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来想打三星,冲最后惠红英的笑让我起鸡皮疙瘩给了四。
2.片子开头特别干净利落,以为会出其意料的好,后面不如开头。
有些前段太戏剧化和浮夸,反而败了片子原本的基调。
3.旭和大陆姑娘这条线一般,俗套也不细腻,最后那段独白不精彩还反而让片子变得煽情。
最恶医院那一段,妈妈生病的人我哪里想听音乐,我只是不想说话。
4.音乐太多,旭和芬姨一些相处的片段拍得太像MV,如果用一些不起眼的小细节淡淡地体现,感觉会像最后一幕那样动人。
5.本来里面几位男性对女性的暴躁和不礼貌让我很不舒服,到最后扫过每一个人物的片段反而让群戏变得特别好,每个人每个故事都变得意味深长。
到最后觉得就是类似啊旭这样会发脾气会暴躁的人,献出了自己的温情和真心。
6.其实我不觉得旭对芬姨态度转变很快,某些程度上他把对母亲的感情专转移到她身上,而且一开始捡橘子其实早就体现他不是个冷漠的人。
我很喜欢旭对芬姨说话总是少不了急躁,就像每个年轻人对自己的母亲一样总是少不了习惯的着急和缺乏耐心。
这才是最真实的东西。
港片《幸运是我 Happiness》(2016)海报01 生与死小女孩:“婶婶,您什么时候死啊?
”小女孩曾祖母(以下简称“曾祖母”):“你怎么这么跟人说话?
对不起,不好意思,小孩乱说话。
”芬姨:“没关系,婶婶告诉你,做人什么时候死没那么重要。
最重要的是,你死的时候不要让人觉得你早该死了。
”曾祖母:“你怎么跟小孩说这话?
”芬姨:“我说错了吗?
”曾祖母:“当然不好了。
”芬姨:“你真想不开,这有什么呀?
”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1949年10月)而写的一首抒情诗《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02 独居者的困境芬姨(惠英红 饰)对阿旭(陈家乐 饰)说,“我不想死了都没人知道。
”死了都没人知道,这是独居者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
2023年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我国超过1.29亿成年人处于独居状态。
而这一数字预计将在2030年上升至2亿。
“死了都没人知道”,这也是亿万独居者目前正面临或即将面临的困境。
小月:“人生是有不同阶段的,没有可惜,只有珍惜。
”小月:“对我来说,这座城市或许陌生,或许孤独,但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份温暖。
我相信你一定可以找到的,阿旭,加油。
”阿甘:“什么时候上班?
”阿旭:“下个星期开始。
”阿甘:“也是,这里只不过是你的临时避寒中心,对吧?
天气回暖,可以飞了。
呐,送你的。
”阿旭:“送我干嘛?
”阿甘:“洋葱,洋葱,杨帆,冲!
冲向小月。
”阿旭:“肉麻。
”电影可以用一段鸡汤文旁白及大团圆来结局,但现实不是电影。
03 表演的境界芬姨:“咱们回家好吧?
这个世界不是说没了谁就不行,这些年我也是一个人活的,还不是活得好好的?
”阿旭:“他为什么不记我的电话?
他从头到尾没想过要认我这个儿子。
”芬姨:“他不认你有什么关系,你不是还有我这个妈?
你以后乖乖的,听话。
回家了好不好?
好了好了,好好的回家睡一觉,醒了之后什么都不记得了,乖。
”
《幸运是我》剧照:阿旭(陈家乐 饰)&芬姨(惠英红 饰)阿旭朋友小发:“怎么搞的,你那个弟弟呢?
”芬姨:“嘘,已经走了。
”小发:“走了?
人生无常。
”小月:“不是死了,是走了。
”阿旭:“这路滑,一起走。
看什么这么开心?
”
电影《偷窥无罪》(2002)剧照早年走性感路线的麦家琪(1975-),在本片中出演家庭主妇、阿旭父亲(钱小豪 饰)的第二任妻子。
电影《幸运是我》(2016)剧照:社工小月(刘雅瑟 饰)刘雅瑟(1989-,出生地:湖南),在本片中饰演社工小月,扮相很大陆。
小月从广州来香港读社工,在香港不说粤语说普通话,普通话也没有粤语口音。
亚视植入广告太明显,亚视还在吗?
