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着范伟和近来高产的张颂文果然就差不了,没想到剧本也很杀,抽丝剥茧悬疑反转仿佛没有尽头。
一场诡异的斗室命案为开端,伴随众多“不速来客”陆续地闯入,一场斗室剧本杀即刻开局。
有口难辨的“来客们”俨然成为了命案的“真凶”,彼此争执中生死考验轮番上演,而在扑朔迷离的危局背后,仿佛隐藏着一个更大的阴谋。
首先是各位来客的互相搏斗,他们似在争夺着什么;其次是他们中的多人都曾使用手枪,这是否是导致受害者身亡的凶器?
最后是现场发现了一份关键证据——烟头,但烟的来源又与多人有关,无法准确锁定嫌疑目标。
种种线索逐渐浮出水面,究竟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真相即将揭晓。
特别是当看到阎正(张颂文 饰)先是试图藏匿昏迷的马明亮(窦骁 饰),后又以钝器击打莉莉头部,一系列的可疑举动给他的身份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而他也在不久之后突然莫名身亡,一夜之间接连发生了两起凶案,给这个本就神秘的房间蒙上了一层诡异色彩。
殊不知一直藏匿在房间的老李(范伟 饰)目睹了一切,他在寻找受害者和凶手的同时,又不断有新的来客悄然而至,而一个装扮奇异的人质的突然出现,似乎“被迫”透露出了这些离奇事件的源头......尤其范伟老师不愧是多个影帝,叙述故事时严肃正经,范伟还是永远的神,喜剧感感觉是自带而来的,特别是在人物转变反差时又足够喜剧、好笑,喜剧挑不出任何毛病。
窦骁也是意外之喜,角色跟以往都很不同,感觉以后可以多尝试这类型。
张颂文瘦了显年轻,窦骁帅气依旧。
朱珠味道依旧,穿小黑裙愈发清瘦撩人。
特让我惊喜的是有很多小的细节或者伏笔,人物的很多小的道具都会callback。
老李略微佝偻的身子,满脸挂彩、表情呆滞;马明亮瘫坐在地,姿势搞笑;阎正则坐在马桶上,再加上倒地的酒瓶和飞舞的钱币,交易时张总跟班的烟、坏冰箱、画面外播报的新闻……画面充满诙谐幽默尤其是拍摄上并没有给观众开上帝视角,所以有种盲人摸象的感觉。
随着一点点地情节推进,通过故事中不同人物的不同视角逐渐丰富故事,把故事完整化。
给观众层层揭秘,逐渐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观看中人物和观众获取的信息是一致的,故事地推进使得观看过程中带有很好的同步感。
几位主要人物也是通过不断地对手戏才逐渐弄明白整个故事,在该过程中几个人物角色彼此不断转变,使得故事情节非常戏剧化,很好看。
喜剧➕反转的确可以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戏剧冲突,很赞的一部悬疑片,很烧脑也很搞笑,剧情跌宕起伏,里面有好多细节要一定要仔细看,完成度很高的片子,剧情方面真的很意外,原本以为就只是简单的犯罪悬疑,没想到铺设了很多反转,演员之间也碰撞多很多惊喜!
