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媒介:书信,强调了错位(空间和时间),因为时间和空间的滞后性创造意外,爱情的执着则更加弥足珍贵第二媒介:口语,面对面的交流,却反而不能直白。
因为情感而矜持,反复试探,人心都心领神会,渴望对爱的诉求,而话语却非要拐弯抹角,不得露骨。
即使可能互相都知道对方的意思,却依然不舍得开口,也不敢开口;怕命运,怕现实第三媒介:电话,本该便捷直接,迅速高效。
科技与媒介本该使人更近,反而却让人心更远,甚至最近的人也无法真切表达、理解。
心声难以用口头表达,最后还得回归具有第一媒介的书信(短信和文本),这种内心的错位和交流阻隔导致了最终的悲剧书信是空间和时间的错位(感情是统一的);面对面交流是语言的错位(心灵和感情是统一的);电话是感情心灵的错位(而时空,语言是不错位的)
最好的时光,常被我们误解为,是记忆里那短暂的一瞬。
——题记学计算机语言时,常常会想,人的大脑里大概存在一个类似于书签的东西。
所以,我们可以随时点击,回到记忆里的某一页。
于是,那个听到《最好的时光》那首歌的傍晚,就常常回流至我的双目之前,播放,停止,再播放。
没想到他是会唱那首歌的。
甚至我自己也从未听过。
我只是随便在纸上写下——《最好的时光》。
侯孝贤的电影,记得海报上是舒琪曼妙的大腿和张震忧郁的眼神,让人觉得难以解读。
他的脸掩盖在黑色的棒球帽之下。
修长的手指拨动琴弦,音乐就从那里流淌出来。
我觉得他定没看过那电影。
他应该是阳光的,生长在明亮的人群之中,与小众这样的词汇没有关系。
许多女孩欣赏他,他们讨论着最pop的音乐。
即使在这时。
人声鼎沸的酒廊里,他也总喜欢演绎些摇滚风格的曲目,眼神追随着热辣的女子。
所以我对他竟一度是鄙视的,这样的男子,这个世上,比比皆是。
歌单递上去的时候我并未在意。
那本是胡乱写画的。
手边的甜酒已经只剩下半杯,一晚的放纵是时候结束,我已该离开,回到自己有些传统的世界里。
离开与留下似就在一念之间。
我想我已很久没被打动过。
就在那个晚上。
我听见——音乐安静下来。
他轻拨琴弦。
不插电的音符。
最好的时光。
他在唱那首歌时抬起了头。
我看见他明亮的眼睛。
浓黑的眉毛。
略显挺拔的鼻子。
以及唱出那支歌时的薄薄的生动的嘴唇。
他是对着我唱的。
一种东西从他辗转的眼神中流露出来。
我想——那该叫温柔吧。
那是首粤语歌。
他的含义,我并不理解。
所以感谢音乐,造物者发明的这种东西,可以让人随意猜想。
我想那该是首柔情的歌吧。
讲述的是一个柔情的故事。
他在唱着它时,想起他所有柔情的时刻。
他柔情地对着我唱,继而我也柔情起来。
于是那晚的小酒廊,变成了一个有音乐背景的天堂。
我忘记了自己。
只有那首歌。
只有棒球帽下那能流转出语言的眼神。
我沉陷进去。
彻彻底底。
不管是多长的故事,总是会被风化成记忆中短暂的一瞬。
而我们常把它误解成是,最好的时光。
曾有多久,我都生活在那首歌的辐射之下——因为它来得太快、太好,太让我招架不住。
直到我又一次听到那首歌。
听到他唱。
原来那最好的时光,并不是我独有。
我原本以为,在那场动与静的瞬间转变中,了解了真的他。
谁知,那只是被音乐粉饰过的假象。
当岁月流过,那暗夜里航行的船终于抵达彼岸。
本不是同路的两人,只能一个向左,一个向右。
而那曾经拥有的时光,也自然不会是最好的了。
整部影片都弥漫着似梦似真的感觉,片名虽是最好的时光,但影片并没有多少美好和快乐,反而到处围绕着忧伤、哀怨、还有绝望。
最好的时光在哪里?
