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景道具还是很用心的,场面也算是宏大,以为会是一个惨烈深刻的二战故事,结果看的人昏昏欲睡。
故事大背景是盟军诺曼底登陆后的一场失败战役:市场花园行动,由蒙哥马利策划并指挥。
本片故事只是这次行动的一个局部地区荷兰阿纳姆的一场局部战役。
英军空降后散布在小城各处,更倒霉的是德军一个师在此休整。
英军只得各自为战,被歼灭、被俘、血拼突围,各种结果都有,损失惨重,扎扎实实的一场失败。
这种大败中挖掘感人故事有难度,讲1944年的反战情绪更有难度,这可是反法西斯战争。
相反,一战故事讲反战就容易被大家接受。
但是看片头是荷兰牵头拍的,就容易理解了。
二战中,荷兰基本是中立态度,是别人在我家干仗。
而且故事主线也是荷兰反法西斯正义青年为盟军送去了关键情报,虽然没有扭转局势,起码减少了盟军损失。
看到英国军人威尔为救军官枪杀两名德军一段情绪激烈的表现,个人觉得这个反战情绪煽情的有点过了,不能理解。
从敦刻尔克撤退到戈林对英国的长时间轰炸,任何英国人的反抗情绪都是满满的,何况一个有荣誉感的高级军官的孩子。
另外,一旦上了鲜血淋漓的战场,心理建设也就迅速完成,怎么可能你死我活之际杀两个凶狠的德国兵还有那么激烈的内疚反应?
总之,这片子个人觉得味道很怪,虽然很喜欢1917、现代启示录、阿甘正传、锅盖头。
杀还是不杀,是人性成熟与否的差别。
当一个人头脑简单的时候,很容易被告知某些人是坏人,必须杀掉(志愿加入德国军队的年轻人A被告知犹太人都是坏人)。
但是,当成长并成熟之后,你就会发现人是一个复杂的个体,不是单纯的好人或坏人(姐姐劝弟弟不要去自首,告诉他不要管人质的死活,当弟弟被德国军队抓起来后,又想用地图换取抵抗组织营救弟弟,当弟弟被枪毙,又决定把地图冒险送到盟军手里。
同样,爸爸在战争中作为市长和医生好像也帮助德国人,并想要和德国人讨价还价)。
从一开始的服从命令开枪枪毙那个弟弟,到没有开枪杀死盟军空降兵B,反过来,B从地下室击毙德国士兵到没有杀死青年A,而A也终于完成自己的觉醒和救赎,杀死看守,救出姐姐…… 这是一部优秀的反战电影,人性的光辉是从动摇到反思,从反思到挣扎,从挣扎到觉醒,从觉醒到反抗和自我救赎的过程中迸发出独特的光彩的……杀或不杀,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痛苦的反思和勇气的抉择……
片子拍的整体不错,特别是前半段让人对结局期望很大,结果结尾有点拉跨了。
几个地方吐一下槽,1. 滑翔机上只有五个士兵?
虽然飞机被击中过,但是没看到有士兵死亡,最后只有五个人,那这架滑翔机跟着去是做什么?
至少也得有二十个士兵才有意义带着这架滑翔机吧。
感觉为了省成本和好安排剧本,人太多的话不容易安排军官死亡的情节。
2. 两个士兵准备上船,为什么一个人不走?
我开始以为他们要去原定计划的地方跟德军战斗,有危险所以另外一个士兵害怕,结果对岸是加拿大军队。
难道是怕水吗?
一个人留下不是更危险,没法理解另外一个士兵选择留下的行为。
3. 高管儿子最后找到加拿大军队,那五人小队的这一段描述对剧情有什么作用,表现他的英勇?
感觉就是刷了点经验值,对剧情没有任何推动。
正常的剧本应该是几条支线人物最后汇合,各自的支线情节对最后的结局有关键作用。
比如女主部分,因为她弟弟被处死,所以作为办公室文员的她才会参与送情报被德军抓住关在屋里。
如果没有前面的情节,女主为什么会出现在监狱,荷兰兵最后和纳粹的搏斗也没法发生。
荷兰兵的线,因为受伤遇贵人,才会被调到德国将军办公室,与女主产生交集。
又因为告密,所以被派到前线,与高管儿子有了交集。
没有前面的故事,荷兰兵后面的情节都没法发生。
高管儿子的线却是回到本方军队,这不是相当于回到了初始状态,最后参加突袭与另外两个人物产生交集跟前面的经历没有直接关系,这样安排还不如让他开局当步兵算了。
虽然那段拍的不错,但是跟主线剧情完全脱节。
4. 荷兰士兵跟女主告密被发现,居然只是派去前线,这个惩罚是不是太轻了?