最后还有反转挺出乎意料的,喜欢悬疑类剧本杀的可以冲了~
反转迭起,层次叠加。
尤其在后半段,密度很高,不断推翻之前的人物设定,展现出一个与之相反的“新”形象。
一个为救儿子,一个为找女儿。
在此之前,冥冥之中,他们又有着一丝丝联系。
有点像《非常突然》,一切是那么巧。
有时候,人在一霎那之间的善意最终也会拯救自己,反之亦然——“谢谢你救了她。
”“不,是她救了我。
”两位老父亲的如释重负,也是生为人父的善良。
范伟,早已经摆脱了小品演员的标签,更加自然生活化的细节表现一个为孩子治病不惜以身犯险的老人。
老李这个人物刚登场,从他在门口踩点做记号,以为是一个屡教不改的“惯犯”;中间的各种纠缠厮打,都塑造了一个贪得无厌又毫无底线的“恶人”,直到看到那一冰柜钱,这个老人的真实面貌才转向另一个侧面……不得不说,范伟的表现流畅极了,节奏稳定,特别是眼神,既欣喜又恐惧,同时又有点“一咬牙,心一横”的莽撞,为接下来各个人物的转变带一个转场。
张颂文饰演的阎正,隐藏更深,从始至终都像是一个无恶不作,下手狠心黑的杀手。
但是他的动机,他要什么始终不知道。
中间的几段动作戏也能看出“bug”,就是虽然狠,但又没有狠到要人命,狠又处处留了一点点生机。
所以他是“解题”的关键。
老李晕倒,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在此之后登场的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每登场一个人物,就带来新的故事和细节,又是一个罗生门套路。
马明亮就是很鲜明的例子,表面上看是一个误闯入犯罪现场的外卖小哥,然后是一个明辨是非的乐于助人的善良年轻人,再然后要分一半钱的头脑清醒的社会打拼人……这些特性拼凑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总的来说,电影用反转推翻反转,同时也为每一个人物添加新的色彩,反转为剧情服务才是真的好反转。
虎头蛇尾了,讲实话故事开头挺吸引人的,悬念也有,拍摄手法也很棒,后半部分,不知是导演有压力还是什么原因,明显可以有更好的收尾,却拍出了3.0分的既视感。
一直到电影的中间部分,给我们不断设悬念然后一个接一个的揭晓然后又紧接着下一个悬念,让我很爽,期待值也是拉满,觉得会是一部有意思的作品,后面得知交易是小孩人贩子的时候也还是挺好的,一切都说的通,但是后面的处理有点刻意往真善美去靠了,就不真实感有点多了。
去影院看《不速来客》前,就被“剧透”了一个在重庆拍摄和多线叙事的标签。
在重庆拍摄的电影多如牛毛,甚至多到让人反胃,但这多线叙事难免不让人想起《疯狂的石头》。
就这样一头撞进了影院,在黑漆漆的100多分钟里阅尽人间冷暖,被那些笑也笑不出哭也哭不出的尴尬和错位反复撞击着。
走出去的时候,心里却塞进了一些沉甸甸的东西。
如果你非要我在此下个结论的话,我得说我被这部没有什么俊男美女的低成本黑色喜剧打动了,它的的确确带给我一些出人意料的惊喜。
正如所谓的“在重庆拍摄”变成了一个鸡肋那般,除了夜色中的两三个空镜头,你几乎无法在这部电影中找到任何关于重庆的元素。
它更像是一部密室解谜系电影,绝大多数场景都是内景,而且全都囿于胖老板(尤大成)那间破破烂烂的客厅中。
叙事当然是多线的,但一方面是横向的多重角色参与,另一方面在纵向的时间轴上,使用了非线性的叙事方式。
如果不算那个把自己关起来的“极客”肥水,《不速来客》前前后后共有7个人物粉末登场,他们就像参与一场剧本杀的7个角色,除了个别人物彼此了解对方身份,大部分人之于对方都是“不速来客”。
人人心怀鬼胎,在狭小幽闭的空间狭路相逢,一方面要藏好自己,一方面又要“解决对方”,听上去有点刘慈欣“黑暗森林”理论的意思。
当有共同利益(金钱)出现在眼前时,又不得不暂时“结盟”。
这也让客厅变成了一场剧本杀的主舞台,每个人参与其中的人,一方面要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一方面又不得不扮演其他人的角色身份。
这样一来,整部电影变得极其引人入胜。
剧情时刻充满了张力,短暂的平衡旋即就会被突如其来的外力破坏,观众几乎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
而非线性的叙事方式,更是导演故意设下的谜团,他把本来就扑所迷离的局面搅得更加混乱,以至于观众无时无刻不在猜测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剧中人在玩剧本杀,剧外人化身为蹩脚的福尔摩斯,收获一把沉浸感极强的观影体验,更能体会一些别样的乐趣。