也许只有悲伤才能成长,只有孤独才会记住,只有经过才知什么是最好。
恋爱梦里那一封书信结缘的男女,淡淡的情,很朴素的爱情。
一起吃饭,一起雨中等车,偷偷的牵手,在怀旧的背景音乐里,恋爱的感觉如此纯净美好,有淡淡的愁,淡淡的甜,真的好似暖暖的梦境让人无限憧憬。
自由梦是没有对话声音的默片,一个为了爱而等待的悲凉女子,最终束缚于命运,自由可望不可,这个梦也成为了一个充满深深怨念无法完成的梦。
青春梦随着而来的是熟悉感,相互取暖安慰寂寞难耐的阿靖孤独的灵魂却还是无处栖息,在世间游荡,对一切都心不在焉。
三个梦交织出不完美的时光,真实又美好,有遗憾与忧伤。
作为一个很世俗的人,我一向对文艺片是敬而远之的。
这决定了我没有资格对文艺片这个整体说三道四,表达我不知从哪里而来的轻蔑与嘲笑。
也许等我多看几部才有发言权吧。
然而我相信我还是有资格就这部片子本身说两句的。
我印象中的文艺片,那就是源于生活而脱离生活,极端、装逼,以及无病呻吟。
恋爱梦里舒淇见到神奇出现的张震的反应是天真无邪地哈哈而笑,笑半天后终于问起张震怎么找到的。
虽然舒淇姐姐笑得很纯情,但是正常人的反应,难道不应该是先惊讶再问人家怎么找上门来的,最后再开怀笑么。
这一段中可怜的张震哥哥的短短的假期在编剧的安排下就花在寻找舒淇姐姐上了。
而最后那一幕,张震哥哥犹犹豫豫地握住舒淇姐姐的手,然后镜头渐渐扯远,乐曲声中哥哥姐姐静立无言唯美动人。
可是导演,静立无言的时候可不可以让张震哥哥把伞稍微往舒淇姐姐的头上偏一偏?
虽然舒淇姐姐报销了张震哥哥的短暂假期,但也不应该让舒淇姐姐在雨中淋着啊~ 至于自由梦,全段仿佛回到默片时代,真是怀旧呀。
不过默片难道不应该搭配黑白胶片么?
青春梦里头拿一卡片机上台给人照相。
您技术再高那么黑连闪光都不开能照出个啥啊?
想上台就上台,台下观众答应么?
关于角色我倒是想说两句。
基本上说,后两段里张震都扮演了我眼中的混账男人。
自由梦里头雷锋般给小妹赎身,却回避陪伴自己的舒姐姐的赎身愿望;反对纳妾却还流连青楼;不能体察舒姐姐所想,却唠唠叨叨自己从事的国家大事,这不是在感情上只索取不奉献,玩弄舒姐姐的感情么。
青春梦里头当着自己女友的面上去给人家暧昧地照啊照啊照,追回了女朋友还跟舒淇上床,这不是混账是什么?
