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笔记】a dangerous method关键词:发泄疗法、移情和反移情、梦【看完影评后吸收的】:父子关系、俄狄浦斯情结1 发泄疗法、宣泄疗法、疏泄法荣格坐在萨比娜身后以对话的方式进行交流,帮助萨比娜发泄并探索致病原因2 移情和反移情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萨比娜“爱”上了荣格,而最终荣格也被萨比娜吸引,这正是移情和反移情。
至于荣格在这段移情和反移情关系的处理上是否正确,我觉得见仁见智。
【我的困惑:到底该怎样处理咨询关系中的移情和反移情?
咨询师是应该在发现来访者移情时就及时处理,还是应该利用好移情和反移情的关系来治疗来访者呢 ( -''-; ) 】3 梦荣格和弗洛伊德先后几次讨论梦的内容和象征。
#父子关系、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和荣格、荣格与子女、萨比娜与她的父亲【由此吸收@Gawiel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260536/#弗洛伊德和荣格关于最终如何治疗病人的不同弗洛伊德:帮助病人找到问题的原因(多为早期经历)荣格:努力探索帮助病人康复的临床方法【我的困惑:我一直不能理解,为什么老弗认为帮助病人找到致病原因,病人就会不治而愈了呢( ̄▽ ̄") 】ps.一星打给卡索,一星打给法叔,一星打给题材。
这部电影由真人真事改编,讲述的是荣格、萨宾娜、弗洛伊德之间的故事,三位都是心理学界的大师。
女主萨宾娜出身于富商家庭,她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然而在美丽的外表下,她却患有躁郁症,发起病来,她会觉得浑身瘙痒,暴躁不安。
因此,她被父亲强制送到了男主荣格所在的心理研究医院,成为了他的病人。
荣格,是个专攻心理分析学的医生,他痴迷于这份工作,总是将他的病人全面剖析,同时,荣格不满足于现状,他渴望研究更典型的病人。
这样的荣格遇到了萨宾娜,他迫不及待想要大展身手,可惜萨宾娜并不配合,她绝食、用手把食物捏的稀巴烂、趁人不注意跳进坭坑里弄得自己满身是泥,搞得医院也不得安宁。
对这位病人只好一改精神病院长期沿用的强迫性治疗方法,于是对萨宾娜采取了词语联想和谈话疗法,荣格避开萨宾娜,坐在她身后询问、记录,他在通过这种谈话方法发现些什么,改变些什么,以此达到治愈目地。
荣格通过谈话治疗的方式逐渐发现萨宾娜的症结所在:原来萨宾娜有个极其变态的父亲,她小时候常常光着屁股被父亲惩罚,她会从羞辱中获得性快感,长大后这种快感被压抑了,但依旧干扰着她的感知和情绪,这份享受让逐渐懂事的她感到强烈的羞耻,所以之前萨宾娜的种种行为都是无法接受自己的一种对抗。
通过引导萨宾娜逐渐趋于正常,在谈话中逐渐学会正视自己的创伤,并用语言将被压抑说出,而不是用道德将它再次压抑。
但同时荣格满怀善良、耐心、关切,舒展了病人的戒备和防范,结果使萨宾娜敞开心怀奔向他,在诊疗过程中,萨宾娜因为荣格的温柔和体贴逐渐对他动了心。
特别是当她谈到理想,说自己不可能成为医生的时候。
荣格的一句,为什么不能,重新给了她希望,在相处中荣格也对萨宾娜刮目相看,并答应让她做自己的助手。
终日相伴的两人,谈人生,探讨心理分析的发展。
两人互生情欲,面对这份感情,萨宾娜无比主动,在一次外出中,勇敢的强吻了荣格。
但此时的荣格家庭美满生活富足,面对她时他是纠结的。
与果敢的萨宾娜不同,他的老婆是位温柔贤淑,优雅高贵的小姐,她不仅漂亮,家境也是相当的厚实,出手就是一艘豪华帆船,连生个女儿都会向荣格道歉。
荣格将他的苦恼告诉了奥托,在奥托的蛊惑下,他正视自己对萨宾娜的欲望,终究迈出了这步。
而自从两人在一起后,萨宾娜的狂躁症状,也随之减轻了,两人明目张胆的偷情,荣格的老婆想不知道都难,她不仅到处散播两人的关系,还直接和荣格摊牌一切都是萨宾娜做的,三人间的爱恨情仇剪不断理还乱……
这期间还穿插荣格与弗洛伊德之间的师生情、父子情、以及最后的决裂。
荣格爱上萨宾娜以后,才一点点了解了自己的阴暗面,认识了自己的全部。
荣格后来回忆自己几乎真的要疯了要分裂了。
但他最后找到了答案就是“自性”,那人性中最底层的原型。
如何最直接地解释“自性”与自己内心的阴影和解、与他人和解、与自然和解、与宇宙和解……与生命和解,这就是荣格思想的核心。
————————————————————————卡尔·荣格——经典语录1. 对个体而言,为了获得自我,必须接纳我们天性当中的那些低劣乖谬,甚至混沌无序的东西。
我们需要用谅解与爱心来对待阴影才对,而不是去压抑与否认。
2. 孤独并不是来自身边无人。
感到孤独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一个人无法与他人交流对其最要紧的感受。
3. 你生命的前半辈子或许属于别人,活在别人的认为里。
那把后半辈子还给你自己,去追随你内在的声音。
4. 理解自身的阴暗,是对付他人阴暗一面的最好方法。
5. 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全然地接受自己。
但他(荣格)也曾说过:“对于普通人来说,一生最重要的功课就是学会接受自己。
6. 与其做好人,我宁愿做一个完整的人。
7. 每件促使我们注意到他人的事,都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
8. 思想的动摇并非正确与错误之间左右不定,而是一种理智与非理智之间徘徊。
9. 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10. 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
要学习太阳一样,只是发出光和热,每个人接收阳光的反应有所不同,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有人甚至躲开阳光。
种子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的迹象,是因为没到那个时间点。
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拯救者。
11. 决定着一切的——是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如何。
12. 你没有觉察到的事情,就会变成你的「命运」。
13. 如果没有悲伤与之平衡,“快乐”这个词将失去意义。
14. 在生命中,最微不足道但有意义的事物,也比最伟大但无意义的事物更有价值。
15. 我们拒绝承认,一切更美好的东西都是以某种更大的代价而换来。
——《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16. 向外看的人是梦中人,向内看的人是清醒者。
17. 梦无所遮蔽,我们只是不理解它的语言罢了。
梦给我们展示的是未加修饰的自然的真理梦是无意识心灵自发的和没有扭曲的产物梦是启迪,是人潜意识在努力使整个心灵更趋于和谐、合理。
