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她的本性极其贪婪,就像一条巨蟒,靠强抢豪夺发家致富,霸占了世界最大的一块土地。
即使如此,她的胃口仍然无法满足,因此她四处出击,到处树敌。
按基辛格的观点,俄国人不甘被遗忘,她希望夺取更多的出海口。
因此俄国在东方和日本大打出手,在中亚侵占阿富汗,而且都以惨败告终。
1950年代,苏俄还打算在中国旅顺驻军。
当然,这无赖被中国一口回绝了。
俄国人的扩张本性决定了他们的下场——只许赢,不许败。
她输不起,日俄战争失败,直接导致沙皇俄国的覆灭。
阿富汗撤兵两年之后,苏联解体。
战斗场面太屎了,完全没有战术,据点太容易攻破,俄国人的军官都和白痴一样没两下就被干掉。
阿富汗人火力又准又狠,站着冲锋竟然随随便便就冲上山顶了,俄国人的重机枪和迫击炮就和烧火棍差不多,前面剧情里,画家被培养成狙击手,结果后面出去画画被人爆头干掉了,这是什么剧情,真不明白俄国人是不是脑袋被夹了。
要想美国人表明阿富汗人不好对付,也不用刻意描述敌人强大吧。
6/19/2011他们也不知道。
两年以后。
他们为之战斗的国家也不存在了。
《第九连》。
看来我国民间俄语人才还是匮乏啊。。。
在射手网找到的最好的字幕都翻得糊里糊涂的,字幕的劣质影响了观影质量,很多情节我根本没有看懂。。
(也许看懂了会有改变。。
)名曰第九连。
但是闹来闹去就那不到十个人。。。
是第九班才对吧。。。
但是抛开字幕,影片基本上也没有什么人物塑造。
作为主角的那几个人基本上都以群体形式出现,几乎没有个别的描写和细节的刻画,大部分时间大家都坐在一起聊天,聊来聊去又啥事不干,使得这几个人基本上没有什么特点,跟其他的背景没有什么区别。
导演的角色设定旨在展现这些在那场战争中弱小的个体,但是我一直看到阿富汗才慢慢分清楚这几个人。
有些角色塑造得那叫一个失败,而且还很重复。
教官很明显走的是《全金属外壳》的路线,但掺入了多重性格却又不好好刻画,看起来还没有我初中军训教官那么有魅力。
教官申请去阿富汗遭拒在剧情上是《星河舰队》,在表演上直接是《实尾岛》的翻版。
在阿富汗的各位兵哥,死得真的让我有打仗的感觉——就是死了你都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死的。
典型就是那个牛逼哄哄没有事做就去打枪的兵哥,现在片子删了。。
我实在想不起他是怎么死的了。。。。
作为主体的几位,表现得最多的居然高潮一开始就死了,前面基本处于半隐身状态的那个。。。
因为字幕原因我实在搞不清楚他叫什么。。。
居然活到最后证明低调者永生。。
这个角色很奇怪,长得很摇滚,一看就是要被和谐掉的人,却在剃头的时候被剃头兵一句为国奉献的理想只是说说而已而激怒。。
说明他是个乐于为国奉献生命的人,是乐于去侵略阿富汗的。。
但是之后画家赞扬战争是美好的时候这哥们又火了。。。
除了人性是复杂的我还能说什么。。。
还有那个白雪公主。。
前面一直清纯出镜。
莫名其妙就变成了免费军妓。
兵哥之一乐呵呵地进去,啥都没做就大骂着战友没有人性出来了。。。
人性真的很复杂。。。。
(当然也有可能是我没看懂。。
)小邦达尔丘克不愧是老邦达尔丘克的嫡系,处理大战争场面水准是高高的。
但是相对与他爹,他也没有什么进步。。。
巷战处理得一塌糊涂。
那段巷战像是为了后面喀秋莎火箭和大规模爆炸场面的出现找借口。。。
几个兵进个村。。
死了一个,然后喀秋莎就把这个村轰平了。。。
搞不懂他们之前为什么要进村。。。
莫非真的是俄罗斯不缺人不缺炮吗。。
小巷子遭遇战玩不转,小邦还是祭出了家族传统——高地保卫战。
子弹够多爆炸够多所以场面上不至于难看。。
但是咋看咋觉得是老邦的《他们为祖国而战》里面的德国兵换成阿富汗人而已。
都是一个军官模样的带着一群背景哥边走边放两枪,被炸一炮就散开各自隐形,再出来的时候已经到阵地边上了。。