作为一个世俗的人,我之所以会看这部听名字就知道是文艺片的片子完全是冲舒淇姐姐和张震哥哥。
可是在片子里两人的感觉却平淡如水。
舒姐姐完全没有片子想描述的温婉可人善解人意的青楼女子的味道;张震哥哥则根本如水了。
倒是青春梦里演舒姐姐同性恋人micky的李佩轩看上去不错,五官精致美腿动人,值得关注。
“明知此是伤心地,亦到维舟首重回,十七年中多少事,春帆楼下晚涛哀。
”梁启超这首哀国运之诗,用在侯孝贤的电影,却是另一番意味。
惟梁启超梁先生马首是瞻的青年,偶遇唱南管之艺妓,引为知己。
不管世事如何,总是记得来此听一曲住一宿。
听闻她那“小妹”已有身孕,慷慨解囊助她赎身嫁入小康之家为妾。
他日,小妹回“娘家”前来拜恩公,却是命运之讥讽。
错错错。
一错,他向来反对蓄妓,却愿成人之美。
二错,他自己永不会纳妾。
三错,她成全了别人的自由,自己却要永留勾栏之院,再无尘埃落定之日。
他怀抱家国自由之梦,她怀抱得遇良人自由之梦,不过都是空嗟叹。
明知此是伤心地,不一样的月光,一样的凉薄。
吕思勉先生说,于历史而言,常人常事是风化,特殊人所做的事是山崩。
依此概念,红颜知己于男人是锦上添花、命运之潮汐风化。
芳心错付于女人却是寄托之山崩、容颜之一去不复返。
所以,最好的时光,永无可能对等公平,只在每个人心中最隐秘的地带。
或许,连自身也无从知道何时何地是最好的时光。
但于大多数人而言,难以完满的旧梦总容易显得更好。
就像侯孝贤拍台湾旧梦,总是更精确、更用力、更简洁。
最好的时光,在许多人眼里,往往却是残缺的。
念着错错错,等着放下的那一天,不再记得过往细节,始知新世界里的时光哪些才更美。
我望着滚滚红尘里的那些身影,总有些人执意与过去那些最好的时光,不肯相信旧人早已奔赴新的如花美眷,苦苦逗留在记忆边缘,相信他的苦衷和不得已,看不见星辰早已变换了面目,看不见身边人多少人那么用力着奔向未知的美好。
就像电影里的最后一秒,她轻轻展开信纸:短短几行字,仍然是家国、家国,却从不曾提及她的家将在何方。
原以为身为蒲苇韧如丝,磐石亦无转移,只当是夫复何求。
一朝说出口问一句,才知道是石落湖心,再无踪影。
多少男儿家国之梦的背后,是无数片片破碎的好时光。
多少家国之梦的背后,坐实的是无数不堪回首的伤心地。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千百年斗转星移,不变的仍然是同样的悲剧。
假若你心中藏着那么深深的美好,那么,一定要找一个可以肩负的起的人。
即便是女子,也不会相信,那样辜负小小自由之梦的男人,能挑得起更多人的自由之梦。
因为,为着任何崇高理由打碎旧梦的人,不过都是假勇士真懦夫。
我相信,所谓的情意珍重,从来不分高下,亦不分宏大或卑微。
我坚持,所谓最好的时光,自古以来亦不过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久旱逢甘霖。
还有什么比这些更皆大欢喜,普天同庆。
“欢乐不会在一生里出现两次,唯独玫瑰一年可以盛放两度。
”看它不是因为主演舒淇,张震,也不是因为导演是侯孝贤。
虽然的确因为遇见而更喜欢。
看它是因为看到封套上的一句话:任何时间,都要在一起。
1983年,侯孝贤从朱天文手中得到了《沈从文自传》这本书。
从沈从文的风格中,他发现一切都是明亮的,所有的事都变成一种过程,没有痛苦,没有悲伤,只有被人的胸襟和对生命的热爱来包容。
60年代的恋爱梦。
是心中的现在?
有纯朴的爱情。
整个调子是带点灰色的青绿。
对白不多,是有距离感的方言。
时间似乎是静止的。
这里面有一首歌,“思念你”唱出来是:思乱你……自由梦。
是心中的过往?
有凄美的爱情。
整个调子是斑驳的暗红。
对白完全略去,配上字幕。
“你可曾想过我的终身?
”她问。
他无言。
她不会再问。
这个自由,只能靠自己给自己赎身。
青春梦。
是心中的将来?
有疯狂的爱情——或者说还有爱情吗?
整个调子是乱的黑。
对白模糊不清,满篇疯狂糊涂的激情、性爱,除了这些,还剩下什么呢?