至少应该让德国将军说一句因为你之前的战功我不枪毙你,那样还合理点。
5. 大部队攻击不说了,漏洞太多,不过考虑预算也没法吐槽太多。
战争片。
从三个年轻人的视角去看这场为了抢夺港口的战争,反映出战争的残酷,反战情绪很浓。
没有英雄,没有逃脱,非常真实的影片,盟军也会怯战逃跑,德军也会誓死抵抗,让战争真实直接地展示在眼前……为了为反击德国战场的盟军提供补给,盟军和德军对荷兰的一个港口城市展开了争夺。
本来撤退的德军又回来布防,盟军也想方设法,要夺取这个城市。
女主一开始以为盟军已经打过来了,就和女友一起去看看战况。
目睹了弟弟因为照相机被德军砸坏,于是用石块袭击德军汽车,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情。
虽然弟弟逃脱了,但是返回布防的德军却开始追究这个事情,而且还抓住了好几个与弟弟相似的孩子进行询问。
女主的父亲知道后,找到了他医治过的德军负责人。
负责人骗父亲说,只要弟弟自首,就不会重罚弟弟的。
结果弟弟被带走后,德军对他施以酷刑,逼问他照相为了什么?
有没有同伙?
弟弟不堪酷刑,供出了同伙,结果地下组织被破坏,自己也被枪决。
为了救出弟弟,姐姐不但把弟弟的照片交给地下组织,还按照他们的要求拿出了很多有价值大情报。
地下组织被破坏后,她还主动去送情报,为了掩护同伴离去,自己被德军抓了,关了起来。
参加德军的荷兰少年是因为家境贫寒,没有报答生活,自愿参加德军的,在受训后就上了战场。
在一次防守战中,为了救护自己的战友,被打成重伤进了医院。
病愈后到了德军准备固守的荷兰地区,做了指挥官的秘书。
他目睹了女主和父亲前去为弟弟求情,帮助女主和父亲脱险,还在知道女主弟弟要被枪决时,去告知女主,结果被发现,又被发配到前线参战。
前线失守,他跑回后方,正好德军准备撤退,要处决女主,这个荷兰裔德兵打死了准备处决女主的德国军官,自己也身负重伤。
还有一个盟军指挥官的儿子,是个飞行员,驾驶滑翔机的。
因为喜欢冒险,很多人都不愿意与他搭档。
在执行飞行任务时,遭到德军地面炮火袭击,与滑翔机的队长以及三名战士一起迫降在德军占领区。
四个战士拖着受伤的队长一路艰难前行。
在发现一处住所后,他们在这几休息。
其中有两个战士不堪重负逃跑了。
指挥官儿子与另一个战士继续带着队长前行。
在一处住所,他们放下队长,去找船只,准备坐船渡过海域找到大部队。
但是当他们发现船只,回来时,有两个德国兵闯进了队长所在的房子。
他们与德国兵对峙,德国兵失手打死了队长,指挥官儿子发狠杀死了两个德国兵。
然后指挥官儿子准备和另一个士兵用德国兵的筏子逃走,但是另一个士兵没有上船。
指挥官儿子找到了大部队,又被编入了在堤坝上冲锋的队伍,他们在女主朋友送出的情报帮助下,从德军背面偷袭了德军,与付出惨重代价的正面部队一起击溃了德军防线。
最后他们冲进德军的后方指挥部,看到女主正用纱布按着血流不止的荷兰裔德国兵的伤口,德国兵已经没有了气息,满脸泪水。
