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1930年12月5日那天,在柏林放映的是今天这个版本的《西线无战事》,戈培尔大概不会那么丧心病狂的在剧院里放老鼠,作者雷马克之后也不会被开除德国国籍。
毕竟,在电影的原创剧情里,是德国财政部长马蒂亚斯珍视战士生命,忍辱负重排除万难才最终促成协议签署,如果没有法国元帅福煦在谈判桌上的百般刁难,双方本来早就能签署协议,包括主角在内的诸多士兵就不用白白送死。
德意志帝国财政部长马蒂亚斯·埃茨贝格尔至于那位最后一分钟发起冲锋的德国将军,更是导演虚构出来的人物。
事实上,一战中因为拒绝传递停战命令而臭名昭著的反而是美国远征军的约翰·潘兴将军,由于他没有指示手下暂停进攻行动,11月11日停战当天有将近11,000名士兵在战场上或死或伤。
所以你看,这样一部与原著相去甚远的改编作品,有什么值得让纳粹们紧张的地方呢。
只要你树立了一个具体的靶子,我就能轻易地把所谓“反战”话题引向针对个体的讨论中,并祭出野心家们所钟爱的暗示:如果换成另一位政客,另一位指挥官,结果就有可能不同。
而这一点,就是原著与电影最大的不同。
读过原著的朋友应该对此有极深的印象,小说洋洋洒洒十几万字,却从未指明主角们参与的是哪场战役,也没提及过任何高层人士的姓名,更不曾探讨过任何战略战术,甚至连“英国兵”、“法国人”这样的字眼通篇也就出现过十来次而已。
故事始终围绕主人公保罗和他所处连队的这些普通士兵展开,以一种极其纯粹的,最底层的视角展示着战场上的残酷。
整部小说里,真正的敌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战争”本身。
正是这种没有具体目标,近乎将战争作为抽象概念进行批判的手法,让《西线》从诞生其至今近百年的时间,仍然位居世界反战作品的“伟大”之列;正是因为雷马克几乎没有指名道姓,才使得“战争”本身的恐怖、肮脏体现得更加纯粹,批判的力度更加猛烈——任何人在这部作品面前都不再能利用国别、民族、信仰、政治倾向、意识形态等等常见的方式去美化战争。
而电影,却似乎在任何方面都削减着这种残酷性。
我举几个个人认为最明显的例子,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注:以下文字的引用部份均来自于原著,后续不再重复说明饥饿 ……而我们却骨瘦如柴,饿得要命。
我们吃得太差。
食物里过剩的代用品吃得我们生病。
德国的工厂主成了富翁——我们的肠子却忍受着痢疾的折磨。
茅坑里始终蹲满了人——祖国的人真该来看看这一张张灰黄的、可怜的、顺从的脸,一副副佝偻的样子。
绞痛正从他们体内榨出血,而他们,顶多用疼得抽搐扭歪的嘴苦笑着说:“根本没必要提上裤子——”与坦克碾过战壕,履带下血肉迸裂的画面相比,“饥饿”恐怕是战场上更加阴沉的底色。
小说开篇第一节就围绕前线士兵与炊事员因为分饭问题产生争执的情节,赤裸裸的向观众展示了战场上一顿饱饭的价值。
当时主角所在连队在一场战斗中损失惨重,150人只回来了80人,而炊事员却是按原人数准备的物资。
发现这一点后战士们兴奋异常,没人再去为死去或躺在医院中的战友哀伤,反而都催促炊事员把配额发完——因为这意味着每人可以分到双份,包括食物和烟。
“他们要么躺在野战医院,要么合葬在了战场。
今天,就不用你招呼了!
”……加登喜形于色:“老天,什么叫走运!
这些全归咱们了!
人人有份儿——等等——没错,每人正好双份儿!
”这种老兵身上务实到近乎荒诞的作风,本是要体现战场上的残酷,但是到了电影中却成了卡特谴责炊事员思想僵化不知体恤士兵疾苦的愤怒,两种意味迥然相异,我们不去比较谁更高明,但总之,你绝无法从后者中体会到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士兵对饥饿的恐慌。
……吃饱的价值相当于一条坚固的掩蔽壕。
我们之所以贪吃,是因为吃饱能救命。
或许是因为难以拍出抓人眼球的画面的缘故,电影对这种战场更深沉阴暗的底色无意细究。
即便他们突入敌军战线后也会就地扫荡桌上的残羹剩饭,也会偷鹅之后躲在仓库里大快朵颐,但依然,你恐怕很难能从这些眼神清亮,发型考究,肤色红润,面颊饱满的士兵身上感受到原著中那种如影随形,深入骨髓的“饥饿感”。
哥们的肉都快挡住鼻子了,你说他是个缺吃少喝的士兵我是不信的也正因为此,电影中米勒和农家姑娘发生艳遇的那场戏就显得更加莫名其妙。
三位姑娘为什么那么轻易地就同意米勒跟她们走?
是出于恐惧?
还是一见钟情?
其实都不是。
书中对这场艳遇背后的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就是饥饿二字。
和大兵春宵一度之后可以换来几顿饱饭。
所以三位姑娘几乎立刻就和他们达成了“协议”。
朝不保夕之下,道德感已经变得毫无意义,战场上所发的一切都要让位于实际价值。
而这一点,就带出了另一件处电影让人啼笑皆非的改动——那件从法国姑娘处得来的围巾。
从军靴到围巾,令人费解的改动这条围巾的原型,其实是小说中一名叫做克默里西的伤兵的靴子。
最初,主角一行人商量着前去医院探望这位战友的时候,都以为他不过是大腿中了一枪,甚至说这“简直就是个不错的返乡证”。
但等到他们来到病床前见到克默里西的实际状况后,却全都变的不知所措起来。
当时这位士兵还还不知道自己的腿已经被截去,但保罗等人却看到他脸上已经爬满了青色的血丝,肤色蜡黄,他们立刻明白,“克默里西走不出这件大病房了”。
后来当保罗再次来到病房看望克默里西时,后者终于意识到自己大限将至,开始拒绝进食,不说话,也不张口大叫,只是静静地流泪,等待自己生命的结束。
这期间,医院的医护人员从他们身边经过,只是瞟他一眼,就又走开了——克默里西已经无药可治,而他们正在等着他的病床空出来。
几个小时过去,在突然地发出呻吟与呼噜声之后,克默里西终于断了气。
保罗精疲力尽,认为这是他所经历的“最令人不安和痛苦的告别。
”正是这名士兵,在死后留给保罗一双质地上佳的靴子,并辗转在几位士兵之间传承——事实上,在众人看到克默里西已经时日无多的那一刻,米勒就已经开始惦记他床下放着的这双靴子了。
搜刮战友身上的物资给自己使用,这并非因为士兵们冰冷没有人性,而是前文提到的,这不过是每日与死亡相伴的他们被战场教育出来的务实精神而已。
假如克默里西还用得着那双靴子,米勒一定宁愿赤脚跑过铁丝网,也不会花心思想着弄到它。
但现在,就克默里西的情况而言,那双靴子已对他毫无用处,而米勒刚好需要它。
……对我们而言,唯有实际的,才是正确的、重要的,而好靴子太少了而电影却反其道而行之,将“战友的遗物”换成了“猎艳的战利品”,恰恰将一个在战场上毫无用处的物件拿来作为士兵们的精神寄托。
这种透着酸腐味的一厢情愿,也再次消减了战争的冷酷性。
导演似乎认为,对姑娘身体的憧憬代表了年轻士兵对和平的渴望,也体现了他们体内原始的“生命力”。
但问题在于,这条围巾来自于一位法国姑娘,却被一帮德国大兵视若珍宝手手相传。
这种情节的诡异就像是日本鬼子睡了一个敌占区的农家闺女之后,还拿走了人家的红肚兜闻来闻去,然后号称这种行为体现了人性的光辉。
导演是真不嫌牙碜。
在原著中,作者在后续章节中几乎立刻就揭开了这种虚伪。
保罗等人与法国姑娘们春宵一度之后(原著里赶去赴约的是包括主角在内的三人)食髓知味,还念念不忘地憧憬着某种浪漫关系。
但姑娘不动声色的表现却让保罗大失所望。
作者写道,“人们相信奇迹,但事后才知,奇迹不过是块面包。
”,借主角之口,把这种幻想狠狠地嘲讽了一通。
所以,导演等于是把原著中作者特意否定、丢弃的东西全都捡了回来,当成宝一样大肆渲染。
为了什么呢?
