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

榫卯,Country Far Away

主演:马跃,徐筠,黄精一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7

《榫卯》剧照

榫卯 剧照 NO.1榫卯 剧照 NO.2榫卯 剧照 NO.3榫卯 剧照 NO.4榫卯 剧照 NO.5榫卯 剧照 NO.6榫卯 剧照 NO.13榫卯 剧照 NO.14榫卯 剧照 NO.15榫卯 剧照 NO.16榫卯 剧照 NO.17榫卯 剧照 NO.18榫卯 剧照 NO.19榫卯 剧照 NO.20

《榫卯》剧情介绍

榫卯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讲述了古建复建工程师陈文远,对城市化、现代化产生了怀疑和抵触,决定辞职,返回家乡生活。妻子是房地产设计师,坚决反对陈文远的返乡计划。此时,陈文远在工地遇到了自己的父亲,原是他千里之外的家祠亦被买来此地。父子异地重建家祠。然而,作为家祠灵魂的匾额,却一直不知所踪,讳莫如深的父亲不辞而别。直到文远一家三口在文远母亲祭日返乡,他才终于明白了父亲对母亲的感情,以及父亲不愿碰触的内心伤痛。最后,陈家祠完美重建,而那个他记忆中的乡土中国,已经一去不返。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塑胶情人向前一步遥远的召唤你的生命我的决定调包富少的逆袭龙飞凤舞夏威夷特勤组第二季天赐宝贝最后的舞动小丑梦摇篮第二季这就是爱情花篮花儿香华丽的挑战渡清欢实习医生格蕾第十四季我的军号复古球衣先生你知道夜晚法国缉毒风云仿妆酒醉罗曼史女儿河海鳝我的女神夺命狙击谈酒说爱菜鸟老警第五季摇曳百合2吉尔伽美什大山之恋

《榫卯》长篇影评

 1 ) 中国电影所缺少的真诚或许将会在《榫卯》中看到

作为中国先锋的独立电影导演首次触及古建题材的剧情片,前期的铺垫可以看出导演的克制和对节奏的把握,最后始料未及并且被深深地打动。

电影的内在意义,需要思考和品味的还有很多。

这种真诚在当下中国电影市场是少见的,很多电影把明星作为噱头,用乡愁卖情怀。

但是《榫卯》这部电影的细腻与平实让人欣慰,导演在商业与艺术之间的把握值得肯定。

影片呈现了当代物质与精神的矛盾冲突,引人反思。

黄精一老师饰演的父亲非常亲切,结尾一封家书处理巧妙。

电影场景波澜壮阔,画面及音乐唯美朴实!

现如今高楼林立,形形色色的商业文化街区、水泥城墙、文物用油漆染色后面目全非。

断臂的维纳斯残缺美颠倒众生,海底的亚特兰蒂斯是永远令人着迷的传说。

而我们却让真正文物的韵味就此消亡,属于我们的历史文明和信仰遭到破坏。

《榫卯》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对中国古建筑文化与保护增进认识与了解,作为中国建筑智慧结晶的一榫一卯亦非常有趣。

希望这部电影能够唤醒人们正在消逝的记忆,唤醒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坚守初心。

 2 ) 我心归处是故乡

今天甘小二导演在学校与我们分享了这部影片。

在电影放映前我就被它的英译名所吸引“country far away”我原以为它是说在现代社会,乡村以及它所包含的一些传统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

