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此安定的生活都是革命先辈们用他们的鲜血所换来的,有时候很庆幸自己没有生在那个时代,但是现在又觉得如果自己生在那个时代,也一定是想要奋力为祖国效力,为人民求解放,为民族求独立的。
很多人的思想观念,大抵是有一些问题,他们毕竟眼界有限,可能看不到炮火连天,隐藏下的不安定,不和谐,但是每个人的成长都是需要机会的,现在面前这些都是可以作为自己成长的舞台。
学习与训练的矛盾、情感与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不断摆在他们面前,成了他们必须面对的人生答卷。
紧紧围绕抗战时期,诸多人物的性格特点展开戏剧矛盾,他们热爱国家、关注社会、激情飞杨、敢想敢做,却孤傲叛逆、特立独行。
他们能否成为中国未来的希望?
面对国旗党旗军旗,面对不断出现的利益诱惑,他们会怎样选择?
他们能否像他们的父辈一样坚守住心中的誓言与信仰。
我的内心充满了疑问。
有种情谊,是可以为你舍身取义,是可以为你牺牲,是随时准备替你报仇,这种情谊,虽不是与生俱来,埋在我们的骨子里,但是也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萦绕在我们身边。
我真的很羡慕兄弟团的感情,有种百年之后仿佛我还留活在这个尘世间一样,这种感情经久不衰,唱着颂歌,是可以流传很久很久,不会变质,没有掺杂任何的不和谐因素,只是我们血和义的组成,是这样一种感情。
《铁血兄弟》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转折点之一,也是一个乱世出英雄的时代。
故事里的主人公痛恨顽固的封建守旧思想,虽无显赫的地位家势,却有着与生俱来的正义之气和救国情怀。
四个主角(江流、魏国、王应、周鲁,他们的报国之路开始时迷茫又莽撞,在经历了血与火、生与死的淬炼后才得以蜕变,找到了正确的前行之路。
这部电视剧中,兄弟,三人以同辈精英的面貌,怀揣着各自的人生理想走入战场。
他们聪颖过人但个性鲜明,或自命不凡、或桀骜不驯、或怯懦避世。
然而,在为祖国贡献热血,抛洒头颅的成长经历中,他们历经摔打和磨练,在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之情的领导人的带领下,以张扬的个性融入战场大熔炉,展现了中国人独特的个性和崭新的精神风貌。
看罢电视,细细想来,此类人物该多多益善才好。
隔了许久想要给这剧写几句话,是因为发现隔了许久看过这剧的人数仍然这么少。
实际上我也并没有看全。
那时候中央一放《推拿》,我每个假期都和家人一起看一部电视剧,《推拿》各方面很优秀,就成为了我的选择,可惜我家人对它并不怎么有兴趣,只是我一直看了下来,它在豆瓣的评分之高出乎我的意料,日前娄烨的电影大受好评,其实没有比电视剧更好。
中央一放电视剧很烦人的,时间晚,就两集,一礼拜就四天有,追个剧能急死。
《推拿》还没放完中央八开始放《铁血兄弟》,在《推拿》的空隙中就看了《铁血兄弟》。
其实只看这个名字我是没兴趣的,看几眼仅仅因为挺喜欢朱亚文。
《闯关东》的时候朱亚文一炮而红(反正我感觉是红了),后来看到北京台放了个《正阳门下》他演的特受,和《闯关东》中迥然不同。
《红高粱》选角时我一下子想到的就是朱亚文,所有的人选中没有比朱亚文更合适的,幸好他顺利出演并藉此以及《黄金时代》真正大红起来。
我还以为他之前的作品也会被翻出来,终于受到应有的赞誉(像冯绍峰等人一样),可惜看来《铁血兄弟》并未有好运气。
我想《铁血兄弟》这名字同样会阻挡很多人去看这部剧。
实际上它原来的名字叫《新青年》。
《新青年》意在主人公的成长历程,《铁血兄弟》更倾向剧中几位主要人物的感情。
很快我发现这是《闯关东》中三兄弟的再聚首,本来可以成为很好的宣传点,只是朱亚文之外的另二人并未红起来。
而朱亚文在这部剧中展现了卓越的表演,人物形象前后转变很大,其中经过很多阶段,心路历程复杂,朱亚文塑造的极好。
这一点其他两位还是比不上。
随后无意瞥到的片头字幕中“由张培忠《文妖与先知》改编”才让我大吃一惊。
多年前在书店见到这本书,很厚,是第一部张竞生的传记。
张竞生的大名现在没几个人知道了,真正是隐藏的大师,而且是极具话题性的大师。
能以他为原型拍电视剧让我十分惊讶,正像我一直比较奇怪为什么80年代人们会关注到蔡锷和小凤仙而拍了《知音》。
《铁血兄弟》对张竞生在学术上的成就没有展现,只以他为原型拍了年轻时候的一些经历,演到最后也更加靠拢主旋律,而偏离了张竞生真实的人生。
当然《铁血兄弟》并不是一部传记片,所以即便对张竞生一无所知,也不会对观看这部剧有任何影响。
我比较可惜的是,由于这部剧遇冷,张竞生也就不能像萧红一样有了走进大众视野的绝佳机会。
我想他依然在等,总有喜欢朱亚文的观众会看到这部剧的,它应该被更多人看到。
关系,人情世故在社会中随时随地都存在,区别是程度的问题。
我们今天在享受的和平与宁静的时候,是否还能想起那些值得我们向他们致敬的不知名的无数先烈们?