走镜切镜什么的太细致太复杂最后还是简单粗暴的大群人马迎着子弹往上走,主角们打得到后面人少子弹少,肉搏到差不多顶不住了大部队过来了。。。
可能是游戏打太多了。。
一个兵力武器和阵地布局都不差的高地咋打得比单枪匹马的王成还痛苦。
至于开头几门炮就炸得一个军官不剩不。。
敢情阿富汗的炸弹都挑官大的那里飞。。
阿富汗的兵时而一步百米,时而蠕动不前。。
还有那个长得帅得一塌糊涂的阿富汗领头的。。
那么帅居然一个特写都混不上就死了。。。
造型师我可怜你。。。
小邦除了大规模爆炸场面外很细心地加了很多细节。
可是明显细节太多了,片尾不到20分钟的决战场面还要分成三段,每段还常常有些摸小虫子的场景。。。
给人感觉里面的人一下就死了一片。。
而且最扯的是到最后主角只剩两个了居然还有很多背景们没死又冒出来了。。。
这里我相信是第九连了。。。
人物塑造基本没有,苏式装备的展示也是少之又少,战争场面憋到了最后20分钟才有点像样的。
其他时间在干什么。。
大批装甲兵部队走过来走过去。。
拍了拍那几张没有什么区别的人脸顺便展示下阿富汗风光,还有就是兵哥闲聊,而且一般聊不到几句就要打架,我没有看出来他们有什么感情啊。。。
因为字幕原因,我没有看懂导演想讲什么。
对战争的抨击嘛,点了点点。。
可能是政治原因没敢着重表现,毕竟好像俄罗斯还没有怎么反思这场仗。
对战场上人性的反思,字幕原因我看不出来,而且里面的角色单薄得像《使命召唤》里面的配角们。。
有什么人性不人性的。
最后看到导演毫不吝啬地把镜头给了坦克和飞机,结尾独白还表现出对大苏联的怀念,所以导演也许只想借阿富汗这个噱头展示下武器装备和提醒下子自己人我们以前也阔过。。。。
提下优点。
万江叔叔提醒,塑胶炸弹的段落还是很有意思的。
里面的教官跟老美的果然不一样。。
着重政治教育,甚至还有民族政策教育。。
开眼界了。
这个片跟《集结号》差不多,老外战争片赚钱了,也拿自家武器装备出来炫炫。
《集结号》里面更加夸张,解放军连自家衣服都不穿了。。
穿的是美式军服。
苏联兵的衣服倒蛮好看的,除了头盔。
里面的苏联兵给人感觉太弱了。。
那个狙击手都没有任何表现,一个人都没有杀到。
死的时候手上拿着画笔。。。
我们的狙击手。。
那叫一个牛逼。
其实你爆人家头没有什么。。
你用得着那么做作的抬手就是国民党帽徽嘛。。
如果现在拍战争片是拿来炫技的话,请你打外星人。
(当年的自己真的是个喷子啊。。
但是真的不好看啊这个片子。。
2017.。
)
1988年1月7日-8日苏军第40集团军345独立空降团3营9连扼守控制加德兹-霍斯特公路的3234高地数昼夜,仅靠未负伤的39名指战员在12小时之内打退了哈达卜和本 拉登指挥的反政府武装“黑色支队”300余人的多次进攻,全连6人牺牲、28人负伤,战斗异常激烈残酷,该连老首长沃中校调集团属火力给敌以巨大杀伤,沃本人亲自组织增援,反政府武装败下阵来,本 拉登也身负重伤,落荒而逃。
这个英雄九连就是后来轰动一时的《第九连》的原型,2005年,该连事迹被搬上了银幕,拍摄了电影《第九连》,而这个电影成为俄罗斯军人精神标志。
1989年2月11日,沃斯特罗金上校率全团撤离阿富汗,1989年5月任莫斯科军区98空降师师长,1990年授少将,1992年进总参军事学院学习,1994年毕业后任俄罗斯紧急情况部副部长,1999年授上将,2003年当选俄罗斯国家杜马安全事务委员会专职议员。
获苏联英雄金星奖章、列宁勋章、红旗勋章、两枚红星勋章、阿富汗民主共和国三级“星”勋章、军功章、英勇勋章、三级在苏联武装力量中为祖国服务勋章。
当我们还靠虚假剧情的战争片来博得观众的阵阵喝彩的时候,俄罗斯的战争电影已经可以博得我的沉思和泪水了,我觉得《第九突击队》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即便网上的影评很多都在批评电影没有了苏联电影的乐观和英雄主义精神了。
可是,什么是这种精神呢?