看完之后发现不对,说是乡愁我感觉也不是贴切,还有很多是父子情,亲情以及职业的坚守。

影片开始,妻子开车扬长而去,丢下一句“回你的老家吧”就留下心心念念想带儿子回老家生活的男主一个人。

故事的最后,父亲去世,男主携妻儿回老家吊唁,小朋友伸出稚嫩的小手“爸爸我们回家吧”男主握住儿子的手,像是跟过去的自己达成和解。

祠堂重建的过程,其实也是男主与父亲对话,重新找到自我的过程。

地理位置上的远近,我们可以坐火车坐飞机去缩短,可被时间带走的亲人,却去了我们到不了的远方。

 3 ) 嗯

影片讲述了古建复建工程师陈文远,对城市化、现代化产生了怀疑和抵触,决定辞职,返回家乡生活。

妻子是房地产设计师,坚决反对陈文远的返乡计划。

此时,陈文远在工地遇到了自己的父亲,原是他千里之外的家祠亦被买来此地。

父子异地重建家祠。

然而,作为家祠灵魂的匾额,却一直不知所踪,讳莫如深的父亲不辞而别。

直到文远一家三口在文远母亲祭日返乡,他才终于明白了父亲对母亲的感情,以及父亲不愿碰触的内心伤痛。

最后,陈家祠完美重建,而那个他记忆中的乡土中国,已经一去不返。

 4 ) 《榫卯》不一定是现代烦躁,时代变了很多自然不需要

传统建筑工艺,只需榫卯无需铁钉,结合的建筑,经得起岁月洗打,比起那钉入的铁定,还要坚实耐用。

从我第一次,有幸了解到榫卯,就对这一种结合方法,产生了小兴趣,古人的智慧,真是令人竖起大拇指点赞。

也不知道为什么,现代家具不用了,我周遭会榫卯的人,应该是没有的,家里的家具,也就是钉子解决,大概是榫卯的耗时,跟不上现代生活节奏,哪有分分钟解决的钉子,更招工匠喜欢。

《榫卯》也许是要讲述传统工艺的衰弱,如今都市人的浮躁,我们生活过于追求的快节奏,只是看完之后,告诉我了一堆,成芝麻烂谷子的破事。

以一个家族家祠迁移,现代建筑方法和古法的冲突,讲述出如今古建筑,徒有其形丧失灵魂的悲痛,以及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家祠的象征意义。

打着古建筑的游乐景区,看着古意盎然,砖瓦木头也是历史悠久,其实不能深究,那表之下的质,打上的标签,基本都是现代工艺,可以说我们收到了欺骗。

然,他们何至于敢如此行事,简单的说,就是欺负我们不懂。

也正是这个不懂,让传统工艺注定了,被现代工艺取代,落寞是发展的必然。

一如现在火热的汉服,他能推广起来,可不就是一群,帅哥美女的功劳,让我们看到了美,心生向往之情,也就自然的去砸钱支持。

可那些衣服,说到底很多也是,只具有其形,纺织工艺早就不是原来的,说是挂羊头卖狗肉,也为尝不可。

说来也是没办法,今天的我们人人都知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若是穿越了也可以鄙视别人,说出高大上的相对论,但是我们证不出来,只是装逼的说出来,这就是大多数的现状,懂得只是肤浅的,一深究就现形。

我们所处的时代,不需要我们懂那些,只需要知道就够了,这也是坏境决定的,你要是生活在古代,不想懂也不行,身边就是那些人,谈话聊天自然会说到,不过现如今可不会,谁会喝个酒,还风雅的玩投壶。

时代已经变了,我们又怎么会活在过去的氛围里,现代的就已经够我们玩了,古代的最多是看个人兴趣,选择性的去了解知道。

懂得古代的,追求古代的,不能就认为是不浮躁,就是澄净,那是欺骗了自己。

现代的澄净,不该是复古,而是内心追求的简洁,在这乱欲得时代,做到简洁生活,才是现代版得澄净,那追求得复古,有时候有些睡棺材了。

言论有些偏激,只是说出,浮躁是时代的必然,我们若想心静,复古是俗套,追求内心得简洁,才是真的任那,清风拂山岗,明月照大江。

图片来源豆瓣

 5 ) 传统文脉与当代生活

本人系退役景观园林从业人员,终生热爱中国古典园林,对古建筑和岭南文化有一定了解,所以提前很久便对这个电影充满热情。

看预告片儿觉得可能有价值观上的雷区,没想到电影大大超出预期,非常好。

从开场第一幕林间漫步和航拍山路车行穿插的画面、理性幽冷的黑管独奏都能感觉到这是一部美学高级的电影。

整个影片都带有建筑师那种强烈的人文关怀,社会责任感。

男主作为一名本土的建筑师,与价值观相近的开发商合作,力图在中华文脉日趋消亡的当下挽回重塑古老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直到这种重塑轮到自家的宗祠头上。

