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期待《山河月明》三年多的观众,曾经被片花惊艳了很久,此剧开播以来,期待越大,失望越大,客观来说,目前看到28集,心中评分是6.8到7分左右(加了陈宝国何晟铭等一众演员的滤镜光环)。
众所周知,《山河月明》从80集拦腰砍到45集,剪辑混乱,剧情寡淡,部分情节生硬,某些角色多余(比如删减前著名的白月光),这些缺点有目共睹,不再赘述。
然而,看到评论说这部剧篡改历史,还不如《大明风华》,我就真的忍不下去了,按照剧情,仅作对比,不捧不踩,有一说一:1.大明和蒙古问题:《山河月明》播出前,最让人诟病的就是凭空给朱棣加了个蒙古初恋,等同于给刘彻加个匈奴初恋,让历史上伉俪情深的帝后组合蒙上阴影(这点我也不能忍啊),但这是剪辑前,剪辑后的版本里,蒙古公主已经改成单恋,甚至两人交集都很少,某些片段眼神戏啥的估计是删不掉,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婚后帝后恩爱有加,琴瑟和鸣,无非是把两人青梅竹马改成先婚后爱,只是改了婚前设定,就算剪辑突兀,也不算拆CP吧。
反观《大明风华》,明英宗朱祁镇的钱皇后没出现,继承人明宪宗朱见深生母周氏被改成了蒙古女人,也就是说,朱祁镇被蒙古俘虏,还娶了敌人的女儿,生了儿子。
如果《山河月明》里给朱棣加了个白月光,没涉及到后代的情况下都要被骂到无数人狂打一星,那《大明风华》直接把明朝皇帝朱见深改成当时敌对族人所生的却没人管,是不是赤裸裸的双标?
2.历史人物篡改问题:没有哪一部历史剧能做到100%还原历史,为了突出戏剧张力,为了推动情节发展,为了表现人物特质,可以适量虚构,改编,前提是人物没有原则性的改动,比如把忠臣写成奸臣,把恶人变为好人。
《山河月明》也存在不符历史的情节,比如朱棣统领锦衣卫等,但主要人物,朱元璋,马皇后,太子朱标,朱棣,徐皇后,朱允炆,人物经历有所改动,但历史人设,相互关系,性格结局,没啥大毛病吧。
《大明风华》以孙皇后为主角,把仁宗张皇后辅政和于谦保卫北京的功劳加给女主,把孙皇后无能改成英勇,还给她加个白月光恋人,这些玛丽苏情节都不提了。
但以下情节,严重篡改历史:胡皇后一生贤德,无过被废,为了突出女主,剧里被改成反派,跟汉王朱高煦有染,虐待儿子媳妇;代宗朱祁钰,英明之主,保卫北京有功,为了衬托昏君朱祁镇,被改成反派胡皇后所生,胆小怕事,唯唯诺诺,后期被虐,精神不正常;历史上宣宗朱瞻基登基后平定汉王叛乱,把朱高煦打得投降,被朱高煦伸腿绊倒后用锅把朱高煦熏死,剧中他居然让朱高煦追着打,打到吐血,还被朱高煦用脚踩着头,画面不忍直视,简直把历史该得一塌糊涂。
如果说仅仅是改动部分历史,虚构几个人物,剪辑效果差,《山河月明》就不配叫历史正剧,那《大明风华》不就是披着“大明”的皮,干着黑“大明”的事吗,就算朱家五子戏份有看点,也掩盖不了“历史”二字包装下的玛丽苏本质,就说尊重历史这一点,《山河月明》更配得上“大明”二字。
加一星,纯粹是看不惯尬黑的,仅此而已。
本来只想打一星,看在冯绍峰的面子上,我再加一星,可是准备发出去的时候,还是把那一星抹掉了,真的,冯绍峰那么烂的戏份,我都要疯了;我真是受不了这一大堆的欢瑞大礼包,明明可以从太子驾崩开始拍,非要拍前面那么多一大堆又臭又长又没有用的东西,那些东西跟大家想要看的朱棣这个人有什么关系吗?
我们想看的是,朱棣如何上位打仗征服天下帝后情深相互扶持的不是来看你太子怎么样,皇帝怎么样,你的兄弟姐妹怎么样,还有他跟那个魔改的蒙古白月光怎么样好吗?