这一部分的原形是台湾艺人谭艾珍的女儿欧阳靖, 1 / 4 德裔犹太混血,双性恋者。
喉咙有一個红色¥形刺青,头后有一个刺青,整个左手臂有抽象的线状刺青,右手手背有A字朋克标志刺青。
是早产儿,心脏有洞,右眼渐盲只看得到色块,而且要每天服用癫痫药。
她说,我觉得刺青和拍照一样,是一种纪录生命的方式。
把灵魂、想法刺出来,就没有地方可以躲避。
必须坦承地面对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刻想法和决定。
我甚至想把身上刺满,因为我喜欢拿自己的身体做实验。
看看能把生命用到什么极限。
这三段的名字也不妨换过来,第一段叫作青春梦,因为那种甜蜜;第二段叫作恋爱梦,因为那种期待;第三段叫作自由梦,因为那种迷惘。
到底什么是最好的时光呢?
“所谓最好的时光,指的是一种不再回返的幸福之感,不是因为它美好无匹从而我们眷念不休,而是倒过来,正是因为它永恒失落了,只能用怀念来召唤它,因此它才成为最美好的时光。
”在时光的单行道上,那些最美好的已经一去不回头。
候孝贤的最好的时光,在多伦多电影节上放映时候,他已经重新剪辑过。
可以想象他参加威尼斯电影节时是如何的仓促。
影片的三部分,爱情梦(A Time for Love),自由梦(A Time for Freedom,),青春梦(A Time for Youth)。
我个人最为欣赏的是爱情梦。
故事发生在60年代的台湾,这一时间和地点是候孝贤熟悉的,也是他最擅长表现的,比如《童年往事》。
故事本身很简单。
拍摄的极唯美,我个人甚至认为演员的服装上可能过于唯美了些,真实中怕是不可能的。
难能可贵的是,除了美,还有一丝幽默。
带着小小温情色彩的幽默,当看到“警察局”时候,不由得让你不会心一笑。
自然而又行云流水的。
侯孝贤的水准和一贯风格。
第二部分的自由梦,我看到的是无声版本,黑白默片时代的做法:演一段,然后再打出刚才的台词在荧幕上。
青楼的场景很似《海上花》,也如海上花一般闷。
候孝贤本身是一个很关注政治的导演,但这次讲的政治。
却最后似乎便成了:“一个口口声声说要解放中国的男人,却没有解放自己爱的女人” 舒淇演得青楼女子是不自由的,她有对自由的憧憬,但梦却破碎了。
听着对自由的宣传,最后得到的却是失望,不知这是否是候想要隐射的呢?
最后的青春梦,是让人有些震惊的。
这个震惊不是惊喜,而是惊讶于,候怎么会拍出这样的东西来?
Pointless是我最大的感受。
整个内容似乎只是一些年轻人生活画面的拼凑。
是的,只是画面,却没有实质。
影片罗列出:一夜情,同性恋,颓废,低迷等等年轻人身上的一些现象。
最后也在罗列中结束了。
让人感觉,严肃的候孝贤在这个年龄忽然玩起了迷幻。
三个部分之间没有联系。。
如果看过候孝贤以前的电影,那么这部来说,他并没有突破。
没有新意。
影片最值得一看,如果刻薄一点来说,唯一值得一看的便是第一部分。
也许因为这一部分的时代,是在候孝贤回忆之中的,所以他导演得是那么的恰如其分。
那种恰到好处是非常引人入胜的,尽管故事简单,时间也短。
但却一下子让人沉浸到了电影之中。
让人感受到这段时光确实如如电影名子一般,是最好的时光。
我在看完第一部后,对后两部本是满怀期待的。
却越看越失望。
不过也难怪。
本来Three times是由三位导演拍摄的一个系列片。
(好像Three... Extremes(三更)的做法)但因为预算不足,最后由侯孝贤拍摄了所有。
