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的父母,母亲的即将离世,对还处于儿童时期的儿子是一种怎样的打击,他如何接受这个事实,学校,外婆家,医院,游乐场,墓地,梦境…一幕一幕一场一场,外婆母亲是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非常注意一言一行对孩子身心的影响。
打砸客厅对整个故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剧烈表现男童的内心感情,从不接受现实到紧紧拥抱病危的母亲,到神秘的外婆房间,看出外婆的用心良苦…
在影院看A MONSTER CALLS, 竟然哭了。
理智和真相如果真的是‘ 我想让她死去,我想放手,我想让这一切今尽早结束’ ,那么纵然是死,他都不愿说出口。
太深的爱和执念,让他无法释怀自己理智的呼号。
His eyes red, for grief, for shame and for anger. 他无法原谅自己,正如我。
我也深爱着我的前任,情也不知何时起,又为何一往而深。
我们在两个世界,没有精神的共鸣,亦无法互相理解,这样的奇怪的组合,其实一早就能猜到结局。
在这段感情里,我一直秉持着怀疑和猜忌,我就像CONOR 知道他母亲注定会在和癌症的斗争中败下阵来一样,我内心深处知道,我们终有一日会分开,而然我,也可耻的希望这一切快些结束。
可是我做不到啊,好多次话到嘴边,就是无法说出。
两个人在一起,就算是没有共鸣,就算是处处摩擦,就算是诸事不顺,可我怎么也不想放手。
我们都曾是CONOR, 在这段无法挽回,注定失去的感情面前,双眼通红,因为悲伤,因为羞耻,因为愤怒。
最后的最后,我像所有没出息的前任一样,恨最先潇洒离去的那个人不是我,却不知这段已经划上句点的感情的银幕上,我所有放下骄傲的苦痛挽留,亦或是在自尊的驱使下出言伤害,都早已失去了意义。
这深刻的执念啊,让我无法逃离那场失去你的噩梦。
最后在一起的每晚,我都梦见你离开我,正如CONOR 噩梦中真正的心魔一样,他放开了他妈妈的手,而我,放开了你的。
我爱着你,尽管我们一点也不相像,结局早已在一开始就注定。
我们是如何的不欢而散,我自责在最后一刻我没有保持应有的理智。
Stories are wild animals, 我们的故事,发展到最后,恰似一只出笼的困兽,朝着一条我们都始料未及的方向,一路撕咬拼杀,横冲直撞。
可是这些,全都不是我的本意啊。
此时的我,终于能像CONOR一样,在妈妈的弥留之际说出那句:我不希望你走,眼神中却满是平静和释然。
是啊,我也希望你一直在,但是你有你的选择,你今后的路,定然是充满阳光,会有人为你披荆斩棘,会有人对你呵护备至,只是我们此生再也不会有交集。
我会用我的祝福陪伴着你。
我依然爱着你,以我的方式。
其实这是一部治愈黑童话。
质量很高,无论是真实的特效,还是流畅的剧情,或是治愈功能。
主角小男孩父母离异,他跟着妈妈,可惜妈妈不幸患上癌症住院。
在家里男孩和外婆关系恶劣,在学校里又面对着校园欺凌,他过早的尝到了生活的艰辛。
有一天,一个自称被男孩召唤而来的树妖来到男孩家里,要求男孩听它讲三个故事,听完故事之后要给它讲一个故事,男孩极力拒绝无用。
电影由此开始。
树妖所讲的三个故事,电影用了水彩画的表现手法,独特且有新意,在这一部分我甚至感觉自己不是观众,而是听故事的人,跟小男孩一起思考着这些似有隐喻的故事。
树妖讲完自己的故事之后,逼迫男孩讲出他的故事。
这也是男孩面对自己、认清内心的过程,充满绝望痛苦,最终男孩喊出自己的故事,累倒在了树下。