战争对于每一个来讲都是残酷的,作为观影者都希望残酷的事都会有转机,就像希望被抓走的儿子可以被善待,危难时刻会有人出手相救;希望一直抱有对同胞恻隐之心的荷兰裔德国兵可以逃出战争的魔掌,回到家人身边,讲述战争中的种种身不由己;希望战火中仇视只是因为各为其主的无奈,人与人之间恢复信赖,相互和善一些,但是所有的这一切,在战争面前都不堪一切,如幻梦一般,耳侧响彻的永远是受难者的哀嚎,绝望的叹息,以及让人目不暇接的枪响声……战斗场面的长镜头一直是最震撼的,一路冲锋,枪林弹雨,爆炸丛生,血肉横飞,尸横遍野,一个好端端的人,转瞬之间就变成了支离破碎的肉块,这样的震撼,常常被作用,也一直震撼着所有观影者。
哀嚎声、咒骂声,如影随形的子弹,无处不在的爆炸,几乎让人喘不过气来,到处的尘土横飞,到处的泥泞不堪,让战争的质态非常得完备,身临其境。
很多的抵抗都是出于义愤,如果没有弟弟被抓事件,女主可能还是市长办公室的文员,天天干着为纳粹服务的工作,但是走了仇恨,才会不余余力地抵抗,哪怕就是微不足道地一件小事。
很真实的一部电影,视角很好,用年轻人的角度看战争,残酷而真实,振聋发聩……
3星,影片的质感与细腻尚可,也反应出了一定的人文关怀与战争反思,但是影片内容跟片名明显不符。
战役那是没有的,顶多算是一场战斗,也可能是预算不足,前面铺垫好的故事和气势不错的滑翔机空降作战吊足了胃口,但到最后都没有盼来大场面,只能虎头蛇尾般的匆匆结束了。
估计没钱所以就选了这场名不见经传的战争来作为故事背景, 与小气的场面来作为对比,人文拍摄倒是有一定的深度,不过主要反映的是小年轻们的迷茫与觉悟, 可惜几位主要年轻演员从头到尾也没太弄清楚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战, 相反的反派德军上校倒是立场非常坚定,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电影前期不错,后面烂尾了,我认为问题主要出现在那个荷兰籍德军士兵角色上,刚开场在苏德战场比较英勇,负伤后认识贵人去后方做文职,其实这里就该表现他苟且偷生到最后比较真实了,因为那时候德国即将战败,这种不是特别坚定的骨干份子考虑后半生新的开始有非常真实的动机,法西斯团队里面谨小慎微也不至于敢那么大大咧咧地帮女主,开头就知道法西斯角色没有好下场的政治正确会干扰,没想到结尾搞的还真是为了救女主角死了。
其实写成救了女主角,女主角帮他投降也好,的确烂尾了。
还有战斗场面的确太潦草,攻击滩头前没有炮火准备,第二遇到阻力发现火力点了,呼叫的炮火支援也太少。
后期侧翼包抄部队交火太短暂了,很多对射镜头都没有,这种感觉核心防线没有突击炮配置,没有装甲部队太扯了!
与几部经典电影还是有很大差距,唯一亮点滑翔机迫降及室内近战的紧迫感那段不错。
玩会儿战地5,德英对抗地图,搂几局自我补充!
因为打开了Netflix就顺便把之前收藏的这部看了,结果非常好看,期待值十倍以上!
现在想来当时是因为这个电影在英国网飞整周都排第一我才收藏的,因为1对Netflix上的电影的质量不信任2对近年来传统战争片的质量的不信任 在这双重偏见下之前真的没啥期待,可是看了发现真的很不错!