我在多年的工作中领悟到一个真理:坚持做对的事,有时候相当于作对。

男主作为现场的技术负责人,一方面要对施工效果负责,一方面要对开发商的资金工期负责,而在本家宗祠修复方面,他还要对自己老爹负责,对列祖列宗负责。

名门之后,委实难当。

关于古建筑项目修复重建等等方面,这部电影拍得非常真实,建筑系在读的学生看这段应该会受益良多。

电影里有几组矛盾统一的关系。

第一是古典和当代文明在生活方式价值观上相冲突的部分(政治的、经济发展等方面)。

第二是夫妻对儿子的教育方式矛盾,夫妻两人同为建筑师,女建筑师的项目高大上现代化科技感强,男建筑师专注古建和古典的营造做法,都是有追求的人,追求的方向却截然相反。

因为价值观的相悖夫妻关系一度十分紧张,但关键时刻,丈夫能低下头向妻子求助,而妻子也二话不说的给予了帮助,这里呈现出的夫妻关系对立统一,非常感人。

第三是父子关系,这对矛盾里,父亲的价值观大获全胜,儿子选择传承,彻底的崇古,不计代价。

幸好他有一个欣赏他、信任他、倚仗他的好老板,这是非常理想的合作关系。

第四是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你主观上愿意做最好的,但客观条件可能不允许,没有足够的人才财物时间来支撑你的理想主义。

妥协退让还是死磕到底,这是所有理想主义者都会面临的问题。

在地方文化日趋消亡、物质文明极度趋同的当代,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归宿,是所有现代化社会必然要面临的问题。