这其中最有意思的,可以说是剧中角色在猜忌和扮演对方身份中带来的种种尴尬,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错位的笑点”。
比如开场不久,当莉莉倒在血泊之中时,大家都会以为张颂文饰演的阎正是个“杀人凶手”。
而胖老板被戴上莉莉的眼罩接受“审问”时,还误以为范伟饰演的老李是来抓捕他交易的警察,双方之间的“鸡同鸭讲”非常搞笑。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一幕,当属小马胁迫张总和虾毛胁迫老李的“讨价还价”,当虾毛把成本账单拿出来算的那一刻,你真不知道到底是该哭还是该笑了。
此时的老李已经良心发现,决意拯救这些可怜的孩子,而被蒙在鼓里的张总,还当他是个抠门的人贩子呢。
那把黑色的手枪,是这部电影里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具。
它在局面失控的那一刻引爆了全场笑点,成为整部电影里的一处经典“名场面”。
这里当然是不能剧透的,但导演早已埋下了一个伏笔,它发生在阎正离开后,“极客”肥水准备抽烟的时候。
而在这部电影里,枪更是扮演了一个“主宰者”的角色:尽管枪可以杀死一个人,但枪的最大作用却不在于直接杀人,而是威慑对方,让自己在狭小的客厅中暂时处于一种“食物链”的最顶级。
阎正有枪时,他可以一个人控制老李和小马;老李得到了枪,胖老板自然不在话下,就连张总和虾毛也得让他先“验货”。
枪在这部电影中的威力越大,就让它在“哑火”的那一刻变得多有讽刺意义。
突然发现,在此将万能青年旅店《杀死那个石家庄人》的一句歌词放在此处,倒也恰如其分: “用一张假钞 买一把假枪 保卫她的生活 直到大厦崩塌” 若要代入,当然是阎正,一个退役的人民警察,而她是被虾毛绑架的女儿。
事实上,整个故事就是以阎正为拯救女儿不惜单枪匹马去找人贩子来展开的,只不过在老李、小马和莉莉等人的“乱入”之下,最终变成了一团浆糊。
然而幸运的是,老李在最后时刻绽放出的人性光芒,和解救被拐卖儿童的设定,都大大拔高了这部电影的格局和意义,让它不只是一部单纯的黑色喜剧。
另外,从无数细节可以发现,窦骁饰演的小马,其真实身份并不是一个外卖员。
因为求爱不得,就杀害自己的前女友和她的新婚丈夫,这样残忍的行为在今天现实社会中都能找到原型。
再加上莉莉的被害,显然,电影也在为那些女性受害者发声,为她们鸣抱不平。
可以说,整个创作团队已经竭尽所能地利用电影这个载体,向公众传达出自己的一份社会责任感。
结尾当然有彩蛋,而且还是一个带“反转”的彩蛋。
这对于一部处处反转的电影来说,真的很过瘾了。
而剧中的“彩蛋”,那些隐藏的细节,还有很多等待大家去挖掘的。
比如张总和虾毛站在门口的情景,致敬了《低俗小说》。
而肥水把自己关在狭小的空间里,让人想起《疯狂的石头》里那个和他一样发型的黄渤。
此外,电影还有多处让人头皮发麻的细节,暗示了一些毛骨悚然的事情,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而言之,《不速来客》值得推敲的地方非常多,如果二刷应该还能收获不少有趣的“小发现”。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优秀的国产良心电影,不应该被埋没。
遗憾的是,它的排片却越来越少。
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电影院感受下,它值得被更多的观众了解和欣赏。
如果你喜欢,也请记得告诉周围的朋友,别让他们就此错过一部好电影!
一次次的倒推 一次次的转变 小偷进场 还没出门一男一女出现,女人变成尸体倒下,小偷还没出去便被男人发现,两人打斗间外卖员出场。
三人争斗,男人卒,小偷和外卖员准备溜,小偷发现冰柜里的钱,外卖员说实话。
两人分钱,被男人绑起来的老头钻出来,揭示男人身份,原来是老头误伤了女人,而男人是警察。
老头说出来这里是为了交易,而交易的人五分钟后到。
交易的人到了,小偷扮演老头,张总认出外卖员,两人是老乡。
扯出验货问题,没想到货是一群乞讨小孩。
其中竟然有男人的女儿,而小偷在医院中刚好捡到了女儿的手机。
而警察来之前,已经在房中布置了摄像头,安排了后手。
但后手们被卡住,没法用电脑拍照。
小偷想拿钱救下儿童们,外卖员把自己带的假钱给他们,没想到张总和手下那验钞机一张一张验。
发现假钞,四人打起来。
两方商量好50万成交,没想到真正的尤老板出现并开枪,打手冲过去,发现枪是打火机,而打手的烟点燃了冰箱制冷液,爆炸。
小偷救女孩,一转身外卖员刺中自己。
