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之年,有事业,有家庭,有地位。
一切看似美满,却被7岁的自己来信彻底改变。
电影讲的其实是一个很简单很肤浅的道理,勿忘初心。
可事实上,初心也不一定都像女主角那样。
都是在不断休整自己,并不是所有梦想都会实现,可做的就是丢弃另自己痛苦的,获得自己现在最渴望的东西。
就像7岁的玛佳丽丢掉梦想渴望金钱,40多岁的玛嘉烈也不过是放弃地位和财富获得心的释然。。
没有哪种舍弃值不值得,也没有哪种获得更加重要,问题是如果两种方式发生的时间不同,说法就又不同了。
有舍不一定有得,还要看你有没有那种命,或者看你有没有拼到最后的毅力。
像电影主人公身上发生的,大概只有万分之一的概率。。。
今天已经是第三次观看这部电影了,但我却依然被这部充满童真的电影打动。
玛格列特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女商人,她在童年时期,是一个十分天真、浪漫的小女孩。
因为母亲的经历,她知道了女人在40岁时,是最容易变“愚蠢”的时候,于是便写下了许多信,让一个公证人在自己40岁的时候再寄还给她,帮助她找回自我。
因为家庭的贫穷,玛格列特在7岁时就抛弃了一切:童趣、幻想、甚至是家人和朋友,去追求她所认为的最重要的东西——金钱。
这也就有了后来的故事。
玛格列特曾经心怀梦想,这些在她后来认为最“不切实际”的梦想,却在慢慢帮助她找回自我。
人的一生可以选择忘记;可以选择抛弃,因为他们被自己认为的现实打败,他们想要追逐名利。
可是他们却也失去了心中的那一份童真。
总之,这部电影就是要告诉我们,不管生活有多么艰苦,我们都不要选择逃避;选择忘记。
世界上最重要的,只有你真正的自己。
上下班地铁的路上看完了苏菲玛索2010年的作品《穿梭少女梦》,故事情节并不新颖。
苏菲玛索饰演一个公司的女高管,在40岁生日那天她收到了自己7岁时写下的给未来自己的信。
无非就是提醒她生活除了现实之外还有曾经的梦想。
经过一番挣扎后她最终选择追随自己的内心,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电影中的对话受到翻译的影响并不是太好,所以整体看下来会觉得滑稽又云里雾里。
因为近来有太多关于追随梦想和内心的电影,所以这一部似乎不足为奇。
但其中有一个细节让我最终决定在豆瓣评分上选择了四颗星。
苏菲玛索饰演的那个叫做玛佳丽的女生幻想着自己未来会从事的四种职业,分别是鲸鱼医生、圣人、糕点师和公主。
并分别写了四封信作为祝贺。
但小玛佳丽在这四封信之外还写了一封信,并解释说如果未来从事的是“其他”工作,请打开它。
苏菲玛索直到电影的最后才打开,那时的她已经辞去公司高管一职,和自己童年时的伙伴去西部做起了自己年少时最爱的“挖洞家”的工作。
她信步走在无垠的沙漠里,深吸一口气打算看看信里写了些什么。
她在想自己没有实现小时候的梦想一定令小时候的自己倍感失望,但让她没想到的是,信拆开是一张画满红色粉色爱心的画,上面用蜡笔大大地写着“我依然爱你”几个字。
看到这里时我的眼眶和电影中的女主角一样有些湿润了。
小时候我们对未来有着自己无限的遐想,也立志长大后一定要做伟大的职业。
但后来我们都食言了自己的承诺,不得不妥协于现实的残酷成为一个平平凡凡的人。
我们势必会想自己令小时候的自己失望了,小时候的我们一定会很伤心。
但小玛佳丽却用一颗单纯、包容的心告诉长大后的自己:就算你没有成为那些伟大的人,没有做那些梦想做的事,也没有关系,我依然爱你,你依然是我心里那个最棒的人。
心理治疗中有一个很经典的疗法,我们现在的痛苦,源头都是在我们还是个孩童的时候就埋下的。
如果想要真正的治愈最好的办法就是我们想象自己还是孩童的时候受了伤,然后用现在的心智去陪伴ta、理解ta、安抚ta。
但如果反过来,得到我们内心小孩的认同和支持,也会大大地减轻现在的痛苦和悲伤。
玛佳丽因为童年时写给自己的信重新感受到被爱和接纳,从而勇敢地追随自己的心,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而我们也要做自己内心的小孩,通过ta来告诉你,不论曾经的你和现在的自己如何,你在ta的心里永远是最棒的!