片中的开发商老板通过在景区做博物馆式、标本式的古典物质文明复兴,企图修复古典精神与当代社会的内在和谐。

即便是个假的,也总好过连假的都没有。

 6 ) 传统到底何去何从

榫卯是古建筑的核心,而影片引出榫卯与古建筑,展现传统与现代的交锋,以家庭的情感隐喻大环境下我们该思考的问题。

《榫卯》也平淡刻画了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博弈。

随着“明月几时有...”的歌声响起,镜头也越拉越高,随后切向徘徊在尚未完工的祠堂里的陈文远,又转向苏拉和孩子(陈继泽),再转向孤独的陈守拙。

我们假设把这种声画剪接取名为“一曲三观”。

陈文远想的并不是自己掏出了一百万和与妻子孩子的关系,他想的是怎样在罗总规定的霜降期限内用父亲传统的“慢工出细活”的方法展现出建筑原来的样貌。

“文化底蕴”到底怎样才能留住。

而苏拉带着陈继泽拿着钢铁侠和巴斯光年的玩偶一起玩。

这两个玩偶都是美国的电影人物。

说明在陈继泽这一代注定会被新式的建筑方式所吸引,他们会越来越难理解古代工艺,只求“三十天封顶”的快速。

而“陈继泽”这个名字,来源于陈家祠堂的匾额“颖川世泽”。

这也是父亲陈文远对陈继泽的希望。

可陈继泽却拿着美国塑造的人物,生活中还不时说着英语。

这说明父亲的希望泡汤。

父亲陈守拙做了一桌酒席,明显与开头的“坚决不同意文远带继泽回老家”相悖。

我们再分析一下“陈守拙”的名字,“守”字表明他的思想陈旧,不懂变通,就连给陈文远留遗言都用笔墨纸砚和文言文来表达。

而“拙”字,“手”旁边是“出”,体现他坚持使用老式的建筑工艺,认为只有这种方式才可以建造出“好东西”,才可以留住“文化底蕴”,留住“根儿”。

分析完名字后,再说说父亲的一种矛盾。

矛盾点在于他的妻子去世过早、儿子和儿媳的冷战还有家祠建造的“底蕴”。

而他在传统的节日里又不得不希望一家人可以团聚。

《榫卯》表面是关于家庭的故事,继续深挖你会发现这是导演对于传统和现代的疑问:古建筑如何保留,传统文化的“根儿”到底在哪。

这甚至是所有中国人值得深省的问题。

当代人需要妥善的处理来守住“文化底蕴”,守住精神家园。

导演的胆子是很大的。

我想到一个概念是“没有金刚钻,敢拦瓷器活”。

他敢于把“文化底蕴”搬上荧幕,但演员的演技并不是太好。

而且文艺片一般都叫好不叫座。

观众还是喜欢“闹腾”的电影。

 7 ) 《榫卯》入围塞班国际电影节的背后。

《榫卯》电影海报

塞班国际电影节入围海报 塞班国际电影节《榫卯》入围了1.最佳剧本、2.最佳男角、3.最佳音乐、4.最佳影片。

首先听说《榫卯》的主创团队多半是华师师生,还第一次听说:师范学校还能拍院线电影,影片导演是甘小二,他是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教授。

电影讲述了一对父子在他乡异地重建家族祠堂的故事,深入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不同角度的思想交锋。

影片以中国传统古建筑的文化精髓“榫卯”来指代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东方与西方的关系,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的关系。

导演以扎实的镜头语言,将人与建筑、与空间、与精神家园之间连接起来的情感,还有文化传承之间深沉的表达细腻呈现。

这部电影展现了日常生活中常见而又被很多人忽视的问题,生活感很强,父子、夫妻、传统与现代、乡愁等等的矛盾值得我们慢慢去思考。

一味去提倡、呼吁是没有多大意思的,通过电影艺术来表现是很棒的途径。

作为90后,应该逐渐走向成熟,理解他人,作为学生,应该关注传统文化,作为文化产业管理的学生,更应该分析传统文化现状问题。

感受最深的还是现在90后与家人间的联系远不如以前那么深,有时候需要有些契机引起我们的思考。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与侵入下,我们不能忘记属于我们的传统文化。

塞班国际电影节入围海报

 8 ) 一个好情怀,没对准好戏眼

导演是有一个文化关怀,这是好的,但电影就是电影,你必须要用电影的语言去表达她,关怀她,脱离电影的本身去做文化公益,还不如拍个纪录片,宣传片!

所以这部《榫卯》是看得出导演立意是好的,正如电影的题目,必须要对准好戏眼,整片支离破碎在讲做新老祠堂的故事,人物塑造上说两代人的关系,即使从实际榫卯的木工工艺,所人物剧情隐喻“榫卯”也没有半毛关系。

如果是10电影,对不起,这个作品只能拿到4分。

 9 ) 或许能带给你一些思考的《榫卯》

最开始娓娓道来难免有些平淡,直到黄精一老师在上大梁前的喊话,“榫,卯,都准备好,今天咱可是上大梁啊”,不只是单纯地歇斯底里,这种情绪让我也陷在兴建古祠的亢奋中,或许有时候生活的节奏容易让我们忽视了最根本的情感,毕竟科技更新换代得眼花缭乱,但假若当我们面对这些无感时,我们是不是,少了点东西呢?

我不知道你们会不会看到家人的某个动作后,会突然心一沉。

看了这部电影后,我有自己的答案了,黄老师在剧中弓背捶腰的动作和表情神态一直很戳我的心,现在仍能清晰地想起那个画面,就是心疼他,很心疼他,可能这就是老戏骨的力量吧。

 10 ) 《榫卯》:传统孝德和家庭观念如何让人异化的?

首映礼主创见面会6月16日父亲节当天,笔者有幸参加了《榫卯》首映礼,第一时间看到了影片,并参加了映后的主创见面会。

见面会上,有观众提问“主角(陈文远)母亲为何而死?

