,好像没什么太大的情绪,只是觉得好可惜,唱歌那么好听。

那时怎么也没想到,等她去世之后,慢慢听她的歌越来越多,她的电影也几乎都看了,自己年龄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喜欢她了,喜欢到后来,她和哥哥的故去都成了我心中的意难平。

02电影的第一个镜头,是梅艳芳的最后一场演唱会,准备上台了,她穿着白婚纱,对自己的造型设计师Eddie说:“Eddie,我不舍得”。

来看这个电影之前,从未抱着这个演员要与梅姐有多么相像的期待,梅姐的风华当然不是谁都可以演出来的,况且,她早已成为很多人心中永难超越的“白月光”,即便模仿也模仿不来的,任谁来演都不可能完美还原我们心目中的梅姐,就像电影主页描述里写的“风华绝代尤可见,世间再无梅艳芳”。

但正因为没有期待,第一眼看到王丹妮饰演的梅艳芳时,感受到的并不是失望却是有一些惊喜,大概是在妆容的加持下,电影里那个梅艳芳的眼神、嘴唇、侧脸真的与梅姐有几分的相似,我甚至有几秒钟的怀疑,这是电影还是真实的片段,直到电影切换了镜头,我才反应过来,哦,原来是电影,是别人演出来的梅艳芳。

我不敢评价真实的梅艳芳,觉得自己无德无能去领略她的一生,她所站立的高度,所见过的世界,不是现在的我所能看见的。

但是不得不说,我同样喜欢电影里的这个梅艳芳,像欣赏一个素未相识的人一样欣赏她,而不是去挑剔她,她的倔强、固执、骄傲与温柔,都给了我很多力量、感动与惊喜。

03Eddie第一次在电视中见到梅艳芳时,对苏先生说梅艳芳女生男声,硬颈、固执。

电影中的梅艳芳,她的整个一生是一场搏斗,与生活、与爱情、与命运、与孤独、与病魔。

她4岁就登台演出,在鱼龙混杂的游乐场中,见惯了世间冷暖,在各色人群中自由穿梭,迎来送往,这些历练,给她的性格中注入了很多刚强、无畏与坚韧。

19岁,她参加了第一届香港新秀歌唱大赛,凭借一曲《风的季节》夺得冠军,从那之后,她的人生开始急转直上,一路高歌猛进,不管在歌唱领域还是演绎事业,都拿了很多奖。

她遇见了美好的爱情,不管那个人值不值得,她的爱是真的美的、温柔的,在生活中和事业上她有倔强有铿锵有固执的坚持有昂首挺胸的骄傲,在爱情里,她有柔情有软弱有牺牲有太多不忍,可是最终为了各自的事业发展,他们还是被迫分道扬镳,从那之后,她的孤独更深了,每每在人前一场欢歌过后,回到车里,回到自己的房子,一个人静下来时,她的脸总是落寞的。

后来她可能也爱过别人,但人生如梦,那些人都只是匆匆而过,没有人永远留下来,没有人帮她穿上洁白的婚纱。

所以她把自己的生命奉献了出来,奉献给慈善,给舞台,给音乐,给这个世界,她用心中的大爱来对抗生命的孤独,用奉献来延展人生的意义。

或许这一生仍有诸多遗憾,诸多不完美,40年也太过短暂,但这一生又是怎样的灿烂辉煌呀,她的一生是独一无二的,没有随波逐流,活出了王者的姿态,而我在看这个电影时,也从这几十年的风云变幻,人生浮沉中,感受到一种刚强的力量,那股力量让自己面对当下的人生又多了一丝无畏,也开始想要和她一样,用大爱去温柔这个世界。

04整个电影看下来总体我都很喜欢,本身就有强烈的念旧情怀,那些街道、各式各样的小摊、马路上的私家车和的士,演员的服饰、发型、道具等都做到了很好的还原,加上电影中有大量梅艳芳的歌,真的有种自己回到了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游历了一圈的感觉。

电影中每每梅艳芳的原声和生前的影像一出,就总是让人想要落泪,不知道多少后来才认识她了解她的人,会有这样的遗恨,“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故”,生前不了解她,等爱了之后,却只能怀念了。

-作者-柒月暖阳,以一朵花的姿态行走,穿越季节轮回,在无声中不颓废,不失色,花开成景,花落成诗,已出版《以一朵花的姿态行走》。

个人公众号:柒月暖阳,私人微信qyny0704

 3 ) 内心深处,也想被人“姓氏+姐”这样称呼…( ´▽`)

记忆中的03年,是消毒水的味道,是形形色色戴着口罩的面孔,是全家半夜起来喝绿豆汤预防非典的荒谬可笑。

只不过很可惜,那时还是小孩子的我并没有在意在这一年之内,相继辞世的两位巨星。

直到后来继续长大,听到电视上那首旋律动人却总是带着些许落寞惆怅的《女人花》,心里仿佛埋下颗不解的种子。

今天看电影,这颗种子才姗姗迟来吐芽:“慢歌要唱出唏嘘,快歌要唱出反叛”。

二十多岁的自己仿佛才明白,原来十来岁时听到的歌声中那份让我不解的东西,是她唱到极致的唏嘘。

一直觉得,能够让别人用在姓后加姐的称呼,是一件过瘾且酷的事!