外卖员编造了一出谎言,准备拿钱走人,发现冰箱已经冻上了。
他无意中插了电源,后手得到了摄像头录制的视频,投到了市里的大屏幕上,警察来到。
完整 丰富 绝。
被爱玩剧本杀的朋友,拉着一起去看的《不速之客》,看之前,期待值不算高 ,一是制作团队阵容不算豪华,二是剧本杀式电影剧作要求门槛极高,之前观看过不少此类型影片,大多不是走向套路化叙事,就是叙事杂乱,逻辑错漏。
在观看《不速之客》过程中,确实有惊喜到。
这个惊喜,它不是一下子蜂拥而至,让你在片刻得到极大的满足,它是小火慢炖式的,需要火候和时间。
这部影片场景设置十分简单一个场景内的多线条叙事,同一场景,同一个时间段,同一主题的“三一律”,场景简单,对剧作和表演要求是陡峭的。
导演巧花心思,旧瓶装新酒,观影过程犹如在玩俄罗斯套娃,打乱时间线的层层嵌套式剧作结构,悬疑不断提升。
影片一共出现主要人物有6个,小偷老李,假警察阎正,外卖员马明亮,神秘女子莉莉,大佬1号尤大臣,大佬2号张总和虾毛,剧情开展短平快,前半场围绕到底是谁杀了莉莉这歌悬疑展开,一共出现5个视角,5条叙事线,当你刚沉浸在一个视角的叙事空间,以为真相就在下一刻揭开,一个闪回又将时间拉回到原点,转回到另一个角色的叙事空间,信息不对称的追索驱动之下,加上层层视角的透视加码,一起凶杀案上演罗生门剧情,不同角色的视角局限认知拼凑为观众全知视角下的俯视,凝视人性的深不见底,有如万丈深渊。
难以揣测的叙事走向,靠着一个个荒诞不经的偶然事件连环推动。
老李小偷误看同行流下的标记,是想捡漏捞一把大的。
被安排录下全部现场的小哥临时被堵在了厕所,即使是离电脑不到2米,就是无法及时中止犯罪现场。
扮猪吃老虎的外卖小哥在交易现场遇到的大佬,是自己在村里的干姐夫;一直被误认为是凶器的手枪,磨枪走火瞬间,发现只是一把打火机玩具。
冰箱无意泄漏的制冷遇火,给混乱不堪的现状最后来了一把火上浇油。
这些巧合带来了黑色幽默的催化效果,也连贯着本片的主旨,由偶然推向的必然是宿命论的指涉,还是个人的选择 ?
实际上,偶然背后,是个人面临是非善恶选择后必然命运走向呈现。
这里面,似乎没有一个绝对的好人,也没有一个绝对的坏人,只是描述人在面对欲望,人性的选择路径对应指向的归途道路。
背弃良心与信义,“可以出卖任何人,但不会出卖钱的”马明亮带着数不清的财产将自己推向了穷途陌路,要“用坏人的钱,救好人的命”的老李经历了生死莫测的人性交易,放弃了不惜一切搞到钱的想法,却鬼使神差救回了儿子的生命,也救回了他人的命。
一得与一失之间,不禁让观众沉思,得“道”和得到的比较,虽差之毫厘,却失之千里。
多线行类型化的剧作风格,对应的是视听画面也是极具考究。
影片的主要场景是在一个斑驳破旧的筒子楼完成,封闭的建筑犹如剧中每个人没法走出的人生牢笼,蜿蜒曲折的楼台恰如人生道。
每一个人物出场,都配以楼顶俯拍镜头,人在圆锥形的筒子楼中,逼仄渺小,预示生如蝼蚁,命如纸薄的人物命运。
影片的大多数叙事镜头,人物处在画面的位置也是极度边缘化的位置,也对应着人物命运走向的不可控性,在影片后半场,运用快节奏的背景音乐,配以升格镜头表现运动画面,与前面的压抑氛围又形成鲜明的对比,张驰有度间,将观众拉满的悬疑感和紧张感,得到强效释放。
偶然与必然,失与得,松与紧,《不速来客》是一盘大棋,看到了新人导演的前途和野心,未来可期。
故事情节紧凑,翻转多,而且是伴随着人物而反转,每一个新人物出现就是一次新的翻转。
电影叙事也是根据人物来区分章节,每个人物出来都要叙述其一段故事。
整个电影仿佛是一张拼图,一点点给出信息,最后一组人物出来的时候,观众才掌握整个故事。
范伟饰演的角色是引着观众往下走的人物。
他虽然是这个故事里的人物,他的视角基本上是和观众平行的,他知道的并不比观众多。
他是一步步误打误撞解开整个谜团的人。
范伟大概也是整部电影最大的腕了,也是最为观众熟悉的演员了,导演用他做抽丝剥茧人想必也是看上了他的观众缘。
他的人物设定就是底层人物,为了生存铤而走险,却不幸卷入了错综复杂的事件中。
这也是电影中常用的套路。
这个电影的新奇之处就在于只有经历过完整事件的范伟和窦骁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
其他的人都在自己设定的角色内掌握有限的信息,从而制造出冲突。
好处就是悬疑感强,故事结构清晰,观众看起来也不会太累。
说起来简单,这样做如果情节设置不合理,人物就会成为走过场,特别是许多人物贸然出现,就显得很生硬,有一种为了翻转而翻转的感觉。
《不速之客》整个故事完整,整体情节还能说得过去。
但是也有一些我看起来不太合理的地方。
例如范伟进到屋里之后在床底下,居然不知道窦骁的进来,是他撞了一下,钻到床底下晕倒了?