大多数危机都有一个很长的潜伏期,只是意识觉察不到而已。
梦能够泄露这一秘密。
18. 信仰的最大罪过,在我看来,就在于排斥经验。
——《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首创人。
曾在巴塞尔大学学习医学,后去巴黎跟从法国心理学家皮埃尔·让内(Pierre Janet)研究心理学。
回国后,先后任苏黎世大学精神病诊所医师和心理学讲师,苏黎世综合工科学校心理学教授和巴塞尔大学医疗心理学教授。
1907年第一次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会面。
1908年在弗洛伊德的支持下创办国际精神分析学协会并在奥地利萨尔茨堡召开第一次会议。
1914年创立“分析心理学”。
提出“情结“的概念。
把人格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
主张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
主要著作有:《红书》、《人及其象征》(1960)、《分析心理学论文集》、《心理学形态》等。
荣格认为精神病患者的幻想或妄想是建立在自古以来的神话、传说、故事等共通的基本模式上的,因此提倡所谓原型的观点。
————————————————————————萨宾娜于1885年11月7日出生在俄罗斯顿河畔的罗斯托夫,是一个富裕犹太家庭中五个孩子里的长女。
她的父亲Naphtul Spielrein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母亲Emilia (Eva)则是一位牙医。
Emilia曾与一位基督教徒订婚,却被自己的父亲安排下嫁给了萨宾娜的父亲,所以萨宾娜的父母之间似乎并没有真正的爱情,于是造就了一个严厉而又充满暴力的家庭。
不过,虽然父亲是家里的暴君,母亲也会对孩子们施加辱骂,但是他们却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萨宾娜,不仅会说一口流利的俄语,还学会了德语、法语和英语。
从小体弱多病的萨宾娜,虽然柔弱而敏感,但学习成绩却十分优秀,除了校内的课程之外,她还学习了钢琴与拉丁文。
喜欢自然科学的她,决定未来要学习医学,而这刚好也是当时犹太人被允许从事的少数工作方向之一。
此外,在15岁时,6岁大的妹妹死于风寒,也对她的人生产生了巨大影响。
她是一位活跃而出色的医生,也是最早的女性心理学先驱之一。
她最先提出了人类同时拥有生存和死亡这两种本能的概念,后来被弗洛伊德采用,称为生之驱力与死之驱力。
虽然她可以说是第一位出色的女性精神分析师,但她对心理学领域的贡献却一度被忽视乃至遗忘,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人们在日内瓦的一个地下室内,意外发现了她的日记与信件,才使得业内专家与八卦人士们将目光转向了她。
然而,大部分人更关注的仍然是她身为一个女人,与荣格和弗洛伊德之间的三角关系,却并未真正看到她作为一个女性心理学先驱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犹太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曾在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次年起作为临床精神病学家私人开业。
早期从事催眠治疗工作,后创用精神分析法。
1936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通讯会员。
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侵占,赴英国避难,不久因颌癌逝世。
弗洛伊德出生在一个犹太大家庭中,他上面还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下面有两个同胞弟弟和五个妹妹。
弗洛伊德自小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异,且胸怀大志,坚信自己会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4岁时举家迁居维也纳。
他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学家艾内斯特·布吕克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
并在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
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
1886年与马莎·伯莱斯结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
1938年因遭纳粹迫害迁居伦敦,于1939年9月23日因口腔癌在伦敦逝世。
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1884年与J·布洛伊尔合作期间产生的,他们合作治疗一名叫安娜·欧的21岁癔症患者,他先从布洛伊尔那里学了宣泄疗法,后又师从J·沙可学习催眠术,继而他提出了自由联想疗法,1897年创立了自我分析法。
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他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后又分为意识和无意识(包括被压抑的无意识和潜伏的无意识)。
认为存在于无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支配个人命运、决定社会发展的力量;并把人格区分为自我、本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其学说被西方哲学和人文学科各领域吸收和运用。
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1900)、《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1904)、《精神分析引论》(1910)、《图腾与禁忌》(1913)、《精神分析引论新编》(1933)等。
《危险疗法》以荣格和弗洛依德在治疗萨宾娜的方法上的分歧为主线,讲述了萨宾娜在荣格的影响下如何“成长”,乃至爱上荣格(恋父情结),并且唤醒了荣格挑战弗洛依德的弑父情结。
柯南伯格和英国剧作家克里斯托弗•汉普顿(Christopher Hampton)花了一年时间,从弗洛伊德和荣格大量的通信和历史细节中提炼出精神分析学的野史,并且将精神分析的知识悄无声息地织入剧情。
譬如女主角萨宾娜•斯皮勒林调侃弗洛伊德的学术原点:他是不是性欲得不到满足才发明了这一学说?