1. 英国士兵Will的角色发展:Will这个人物的成长轨迹让人惊喜。
一开始Will没有犹豫杀掉了向自己投降的德国士兵,在经历了己方伤亡惨重的进攻、敌人可以杀掉自己却留自己一条生路这些事后,最后他看着敌方士兵(van Staveren)的背影的时候选择放他走。
可以说,他对“敌人”、战争和生命的态度都发生了转变,从对生命持一种漠然的、轻率的态度到明白了生命的重量,从认为敌人都该死到尽己所能的保留自己的人性。
“战争本身是残酷的,在当时为了赢必须杀害生命,但是卷入其中时一个人应该尽最大的努力保留人性和善良”成功让一个角色产生了这样真实的、能让观众理解的思考,就传达反战信息来说这部电影是成功的。
让人惊喜的是这样“从坏到好”的转变是在一个盟军士兵身上出现的,一个本来就属于“好阵营”的角色,这样的角色发展在关于二战的作品中真的很少见,我甚至想不出自己是否根本有看过。
通常盟军士兵的发展不是经历苦难——变英雄/勇敢就是变得disillusioned、因为看清丑陋的现实而变丧。
这部电影能这样发展一个角色,也说明它是真的把重心放在个体、放在“人”身上:不是为了体现某个思想(英雄主义、战友的团结或反战)而拿一个角色的故事去说明,而是展现一个活生生的人在当时的境况中会如何反应、成长。
这点真的让人惊喜。
2.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看“我们的父辈”时的感觉:电影描绘了几个荷兰年轻人不同的命运,通过这样的缩影展现了一个时代下一个民族的命运。
我非常喜欢士兵和抵抗组织两个年轻人一个坐上囚车一个坐上军用卡车、一个面对另一个扣下扳机那一段,真的拍的很好,非常直观地让人看到命运的分岔口在两个年轻人面前展开,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洪流如何挟裹着个体往前。
我很喜欢导演拍van Staveren的方式。
van Staveren是加入了德军的荷兰年轻人。
像拍英国士兵Will一样,导演拍荷兰小士兵始终是“以人为本”,让观众觉得非常真实。
巧妙之处是,导演以一种观察的、冷静的、不带感情的态度来展现这个角色和他的故事,结果却非常有效。
这个角色的生命轨迹从头到尾都是平凡的、因为黑白交加而呈现灰色的。
战争让他感到疲惫、沮丧(前线和秘密警察的可怕、被迫作为侵略者面对自己的同胞、老兵煽动性的消极言辞)他的良知和民族情结偶尔让他“做好事”(告诉荷兰女孩她弟弟被抓了)但他从未表现出明显的反抗意识,从始至终好好履行作为德国士兵的职责,只有结尾,这些之前的种种叠加对他产生的动摇的效果才爆发出来---但即便是这时候,也是一件偶发的,个人对个人的见义勇为行为。
他既没有做过罪大恶极之事,也没有什么英雄事迹。
最后他虽然可以说是醒悟了、回归了和同胞的同一战线,但也没有拍摄说明他自己对此有任何清醒的认识。
但就是以这样观察的、记录一个凡人的拍摄方式所塑造的角色,会在结尾让观众产生一种悲悯之情:那个时代,荷兰有这样一些误入歧途的(misguided的)年轻人。
也因此能体会到导演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命运的悲悯之情:“在那个混乱的苦难的时代,我们的民族有这样一些误入歧途的年轻人。
是,他们是我们民族那一代的一部分。
” 现在想来,电影中他在战争后期所受的种种苦,包括最后的死,其实也应该看成是赎罪的一个过程,更加增强了这种情绪。
这样记录的、承认的,没有恶意和恨意而是叹息的态度,使传达悲悯的情绪非常有效。
悲悯的起源当然是爱---类似母亲对犯错的孩子、迷途羔羊的感情。
于是简单来说:是爱国。
可是观众看的时候完全不会想到这两个字,是非常有效的润物细无声,甚至还是通过刻画一个“叛徒”。
3. 一些其他的点:摄影在线,有些镜头让人很难不想起敦刻尔克。
我内心就:噢!
很好!
找对了方法!
战争场面也都质量在线。
真想在大荧幕看……没有什么电影拍过荷兰洼地和沼泽的战斗,被水淹了的小镇也没见过,这些还是很让人有兴趣的。
二战电影那么多,现在最忌套路。
情节推进在线:虽然没什么特别之处,但属于高质量无功无过,可以放在好好讲故事的一类里,不会闷。
拍了欧洲平民、德军、盟军三方,非常丰富啥都拍了,属于二战迷粉丝向,127分钟真的爽飞了(我的眼睛好快乐好快乐看到八月他弟弟跟八月走了一样的戏路又开心又感慨,看到他演贼坏贼坏的秘密警察真的讨厌不起来,跟他哥在无耻混蛋里如出一辙,我也是从哥哥演nazi看到弟弟演nazi的人了,哈哈哈。
今天看到慕尼黑那部的评论里有人说看jannis和八月的对戏感受到德国演员新老交替、不管演好人坏人德国男的一个都别想跑!
