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架
Rapito,与神对话,信仰大绑架(港),教宗家的小儿子(台),Kidnapped,La Conversione,The Conversion
导演:马可·贝洛基奥
主演:保罗·皮耶罗邦,福斯托·鲁索·阿莱西,芭芭拉·朗奇,埃内亚·萨拉,莱昂纳多·马尔特斯,菲利波·蒂米,法布里齐奥·吉福尼,Andrea Gherpelli,Samuele Teneggi,科拉多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法国,德国语言:意大利语,希伯来语,拉丁语年份:2023
简介:Octogenarian Bellocchio is following 2019 hit The Traitor with another historical drama, about a Jewish boy in 1858 who is kidnapped and converted to Catholi..详细 >
稳扎稳打的视听与叙事,非常标准的宗教历史题材,没有丝毫的疏漏,各方面都可以用稳健来形容,却不见有任何的灵动,更像是出自一位匠人之手,可“匠人”从来不该是对一位杰出电影作者的褒奖。
贝洛基奥是通俗剧的好手,讲述家族兴衰和政治博弈有一套,在场景与人、人与人的交互上也经常有精彩设计。此片只能算得上四平八稳,我失望于它在信仰与教皇塑造层面的浅显,把教皇塑造成小丑显得男孩的选择也那么幼稚,感觉很不好;法庭戏让本片流水账感加重,安娜的表白并未从核心上改变故事;最后意思是:基督教的“绑架”会以各种形式、各种人身上,从生到死渗透到别的宗教人民生活中,稍浅同时也论证不足,不如《叛徒》
好 但是 老。意大利古典乐太好了,恢弘的交响乐和宗教/政治/历史题材就是最搭的!
#NYFF 61# 还有什么音乐能比肖斯塔科维奇的String Quartet No. 8 in C minor, Op. 110能更好地表现冲突和分裂?尽管不节制,导演很好地用音乐推动了这部历史戏剧。电影的一些细节让人深思:1. 用法院去审判教士和教皇,法律系统在当时和宗教系统的权力关系是怎样的?2. 人真的存在绝对意义的free will么?一出生就被浸洗,和一出生就接受犹太宗教,或许都不是自由的选择。3. 令人震撼的情节,孩子在母亲临终前仍然念念不忘要去浸洗母亲。4. 每当对峙和反抗发生时,电影院总能有掌声响起,liberty或许真的是这边的核心诉求。
资料馆|这几天资料馆的放映被宗教题材淹没,但严格意义上来说此片才是这之中最正统的宗教电影。以极小的角度/偶然的事件去反映时代的水深火热,起承转合与历史齿轮紧密耦合。除了革命戏份略草率之外整体的姿态非常昂扬,绑架的题旨意为信仰对个体/家庭/社会的绑架。基督复活一幕震撼,剧作巧妙地设置为犹太人拔掉钉子(本以为荆棘王冠会被戴在小男孩头上,但只是被随意置于一旁,救赎与新生并没有降临在Edgardo头上。舌头舔舐出来的三个十字架被行走的众人踩在脚下,不失为一种暗喻。84岁高龄之作。
画面阴暗 雍长乏味 无关痛痒 浪费时间
不过他的一生的经历真的很适合信天主教,“我生来就是个罪人”。好难理解。
贝洛基奥第三部
6/10。结构对称工整,开篇是教皇命人绑架男孩并强迫接受天主教教育,结尾教皇的尸身被暴民亵渎,表现了男孩向天主教皈依的过程,还涉及革命政府与教廷斗争的政治现实,影片将莫塔拉家庭晚餐和教会学校祈祷、庭审仪式与宗教仪式交叉剪辑,表现了犹太家庭与政治的对抗。在父母拜访儿子的段落,父亲愿意妥协,母亲却决绝地扯下男孩的十字架金项链,哪怕这能让她再也见不到儿子,男孩试图用自己的想象调和两者的矛盾,他爬上一个巨大的耶稣雕像,拔掉钉子,希望神回到圣母身边。但教皇对犹太教的恐惧(割礼噩梦),又使他用权术镇住软弱的犹太教组织领导人,当莫塔拉出于对教皇的过度爱戴,撞倒他受惩罚(舌头舔地),一种对威权的反叛开始觉醒。但莫塔拉的转变,特别是连革命军攻占罗马、母亲弥留之际都拒绝放弃皈依的行为与亵神之间极端的反差,没有解释。