而弗洛伊德总是叼着雪茄(象征阴茎)端坐办公室,似乎堪为佐证。
加一星给配乐。
Howard Shore此番GJ这片子各位CM追剧众多半喜欢,弗粉的话两说(弗粉和荣粉还可以吵得再凶恶一点来),荣粉的话估计不大会承认那是荣格,弗荣的CP粉有好料可收(逆西皮的活该雷死你们,ohyeah!
),法(斯宾德)粉有演技还有“奶油须”的萌场景可享受没啥好抱怨的,KK粉的话……来来来,咱捊起袖子干一架吧!
David Cronenberg这遭又回到了“清爽的古典主义”的康庄大道上,直线叙事,字幕提示时间跨度,人物与台词主导,画面主以白绿蓝黑灰等冷色调,加上当时风格的室内装饰,着装风格,还有一点点——好似一盘菜上的一颗胡椒粉那么多的——欧洲风貌,至少保证了美觉上的顺眼。
清爽的古典主义永不过时。
在这个底调之上,DC的电影么,就要展开一个人物之间感情牵扯黏答呼呼的故事了,大家心照并期待着。
海报上映了这么三个大头,加上弗荣之间众所周知流芳千古的基绊,泥玛的姐心念念想看一个玛丽苏拆官配导致相爱相杀三败俱伤的狗血淋头的故事以搭配这冷色调的画面最冲突的美感了有木有!
结果……好吧,如果开动脑内小剧场做情节ps处理的话,差不多也就是这样了。
(导演+编剧景涛吼ing:这明明是关于心理学初创伊始的野史好吧!
)比如小荣和老弗第一次见面时,小荣整个过程中就是不停在吃,差点把人一家的主食都包圆到自己盘子里还不够,才坐书房里又开吃小饼干,去咖啡厅要吃巧克力蛋糕还要蘸奶油自己也晓得胡子上沾了一层也不立刻处理掉就一直对着老弗卖萌你这是闹哪样啊!
就这么想当受么你!
好吧,就凭这个奶油须的场面,你·受·定·了,哦哈哈哈哈。
所谓“食色性也”,这个暗示我们收到了。
再如,在书房里小荣向老弗讲解自己的梦境,表明自己非但没有“养很多很多小孩”的期待,反而很为此担忧,并在老弗的引示下坦承自己有“不适当的性需求”。
哟西!
——全片均可以此种方式做脑内小剧场剪辑无障碍。
导演:喂,你够了你!
咳,好吧。
影片还是向观众展现了最早的精神分析治疗法,包括分析师坐在患者身过以对话的方式挖掘让患者精神崩溃的内因,用浸浴作为镇静方式,“联想测试”分析法,还有最初的精神分析理论。
老弗的梦境分析和“一切都特么的性相关”反正世人皆知,不用前戏可以直接插入剧情,性解放这项著名运动的非常不著名的理论先驱Otto Gross强势酱油并由Vincent Cassel出演倒是个彩蛋,Sabina以“性和死”的联系为切入提出“性压抑”是“自我保护”的一种体现的理论本来是很值得深入的可惜她和老弗的讨论就到此为止了。
倒是男主角荣格,在本片中,无有标识性理论提出,仿佛一个青春期的少年在反叛父权的路上——他先称老弗为“精神上的父亲”,之后的信中强调“我乃以友人的身份进此言”,当两人终于决裂之后陷入迷惘。
此种种表现,加上那个什么“我胃灼热所以我感知到会有爆裂声”的很容易被当成神棍的发言,要不是大名赫赫难以摧折,这一遭就该丧近了。
本片撞墙的地方正在于此——小荣的角色塑造弱掉了,而女主角作为小荣和老弗间的轴承,演技弱掉了。
作为一部以人物心理变化和相应的关系变化为主要线索与矛盾的电影,片中的几位心理学家,除了老弗足够固执,对小荣、对Gross亦师亦友亦医生绝不妥协自己的主导权之外,Gross和小荣之间,Sabina和小荣之间,都可算是“互治”的关系。
这即所谓“危险的方法”,当精神分析师遇到一个精神力强主张明确逻辑清晰且了熟精神分析法的病患时,影响是相互的,且很难预料谁的意志和想法会最终胜出。
荣格和萨姑娘之间互相吸引,思想斗争了之后在Gross的推波助澜下展开行动,在尝过了之后又道德作祟并迫于社会和经济压力要划清界限,OK,这些都可以理解。
虽然SM的性关系中通常M才是掌握主导权的那一方,但荣格不是典型S(至少电影里没有明确表现这一点),在男权社会中由他决定两人之间的开始和结束也算合理。
两人再度搞上的契机在于荣格需要“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虽然push得不够但也能pass。
这二度SM的关系实际上是要证明Sabina的理论,于是设定应该是她已经康复,而需要被打破重造的乃是小荣。
小荣之后痛哭流涕不让Sabina去维也纳的心理动机不提——因为我不懂(当然脑内小剧场有别的解释)。
前一次两人分手是造成老弗对小荣起嫌隙的主因,这一分别则是造成小荣崛起反抗父权的主因。
这个拆官本的女人不仅戏份吃重,还都吃在戏眼上,演员的个人魅力(请见酱油君Vincent Cassel)和表演功力缺一不可,而影片就在这一节上,pia叽,摔倒不起。
Sabina几时算病着几时算好了,在KK的表演之下,那是压根看不出来啊!