树妖没能像男孩请求的那样拯救男孩的母亲。
当外婆找到他去医院见母亲最后一面时,男孩终于可以把藏在心里的话告诉他的妈妈。
这里真的暴风哭泣,母子之间解开心结的最后一面。
这就是一部关于长大、关于放下、关于面对的电影,值得一看,真的很棒了。
“A boy too old to be a kid, too young to be a man”故事从这卡在男孩与男人之间的孩子开始,一个呼唤怪物来为他屠杀生活里遭遇的3条巨龙从而逃避现实的孩子。
作为屠龙手段,怪物向孩子述说三个有关“屠龙”的故事,并要求男孩在听完第三个故事后回述一段真实的故事即第四段故事作为代价。
如果说电影就像一盘鸡饭,有的饭风味十足;有的鸡肉香滑顺口;有的辣椒呛而回甘,那 A MONSTER CALLS就是一盘饭肉辣椒皆在水准之上的作品,你可以轻易地理解它的美味。
全片以青少年视角阐述面对死亡等的心境起伏,在各种黑色童话的穿插和引导式镜头的带领下,观众可以很轻易的代入自己的价值观和想法,这正是一个好电影的证据——不同的观众可得到不同的理解。
这并非浅而易懂的故事,即便懂了也未必看得见底。
伴随愤怒,自愚,死亡的情绪纠葛让这部电影沉重的氛围从活泼的镜头运用和色调的包装里四溢,但这正是它美丽的地方。
原著作者在死于乳癌前把这故事写了下来,这或许是作者写给自己,曾在对抗病魔中挣扎纠结后坦然面一切的一本自传。
我们终将面对生命中的难题。
我们无法改变它的发生,但可以改变它带给我们的影响。
面对深爱的亲人即将死去的恐惧和煎熬,你们有尝试过么?
2006年4月10日,我接到麻麻的电话哭着跑到医院,见了老爸最后一面,那时候他的手还是温热的,我看到他眼角的泪痕,我只是哭,没过多久,老爸温热的已经冰冷,离我们而去。
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我麻麻很久都不能释怀,而我经历了近一年的失眠,每晚只能睡2-3个小时,殡仪馆到下葬的那三天的晚上我仿佛流光了一年的眼泪,而白天,我几乎是没有表情的,因为我知道,如果我伤心难过,那麻麻会更加心痛,只有我坚强的面对这残酷的现实,才能带着妈妈走出阴霾。
看过一部2014年的瑞典动画电影《羽国之旅》,一个用动画诠释死亡和离别的故事。
一只年幼的小兔子,他还不懂得生命的规则,试图与最强大的势力斗争。
随着他的长大,他对生命了解就越来越多。
而这部西班牙魔幻电影所传达的也是同样的意境,我们每个人都会被心魔所困,而小男孩康纳的心魔只是因为自己无法承受生命中的离别之痛,妈妈的病情每况愈下,他要去承受生命中最痛彻心扉的经历,因为那种感觉实在是太痛了,他甚至“邪恶”的想要逃避、放弃…我们这一生,都要学会放手,坦然面对生命中的阴暗面是我们每个人成长路上都要做的修行, 如果你的家人离你而去,你要做的是继续打起精神来勇敢生活下去,不能意志消沉,因为还是有很多关爱你的人。
康纳的姥姥承受的痛楚并不比康纳少,那是她的女儿,她的生命在垂死挣扎,可她必须振作,因为她还要好好照顾康纳。
可孩子和成人的承受能力还是有差别,幸好康纳遇到了看起来可怖的巨型树怪,慢慢的引导他往正确的方向继续前行。
很喜欢巨型树怪讲的三个暗黑童话,无论是动画的表现形式还是故事的寓意。
「要学会辨证的看问题」这是个古老的童话故事,王子的祖父娶了年轻的王后,而在老国王去世后,王后便统治了国家。
王子爱上一个农夫的女儿,王后想继续统治国家就想要和王子共结连理,可王子带着心爱的姑娘逃走了,他们在红豆杉下休息,可翌日,姑娘却被人杀害了。
你以为这故事里的王后是个心狠的巫婆?