演戏的最高境界是看不到表演的痕迹,如上世纪90年代琼瑶剧中马景涛(1962-)的咆哮式表演,明显用力过猛、让人不适。
电影《无间道》剧照:刘建明(刘德华 饰)&陈永仁(梁朝伟 饰)而刘德华(1961-)与梁朝伟(1962-)的最大区别,也是后者的表演更自然而不着痕迹。
在电影《无间道》(2002)中,两个影帝同台飙戏,梁朝伟凭借此片同时斩获台湾金马奖、香港金像奖影帝,而刘德华陪跑。
惠英红(1960-)也凭借本片中芬姨的朴实表演,获得她的第三个金像奖影后(前两次分别是电影《长辈》(1982)与电影《心魔》(2009))。
推荐指数:4星获奖记录:第3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 惠英红
电影《无间道2》(2003)剧照:倪永孝姐姐(惠英红 饰)《有的人》——臧克家,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有感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风清不扬”)
一早就看完了这部港式温情小品,应该如何形容心中的感动呢,像微风、像斜阳,暖暖的,很安静。
《幸运是我》由两度提名金像奖最佳编剧的罗耀辉执导,这一部也是他的导演处女作。
影片讲述了一个“桃姐”式的小人物故事,少年阿旭带着母亲的骨灰从广州到香港寻父,却遭到冷漠回应,后来,他因一盒鸡蛋结识了孤独老人芬姨,因为工作失意、无处可去,他便略施小计寄宿在了芬姨家里,从此,两个陌生人开始了同住屋檐下的生活。
起初,芬姨古怪的脾气让阿旭难以理解,但在相处过程中,两个人逐渐成为彼此生命中重要的人。
影片主演的两人从陌生到互相理解,那种都市人之间难得的信任和关心,点亮了影片“幸运是我”的标题。
对于小人物之间情感的书写让人想到《桃姐》,同住屋檐下的相处模式则让人想起《我们俩》。
然而,由于更为相近的文化语境,《幸运是我》还是会被更多人拿来和《桃姐》作对比。
作为新导演的罗耀辉当然无法到达许鞍华《桃姐》的气定神闲,影片的镜头语言、故事、节奏相比于后者都稚嫩不少,但作为一部导演的处女作,我想说,它真的还不错。
据说,影片的原型是惠英红的妈妈,红姐在影片中佝偻着身子,弯着腰,化了很憔悴的妆容,还染了白发,就是要达到100%的还原度。
红姐说,做这一切只为向妈妈致歉。
在片中,芬姨所患的“认知障碍症”在香港叫“脑退化症”,而它的真正名字叫:阿尔茨海默症,即老年痴呆症。
当年的红姐因为不了解脑退化症,以致于耽误了妈妈的病情,她现在很懊悔,想要通过影片向妈妈道歉,同时,也希望更多人去了解脑退化症,这是拍摄影片的第一层意思。
在影片中,两个陌生人由陌生到熟悉,再到相亲相爱,这种相遇的方式,在都市里很难得,也很幸运。
想想也是,一个年轻少年,一个孤独老人,本无交集,更没有相互照顾的义务,但影片中,这一切都自然而然地展开了,芬姨接纳了阿旭的暴躁脾气,阿旭也包容了芬姨的坏记性,并在发现芬姨患有脑退化症后,对她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
对于芬姨和阿旭,两人的相遇对彼此来说都是极大的幸运,所谓都市里的“小确幸”不过如此,你正好遇见了我,我也遇见你,真幸运,原来你也在这里,这是拍摄影片的第二层意思。
影片的宣传语是“幸运是我,因为有你”,电影中其实也通过芬姨讲到了“做人嘛,就是你帮我,我帮你”,这不只是一句经典鸡汤台词而已,而是在讲“幸运”也是一种轮回:起时助人,落时得助,幸运随来。
所以,你看,这部影片虽然在讲小人物的悲喜,格局也不大,却反映了很大的社会问题,既有关爱老年痴呆症患者的初衷,又有关照都市人之间冷漠隔阂的立意,甚至还有对于“幸运就是互相帮助”这一主旨的的巧妙表达,着实野心不小呢。
有人说,这几年港片已死;我说,不会。
香港多得是警匪片、功夫片,繁荣好多年,然而,另一种透着文艺片气质的温情小品,虽然数量少,但却总会有惊人之作。
《岁月神偷》中朴素而感人的“一步难一步佳”,《可爱的你》中的“用生命影响生命”,更不必说《桃姐》,港片温情小品总有出路的原因,其实是在传达靠谱、感人的价值观。
《幸运是我》也不例外,当芬姨在街头寻找阿旭,阿旭对朋友说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当芬姨跟阿旭说“做人,就是你帮我,我帮你”;当阿旭选择了照顾芬姨,而不是一走了之;这一幕幕感人剧情的上演,让观众看到,原来香港也是一个如此温暖的城市。
《踏雪寻梅》的导演翁子光说“本片是近期港片中难得的诚恳和可喜之作”,是的,《幸运是我》的“诚恳”在于毫无卖弄做作之感,它细腻感人的情节,新颖、饱满的人物都让它成为今年非常难得的一部温情小品。
当一切都很好,这就是幸运。
(文/承泽明)原文发表于《南都娱乐周刊》2016年8月31日刊年度第32期
想起一件似乎无关的事。
我很喜欢“看看阳光”这样的感觉,阳光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惟此才能将人带出深渊的围合。
陪伴对我来说是很难的事,我不知道自己是更期待“一盒鸡蛋”还是“看看阳光”,也许两者兼备爱才是可能的。
希望有一天我可以简单地说爱。
we can completely love without complete understanding.