摔!
作为新生代女星中有野心也有硬件也有机遇的一个,KK接的名作不少,她也一直想突破既定的“花瓶”头衔。
全世界都知道,如果想从“花瓶”变成“演技派”,男星的外形作业是增肥和秃头,女星的外形作业是扮丑和露点,男女明星的演技作业是演精神障碍者(自闭症,谵妄症,妄想症,躁郁症,etc,以及终极boss——SK)。
KK此番三项全上,这样的努力姐表示敬佩+感动。
在妆容精美的Sarah Gadon映衬下,以近乎素颜出镜还要各种龇牙咧嘴已然是一种自信心的考验(你曾经在我心目中是大美女啊,这两年下巴不知怎么的越来越有鞋拔趋势,看着有点男相了,还梳这种便便头,毁到一个极致了),明明一平如洗的身材还故作不必要的露点演出(在这两场露点戏里把点遮起来根本不影响剧情或者气氛或者任何其他东西,还能免去观众分神去目测她到底是A罩杯里的哪个级别)就摆明车马是不要“女神”名牌了(然贫乳在露点界也是稀缺资源,姐还是认得些男生爱好此型的),非常勇敢。
然则,君不闻,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嗯,等等,下半句还没登场——“但那百分之一更为重要”。
看到这个辰光,至少在我看来——KK没有那百分之一(于是KK粉们,来干架吧!
)层次!
神马叫层次!
你对面那位姓法斯宾德的不是很好的在展示么,你就一点没有被他感动到吗,咹?
作为一疑似躁郁症患者,那种猩猩便秘脸的演法是一种公式,我勉强也就接受罢。
可是“情绪化”和“躁郁症发作”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好么!
影片中的Sabina是从躁郁,到情绪不稳定,到活回她自己——略为情绪化但可以自控。
剧本上一定是这样写的,姐拿自己的罩杯保证!
但是演出来的,从始至终这就是个躁郁症患者啊!
看她那副随时要发作的样子,老弗你居然敢把自己的病人给她这真的不是坑人么真的不是么?
影片字幕里写的“两年后”“又两年后”云云,敢情演员看不到,所以就当这里完全没有时间跨度么!!!
姐不懂为毛有些演员就一定认为“表演”==“面部表情扭曲”(眼露凶光,两颊抽动,这种是动画式表演好么,现实生活中你特么真有见过人这样干的么,哪怕是神经病!
),肢体语言通常更重要好么!
第一次小荣走过她身边,Sabina以为要挨打作出防备的姿态(同时应该略为有些兴奋和期待的,按照她的case),结果只是把手和脚举起来嘛,你要把身体整个弹去反方向啊,并把头低下来,用手肘护住胸腹等脆弱位置,这是人类本能好么!
然后再露出一点兴奋的表情啊不要只是害怕。
小荣拿手杖打大衣的场景同理,哪里有一点性兴奋的样子么(腿张开,嘴张开,呼吸急促,膝盖夹起),我表示完全没看出来(摊手ing)因女主角的表演不足,男一号的个性塑造不足,男二号的出镜率不足(个性倒是明显多了),这个三角关系没有撑起来,亦使影片失去其预想中的张力。
PS:作为一ex-潜在-反社会障碍者(请注意前饰,很重要!