可怪物的故事里,这受人爱戴的王子却是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他杀害了无辜的姑娘,挑起民愤,然后赶走了王后,当上了国王。
我们看问题总是很片面的,有时候会先入为主。
并没有考虑到一个事务是都有两面性的,我们只看到一面,却忽略了权衡整个事情,最后导致真相被淹没。
「无论如何请坚守信仰」缺失信仰的牧师医药师需要红豆杉做药,而牧师坚守原则却不肯给他这颗树。
直到有一天,牧师的两个女儿得了顽疾,药食无灵,只能跪求药师,他说,他愿意付出一切换回女儿的健康。
可失去信仰的牧师还是失去了他的女儿们,人没有坚定的信仰就像是一具驱壳。
「永远不要看轻自己」从前有个隐形人。
当然,他其实并不是隐形人,只是因为木有存在感。
就连他自己也看轻他,让人都无视他的存在。
而有一天,他终于愤怒了,可我始终认为打架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自卑对自己看轻,那他又如何让别人对他有存在感呢?
最后一个故事是康纳自己与自己心魔对抗的故事。
他只是个孩子,无法承受这样的痛,如若可以早点结束,那就好了。
没有很强的意念,他拉着她的手脱开了,看着母亲坠落深渊,这一切都结束了。
面对离别,没有谁的心可以波澜不惊,可如何正视它,接纳悲伤的现实呢?
生命中很多事情我们无法改变它的发生,但我们可以主观的改变它带给我们的影响。
最近看的好电影太多了最近啊 在准备补考考试在寝室老是玩电脑不想写字,不知道还有多久考试我也不太清楚这次什么时候算是准备好了哈哈。
股票什么的最近关注的有点多了,,我不觉得像这样密集(其实还是不想把心思用在这该死的应试考试上)的关注资本市场能够让我做出更明智的判断,我越来越觉得最确切的资本市场判断是不经意间在早上刷牙的时候明确确定的,非常宏观的概念,然后再细分放到个股上电影有那么点意思但是为什么非要这么拍我不知道
一部心灵的真正艺术品。
这是那个月引进质量最好的片子毫无疑问,影片用魔幻暗黑的方式讲述了母亲在去世之际用故事逐渐带着孩子走出心魔面对自己和现实的生活的故事。
导演通过平凡的故事将影片从内核中充满了诗意和浓厚的母女情感。
看过孤堡惊魂的明白让这位导演拍母子之爱再合适不过,他以往擅长的正是恐怖类型片,拍摄这部黑暗的童话风格非常拿手,依然是最后回归温情感人的套路。
而且我又从中看到了斯皮尔伯格的影子。
母亲一人照料着自己的儿子康纳,而现在母亲患病正一步步走向死亡,在生活里一切都不如意,和姥姥的相处不融洽与学校同学的隔阂,被欺负。
这段时间小男孩康纳在每晚准时到来的怪物(连姆尼森配音)面前并没有惧怕,而是一次次面对她,听着她讲述的一个又一个不明所以的故事。
(在这里不讲述这几个故事内容和表达的核心)逐渐着他开始面对自己的生活处境,怪物在背后鼓舞着他去和欺凌的同学抗争,去与他的外婆和解沟通,最重要的是让他自己面对自己的内心,他知道心爱的妈妈必将离开他,面对他心底的惧怕。
康纳对怪物坦诚的说出心底最真实的愿望“希望她快点死”。
他不愿在看着自己的母亲这样痛苦的活着,也不愿自己的内心一直备受着这样的煎熬与折磨。
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不愿接受不愿放下的人和情感,可当一切已经成为现实,我们不得不放下的时刻,再难以割舍的也要学会放下,甚至是爱。
因为你的生活没有结束,你必须擦干眼泪站直你的身躯继续前行。
我之所以有很大感触,是我也在面对这样的事情。
小男孩也说出了我无法面对自己真实的内心独白。
在影片最后,小男孩康纳在妈妈临终时的病床前痛哭喊着“妈妈,你不要走!