在医院阿旭哽咽地跟警官说,“请你告诉你,我不会再找他。
”第一次泪点。
听芬姨的唱片,回到当年夜总会歌星的她,第二次泪点。
听语音消息,镜头切到每个人的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爱和归宿,第三次泪点。
珍惜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
这个世上,能相遇就是一种缘分,能相知就是一种幸运。
多多陪伴父母,趁着父母还健在,多陪他们看看大江南北,多陪他们聊聊家里家常。
不要等到他们记不起的时候。
什么时候会意识到自己在逐渐变老呢?
当发现第一根白头发,然后开始紧接着冒出很多根白头发的时候吧。
就像影片中惠英红饰演的芬姨,看镜子会不自然的看到自己的白发。
《幸运是我》是2016年上映的影片,惠英红凭着在影片中精彩的表演获得了第3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
影片讲述了一个患有认知障碍的独居老人和一个经历母亲离世又不被父亲接纳的落魄年轻人,萍水相逢,成为彼此依靠的故事。
影片平淡而温暖,感人至深。
阿旭换了新电视,芬姨经常看的亚视按键由2变成了11,芬姨着急的喊着“亚视是2,亚视是2”,然后哭着说自己记不住。
这不就是很多老年人的样子嘛,对于年轻人来说,掌握新科技的使用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却很难,家里新买的电饭煲,要贴上标签,我妈才能知道煮饭的时候按哪个键;而她到现在也不会用微信,哪怕多次请求教她,也在她一直学不会的回复中作罢;家里新换的电视,她没有再碰过一次。
这可能也是我们未来的样子吧,经历过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我们,或许到年老的一天也会出现我们无法学会的新科技,所以啊,耐心一点,如果他们学不会,也千万不要着急,不要指责。
在和阿旭的一次争吵中,芬姨终于将心底的害怕说了出来,“我不想死了都没人知道”,所以她才会对阿旭产生那么多的依赖,哪怕是知道了阿旭将自己的古董座椅卖掉,也没有一丝在意。
这样的芬姨,年轻的时期也曾辉煌过,她美丽优雅、唱歌动听,还拥有一张没有发表的专辑,画过很多著名电影的海报;有一个相互喜欢的男人,就因为舍不得香港,所以没有跟随男人离开,之后男人死于意外,而芬姨孑然一身,现在拥有的也只有之前老板赠送的这一套居住的房子。
人的一生,真的很难评说,不知道在什么拐角处就遇到了什么事,到最后,拥有了什么、还剩下什么,可能只有在人生尽头的时候才能知晓。
阿旭对于父亲的失望,是在他好不容易找到父亲的手机号码,打过去后父亲的冷淡;之后发现父亲不仅没有存他的手机号码,而且还警告他不要再打电话骚扰他;到最后他偷把父亲再婚生的弟弟带出去玩,弟弟不小心过敏后,父亲自始至终的漠视。
所以到最后他删除了父亲的电话,只给他发了自己母亲埋葬的地址。
两个孤独的人,在不断的相处中互相温暖着,芬姨像母亲般,在阿旭被父亲抛弃的时刻,陪在他的身边,带着他回家,到最后还把自己的房产过户给阿旭;阿旭像一个任性的小孩,磨难伴随着他,让他性格怪异,但也不断出现温暖的人,融化他的心。
不忍心抛弃患病的芬姨,会在本就拿着行李离开后又回去;会在和芬姨大声争吵后哄她;也会在芬姨走丢后着急寻找她。
他们一遍遍走过回家的路,慢慢地,人走在了一起,心也走在了一起。
人生是有不同阶段的,没有可惜,只有珍惜。
生活的路没有到终点,总会有很多的磨难出现,但是只要坚持前行,总会在孤独的路上找到温暖的光亮,然后奋勇向前。
希望大千世界中,每一个孤独的人都能找到温暖的港湾。
故事是发生在两个陌生人相遇。
一个是失去母亲,没有父亲的年轻人,一个是没有亲人的“婶婶。
”从当房客,变成互相照顾的人。
这样一个故事,有点像童话,也是看到了冷血的人背后的故事。
是否应对老年痴呆症的方式就是有人陪?