“梅姐!

”多酷的称呼!

她豪饮,她吞云吐雾,她大胆,她反叛,她敢在香港的80年代年穿现在欧美Diva流行穿的黑丝紧身衣,跳热辣妩媚的舞蹈,勾魂夺魄的电眼延出长长的眼线,性感的嗓音轻哼“夜会令禁忌分解,引致淑女暗里也想变坏”,是,快歌就要唱出反叛……面对掌掴自己黑帮头子,眼神里没有一丝畏惧闪过;对歌讲义气,帮助自己上位的歌即使不合时宜也要坚持唱;对朋友讲义气,和张国荣识于微时,一起许下成名后做彼此演唱会嘉宾不能收钱的约定;对后辈讲义气,铭记前辈帮助后辈天经地义;对香港人讲义气,不移民,坚定地说自己就留在香港,发起公益演唱会帮香港人打气捐款,渡过非典,是无可置疑的香港女儿;对舞台讲义气,去世前的四十五天,深受癌症折磨,但依然身披神圣的婚纱,嫁给她最爱的舞台……她当之无愧地被人们称一声“姐”。

我的审美倾向在这些方面似乎难得的长情:我对有争议的人物感兴趣;面对“道德”这廉价的东西时,我的神经不会纤细羸弱;我偏爱倔强而不偏执、温柔而不软弱、勇敢而不冲动、崇尚自由而有无比的责任感……她都有。

电影有一幕让我想即刻冲进银幕抱她,非典愁云未去,她克服万难筹办公益演唱会,病症加重、场馆申请问题、演唱会噪音问题…面对这么多不确定因素,她的一句“出了事情我梅艳芳一个人担责”,坚定且迷人。

她唱:夕阳无限,无奈只一息繁华;我回:一瞬也是永恒。

 4 ) 最吸引我们的,是一瞬间的辉煌,还是一生的灿烂?

标题其实也代表了传记题材的两个模式——通过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来刻画人物;通过一生的历程来刻画一个人物。

拍摄传记题材的电影,对于如今的国内市场来说,基本是风险大于机遇,因此拍摄的动力更多是源于对这位人物的感情《梅艳芳》通过讲述梅艳芳从六岁出道开始到她离世的四十年人生中的多个阶段,来全方位的展示她的成长。

这种全景式的传记电影我们能够想到的有《波西米亚狂想曲》、《公民凯恩》、《南海十三郎》、《革命者》…..

谢君豪扮演的十三郎,及其传神,文人的那种狂傲疯癫,演绎得淋漓尽致,该片我也认为是香港传记题材电影的天花板了另一种模式,通过一个事件来刻画人物的,也是佳作频出,《至暗时刻》、《女王》、《极速车王》《思悼》…..但就我作为观众而言,更喜欢的是后者,很简单,我看到的是这个历史人物人生中最重要的那件事,也是他绽放最大光亮的时候,对于观众的冲击性更大。

而前者,难免会面临着冗长,节奏缓慢,多个事件冲击性参差不齐等等问题,对于观众来说,会觉得看起来更费劲。

当然全景式的传记题材虽然对观众的观影体验可能并不友好,但是从创作者角度来说,是最有效率也是最省事的一种手段,这样他就不用在一个特定事件上花费过多精力。

但这并不是说,全景式的传记影片不会出彩,这类题材能够成功,说明主创的水平的确是高于平均值的。

所以《波西米亚狂想曲》能拿到那么多尊小金人是名至实归的。

《波西米亚狂想曲》做到了全景式传记题材最难做到的一点——加快节奏以事件为推动力的传记电影,能够带给观众更大的冲击力,但是对于导演的要求确实更高了,他需要调动一切手段,从编剧阶段开始,就要实现如何用一件事来更深刻、全面、真实的刻画人物,然后在拍摄阶段,要求更有冲击力的镜头、配乐和演员表现(加里奥德曼和海伦米伦正是靠这个类型的影片拿到了奥斯卡影帝影后)。

本片,演员的表演占了成功的九成

我安利这部《周恩来》,它也属于以事件推动故事的类型,该片我认为是目前国内传记的巅峰,这种高度不仅体现在表演上,更主要的是对某一历史时期的大胆讲述,创作者不光有高超的艺术造诣,同时还兼具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无比的勇气我非常能够理解《梅艳芳》主创团队选择一种全景式传记的初衷——梅艳芳自6岁开始就踏入演艺圈,她的生活要比其他人更丰富,能够讲述的故事也更多,与此同时,影片也从1969年开始到2003年,希望讲述这四十年香港的变迁。

理想丰满,但是现实却是骨感的。

影片最后带给人的观感便是虽然间或有几个亮点,但高潮部分冲击力不足、整体节奏缓慢、线索凌乱,两段重头感情戏有些喧宾夺主。

这里我特别想说明的,梅艳芳的一生是献给舞台,献给歌迷的,两段感情戏想表现的是她对爱情的牺牲,但是整部戏中反而与歌迷的互动内容要更少,本应该看到更多她与舞台,她与观众的故事,可惜两段感情戏的介入,恰恰是削弱了梅艳芳在影片中与歌迷的联系。