那张颂文都晕倒了,所有人都以为他死了,最后怎么又活过来了?
这些都不算太大的漏洞。
看电影的过程中,最大的毛病还是人物贸然出来的突兀感。
和张颂文打配合那个IT宅男贸然出现就很多余,这一点情节上或许应该有更好的处理。
还有最后那个两个人贩子也很尴尬,最后的落脚点竟然是制造残疾儿童,这一点在前面毫无铺垫,而且姓尤的那个家伙怎么也看不出来是个贩卖儿童的,从他身上找不出这点痕迹。
感觉就是为了让这俩人恶而设置的这么一个场景。
我有种当年读故事会的感觉,那上面的故事,最后往往为了翻转,强行出现一个情节。
当然这部电影最让我不满意是有些地方太套路了。
范伟出场看见地上泄露的液体,打火机点了一下,迅速扑灭。
观众就知道将来这里一定发生爆炸。
还有那个IT宅男被困在厕所里,就是为了肤浅的交代一下他为什么不报警吧。
这些都让这个拼图过渡不是很顺滑,仿佛是为了让拼图合并,生生裁剪下一刀,好完成整部电影
《不速来客》从整体看,充满了成为爆款和高口碑电影的要素:独幕话剧的场景+剧情反转+盖里奇式网状叙事(就是《疯狂的石头》和《提着心吊着胆》、《灰猴》那样的叙事)+拐卖儿童题材+充满个人风格的摄影、镜头+实力派演员(范伟、张颂文、窦骁)
范老师装不了酷,海报上太能装了作为导演的处女作长片,我认为他是非常成功的把这些要素糅合到了一起,起码是1+1=2,没有混成一锅怪汤。
这部电影在宣传时,对自己的定位是悬疑喜剧,我倒是认为有些不恰当。
应该在犯罪电影和黑色电影中选择一个。
犯罪电影中的坏蛋知道自己很坏,而且就想这么坏;黑色电影的主角们则认为自己是好人,只不过是被生活艹了。
《不可饶恕》是最能体现黑色电影“全员恶人”特点的了《不速之客》里的这些人呢?
有二奶,但是她在最危险的时候通知自己的情人赶紧跑;有小偷,为了给自己的孩子换肾放手一搏;有外卖员,为了回老家结婚开始走向邪路;有离职的警察,为了自己的孩子铤而走险。
总之,这里的人都是迫于无奈,为钱,或者是其它什么,在电影里展现在本不应该是他们会干的事情。
在影片前段我们看到的就只有小偷、二奶、外卖员、凶手。
而在后半段,我们能看到这些人更真实的一面:有污秽中的真心、有怯懦中的勇敢、有刚强中的温柔还有绝望后,更黑暗的东西。
这是一部黑色电影无疑。
张耀忠和虾毛这两个人物是影片中唯一清楚自己是坏蛋的角色了,坏得那么单纯,好笑影片充满弄弄的盖里奇叙事风格,因为其场景单一、故事发生的时间也非常短暂,因此这种多视角,时间线倒流的手法使用得非常频繁,但是剧本编写得恰到好处,几乎每一次时间和视角的回溯,我们都能解开事件真相的一角,让人欲罢不能。
使用小场景独幕场景的电影,基本上都是好片子,想想十二怒汉、完美陌生人、狙击电话亭等等导演是摄影出身,从镜头上也很讲究,且不说最后30分钟的动作场面,用了大量慢动作和全景镜头,让人大呼痛快,同时他也在影片中用了大量颇具象征意义的镜头。
比如一开始蜿蜒网状的立交桥环岛,象征了影片中每个人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剧情线索;冻成冰块的钱是看得到却摸不着的幻象,窗外阳光旅社的霓虹灯是想在这黑夜里展现些光明等等,让这部片子也或多或少带一些文青的气息。
本片的成功的核心还是在于演员和剧本,这部电影从体量和预算上来说我认为是小成本电影,而范伟和张颂文、窦骁等演员,虽然不是炙手可热,但是能凑在这部电影里实属不易。
在这部电影里,他们就算是找准了自己的定位,这是演员和导演共同努力的结果——演员要心甘情愿 放下明星的架子服务电影(还好都是演技派,能被称为老师的演员,一般都有足够的职业精神),而导演在这个过程中要协助演员完成自己的要求,但是又不能破坏他们自身的魅力,否则就失去了请大牌演员参演的意义了。
不提公认的演技派,范伟和张颂文(两个人在影片中还是保持了自己的气质和表演风格),给我印象更深刻的,是窦骁在影片中的表演,他扮演的外卖员马明亮,随着剧情的走势,前后气质、表情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而窦骁前后的表演也是判若两人,简直就是两个不同性格、不同气质的人,甚至我觉得连样子都变了!