自己被自己全部的接纳。
不论是阴影还是光亮,不论是伟大还是平庸,不论你曾经有多糟糕,不论现在的你被现实的棍棒击打的多面目全非。
你都能够被完全的接纳,并且仍然被一个最重要的人——你自己无条件的爱着。
人都渴望自己被接纳被爱着,我们付出很多的努力试图让别人爱自己、接纳自己,但这世上没有人会无条件的做这些事情,即便是你的父母,也是因为你是他们生的你是他们养大的小孩,所以才会爱你疼你。
但这世上唯有一个人会毫无条件、毫无保留的爱你的全部,这个人就是你自己。
我们总是习惯向外求支持、帮助和理解,却忽略自己就是自己的支柱和知己。
找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翻出孩提时候的照片、文字或者是声音片段,静静地阅读和聆听。
然后尝试着用自己小时候的口吻告诉现在的自己:无论你有没有成为那些伟大的人,无论你有没有做梦想要做的事,这都没关系。
我依然爱你,你依然是我心中那个最棒的人!
7岁那一年,我不过才刚上小学,记忆清楚深刻,但尚未学会清楚明了地思考。
所以我想,写一封信,起码应该寄到12岁那一年。
你当然不会知道,十几年后,会有这样一部电影,如一面铜镜映出十几年的路,不甚清楚,却又直指内心。
你当然不会知道,我将怎样感同身受地与女主角一起无法抑制地落泪。
时光荏苒,影星与你我一同老去,当然这并不重要,时光如磨玉的砂,愈久愈是敛华温润。
当年,你除了满足自己无休止的虚荣,因此日复一日付出自己的青春之外,其实并无什么伟大的梦想;而今,自然还是一样。
但,你曾经想得清楚而坚信的,我却在现实中失落了。
我的方向不明,并非因为失去了梦想,而是失去了信仰。
唯一还记得的,是时光不能再有一分虚度。
生活应当精彩,记忆应当丰实。
电影中的金发少年坚守着梦想,与岁月冷冷相对,却终究未能与初恋的她相携。
回想当年最末的错过,她也是那样哽咽难言。
而错过到底是错过了,隔了漫长的岁月,她已向另一个人交出了自己的手和心。
记忆是美好的,爱情也不是开玩笑的。
你曾经是那样善于在美丽的信纸上书写美丽的文字,我是多么渴望隔着漫长的岁月,收到当年的一份纪念品。
当年的你未必未曾想到过,但或许因为觉得太过奇幻,或许觉得没有必要,终于未能留下。
我知道你不太喜欢留下代表真正心情的文字,害怕转头再看时,时过境迁,觉得羞愧或伤心。
那么就只写下好的吧,那些令人欢快鼓舞的,令人振奋自信的,就当作是给我的礼物,可以吗。
如果你真的能看到,我只想说,坚信你一直坚信的,坚定你一直坚定的。
你当然会跌倒,会受挫,但你的思维是那样清晰,你是那样正直和善良,请一定一定要坚持下去,直到生命有尽。
在图书馆翻新一期的《m.style》的杂志,介绍了一部法国电影,介绍很动人,四十岁生日的那天玛格列特收到她七岁时寄给自己的礼物,让她回忆起年少的不愉快以及愉快,我有给自己寄信的习惯,所以把《穿梭少女梦》,这部电影从千万视频中淘出来看.思绪万千.是不是我的人生可以推倒重新来过?
受亦舒影响至深,看她写的《如何说再见》有把桌上所有书本都扔trash can的冲动,真想此刻就去环球,去火鲁鲁去厄尔加斯去肯丁.高中以来,频繁换班,从194掉到195,从195掉到199班,心里一直很平静,虽然讨厌以成绩排班级,但到底是麻木了.老师接受贿络,让我很惊讶,难道学校也和社会一样供的不是孔子而是财神?