不要走!
”他也知道这不可挽回,但这心痛的挽留才是真正的情感。
当他回到书房发现了一本书,书上正是妈妈所画的怪物和她给孩子一次次讲述的故事。
原来妈妈并没有走,她在生命结束前告诉了自己的孩子要勇敢的面对生活学会接受。
而妈妈早已化成了那可怕又可敬的怪物在背后陪伴着他继续成长。
看完之后一时间不知道想说什么,大概那种介乎于男孩子和男人之间的心路旅程已经离我太远了吧。
我始终觉得,人是一夜长大的。
而这种成长又往往伴随着突发事件而来,巨大的挫败感,夹杂着羞辱,悔恨悲伤和无能为力。
电影通过这个树人讲述和小男孩交换的的四个寓言故事,象征着人的成长的必经之路。
(我已经是连续三部电影里看到类似的树人了〔《银河护卫队》、《神奇动物在哪里》《怪物召唤》〕最近似乎很流行这种树精啊)分别代表着谎言,信仰,被无视,还有死亡。
首先是谎言。
除了圣人和傻子,没有成年人没撒过谎。
也许出于善意,也许出于自身防御保护,也许出于各种利益相连。
谎言的对立面就是真相,有时候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
谎言不一定代表邪恶,真相也不一定只属于好人。
孩子看的是对错,成人的世界里只有利弊。
如何在一个又一个的故事里去辨别真伪,再做出自己的选择,继续维护这个谎言,或者揭穿它,它代表着你的人品,每一步都有可能决定你的未来。
然后是信仰。
人一生,在最初树立起正确的信仰,是极其重要的事情。
有人说因为无神论的缘故,中国人大多数没有信仰。
其实错了,信仰这东西不一定仅限于宗教。
你可以从父母耳濡目染那里得来的家教修行,浩瀚书海上学到的知识经验,自己从小生长环境里接触的人群得到的共鸣,还有生活中给你带来启示反馈。
往大了说,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往小了说,也是自己世界观的一部分。
信仰是一种最强大的精神力量,但也是最容易让人崩溃的弱点。
犹如希腊神话里的大地之子安泰,脚踏大地就能拥有无穷的力量,可最终因为被双脚离地而勒死,命丧黄泉。
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失去了信仰,它不仅颠覆了你多年来内心的世界,会让一切赞美,自豪和成果化为灰烬。
尊老爱幼,乐于助人,好人有好报,这种信仰在大多数人心里根深蒂固。
但随着众多恶性社会事件的发生,见死不救,明哲保身冷眼相看的人越来越多,这就是信仰被摧毁的恶果。
第三则是被无视。
人是群体动物,需要根据他人的反应去判断自身的行为是否正确恰当。
得不到回应的感受,就像对着一口深井呐喊却没有回应,就像看着遥远夜空里朵朵绽放的烟火,耳边却没有一丝声音。
被无视的孤独感,是几乎每个人内心都惧怕的东西。
有些人会因此情绪失控,心理扭曲。
当然,当你老去回顾一生,其实大多数时间我们都是一个人的存在,孤独才是人生的常态。
生命中那些大大小小的喜悦与悲伤都如斟酒自饮,孤身前来又同样孑然而去。
克服被无视的沮丧和自我否定感,群处守嘴,独处守心亦是必修课。
最后一个寓言故事,也是最深最沉重的话题,死亡。
死是一种最深的恐怖,是一个包含了几乎所有学科的字眼,既忌讳又好奇,有形也无形,终点又是起点,是世间赐予我们活着的生物最大的公平。
我们都见过死去的东西,知道它的必然。
它此时此刻尚未发生在你身上,你也无法准确以预见它的以各何种形式和时间降临,唯一可以知道是它一定会来。