影片中讲述的梅艳芳的故事过多,六岁出道、舞厅献艺、比赛夺冠、首次录音、与张国荣的友谊、与近藤和阿ben的两段感情、掌扇事件、张国荣去世、1:99演唱会、最后的演唱会…..故事线太多,结果就是每一个故事都没有浓墨重彩的刻画。

真正值得讲述的本应该是三段,童年、成名后的掌扇时间,还有最后的舞台王丹妮扮演的梅艳芳,还真是神形兼备,特别是在歌厅中,挨了一巴掌之后,那股子倔强,真是十足的江湖大姐大的气势。

几场演出的戏份,也将梅艳芳这个有多年舞台经验的资深艺人的台风显现得惟妙惟肖。

而我唯一认为略带遗憾的,就是她在影片中的两个感情戏,说实话,没有看出情真意切,只看到她就是在那里傻乐。

影片中舞台上的表演在影片镜头和真实现场之间来回切换,亦真亦幻其他人物相比来说,由于戏份的问题,基本上没有给我更多印象的,唯一能给我印象的,也就是林家栋扮演的苏孝良,威而不发,当我们认为他就是个商人的时候,又能散发出人情味。

这里我必须吐槽一下——为啥要找一个那么长脸的人演张国荣?

我不接受!

好家伙,刚出场,我还以为是要给我讲不为人知的,梅艳芳和陈百强的首次见面呢….

......您哪位啊?

虽然故事线过长有些让人疲惫,但是万幸我们是在讲述一名歌手的故事,所以不同于其他领域的人物,我们在影片中始终有优美的歌声相伴,胭脂扣、女人花、夕阳之歌、歌之女,这一首首耳熟能详的作品,可以说为这部略显乏味的作品浇上了一杯让人微醺的纯酿,让这时间过得还算更快些吧。

 5 ) 唱一首唏嘘的时代挽歌

「唱歌最重要的是感觉——特别是慢歌,不是要唱出妳有多伤心,而是唱出唏嘘。

唱快歌不是唱出兴奋,应该是唱出反叛。

」电影《梅艳芳》中,华星唱片总经理苏生对初出茅庐的梅艳芳讲出的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

其实纵观整部影片会发现,《梅艳芳》本身,也正如一首令人唏嘘的时代挽歌。

我相信,对旧日香港无限怀念的朋友,没有一位能干着眼眶离开戏院。

《梅艳芳》的开场是大家熟知的、她生前最后一场大型演唱会:梅艳芳穿上刘培基为她设计的婚纱,说自己一生无子女,但希望能「嫁给舞台」。

《夕阳之歌》的旋律幽幽响起,穿越场馆外壁,随镜头的升起扩散到空中,回荡在香港的土地上,而这位「香港女儿」的故事也由此穿越回70年代,从歌厅里的小小梅艳芳的片段开始,为各位看官细说从头。

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场景气氛乃至人物装扮的还原,是本片的亮点之一。

今天被大家追捧的「港风」,在电影里如此鲜活:明眸皓齿烫着及肩卷发的女孩、红唇大耳环、英气十足的垫肩、飒爽的牛仔服、有着独特印花的连身裙、小挎包……女孩们吮着棒棒糖在街头遥望着看板,眼光潋滟,顾盼生姿。

塑造「港风」的土壤——那个年代的香港也充满生机:街边的小摊档熙熙攘攘,年轻人眼里带着光,大家贫乏着也在另一个层面上富足着,那是充满希望的八十年代。

当出身卑微的梅艳芳夺得了新秀比赛冠军,她的事业随着屏幕上年份数字的滚动不断再下一城,在迅速而华丽的声画剪切中,观众仿佛也随之重温了属于香港的黄金年代。

片中其后亦有关于作为梅艳芳挚友的张国荣逝世的细致描绘,那是一代人沉痛的集体回忆,也是一个时代缓缓落下帷幕的开始。

本片的另一个巧妙之处,在于新拍摄的内容与真实演出及采访素材的无缝衔接。

新人王丹妮的演出令人惊艳,特别好地把握了梅艳芳「坏女孩」的酷感和倔强,也呈现出了她的脆弱、自卑和缺乏安全感的一面,两种特征的梅艳芳对镜对峙一段,更是片中的神来之笔。

但相信对梅姐资深粉丝而言,即使演员与偶像再形神俱似,依然更想重温偶像的音容笑貌。

片中采用了这样的处理方式:先拍摄一小段由王丹妮演绎的片段,再续以真实的梅艳芳演出资料,观众既能欣赏到质感更好、细节更丰富的服装及舞台效果,又能一睹偶像当年风采,甚至渐渐会忘记这是一部关于梅艳芳的传记片,而是仿若乘坐导演订制的时光机,一路看着梅艳芳的成长变化,与她一起回到人生中的各种场景:在鱼龙混杂的歌厅与哥哥张国荣的初识、坚持在演唱会上演出《坏女孩》引全场疯狂、卡拉OK厅的掌掴事件、为《1:99音乐会》忙前忙后……