本想自暴自弃,混沌的过完最后这一年,看着桌子上自己买的书,邻居姐姐送给我的整个高考笔记、资料,心里难过、堵得慌.新班级的所有一切都是新的,语文老师说话很有煽动力,她给我们说她女儿的高三生活,说双学位,我把她的每一句话记在心里,妈妈说,没考上大学也没关系,反正她有熟人,让我以后学医,然后她出钱给我开个小医院.我想人生大概就是这样,你想作选择,已经有深谙生活之道的人给你做好选择.我太向往除湘潭以外的世界,我不想留在这里,开始发疯念书,六点起来十二点睡,天天列计划,做梦都是背单词,暑假过了,新学期略有懈待,不喜老师给我们开口就是:这种班我认真教是负责任,隔了千里的人发短信给我,不许我放弃希望,远程遥控我的学习状况,人到底是从属性的,有人打电话让你六点半起床中午午休,讨论学习计划,晚上一点和你说晚安,对你说:nothing in possible,剪了头发,露出光洁的额头,规规矩矩穿校服,像所有高三的学子一样,备战高考,其实哪里需要我做什么选择,生活推着你往前走.做了个乏善可陈的高三总结. 先一2011.11.27.天气晴
两年后再看一遍还是想哭,我就没跟自己和好过…父母离异,单身女性容易变穷扔面包Grandir c'est avancerPlusieurs manières d'avancer去找公证人在河里那段对话好老套,一个说我变了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一个指责钻钱眼去了,然后捣乱落水??
死鸭子嘴硬拍摄手法很多 信纸的动画,委托寄信的静态,换衣服那里像普拉达etc长大了穿着高跟鞋就不能去挖洞了hh小时候做的无聊事和手工真的好多,真的是把三十年后都算好了hh长大了也没变,电梯上碎碎念,坐反方向电梯,一直念名人名字缓解紧张,还会强迫症一样的碎碎念和快速bb和敲手指苏菲玛索换装叛逆记,在高层会议发疯就像致命女人里面的大姐?
在洞里那段是啥意思??
但是后面年少的错过把我整哭了…真看不得这种还差一点就能实现的遗憾太让人联想了…回来后和英国男友的剪影好美Marguerite一副极其感情用事的样子,前一秒还和童年男友对吼,下一秒听说公证人中风就抱上了说迷失了??
这一段旋的头晕原来是因为妈妈太惨想要长大赚钱而抛弃了童年女神疯狂挖土为哪般?
Creuseur de trous代表什么?
最后去非洲挖土??
但是弟弟和姐姐一同看向水面的时候,明明知道他们互相看不见,还是好想哭……为啥发泄一定要去集装箱地扔盘子打扰很危险的好嘛??
小时候她直接把要埋的箱子扔下去了我就觉得小男友要挂…没成为梦想中的人,成为了“其他”,打开信却是“我爱你”,童年的她真是好温柔…
由于语言和翻译再加上天马行空的剧情,这不是一部娱乐效果会比较好的电影,需要一点耐心往下看(比如一开始你可以像我一样把耐心点放在欣赏东方面孔的法国魅力女星或是任何一部外国电影所特有的异域风情等等)。
没有耐心的人看不下去的原因是会很容易将此片归类为一个很扯的故事,7岁的小女孩引导40岁的商业女精英认识人生??
come on。。。
如果往文艺煽情路线上讲,老生常谈的关于“过去是美好的现在是痛苦的未来是没有方向的”以及人如何洗涤心灵寻找人生真谛,boring。。。
这些到底是导演or编剧想表达的么??