大概是觉得这样做能沾染些许香艳气息,在这些青春年少的大兵身上飘洒一些荷尔蒙作祟的段子能让影片更加“好看”吧。
异化战场会将人异化成野兽以求得生存。
……我们变得凶残,变成强盗、杀手,变成我们眼中的恶魔。
这股气浪以恐惧、愤怒和贪生怕死让我们力量倍增,让我们去拯救自己,去拼杀。
这时,哪怕敌军中有自己的亲生父亲,我们也会毫不迟疑地将手榴弹掷向他的胸膛!
在这种环境下,文明社会的那一套礼义廉耻没有生存空间,甚至连拉屎撒尿这种事情也统统回归自然。
老兵们不屑于进那种“带顶又牢固”的公共厕所,转而选择拾取那种“四处散落的小箱子”来解决问题。
我们将三只箱子围成圈儿,惬意地坐了上去。
不坐满两个钟头,我们绝不起来……光天化日拉屎撒尿已然是种享受。
如今我已不明白当初我们为何会对此感到害臊。
它不过是和吃饭喝水一样自然而然。
或许它本来就不值一提。
这种幕天席地蹲在箱子上围成圈在一起拉屎撒尿打扑克的场面导演大概难以忍受,于是仍然为演员进行了“升舱服务”,道具组选取了一块开阔隐秘的林地,搭建了一处带顶的简易厕所,让他们最终沐浴在和风煦日中完成了这个场景的拍摄。
在这么美的环境里蹲坑,度假村都不敢这么搞导演心中如此难以割舍的精致感,也被带到了主人公在弹坑中的那场白刃战中。
原著对保罗在这个场景中先杀人再救人的行为转折铺垫了相当丰富的心理活动作支撑。
其一,这是保罗第一次亲手杀人,近距离击杀敌人的心理冲击让他难以承受;其二,也是更重要的原因,保罗此前刚刚结束了一次休假,与家乡亲人的短暂相聚,让他内心涌起了难以抚平的厌战情绪,这种情绪先是经过与战友重聚的发酵,又被对方垂死挣扎的呻吟声催化,最终成了一种灵魂拷问——此时此地,他已经被战场异化成了一个野兽。
……假如爬行时我没有遗失左轮手枪,我会给他一枪,但用刀,我无法做到。
为了减轻这种心理上的负罪感,保罗翻出了对方口袋里随身携带的照片、信件,以及身份证明,嘴里胡乱许诺着今后会寄钱给对方妻女,甚至以后还会继承对方的身份,回去也当一名“排字工”。
电影此处情节到这儿就结束了。
而原著中,重要的转折才正要开始——几个小时过去,当肾上腺素水平恢复正常,紧张恐惧的情绪逐渐褪去时,保罗意识到,自己之前念叨的承诺其实完全是瞎掰。
原先的愧疚感在他回到战壕,听到战友的安慰后,瞬间化为无形。
我不再去想那个死人了。
他对现在的我来说已无足轻重……当初在那个弹坑里,我不过是说了番疯话!
“只是因为我不得不和他一起躺了那么久。
”我说。
战争毕竟是战争。
于是,那道在弹坑中倏然涌起的“人性之光”,就这样被冷酷的生存法则吞噬掉了。
战场上,人的异化才是常态。
而对导演来说, 他需要的大概只是展现“年轻士兵后悔杀人”如此的意向而已,于是将这段情节掐头去尾,扔进了电影里,让它最终变成一段突兀而又做作的陈词滥调。
未来最后再说说小说中的核心,也是最终被电影完全摒弃的那部分内容吧。
原著基于第一人称视角写成,包含了主角保罗大量的内心独白,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关于他们这批“钢铁青年”未来命运的诘问。
“战争结束后,我们该何去何从?
”……年岁大的人和他们的往昔关联密切。
他们有家,有妻子和孩子,有职业和需求。
这一切强大到无法被战争摧毁。
而我们,只有父母,或许还有个姑娘。
……除此之外,我们再没什么别的了。
也许有些热情、爱好,还有学校。
就算这些,现在也荡然无存了。
一听到“和平”这个词,我就想,以后去做些难以想象的事,或许我真的会这么做……可我根本不知道能做什么。
我只想到职业、学业或工资这些事——让人厌恶。
我突然感到一阵绝望,前途一片黑暗……两年的枪林弹雨——这段记忆,随后怎么可能像脱袜子一样轻易抹去。
……艾伯特脱口而出:“战争把我们的一切都毁了。
”这些讨论和独白贯穿了小说的始终,不仅体现出这些年轻士兵迷惘和痛苦的精神世界,也透过战争对他们的价值观、信仰和道德规范的毁灭,引起人们对战争的强烈谴责和反思。
但是,电影对此却几乎没有任何体现。
导演宁愿对诸如新兵连团灭,坦克碾人等“大场面”拍上十几分钟,或是动辄来上一段构图考究,调色高级的空镜头,但在表达士兵们未来被剥夺的无力感上,却吝啬地只在众人削土豆时蜻蜓点水般提起过这个话题。
卡特问保罗战后要做什么,后者的回答只是短短一句“不知道,我想不出来”,仅此而已,场景就此结束。
就这么一句台词,能说明什么呢?
西线无战事,有趣的是,电影直到剧终落幕,也没有表明为何这个故事被称为“西线无战事”。
事实上,原著的名字来自于主角保罗阵亡的那一天。
“……那天,整个前线都寂静无声。
军队指挥部战报上的记录仅有一句:西线无战事。
”没有战事,为什么主角死了呢?
对于个体而言,不需要宏大的命题,结束士兵生命的,可能只需要一颗小小的流弹,而这样的事件,在战报上,根本不值一提。
所有的喜悦,悲伤,伤痛,折磨,思考,梦想,只需要一颗弹片,就会让一切戛然而止。
战争是丑恶的,不应被以任何形式去歌颂和美化。
在我读的小说版本中,译者姜乙在“后记”中提到,“没有哪位作家曾像雷马克一样,如此公开而不留情面地将战争描写为对生命巨大的敌意,和残忍、痛苦的野蛮之海。
尽管民族主义势力视战争为力量之源和即将到来的共同体之核。
”原著出版于1929年1月,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就在德国国内销售超过百万册。
这种对战争本身的深刻批判,让任何试图以民族主义或是意识形态为旗号发动战争的统治者坐卧不宁。
1930年《西线无战事》在好莱坞被搬上银幕,但戈培尔阻止了这部电影在柏林的首映。
雷马克被迫流亡瑞士,而小说也同时被纳粹列为“有害的,不受欢迎的”作品在德国被禁。
1938年,雷马克被剥夺了德国国籍。
我想,如果当年上映的是如今这部电影,戈培尔大概不会如此大反应,毕竟按照这部电影的改编,纳粹更有理由向众人宣告,你看,若不是法国人如此傲慢无礼,我们的士兵又何必白白送死?