我们的电影也曾有过这种精神——就是忽悠人去打仗,去死的精神。
“战争就是老年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让年轻人去死的一种游戏”。
没有什么高贵,没有什么荣誉,只有死亡而屠戮,只有伤害和残酷。
然而,这战争伤害和残酷到然后一部电影都从来没有表现过的,片子从头着墨描写的最大的男主角,那位有着画家气质,射击天赋和浪漫主义情怀的第一号男主角,在最后一场战斗的开始就被敌人开的第二枪放倒,以至于他只来得及喊一句话:同志们,敌人!
然后就是血腥的战斗,杀人和被杀,混乱和紧张到已经忘掉了谁是这个片子的主角,只知道和主角一起来到阿富汗的战士们一个个死去,倒下,甚至连特写镜头都没有,只有一个人被子弹打断了双腿不愿被阿富汗俘虏而拉响手雷自爆。
最后我都忘记了这片子还有多长时间,只希望快点结束,因为这些年轻人实在已经承受不了不怕死的穆斯林的一次又一次地冲锋了,当他们终于看到友军的时候,剩下的七个人也只有一个人活下来了——那个最无厘头和捣蛋的人——或许只因为,他得到了前辈的护身符。
而他们全连牺牲至一个人所换来胜利,对于上级来说已经是毫无意义——苏联已经从阿富汗撤军。
但是,军人,他们没有问为什么,服从命令,战斗到最后一个人。
结局的仅仅两分钟,却道出了一代人的悲剧:他们为之战斗的国家,两年后就不复存在了。
唯一的幸存者的心已经死去,他的叙述所能记得的,还是过去他的长官,他的兄弟,和他一起出生入死两年但是却永远倒在异国他乡的战友。
是否还记得,那些战士,勇敢的年轻人,他们不是政客,用生命来博取政客的功绩,而随着历史被一笔带过,他们有什么过错呢?
是啊,他们有什么错呢?
对于中国人来说,他们已经是幸运的了,因为现在的这个新的国家,还有电影人记得他们,以优秀的影片讲述着真实的故事,感动着年轻人,也创造了收益。
ps:各种下载到的这部电影都是德文字幕的,最后一段的说明没有翻译:“本电影改编自1989年1月8发生在阿富汗Khost省3234高地的真实故事”,然后是大大的:“为了纪念我的父亲”。
或许导演的父亲也真这场战役中牺牲了吧,战争,破碎了15000多个家庭,影响了多少人的生活,这种战争,即便有什么精神,应该是我们宣扬的吗?
阿富汗战争背景的苏联电影,130多分钟的时间里,心情沉重,泪眼模糊。
年轻的士兵们从西伯利亚到塔什干,到阿富汗,用他们的精神信念和生命为他们所热爱的祖国占领高地,当金牙站在胜利的高地上高喊可以通过时,却不知组织早已忘记他们。
正如阿富汗战争是一场无谓的战争一般,他们用血肉身躯换取的胜利只不过是无谓的搏斗。
在塔什干的上尉同志心怀爱国的战斗梦想却屡屡被拒去往阿富汗,最后在塔什干死于中风,影片中这个画面最是震撼人心,旷野天地的粗汉子在花海里只觉无限悲凉。
白雪公主从满足年轻士兵生理需求的物化女性到被称为海上的公主,那样赤身裸体地站在男人群中,像一朵孤寂凄凉却美丽的花儿。
阿富汗的山脉绵延,一眼望去是一层又一层的山,取得高地是一场胜利,他们赢了自己的战争。
老了的金牙坐在坦克上,周围是一群年轻的新兵,没人记得他们那一群人了,可他知道,那一场战争,终究他们是胜利的。
尽管两年后,他们为之奋战的国家也没有了。
内心甚是感动。
看这片的缘起有些曲折。
开始是因为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所以去读了她的《锌皮娃娃兵》,读后意犹未尽,又被推荐去看了这部关于阿富汗战争的电影。
看是俄罗斯拍的,第一反应是想好奇俄罗斯对那场战争的立场。
电影着实挺长,139分钟,分了两个晚上才看完,正好略略割裂开,前半段的压抑和后半段的热血悲情。
看完后,有很多的惆怅。
《锌皮娃娃兵》里的抑郁彷徨,读来真是令人难过,理想幻灭的年代,战争只能创造扭曲的人性。
电影里一样。
前半段,这些娃娃兵充分实践了“垮掉”两个字。
乏味的军营生活,他们打架、吸毒、滥交,那玩世不恭又疯疯癫癫的态度令我叹息,只怀疑这是一部纯粹的反战电影。
黯淡压抑,险些不能坚持看下去。
后半段回归传统战争叙事,也令我长出一口气。
一样是虐心的兄弟情,铁与血的浪漫,死亡之前的勇毅动人,肉搏戏的惨烈美丽。
前半段的“娃娃兵”们人性中的纯真、坚定纷纷浮现。
看了两遍。
看《锌皮娃娃兵》时,不断思考,阿富汗战争就算是错的,这些军人们有错吗?