),在精神治疗这一方面,我同意老弗的说法。
天生在那里的东西总在那里,精神分析师对患者的帮助限止在让伊拉认识自己,并接受事实。
至于之后是要掩藏伪饰部分自我以满足社会需要以便太平的生存下去,还是一意而行反抗社会成就自我(SK多是这条道上的),亦或两者都不能只好离开社会——也即自决,选择哪一种方式来处理“自我”和“事实”间的关系,应该由患者决定。
这即是“还自由”,唯有知道实情才有选择的自由。
而所谓“理想中的自己”往往受到周遭社会的塑形影响(小荣末了还是走上了条路),而所谓“变成理想中的自己”不过就是拿这些“社会需要的人类”的关键要素做个面具罩上,误以为这个面具是“新的自己”,这种自欺假使成功倒也算HE,但万一失败只会造成更多的混乱和压力,很可能就万劫不复了。
本片真的是瞎编。
诋毁荣格。
一方面贬低荣格的人品:我最恶心的地方是荣格反复炫耀自己老婆有钱,至少有三次,一是荣格到维也纳探访弗洛伊德,他们谈到孩子,弗洛伊德有六个孩子,说孩子多也会有财政困难,荣格说,不存在,我老婆有钱。
第二次是弗洛伊德来苏黎世探访荣格,荣格跟自己老婆说,他刚到我们的别墅一定惊呆了,他肯定没见过这么大的房子,和他维也纳的小房子简直天壤之别。
第三次,坐船去美国,荣格炫耀他老婆帮他订了头等舱,得意地往头等舱的方向走了。
这个简直是太过分了,我都愤怒了。
另一方面:没有讲明白荣格与弗洛伊德决裂的根本原因,没有讲明白荣格的理论是什么,荣格伟大和创新之处在哪里?
冲突根本在于。
一、弗洛伊德认为心理的驱动力是性欲,且是唯一。
另一位精神分析心理学大师阿德勒则认为基本原动力是权力动机,爱和性都是权力欲望实现的手段。
而荣格则把心理活动的驱动看成一个庞大的系统。
他把心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称为心理能,也称作力比多,本质而言,他是指人的欲望,食欲、性欲、权力欲、生存欲等等各种欲望全都包括在内。
而心理能和其他物理能一样,存在着作用的方向、有一系列的等值原则、均衡原则、前行与退行、疏导。
显然荣格把前两者片面的观点容括在内,并将整个理论体系科学化、系统化,用心理能(力比多)概括了人类心理活动的所有动力,并用科学的原则对他进行分析和量化研究。
二、弗洛伊德是无神论者。
之所以他为什么是无神论者,很可能是由于外界环境所造成的他作为犹太人的自卑和禁锢,要知道那时候反犹主义在欧洲大陆有多么猖狂,没过多久纳粹就会在德国上台,他也会被赶出维也纳,客死他乡。
因为这种种族主义造成的自卑和禁锢,使得他不敢触碰宗教领域和神秘主义,从而迫使他成为一个无神论者,所以他把对一切的解释局限于性,不敢丝毫跨入禁地。
因为反犹主义的根源正是宗教问题,他一旦研究涉入宗教领域,就会因为犹太异教徒的身份无法在学术界自立。
而心理学作为对人类精神世界的研究,怎么能把对人类精神世界影响最深远的宗教置若罔闻呢?
这样的心理学怎么能称得上是完整的心理学,怎么能称得上是真正进入的、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心理学。
荣格作为一个雅利安人,没有弗洛伊德这样的负担,他敢于把精神分析研究深入宗教,并进一步深入神秘主义、炼金术、妖术、通灵、神迹。
除此之外,荣格还融合了哲学、自然科学的知识背景进入他的心理学。
荣格个人知识、思想的庞杂与复合,让他的研究视野和格局无限宽阔。
让他达成了最伟大的成就,发现集体无意识!!!
我读书的时候,读到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的那一刻我震惊了,这种开天眼的知识带给我的震惊,远远超过任何最最毛骨悚然的恐怖片和环环相扣的悬疑片。
一种学说,一种知识,让你感到五体投地的跪拜很常见,但是甚至让你仔细思考和吸收后感到恐怖和害怕,则是绝无仅有。
这就是伟大的荣格。
让无意识的冰山逐渐浮出水面,集体无意识的发现可以说是5000年来人类认识自身最重要的一步。
三、弗洛伊德心理学和荣格心理学的另一个根本不同是。
弗洛伊德把万事万物归因于性,这绝对是极端和不科学的,在大部分情况下是远离事物的真相。
但是它毕竟可以作为一种研究成果、一种学说观点存在。
但它也仅仅能只是研究,并且是片面、不完整、极端、绝对,甚至不正确的研究。
所以他永远只停留在研究阶段,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而荣格心理学不排除以任何因素、任何手段介入到心理学研究里,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也没有任何禁区。
故最终他的研究不止停留在研究阶段,而是可以得出结果。
最后,以及最重要的是,他能解决问题,他具有实用主义的价值。
所以他是一种乐观心理学。
而弗洛伊德只能陷入一种,任何问题也无法解决的悲观心理学。
四、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决裂。
是反对弗洛伊德的学术上的霸权和父权。
让心理分析学自由无拘束的发展和成长。
我们其实可以毫不客气的承认,基于以“性欲”解释一切的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大部分都是错的,也就对了三分之一左右。
有人会说,心理学是一种对已发生的现象进行解释的学科,不存在对错,只要解释能够自圆其说就行。
但问题是,把问题都归于性,很多时候根本就解释不通,我想不仅我们有时候会怀疑,弗洛伊德自己也会动摇吧。
托勒密、阿基米德到牛顿、伽利略到爱因斯坦。
作为人们对外部世界认识的基础学科——物理学的发展建立在对经典物理学的否定之上。
而对上一代科学巨人的否定和超越,往往耗费百年甚至千年!