幸好我们不需要像上语文课分析课文中心思想一样去揣摩作者(导演)的意图,哪怕片尾来了那么一句“献给我的五个孩子和他们的梦想”(不过这确实提供了一定线索)。
看电影的好玩之处在于你可以任由自己的文化、经历、悟性,在每一部影片中自己去发现好玩的东西。
就本人而言,此片的好玩之处在于那四封信。
在第一封信中7岁时的女主角共列出了四五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公主、探险家、蛋糕师等等以及“其它”。
剩下的三封信分别写给“公主”、“蛋糕师”、和“其它(工作者)”。
“公主”收到的信里会写着“大话精”,“蛋糕师”得到的信里会写着“祝贺你”,“其它”这个信封里写着“我爱你”。
注意的是,导演安排女主角在片尾才惴惴不安的把“其它”信封打开,最后如释重负,此时本片想要强调的表达的已不言而喻。
嗯,关于梦想这个话题,四封信确实提供了一种有趣的说法。
“公主”好比不切实际的幻想,“其它”是没有实现梦想的结果,“蛋糕师”才是我们的梦想。
虽然,很多影评认为本片说的是不要忘了最初的梦想、最简单的快乐之类的,但我看来是对待梦想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生的态度!
世界上的职业那么多种,连“挖洞专家”都可以有了,好像从来没有一个小孩会梦想自己成为一个“白领”或是“职员”。
后者是一种强烈依附于“公司”这种现代化企业组织形式的职业,没有因孩子们眼中可能无知的崇拜所产生的光芒,似乎巧合的是,刚好还相反的很简单、平凡、现实。
现在中国应该有好几亿的人在从事这种职业吧,可能你以为自己具备某方面的专业,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白领”,但只要你依附于“公司”生存,你就是一个泯然众人矣的“白领”。
btw,女主角不就是一个白领么。
或许身为白领的看这部片会更有感想。
至于我拿到信封的时候,设想,一定不会写着“大话精”,希望是写着“祝贺你”,但无论如何都要有的是“我爱你”。
童年是明朗和纯真的代言词,所有的童年都无一例外了,无论不幸还是美满的经历。
玛格丽特属于前者,于是她那想救济非洲饥饿儿童,想养大猩猩,想成为印度公主,想做结婚蛋糕面点师的童年,最终毁在了一场父亲离家出走,母亲穷困潦倒的经历中。
成年后的她便发奋图强,甚至不惜以欺骗的代价进入上流社会,获取无限的财富,甚至是人上之人的位置,言简意赅,两个字的人生境况——迷失。
直到有一天,当她迷失在香奈尔、撒切尔或者玛格列特的世界里,而非玛格丽特时,她收到了一封封来信,写信的人正是自己。
于是,一段时空穿梭剧上演,七岁的玛格丽特和四十岁的玛格列特对话,90分钟,穿梭于三十余年,五个人,最终就是,找回撒谎前的人生,和童年坚持以生存下去的梦想。
欧洲社会这种题材的电影很多,甚至全世界。
因为人们习惯在一个又一个高度回头去审视历史,向上帝忏悔。
所以,电影要反映出的主体相对于电影本身来说不是最重要和最具特色的了。
吸引人的还在于导演杨-塞谬尔的独特电影风格,他最为人知的电影就是《两小无猜》,坚持以孩子童话梦幻似的古灵精怪风格,坚持以剧中人物最终以大胆、浪漫和纯粹的方式生活恋爱,是其作品一贯的特色。
如果能拿电影之外的一些事物来略加描述,那么,我想说,导演真不愧是双子座的人,风格都能用双子座的星座特点来形容了。
电影里细节捕捉和修饰十分重要,而这一点在杨-塞谬尔的电影里无一列外有一种传承,就是利用一些孩子的宝贝,这些宝贝或许是玩具,或许是一些涂鸦,又或者是一个铁皮糖果盒。
而这些,也常常丢失于成年后的世界里,所以电影中那个看似明显串联线的一封封信件,并不是主要的事物,或者说关键道具,最重要的细节和点睛之笔,是那些宝贝,它们真正唤醒了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过去,也藏在了玛格丽特丈夫的胸前,让他更加地爱上了解到的真实地玛格丽特。