本以为自己打的是卫国战争那样伟大的战争,结果回国后,却被视作耻辱。
然后再过两年,连自己为之战斗的国家都不存在了。
那自己流过的血泪,自己战友丢失的性命,算什么?
他们是否能成为英雄,并不取决于是否作战英勇,却决定于那场战争的性质。
如果那场战争是错的,那么去打仗的战士也有错吗?
电影里,娃娃兵们无比英勇的战斗,我几乎不能相信,在上战场前夜癫狂失态的,也是他们。
最后,曾经的娃娃兵,满脸尽是风霜。
一个国家跨掉了,他们却还得继续活下去。
无论曾经的战争是对是错。
俱往矣。
所以我不再问对错,只觉得后半段的战争戏足以感动我就挺好。
————————————————————————脑洞忽开。
这难道不是我们所有人的写照?
无法左右大时代的我们,其实根本无法判断这个时代的对与错,也无法预见未来对这个时代与对我们的判断。
通篇都很压抑,一帮小伙子从陌生到熟悉,从嬉笑打闹到战火纷飞中被支离……他们最终是胜利了,虽然他们的阵地被忘记了……突然发现,冯小刚的《集结号》是不是取材于这个故事的?
最初的兴趣是因为这是“俄国第一部反映阿富汗战争的影片”。
而俄国是盛产战争片的,此作也是近年俄国较为出名的作品。
没想到,一路看下来,却变成了“何时才会结束”的糟糕感受。
我想影片最大的问题在于叙述缺少主线。
无论是人物或者事件,在描述上都过于零散。
在战争这种大场面中,如果缺少轴心人物与主要冲突,人物剧情的刻画就会过于肤浅,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主要是因为,在战争的环境下,各人物的穿着打扮大体相同,动作多,特写少,往往是数个人物共同完成一件任务,个体的差异被降到最低。
本作中留下较深印象的,除了“画家”这个特殊专业,便很少让人觉得眼前一亮的角色了。
(最后竟需要通过谁死了谁没死来确认主角~囧)另外关于剧情,本片前半段和“第九突击队”可以说毫无关系。
新兵的训练与其他战争作品如出一辙,没有任何新意。
而这一训练竟然一直延续到作品接近一半的时候,未免过于拖沓了。
真正开始“第九突击队”的生活之后,剧情却越发的松散了。
突如其来的欢迎仪式,突如其来的入村搜索,突如其来的伏击战,突如其来的最终战斗……缺少主要冲突与矛盾可以说是本片的硬伤。
相对而言,战争片中,情节做的比较出色的,如《拯救大兵瑞恩》,主线从开头便很明确。
人物方面比较出彩的,如《十二金刚》。
结尾的大决战看似悲壮万分,实际却是无厘头占了主导。
这大约是我见过的最荒谬的战争场面了。
且不说,主角们蟑螂般顽强的生命力,就说那洪水而来的,而又瞬间消失的敌军真是让人怅惘不已。
此外,片子的取景非常优美,背景音乐波澜壮阔。
照说这本是优点,但与人物以及剧情的叙述没有直接的联系。
反而让人觉得有些突兀与不协调。
一直喜欢战争片,可能是因为觉得战争片触及生死才能震撼人心吧,恰巧最近工作不是很忙,今晚就看了一部俄罗斯和乌克兰合拍的《第九突击队》。
原来一直以为只有美国才能拍出引人深思的战争题材电影,直到看完《第九突击队》后我才改变了这种看法。
《第九突击队》是以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为背景的。
描写一支小部队的日日夜夜,年轻的小伙子们接受了短暂的训练后到上战场的经历。
战争、青年人的追求、男子汉的友谊在茫茫战场和未知的生死中体现了出来,与我们国家近年来奉献出的如《冲出亚马逊》《我是特种兵》《战火中的青春》等著名烂片比。
我们看到了俄罗斯年轻一代导演的崛起和俄罗斯电影人的希望。
我们看战争电影,不是为了看什么电脑特技,更不是为了看什么“军人也是人,也有感情纠葛”。
AK-74步枪、米-24武装直升机、T-72坦克,RPK机枪、BMP步战车,《第九突击队》完全呈现了和美国电影不一样的风格。
同样,我不由地想起了曾经看过的另一部美国电影《生逢七月四日》,在我看了他们又都有共同之处——从男孩到男人的过程,这不仅仅是说战争历练了他们,而是说他们渐渐懂得生活比一切都重要。
我想,这也许就是当前韩剧为什么能打败我们情感的原因,与我们国家那些宏大的叙事、革命的情怀相比而言,韩剧中人情的温暖和生活的真实彻底地打败了政治,让我们用生活而不是沿着新闻联播的思维来看待世界。
在《生逢七月四日》中,男孩对战争充满渴盼,对国家荣誉充满热情,在高中的一次比赛失利后,自尊心强的他渴望战争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真正的男人于是毅然参加越战。
确实,战争塑造了他,在下半生瘫痪后,他突然懂了所有的荣誉和宏大的叙事主题与生活相比变的多么渺小。
也许正印证了美国作家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那句话“一个不成熟的人会为了一个原则轰轰烈烈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的人会为了一个原则谦卑的活着”我想后者的这个原则指的就是生活吧。
从男孩到男人,战争塑造的成熟绝不单单是坚强。
电影中的年轻士兵在残酷的战斗后不也是陷入了人性的扭曲和深深的痛苦、恐惧之中吗?