我们何其有幸,探究人类内部世界的心理学虽然起步很晚,但是它对经典心理学的否定和超越就完成在他的学说之后二十年。
甚至弗洛伊德能亲眼见证对他完成超越的人的崛起和与他的斗争。
前些天,老婆看了个病人爱上心理咨询师的电视剧,半开玩笑地跟我说,如果你以后做心理咨询师,能不能不接女病人啊。
我回复说,如果电视不这样拍,没有观众啊。
但其实我也清楚,不是电视要这样拍,而是的确有这样的真实案例。
精神分析第一案例安娜欧,还有荣格和萨宾娜的就是其中最有名的案例。
电影《危险方法》就是讲后者的故事。
大概的情节就是荣格在用谈话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的美女萨宾娜的过程中,两人渐生情愫,最后病人治好了,也成为精神分析领域的专家,他们出轨,分分合合,但荣格没有离开自己的家庭,萨宾娜最后有了自己的家庭。
(另一条故事主线是荣格和佛洛依德从相知到决裂,萨宾娜在两边周旋,这里就不讨论了。
)所以男心理治疗师和女病人的可能的超越伦理的关系,是一个需要直面的问题。
根据电影的内容,我来做几个维度的分析。
第一,心理治疗工作的环境和方法。
一对一的心理治疗,发生在一个相对狭窄的私密空间里,这是跟其他工作相比很不一样的地方。
在这种环境下,两个人如果比较投缘,的确容易发生感情。
在电影里,荣格在采用谈话疗法的时候,是坐在萨宾娜身后的一张椅子上,他看到萨宾娜的身后和侧影,萨宾娜看不到他。
我想其目的,一个是让萨宾娜没有压力地自由联想和说话,另一个目的是减少两个人的眼光互动,避免感情推进过分强烈。
心理治疗的有效性,是建立在病人对治疗师的信任和关系的基础上的,而移情的发生,就仿佛是免疫力被激发,是病人好转的重要标志,是治疗师努力方向和结果。
而如果病人缺失的刚好是爱和性,她的期望和需要转移到治疗师身上,对治疗师来说就面临两难的选择。
接受和鼓励这种移情,可能会加速病人的好转,但却导致关系过界的危险;打击这种移情,可能加重病人的创伤。
在电影里,荣格采用了谈话疗法和词语联想(荣格发明的方法),对萨宾娜他也有自我暴露(跟老婆的一些不和谐)。
在心理治疗过程中,两个人对对方的了解是非常充分的,远远超过了朋友和闺蜜的相互了解。
这种充分了解,对双方的关系的发展,是有深远意义的。
可能因太了解而疏远,也可能因了解而更紧密结合,取决于两个人在文化、家庭、性格等方面的契合度。
从心理治疗的环境和方法来说,这个工作天然有一定的关系的风险。
佛洛依德 职业风险第二,女病人的因素。
在荣格的案例里,萨宾娜童年时期变态地激起的性欲被病态地压抑,导致了她的精神分裂。
萨宾娜来自富裕的家庭,容貌秀丽,对人有洞察力(对荣格老婆的词语联想的解读非常精准),这些都是对荣格有吸引力的因素,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她的受虐倾向满足了荣格对狂野的渴求(“把你撕成碎片”),那是他在温文尔雅的老婆身上得不到的东西。
我并不了解现实中会有多少有性吸引力的女来访者,我估计不多。
因为有性吸引力的女人的社会关系不会太差,社会关系不出问题,人的精神一般不出问题。
第三,社会因素。
如果不是离经叛道的Otto给荣格推了一把,荣格会出轨吗?
无法对历史做出假设,但社会和环境因素永远是存在的。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荣格本来就在凝视深渊,现在见到个从深渊里过来的人,他终于被深渊所吞噬。
医院收到不少匿名信投诉荣格医生的不轨行为,说明社会上对这种事情是有反感的。
但荣格丝毫没有受到职业上的影响,而且后来还有了另外一位情人,也许侧面说明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吧(或至少是上流社会的社会风气)。
第四,治疗师的家庭因素。
回想电影开头时荣格老婆的这句话:“对不起,我答应圣诞节前给你生个男孩,结果都做不到。
晚了一天,而且是个女孩。
”这是个很好的铺垫,她老婆是个很弱势的女子(虽然家里有钱),她对荣格百依百顺而且离不开荣格,她觉得自己有必要让老公100%的开心满意。
也许,她只要稍微凶一点,荣格就没有那个贼胆了。
从词语联想的结果来说,荣格老婆也是当时的社会文化的受害者,备受性爱和怀孕的焦虑所折磨。
第五,男治疗师自身因素。
正如上面提到,萨宾娜的受虐倾向满足了荣格对狂野的渴求,那是他在温文尔雅的老婆身上得不到的东西。
同时,他自己也知道,他也是个病人,也受精神分裂症的困扰。
他没有办法去宣泄力比多的压力,任由自己做错事,陷入两难之中。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
好在我们也不需要经历每一条河才能学会游泳。
今天跟100年前有很大的不同,我们有更多的方法去排解力比多的压力,有更合适的社会环境,对人的内心驱动力有更深的了解。
外科医生不需要自己摔断腿,心理咨询师不需要走进深渊。
我们可以从别人的错误那里学习,成为更健壮的人。
话说回来,哪个职业没有风险?