《梅艳芳》中也颇有几处精彩的细节设置:掌掴事件后,当梅艳芳在东南亚「避风头」,忧心自己是否还能再回到舞台唱歌时,她在水灯节的表演舞台上,听到一位小女孩唱着《Que Sera Sera》,不由潸然泪下:「When I was just a little girl, I asked my mother, what will I be. Will I be pretty, Will I be rich, Here's what she said to me: Que sera, sera, 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The future's not ours to see, Que sera, sera……」儿时满怀唱歌梦的梅艳芳,如今只能避世自我安慰,这首歌一定是她当时的内心写照,在这里的运用自然又动人。

而片中年幼的梅艳芳,虽然个头小小,但已经很爱「见义勇为」:搬来小凳子、踮着脚为比自己更小的小朋友取下挂在树上的气球,也难怪长大后会成为积极投身公益事务的「女侠」。

不过有些可惜的是,片中虽也有提及,但对梅艳芳的感情状况、社会活动参与方面略有些语焉不详,考虑到篇幅所限和介绍个人生活时涉及各方隐私和名声的考虑,也算瑕不掩瑜,尚可理解。

早在2003年,梅艳芳本人便向安乐电影公司的江志强提出,希望他能为自己拍一部传世的电影。

江志强多年来一直惦记着梅艳芳这个未圆的梦,而时隔18年,梅姐的这个心愿终于实现了。

「路上纷扰波折再一弯,一天想到归去但已晚。

」《夕阳之歌》的旋律中,电影院内的抽泣声此起彼落,观众们收获了惊喜和感动,梅姐自己呢,如果可以看到的话,会满意这部讲述她生平的电影吗?

(原文刊于橙新闻:https://www.orangenews.hk/film/1128091/%E3%80%90%E5%BD%B1%E8%A9%95%E3%80%91%E3%80%8A%E6%A2%85%E8%89%B7%E8%8A%B3%E3%80%8B%EF%BC%9A%E5%94%B1%E4%B8%80%E9%A6%96%E5%94%8F%E5%99%93%E7%9A%84%E6%99%82%E4%BB%A3%E8%BC%93%E6%AD%8C.jhtml)

 6 ) 嫁给舞台的星星

很少看见关于近几十年明星真人故事的电影,可见梅姐在世人眼中的分量何等的重要。

这部电影的意义不在于是不是演技好、是不是大咖多、主角跟梅姐到底像不像。

这些都不重要,电影讲述了梅姐一生,短短两个多小时,虽然浅浅讲述了梅姐的一生,但是对于喜欢梅姐的人来说,多了解一些就已经满足,热衷于舞台、热爱祖国的梅姐,魅力十足!

电影里面除了日本前男友没有实名制外,别人都是真实姓名,很感动,看到很多经典镜头:《审死官》《胭脂扣》,演员结合着梅姐真实影视资料,丝毫不出戏,最后的演唱会,最后一首《夕阳之歌》,她是真的放不下啊!

最后一句“拜拜”哭死我了!

 7 ) 做一場兩小時十六分鐘的夢

以婚紗開場,以婚紗結束。

「做人要有頭有尾,有交代。

」很久沒有一部電影,讓我流淚得這麼盡興。

看《Anita》的感情是很複雜的。

王丹妮的扮相超乎我想像地神似,令我在觀影途中無數次恍神:「到底這是演戲還是現實?

」梁樂民導演亦很適時地穿插了很多紀錄片和真實舞台片段。

對於一部出色的傳記電影而言,重要的不是拍攝技巧,而是抓住觀眾對主人公回憶的共情點。

在這一點上,導演可以說做到近乎極致。

梅姐四十年的人生相當燦爛,但系電影只有兩小時,主創團隊抓住了更多梅姐人生里重要的情感節點和「愛人」,圍繞著Anita一生的「愛」展開故事。

無論是姐姐梅愛芳、造型師摯友Eddie、日本初戀男友定系哥哥Leslie,這些都是改變梅姐人生的存在。

這同時也是討巧的,觀眾對於這些人物本身就帶有相當濃厚的感情,所以在觀影時可以很輕易地代入情緒。

主演的表現是我在觀影前最在意和擔心的。

因為大家都太熟悉梅艷芳了,新人到底能否演繹出她的神韻?