君不见,在真实历史中,正是康边停战协定点燃了德国国内的舆论,让德国人民感到的自尊心受辱,因此也间接推动了希特勒被选上台,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之一。
1940年6月,法国遭到德国占领,巴黎沦陷,同月22日希特勒选择在康边停战协议签署的同一处位置与法国签署和平协议,对法国的羞辱意味不言而喻。
如此看来,电影莫不如换个名字,做个原创故事似乎更合适一些。
不必伪装深刻,也不必消解痛苦,浅尝辄止,娱乐至上即可。
毕竟,拍一部让大家放心大胆地去感受画面中血肉横飞的爽片,也不是什么罪过。
但是要小心的是,导演就尽量不要再安排“到农家偷鹅”这种桥段了。
因为德国什么情况不太了解,但在我们这儿,如果侵略者进村抢了家里的鸡,大人反抗未果,最后小孩子拿起枪孤身一人追踪至树林然后一枪崩了你的话,妥妥属于少年英雄的经典桥段,是绝不会有人去同情那个鬼子,更不会起到任何反战效果的。
The End.
现代战争就像一盘棋,关键不在个人,而是整体。
你们的战斗地点如同粪坑,但你们的G98步枪最好保持干净。
扔一块肉给狗,就会被叼走。
给人一点权力,他就会变得野蛮。
开一枪就要换一个地方。
努力才有收获。
光是过去几周 又有四万多伤亡。
按这个进度,我们需要180年才能征服法国。
饿肚子的时候,什么事都值得做。
我父亲不是拿撒勒的骑士,而是喜欢拿沙拉里的起司。
“不知足”是我的座右铭。
社会民主党人是人类的末日!
“我想念我的同伴了,中士。
”“我还想我妈呢!
”“就算我们最终输了,结果也不会比投降更糟。
”“但是会多死几十万人。
”唯一阻碍我们停火的是虚无的自尊。
我儿子战死了,但他并不感到光荣。
你还活着,你一定要心怀感激——为了我们,为了那些没能活下来的人。
这里的一切就像发烧一样,没人真的想要发烧 但它突然就来了。
没有孩子的圣诞节算什么?
没意义。
将近1700万人在一战中丧生。
这么年过去后,技术上当然比1930年的电影要好了,投入也不小,但整个故事却讲的很差,乱糟糟的。
在情节上,之前小人得志的邮差形象被简单换成了一个要主角一直戴防毒面具的军官,而学生兵和老兵的战友情也没有怎么讲,很多地方总是一笔带过,以至于角色形象很空,感受不到主角对其他战友逝去的痛苦。
除此之外,之前版本里士兵们一起讨论战争原因的场景也没有,主角探亲回家碰上担忧的母亲,狂热的父亲,老师和学弟们的情节也没有,新加的狂热将军和谈判代表倒显得很刻意。
如果不是看到主角扎死了一个法军士兵,撕了美女海报,一群人在供需官那里抢吃的等等,我还以为这片压根与30年版本没关系,但说实话这些老情节也拍的不好。
改编不是瞎编(把从供应处偷吃的改成从法国百姓那里偷东西吃可真是...),反战片不是特效和化妆技术拉满,把战斗场景拍的血腥残酷就可以拍好的。
现代性与导演意志
不同于雷马克的原著与1930版奥斯卡最佳影片触目惊心的表达内涵外,包裹着的有些虚无的笔触,2022版《西线无战事》直接、直观、直视地,重新刻画了一遍《西线无战事》这个普通士兵亲历时代、亲自写作和亲身经历的故事。
机枪子弹扫过地上匍匐的尸体好似死掉的牲口被戳了几下;士兵们层层堆叠像一袋袋粮食堆积在一起,等待运送;陌生面孔还没来得及认识的战友在面前随着一声巨响突然消失,紧接着贴到了墙上成为了一小块一小坨的“永久”血色墙饰;和自己共赴战场的挚友赤色眼底映衬着犹如蓝宝石一样的眼睛,异常美丽;挂在高树上仿佛已经卖出了一爪一蹄的白嫩猪仔样的新兵尸体;胸前钉着红色流动绶带的保罗·鲍曼走出地穴迎接享受了死亡前几分钟的和平......这些残酷的画面由平实的剪切搭配着折磨神经的配乐和音效反复贯穿于电影。
可以说越是夸张,就越真实,这从字意语用,和现今成平日久的日常生活看起来,是非常矛盾的叙述,但在某些特殊的环境,尤其是在战争的背景下看,却再适合不过了。
在这样一部可以说是描述战争“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的电影中,情节里无处不在散播的“平常”不断改变着叙事的焦点,从一位名叫海因里希的炮灰,到怀揣对战争崇高热情的主角保罗,到因为有着丧子切肤之痛高级和平谈判代表埃尔兹博格先生,再到渴望荣誉与鲜血同时又不喜欢丢脸的兴登堡......《西线无战事》引导我们关注这样一种和我们现在成平日久的生活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恰如雷马克在原著扉页上的自白题句: “这个故事既不是一种指控,也不是一份忏悔,对那些与战争面对面的人来说,更不是一次冒险,它只是简单地试图叙述这样一代人的故事,他们尽管躲过了炮弹,但却还是被战争毁掉了......” 而现实往往更是一种更深沉的叙述,在经历了一战短短10余年,且更惨烈的二战10余年后将再次开打的刘易斯·迈尔斯通1930年版《西线无战事》,和现如今东欧大陆正在打,并很有可能演变为世界大战甚至动用核武的2022年版《西线无战事》中,主角总是非常悲催与凑巧地死在和平即将到来的前夕。
在注定的毁灭命运总被安排在戏剧性的时刻发生前,保罗几乎每时每刻都在面对如“从堑壕墙壁弹痕凹坑里,用勺子扣下战友的一小块放到饭盒中,带回国给他的妈妈,好让战友的亲属有些什么可以下葬”,与“被火焰喷射器烧伤侥幸活下来的士兵,不停地咳出一片片烧伤的肺叶,来不及戴防毒面具,不得已把脸插在满是老鼠、断肢和粪尿的泥水之中躲避快速蔓延的毒气”等日常事情的反复折磨,目睹着战友们一个个因为各种原因接二连三地死去,为了活命,几乎任何人都不得不把自己变成存粹由求生意志驱动野兽,逐渐麻木不仁,丧失了自己......如此这样的一个自我判断不断溃烂、不停坍缩的不可逆过程,跟从-服从-执行-死亡,保罗的“冒险之旅”几乎就是一个从踌躇满志的新兵,变为默默无闻的阵亡统计表中一串数字的标准化流程。
这种不自觉地的“人到物”的状态赋予了人物强烈的悲剧色彩,就像故事中的大部分人和几乎所有观众对保罗的印象一样:他是一缕随时可以随风飘去的炮灰,可能有些无人在意的过去,却不会有美好光明的未来。
作为一部有着很强时效性的现实主义作品,《西线无战事》自然不会满足于只塑造存在主义式的人物。
在这段毁灭之旅的尾声上,导演放置了另一个明显更年轻的儿童脸新兵收缴死去士兵铭牌(DOGTAG ) 的情节,结合开篇不久,保罗曾经作为一名刚到战场经过第一轮震撼教育洗礼的稚嫩新兵,也有一样的铭牌收集戏,从而形成命运的传继循环。
把角色命运扩展至了一整个青年们的普遍层面,写人的命运同时,也描绘出无情残酷的时代。
于此不难发现的是,开篇伊始的另一位默默无闻名叫海因里希的炮灰,他的军服在死后被扒下来,清洗缝补,辗转到了主角保罗手中,这是在新兵与保罗之前,主角保罗与默默无闻死去的海因里希形成的另一个命运的传继循环,悲惨结局的前置,两个循环的嵌套,当然在难以自觉自己注定毁灭的悲剧人物状态之外,又加上了悲剧预言的结构,从而有效增强了悲剧性。