(特别一提,马明亮最后脱下外卖外套后,黑背心一下子就将他的气场改变了,这个服装绝了)窦骁在一部电影里扮演了两个人,一个是曾经的马明亮,他怯懦,肯吃苦,有小聪明,另一个是经过了巨变后的马明亮,他变成了野兽。
窦骁的本身的气质没有明显的特征,所以他展现出来的普通人的恶,让人挺毛骨悚然的。
黑色电影中的幽默往往是荒诞、离奇甚至是疯狂的,每每出现这种笑点时,观众往往会怀疑人物的智商,但是他们都忘了,这本身就是一出荒诞的戏,戏中的人物都是戏子。
但范伟在本片中展现的幽默,依旧如他在《卖拐》中的厨子,《马大帅》中的范德彪,透着一股实诚劲儿,仿佛和这个疯狂的世界格格不入一样。
当我们以为这就是所谓黑吃黑的一群群丑在跳梁时,影片最后高潮部分,真正的坏人展现自己的恶行时,黑暗中迸发了火花,一点光亮放大了,于是勇气出现了,我们能看到范伟的眼中出现了愤怒的火焰,看似突兀,但这恶行依旧让人和片中角色产生了共情——对于现今社会,拐卖儿童和残疾儿童其它就是逆鳞一般的存在,是能点燃情绪的炸药桶。
范伟扮演的老李,从一开始的小偷,到最后成为了凡人英雄,之所以称他是凡人,不是因为他一往无前、也不是因为他一骑当千、他到最后也没有爆发出超人的力量和盖世的勇气。
在唯唯诺诺中,他颤抖着,愿意放弃到手的钱,去换取孩子,当我们以为他是舍弃了自己的孩子而选择大爱时,影片告诉我们,他的孩子已经得到肾源了。
他对于这些钱的执念已经没后这么大了,他于是愿意放弃钱而选择正义。
这正是一个普通人,电影没有让他在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之间抉择,没有让他去升华为英雄主义,也没有让他沦为自私之人,影片选择了保持人的温度,拒绝了圣光和阴暗。
这是一种妥协。
对于这种妥协,影片进行了自我讽刺——在最后,马明亮就像是现实的刀子,想要戳破这种颇具理想主义的结局一样,说了残酷而真实的话:“我看了你的短信,你的孩子排上手术了,所以你愿意用这些钱去换那些孩子。
”这部电影果然黑色的,他揭露人性的同时也在揭露影片本身必须要带给观众的某种英雄主义图腾。
最后我得吐槽一下,往冰柜里藏钱的挺多,但是往冰柜里藏钱,还给冻成冰坨子的,我还是第一次见。
老李孩子需要大几十万,然后他找了一个如此老旧的小区下手,不合情理。
阎正孩子丢了,他并没有看见,如何盯上的虾毛。
而跟踪虾毛看见他在307做标记,就更说明这地方不是他的地盘,他不是应该继续跟踪找他女儿,怎么会变成以307为目标调查呢。
小马说自己勤勤恳恳送外卖为了挣钱娶前女友,结果发现前女友嫁人,然后杀人。
但他和莉莉都已经到仙人跳同伙的级别了,显然不是一朝一夕,而莉莉进屋后发现不对头,马上给他电话让他走,目测趋近于真爱。
如果如此尤物在侧,又真心以待,他还惦记娶前女友,那也是不忘初心了。
虾毛的这个大十叉,就差刻到砖面了。
叫暗号都委屈它,这可以直接叫明号了。
你是来接头,又不是偷东西,为什么要做记号。
他有没有人跟你有什么关系,没人你才做不成买卖啊。
所以比起探查307,你不是更应该看看上下左右的房间有没有什么埋伏和陷阱,等着你上套么。
尤大成还是聪明的,钱放冰柜,注满水,冻上,这样小偷来了发现了也偷不走,除非慢慢等它化。
但这么聪明的人,为啥不在出门前把电费交上。
没电了就冻不上,那就谁来都拿的走。
不过让莉莉去交电费就说不通了。
一个是如此秘密的藏钱地址,你怎么能这么轻易的就让别人知道;另一个是,即便交了电费,也得插卡才能入表,还得等你回来才行,那就大可不必了。
孩子的交易没有明说,但大概率是买卖器官——花一百万买几个孩子沿街乞讨,那得多少年才回的过来本——所以,这里其实是点老李投钱给孩子在黑市买器官的题。