”、“杨大师为何突然离开,不再帮主角修复家祠?

”,而这些也是我的疑问。

可惜主创并没有回答出这些问题,导演更是讳莫如深。

但这激起了我的兴趣,当晚我冥思苦想,终于解答出了我的答案:《榫卯》与其说是一封父亲的家书,不如说是一封痛诉传统孝德和乡土情怀的檄文。

以下是笔者凭记忆想起的影片细节来推断的,笔者只看了一遍电影,难以保证完全准确,仅供诸位参考。

其实上面这几个问题正是解开《榫卯》主题的关键。

“主角母亲为何而死?

”,其实从陈守拙老人说的“过去运动死了人……”以及主角陈文远的“我妈忌日四十周年”这两个线索判断,主角母亲应该是死于那十年的破四旧时期,主角母亲因为保护旧家祠的牌匾而被卫兵打死。

见面会上,我很奇怪导演为什么话那么少,可能其中的原因就是如此吧。

“杨大师为何突然离开,不再帮主角修复家祠?

”没有家,修家祠何用?

其实杨大师早已告诉主角多次,他父亲有腰病(在云髻山、广州塔、老家,父亲始终在捶腰,而且大师为父亲正过骨),需要他赶紧陪伴父亲去医院治疗。

但是主角却固执地硬要修好家祠,最终导致父亲死于老家而没见上最后一面。

主角(以及陈守拙老人)如此无动于衷,也就致使了杨大师拂袖而去(可以注意到杨大师走得非常反常和突然,毕竟工事起码已经开始超过半年以上了)。

解答了这个问题,也就引出了片中的核心主题“传统孝德和家庭观念是如何让人产生异化的”。

从主角在片中的行动来看:为了孝心,主角遵照父亲意思按古法修建家祠→为了还原古法,需要推倒之前一些建筑成果,而且还要大老远请灰塑工匠→为了赶在工期前完成,主角必须和工人一起加班(主角衣服的污渍明显越来越多)→主角为了加班,对父亲的疾病视而不见→主角沉迷修筑家祠,父亲回老家了都不知道→最终父亲因病未得到及时治疗而去世。

这一剧情线显示了主角出于孝心修建家祠这件事是如何最终导致不孝的结果的。

在角色的观念里,家祠的修建竟然是优先于家庭的和谐,甚至家人的生命健康的。

老父亲之死的原因不仅是主角对孝德的固执追随,更在于父亲自己,老父亲始终觉得修建家祠光宗耀祖比自己身体更重要,因此默许了儿子的忽视。

这从根本上揭示了传统孝德和家庭观念是让人产生异化的真相。

联系广州塔旋转餐厅那段戏,这一主题得到进一步延展。

小儿子陈继泽说“虾蟹们的房子是可以动的,人类的房子是不可以动的”,如今房子作为不动产,已经成为了人们组建家庭的前提。

为了结婚,你需要买房→为了买房,你必须挣足够多的钱→为了挣足够多的钱,你需要背井离乡,去更大的城市工作→为了挣更多的钱,你需要努力工作,免不了加班,因为这样你才能升职加薪→为了加班,你陪伴伴侣的时间将减少→陪伴伴侣时间越少,双方的情感纽带越容易松动,最终很可能导致婚后感情的破裂。

(生儿育女后,情况也是一样的,为了工作你需要减少陪伴孩子的时间,从而产生代际沟通问题。

这也是现实中我们经常抱怨父母不了解我们的原因)这就是当今中国社会最吊诡的现象之一,为了组建一个家庭,你需要先撕裂它,而这都是为了一所房子。

影片从不言自明,从上述两个情节出发,探讨了传统和现代两种建筑对于中国人的精神意义,以及这种精神意义是如何反作用于中国人本身的。

家祠修的越完美,结局越丑陋。

家祠修得越完美,就会有越多人夸你孝感动天,光宗耀祖→你就越容易沉湎在被夸赞的虚荣中→为了保持虚荣,越会保护家祠→多年以后,家祠若成了危楼要拆了,你的子孙将会化作一个个手握棍棒的暴徒,如同片中主角妻子所面对的那群人一样,若不是男主恰巧开车来找妻子,妻子和同事或许也会像主角母亲一样被乱棍击毙。