看完電影我只能說造型師太勁,特別是短髮演唱會造型,和巔峰狀態的梅姐簡直一模一樣。

王丹妮的演技前半段還算過關,但後半段梅姐與癌症鬥爭的情節表演稍嫌遜色。

Anita最令人銘記的性格特徵就系「硬淨」,她從來不認輸,不向命運低頭。

王丹妮的表演在這一part還是稍嫌柔弱,不過綜合全片以及扮相的相似程度,倒也無傷大雅。

幾位老戲骨每次出場都能觸及淚點。

可能系林家棟同古天樂真系老了,他倆飾演嚴父和慈父毫不違和;相對而言楊千嬅反而不像在演戲,像在做自己(可能因為佢個人風格太鮮明)。

廖子妤扮演的梅愛芳反而令我眼前一亮,她將姐姐的溫柔、慈愛、善良演繹得很到位,她和王丹妮之間的對手戲也很有看點。

只有在姐姐面前,梅艷芳才會卸下所有的盔甲和武裝,從「完美的神」變返一個會扭計、會耍脾氣的活生生的人。

看完這部電影,觀眾會更加強烈地體會到梅家姐妹互相扶持的精神。

最後,一定要講下我最著緊嘅劉俊謙。

(先聲明我很主觀地喜歡他所以這段比較subjective)很多人質疑劉俊謙不像Leslie,這是肯定的,但感覺比外貌copy更重要。

劉俊謙在自己的演技加持下盡力演繹了,和Anita年輕時江邊飲酒那段側顏其實還是比較神似的。

和Eddie在酒店裡食飯那場戲也著實把我看哭了,劉俊謙的眼神真的很抓人,他擠出微笑拍著Eddie的手叫他不要告訴梅姐病情,不要令她擔心。

那一刻我真的相信,他是Leslie,他是張國榮。

「我成日都覺得夕陽和黃昏很美,但是很短暫。

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眼前;不然眨眼一過,很多東西就會消失。

」還是要感謝這部電影,對於喜歡梅姐但錯過了她黃金年代的我們而言,提供了一場穿越時空的旅程,陪伴她走過人生的重要時刻。

我很滿足。

兩小時太短了。

字幕滾動結束後,我呆坐在座位上。

多想沈浸在這個夢境里,久一點,再久一點。

今晚回去再看看Anita的演唱會錄像吧。

 8 ) 为什么再也出不了梅艳芳?那是因为“你变了“

1、为什么再也出不了梅艳芳18年前,梅艳芳因病离世,年仅40岁。

梅艳芳短暂的一生,却创造了许多个记录。

她是香港第一位天后级别的歌手,第一位获得中国国家级音乐艺术成就的香港歌手,是香港乐坛最年轻的终身成就奖得主,唯一一位在香港星光大道拥有铜像的女艺人,第一位能夺得“歌后”及“影后”的香港女艺人……只有她,能被称为“百变天后“和“香港的女儿”。

梅艳芳去世后,香港甚至华语乐坛也再没有一个人,能够扛起这位巨星的旗帜。

这18年来,中国的娱乐市场不断刷新着记录,电影票房在增加、音乐收入在增长、各种选秀造星的节目层出不穷,在技术的发展下,舞台、音响、包装都在进步,华语乐坛也是新人辈出,可为什么就是再也出不了一个梅艳芳呢?

首先我们要承认第一点,那就是第一流的天才,都是不世出的。

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位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不管是哪种肤色、什么信仰、哪个阶层的人都喜欢的一位歌星,只有一个人,那就是迈克尔.杰克逊,自他之后,不管你是什么天皇巨星,还没有谁能够达到这个成就。

这个世界上有时势造英雄,也有造时势的英雄。

前一种常有。

而后一种极为稀少。

迈克尔.杰克逊就属于造时势的英雄,我相信不管是在什么年代,他都可以创造一个时代。

而梅艳芳,尽管也是第一流的天才,但还是属于前一种,时势造就的英雄。

要问为什么现在出不了一个梅艳芳,就要反推,当年为什么能够出一个梅艳芳?

1982年,18岁的梅艳芳,参加了无线电视和华星唱片联合主办的第一届新秀歌唱比赛。

当时台下的评委有黄霑和顾家辉,两人几乎都给了梅艳芳满分,顾家辉虽然扣了一分,但那是因为他固执地认为“艺术没有满分”,那一分相当于是进献给了艺术之神。

梅艳芳属于那种老天爷赏饭吃的好嗓子。

她的成长经历和华语乐坛另一位传奇女歌手非常相像,那就是邓丽君。

梅艳芳和邓丽君都是出身寒微,从小就靠卖唱给家里补贴营生。

小小年纪就要在歌厅、酒吧、公园和街头演出,其中的辛苦和艰难,可想而知。

梅艳芳还因此被同学嘲笑是“歌女”,不得不退学。

在这样的环境下磨炼出来的梅艳芳,拥有同龄人不具备的舞台经验和专业。

而且由于她在女歌手当中属于难得的低音,所以一出道就木秀于林。

当时歌唱比赛结束后,媒体对她的报道用了一句话非常能说明问题——“分数胜亚军几条街”。

随后黄霑和顾家辉为她量身打造了首张专辑《心债》,两位导师听完第一次录音就宣布“收货”,唱片大卖,风靡香港,自此梅艳芳的星途开始正式启程。

2、香港的女儿在梅艳芳所有的荣誉和称号里,“香港的女儿”是最有份量的一个。

此后尽管有后起之秀能够再被冠以“天后”的头衔,但是“香港的女儿”始终只有梅艳芳一人。

因为在大家的心中,梅艳芳是最能代表那个年代香港精神的人。

而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精神,也正是能够出一个梅艳芳所必需的土壤。

那时候的香港娱乐业,是全世界唯一能够和美国好莱坞抗衡的势力。

香港以一个弹丸之地,汇聚了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是财富之时。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是经济腾飞的年代。

香港经济从低端的制造业向金融业、服务业成功转型,到80年代末期,服务业在本地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超过80%,香港也跻身为全球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

有一部港剧讲得就是那个财富暴增的年代,名字就叫做《大时代》。

金融股市造就了无数人的发达梦想,前一分钟你可能还是一文不名,住在屋村隔板间的废材,下一分你可能就拥有百万股票,立地发达。

大量的资金在那时候涌进香港,市民的消费升级,娱乐化需求大涨,使得娱乐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投资,制造出来的娱乐产品销往中国台湾、东南亚等华人聚集的地区,赚到的钱再投入香港娱乐产业,形成了良性循环。