你妈的,前面那么多又臭又长的东西,跟老太太的裹脚布似的,还一大堆的人在那吹太子,那个角色演的好,大哥,他是主角吗?
花那么多的篇幅来塑造这个角色,真的很多余,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主角;而且里面欢瑞公司人也太多了吧,我去,隔壁长安诺直接打包过来的吧。
有我觉得有些角色,他甚至只需只需要用一句话都能带过了,非要让他出来说几句话,非要让他占几集的戏份。
说的难听一点,前面40多集,我觉得全都是浪费篇幅,当时同时追完的,现在想起来还是气的我头疼。
大家最想看的东西,你倒好,几句话,几个场景跳来跳去,这就算完了,跟赶着去投胎似的,气的我血压都高了。
高希希,我劝你,如果实在是拍不出好东西了能不能退休啊?
我真的服了,毁了冯叔一个这么好的机会。
期待了三年,终于等来了这个删删减减的缝合怪一样德《山河月明》看完了第一集,团结成分太大。
第一:战争主镜头是蒙古不是大明。
感觉就是蒙古在抗击明军入侵。
明军如日军一般残暴不择手段,突出了蒙古是北伐受害者。
第二:口型和台词不对,不知道修改了多少不团结的配音和画面。
光一个“元人”就很出戏了,明明口型是“达子”。
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团结大于天,删删减减31集,剩下的就是广电认可的主旋律。
毕竟元明一家亲嘛,也要考虑蒙古族同胞的观剧感受。
一句话总结:剧组拍的是真的《江山纪》,电视上播的是假的《山河月明》。
看到评分是5.5分,觉得有点高了,但是挺对不起我熬夜的黑眼圈。
首先,这部剧前半段导演的大剪子飞起,把剧情剪的稀里糊涂的。
真的感谢弹幕,你可以看到所有人都是蒙逼中,前后内容不连贯,跳戏严重。
听说是80多集剪成目前这45集的,可见之前那些注水的大多是狗血言情,因为本身古装剧就没啥可以编的。
从剧情看来,蒙古公主和朱棣肯定要有点什么的,剧里没有一看就是剪了。
老朱,马皇后,朱标是我想的样子,毕竟都是同袍,不会谁没事做杀同袍的。
动手前老朱也会考虑自己的感情和名声。
其他人的演技还好吧,但是真的有很多看脸的粉丝,什么诚毅走了就不看了如何如何。
这部剧只能靠陈宝国等老戏骨趁着冯绍峰才能拉来投资,其他小鲜肉你再喜欢,也拉不来。
何况那几个人年轻时的样子找谁都行没区别,还有里面女演员长的真没辩识度,除了马皇后,其他女演员换了人也发现不出来。
其次,说点观后感吧。
这部剧里面有一些停棺材的镜头,很多人就说“见棺发财”,咋说呢…看来唯物主义教育真的很有必要,还有反诈宣传。
这种剧引来很多人明吹,辱骂满清,我是很不理解的,明清一路货色居然还有人吹,不过也是清朝还有人反清复明,丝毫忘了明末时为了藩王只能一再剥削百姓。
人啊,就是贱。
明朝好吗?
不好,明从定国开始就已经土地兼并,藩王赋税沉重,拥兵在外的问题。
老朱可以镇的住,老朱死了,建文镇不住,只能还是武力的永乐上。
如果有人说明朝好,可以找找一个叫南辰up的视频,他是专门讲明朝的,里面老朱各藩王做的事只能用非人类来形容。
统治者有好的吗???
老朱让官员们老老实实的不贪污,问题老朱不缺钱啊,他住着最好的房子,用不完的钱。
这剧里有个情节好,功勋们骂老朱的儿子们,无非是投了好胎,没有任何功劳,谁会心服?
没有人会觉得钱少的,这是人性。
文臣误国吗?
建文三个活宝有错吗?