没错~二战片德国男的一个都别想跑 嘎嘎嘎嘎 给我使劲拍
【镜杯阁影评】最近连续看战争片,基本都是二战题材的,这部影片叙述了发生在3个青年男女身上的故事。
他们一个是在空降兵服役的英军将领的儿子,一位是被征召入德军的荷兰小伙,还有一位是荷兰瓦尔赫伦岛市政厅工作的女青年。
三个看似缺少联系的角色,随着剧情的进展,在最后时刻汇合啦。
1940年5月,德国入侵荷兰,瓦尔赫伦岛随荷兰全境被占领。
德军迅速将其纳入“大西洋壁垒”防御体系,修建碉堡、炮台和雷区,以抵御盟军可能的登陆。
该岛控制斯海尔德河口,是通往安特卫普港的咽喉,对德军后勤至关重要。
诺曼底登陆后,盟军为打通安特卫普港(1944年9月解放),需清除斯海尔德河沿岸德军。
瓦尔赫伦岛成为关键目标。
1944年10月3日,盟军轰炸西卡佩尔堤坝,引发大规模洪水,75%的岛屿被淹,削弱德军机动能力,但导致平民伤亡和农田盐碱化。
解放瓦尔赫伦岛战役(1944年10-11月)被称为“贪婪行动,”由英国和加拿大部队主导,分为两阶段。
第一阶段,英军第4突击队登陆弗利辛恩(Vlissingen),遭遇激烈抵抗。
第二阶段 加拿大第2步兵师和中海突击队从西侧进攻,利用水陆两栖车辆(如“水牛”)穿越被淹区域。
经过一周激战,德军于11月8日投降,约4万人被俘。
盟军伤亡约13,000人(含平民)。
洪水导致数百平民死亡,数千人流离失所,农业因盐碱化多年未恢复。
安特卫普港于1944年11月28日开放,极大缓解盟军后勤压力,加速西欧解放。
战后荷兰政府耗时数年修复堤坝和基础设施,岛屿直至1950年代才完全恢复。
二战里头,很多著名的战役。
但是,这次故事并不想讲那些著名的战役,在这个“被遗忘”的角落里,发生的战役,一样死人,一样让身处其中的所有人深受其害。
又有什么“遗忘”或者“不遗忘”,都是绞肉机下的粉碎。
故事分为三条线,德军、盟军和当地反抗组织。
先说说德国小伙儿。
这位小伙儿在东线,也是出生入死,肠子都打出来了,塞回去继续战斗,也算得上是骁勇善战了。
在当病号期间,这位德国小伙儿遇到了一位军官。
这位军官大概早就看透了这糟糕的一切,在指导了小伙儿一些“人生哲学”后,选择了自杀。
小伙儿伤愈后,回到荷兰做了文职。
此时的荷兰,处于异常敏感的境地。
一方面看到了解放的希望,一方面还在被德国蹂躏。
身处其中的老百姓大概是最无辜的,左右为难,想到未来,一身难洗的标签,想到当下,德国已经日暮西山。
说白了,老百姓只不过是当权者的资产。
当身为资产时,或许可以苟安。
但当资产面临有被他人抢占的风险时,谁也不知道当权者会不会拼个鱼死网破。
那些对未来怀有美好愿望的人们,在“当权”和“倒台”面前,其实都没什么两样。
打了败仗的军队,面对手无寸铁的百姓,照样可以挥起屠刀。
黎明前的黑暗,说不定更黑。
只是奈何这年迈的医生,对人性还存在着美好的期待。
这种期待,就像是空中楼阁。
我要自首,但首先得答应我俩条件。
这样的行为,说不出的荒谬。
不知道老外是不是有类似的传统,所以医生才有这个“底气”去与虎谋皮。
以为努力工作就会获得尊重,真是白吃了这么多年大米饭。
故事里头还有盟军。
滑翔机可以了解一下,在以往的电影里头好像没有见识过,二战时期竟然还有这种战术部队。
荷兰糟糕的地形也了解一下,这伙滑翔机战斗小队,整天都在泥泞里跋涉,鞋子估计是超级防水。
这个小队,最终剩下俩。
一人选择了逃兵,一人选择了决不投降。
选择绝不投降的这位,还是大人物的儿子。
可是这残酷的战争,是不会因为你是谁而格外开恩的。
在最后的战斗里头,这位也是被打得屁滚尿流。
故事最后的战争,拍得相当残酷。
这是个赴死的定局,然而上头下命令了,战士必须往前冲。
那边的德国人,只需要在战壕里头扣动扳机,就可以大把的收割人命。
这样的冲锋,意义何在?