五十步一百步的差别而已。
Ken 2022/6/4 深圳
文謅謅的一部片,當做認識心理分析歷史人物還算不錯,演員在冷靜的外表下都很有張力,導演手法也簡略例落。
不過太多潛台詞超過我能理解的範圍。
片中多位心理學家在古早飽受壓抑的年代,透過心理學談論人內心各種禁忌的慾望,理念雖有分歧與掙扎但都是很誠實地面對自我追求真理,電影呈現出來的人物姿態是滿有意思,甚至有些動人的。
電影並非探討榮格和佛洛依德的學說以及差異,感覺比較像是人物側寫。
除了榮格和莎賓娜之間的性張力之外,他和佛洛伊德之間的類似師徒、父子、朋友的競爭關係,甚至三個角色底下某種猶太人對亞利安人的心結。
片中大量談論著角色的夢境與解讀,從個人內心的困惑與慾望,到後來榮格轉向靈異玄學的領域,後段他在萝中預見歐洲毀滅的危機,一說是反應了後來榮格參加一次大戰的命運,似是呼應了他的論點。
電影還了花了一段戲,可能用了不少電腦動畫,拍出兩人搭船到美國的畫面,但這段戲在自由女神像出現為止就沒再繼續了,佛洛伊德說他們兩人的訪美有如帶來一場瘟疫,似乎也充滿了潛台詞。
麥可法斯賓達這回衣冠楚楚地還是要玩外遇和性虐,他是不是被定型了啊?
大卫柯南伯格对他所讲述的故事怀有一种可贵的热忱和坦率,这让他能够用平静克制的方式来表现那些有着显著非正常特质和复杂内心冲突的人物。
他对人类心理异常、精神疾病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从《苍蝇》、《蜘蛛》到最新的荣格传记片《危险方法》,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中包含了深沉的认同。
和龙纹身的女孩一样,这两个叫做大卫的导演在去年都收获了非常适合自己的剧本。
在去看这部片子之前,我去瞄了一眼影片分类,这片子直接被归入了“剧情”档。
做为一部传记感强烈写实感浓厚小说的改编作,我只想吐槽说荣格先生,你的生活传记都可以传记得这么戏剧化。
如果单说荣格,也许并不是人人都耳熟能详,但是提到他的同事,想必那声名就是如雷贯耳了。
弗洛伊德,一度是荣格的密友、导师,更曾经一度将荣格称呼为“我的儿子”,“我理论的继承人”。
这部片子的主线是荣格与他的女病人,日后成为了他的学生以及情人的女精神分析师萨宾娜纠缠了数十年的感情,而辅线便是荣格与弗洛伊德的相交、冲突以及最后的决裂。
马克思,歌德,弗洛伊德——谈起 十九世纪欧洲IQ大于180甚至超两百的名人这三位的名字几乎是捆绑式出现的,即使他们的真实智商值早就亡佚不可追。
就我个人而言,此三人智商当时冠绝欧洲实在有些可疑,毕竟当时的欧洲正如之后茨维格所言,正值“人类群星闪耀之时”,且说马克思有煌煌《资本论》巨著摇撼了资本世界的大厦并在之后于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片腥风血雨又或是燎原之火,且说歌德的一部《少年维特》读得全欧洲无数纯情少年文艺少女为之前赴后继地慷慨自杀,一部《浮士德》使得无数学究文叟投书慨叹“停下吧!
这一刻如此美丽。
”,但是说到弗洛伊德⋯⋯好吧,我承认《梦的解析》开启了精神分析的大门,也承认将梦解释为潜意识的表达而不是上帝突然心情大好想要和造出来的小弟小妹们聊聊天的一种形式的确使得二十世纪的人本主义蓬勃发展,但是将所有的精神疾病都解释成为压抑着的性欲得不到宣泄⋯⋯这本身是不是也能算是精神疾病的一种,比如偏执症?
这种对于弗洛伊德老先生的不认可使得我对和他分道扬镳的徒弟,荣格一上来就有好感,影片中以及两人通信的文书里荣格对于弗洛伊德的直接质疑:“为什么所有精神病症都需要用压抑的性欲来解释?
”真是深入我心啊深入我心。
不过我对于荣格此人好感的根源来自于他对于东方玄学或者是“神秘论”的包容以及积极探索,这在当时大多数对于欧洲中心论坚信不疑的西方哲学家以及学者之中实在是屈指可数。
当黑格尔将亚洲评价为“只有一夫多妻制值得赞扬”,当康德索性将欧洲之外的人归为“不具备自由意志因此不可称为完整人类”时,荣格保持着对于所有形式的文化的兴趣,他的著作里有对于西方宗教研究的作品《答约伯》,也有对于《藏传度亡经》的解注,有从科学唯物论方向上阐述的《精神分析理论》,也有从神秘学心灵学层面上诠释的《一个自然象征的历史与心理》。
他的理论中有不少种种“非主流”文化的印迹,比如他相信在每个男人心中都有女性性格的存在,而反之亦然,这在电影中,萨宾娜第一次吻他时,用几乎疯狂但坚定的眼神与他的对话中彰显:“⋯⋯这(追求)一般都应该是男方主动的。
”“你不认为在女性的身体里也有男性的部分,而在男性身体里也会有女性的部分么?