文臣确实误国,三个活宝想法没错,但是事情急了。
任何时候不缺提主意的人,缺的是躬身入局得人,能把事情做完做全。
认死理的人就是这样只考虑对不对,不考虑应不应该,这就是能臣与忠臣的区别。
自古忠臣多,但是能臣少。
还有崇祯帝有句遗言不知道真假,说的很对“文臣武将人人皆可杀”,这体现了崇祯残暴,还有面对利益大多数只有自己,什么忠孝节义就是屁。
从建文角度,他上来必须要搞事,他是晚辈,又是皇帝,他很急需要镇压住朝廷里外的藩王,功勋,老臣。
最后一部24史说的是什么?
是王侯将相,是刘汉李唐朱明,是各大武将杀伐掳掠,没人会记得靖难死的第一个士兵,没人会记得倒下去蒙古骑兵,他们都只是这些大人物的数字“今斩敌五千人”。
历史上太多苦难了,我们只是被左右的人,为了生活所裹挟,历史是他们这些大人物的,好与坏与我们无关仅此而已。
明朝?
清朝?
呵呸…
“那R9如此骁勇,我导演界小R9战他不过?
”“ 好电视剧,不过我想稍作修改——命高希希为百万粉丝,归降R9,便可攻取B站—— 我要睡了(大魏摩托)!
”“吃什么,是啊吃什么?
”“哈哈哈哈哈哈!
”“你是何人,我又是何人?
”“ 好啊,列位剧迷,你们要是再在这里放肆,就恕我高希希告老还乡了。
”
(播音腔)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常无奇。
烧鹅作为我国美食谱系上一道重要的菜肴,至殷商时期开始,就一直很受古代王公贵胄的普遍喜好。
在很多重要的历史时刻,都可以看到烧鹅的身影,它甚至直接影响了历史的进程。
这道美味的菜肴已经超出了美食本身,深入的融入了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中,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
贵族联谊
皇室联姻
战前动员
好片子一开始肯定就能用一些事件勾起观众紧张感,切入的视角让观众想跟着主创展现的故事时代去观看体验,山河月明倒好,明明大战之中,各种少年男女不符合心境的装X场景,合不合理不说,就非常突兀,剪辑的就很乱的感觉,几分钟大战,几分钟小年轻装,很割裂。
(战争场面特效非常假,尤其骑兵大规模冲锋,CG视觉很拉闸,不主要说)。
第一集演到最后几分钟了,陈宝国、张丰毅等老戏骨有分量能看演技的人才出来,老实说,第一集就让我完全兴奋不起来,后面二三集也是,竟是一些胡编乱造的桥段,搞得明军像侵略者,元军像抗战的,导演编剧真的牛(脑瘫)!
其实演绎皇帝一生的好剧有的啊,比如汉武大帝,就给人厚重的历史感和热血的民族感。
前期汉武帝小,戏份也就很少(本来就没什么好看的),焦晃等一众老演员,不是很好的把汉武帝成年前的十几集给演绎的超级棒嘛。
山河月明朱棣成年前,其实没必要非要突出他和女主,因为本来就没什么需要特别光环的,结果弄那么多装逼装老成的桥段,真的是减分操作。
陈宝国张丰毅那么多好演员,完全可以把朱棣成年前的剧情撑的满满当当,而且不会那么割裂,就感觉,为了演男女主光环,就要给他们多多的戏份和剧情,但又没啥好说的,就是感情,装X,三角白月光,无语了!!
搞不懂是现在观众变得给主创的印象是不会欣赏,不会看电视剧了吗?
年年都有爆款的剧,还有那么多百看不厌的老剧,不能学习下,抄作业也不会吗?
剧情不同,人家怎么抓住观众的,不能用心学学吗?
就一直把观众当猪,弄点偶像流量明星就想让观众买单?
多弄点脑残白月光爱情桥段就能吸引观众吗?