我可以想象候原本计划的应该只是拍摄他的“爱情梦”,但最后却不得不节外生枝。
影片放在电脑里很久很久,今上午吃了早餐,太阳似有似无地透过玻璃窗射到我书房桌子的毡布上。
我打开了它——《最好的时光》。
影片有三段。
讲述的是不同年代的三个女子在人生最好的时光里的爱与哀愁。
三个女子都是属于社会下层的。
乡下逼仄的撞球室记分小姐、旧社会的风尘女子、新时代的歌手。
导演候孝贤让舒淇来演绎这三个女子可真是选对了人。
一个可以把性感演绎得单纯、端庄而又哀伤的女子。
一 爱情梦:1966年的台北高雄,舒淇穿着漂亮真丝衬裳,紧身的九分裤在陈旧低暗的撞球室工作,陪客人们打球,给他们记分。
这一切让我感觉如此亲切。
我想起了我小时家里也曾添置过一张台球桌,在那河边的三楼的大阳台上。
那是我还是小孩,只身在城关念书,只在周六回家。
不会玩这游戏,也没记过分。
那是妈妈为增加收入叫爸爸亲手打制的,那张台球桌为我们家增添了多少收入,我至今不知。
我只清晰记得来玩的大多是镇上的熟人。
有一次他们把球打飞,落入了阳台下那时还清澈的塘河水里。
扯远了。
男主角是张震,一个没考上大学将要去服兵役的青年。
玩了次球,简单的对话。
然后去了部队,淡淡的来信,曲折的寻找,忐忑不安的牵手。
故事伴随着整段的英文老歌rain and tears,如暗夜池塘里的白莲,悄然绽放,让人心动。
二 自由梦:1911年的这一段,所有的画面都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精致的古典家具,葱绿的盆景,华美的锦衣,风流倜傥的爱国文人与端庄隐忍美貌的风尘女子。
影片没有了对话,以繁体字幕代替,采取的是默片的方式,钢琴曲贯穿始终。
文人们聚集在一起商讨国事,舒淇抑扬顿挫而又凄厉的南音悠悠响起,把张震的目光慢慢慢慢地吸引过来。
好象只在那一刻,他是最关注她的。
在以后的相聚或书信里谈的总是国事。
小妹被有钱的好心人赎身了,舒淇问张震:“你,可曾想过我的终身?
”即使抹泪,她也是悄悄踱到他的身后,如此克制,如此忧伤。
最后张震寄来一首哀马关条约的梁启超的诗:“明知此是伤心地,亦到维舟首重回,十七年中多少事,春帆楼下晚涛哀”,让她和我这个观众,看到一种难以脱逃命运的哀伤。
三 青春梦据说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一个故事。
故事的时间是2005年。
一个化着烟熏装的双性恋的颓废歌手。
男子为她倾倒,女子为她绝望。
就是她,一个早产儿,心脏有漏洞,右眼失明并患有癫痫病需经常服药的现代女孩。
这段影片背景音乐嘈杂,对话很不清晰,又无字幕,看得我是心慌气短。
影片最后才缓缓升出导演及演绎人员的字幕在音乐的伴奏下,而我歪在沙发上久久未曾回神,以为最好的时光从未来临。
侯孝贤说“最好,不是因为最好所以我们眷念不已,而是倒过来,是因为永远失落了,我们只能用怀念召唤它们,所以才成为最好。
”张震和舒淇跨越三生三世所编织的是一个个梦,因为是梦所以呈现出不同的形状和色彩,是美好的愿想,是戒不掉的痴念,亦或是被诅咒的梦魇。
《最好的时光》是为了留下那些生命中无以名从的吉光片羽,以沉默或寡语的方式呈现恋爱、自由和青春,看似带着呐喊声响的词汇,这是东方人特有的诗意情怀,也是侯孝贤一贯坚持的艺术格调。