面对死亡黑影的降临,可以用悲伤的五个阶段来作为形容: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直到妥协接受。
母亲沉疴不起奄奄一息,这种绝望的不可抗力,让小男孩的心路旅程开始加速成长,犹如产妇临盆的剧痛,蝴蝶的破蛹而出前的筋疲力尽。
在悬崖边上,无论他怎样拼死努力,都无法拉得住母亲的摇摇欲坠,这就是对死最直观最残忍的表现。
在无可挽回的死亡面前,唯有心平气和的随遇而安;当它降临的瞬间,除了放手,我们能做到就是去接受这个事实。
当终于能体会这份绝望中无奈的释怀,就意味着成人的世界已经向你缓缓打开打开。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大年初一,写这种东西好像有点让人感到灰暗。
但我却听说有些地方的习俗,还有正月初一去扫墓的,“请祖先过年”。
死并不是什么让人忌讳的话题,坦然的面对死,才能勇敢的对待活。
明明知道越过山丘,也无人守候的命运,仍愿意做那个愚公,这是一种境界。
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接受新鲜事物的过程啊。
一部口音独特、用词考究、视角清奇的欧式文艺片。
比起《当怪物来敲门》,笔者喜欢香港地区的译名《树魔奇缘》。
想来,能拍出这么一部大人不看、小人不爱的电影的导演,当也不会真心在意蹭什么《当XX来敲门》的热点罢?
故事中如水墨画般流淌的视觉体验,以动画隐喻的形式娓娓道来,一众人等的心路历程跃然纸上。
剧情看来尚待流畅,然而瑕不掩瑜,一如人性,如一首中世纪诗歌,也如一部心理学个案,许久未见、含蓄细腻、引人入胜而回味无穷。
故事讲的,是关于一个小男孩被迫放弃、而被接纳的一段人生。
满盈的尖叫、愤怒、恨意、乞求、苦涩、委屈、自责,像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生命中的每天每夜、每时每刻,如跗骨之蛆,余味回甘。
同时,也是一则看似魔幻却又写实的寓言故事,当厄运降临,自我从自我欺骗、到破除束缚、再到自我出离、最后释怀接纳的生命历程,循环往复,而至死方休。
看完的我也不禁疑惑,当故事都不再骗我们了,当故事都残忍得尤甚现实,编故事的人究竟是变聪明了还是笨呢?
看故事的人究竟是变幸福了还是不幸呢?
每个人都有无论如何不愿让自己看见的东西。
笔者害怕看见破碎的、腐坏的人体,虚晃我一次便友尽。
我本人非常好奇自己的这个反应背后折射出的是自我的何种需求,估摸着该是在自我接纳的范畴罢。
那你呢?
不知为何,看电影的时候察觉到自己无甚恐惧、难过,我留心到自己的无甚恐惧、难过时甚是恐惧、难过,我想可能是经历过多刺激之后的疲累,也可能就是没经历过什么磨难的慌张。
不过,我更倾向于此两者以外的其他可能,因为人类总是复杂的,复杂到甚至创造出了善意的谎言这样神奇东西。
笔者曾被问过,愿意选“美丽的谎言”,还是“丑陋的真相”。
本不必要的选择,答案根本不重要,既然有了可以拿来抚慰人心的,人又怎会再舍近求远?
人一直以来想要的重要的根本不是“你是”,二是“我想”,于是自我慢慢将“你是”也变成了“我想”的一部分,也不知是生活所迫、或是人性使然?
我丝毫也不怀疑,谁不希望拥有一只强大而温柔的树魔呢?
谁又不是对自己内心中狰狞而和善的那只树魔又爱又恨呢?