玛格丽特,妈妈用这种自己最喜欢的花给孩子取名,它一定是母亲希望孩子成为的方向标,当女主人公再次找回它时,她说奥斯卡-王尔德曾经写道:梦想必须足够大,这样在追求的时候不会消失在眼前。
我奔跑,不断地奔跑,我的梦想很宏大……一个真我,纯粹,还有孩子一样明朗和简单幸福的人,他们大多时候都是保持着这种奔跑的状态,就像《罗拉快跑》中的罗拉一样,无论宿命于我们的是幸与不幸,他们始终坚持着梦想在奔跑。
电影本身也在坚持着这种电影人独特坚持的风格来展现,只是也许稍稍会题材略显老套了些,但是正如某位电影人说的,世界上任何一种事物都是在坚持旧有的套路上不断尝试创新。
所以电影中有些情节的安排还是并非俗套的,玛格丽特没有嫁给童年时候过家家的新郎,而是另有他人,而且玛格丽特也没有因为童年时代的召唤全部地改变人生,她还是坚持了自己现有的家庭和婚姻,只是不幸的是,那个童年时代的新郎真的成为了“挖洞人”,电影里唯一一个坚持了童话色彩的角色,从一而终的坚持。
整体来说,电影画面干净明亮,情节安排节奏上很均匀自然,人物个性上鲜明紧贴主题,风格保持一贯不变。
音乐也是一贯不得不提的出色。
一直不太能理解法国电影里面的浪漫,可能这对于我自己毫无浪漫的现实主义者来说是有巨大的理解困难.可出奇的是,看到这部电影却是忍不住要看下去.一开始正式不惑之年的女主,认真 严肃 专业 毫无梦想可言 这时慢慢的七岁的女主开始寄信来了,少女时期的女主浪漫 活泼 有梦想 追求 有自我,并带着几分孩子般的稚气.一次次的拆信,从开始的抵制到后来的渴望,女主开始找回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有爱,有温暖 有梦的生活.看到这里不由地颤了一下,现在的我就好像不惑之年的女主,现实 无梦 只要求追求成功 逼着自己进步.而心却是总是有着忧郁.总是觉得自己好像快要失去自己最为珍视的东西,好像快要成为自己最不想要成为的那种人.不过在没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还没真正的意识到自己将要失去的是什么.现在明白了,我将失去的是最初的自己.我不要想因为生活而失去自我,女主通过信件来救赎自己,尤其是最后的那封信写得是:请你不要放弃我."看到这里眼泪都不禁要流下来了.我也好像在感觉得我的灵魂也在同样的嘶喊.一定要把自己找回来!
是新短篇的题目,也是昨天看《穿梭少女梦》在豆瓣留的一句话评论前几年,做娱乐那块的时候,常年看八卦,某杂志写黄晓明,是点评他某句看起来很美好但是很白目的话,记者说,这样的男孩就是从小被保护的太好了,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所以说起话来才不知轻重昨天,有个异性朋友说,你就是太好强了,要是我就会选择轻松简单的生活巴拉巴拉。
我说,哪个姑娘不想柔软长大。
是一路走,一路柔软,一路期盼美好,一路付出温柔,最后丢盔弃甲,溃不成军,无能为力。
最后的殊途,要么选择得过且过,自取灭亡。
要么选择重度武装,重新出发。
不是谁生来就想选HARD模式,对EASY模式嗤之以鼻。
不是谁都有运气一路打通关,临终了说一句,人这一辈子实在太容易了。
我也时常羡慕有这种运气的姑娘。
但是,实在无能为力,运气是天生或者被赐予的,但不是你的,你怎么能要。
就算要,你问问看自己,你拿得起么?
是吧,拿不起吧。
所以才会一路孤独地继续走。
回归电影上次看苏菲玛索好像还是《安娜卡里尼娜》,是在文学鉴赏课上,记忆最深是她在寒风中卧轨自杀的画面,美得不像话显然,到这部电影,她老了很多,不过笑起来,还是春风灿烂的摸样。
7岁的时候的自己写信给长大的自己,央求一个律师在几十年后帮忙寄出去,而那个人居然真的不负所托,据说很《两小无猜》,当然,也是一个导演拍的。
苏菲玛索有些用力过猛,所以会让人觉得有点造作,算是电影些微的瑕疵吧,但也无法掩盖住她的演技与真实。
唯一触到泪点的地方,是回忆到最后从梦想到现实的转变。
你少年时是否也深埋过几多宝藏,及未完的梦想?