大量的长镜头、定格、留白,主要依靠张震和舒淇二人的眼神、动作以及情绪来演绎三段式的爱情故事,“恋爱梦”比较纯粹,为爱而爱,“自由梦”比较压抑,侯孝贤用了默片打字幕的方式,为爱而不能爱,“青春梦”则更多是情爱的铺张,为爱而不懂爱,全篇的对话极少,对演员的入戏要求很高,同时,节奏也显得拖沓而沉闷。
所有最好的时光,都在觉得和一个人在一起会比自己一个人好的幻觉出现之后,和想想还是一个人好之前。
第一段故事很像那段在边境的时光,相依之后,笑着分离,不会烫不会冷的恰好的精确温柔,就是短暂的最好的时光。
候孝贤新片,最好的时光,是三个梦。
爱情梦,自由梦,青春梦。
舒淇和张震,在这三个前后跨越一个世纪的梦里,演绎了三段爱情。
第一个梦,爱情梦,一九六六年。
候孝贤称这是他自己年轻往事的追忆。
没考上大学而将去服兵役的少年阿震(张震),在高雄乡下一间简陋的撞球厅,邂逅记分小姐秀美(舒淇)。
(似乎那时候台湾的撞球厅,都会有这样一个陪打球的小姐,有点像槟榔西施,起到招揽顾客的作用。
)阿震常去那家撞球厅,还写过信给在舒淇前在此工作的小姐。
她只是把他的信轻率地丢在抽屉里。
他在北上服兵役的前夜来找她,她已走了,于是他和秀美打球。
这里是一大段候孝贤惯用的长镜头。
他们只是静默地打球,甚至没有眼神的交流。
却能听得见两个人的心惊。
后来,阿震给秀美写信,浅淡的几句。
再后来,阿震有一天假期,来找秀美,她却已离开了。
他辗转地寻觅她,感觉像半天内走过了一个南台湾。
终于,黄昏时分,他找到了她。
两人见面,没有多话,只是笑。
笑得弯了腰。
他们去街边小摊吃面,然后,去公共汽车站等北上的车。
他明天九点前要回营。
在这里,候孝贤用了一个他电影里极少见的大特写镜头:两只手。
阿震的手犹豫地试探地接近秀美的,慢慢地握住,进而十指相扣。
两个人就这么拉着手,别扭地站在路灯下的细雨夜里。
阿震撑着伞,秀美半个人淋在雨里。
英文老歌《Smoke Gets in Your Eyes》烟一般地散开来,故事结束。
后来呢?
他们恋爱了吗?
结婚了吗?
幸福吗?
观众会如此庸俗地追问。
其实这些都不重要。
这十指相扣的一瞬,就是人生最好的时光。
穿过再漫长的灰黯岁月回头看,它都会像钻石般发出光来。
每个人尘封的心头,都铭记着这样的时刻,不是吗?
第二个梦,自由梦,一九一一年。
这故事里边有历史的情怀。
舒淇饰妓女,张震饰书生(其实就是嫖客,但这么直白实在有辱斯文。
)据说是由于觉得演员无法胜任文言日文夹杂的对白,干脆处理成默片,对白打在貌似金色刺绣的底上,古典而奢华。
整个故事由张震在舒淇处过的几个夜组成。
两个人在镜头里连指尖都没有碰过。
她默默地服侍他梳洗,他默默地注视她弹唱。
她坐在妆台前,头也不回地和坐在身后的他交谈。
他为梁启超办事,时常北上,也会去日本或大陆。
给她写来信,抒发时世之叹。
显是把她当作了知音。
想起有人说过,古人的爱情,往往发生在青楼。
他是个矛盾的人。
在报上发表反蓄妾的言论,却斥百两银子为“阿妹”赎身作别人妾。
嫖妓,且明显爱她,却不愿或不敢想她的终身。
(庸俗的现代话,即是,不愿为她负责。
)他的矛盾,导致她妾身不分明的哀愁婉转。
他去之前,她抑着满心悲怨走到窗前,不看他,问:你可曾想过我的终身?
他低下头,不答。
他去后,武昌起义。
他给她写信,书生意气满纸。
她只是用指尖抚过他的信,那深情蕴藉让人动容。
天啊,她真的如此爱他。
故事结束。
妾身仍不分明。
第三个梦,青春梦,二00五年。
这个梦我不喜欢。
继承《千禧曼波》的风格。
机车,pub,吸毒,电子音乐,同性恋,滥性。
现代的元素被纷乱地组合进一个多角恋爱的故事。
有爱吗?