找个人一起说话,聊天,互相关心。
接受一些新事物,挖掘自己的潜能--还可以做的事情,比如画画,比如一起聊天,--“不想死在家里没人知道。
”
文/梦里诗书关于阿尔茨海默的电影,总能在细腻的感情中为人动容,《幸运是我》将镜头聚焦于平凡的香港市井之中,用两个陌生人的意外邂逅,在一段真挚的羁绊中,不仅将亲情酝酿升华,营造了关乎陪伴的美好,更以其所聚焦的病症,彰显着一份厚重的人文关怀。
“幸运”是这部电影的契机,因为幸运失去母亲来港寻父又不被接纳的少年阿旭邂逅了孤独的老人芬姨,也是因为幸运初患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日益严重的芬姨偶遇了心地善良的阿旭,这两个本自陌生,阴差阳错在一起的房东与房客,他们的关系却在琐碎的生活中,透过演员出色的功底,情绪不断在日常中的累积叠加,使那源于陌生人之间的情感,凝结成了一种一如母子间的亲情羁绊。
惠英红饰演的芬姨是电影的画龙点睛之笔,她将一个倔强善良,刀子嘴豆腐心的婆婆形象演绎的质朴而真实,在诸多细节的呈现上,她很好的演绎出了这个孤独老人情感上脆弱却硬撑坚强的一面,而在几场催泪的感情戏中,对演员爆发力的苛求,作为一个老戏骨她亦也能将那种难以言状的真实跃然光影,其精湛的演技形成了电影真挚的情感共鸣,熬出了一碗醇香浓郁的心灵鸡汤。
相较于老演员惠英红演技的出彩,罗耀辉的指导并不出众,言简意赅的说,这个故事显得太散了,电影在很多支线上赘述了太多的时间,辅线的喧宾夺主,使芬姨这一人物形象并没有真正的深入着点,而电影中少年阿旭的线索,虽也有着情感的刻画,但相比惠英红中以行云流水的情感表现,陈家乐的演技只是显得中规中矩,而在结局的处理上也只能算是差强人意,有着一种不知该如何对这段陌生人间衍生的亲情怎样收尾的无力感。
诚然《幸运是我》并不是一部完美的佳作,但这确是一部拉近人与人距离的电影,那以幸运为名所打破社会隔阂的冷漠,让生活变的斑斓温柔。
2月7日金像奖提名公布,惠英红入围最佳女主之争,弥补了金马之憾。
虽然都爱,但私心之下,最希望她得奖。
更何况,《幸运是我》是去年华语片中我的最爱。
荒芜多时最大的好处,是有许多箱底货可以采用。
这也是篇去年的旧稿,原载于《看电影》及其APP。
只是太爱这电影,写得反而小心翼翼,无甚亮处,于是当时也没发布的兴致。
但,能起一二摇旗呐喊之用便足矣。
————————————————————————————————————————着意于炮制市井温情的港片,一旦出彩,往往格外要命。
像《幸运是我》这种,就能对准痛点和笑点疏落有致地挠上个半小时。
以至于即便等到电影结束,也难免心绪难平,甚至现场便已泪眼婆娑的,亦不在少数。
然而,这么一部好电影,卖相却并不出众,衬在花团锦簇的新片群中,就更显黯淡。
主演名单上除了惠英红稍有知名度,其他几位的声势几乎都未真正打响。
而本片所聚焦的认知障碍、孤寡老人、迷途青年,似乎都在泛着酸涩的樟脑丸气息。
只是没想到,这颗樟脑丸掏出来的时候,竟然还有阳光的味道,这就有别于同样题材的《爱》和《依然爱丽丝》了。
《我老婆未满十八岁》、《神经侠侣》和《我要成名》的编剧罗耀辉在执导这部同样由自己操刀剧本的电影时,把一以贯之的喜剧色彩泵进了这个故事,让张继聪等配角随同两大主角一起言笑晏晏,使得处处伤情处,能时时施放令人会心的幽默去照亮基调。
惠英红也说过,这样的处理,是为了不让观众看了心累,要带出一些积极的能量来。