一般情况下,我们把它解释成“为了信仰”。
可惜最后,扭转战局的是一帮“平民”,这份牺牲了太多的情报,终于送达到盟军手中。
这让此前的惨烈的牺牲,显得更加苍白。
这场战役,盟军牺牲3000+,德军死亡4000+,平民牺牲2000+,战士们可以得到荣誉,平民大概只是“附加伤害”。
《被遗忘的战役》,个人觉得,是近来难得的、重视剧本故事、多线叙事的成功作品。
如果有大牌,有宣传,应该能大片典范。
与之相对的,个人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老港片《恋战冲绳》——无视剧本,重视大咖。
出品人是向华强,根据向先生的一向作风,宣传规模不会小!
可惜那电影,个人觉得不怎么样!
《被遗忘的战役》
《恋战冲绳》《被遗忘的战役》电影重点——盟军士兵、德军士兵、荷兰平民,三个不同的人,因为残酷的二战,命运彼此交织。
爽点设置应该是——三个不同视角,对残酷战争的多方位展示。
有优秀剧本故事为基础,各个人物能轻松自在地有血有肉,细节能有条不紊地似模似样,运镜也能游刃有余地或长或短,或辽阔,或细致……总之,个人感觉,就一切的井井有条,大多是建立在剧本故事的精湛上!
尤为难得的是,这是多线叙事的剧本故事!
看似一个故事,其实是好几个故事融合在一起。
在有限的短短时长里,一起起承转合,一起曲折,相辅相成,很不容易的!
总结:推荐全片翻,感受剧本故事的精妙。
《被遗忘的战役》
大概是盖里奇,重新引领了多线叙事的剧本故事风潮,他代表性的《两杆大烟枪》,成就不必赘述。
国内的《疯狂的石头》等一系列电影,也成绩斐然。
多线叙事剧本,几乎都能当成宣传点了!
它们似乎都验证了一个道理——如果是冲着做好电影去的,一剧之本好了,不需要大咖带流量!
也不需要大宣传!
自然而然就能好!
《被遗忘的战役》剧本故事好,所以电影总体出色。
老香港电影《恋战冲绳》正好相反。
那港片,剧本故事薄弱,不是好电影。
《恋战冲绳》《恋战冲绳》,听片名估计不少人陌生,可那片子聚集了——已故的哥哥张国荣,天后王菲,影帝梁家辉,视后黎姿,等等。
在内陆,光这些名字就够牛了吧?
何况,当时,还有能和他们配套的配角——谷德昭、车婉婉等。
今天,在内陆,这阵容想都不敢想。
不要说,以前他们更巅峰!
这电影能7分,靠的大概就是阵容。
起码,个人是这么觉得的。
《恋战冲绳》电影重点——一个风流倜傥的国际大盗,一个带着一大笔赃款的漂亮前极道情妇,一个憋着劲破大案的、落魄、却记忆力超群的小警探,意外相逢相遇在风景美如画的冲绳,各自的命运,意外重叠交错。
这是一个虎虎生风的多线故事设定,具备了多线叙事剧本的漂亮基础。
普通人也能依此胡诌出许多觉得有趣的的故事来——或热血悲壮,或曲折诡异,或群雄乱斗……想想就精彩纷呈!
依照选择风格的不同,爽点也可以轻松愉快针对性设置。
可它不。
它选择无视了这个剧本设定的精妙,不把打造漂亮的剧本故事当回事。
故意弱化故事情节,把原本打算精妙的剧本设定,定成了一个弱智向的爱情小品!