其实个人感觉,现在满屏幕偶像剧,瞎编乱造的宫斗剧,再不挑的观众都看腻了吧,真的有历史正剧,严谨好好用心拍,必然是爆款。
可惜了现在的导演编剧和投资方,竟是毁好的IP,历史题材。
唉,不说了,难受,看看后面几集能不能把观感提升上来把
山河月明昨晚看完第一集,查了查资料,已播的北征部分与历史有关键出入,因此,不适合当正史剧看,只能算历史的真人同人。
简单梳理下剧情,给有兴趣继续看的朋友参考。
看简介,整剧是朱棣的成长史,讲他怎样成为一个军事家、zz家。
第一集里朱棣一出场就关心着遥远的漠北的战争。
剧中的大漠北征,正发生着两场战役,一场是王保保(即扩廓帖木儿)袭击了李保儿(明征北大将军)的大营,一场是蓝玉(明将)袭击土剌河,俘虏了王保保的家眷。
朱棣虽远在战场之外,但根据两军的奔袭情况,预判战争的未来走向。
剧中他引用的“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意思分别是“奔跑百里去争利,则三军的将领有可能会被俘获”,“强行军三十里去争利,先头部队的主将必然受挫。
”古代的行军速度一天大约三十里,极限行军会导致部分兵员掉队,粮草辎重丢失,从而影响战局。
朱棣由此判断,李保儿(大表哥)虽有危险但没大碍,而蓝玉会遇到麻烦。
从这里,可以看出,朱棣的军事潜质。
从漠北的战役上,也可以看出:1. 王保保用烟熏取胜,是个狡诈智计型的将领,对明军是个挑战。
徐达未来与他对阵可能存在困难,剧中朱棣如果有机会参与对他的挑战,也不是容易的。
王保保妻子遇害,加大了未来的冲突。
2. 蓝玉急功近利且残暴、自大,既无视李保儿的命令,也不在意王保保与二皇子的亲眷关系。
蓝玉是太子朱标妻子的舅舅,从这里也可以猜测到,未来蓝玉可能成为朱棣的强劲对手。
3. 朱棣称呼李保儿大表哥,有亲昵的意味。
朱棣未来的妻子徐妙云(即未来的徐皇后)和朱棣一样,在第一集出场露脸,建立了基本形象。
民间传说,徐达背部长痈,医生说不能吃鹅肉,会死。
朱元璋忌惮徐达功高盖主,于是派人给徐达送去鹅肉,徐达是个聪明人,一看就明白了,第二天就死了。
剧中,徐妙云一出场就制止徐达和弟弟妹妹们偷吃鹅肉,接着又劝弟弟明白自家的身份。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为将门虎女,徐妙云是一个相对成熟,且有自己思想,性格相对强势的人。
她的成熟理性与朱棣的顽劣既构成冲突,也有一定的互补。
不管徐达吃鹅肉是不是真的会死,但徐家与皇家存在微妙关系是确实的,徐达与朱元璋的对立统一会延续到下一代的朱棣与徐妙云上,而朱棣与徐家的联姻也有可能改变他在朱家的地位。
朱家防徐达,会延续到防既是朱家儿子又是徐达女婿的朱棣上。
先介绍到这,第一集信息量还是不小的。
目前看到第6集,知道主角是朱棣,所以也做了心里准备,但是实在忍不了了。
现在最大感受就是这剧本浪费这演员阵容和投资方了,前后不连贯,看弹幕说是剪了一部分,那你没剪的地方也拉胯啊。
你改历史我都忍了,但是你讲故事都讲不清楚,这剧本有些地方想呈现出幽默,看的我真尴尬,有些地方又是故作高深,真是醉了。
想幽默有一说一大明风华朱家父子呈现的效果好多了,想要高深去看看大明1566好吗,这演员阵容我还期待好久,真服看优酷还控评,我真的笑了。
演员演技还是可以,但这破剧本,,呵呵
论朱棣的历史功过 建文元年(1399)七月到四年(1402)六月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为首的藩王军事集团与建文帝争夺皇位的流血战争,是明历史中极为令人注目的重大政治事件。
靖难之役前后延续四年,双方用兵达数百万之多,战火延及广大地区,暴殄天物,生灵涂炭,这是不言而喻的。
作为明初一场大规模的内战和牵涉皇仪更替的政治事件,却使精明强悍的朱棣借用屠刀之力颠覆了“仁柔少断”的建文帝统治,结束了短暂的建文新政,揭开了永乐继统时代的帷幕。
在看这部电视剧之前,对于朱棣,我们或许需要一个清醒的评价。
