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时间和方式问题。
底特律——战争之城。
看看吧,这儿看起来就像是该死的越南,你能相信这是在美国吗?
很多黑人店主在窗玻璃上写上“黑人兄弟”,想要避免被砸店的命运,但破坏者和劫匪们在这方面是不会区别对待的。
如果不参与黑人兄弟的斗争,你叫我怎么安心唱歌?
我们不能随便射杀抢劫犯的。
“自由”并不意味着跟人睡了却不要钱。
如果你是黑人,就好像有一把枪时刻对着你的脸。
这就是他们喜欢使用的表达,这一套“我的大街、我的房子、我的车”之类的,好像他们想要什么,就可以直接从你这里拿走。
在充满仇恨的日子里,爱变得更为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
他们看到两个白人女孩和黑人共处一室,就失去理智了。
这里是底特律,我们不搞吓唬这一套。
这里有黑人吗?
我没注意到哦,我是色盲。
当一个黑人稍微得到些权力的时候,其他黑人就会疏远他。
不该让这还没一分钟的事左右你的人生。
这里根本没有正义!
警察犯法应与庶民同罪。
汽车城唱片公司是一家只签黑人的公司。
片头那个动漫,有一句话“被许诺的人人平等 只不过是幻想罢了”其实很多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前人用血用命换来给后代的。
那个玩假枪的人,在最后那个镜头特写霞留了眼泪是不是在说:我后悔了或者我不想死在 Krauss 那个警察以杀鸡儆猴的方法吓唬其他人的时候,我就在想会不会有个人失手杀了黑人,终于来了个脑袋转不过弯的真正开了枪。
当警察意识到玩得太过火了,怕有责任了,想快点结束的时候超像小时候学校的小混混了,打了同学控制不住了,就想溜回家逃离现场。
滑稽当一级谋杀罪不成立时,我想起来了 热狗feat瘦子的一首歌《就让子弹飞》“看看那嘴脸那命要怎么赔 正义要怎么写 难道正不胜邪”最后 Larry 在歌厅看着他曾经的舞台,他与他拥抱那一刻内心肯定五味杂陈,说不出来的滋味。
原本台上应该有他,他也应该出唱片,可是经历了这一切 遭遇了不公,使他开始憎恨白人,警察。
这两个关键词应该会深深地烙在他心里吧,这辈子也抹不掉。
1967年那年应该也有很多黑人心里的阴影再也挥之不去……
I can't breath! George floyd1967年7月23日,2020年5月25日,晚上8点。
五十多年之后,种族歧视与某些警察的暴力执法仍然没有多大改变,我们看到的不是希望,而是绝望。
如果说武器是赋予警察捍卫正义的工具,而一昧的暴力执法确是将警察转变为罪犯的扳机。
种族歧视伴随着国家发展的历史早已深深植根于人们的脑海之中。
电影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底特侓》我并没有刻意的挑选此部电影,但当我逐渐深入,绝望与窒息的氛围使我真正理解了种族歧视与暴力执法的恐怖。
影片与现实的隔膜逐渐被打破,伴随着美国的此次反种族歧视浪潮,在50年前或许那些罪犯没有被绳之以法,我希望这种事情不要发生在今天。
我希望所有人都明白种族歧视百害而无一利,不论是白人,黑人,黄种人,我们都是人类都有基本人权,自由,民主和公平 这些自从人类诞生以来我们一直追求的具有普世性的权力。
而这个问题也不只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这是我们全人类的问题。
我知道如果不行动改变永远不会到来,但是这个改变不应是用暴力回击暴力。
这个世界或许就是如此真实又绝望,但是我希望可以引用 马丁路德金先生的话:我今天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满照人间!
今年5月美国黑人弗洛伊德因白人警察暴力执法导致其死亡引发的抗议至今仍在持续,与此同时截至目前美国的新冠疫情累计确诊417万,死亡14万,其中据美国机构调研显示黑人的确诊及死亡率高出白人30%,然而黑人总人口占比只不到全美国15%。
到了2020年,底特律事件之后的53年,疫情背后背后仍然反映出美国白人和黑人在居住、医疗、生活水平上的不平等。
电影以小见大,从一个小旅馆内发生的事情其实折射出了整个美国社会,白人群体与黑人群体的不平等地位,结局在我意料之外却又是情理之中,本以为至少在美国上映为了给广大黑人群体一个交代会判三个警察有罪,但其实不然。
想想也是,你要能如何让白人承认他们的警察做错了事情呢?
就好比今年的弗洛伊德事件。
种族歧视一直以来都是美国的一个潜在偶尔爆发最致命的问题所在,没有能够一锤定音的解决办法,历史遗留问题实在是太过深远。
即便是南北战争以后,只是官方改口而已,但实际上郁结在黑人心中的不忿和怨恨又怎么解呢?
潜藏在部分白人心中的白人至上理论谁又知道什么时候又会爆发呢?