当他只想到给自己孩子换器官时候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但当他看见器官的来历,是会带来心灵震慑的。
每一个黑市卖的器官,都是从一个鲜活的生命身体上割下来的。
这点在意义上有些像《战争之王》。
所以老李拼了命也要把孩子们一个个救出来,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赎罪。
而最后,由于尤大成进门很短时间就被阎正控制,导致他没有时间将冰柜断电。
重新通电的冰柜,又开始将钱全部冻上。
小马机关算尽,结果也只能徒呼奈何。
《不速来客》作为一部新人导演的作品,由范伟和张颂文主演还是让人放心不少,毕竟导演刘翔此前没有什么成功作品,本科还是学的化学。
不过从最终的影片完成度和观影感受来讲,刘翔作为一名新人导演,可以打7分。
整个故事说复杂也挺复杂,不同身份不同角色的人各怀鬼胎,在一间老房子上演了一出,为了自己的欲望不断欺骗他人利己的黑色故事。
要说简单也很简单,影片讲的其实就是一个眼见未必是真的故事。
刘翔身兼导演、编剧、摄影三职,这种情况要么导演是新人想要证明自己的才华,要么是剧组经费不多,自己能多干点就多干点。
很可能是两者兼有。
摄影出身的刘翔摄影指导水准算不上出众,只能算过得去。
比如梁超饰演的尤老板被蒙住了眼睛,整部镜头却连一个他的主观镜头都没有,缺乏对他心里感受的描述,那么自然也很难让观众代入到范伟审讯他的紧张感。
本片摄影唯一的亮点就是圆形的筒子楼和圆形的高架桥构图让人印象深刻。
从执导的角度讲,影片的节奏算不上紧凑,中段整体比较松垮,尾段还有点降低智商的意思。
对影片剪辑的掌控上,也还有不少可以精简掉的镜头。
反倒是编剧构思上,导演着实下了功夫。
少花钱,拍好戏,还要峰回路转抽丝剥茧,这都是难能可贵的地方。
比如将影片剧情的主要发生地局限在一间老房子里,最大的好处是降低拍摄成本提高拍摄效率,符合当下流行的剧本杀、密室游戏等视觉观感。
但这种局限带来的坏处就是整个片子视野不开阔,场景过于集中单一,缺乏变化和视觉冲击。
范伟和张颂文的主演让影片的表演不至于拉胯,窦骁的表现也算是有进步,可惜在一些表演动作的细节处理上还不够精细。
但值得注意的是,刘翔掌握了宁浩和管虎的一点诀窍——糟践演员。
你越把演员折腾得很惨,观众越买账,于是范伟和窦骁都撞肿了眼睛,全员吃足了苦头。
比如打脸声啪啪响起时电影院充满了欢笑声。
对暗号的情节让我想起了经典电影《巧奔妙逃》。
大清早不睡觉阿猫阿狗吵什么吵,天冷了要吃饭大哥大嫂打发打发。
全片最精彩的片段就是范伟窦骁张颂文的三方对手戏,范伟和梁超胡明的三方对手戏以及验货的桥段的出人意料。
不得不说老戏骨还是不一样,演戏控场能力极强。
除此之外,影片就有点乏善可陈了,作为导演,刘翔提升的空间还有很大,值得鼓励的是,最起码可以看出,本片的制作初心不是冲着圈钱来的,这让我们还可以期待一下刘翔之后的作品。
黑色有了,逻辑还是不严密;结尾要停在冰块儿那,然后电脑哥被锁死就很银河映像了(这被绳之以法的结尾虽说是必须,但当年[毒战]不还有个全员阵亡的可选项先例么);复刻[低俗小说]桥段不有趣,因为台词太“实用主义”了
剧本很棒。扎实的悬疑片还加入了足够喜剧元素能让人笑出来,几次反转也不是很容易猜到。打戏全部用慢镜头很有特点。窦骁浑身的荷尔蒙~
现在流行的院线电影:剧本杀密室气质+舞台剧气质。
5.5。没有一件事情讲得通,我是造了什么孽浪费时间来看你们扯这么多烂犊子?