撕下的绣标 如此这般循环的普遍性和封闭性,类似像是人正常生活中日复一日的重复“日常感”中,《西线无战事》更是叙述了另一重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对比循环:想象中的应该和现实中的实际。
可以看到,海因里希毫无意义地中成为巨大而苍白的伤亡数字之一,到保罗与同学们热血上头的狂热参战,梦想一朝打进巴黎,为祖国和皇帝建功立业,获得朝思梦想的姑娘们垂青;到战场后,为了推进战线区区几百米毫无意义的大量伤亡,与兴登堡们为了秩序利益和所谓更体面投降组织起来的荣耀战争和最后一次进攻...... 大距离的想象与小距离的现实之对比,是视差上的区别,也是22版《西线无战事》不能忽视的一个重点-尺度。
大屠杀历史学家劳尔·希尔博格(《浩劫》中接受采访的历史学家)在《欧洲犹太人的毁灭》中写到过:“必须牢记(种族灭绝)大多数参与者没有对犹太小孩开枪或者往毒气室里倾倒毒气......大多数官僚成员所做的只是起草备忘录、绘制蓝图、电话交谈。
他们只要坐在他们的桌子旁边就能毁灭人类”。
而齐格蒙特·鲍曼也在其著作《现代性与大屠杀》中提出过“道德盲视”的问题,可以简述为:意图和实际完成之间有很大的距离,行为与后果在认识上的不对等与不一致性,它能轻易否定建立在常识经验基础之上的理解,这些行为对于人类来说,很容易在意识中可以被界定为他人的行为,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外来意志无可指摘的工具罢了。
体会到这层意味,坐在指挥室和大长桌后面推演几下沙盘预计要死几万人拿下这个阵地与按下核按钮的轻盈,与观看《拯救大兵瑞恩》,看着刀尖缓缓插入心脏的强烈不适与震撼,就有了明确的感觉差别,也正是距离间想象与现实的转换,让《西线无战事》中的着重描绘的水坑段落,最令人印象深刻。
保罗为了你死我活的争斗把一名法国士兵捅的奄奄一息,怕对方发出声音引来敌军,随手抓起烂泥塞入对方口中试图让其速死,在情绪崩溃了一会之后,看到了对方因为呛血和污泥堵塞慢慢窒息将死之际,摄影机缓慢地两个推镜头正反打,逐渐靠近这名法国士兵和保罗,一番痛苦的挣扎过后,意识到自己与对方同作为人类的本质,保罗还是决定救人,清理对方嘴中污泥,用手帕帮他喝水,止血......可对方还是因为过重的伤势而死,盯着刚死的士兵,保罗难以置信的眼神中透漏着深深的悔恨和不甘,他翻出对方的信件记事本与照片,眼泪在满布发干污泥的脸上冲出泥痕,保罗同时也做着根本不可能的承诺:“你的家,你的妻子,我保证,我保证......” 战场中,一个人死了,就死在了保罗的面前,被保罗亲手杀死,这是一个事实的影像,没有任何象征意味,纯然是个影像,这期间或许有着想象中被杀与必须反杀的现实危险,可怖的真实罪行和悔恨的逃避想象,但如果将之视作“战争的死亡”,那么它的力量首先源于“真实”,其次就是近在咫尺的距离。
远方的战火 而当这样的距离拉得足够远、足够抽离、足够审视,就会变成开篇校长的训话,变成“我相信很快就能见到,你们中的大部分人归来,你们将带着荣耀归剑入鞘,你们骄傲高挺的胸前会佩戴着铁十字勋章,但是不要搞错了,在最黑暗的时刻,在你们等待进攻之时,你们可能会心生疑虑,但这不是薄志弱行的时候,任何犹豫和迟疑都是对祖国的背叛!
”可以说,22版《西线无战事》不同于30版与原著小说最大的改变,就是加入了这样两级距离的对比。
那些三四百年时间内,疯狂欺压所有领国,现今为了几十年前“你这的地曾属于我的国”借口,悍然发动侵略,乃至都要都动用核武穷途末路的战争狂贼;那个要把所有XX人的血肉捆绑成一个钢铁長城,挑起新冷战,首战X终X、留X不留X,用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谎言野望,妄图奴役全人类,甚至不惜为此毁灭全人类的蠢坏笃財者,他们的狂妄、野心和面子,与1918年10月、与还有15分钟就和平了,但却依旧死在了前线堑壕中的保罗们的对比,才是最有时效性,最有价值的改变与表达......而保罗们死的那一天,是那样的一天,在那一天,整个前线如此平静和沉寂,所以军队指挥部的战报上仅仅写着这样一句话:西线无战事”...... 当所有的西线都无战事,就像所有的奥斯维辛都没有什么新闻一样,而每当再有穷兵黩武、野心膨胀、视生命如草芥,看人民如牲畜的僭主与郭贼再次开动战争机器,满足权力私欲时,或妄图点燃熊熊战火,以高贵之名行恶之实罪时,《西线无战事》都值得再次拿出来被阅读,被观看,并且铭记、警示。
宁静的西线战场
这是今年九月上映的一部新电影。
影片是根据德国作家雷马克1928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说改编的。
他一战时期18岁入伍,五次负伤。
小说中所反映的战场上的士兵生活,都是他亲身经历过的。
他的祖父那一辈是法国人,也许是因为这个缘故,他描述的角度更全面更客观。
小说出版后,当时的希特勒政权很不爽,他只好避居瑞士和美国。
二战结束后,德国新政府也不让他回国。
可见他的这篇小说影响之大。
雷马克的小说出版后,曾多次被改编为电影。
我现在手头上有三部,分别是1930年版、1979年版和现在这个2022年版的。
各种版本互有优劣和侧重。
按照以往的惯例,先看了小说。
然后三个版本依次看过来。
当然,这篇观感还是以2022年版的为主。
影片讲的是一战时期的1916年,读完高中的保罗等几个学生,在老师的蛊惑下,志愿入伍。
加入德军第76步兵预备团,参加了法国北部拉马尔迈松战役,1918年又转战于香槟地区的攻防战。
这里距离德军签署投降书的贡比涅森林仅70公里。
影片的后半段完全是1918年11月3日到11日这几天的情景。
增添了影片的紧凑性,很好。
影片中的画外音这样说:“直到1918年11月战争结束之时,战线几乎没有移动。
超过300万士兵在这里丧生。
”最后,战争终于结束了,保罗他们的生命也结束了。
毫无疑问,影片的主题是反战的。
然而编导并没有直白的说教,而是通过冷静的描述士兵们的日常生活和作战,将这种情绪体现出来。
战场上惨烈的厮杀,防守和反冲锋,保罗身边不时有战友们倒下。
一声声恐怖的叫声里,敌军的坦克无情的碾压着士兵们的躯体。
战斗间隙中,他奉命收集阵亡士兵的铭牌,随着他缓慢的脚步,我们看到堑壕中那一具具惨不忍睹的尸体。
干枯的树枝上,挂着残肢。
在一间废旧的厂房中,六十个士兵在毫无知觉中被毒气毒死的画面更是令人心惊动魄。
保罗在参战前,他心中是豪情万丈,或许还有一丝小小的浪漫。
当他亲身经历了这一场场真实的战斗后,他说:“这和我当初想的不一样。
”是的,战争的本质就是杀人。
在最后时刻,保罗在和一个法军士兵搏斗,猛然间另一个法军从背后刺向了保罗。
马大师有话:“你们不讲武德!