一、对反叛者的疯狂屠杀 “穷治党与”,“瓜蔓抄”(诛杀处罚和被惩罚者一切有关系的人),人事上更朝换代。
这是靖难之役后,明代政治的第一个变化。
朱棣是以燕兵问鼎南京,用“非法”手段取代建文帝的。
称帝之初,虽然军事力量已控制南京及今京沪沿线地区,但在皇权正统观念浓厚的明初,追随建文帝者依然大有人在,他们或者公开拒绝合作、举兵反抗;或者阳奉阴违,图谋行刺,对朱棣篡位称帝,表示出莫名的仇视。
有“读书种子”之称的一代鸿儒方孝孺,就以头可断,“诏不可草”的决绝态度,断然拒绝代朱棣起草即位诏。
身为开国“功臣庙位皆第一”的中山王徐达之长子、朱棣之妻舅的徐辉祖,在“成祖入京师”时,“独守父祠弗迎”,至死无推戴意。
左金都御史景清“绯衣怀列”,图谋朱棣,“欲为故主报仇”。
苏州知府姚善练兵勤王,南京陷落后仍决心守土与城共存亡。
袁州知府杨任亦准备复仇,惟因计谋泄露才未遂。
面对严峻的现实,朱棣为巩固血战夺取的皇位,采用“瓜蔓抄”式的诛连屠杀,血腥地镇压这些政敌们。
“始而募悬赏格,继且穷治党与。
一士秉贞则袒免并及,一人厉操则里落为墟。
”“方孝孺之党,坐死者470人,邹谨之案,诛戮者440人,练子宁之狱,弃市者150人;陈迪之党,杖死者180人,司中之系,从死者80余人。
胡闰之狱,全家抄提者217人,董镛之逮,姻族死戍者者230人;以及卓敬、黄观、齐泰、黄子澄、魏冕、王度、卢原质之徒多者三族,少者一族也。
”“方黄之狱,杀几万人,即不杀,谪戍边不死于道而死于边者,又几万人。
” 可以说,在朱棣的追杀下,建文朝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及都察院、大理寺等中央机构的重臣,地方上的封疆大吏,除降附者外,死硬的皇权正统派尽成为刀下之冤鬼,化外之流徒。
正如《明史》所说,“诸忠臣无遗种矣”。
朱棣创造的“瓜蔓抄”诛十族的历史纪录,实际上对朱明王朝进行了一次人事上的改朝换代。
毫无疑问,这是一幕人才被摧残的悲剧。
古人评价说“暴秦之法,罪止三族,强汉之律,不过五宗”,“世谓天道好远,而人命至重,遂可灭绝至此乎!”应该说,这种指责决不过份。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朱棣的屠杀,只是他在武力夺位后为巩固皇权这一特殊情况下的非常措施,而且只是针对那些对抗到底,坚决拒绝为他服务的人们所施用。
正如朱棣的臣僚所说,“不以叛逆处此辈,则吾等为无名”。
历史上象朱棣这样为了巩固政权之目的而大开杀戒的就不乏其人。
诛戮本身除充分暴露统治者为皇权而骨肉相残,肆意杀戮的野蛮本性外,过多的指责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在新生的政权有被颠覆的危险过去后,朱棣也实行了用法以宽狂,待人以诚的善后治国方针,使洪武以来急猛治国,刑滥法荀,律外加罪,以至朝廷内外、君臣上下间十分紧张的关系得到一定的缓和。
可谓是先杀后稳。
二、削藩迁都,“重门御暴” 第二代君主建文帝未经政治风雨的锻炼,“仁柔少断”,脚无大志,最大作为不过守成中,在清难之役中连事关皇位得失的亲征都从未考虑过,更不会想到择地迁都,开创一代新的业蜚。
朱棣君临天下,情况就大不同了。
朱棣长年戍守北平,在建文帝削藩策下得以荀生,又以藩王身份起兵“靖难”得以成功,这种特殊的经历使他对于与中央集权保留着矛盾对抗因素,其要治、军事力量强大到足以推翻中央集汉的诸王,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
为了夺回诸王的军权,杜绝诸王叛乱的潜在危机,在皇位稍稳后,旋即徙封藩邸于宣府的谷王于内地长沙,永乐元年又将对央威胁最大的宁王徙封于南昌。
此后,朱棣接连削藩,尽夺诸王兵权,使其“兵力不足与一镇抗”,彻底改变了洪武时代“宗藩备边,军戎受制”的封藩制。
从此宗藩成为一代“徒拥虚名,坐縻厚禄”的社会赘疣。