这才是真正的战争!
而不是我们国家拍的那些战争看起来好像弱智的游戏,男人戏女人戏三角恋甚至床戏吻戏一起上的情感纠葛湮灭了战争片原本要传递给人的本质。
《第九突击队》中的战士们,在战争结束后有的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们为之战斗的国家也在2年后解体了,不再是个强国。
他们成了一群被遗忘的人。
生活比一切都重要。
战争把男孩塑造成男人,其实懂得的是生活,懂得在生活中应该拥有的勇气和担当,以及面对困境的不气馁,因为好好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无论你现在有何种不顺,都要把生活本身作为生活的全部,而不是把求学工作和感情看成全部的生活。
人就像《阿甘正传》里飘飞在风中的羽毛,飘忽不定没有目的地,它追求的是什么?
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因此我们可以说,答案在风中,谁知道这片羽毛明天又会落到谁的肩膀上呢?
珍惜眼前,好好生活好好幸福下去吧!
不错的俄罗斯片子,有美国好莱坞大片的潜质,也反思了历史。画家死得太惨了。
什么东西
7
这还是俄罗斯片么
最后还算行,之前的有点拖沓,有点离散
烂大街的故事而已,冗长拖沓,三星给所有那些命如草芥的战士,无论是哪个国家,你们生活在那个时代都是不幸,是这个世界冷漠的牺牲品,愿死去的灵魂安息。愿世界和平。
怎样成为真正的战士? 当你的战友一个个离去 而你却有幸活下来,你的战斗为谁而战? 为国家,国家最后没了,为兄弟?兄弟都不在了,为自己? 其实这时活着比死还难受! ----当那个老兵把幸运徽章给他时,就猜到最后肯定只有他一个人存活了,这个比死还难受的存活。
好无聊啊,前面那么长时间一直在铺垫,剧情也看不来太明白
沉浸感,普通人士兵战争国家残酷政治成败人生片子不错
模仿全金属外壳
看了半天,原来整部片子只是想说明:在阿富汗,神圣的穆斯林是不可战胜的!真实的地洞战,这样的环境真TM不是人能呆的。
美国的战争片,都是个人主义,一个小纵队干翻全部敌人!俄罗斯战争片,永远有祖国强大的武装队伍做支撑,赶来营救队友并消灭敌人!
还算真实的战争 还有兄弟情
比较周全的战争片,和《全金属外壳》一样艰苦的新兵训练,典型的士官,惨烈的战争,艰巨的任务,被遗弃的命运。
毛熊必须猛 不过死了的毛熊才是好毛熊 烧个鹰酱给毛熊才是正经 也算对得起它了 和炼狱比起来 真实性差了太多了 那也比好莱坞强多了 拍的也有点鹰酱范儿 达瓦利什比达瓦利西 听起来顺耳 可怜的小熊们 被高层折腾惨了
不如布列斯特要塞啊!一般化
很喜欢里面的配乐 很震撼
该删还是要删的,画家很美好,所以果然 是要便当的
这部电影原本打算是拍当时进行中的车臣战争的,为了避嫌才改成了苏阿战争。这决定了它从根本上就不具备深刻的反思性,更多的还是在描述帝国余辉下的兄弟情谊。顺便,最后的战斗场面未免也太失实了吧……
惨惨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