我们古人有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这话先不谈是否偏颇,这条路实在是还有很长很长。
另外,《绿皮书》、《撞车》这两部也是给我留下很深刻印象的涉及种族歧视系列电影,也同样的推荐。
取材焦点事件,直面争议主题,视角冷静犀利,节奏惊心动魄,暴力家常便饭,镜头一晃一晃……嗯,是凯姨的手笔没错了。
在这个全美再次因为白人警察杀害黑人而暴动四起的日子里重看1967年底特律骚乱(美国历史排名前三的骚乱)中的阿尔及尔旅馆事件是再合适不过了。
开场令人担忧,过程令人窒息,结局令人心碎。
凯姨和编剧Mark Boal擅长的剧情片纪录片混搭风甚至让气氛过于紧张真实(再狠点就可以改恐怖片了),我严重怀疑不同受众对本片的观感可能是两极分化的。
事实上,主要人物偏脸谱化确是值得诟病之处,尤其是两个白人施暴者的光芒(或者说阴影?
)完全掩盖了本该代表各式人物心态的一众配角们(都怪演员太TM出彩,举手投足间都带着种族主义者的狰狞有木有!
)。
最后,Algee Smith确定不是Will Smith的孩儿?
还有猎鹰你怎么能忍到底?!
首先我们明确一点,第一那群黑人是有枪的(可能只是号令枪,也可能是真枪,但一定是有枪的),而且当天也对警察开枪了,但是黑人怎么被问,都说没有枪,也说没有枪手,没有开枪,我很奇怪一个恶作剧至于这样打死不认吗?
导演很厉害,把一个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的事件,拍得那么好,个人觉得情节处理上比“拆弹专家”好多了,至少看着不会犯困,而是紧紧张张的。
那两个女的有可能是卖淫的,那些拿着枪恶作剧的男的极可能是皮条客(组织卖淫),两个乐队的人想去嫖娼,那个退伍军人和两个白人妹纸在搞3P,这样的人加上前面有枪说没枪,有开枪说没开枪就很让人怀疑;另一方面警察滥用权利,对面没有拿枪,没有对他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就开枪确实不对,虽然趁火打劫超市的行为让人气愤,但也不至于要死。
后面的突击和盘问如果像电影那样,也要受到谴责与制裁。
国外的教堂唱诗歌居然有报酬,教堂一方面从物质上帮助歌手,另一方面也是心灵的疗养所。
红脖子警察绝对是人渣,最后枪杀黑人少年的确是蓄意谋杀(一共杀了4个黑人,1-街上抓拒捕的抢劫犯,2-射杀旅馆里逃窜的开枪挑衅者,我觉得都没问题,3-二货警察同事假戏真做杀了第三个,确实让人对这个猪队友无语。
),但那个抢劫犯和自己挑衅作死的黑人我一点也不同情。
他拿起发令枪,向远处执勤的军人开了几空枪,人家正在防范狙击手...最后他被一个前来搜查的恶警不当射杀,后面似乎还引发在场的多人被杀...这种事,你说该怨谁呢——而且一哥始终不能原谅这些在场者的,这么大的事,怎么在场的就没一个人站出来说这是场误会,这哥们放的是空枪,大家伙儿都是无辜的呢?
另外发令枪这事,真实历史中并没找到此证据,很可能是某一方杜撰的。
事发现场在死亡威胁下都没一个人站出来说出发令枪的事,过了很久法庭上确扔出发令枪这个细节,是控方律师教的吧?
目的是为了博取陪审团同情。
我认为是开的是真枪,后来为了减轻黑人罪责,原告控方律师编造出来的发令枪证词,且没有找到物证。
(如果是发令枪或玩具枪根本没必要藏起来,众人也没有必要打死都不说。
)黑人多的地方就是治安差,就是乱。
大事件的起因背景不就是黑人打砸抢吗?
小事件的起因不就是黑人宵禁的时候乱开枪吗?
底特律,看完了。
这个狙击手是代指还是真有狙击枪?