同时在经过徙民屯田,开发经济:疏浚运河,转漕东南:大兴土木,渴力营建后,于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朱棣正式迁都北京,将政治、军事中心北移。
形成了“重门御暴”,帝王镇边的政治格局。
三、创立内阁,沟通皇帝与行政机构的中枢连接,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明初的行政机构设置,大体上因循元制。
朝中设中书省,是为最高行政机构。
丞相对一切庶务有权专决,统率百官,仅对皇帝个人负责。
洪武十三年(1380),以胡惟庸为代表的相权与朱元章的皇权发生激烈的冲突。
朱元璋遂罗织罪名,残杀胡惟庸及其同党,断然废中书省,析其权归六部,罢宰相制,自己亲自问政。
洪武廿八年(1395),朱元璋犹悬后世设相,侵害君权,再次下令“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于重刑”从此,“丞相”一事成为朱明政治之大忌。
朱元璋废中书,罢宰相,固然促进了绝对君主专制局面的初步形成,但国事万机,君主一人根本就无力事事躬亲,这就造成了皇帝与中央行政机构间的权力真空。
建文帝继位,不论是精力还是能力都无法适应这种极端专制统治体制,必须进行更定官制的工作,很难谈得上实质性的突破。
朱棣南面天下后,打着恢复祖制的旗号,全盘否定了建文帝的复古改制。
亲自简选对自己忠诚而与建文帝瓜葛不深,且品级低,年纪轻,有能力的解缙七人入直文渊阁,此七人“授餐大内,常侍天子殿阁之下,避宰相之名,又名内阁” 自后,“内阁”之名及参预机务之事在中国古代史上出现。
朱棣死后,中经洪熙、宜德两朝,内阁制亦逐渐完备,嘉靖以后,内阁成为明代中央政权机构的核心,“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阁臣多兼六部尚书,其首辅俨然无冕宰相。
终明之世,虽然阶级矛盾尖锐,统治集团内部争斗激烈,地方势力无论如何也无法形成藩镇割据而与中央集权分庭抗礼的局面。
即使明末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农民战争烈火燃遍整个中国,唐末那种藩镇称雄的局面也没有出现,这就不能不认为与靖难之变后朱棣创立的内阁制,沟通了皇帝与中央行政机构间的权力真空有很大的因果关系。
四、突破洪武时禁令,任用宦官,沟通了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宦官,是起源于古代官刑阉人,作为失掉男性生理特征的男性劳动力,最宜在皇宫王府供事,实为帝王在三宫六院糜烂生活中所必不可缺少的官廷奴仆。
自问世以来就君子不齿,受尽人格侮辱。
宦官专权则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发展情况下政治腐败的主要内容之一。
朱棣上台后一反前制,靖难之役时,他得到建文帝身边宦官的帮助,使之在关键时刻了解到建文帝南京防守的虚实,从而下决心疾师南下,一举攻占南京,推翻建文朝。
宦官屡建战功,这种特殊的经历,使朱棣对宦官怀有特殊的感情。
至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出征漠北,病死榆木川止,贯穿永乐朝二十二年之始终,在朱棣扶持下,官官势力深入到明政权最高权力中心,成为他的心腹、耳目和爪牙。
不过,有两点我们必须作些具体分析。
第一,朱棣时的宦官参政与朱棣身后的宦官专权的区别;第二,宦官专权是否贯穿永乐后的明代统治之始终,而朱棣对其身后出现的宦官专权又应负何责任。
首先,宦官参政与宦官专权是有很大区别的,朱棣时代的宦官参政与他身后的宦官专权区别就更大。
正常的宦官参政如朝官参政一样,都是地主阶级统治的表现,即使参政广泛也只是作为巩固皇权的工具而已。
因为宦官、朝官除掉出身、生理特征有所不同外,在阶级本质上是难以区别的。
而宦官专权则不然,它超出了加强皇权这一范围,是以皇权的一定旁落为前提的。