爽点设置成,就那些大咖在冲绳的写真秀。
只剩下偶像粉丝向的卖弄味道。
当时,不知道算不算成功,现在看来,成了凑数的。
永远的花美男张国荣负责帅,天后王菲负责酷,只有一向好戏的梁家辉,一根筋地努力希望继续好戏,奢侈到把黎姿当“工具人”浪费……大概投资人认为,有他们站那,就能佛光普照,天花乱坠了。
就哥看来,是强行的五颜六色。
涂抹痕迹太重。
有姿势,冇实际!
看似热闹,实际无聊。
不知道假如有机会重来,他们还会不会这么做?
所以,总结:这电影不怎么样,懒的短视频都不用翻,不会错过什么经典。
当然,就喜欢这几个大咖的,粉丝向观众,自然值得翻!
胡说八道不要钱,胡说九道不负责。
个人意见,尽管不同。
网图,侵权必删。
几个年轻人在战争中扮演着无足轻重的角色 谁又能想象得到那也是他们的青春啊!
剧情不合理,姐姐想帮弟弟报仇,德军也没人监视她。英军的滑翔机迫降了,也不见德军搜索,德军士兵被杀死两个人,也没见行动。逻辑性太差
不太多见的市场花园行动题材,一场相对破碎的战役,和战争中的普通人相对失败的一生
一个是盟军,一个是德军,一个是平民。盟军小伙子很勇敢很热血,直到亲临战场亲眼目睹了超越想象的残忍血腥。德军小伙子很疲倦很PTSD,偏偏置身的那个阵营总是亲身制造残忍血腥。平民小姐姐很隐忍很与世无争,却因为弟弟的横死决心反抗、亲手摧毁那份残忍血腥。一个从好战到参战,一个从参战到厌战,一个从避战到止战。两个男生都有“第一次开枪了,第二次没开枪”的变化,没开枪的那次,他们刚好举枪对指。平行蒙太奇,逐渐合拢到最终的沙场上,百川归海式相遇,彼此对立,却又彼此救护、彼此宽恕,共同承受了悲剧,以至于目睹死亡和擦身而过时,都没时间好好伤心。
1944 年 11 月,在被淹没的泽兰省瓦尔赫伦岛,数千盟军共同抗击德国军队。为德国人卖命的荷兰男孩、英国滑翔机飞行员、被迫加入反抗军的泽兰女孩,三个年轻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三人面临重大抉择:他们以及更多人的自由,现在全掌握在他们手上。
西线无战事,这样的也叫战役,大毛付出的那么惨痛的牺牲,歼灭几乎所有德军精锐现在却是这样的结果。
没啥意思,没什么大场面
真的没看出是马尔福少爷,就觉得眼熟。。。视角很独特,值得一看。
马尔福都演父辈了???
战争场面算是投资到位了
殺戮、恐懼、絕望……感覺還缺一點力度
看完依然被遗忘
灰暗、阴沉、压抑、过度的音效。第一次看荷兰电影,讲述德国铁蹄下的反抗史。很多人对战争片、历史片耿耿于怀,说三道四,此类片自然不如虚构的故事片、爱情片设计精巧,情节跌宕起伏,但是确是对历史的一种缅怀,如果无人去拍,谁会在意那些注定会消失在时间里的历史,特别是不在世界话语权主导的国度。二战的电影,至少能让人记住,被奴隶的人们,曾经做过的反抗和牺牲,不至于最后毫无痕迹。
战争中小人物的一念之差……
9/10。RAF的伞兵滑翔机铺天盖地,可太帅了。
战争片突出的是人性,而不应该拉仇恨。
如果谎言足够大,并且说的次数足够多,那么人们就会开始相信这谎言
小成本战争片。三个年轻人三条线,入了德国军队的荷兰宾,亲手打死了女主的弟弟,最后又救了女主被德国兵打死。英国空降兵威廉,飞机失事,长官被打死,最后加入加拿大兵团,在战场上与荷兰兵相遇,彼此放过彼此。女主和医生父亲因为相信德国人把弟弟交给他们,结果弟弟死了,女主从此毅然决然的加入了反叛军,最后被捕,然后又被荷兰兵救。三条线最后交接,被遗忘的战争。
拍这样也只能被遗忘了!
你把一个飞行员临时改成步兵,师傅马尔福在天之灵能安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