”那种时刻,人们已经失去了任何情感。
敌我之间,每个人都成为了杀人机器,互相杀红了眼,都在竞赛谁杀的多。
哪里还有什么规矩?
哪里还讲什么道德?
除了战场上的厮杀,士兵们的日常也并不舒坦。
保罗参军第一天,领到的军服上还挂着一个标签,上面写着“海因里希葛柏”,那是刚刚战死的一个士兵的名字。
修补了上面的枪眼,继续发给后来的新兵。
那个军官对保罗解释说:“这是常有的事。
”不知道他说的是忘记取下标签是常事,还是死人是常事。
他们和老鼠争吃面包,用虱子来熬油。
还要领教当官的折磨。
“给人一点权力,他就会变得野蛮”。
每天在生死之间苟活,人们已经渐渐丧失了人性。
救死扶伤的医生也在煞有介事的统计每天死在自己手上的人数:“已经死了16个了,他是第17个,明天早晨之前要达到20个。
”在淫雨连绵的作战中,每个士兵都是满面尘灰烟火色,硝烟、泥浆都贴在脸上。
看到这里,不禁想起当年在越南时的场景。
几天下来,也是这般模样。
一个个灰头土脸,互相仔细辨认出来后,彼此相视一笑,露出三白:一幅眼白和一口白牙。
步兵更是惨,阴雨中连续行军后,走到一个涵洞中,连长下令休息,只见疲惫不堪的战士们顾不上满地的泥水,立刻席地坐下,马上就昏睡了过去。
战场上的情景都是相似的。
经历了这些之后,保罗从最开始的兴奋,到痛苦,到绝望,到麻木。
与对于死亡的恐惧相比,更使他不能接受的是精神上的折磨。
他想到:“不断扔手榴弹这两年,可不像臭袜子说脱就脱,我们永远无法去除这股恶臭。
”保罗在弹坑中,杀死一个法国士兵,对方也是一个年轻的士兵,临死前绝望的目光望着他。
可此时保罗并没有战胜对手的喜悦,而是陷入了彷徨和怜悯中。
在军营中,士兵们唯一的慰藉就是身边的战友,他们生死与共,保存着世间少有的朴实和真诚。
可是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枪林弹雨,战友一个又一个的倒下,还有那在医院里绝望自杀的克罗普。
胜利前夕死去的凯特。
这些战友纷纷离他远去。
他曾经寄希望于“总有一天会回家,可我们就像过往风景中的过客一样”。
老兵告诉他:“上了前线,只有变成野兽才能活命。
”变成了野兽的他,既不属于战争,也不属于和平。
他不知道以后的人生寄托,也不知道以后将如何生活。
所有这一切,令保罗痛苦又迷茫。
在最后的那场战斗中我们看到,保罗随着队伍冲锋,他端着枪,呆滞的眼神,木然的步伐,他不是去战斗,而是去迎接死亡。
那时的德国(也包括参战的其它国家),前方和后方都沉浸在极端的疯狂中。
可保罗和他的战友始终弄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去打仗?
为什么要去巴黎保卫德国的领土?
凯特对身边的人道出当前的现状:“这里的一切就像发烧一样。
没人真的想要发烧,但它突然就来了。
我们不想要,其他人也不想要,但我们来了。
全世界也卷进来一半。
上帝就这样看着,看着我们彼此屠杀。
就是这样。
”在原著中,保罗等一群士兵曾经不止一次的讨论过这场战争。
克罗普说:“想想真奇怪,我们在这儿,是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
可法国人在那儿,也是为了保卫他们的祖国。
到底谁是对的?
”可那些将军们却不这样想。
他们想的是“我的命令是战争。
只要这点不变,我必定会全力奋战!
”就这样,他们把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们当做炮灰,推向死亡的深渊。
对这样的战争狂人,连那个停战代表也说:“光荣战死?
我儿子战死了,但他并不感到光荣。
”如果说二战是一场反法西斯战争,并代表了正义战胜邪恶的话,那么一战完全是一场无意义的屠杀。
春秋无义战。
再看看战场上的装备。
且不说步兵使用的毛瑟枪,每场大的战役,火炮的使用都在千门以上,并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那时没有自行火炮这一说,也不重视火炮的机动性。
只强调它的作用。
影片中的弹坑直径大且深,这种重型火炮的口径达到420毫米,身管长就达36米,准头其实很差,威力却不小。
其它的火炮还有305毫米、149毫米的等等。
影片中首次出现的坦克是圣查蒙德突击坦克,配备一门75毫米火炮和四挺机枪。
看着确实很唬人。
也只是为了吓唬人,作用有限。
真正发展起来是在二战的古德里安时期。
影片中法军用的火焰喷射器也是初上战场,对着暴露步兵就射一管。
其实它的有效距离只有二十米,在以后的作战中,主要是用来对付地堡和坑道的。
此外,一战中特有的深堑壕,德军的制式钢盔等也表现的很真实。
最令我吃惊的是支在堑壕中的炮队镜。
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扛着和这一模一样的家伙跑侧观呢。
真是很令人丧气啊。
在这一版的影片中,对风景的拍摄很有特色。
和原著中的描写保持了高度一致:“广阔的平原铺陈在眼前。
远处山脉的轮廓逐渐显现在暗蓝的夜空中。
金红的斜阳朦胧地弥漫在大地上。
摇曳而神秘的白杨,它们一株连着一株,排成长长一列。
构成幻影、光线和思念。
”真是美极了!