朱棣重用宦官,本质上如同乃父封王诸子一样,也是从现实政治斗争之需要出发,在洪武旧臣、建文新党愤愚不平,新的政权机构又不能马上建立的情况下,为巩固其专制统治服务的。
我们需要考虑到到朱棣精明强干,勤于政事,既敢用宦官参政,也能严格控制宦官的胡作非为,使之如同朝官一样,朝着皇权巩固这-一目标协调前进。
宦官们还经常出使各国,成为外交大使,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郑。
总体来说,朱棣作为一个个体,他滥杀人才,残暴凶狠,专权专制,篡改历史,但是与此同时,他又拥有一般帝王没有的魄力和远见,最黑暗的与最光明的糅杂,这,就是后世封建帝王的复杂统一性。
但是无论哪种面向,目前的电视剧都没有呈现出来,这也是我们作为观众失望的地方。
剧情内容问题依旧是当今中国影视剧最大的问题,再好的服化道也难以拯救。
成毅被降维吊打。
表演风格很蠢!可比肩小时代的台词功底
从楚汉传奇开始,高希希就向资本低头了。从服化道到灯光台词都像是偶像剧,找老戏骨硬捧小鲜肉可以,但尽量不要选历史题材了。庆余年,穿越剧什么的不香吗?不要侮辱历史了
删减太多不连贯真的影响观感
15集弃
优点和缺点一样明显
上一次看給中國皇帝歌功頌德的劇是在二十來年前……fengfeng! look what you made me do(片頭曲很好,編劇太差,頭重腳輕,青少年時代的廢篇竟佔了前四分之一,匪夷所思。但有道是「情歌中精選最優美那一段」,全劇看完還是記取一些亮點:朱標撚髭,景隆微笑,譚淵朱柏楊榮一閃而過的美貌,朱棣馬上少年過以及——「夏原吉愛我」!!!
强烈要求删除蒙古白月光的戏份 并且增加朱标李善长胡惟庸刘基的戏份
不架空就别糟蹋历史了。
上来就放这么多人物是电视剧的大忌,剪辑杂乱,我一个中国人都记不住名字,这样怎么搞文化输出,可笑。
那个什么蒙古白月光……是靠啥关系占这么多戏份的。陈宝国儿子演的建文帝用力过猛,冯绍峰的哭戏看着尴尬,还有那些个年轻演员,台词念的生硬的不行……乱七八糟的感情戏、没必要打情骂俏、家长里短看着尴尬又难受。靖难的过程拍的潦草但好歹主要事件都对上了。布景、道具和服装看着是真不错,要不是这些还真看不下去。但是大规模的战争戏和大场面你要不就不拍,也别用那些纸糊的cg敷衍啊。“永乐盛世”之于明朝、之于中国历史都是光辉伟大的一个王朝,拍成这样的偶像剧,剧本写成这个样子,我们的历史剧还有希望么。
一集弃。高稀稀还是高稀稀,他咋这么喜欢拍历史剧,或许应该问,制片方为啥都喜欢找他拍历史剧?
22.5.2真是虎头蛇尾啊,但是听说删除了很多集,难怪有些剧情接不上,真服了当今审查机构,无语。
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打一星~演员演的很好,所谓不符合历史,谁规定电视剧改编必须符合历史了?只要逻辑合情合理有什么不好,这也是一种创新。非说历史怎样怎样的,为啥浪费时间看电视剧呢?回家看历史书呗。看电视不就图个乐吗,演员演的是那么回事就行了,这剧可比那些看着大滤镜,演员表情单一的历史架空剧好看多了~
高希希应该是最不尊重历史的历史片导演。明史,清史,元史一概给我滚。想洗白谁就洗白谁。朱棣篡权都能正当化,真的闪瞎了我。
这也配称历史剧?朱棣棺材板快按不住了
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
所有人的演技都能get,全员都原声台词这点就很可。陈宝国、张丰毅、王姬这几位老戏骨演技没得说,何晟铭将太子朱标的沉稳内敛演绎的到位,成毅演的少年朱棣很惊喜,小妙云的台词力感觉一般,不过目前来说节奏和氛围都还不错,期待后面的剧情~
虽说删减了很多,节奏很快,但看起来也还是挺不错的。明初的这几位皇帝(除了那个只会瞪眼的朱允炆)是真的个个了得。朱重八高皇后,朱棣徐皇后,这两对的爱情也真的是慕了。也愿我祖国永世繁盛!2022.05.01
被删减得完全看得云里雾绕乱七八糟的,不想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