一个非常普通的故事,被编导讲述得花里胡哨的,一点也不闷。可是经不起回味咀嚼,而且这片一定程度上挑衅了观众,反转太多是有风险的,能力不足就会玩砸。这片口碑两极化就是这个原因
情节之处有两个大的硬伤,一个是在于警察的突然倒地和结尾的突然复活,是极其不合理的,更何况既然这个为了追捕拐卖自己孩子的张颂文身份是个离职警察,他为什么不首先报警而是独自一个人行动呢?第二个点在于开场的警察已经自己一定知道那把枪是假枪,为什么还要去和小偷争夺这把枪呢?还有诸如此类的小bug就不列举了。开头的视听语言是不错的,第一幕的代入感很强,第二幕的剧情展开稍有点拖沓,没有那种一环扣一环的感觉,第三幕的拐卖儿童交易戏是最大的悬念,看起来反而是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在里面。外卖员的人物塑造最后的反转虽然看起来意料之中但其实是不太合理的。再者那种冰箱冷却液引起的爆炸、外卖员偶遇自己的亲戚、范伟的儿子排肾反转都是有点过于偶然以至于看起来不合理。如果对类似悬疑类型片更看重氛围感的话,这片子是值得一看的。
看了点映,印象不好,算是密室剧本杀。开篇就是所谓的谋杀案,接下来就是那一老套——每一个人都是恶人,每个人都是罪人,每个人又有各自无奈。为了反转而反转,这种欲望叙事让人头疼。最让人坐立不安的是,把贩卖儿童这样沉重的题材嫁接到喜剧效果上,形成一种极为诡异的感受。
一切剧情尽在我的掌控之中…
20分钟能说完的短片,充斥着闪回倒叙来扩充时长。可以做成类似调音师的效果,但顾头不顾腚的做法还是让本就单薄的成色再黯淡一些。
傻子
节奏、氛围还不错,只不过内核是个什么东西啊?似乎只是单纯为了氛围而特意营造的的一部电影... 及格还是有的吧...
来看范老师表演
中规中矩,整体的叙事结构都还不错,多线叙事也一直环环相扣的。演员演技也都不错,只是感觉节奏还是有点拉的太长,总觉得差了一口气
实际上只是巧合的堆砌以及编剧放料多少的问题而已。配乐还不错。
罗生门式剧本杀,不断嵌套的闪回抽丝剥茧,带观众一起破案,悬疑情节是吊足胃口,一次次印证“眼见为虚”的电影主题,黑色幽默有《无名之辈》的调调,线索的前期铺垫还是很用心,夹带在情节铺成中很成功。但不能每次的反转都靠闪回来完成,甚至还有重复片段,是大大的扣分项。范伟的小品腔太让人出戏了,真难受。窦饶倒是突破了,又怂又狠的样子很到位。认识张颂文是因为主旋律片,所以有些不成文的剧透。牵涉一些严肃的社会关注话题,带着喜剧色彩去解读有待商榷,但剧本的确扎实,在对白上下足了功夫是值得肯定的。感谢不散电影,拍摄地又在重庆,点映主创一个都不来是不是不太合适啊。
平庸
新人导演加一分,有很努力的在做悬念和结构,完成度也还不错
反正,我对这种回溯式反转叙事手法已经看腻了。。。德彪啊,咱可不能学金士杰这么不挑剧本啊~
一般
那么大一坨冰,没个两三天化不开。根据穿着推测的。影片前半段咔咔一顿颠勺,后面就火大了,整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