对比几个版本的影片,1930年的那部在情节上完全忠实于原著。
1979年的有点小离谱,也还看得过去。
而2022年这版修改的比较大。
去掉了几个重要情节。
如保罗探家那段。
我觉得这段还是比较重要的。
可以体现出前后方人们对战争的不同感受。
但是增加了停战谈判这段。
在原著中是没有的。
我相信影片是完全忠实的描述了贡比涅森林中的这段场景的。
德国代表团的无奈,以及法国福煦元帅的傲慢。
都是很有特色。
影片加上这段,增强了影片的戏剧性,还是很好的。
但是小孩开枪那个场景无疑是个败笔。
本人评分:7.5。
生活是無意義的,追名逐利可以掩蓋這種無意義,給人「充實」的幻覺。
本片則編織了一張虛無主義的巨大之網,網裡裝滿了為「虛無」獻身而最終為之吞噬的人。
在歲月靜好、藍天白雲的大後方,主角保爾和他的損友,就像德意志許多血氣方剛的青年一樣,自以為是patriots,其實不過是idiots。
保爾被沙文主義畫的大餅吸引,深陷虛頭巴腦的宏大敘事不能自拔,意淫自己投身於這場偉大光榮的事業中,英勇地擊敗法軍、操著正步挺進巴黎,於是在參戰書上冒充爹媽簽字同意,並為即將上戰場興奮不已。
新兵們是十九世紀的九〇後、〇〇後年輕人,他們不知道自己領的美麗新軍服,不過是從上一波炮灰扒下來找縫紉工人改造而成的;而武器,則是從上一波炮灰手中回收而來的。
保爾領到軍服後發現新衣服上有其他人名牌,質疑派錯衣服,派衣服的軍人隨即將名牌扯下便把衣服還給他,可見動員時將領說的「將來的人會記住你們的光榮」只是一張空頭支票。
他們自以為有多特別,不過是被推上戰場的另一波炮灰。
很快,唱著歌、踏著正步快快樂樂上戰場的年輕人就後悔了。
保爾在戰場上先後經歷了朋友慘死,自己差點被坦克履帶碾死,既不熱血也不帥甚至還非常狼狽。
他受盡精神和肉體的折磨,被現實教育得哭爹喊娘,才慢慢領悟自己可能墮入了什麼古怪的傳銷騙局。
與之對剪的畫面,則是將領們在大後方,大口喝酒、大塊吃肉、指點著江山,高呼著繼續送人上去,絕不放棄、戰鬥到底。
一次戰鬥中,保爾和一個敵人同時困在積水的炮彈大坑裡,被迫近距離單挑。
為了保命,保爾生平第一次用小刀刺向一個生活上與自己無仇無怨的人的胸口。
敵人倒下後大聲喘氣,保爾害怕得用泥沙塞住他的嘴,然後瑟縮在一角。
殺一個具體的人,對一個普通青年來說是多麼陌生的經驗,眼見這個法國人不斷吐血垂死,保爾受良心責備,於是衝到水坑舀水餵他喝,又用小紗布捂住他的傷口,但已無力回天。
保爾在這個法國人的衣服裡找到一張妻女的合照以及他打字員的證件,當頭棒喝,原來對方和自己一樣有家庭和正常私人生活,他們既非符號也非怪物,「敵人」這個term只是別人灌輸他腦袋裡的概念而已。
到德軍將領妥協,與法軍簽了停戰書,德軍小兵們酗酒慶祝之際,保爾的朋友卻因為在民居偷了兩個蛋被平民槍殺,慶祝對於戰爭結束了還要失去朋友的保爾來說是多麼諷刺而索然無味,戰士為了「無意義」而狂歡,又是多麼虛無。
狂歡半天,即將解散返鄉,將軍突然宣佈——協議簽的是上午十一點停戰,還剩十五分鐘,不准躺平、繼續折騰,趁此機會突襲敵人,奪取「最後的勝利」。
公開反對這項動議的小兵都當場處決了,其餘的人只好聽令繼續堅持。
怎麼?
像不像你的老闆命令所有人在店慶結束前幾分鐘拼命衝刺刷新業績?
結果,保爾倒在了十點五十九分。
電影最後還用字幕告訴觀眾,戰爭從開始到結束總共四年,戰線絲毫沒有向前移動過,但三百萬的士兵沒了——多麼虛無。
從目睹朋友逐個死去、屢次體驗瀕死、殺害一個與自己沒有私怨的人、參與無意義慶祝,到最後自己也死在戰場,不僅保爾完成了對戰爭的新認知,更重要的是觀眾也借角色的視角一同刷新了對戰爭的認知——自以為搏鬥很有趣其實是極無聊,自以為戰爭熱血其實是它是冷血,自以為在執行正義其實是被拿來買賣,自以為有機會做英雄其實只有當炮灰的命,自以為會被後世記住其實你的死不值一提。
到底人類還要過多少千年,才學懂不愛抽象的人,而去愛具體的人?
還要過多少千年,才學懂在問自己是什麼立場的人之前,先學會做一個正常人?
儘管保爾和他的損友們都十分可憐,但是我想,同樣可憐的觀眾也沒資格去同情。
誰知道你為他們發聲以後,遇難者家屬會不會起身反噬:「喂,是我家死了人又不是你家,跟你有什麼關係!
你死咬著德意志的負能量的事不放做文章,想必是要給法國人遞刀子吧。
」
构图和调度蛮讲究的,视觉上很享受,看的时候让我比较注意到的是片中多次出现的地平线以及人连成的“线条”。
当点被连成了线,点也就不再被看作是点;人也是一样的,人在集体中不能算人,你在决策者眼中只能算数字。
当然,单纯地指责决策者没有“人性”是没什么意义也比较肤浅的,以及徒劳。
因为他的角色和位置就决定了他就是会这么想,他能够感知和考虑的因素和前线普通士兵们就是不同的。
对错的衡量标准自然也不同。
林帅不也“不要伤亡数字,只要塔山”么。
在我看来反战并不意味着反对一切战争(战争无可避免,强制和平带来的持续隐性剥削也不是你能够忍受的;当然矛盾点未必在你这一代人身上爆发,你可以熬死,后代们早晚也是要战的),而是要反对无意义的献身和死亡。
为什么战争动员里需要充满谎言,因为真实的理由不足以支撑你上战场。
人可以活,也可以死,但总归他需要一个理由。
而别人给他一个理由,和他本身拥有一个理由是截然不同的。
自身拥有理由的人可以为了自己的信念冒险赴死或让其他无数人去死;而别人给的理由在第一颗子弹划过耳边的时候瞬间破灭。
三百万人在几百米之间堑壕中互相挺进,起初幻想中的光荣与抽象的仇恨,被队友的残肢和烧焦的尸体转换为真实的恐惧和具体的仇恨。
你不再去思考,因为思考带来的只有怀疑和恐惧;你只剩下服从,因为服从给你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你需要仇恨,只有它才能够支撑你再进行一轮冲锋。
直到一颗子弹或无数颗子弹穿过你的身体。
你重新回归了一个点。
这样的大制作,最后的结局仅仅是为了戏剧上的“讽刺”,而忘了主题的升华,讽刺的东西也很局限——为啥你们签订停战协议不能立即生效,要搞个几号几点生效呢?
害得我们 还有时间打一波,也能送一波,不如把生效日期弄到1945年,这样世界上就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了,因为一战还没打完,哈哈,这样想来,这部电影也挺搞笑的。
我看不懂主角已经很反感打战和杀人了,最后为啥还要冲出去杀四五个人?
是鬼上身了,还是精神分裂?
这到底是反战电影,还是鼓战电影?
鉴于电影前面还拍的不错,就结局突然发疯,我来为电影写几可以升华主题的结局。
1、当他们在院子里集结,知道最后还要冲一波,主角怒不可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枪爆了将军的脑袋,然后大吼一声:战争已经结束了。
2、当他们在院子里集结,知道最后还要冲一波,(此处开始使用慢镜头)主角当场把枪扔到地上,说不死都不去,最后他被拉到墙角,在被枪毙前脑子里闪回过一些美好的画面。
3、当主角和他的伙伴得知双方已经签订停战协议,想到马上要离开这,他们相约一起去给上次偷鹅的老头道歉,老头原谅了他们,并请他们留下来吃了一顿,然后睡到第二天早上被最后冲一波的炮火惊醒。
4、主角冲锋到一半时,故意趴下,双手抱头,希望时间赶快到来,世界一片安静。
5、主角冲锋到一半时,把枪扔掉,右手举起那条白手绢,走着过去。
保罗·博伊默尔:凯特,你会说法语吗?