所以说,妄图通过修缮家祠来达到家族“世泽”终究是一厢情愿。

我们觉得有房子住,比陪伴家人、关注并维系家人之间的情感更重要,说白了就是面子文化,是社会对于有房子才算成家,才算成功的同谋。

主角夫妻一个建古建筑,一个建现代建筑,其实两者建的都是中国人自己的面子,反映了建筑对于中国人的反客为主的奴役。

由于拖延症,现在片源在网络平台也已经出来了。

回头再看一遍,我上述的表达,实际上和导演有些想法是相反的,但这不打紧,只要能激发思考就是好事。

(2020.01.17更新,我更改了想法,我们可以注意到开头和结尾是一个回环叙事,所以导演的态度就比较明显了:最后男主选择让自己家庭回去维护传统,实际上是重新回到了父亲的那个循环,传统孝德将重新奴役人们,再次酿成悲剧)片中导演为了体现传统建筑之重要,他设立了很多对立面:1,老板,代表唯利是图(竟破口大骂别人祖屋是废砖烂瓦)。

2,妻子,设计师,代表忽视祖宗根源的现代建筑观念。

3,儿子,学英语,代表精神(语言)上的抛根忘祖。

1,2这是非常浅显的设置,通过塑造对立面之“可恶”而让观众对传统建筑产生怜悯爱惜;而3则是十分让人哭笑不得的,如果主创真的认为学习英语无用的话,何不上书教育局取消全国的英语教育?

片中陈工对儿子说英语的责备让我十分窝火,因为我也有一个同样不讲理的父亲。

而且对于陈工这样学建筑学的高端人才,竟然对儿子学英语如此鄙夷,让角色十分不能让人信服,毕竟如今建筑学的教育还是会涉及非常多国外经典建筑案例的,更别说写论文会引用多少国外文献。

我们学英语是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英语和铭记祖宗这不是对立的。

你觉得英语夺走了你儿子,那是因为你没有好好陪伴他!

接下来,我想讲的是从《榫卯》中看到的中国传统家庭的想法。

中国传统家庭十分欠缺沟通、缺乏理解,讲究大爱无言,默默关心。

而这正是构成代沟,或是彼此不理解的原因。

陈工已经算是传统建筑、宗族观念的捍卫者了,他鄙夷老板的唯利是图的观念,他责备儿子说英语。

但结果却还被父亲说“你学那套没用”,真是让人崩溃。

而这也体现了陈工和其父亲的誓死捍卫祖宗尊严和缺乏真正的相互理解,只有无条件的顺从,美其名曰“孝顺”。

从心理学来看,顺从一方则压抑了另一方,只能暂时解决问题而无法让两个人长期相处。

而圆融,顺从恰是中国人常用的社交手段,恰如榫卯般,不费钉子,彼此顺应形状,完美嵌合。

但这在现代的观念来看,确实是造成家庭问题的一大根源。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假性亲密关系”,简单讲就是两人缺乏真诚的沟通,互相顺从避免矛盾发生,但实际上两个人并没有达成相互理解,只是物理上的亲密,而心是有距离的。

实际上,这是现今很多家庭的写照,尤其是孩子正处在叛逆期的家庭,更加需要通过陪伴和沟通去解决。

影片最后,主角陈工和妻子仿佛懂得了陪伴的道理,选择将孩子带回去家乡,像主角母亲一样,打算一起生活,从小陪伴孩子。

这是好事,但是真的需要带回老家吗?

难道在城市就不能陪伴吗?

还是陈工依然对英语、现代建筑有洁癖呢?