是什么力量让你拼命地否定过去的自己——所谓不堪的回忆,不想记起的人和事。
但时光流转之后,岁月长,衣裳薄,你会发现,其实那些真的微不足道啊,姑娘。
只是当时那个点,你就是想不通,百般纠结而已。
多少真心话若干年后被当做笑话来回忆。
多少玩笑若干年后被当做一片真心。
最后一封信,她没有当成鲸鱼医生,没有当成火星探险家,没有当成婚礼糕点师。
她以为最后那封信是对自己全部的失望。
可是打开后只有三个字说:我爱你在撒哈拉荒芜的沙漠里,在非洲实现梦想的土地上,她躺在地上,失声痛哭。
从前我们总是在想,若是为了他,我可以怎样怎样。
为了他,我可以委曲求全,百般忍耐……可最后,真心都被丢在了成长的石子路上能不能有一天,你能否拿出对他的好,好好爱自己,那样才是真正的领悟吧。
因为懂得所以成长,因为成长所以慈悲。
最近偏爱“泥沙俱下”这四个字。
到最后的最后,只剩简单梗概:时光之后,爱自己,爱梦想。
如电影最末,苏菲的话:献给我的5个孩子,献给梦想。
这部电影适合每一个曾经拥有过美好梦想的姑娘,哪怕你的梦想幼稚到:幻想白马王子,做美少女战士,科学家,超人,还是温柔善良的妻子或母亲。
冰心曾经赠给铁凝的话:好的爱情是要等,而不是去找所以铁凝50几岁才嫁人好像跑远了,大意就是:姑娘,坚持梦想,努力更好才是王道!
所以才一路坚持,一路固执好久不写东西,果然越来越粗糙了,写短篇去了,希望能憋出来,BIU以上。
一年前我写了一条给一年后的自己的定时短信,如今早已收到,我只是感叹一年时光过得如此快,我欣慰,一年前给自己的期许依旧存在。我没有女主角那么夸张到泪流满面,只是收到以前的自己给现在的自己的话语,那种感觉太美好了。。。
苏菲玛索接地气儿之后可爱得多,扮仙女怎么看怎么讨厌。法国人啊,这么可爱的题材也能拍出这么令人反感的效果。为什么他们的温情、幽默以及那些个表现方式都奇怪又讨厌啊?
此时的苏菲·玛索为什么这么丑的女人,而全世界都在为她叫好?是皇帝的新衣吗?
主题好俗 但是看到小朋友们就。。融。。化。。了。。。
看的昏昏欲睡
导演没安排女主角和儿时旧情人在一起,成功地阻止了电影落入俗套。
怎么可以这么难看,小清新到没法忍受,苏菲马索的表演一如既往的令人尴尬。
年齡是女性最大的秘密。法蘭斯玫瑰蘇菲眼角的魚尾紋啊。居然被這麽個故事也會小感動。不惑之年看到7嵗時寫給自己將來的信。儅不了公主或科學傢或修女當年的夢想似乎也只是個遙不可及的夢。現在的奔波勞碌讓自己越來越迷失背棄了童心背棄了初衷。只希望活的輕鬆點快樂點簡單點~~
苏菲玛索不错
_____许是太久没看法国电影了,炮语连珠的法语愣是叫我直到结束也没完全适应过来。说到影片风格,个人觉得更像《艾米丽》,调皮的法式幽默。还有,片头+片尾曲,很清新,很抓耳~总之,是部不错的电影!
贵为女神,佳作难寻。
苏菲玛索的皱纹真迷人。
小时候和人生突如其来。。。我们该面对哪一个?
又是讲梦想的啊 没共鸣- -
看完没印象 只记得里面给未来的自己写信 看完后立马给十五年后的自己写了封信 现在不知道去哪里了
港式翻译太可怕
说实话,还真没看出啥名堂,看得头昏脑胀只好放弃,要不是苏菲玛索,连40分钟都坚持不到
漂亮姑娘我喜欢。是不是该对15年以后的我说点什么呢
无条件热爱苏菲玛索的一切。全片的精髓可能就是最后二十分钟咯。没有成为鲸鱼医生、圣人或公主的玛格丽特,最终成为了她自己。“菲利贝尔,请告诉我你成为了一个挖洞人。”
重新认识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