凯特·因斯基:嗯,比如“请”。
保罗:我妈当初要我学法语来着。
凯特:这样啊。
保罗:还有钢琴。
她不希望我上战场,她说,“那不是你该做的,你没几天就会死”。
我想向他们证明我能做到,结果我们是这种境遇,还说什么再过几周就到巴黎了。
不断扔手榴弹的这两年,可不像臭袜子那样说脱就脱。
凯特:保罗……保罗:我们永远无法去除这股恶臭……凯特:够了……保罗:路德维希死了,弗朗茨死了,阿尔伯特……凯特:这关我们什么事?!!
他们安息了,我们还活着。
这里的一切就像发烧一样,没人真的想要发烧,但它突然就来了,我们不想要,其他人也不想要,但我们来了,全世界也卷进来一半,上帝就这样看着,看着我们彼此屠杀,就是这样。
但我又知道什么呢,我什么都不知道,我是一双带着步枪的战靴。
去睡吧,我们运气好。
保罗:好。
192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0年,德国小说家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发表了长篇小说《西线无战事》,小说以主人公保罗·博伊默尔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他和同学们受民粹主义影响,怀抱着热忱爱国情绪奔赴前线,最后无人生还的故事。
这部小说曾先后三次改编成电影,第一版是1930年由美国导演拍摄,获得第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第二版诞生于1979年,距离今天也有40余年了,而第三版便是今年由德国人自己拍摄,于10月底在Netflix上线。
有两版珠玉在前,于是德国人自己拍摄的这部《西线无战事》做了大量改编,去除了主人公保罗休假回乡探亲的桥段,修改了德国高层某些部长的人物性格,以及改变了片中某些重要道具和段落。
电影最大程度上简化了剧情,放大了直面战争的残酷及恐惧感,在悲壮而肃杀的背景音乐下,整部片子让人不寒而栗,作为一个并没有读过原著也没有看过前两版电影的观众,这部2022年的《西线无战事》对我很受用,他几乎完美刻画了一个战争受害者,如何一步步由一个狂热青年,走向了注定悲剧性灭亡。
1914年,一战爆发不久后,德皇威廉二世的军队于东、西两线与俄、法、英等国交战,与东线不同,西线自一开始便陷入了堑壕战,直到1918年11月战争结束之时,整个前线几乎没有移动,超过300万士兵在这里丧生,在整个战争过程里,为了实现战争目的,德国后方配合着宣传及意识形态工作,青年们在沙文主义的煽动下,做着成为战争英雄的大梦,高喊着“英勇奋战、保卫祖国”的口号,义无反顾前赴后继的奔赴前线。
19岁的德国小镇青年保罗,以及他的同学凯姆利希、穆勒等都是这300万中的一员。
他们简单纯粹,一腔热血,在校长的爱国演说下,豪情万丈,怀抱着撕碎英法联军,直捣黄龙为国奋战的崇高理想,加入军队。
在电影里,保罗甚至模仿父母笔迹,为自己签了入军同意书。
进入战场前后的保罗整部电影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大段落,一开始是战争初期,讲述保罗受鼓动进入前线,讲述他的军衣如何从战场回收重新制作而来,以及他的战争狂热如何迅速被浇灭,当他的昔日同学在一次突袭中死去,整理收拾阵亡士兵军牌的保罗,大梦方醒。
再者是战争中期,保罗在战场交到朋友,他们在无战事时,到农民家里偷鹅吃,为战友朗读妻子的来信。
保罗已不再那么狂热,整个西线终日无果的战事不过是一轮轮的进攻又撤退,进攻又撤退,保罗已经趋于麻木。
最后是战争后期,战争终于要迎来和平协议了,而在最后的停战时间里,仍有狂热的军官发动进攻冲锋,恐惧的保罗终于倒在战争结束的前一刻,也成为了一块被新兵捡起来的军牌。
整部电影的故事发展过程,就是保罗一次次面对昔日同学或战友们的阵亡,一个又一个地离去,最后轮到了自己。
2022年版的《西线无战事》是一部无比工整的反战战争片,片子里许多场景一定令人印象深刻,比如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坦克投入战场,电影对这一刻做了极为震撼的渲染,当坦克在漫天浓雾中显现了大致轮廓,慌张的德国士兵立即向前方开火,但于事无补,近镜头下的坦克如同庞然大物,在战火与浓雾中不由分说的挺进,德国士兵四处逃窜,沦为坦克履带下的肉饼。
又比如某场战事下逃窜的保罗,第一次近距离手刃了一名敌兵,那个法国年轻人倒在血泊中,身体抖动着,血从嘴里一阵阵的咕涌而出,强烈的求生意志驱使他绝望的望向保罗,直到断气。
巨大的恐惧笼罩着保罗,他只有不停地向那具尸体道歉。
豆瓣上有关《西线无战事》被点赞最多的一条短评是这样的:“凡是把战争当做英雄主义进行大肆宣扬的,凡是不分青红皂白把人送上战场的,凡是鼓吹战争精神的人,都应该下地狱。
”我也曾在一篇文章里写过类似的评论:“很多时候,战争不过都是野心家用来政治博弈的手段,他们总是会为发起的任何一场战役戴上为国为民冠冕堂皇的帽子,但本质上,战争对任何一个“个体”而言,都是一场灾难。
”面对战争,人类的绝大多数并不会是后方运筹帷幄指明方向的幕僚将相,也不会是叱咤战场军功赫赫的英雄战狼,而是一个个“保罗”,以及“保罗”身边那没有姓名最后被收检起来泥泞满布的军牌,是最后被统计为冷冰冰的伤亡数字中的一份子。
如果一定要说《西线无战事》这样的电影有什么价值和意义,那便是再一次让人们认识到这一点。
仍旧是那句被引用到烂了的黑格尔名言: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在《西线无战事》小说发表十余年后,德国进入希特勒纳粹时代,整个世界迅速被拖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此后这几十余年,甚而今日,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里,民粹主义沙文主义仍然不缺拥护者,总有欲成大事者,将他们推上没有退路的战场,而他们总是兴冲冲的去,无声的死去。
题图:《西线无战事》剧照你还可以:必须杀死那个韩国总统那个一语道破天机的人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付突突,后台回复“西线”获取电影观看资源,你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访问我的个人主页。
夕阳自由计划:7月初,建了个叫做“让我看看你那里的夕阳”的群,我决定,每天当我更新推文时,都在这个板块为大家分享一处夕阳。
今日份,来自@天涯小筑 ,11月12日于上海江苏沭阳。
中規中矩,原作已經忘記了。戰爭場景應該還原不錯,戰爭的殘酷和愚蠢永遠應該銘記。