出乎我意料地不“难看”,虽然整体剧情有点黄金档的通俗剧走向,但是探讨的问题还是深刻的,尤其是一个被“抛掷”在意大利动荡社会中的婴儿在撕裂的政治氛围中被家庭、宗教两边抛弃的时代洪流中个体的无力还是挺到位的。只是宗教和家庭两端都有些脸谱化。
还是第一次把马可·贝洛基奥的作品看得如此投入与痴迷。素来阳春白雪的老牌电影巨匠,一旦肯弯下腰来讲故事,便能游刃有余地把一篇下里巴人的宗教版「故事会」,拍出史诗巨作与人性大片的味道来。勾起战火与纷争的,从来都不是宗教本身,而是偷偷躲藏在教义背后的、人们见不得光的私欲与利益;人类信仰总归摇摇欲坠,不如先信良心、再信自己。
技法流畅得赏心悦目,所有关于场面的调度音乐的运用情绪的操纵都行云流水一般古典又熨帖,现在这种熟手导演简直买少见少。非常规整的三幕剧,从单一事件、家庭折射出几十年风云突变巨大而荒谬的历史,立场不重要,因为它已经完整地表达了一个人从幼童长至成年是如何因各种外力操控灌输而形成根深蒂固的信仰与原则,在最后直面小儿子的同时甚至难免怀疑和审视自身而留下震颤的余韵,我们要如何不被裹挟,这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7th PYIFF|
@2023 PYIFF.置景服饰都低调华美,赏心悦目。以比较通俗的方式科普了一段历史,博洛尼亚的天主教和犹太教之争,爱国和背叛之争。绑架孩子的不只那一双双手,还有教会,不同宗教信仰无法调和,动荡的时代…而对被绑架的人来说,与家庭的决裂可能也是注定的。宗教的分别横在家庭成员之间,亲密不再,原先自然的情感流露变成了陌生的东西。除了宗教之外,年轻一代要做自己生活的主人,而上一辈坚持曾经的方式,也是矛盾和痛苦的来源。家人重遇的两段很催泪,感情浓烈,节奏紧绷。第一次看到解放耶稣的画面,拔出钉子,他离开了,自由了。大家都希望自己被拯救却没想过耶稣怎么想。联想到Life of Pi里的宗教观
(金鸡)《绑架》绑的是人心,绑的是信仰一个三个月大的犹太婴儿被女仆偷偷施洗,六岁时被教皇“绑架”到梵蒂冈再度施洗,成为真正的基督教徒…片中埃德加多将钉在耶稣(同为犹太人)身上的铁钉取下,映射着身为犹太人的他出于“赎罪”(迫害耶稣的歉意)而决定“解放”耶稣(信奉基督教);以及由于思念父母,无法放弃犹太教的矛盾心理。该片化技巧于无形。整部影片调度非常完美,精彩、熟练到你完全看不出导演在炫技,尤其是开场父亲要把埃德加多扔下来的那段。埃德加多幼年演员埃内亚·萨拉的演技也十分出色,甚至不输于片中其他的意大利“老戏骨”。值得一提的是,埃德加多成年时听命于教皇接受“惩罚”一幕很难不让人“瞳孔地震”!
好看到无以复加,抵达了一种通俗剧的极致:起承转合中惊心动魄,循序渐进中雷霆万钧,于细微中知厚重,于驻足中感悠长,于普世中露真情,于全知中见众生。
#HKIFF# 笑得要死,你们都这么坚信这个人属于自己又都这么怕他接触两天对方就convert。除下钉子放过耶稣吧。用了最喜欢的音乐之一加一星~
中庸,没有表达
挺花哨的,不严肃,置景还可以。
贝洛基奥依旧干练,几场交叉剪辑,就把“绑架”诠释的一清二楚,所有人都被裹挟,历史漩涡中的可怜东西,完全把音乐当成作者评论来用,突然的激烈争锋的弦乐响起,让这些镜头中的历史时刻显得如此幼稚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