每个人都值得通过他人而看见自己。
树魔长得敲像格鲁特族,漫威一堆嘴炮英雄里唯一一个斯文秀气的格鲁特,就像格鲁特的文雅通过火箭浣熊显示出来,火箭浣熊的聒噪又透过格鲁特映衬回来,我们人类从诞生伊始便在一个个客体面前被弹来弹去。
下午笔者惊闻吴孟达没了,那个总站在周星驰对面看起来唯唯诺诺、窝囊透顶、尴尬劲舞、惟妙惟肖、面面俱到、鞭辟入里的那个达叔走了。
我不知达叔有没有在星爷面前看见过自己,也无从得知两人的关系对星爷意味着什么,然而一名金牌配角的意义,犹如糖醋汁儿之于西湖醋鱼,花椒沫儿之于麻婆豆腐:不夹杂自己、不拒人于外,空白、无私,尊重、成全。
在这个快乐往往不是结局,付出不一定换来希望,充斥个性化主张以及个性化的年代,可能今天树魔究竟又少了一只。
无论如何,人性从来并非善恶两分,自我亦是。
欢乐既是松绑的链条,也是勾魂的绳索;痛苦既是催命的符咒,也是治病的良方;故而,他人既是我们的劫难,也是我们的福泽。
成长就是将他人揉进自我,而与自我、他人离别的过程。
关于第四个故事的寓意,讳莫如深。
我猜是不是在告诫我们,无论人的表面看来有多么淡定,ta的内心都有将当下的一切砸烂的冲动?
而无论如何,被砸烂的只有内心与内心里的他人、自我、一切,包括恨的与爱的。
砸烂之后呢?
内心一片狼藉荒芜的人岂能容这世间繁华锦绣,必得也想要砸烂他人的内心与他人的一切,与自己一样才罢,是这样吗?
是不是无论放与不放手,也都是从一个痛苦的深渊,跌入另一个痛苦的深渊?
有没有一种选择是不被吞噬、避开轮回?
我曾无数次拥有如故事中的噩梦,哭闹不已、紧紧抱住、突然消失,那些越不过的伤痛里,他人、自我都在慢慢消失。
都说时间是最灵的解药,却也是最毒的麻药,生活黯淡里,老的自我慢慢蚕食新的。
拥有、再到失去,是多么自然的命题,确是人们终其一生无法逾越的天堑长江,也是自生到死勘破无能的镜花水月。
是否要一只树魔才得以释放那些内心深处被囚禁的他人与自我?
在被崩塌反噬之前。
在变化无穷的世事面前,一只又怎么够呢?
是否忘记这枚继续前行,便会遇见长着新鲜枝芽的下一只树魔?
lifeiscomplicatedforaboywhoistoooldtobeaboy,andamanwhoistooyoungtobeaman.Buthe'llhavetolearnhowtoletlifego.附主题曲及主题曲歌词:Tear Up This Town(Keane的音乐总有一种穿越山河的魔力吖)I wanna hand you my heart and let you carry the loadNobody tells you anything you need to knowI need a friend but a friend is so hard to findI need an answer but I'm always one step behindCause it takes timeLearning to flyDo you ever feel like all you want is to go homeTo kiss the earth, to weave a way through this stormSome days I rage like a fire in the wildernessSome days I only need the darkness and a place to restOh it takes time (It takes time)Learning to flyTear up this townBlinking in the sunlight as the walls come downThis fire will burnDigging for a truth that just can't be foundDon't want your lessons in loveI want to tear it all upI need a friend but a friend is so hard to findI need an answer but I'm always one step behindOh it takes timeYes, it takes timeLearning to flyTear up this townBlinking in the sunlight as the walls come downThis fire will burnDigging for a truth that just can't be foundDon't want your lessons in loveI want to tear it all up公众号:加加的故事
"A boy too old to be a kid, too young to be a man"我又何尝不是。
这部电影简直就是我的心路历程,虽然我已经是一个26岁的成年人了,但依然在面对亲人的不治之症面前不知所措地像个孩子。
我不知应当如何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不敢去问,不敢去想,生怕会触碰到某个敏感的神经。
而母亲也不敢跟我提,怕触碰到我的神经。
于是乎我们就半装傻的度过了若干个月的时间,也是浪费了的时间。
而后,慢慢接受病情,治疗病情。
如同电影里的剧情一般,治疗无果,接受与面对母亲的病情恶化与离去。
在开头的若干个月里,我依然心有不甘,觉得世事无情。
其实世事什么时候有情过,假如世事有情,那试图对每个人的有情,毕竟会导致对部分人的无情。
看着亲人收到病痛折磨你却无能为力,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
那时候的我,愿意付出一切,来换取一点点病情的好转。
每一句台词对有经历的人来说,都是泪崩的点。
这部电影不是鸡汤,更不是治愈,如果你经历过,你就会知道,这就是现实。
亲人的逝去是你永远无法跨过的坎。
你所能做的,只有带着他曾经给你的感动和勇气,继续坚强地走下去。
虽然这句话听起来很俗套,但活着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放手则只需要一秒钟的冲动而已。
小孩的脸无法入戏
很烂俗,无新意
在相框里看到连姆尼森爸爸!