地利,是地理优势。

同时期的大陆和台湾,都属于相对封闭的阶段,文艺作品受到严格的审查,意识形态高于一切。

那时候的香港电影根本无法在大陆上映,因为无法通过审查,大陆这边是通过录像厅这种方式才看到了周润发和刘德华,只有香港,是华人唯一开放的窗口。

按照香港人最讲究的“风水”理论,维多利亚港的风水,正是香港发达的关键。

号称“九曲来水”、“迎送合局”。

当然,这些信则有,不信则无,但是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当时香港人对地理位置的自信和骄傲。

人和,是人才聚集。

香港当时聚集了华人世界里最优秀的一批人才。

而这些人也正因为香港的包容和开放才移居至此。

所谓的“香江四大才子”,金庸、倪匡、黃霑和蔡澜,全都不是在香港出生而是后期来的移民。

其中黃霑正是梅艳芳的伯乐,不仅慧眼相中了她,还为她量身打造音乐。

黃霑和梅艳芳(中间二位)除了吸引华人世界的人才,香港也吸引着全球人才。

兰桂坊的创始人盛智文,原本是加拿大人,19岁的时候赚到100万,结果交税就交了60万,非常郁闷。

回到家中他拿起地区翻阅,母亲问他为什么要看地图,他说,要找一个赚100万不用交60万税的地方,看到香港时,他说,对了,就是这里。

于是来到香港创业,创建了兰桂坊。

梅艳芳号称“百变天后”,她的多变造形都是由一个叫刘培基的人打造的。

这个刘培基,是在上海裁缝那里学徒,后来去伦敦学的服装设计。

如果没有刘培基为梅艳芳量身打造的各种造形,那么可能她就只是歌唱得好,没有那么多经典的舞台形象了。

综上所述,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香港的黄金年代,造就了梅艳芳这样一位“香港的女儿”。

但是这个黄金年代,也终有盛极而衰的时候。

2003年,是香港历史上的多事之秋。

年初的SARS疫情爆发,经济、人心都持续低迷,4月1日愚人节那天张国荣跳楼身亡,12月30日梅艳芳去世,这些诸事不顺被称为“一个时代的终结”。

此后香港的娱乐业最讨论最多的一个词,就是“衰落”。

赚快钱赚习惯的香港娱乐产业人员,先是粗制滥造自毁长城,失去了台湾这块最大的市场。

紧接着日本、韩国的娱乐产业后来居上,抢占了大部分亚洲市场。

仅凭香港区区几百万人,无法满足本土娱乐业的输出,越来越多的香港艺人开始北上,将事业重心转移到了大陆。

市场丢失、人才流失、不再受到资本的青睐,整个产业都在萎缩,更何谈出一个能接班梅艳芳的人物?

3、时代不同了,你变了其实又何止梅艳芳没有接班人,刘德华、梁朝伟、成龙这些顶级巨星一样没有接班人。

这几位在娱乐圈都火了几十年,他们的粉丝也都经历了两代人,可现在有谁能够接班呢?

不要说正式接班,连有接班希望的后起之秀都看不到。

这不仅仅是香港娱乐的黄金时代过去了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观众变了,你变了。

观众变得不再只愿意单向接受明星的输出。

在过去,制造一个明星,可能只是经纪公司的事情,而现在,一个明星的出道、包装、推广,都少不了粉丝的参与。

尤其是00后这一代观众,他们的追星方式和之前有很大不同。

过去追星,最多是去接机、去买唱片、听演唱会,把海报贴在床头,而现在追星,是要参与到明星的制造当中。

为明星能不能站到C位去拉票,帮明星在微博上打榜,购买明星代言的产品,以便让明星能够接到更多代言,获得更多的资源,这种追星的方式就叫做“饭圈”。

在“饭圈”文化里,一个明星包打天下,让所有人都喜欢的事情极难发生了。

大家都各自形成了兴趣部落,一个明星只能在一种人群中获得支持,如果想要获得不同人群的支持,就必须要尝试更多的风格,而风格的改变会让一直支持他的饭圈粉丝感到背叛和不满,从而失去他最铁杆的一批粉丝,就算明星自己愿意舍弃,他背后的经纪公司也不会冒这个险。

2019年,豆瓣上出现一个帖子,名为:《周杰伦微博数据那么差,为什么演唱会门票还难买啊?

》发帖的大概是个饭圈的00后,他很不解,为什么周杰伦连微博超话排名都没有,演唱会门票却还那么难买,还有那么多人愿意去追他?