【C-】倒也符合最初的预期:工整且适合冲奥的学院派作品(但感觉学院派大概率对本片无感)。序幕中围绕炮灰军服所展开的视点旅途是影片最成功的现代化改编,也是唯一可被称赞的部分。随后便再无亮点,视角与情节的占比编排共同走向失衡,只剩工业模式下的单调反战语气。调度更是难以支撑起全片,充斥着平庸的大远景和意义不明的静态构图。角色成长过渡的跳跃更是暴露出主创们对反战思考的回避态度,臃肿不堪的结尾便是证明:保罗之死的改编完全就是影片最大败笔,由诗意传递的悲剧被降格成戏剧性的续命表演,糟糕透顶。似乎只剩主题可以为之开脱,狂热情绪被钢铁履带碾碎的场面直白有效,但也极易堕落成空洞的感官尺度陷阱。
将军在停战前15min的时候命令部下对敌人发动自杀式的攻击,不遵从的格杀勿论,何以会出现如此荒谬的事情:要他们送命,却不让他们发声!将军在后面吃香喝辣,普通士兵却为了偷鹅蛋而送命,这样专制的政体不就是典型的损天下而利一人,这种体制是必定会被消灭的。
踩镜片,掰名牌,树上碎人,弹坑残喘,坦克碾压火焰喷射,命拿鸡蛋换,停战前堆尸军人梦;“给骨头是狗都会咬,给权力是人都变禽兽”,就算知晓如此简单道理,世事又何曾真正变过
突出一个惨字
他们是父亲、孩子、爱人、丈夫,他们是熟识的朋友、陌生的旅人,肩抗步枪的大兵,锡铝箔片的名字,他们背负幸存的责任,他们承担历史的罪孽,他们湛蓝瞳孔中,空洞的,只有燃烬——一如灰色硝烟与红色血雾里,蓝色军服与褐色头盔间,不见光,不见和平鸽。「我们像旅人一样游走在过去的土地。」「我们永远也除不掉这一身臭味。」「我们解脱了。」
个人相当讨厌。没有深度的战争片
每一段弄死一个主角朋友,最后因为偷鹅简直无语,为了让他们都死完也是蛮拼的,这才是主角从热血青年变成一脸麻木的根本原因吧。。。╮(╯▽╰)╭
凡是把战争当做英雄主义进行大肆宣扬的,凡是不分青红皂白把人送上战场的,凡是鼓吹战争精神的人,都应该下地狱。
导演是想拍1917没拍成,只好把西线无战事拿来霍霍了吧现在的战争片已经不玩血腥暴力cult,开始玩风景了德国人似乎是完美的机器,上级下达的命令一定要执行,即便要在停战前十五分钟冲锋。这么看德国人和日本人二十世纪初在某方面还挺像还以为军官战败了要自杀。倒不觉得他这种人是为了荣誉而战,因为为荣誉而战的人会兵败身死,如埃阿斯;也不觉得他是为了财富而战,因为为财富而战的人不会上前线,如对新兵发表煽动言说的政府职员,也如阿尔喀比亚德。他只是执行命令的机器,是在以荣誉/血气/统治/理想为导向的同质性城邦中培养出的无数同质性螺丝钉之一。当时德国社会中虽然有各种职业,但无论教师、学生、鞋匠、战士(或原本是城邦卫士?)都被同质性所主宰,虽然行业各异但实质相同(异构同质),变得狂热,渴求战争与荣誉。
视听是好,但全程感觉剧情和人物都没有推进,中间泥坑杀敌后崩溃还挺突兀的,军官谈判戏码不要也可。
愣是把《西线无战事》拍成《无依之地》,导演也是挺有性格。1930版当中精妙的台词消失不见,华美的中近景群戏也没了,取而代之的是看似精致实则刻意的冷白描处理,大全景拍的那叫一个漂亮,那叫一个工整,那叫一个鸦雀无声,尸横遍野,可是你他妈别往里面塞谈判的戏啊!这边情绪刚烘起来,那边就给你按下去,明白、知道、清楚您要给一个前线和后方的对比,突显战争的无意义和人为色彩,但实在是太割裂了,那可真是一步一回头的拍法,生怕别人觉得自己煽情,再加上那廉价的单音节无限循环合成器配乐,塑料味儿一下就扑鼻了。结尾已经不是画蛇添足了,都快给蛇套棉大衣了!就这么一个低配《1917》把观众老爷们给看嗨了,什么反战神作各种词儿就全来了,咱就说别整天跟着影视剪辑号瞎几把吹,有时间抽空看看原版,看完再给自己俩嘴巴,一点都不冤。
叙事拖散
这版在各技术环节无可挑剔,更注重营造战时的残酷无情和战后的虚无感。场面调度极佳,Volker Bertelmann的配乐,三音符军鼓声的沉重,管弦乐曲组压抑忧郁,大量的铜管乐器和大小提琴交响,James Friend的摄影,长焦镜头和浅景深,静态构图大远景肃穆,变焦推进,急促的跟拍,调色从屎黄的粘土水坑到灰黑的烟雾,生锈的血液、弥漫的血雾和密布橙红火焰,于电影色彩的捕捉营造了战争的荒芜感,视听和技术层面乃当今顶级。2012年评1930年版“为国家效力是假的,只有死亡是真的”,后短评被删。我还是那个观点,所谓的爱国主义从来是颇令人质疑的,凡鼓吹入侵战争的都是真正的魔鬼,个人最重要的是要警惕那些鼓动者、野心家和极端主义。奥斯卡我更看好此片会斩获最佳影片(BP、摄影、音效、配乐和最佳妆发)。8.6
这一版把战争的虚无描绘到了极致,可以说只有两类场景:士兵们像机器中的齿轮一样呆滞地端着刺刀冲锋然后被割麦子一样撂倒,或者枪炮声暂停时士兵们恢复人类情感有说有笑去老乡家偷鹅。朋友情谊和军国主义狂热一笔带过,高层的奢靡和狂妄也只是作为反衬战争的蒙太奇登场,整个电影的唯一主线就是战争本身,反倒比我们的父辈多了几分“德国味儿”——更加克制、更不滥情,只要描写战争本身就可以唤起对战争的厌恶了。整个观影过程中没有泪点,也没有(过度)血肉横飞的大场面,只是一直吊着一口气咽不下去,这种拍法在我看来绝对是一流,看多了把爱情亲情友情、战前多美好战后多惨淡这类桥段像工业香精一样生产并添加的好莱坞战争片,还是来点纯粹的生理性厌恶吧。
有些电影,连贯流畅的像是一天之内完成的。有些电影,则零散的像不匹配的零件组装起来的。
终于去电影院看了这部,可惜改得基本和雷马克的原著无关了,也抹消了属于西线无战事的那些微小又伟大的诘问。可谈的是深夜末场坐满了一半,有很多年逾七旬的老人结伴前来。邻座的老头聊天时说这也许不够好,但我们必须反复回忆欺骗青年的代价。
因为太喜欢原著了,所以有些失望,对比设置得过于刻意..
没一场好看的戏,把商业片拍得这么冗长乏味挺不容易的。反战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主题,就别翻拍以前的小说了,不如原创,还能有点新意,而且一些角色包括主角的死真的没办法同情,怎么说呢,参军时一个个的那么激动兴奋,还是得庆幸他们败了,否则可能会有更多更大的灾难。战争本就不公平,受害者也要分无不无辜。
和最经典的1930版相比,新版就显得像是一部色情片一样让人毫无印象,毫不客气的说,这就是取其糟粕去其精华。 旧版中的大量的桥段在新版中被删除,参军后性情大变的邮差,为战争而狂热的民众,煽动着一批又一批懵懂学生涌现战场的学校老师,这些桥段的消失让整个电影开始像一篇命题作文一般刻意且廉价。 我不是很清楚导演和编剧对原作有怎样的理解,影片中大量唯美却毫无意义的镜头,显然能让那些吃饱了撑到没事干的文青感动到一把鼻涕一把泪,但如果就这样把这部作品拿去当成讨好他们的玩具,那这部电影就如同开头所说,变成了一部如同色情片一样的庸俗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