虽然是发令枪,也不应该找不到吧…这是一个足够复杂的故事,但它却没有呈现出足够的复杂度,角色的心理,动机,都不足够,人物立不住,多面性的复杂度也就消失了,导演缺乏描绘众生相的能力。
同时这样一个罗生门事件被拍成了很同质化的体制压迫故事,不得不说有点失望,从观赏性来说,好过《猎杀本拉登》,但少了客观冷静,绝对是遗憾。
开头的暴乱让我觉得很好,以为会是对暴力运动的反思,但后面就完全丢失了,运动成了纯粹的背景,中间施暴戏其实还挺好看,但对角色的单一呈现使得事件里具有模糊性的地方反而成了败笔,例如究竟那个警察是想让另一个警察真开枪还是假开枪,那里的台词很诡异,还有每个人都不解释发令枪的事,一度让我疑惑是不是真搜错了,这当然是剧本上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让后面的戏成了一种大喇叭的宣泄,甚至有些矫情,庭审戏非常的失败,最后通过字幕展示现实就更俗了。
5分。
历史不会因为时间的消逝而被人遗忘,我们需要通过历史去反思那些曾经我们犯下的错误,电影恰是我们用来回顾历史的重要媒介。
借助影像,我们能够最直观的感受到那个过往时代发生的方方面面,只有勇敢的去揭开伤疤,才能更好的面对和修正,一味地隐藏和回避只会让历史的悲剧一次又一次的重演。
影片没有直接的去讲述发生在汽车旅馆的白人对黑人的暴行,而是先通过大概二十分钟的时间去回顾了当年黑人暴动发生的背景。
我一直以为那个把一切讲出来的那个警察会为死者鸣冤,看到后来我才明白他的坦白是为了让自己不再内疚,加之被宣判无罪他便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救赎”。
我也以为截图这两句话只有这位混账警察才说的出,结果除了当事人以外的人都是这样想,只是不说而已。
让我不禁想起《三块广告牌》,很多事情真的只有当事人才能感受那种切肤之痛,而旁人的鸡汤对他们来说或许都太腥,闻一闻都想吐。
那些觉得用现有的知识可以解释所有的爱恨情仇的人也就是弱智装上帝。
毕格罗阿姨的又一部水准之作,相对于之前两部作品的冷静,本片更加注重氛围的营造和矛盾冲突的渲染,叙事视角由大到小再由小到大,以一个个体惨剧带出整个时代的创伤,不论是故事的代入感还是震撼力都是极强的。
叙事和摄影都很好,但是剧本有些问题,宏大的历史事件转化为个体和个案,然而最后没有讲整个事件的影响,缺少反思。不过依然是好电影,电影两个多小时却毫无尿点。
没想到这个电影如此好看,故事简单却一直吸引我的目光。里面的种族歧视真是让人气愤,到最让人气愤的还是司法的不公。
对于观众来讲,中段那场旅馆戏简直是一场漫长的心理折磨,完全可以代入那种暴力下的恐惧和愤怒,而最绝望的是,你什么也做不到,但这种事情是不是今时今日就不会再发生了呢?
女孩百叶窗,yellow,逃出遇白人警察的反应,觉得节奏很好,结尾较弱 / 50年,一些事情一点没变
That's institutional racism, folks, instl racism that feeds into racial tension that feeds back into instl racism.
遗憾的是,最后的trial就这样不痛不痒地走了个过场,一座城市的污点与司法系统的堕落不可分割。电影里的Detroit PD简直是psychopath, 像是得了狂犬病的疯狗逢黑人就咬不分青红皂白,真是看得满脸问号……
虎头蛇尾啊,前边的全景式很好。后边转入惊悚人性拷问剧了。拍的不错就是煽情太多了。核心问题都没讲。反正就是仇恨就是了,从骨子里的仇恨和不信任。。。
三幕式结构,场面调度教科书(混乱且有序),拍得相当工整,剑指奥斯卡。毕格罗通过特写镜头以及手持摄影炮制出纪录片气质,大量的近中景镜头更是将戏剧冲突压缩到极致,但稍显用力过猛(或者说视觉张力十足)。在这场种族斗争中,我们无法重现历史,但肤色的标签一天不被揭下,它的存在就是有必要的。
我现在只想把那几个人的头放在地上狠狠的摩擦,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愿我们一生有光
Will Poulter有没有可能提一个表演奖?
可惜生不逢时。到底主角是谁呢?中间的拷问时间有点久了。一个大概不会去的城市吧。
原以为会用很多大场面去还原暴动,但KB这次只完整呈现了一个独立事件从而串联起所有角色,并再次展现了她对暴力细致入微的刻画能力以及对群戏超强的调度水平,黑人歌手的故事线令人动容,用他放弃一切回归教堂的故事点了“创伤”深重的主题。比起前作ZTD和THL剧本略弱,白人男性警察刻画略僵硬
为什么到现在黑人依旧仇视和不信任美国警察,这部片里讲的清晰且不过火煽情。在拍摄手法上这比我不是你的黑鬼等记录片更有纪实感,从开头依靠夸大背景混乱在把观众快速拉进了67年的底特律暴乱,再用演绎和当时的新闻物料交替模糊了真实与戏剧,观感不要太棒。可以说是今年第一部强有力的奥斯卡竞争作
把一个不知道真相的历史迷案,改编拍摄成似乎可以回到的历史现场。照纪录片或新闻标准,这是危险和别有用心的行为,但事实上哪有任何危险结果?因此,在后真相时代,艺术的煽动力始终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当然,虚构的电影非常好看,让人无比痛恨那个娃娃脸警察
心碎。
83/100 顶级叙事水平,2017年的最佳群戏之一。
单独把旅馆搜查戏份排成一出戏就可以成为另一部“伊甸湖”,经过这么长的铺垫,这个结尾真的很泄气。
真实而绝望。毕格罗让观众和主角一起,在一个普通的黑人兼职保安视角下看底特律旅馆的警察暴力事件。近几年很多种族冲突主题的电影,它们无一例外地给人希望,就算法律操蛋,光明不灭。而这部真是黑暗,是目睹了一切却无法做出任何改变的绝望,看完我只想和主角一样抱着恐惧和自责在路边干呕不止...
几度在毫无哭点的地方抑制不住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