而为了能够参与这项发光发热的项目,她踏上了扮老、扮丑、扮土以及扮蠢的表演旅程。
相比《心魔》中的德仔母亲、《僵尸》中的杨凤以及《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中的凌姐等形象,患有认知障碍的芬姨一角又进了一步。
这个独居的老妇无儿无女,只能依靠出租房间谋求一点补贴。
她谨小慎微,防范心重,往常的时日,无非是出门买菜,回家抽烟,守着一部老电视,看百年不变的亚视。
人在老去,却因为记忆力衰退,仿佛总记不得岁数已长的事实,在黯淡的镜子面前一看,白发又生,不由神伤,而在一次次忘记熄火的匆促中,又尽显自责之痛。
看完《幸运是我》后,不由感叹惠英红就是惠英红,这不输埃玛妞·丽娃和朱丽安·摩尔的影后级演技,太能打动人心。
那种世俗的戒心,那种独处的顽韧,面对惊吓时的故作镇定,处于迷失时的惊慌失措,都被她演得浑然天成、入木三分。
就是这么一个假装有刺以图抓住一星半点安全感的寻常老太,在枯寂数年后,遇到了能够逐步瓦解心理防线的年轻人阿旭。
阿旭在父母离异后,随母亲离港去穗生活,当母亲去世后,又返港寻父,只是这一趟投亲,吃尽了闭门羹。
无亲无故,亦无钱无物,却因缘巧合,在帮助芬姨后彼此的生活产生了交集。
性格暴躁的阿旭浑身是刺,所有的伤痛与怨恨,都体现在对世情的漠视与对抗上。
所以在与芬姨同处一个屋檐下时,也是充斥着冲突和咒骂。
而电影则用极具耐性的镜头,让两个带刺也带伤的角色,在相互磨合的过程中,慢慢建立起一种互助、互信、互敬甚至互爱的特别关系。
电影极其剑拔弩张而又极其冰消雪融的一幕是在医院里,父亲对阿旭恩断义绝的一巴掌后,意义不止于让年轻演员陈家乐展现出细腻有加的演技,更重要的是,是让阿旭听到立马赶来的芬姨,说出了推进二人关系的一句话——没有这个爸没关系,他还有她这个妈。
长久以来的豁口终于得到了填补,二人兜兜转转却又求之不得的亲情,在这个情浓时分,水到渠成地落到了手上。
于是,随后的温暖亲情,更是在参差对照中铺天盖地地袭来。
之前芬姨无法接受阿旭买来的3D电视,之后二人却能戴着眼镜默契地随剧情往后一仰。
更重要的是,往常二人上街总是一前一后,而到此时,阿旭会转身对芬姨说一起走。
看到芬姨楞了一下之后的粲然一笑,能够感觉到这电影非常强烈的暖意。
故事就这样鸡毛蒜皮地往前推进。
像是《桃姐》、《天水围的日与夜》等港片,人与人之间的暖意,都是从一饭一汤、一搀一扶中参透的。
毫无疑问,在《幸运是我》当中,这样的范式也做到了极致。
它满足了人们对于孤苦伶仃之人重获温情、展露柔情的一切期待,在充斥着尖锐质感的繁华大都会里,这些角落中的平凡小人物,能够传递出更贴近人心的冷暖。
特别是,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芬姨所呈现的认知障碍,在如今这个老年化社会中并不罕见。
惠英红参照了患病母亲后,带着内疚与歉意,倾情出演了芬姨一角,在传递出病症能够通过治疗来延缓的信息之余,也展现了公益机构所能提供的援助,更重要的,是让更多人意识到陪伴才是最重要而且最美好的事情。
这也是片名“幸运是我”的因缘。
在茫茫人海中,能够在陌生人身上找到亲情,已是大幸,而这份运气是“我”还是“你”的“推说”中,更见温暖。
就像是芬姨一直念叨的那句,“人生在世,无非就是你帮帮我,我帮帮你”。
起起落落的人生中,这样一部哀而不伤的《幸运是我》,还是能够把百般柔情暖意漾开去。
(原载于《看电影》及其APP)