这个帖子立即激起了“老一辈”周杰伦粉丝的斗志,不少“中老年”粉丝也表示第一次为了偶像,拿起手机学习“刷数据”。

只一个晚上,“被迫营业”打榜的粉丝们,终于将周杰伦超话送至排名第一。

这件事就很好说明了现在最年轻的一代人,和上一代人追星的差异。

在80后和90后那里,周杰伦可是曾经“男女通杀”的天皇巨星,而在00后看来,一个微博数据很差的明星,肯定没有很多粉丝支持他,没有流量就不是顶级巨星。

粉丝们追星方式的改变,造成了像梅艳芳这样能够让所有人都喜欢的明星,成为上一个年代的记忆。

过去是时势造英雄,现在是粉丝造爱豆。

我们也不必为此太过感伤,年轻都是暂时的,时代总是变化的,今时之蜜糖,或许就是未来之砒霜。

作为一个老派的人,我还是喜欢梅艳芳,一流的艺术家,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历久弥新。

 9 ) 电影没交代清楚的背景介绍

1.“退休”是梅姐刚出道就有的想法,具体到年那种,出道后年年采访都说,原因是唱太多年了,太累了,想尝试别的人生2. 91,92告别舞台,随后江湖事件,但在此之前就放弃枫叶国ym,原因是不被尊重,当场撕外籍/gc走人,还有就是爱港3. 90年宣布不领奖后就看清这圈子了,资源流失、攀炎附势什么都经历了4. 为慈善而唱她做到了,95复出舞台后每一次演唱会都有慈善性质5.不能讲的就不讲了,能讲但没说的有:业务方面:梅姐最遗憾的是没做musical,但她几次把它融进演唱会里。

虽然梅姐拿奖太多,但个人觉得88年拿金像影后97金像女配98年拿金针奖以及外媒给的“东方麦当娜”称号还是要提的。

为人方面:94年成立个人慈善基金会,因慈善被授予多伦多、奥克兰、旧金山当地政府“梅艳芳日“的荣誉。

为了反黑+保证艺人基本权利和众人成立演艺人协会并于01年票选成为会长,03年以会长身份为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去北京为香港电影在内地上映争取权利。

梅姐格局很大,心系天下华人,所以哪里需要帮助,她都有站出来。

6.最后,感谢剧组的用心制作,不去炒作恋情,也没有依仗梅姐强大的朋友圈光环,各方都做得相对体面,我想,江老板的心意,梅姐是一定收到了。

 10 ) 最后变天后、变新娘,都是理想

137分钟,大半个钟头感动到哭。

现在的明星不单没有星味,而且都是假人。

Anita是真人。

1. “最后变天后、变新娘,都是理想。

” 成为天后与成为谁的妻子,事业与爱情,是一对矛盾。

苏生说,有天赋的十个有九个都输在不专心。

Eddie说,明星贩卖的就是性感,从哪里来?

七情六欲。

她跟初恋有缘无份,多年后,男的说,对不起,我当时不够勇敢接通你的电话,错过的幸福,已经成为了人生一部分。

她在演唱会着婚纱,嫁给舞台,说自己也曾有几次机会穿上婚纱,很遗憾。

Wyman写给Twins的《下一站天后》,也是Anita的注脚,她拿的人生剧本是星途坦荡,但是“台前如何发亮,难及给最爱在耳边,低声温柔地唱”。

或许有运做天后,都会羡慕彭羚“加冕光圈变天使”。

2. 梅姐,当得起一个姐字。

讲义气,前辈要提携后辈。

像她当年被提携那样,苏生说,慢歌唱的不是伤感,是唏嘘;快歌唱的也不是兴奋,是反叛。

永远同香港站在一起。

97年,她留在香港。

没拍出来的,她和《阮玲玉》这部戏的故事。

一个人的品质,和学历、背景关系不大,斯文败类多的是,她这种纯金的品质,有家国大义,很难得。

3. 勇敢、坚韧、大气、硬颈,这些性格出现在一个女性身上,我才真的欣赏。

最近正好在看Alice Munro的小说,她说男性其实很脆弱,女性却总有些东西让她活下去。

看Leslie同Anita,都有点这个味道。

说到底,那些有思想性的女性,的确是很美好的,但她们不一定被爱。

我会很烦当下那种虚张声势的女权主义,她们仍然没有思想性。

我对Anita也不熟,03年,刚上小学没多久,新闻依稀记得。

但我看《胭脂扣》,也听《芳华绝代》。

今天感动的还是因为自比,最尾,长大的标志就是越来越懂得无常和唏嘘是什么意思。

Que sera sera这歌响起时,交错着梅姐四岁出来登台揾食的场景,眼泪止不住地流。

每一个小女孩或许都曾这样发问,长大我会怎么样,会美丽会富有吗?

妈妈说,一切都顺其自然。

后来你也有了孩子,他也这样问,你一样答,上天自有安排。

What will be, will be.

《梅艳芳》短评

4.5/10,服化道各方面都挺精致,但却是一部非常失败的人物传记片,还是那句话,你不能指望一个拍枪战片的导演拍出一个有力量的梅艳芳(女性),事实上,这个片子可能连1/5的真实梅艳芳都没呈现出来,只剩下情怀消费和自我感动。

7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较差

很难客观评价,毕竟对里面的很多事件都太熟悉了。仔细一想,其实拍得挺走马灯的。复刻哥哥出殡戏我真的绷不住飙泪,当然还有最后谢幕的夕阳之歌。片子真的有点消费哥哥了,其实根本没有怎么诠释他们之间的友情,拍的几个瞬间全都是哥哥比较黯淡的时光,然后就葬礼,唉,不了解的还以为哥哥一生没什么成就,全靠梅姐提携呢,离谱了...女演员感觉也尽力了,只是还是让人觉得有点紧,也演不出梅姐本身举手投足的飒。女演员我怎么觉得像满岛光,笑起来尤其像。ps片头主演名单有的人全英文有些用中文怎么回事?还有一个电影公司名字是不是多打了一个字......