在那段的幽暗的岁月里,多少仁人志士是为了国家,家人,朋友,在经历彷徨之后依旧坚定自己的选择和信仰,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甚至爱情。
而我们能做的,不过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社会建设添砖加瓦。
除开无所谓的无病呻吟,和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还有看似描写战争的残酷,其实是挂羊头卖狗肉的来写一些哼哼唧唧,矫揉造作的不符合实际的爱情,我以为国产抗日剧的时代就要终结了,结果铁血兄弟真的打破我固有的观念。
这部剧真的是满满的情怀巨作,其间虽说也有爱情描写,但是也是为了抗日剧情的推动和发展,主角每个都义愤填膺,每一个都不是孬的,没有不符合实际的金手指,我们就是靠着一颗子弹一把刀,也要把你们赶出中原大地上。
因为福郡王的阴险狡诈和残忍,王子谦被严刑拷打,更是被用尽酷刑来磨灭他的斗志,所以他出狱后出现疯癫状我着实是很心痛。
后来看到他因为与别人发生争执又因此丧失了生育功能,更是对他心痛不已,邓玉秀人物性格实在饱满,在此关头选择和王子谦马上成亲,为她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子谦虽心中悲痛万分,还是做出令人了震撼一举,他选择与福郡王同归于尽,来帮助众人万分艰辛的革命之路,这也为他的角色画上了一个异常圆满的句号。
这部剧以一群正值青春年华的青年为主角,传递了青春正能量,是对全民青春梦的唤醒,正是因为我们青春,我们还可以奋斗,我们还有无数次的机会,我们可以选择我们想走的路,我们可以选择我们想要成为的人,选择我们想要的人生。
青春就是朝气蓬勃,是欣欣向荣的生命力,是熊熊燃烧的信念之火,是热烈放肆的爱国情怀,我们青春,所以我们有无限的生命力,我们顽强,我们不屈不挠,年龄设定我挺喜欢的,毕竟年轻就代表着朝气和爆发力,真好。
当年为了朱亚文看的,真的很帅很帅,和他搭档的那位女演员虽说没什么名气但是和他还挺配的,只可惜这部没看完
这部剧真的不错,懵懵懂懂的几个少年郎,从为了革*命而革*命,到为什么革*命,革的是什么命的故事。各种思想观念的冲撞,带点黑色幽默,荒诞中透着悲凉,让人看得又哭又笑,但又能引人思考,中心思想:立国先立人。
喜欢听朱亚文的声音,很有磁性,很有情感!
懵懂无知太年少
他们的觉悟确实比普通的人高,要不能名垂青史名留万代呢?
其实还可以,7分吧
喜欢看抗战片不是没有道理的,打从心底里觉得正义始终站在我们这一边
看过
抛开其中各种剧情不合理的地方,但从想表达的精神内核上讲,这部剧算是成功的,各个角色刻画的也算是相当到位的了。但是问题的关键是:这剧情不合理的地方也忒多,各种bug层出不穷,如果有民国神剧这种分类,它很难不被分进去。PS,朱亚文后期和造型师闹翻了吧。
最近一只断脚火起来了
新青年为革命而生,他们正义,他们热血,他们果敢。而这部电视剧就是记录了一群自强不息、勇于探索的新青年,为人民谋求福利,为中国寻求发展的波折故事。这剧不管从拍摄手法到演员的演技,都是恰到好处,艰难,痛苦,欢笑,胜利,让观影者随着剧情产生波动。好剧是让人觉得可以反思自身,虽然时代不同,肩负责任不同,但剧中新青年们的积极向上精神相同。
从这些热血青年身上看到了谭嗣同的影子,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好差的片,我不接受它8.2分,糊是保护色啊,过家家似的革命
剧情跟《我们的法兰西岁月》,《走向共和》,《闯关东》一类9分以上好剧相比,略微空洞,单调。用了二十集讲了四兄弟的一些背景,怎么走到一起,做了什么革命事情。空洞,单调,是因为少了大国大爱,少了清末正整个环境的渲染,革命,更像是他们自己的事,像过家家,看着感觉经费不足,施展不开。跟《闯关东》相比,人物并不饱满,他们的角色没有能够让我相信。
闯关东三兄弟重聚首,革命题材的滑稽剧,绝对是各路民国剧中的一股清流!
已经27集了 三个兄弟什么也没干成 血全让别人流了= =叫乱世兄弟更贴切
以前的剧怎么这么好看啊…
很喜欢朱亚文紧张中带有幽默的表演,江流人物性格很突出,喜欢
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而奋斗,为了兄弟之情,而做个正直的人
昨天看完的,差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