还是只是性?
又或者,只是迷茫?
唯一我喜欢的镜头,是张震骑机车载着舒淇,她把脸靠在他肩上,一直颓丧空洞的眼神,那一刻好像有了内容。
好像真的是有爱的。
哪怕是错觉。
这就是这一代人的青春吗?
前两个故事中的书信往来,在这个故事里演变成了手机短信和网络留言。
古典的浪漫就这样被消解。
那么,爱情呢?
它还在吗?
这个故事怎么看怎么像是对现代爱情的一种讽刺。
第一个故事是真美好。
第二个故事里也有刻骨的温情在。
唯一到了这里,看不出美好,更看不出爱情。
总评:舒淇的表演是真不错。
第一个故事里与张震相对时,她是局促的,傻笑,偷偷地看他,眼波流转处流露出无限深情。
坐渡轮时,江风拂过她的头发,她的表情中有发自心灵深处的隐秘喜悦,不愿与外人分享,却能让观众感知。
第二个故事,她头发高梳,穿宽袍大袖,很到位的温良蕴藉。
深情是藏起来的。
第三个故事,颓废的现代女人,饥渴地抽烟,描成深黑的眼圈。
三个年代,三种完全不同类型的女人,在她一个人身上复活了。
拿金马奖是实至名归。
相形之下,张震的表演稍为单薄了一点。
个人最喜欢他在第二个故事里的造型,清瘦的脸,很帅。
又有书生气。
就导演而言,三个类型的故事候孝贤都拍过,简单地说,这部电影约等于《恋恋风尘》+《海上花》+《千禧曼波》。
导演手法上并没有大突破。
但是我还是很喜欢。
尤其是第一个。
尤其是那牵手的大特写。
是很俗,可我还是流泪了。
里边有导演的青春,也有我的青春,相信还有其他许许多多人的青春。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看了,不懂
挥泪怒赞
【冒失说出侯孝贤眼中“最好的时光(或最好的电影时光)”是哪一段并无太大意义,因为所有的时光都是被辜负被浪费的,也只有在辜负浪费之后,才能从记忆里将某一段拎出,拍拍上面沉积的灰尘,感叹它是最好的时光。】
=始于发丝的物语
第一个故事还行。也最接近我最好的时光。
拖,拖——
好男好女+海上花+千禧曼波
你这么美!叫他怎么能不爱你!!!
三个部分,第一个依稀有些侯从前的味道,第二个平庸,最后一个实在是次。侯拍现代都市和杨德昌、蔡明亮差不止一个档次,年龄愈大牵强附会矫揉造作的毛病愈发明显。音乐充斥了整个影片,显得好没办法。在侯的作品里这部实在是不怎么好,若是差些的导演我会给个及格分,鉴于是侯孝贤,高要求必须差评
近乎炫技式的导演。自由梦的字幕处理法很静穆。很给人空间。青春梦好像爱情万岁啊,舒淇和张震的这一段令人生疑。中英文片名构成互补
可能看的时候没在状态。。但实在是!!
张先生你怎么这么帅!!!!!温情要我命了!!!!
你妹的太肥皂了,离开10分钟回来再看,丝毫没有连接不上的感觉。
恋爱梦被拍得炉火纯青,太他妈侯孝贤了,任何种类的的青春回忆,都值得大哭一场。自由梦太伤怀,家国事的无力竟然联系在儿女私情上,不愁不行。青春梦是侯孝贤听了年轻人的故事,自己出来献丑就将这个故事讲得无趣了。其实哪有什么最好的时光,无非就是无力感。
实在是匪夷所思,很闷的文艺片
精致而又沉闷的电影。
老侯的片子就是很耐人寻味。
rain and tears ,all the same
真是忍受不了这种拿腔拿调的慢节奏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