额。。实在是特娘的看不懂这类片子。。小男主长相太不讨喜了。。看着就像揍怎么办?剧情也从头到尾看下来朦朦胧胧的,看完也一直在嘀咕着一个问题:这电影他妈到底想表达什么??中间几个故事的表现风格真是满分的亮点!在我看来全片也就这么一个亮点了,值2颗星吧
喜欢巨型树怪讲的三个暗黑童话,受人爱戴却道貌岸然的王子,缺失信仰的牧师,愤怒的隐形人。要学会辨证的看问题,无论如何请坚守信仰,永远不要看轻自己。心魔只是因为自己无法承受生命中的离别之痛,学会放手,坦然面对生命中的阴暗面是我们每个人成长路上都要做的修行,母亲最后的水墨绘本戳中泪点。
没什么意思啊
很正常,感觉并没什么新意,三个故事的动画略丑,喜欢小男主吹出的树人,整体温情吧,讲述成长的片子。ps真的觉得红脸小男生和小男主有基情,全程脑补出戏。
竟然蠢蠢的买了国语版的票...
这电影真让人无奈,制作相当的精致,但主题说适合儿童,立意却不适合儿童。
格鲁特恶魔版?人要有信念。Lewis MacDougall原来就是《小飞侠:幻梦启航》里演Pan好朋友的小弟弟,过目难忘的眉目,越长越帅气,想必长大后一定是Dane Dehaan般的帅哥。Toby Kebbell帅锅一出场我就会心一笑,终于能在大银幕看到他演现代戏。Felicity Jones饰演病榻上的母亲让我想起了星爵妈妈(´・_・`)。
飛機上連看了2次。想象的魅力能暫時填補人類胸口永恆存在的黑洞,所以人們創作。
这故事是要告诉我们从心底里接受痛苦,坦然面对妈妈的死去?
Liam Neeson 没露脸,4星半。
前两个故事的动画处理很棒。怪物太像格鲁特……是个加分项。我用大人的眼光来看,有些地方太直白了。如果用孩子的眼光来看,有些地方又太说教了。没能找到最佳平衡点。康纳孤独、愤怒、忍受并且自责。每当“背叛”妈妈,他就期待在学校挨打。这对小演员的要求太高了。小刘已经做到他最好的,仍旧差得很多。
@balmes 满满一个厅哭得稀里哗啦。Bayona确实还是给人想成为斯皮尔伯格的莫名感,但情绪积累VS煽情说教之间平衡确实掌握得非常好,各种充满灵性元素的使用也摆脱了工业流水线的乏味,水彩动画营造的隐喻世界绝妙,根本没看够!小男主非常棒,配乐今年最佳之一。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周树人
看完简直抑郁得不行.
好想我爹
不好看,感觉没劲。。。。。
(7.0)幸亏有这个伤感的故事撑着,否则非常容易滑落到圆梦巨人与彼得的龙那般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