一直很喜欢惠英红老师,从骨子里就有种特殊的魅力一直在吸引着我们。
其实这种电影知道题材的话,观众都能大致描绘出主线。
所以这类电影难就难在用具体的细节或者情节来吸引观众。
总的来说,《幸运是我》做到了,并且完成的很好。
看的时候不时想到许鞍华导演的《桃姐》,虽然不同,但是那种非血缘式的亲情真的更加感人,因为它们的出现是十分不易的。
说到这里真的很心疼阿旭,即使到最后还是无法直视他老爸,真的好气。
影片真的把年轻人的“口是心非”描画的很真实,就是既无法忍受家长的唠叨和“倔强”,但是在心里是十分爱他们的。
人生好像就是那么神奇,前半段是是父母不断照顾和唠叨孩子,后半段是孩子不断唠叨父母。
仿佛人生就是人们从小孩变成大人再变成小孩的过程。
看完电影突然更加珍惜和家人们相处的时间,而这可能就是电影的意义和魅力吧。
人生哪得这么幸运?残酷HK人生已经是童话了!去过一次粤地,感觉人情单薄,真的阿弥陀佛了!
这剧我最多两颗星
有些小细节还挺用心。and看的时候有点惊悚深感自己离老年痴呆不远了
剧本整体不错,但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惠英红是个有故事的女演员。[C]
陈家乐和红姐是锁死了吗?四年内合作了四部电影可还行?!中规中矩的一个片子,情节有点过于小清新了,脱离实际。陈家乐不出戏,红姐是越老越妖,真挚自然,影后没得说,特别出戏的是刘雅瑟的台词,一听她讲话我就跳戏了。比《天水围的日与夜》差了一个《桃姐》的水平。
低配版桃姐
脱离我生活的现实
海南飞回北京的飞机上看的,感觉还不如岁月神偷。。。
粤语版。好几次跟自己说,这才是今年在内地电影院真正看到的,第一部能称之为“香港电影”的港片。几乎要放弃人生的年轻小伙,被动放弃人生的老阿姨,他们因为买鸡蛋相遇了。看亚视,调侃3D,打边炉的修车朋友,失败父亲钱小豪……有意思的细节不少。结尾大陆女操国语的总结陈词是败笔。
「1+1明明就是2,为什么你要变成11」但是两位数总不会显得那么孤独。
奇怪的感情线,闻到了一丝资源咖的味道…最后的大团圆结局也是生硬…
我觉得也就一般
音乐不错
你知道旺角卡门吗?那刀马旦夜惊魂呢,那些电影的海报都是我画的。本来以为又是我们俩,其实还是甜蜜蜜,只不过是留在了香港。目前的现状不得不联想到敏感的关系问题,片子也是要不抵触或温和,都算是一种表达,芬姨的唱词代表了态度。表演很轻松生活流,小胡子出彩,角色该说的话也都说了,这点很好。
老實說沒四星這麼好,主題好,情節有點落俗套,多加半顆星給小紅姐吧,演太棒了。張繼聰的阿甘也很出彩啊哈哈哈。總的來說是偏輕鬆的暖色調,沒人肯收留的青年,脾氣不好但心眼不壞;沒人照顧的阿嬸,記性不好但心明眼亮,只怕一個人孤獨死去。於是剛巧你們就湊在一起,做一家人剛剛好。
惠英红的演技就不用说了,剧情很温馨。《十三棵泡桐》女主惊现,让我揣着怀疑看完此片,没看走眼。
八月最期待,故事整体没有那么催泪,也没有刻意煽情,拿捏得刚好,温情中意外地夹杂了好多小幽默。芬姨和阿旭从争吵到相依为伴的磨合过程中情感变化表现得很细腻,“人们不都是我帮你你帮我吗”这句话很现实。结尾镜头对焦到未完成的阿旭的画像以及红色颜料笔时,芬姨笑了,这么重要的胎记,她不会忘。
惠英红真是撑起了全片灵魂啊。
剧情没有共情,不知所云。
事件推动模板化,感情过渡不够自然细腻,独居老人的话题值得更多人去关注,题材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