我们不得而知。

我只知道如果主角还是对自己儿子要求老一套的孝顺的话,那影片前段的矛盾和冲突只会永久流传下去。

《榫卯》短评

很不错了拍成这样的电影 ,再说平淡的生活才是真实的,值得一看

3分钟前
  • 清浅忆梦嫣然
  • 推荐

电影讲述了一对父子在他乡异地重建家族祠堂的故事,深入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不同角度的思想交锋。影片以中国传统古建筑的文化精髓“榫卯”来指代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东方与西方的关系,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的关系。值得去看哦!

4分钟前
  • 小六
  • 力荐

很有深度。

5分钟前
  • Z
  • 力荐

昨天有幸看了。甘导也在场。克制、丰富,好电影。

9分钟前
  • leo
  • 力荐

尴尬

14分钟前
  • 琅玕
  • 较差

演技差了点,剧本简单了点,台词生硬了点

18分钟前
  • 衣衣衣
  • 还行

故事性一般,像古镇的宣传片。古建筑修复需要的慢和经济社会追求利益的快总是相悖的,就看取舍。景色、色调拍得很美,特别喜欢车子行驶在海边林子里的航拍镜头,悠哉

20分钟前
  • moon
  • 还行

以为能够介绍榫卯结构,想不到一直都最后都没提

23分钟前
  • щει">>豆奶
  • 还行

一个名族文化的传承,希望得到更多的继承。

28分钟前
  • 力荐

榫是凸起,卯是凹陷,二者相嵌,方为本,方为根,方为道。

32分钟前
  • 🐰
  • 推荐

观念和技法上的陈旧,仿佛八九十年代电视剧的质感,人物不得立,情节不可信。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父辈与子辈的对比,也都过于浅白。主题上的乡土眷恋与影像中乡土印迹的缺失,近乎割裂。好在结尾处家书的气韵尚可,挽回了部分观感。不过,离好的“国产文艺片”还是颇有距离。

33分钟前
  • 睡山
  • 还行

想说的很多,但磕磕巴巴非常混乱

35分钟前
  • 独钓寒江雪
  • 很差

一个祠堂,世世代代人。中规中矩

39分钟前
  • 动俗
  • 还行

我相信这个电影背后一定有一个真实的故事

40分钟前
  • 自燃,风月同天
  • 还行

看完之后,值得我们思考,影片主要是想引导观众对逐渐消失的传统文化和人文关系的反思。

45分钟前
  • 艺术电影
  • 力荐

看完过后有种虎头蛇尾的感觉,刚刚也看过了别的评论,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但细细想来,其中的演员演技却没有网友说得生动,这可能是我的问题吧,但其中有个点非常不解,现在都什么年代了,非要一味的遵循古法,但是面对如今社会快速变化却又死旧硬搬,一定要那样那样做才行,那行吧,那你就做吧,结果后面老板突然开心了不追究你工期了,靠这看下去感觉什么人设都崩了吧,这不就是在开挂吗,现在社会都能那样整啦?然而我又想了一下其实按照导演的思路其实也不是不行,但就是感觉扯上榫卯这样有吸引力的命题,结果所想要表达的内容净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张力太大就收不回来了,前面都很好,本想看现代建筑如何融合古法建筑没想到结果竟然如此,抱歉打扰了

50分钟前
  • 辉辉
  • 较差

中影九方票票第一次遇到莫名其妙的网友 bowood群友素质欠佳…这个题材拍成纪录片会更好 剧情片完全抓不住重点还演技堪忧…台词也很尬…浪费了这么好的题材

55分钟前
  • Freya 妤欣
  • 推荐

除了老父亲,其他演的都不太行,男主尤甚。

56分钟前
  • 风采飞扬
  • 还行

终于知道第一个字怎么读了。。

57分钟前
  • 孙喵喵ya
  • 还行

好看视觉冲击力强 感触挺深的 好评

60分钟前
  • 小太阳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