12分钟前
  • RealityBites
  • 还行

拍传记真是一件难事,梅艳芳,绝代芳华,同样也是普通人一个,怎么讲这个故事都有被攻击的可能性,导演算是带着虔诚与善良完成这部电影了。故事里阿梅的仗义、大方,对公益的热衷,对演艺事业的热爱,以及她不太幸福的童年都有了。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演唱会上的婚纱,《夕阳之歌》也很让人泪目。当然粉丝还是会有一些更多的期待吧,难以提及的江湖往事,在这一部里是没有体现的,嫁给事业时代巨星,大梦一场。

13分钟前
  • 阿卓
  • 推荐

拍得很是平庸,Leslie随便找个人乱演一下,又拿最惨痛一幕暴击我们。但梅艳芳已经蛮惨了,又不忍心看她比电影里更惨的人生。八了那个日本男朋友,我去,原来是百度词条“渣男”举例代表,电影也太美化了,梅艳芳死前还去见面也是真的。掌掴事件这种出几条人命的事,啥都不敢写,导致分手戏也毫无道理。无良梅妈也没出过场。这种传记片,还是等所有人都去世了再拍吧

15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还行

味同嚼蜡,仿佛百度百科,符号化解读巨星。配上mv一样的场景,女主显然撑不起来,所有关键场景全部下线。两个半小时的电影还不如结尾曲感人。情怀不是这样卖的

18分钟前
  • Lance
  • 很差

包场看的原因,特地坐到第三排,开场眼眶就湿润了,到结尾《夕阳之歌》哭得很累,结束影院阿姨说她也很喜欢梅姐

20分钟前
  • Lüge
  • 推荐

原来快歌是唱反叛,慢歌是唱唏嘘

25分钟前
  • f
  • 推荐

如果编不好,不如不要拍,可惜了女主

28分钟前
  • 椰林飘香
  • 很差

#29th 大学生电影节# 粤语版。维基百科体流水账,把故事聚焦到事业和感情的冲突上(因此把大渣男也美化了哈哈哈),虽然矮化了人物,但也是个能说得过去的传记片方案。王丹妮年轻时候扮相还不错,三十多岁的时段就根本撑不起来,不停插入真人片段也真是打脸尤其《夕阳之歌》和最后那个“拜拜”……但是!张国荣和大渣男,选的演员都太丑了!

33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225分钟(导演剪辑版)。虽然看过好些「梅艳芳」出演的电影&短片,但对她并不是很熟悉,观看《梅艳芳》这部关于她生平的传记片算是增加了我对她的了解,可惜电影本身于我而言并不够给力。★★★☆ 附注:片中刘俊谦饰演张国荣的戏份没让我惊喜反而时常出戏,后面张国荣逝世的情节尤其是那些真实的影像画面倒是看得我泪腺触动。

35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尴尬

38分钟前
  • 麻友安
  • 较差

拍完这个就别再拍了

41分钟前
  • 皮卡西
  • 很差

一部完全没有必要存在的电影,没有一处地方是对的,不如直接看梅艳芳的生平百科

43分钟前
  • HenriqueZZZ
  • 很差

a star was born , a star was died . 我哭了,但不是为了这部电影,有一部分是为了阿梅和哥哥,更多是为了那个逝去的时代和…期待刘俊谦演哥哥的单人电影了,以及今年看过中岛步三部片,部部惊艳啊。

47分钟前
  • 盲忙
  • 还行

有空不如b站看两小时梅艳芳演唱会……

51分钟前
  • 今局
  • 较差

还不如看纪录片。但是,纪录片在今时今日还有被足本呈现的可能吗?女演员从18岁演到40岁,从意气风发到患癌临终,形容上基本是没有变化,六个月的特训只有口音很像,估计还是后期配音重修的。这确实更像是一个宣告,还有幻想的该醒醒了,只有被「修饰」过的人生才能在当下被「怀念」,时代只需要你在省略掉前因后果地说出「一定会在香港」。每一幕真实影像都是当下对再也回不去的黄金时代的鞭尸

52分钟前
  • 時錐
  • 较差

好像什么都讲了,但又好像什么都没讲…隔太近的人物传记好难拍…

55分钟前
  • Dr.Duo
  • 还行

套用“艺术人生”三板斧——忆童年、拿照片、把琴弹——生硬串联的流水账。对梅姐不甚了解的我,电影观感远不及前几年看到99年春晚《床前明月光》时来得震撼。

60分钟前
  • La~jum~bo
  • 较差

16/10/2021 @ PREMIERE ELEMENTS。客串陣容實在過於豪華 // 劇本太貪心想講完梅姐各方面,成品最後變成流水帳也自然無可避免// 前半還好,但泰國到慈善這部份的剪接簡直是災難,直到03年演唱會才回復正常 // 真假footage穿插效果強差人意,既然已經花錢租紅館重造服裝就不放心讓王丹妮完整唱完一首? // 阿魚和古生表現最好,王丹妮和劉俊謙已經盡力了 // 對於matchy一段要用化名也明白,但將這段情美化如此….只能說理解但不認同

1小时前
  • KLY
  • 还行

1小时前
  • RayonVert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