”“⋯⋯我想⋯⋯大概是这样的。
”这种理论被后世的西方心理学家与哲学家奉为是有先锋意义的认知,但是,但是⋯⋯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上看,我很想说这不就是八卦么,这就是八卦的阴阳鱼吧⋯⋯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什么的⋯⋯西方学者你们calm down,我们来一二三深呼吸,一二三一起读易经一起来八卦吧~八卦生万物啊⋯⋯先拍晕我那已经开始膨胀并暴走了的民族自豪感,回到这部片子上来。
撇开片子里面大量几乎直接照搬弗洛伊德和荣格两人交往期间的桥段以及书信内容之外,对于片子的内容和标题《危险方法》有什么关系,我不得不诚恳地表示疑惑。
看完了整个片子以后我其实唯一不能理解的就是这个方法哪里危险了,这个方法不就是精神分析么?
好,首先不解风情的我的确要先承认任何东西混进了爱情进去都会变得危险,毕竟爱情是一种不受控制的激情,各种摧枯拉朽,而荣格对于萨宾娜的情感更是浓烈,萨宾娜与他精神上的共鸣,萨宾娜对于他感情的奔放以及激烈,以及一定程度上是他创造了新生的萨宾娜这种皮格马力翁式的情结使得他对于萨宾娜欲罢不能,明知会使得自己家庭声名受损却还是难以放手,但是把这一切归咎到他采取了心理咨询精神分析这个方法⋯⋯还引入了另外一个心理分析师来佐证“不爱病人的分析师就不是好分析师,不X病人的分析师就不是称职的分析师”⋯⋯好吧,我还是去把原著找出来去看看这到底是原作就有的桥段还是为了剧情需要改编的结果。
不过如果,如果危险方法所说的真的只是,只有爱情的话,或者是混杂了爱情的治疗,那么也许这个题目并不是那么让人难以理解。
做为必须站在客观地保持一定距离的位置分析治疗病患的医师越过了那段距离,而本应在被分析位置上的病人侵入了医师的世界,甚至反过来分析医师,那么这种双方定位的混淆带来的不受控制的确是危险的。
片子里的荣格在拒绝萨宾娜的时候没有用家庭,没有用妻子来拒绝,而是反复重复着“我是你的医师”,也许这段关系真正让他恐惧的并不是家庭的压力或是背叛妻子之后的罪恶感而是在与萨宾娜交往过程中自己定位的迷失。
当病人仅仅是病人的时候,他可以安定地站在一名医生的立场上,注视着她们的疯狂,但是当病人逐渐好转,或者说是逐渐回归到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能够与他对等地交流之时,医生和病人的界线模糊了,异常和日常的界线模糊了,理智与疯狂的界线模糊了,而在这个时候,他自己的位置又在哪里?
在影片的最后,荣格和萨宾娜在湖边重逢,似乎这部电影里他们之间许多最重要的对话都是在湖边发生,就像萨宾娜第一次对荣格提起她想要成为一名心理分析师的时候。
“我想当心理分析师,你觉得我能行么?
”“当然。
你有我们需要的素质。
”“你是指疯狂么?
”荣格微微地意外,旋即对热切注视着自己的萨宾娜赞赏的笑。
当你注视着深渊的时候,深渊也注视着你。
当分析师分析着疯狂的时候,他又何尝不是在试图理解疯狂或是和疯狂同步?
疯子和天才,往往只有一步。
对着他的笑,萨宾娜大笑起来,张扬中带着癫狂,癫狂地如此耀眼,以至于荣格终其一生都无法找到另一个人取代。
“She’s not like you. She… reminds me of you.”不再有人如我懂你的天才,也不再有人知我的疯狂,仅此而已。
(原著在此: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4284032/)两个牛逼的男人和一个神秘的女人之间的故事,所能引发的好奇心当量不小。
就我个人而言,并不十分热衷这样的八卦故事。
两大精神分析巨擘之间的友谊和权力争夺、男性精神分析师和他们的女病人、男人和他们的性欲、女人和她们的性欲、男人女人和各自心中的异性原型、男人之间的联盟、犹太人之间的联盟、科学和神秘主义、一个道貌岸然的时代和它的潜意识……这样的故事太容易让观众在其中迷失他们自己。
也许因为处理的是历史上众多极有争议的细节,我在其中也不太感受得到创作者(原著作者、编剧或者导演)。
三个神经质的精神分析师,还有一个更加神秘而且加倍疯狂的医师Otto Gross,创作者们生生是用四平八稳的学院派处理方式架住这四位奇葩,使得众多对话和细节都可以用心理学教科书里的东西来进行理解和分析,一切都没有意外,像个中规中矩的教学片。
看得我脑子运转不停,荷尔蒙却在沉睡。
当然其中也涉及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议题。
喜欢上自己的来访者,如果不是咨询师职业生涯中所面临的最大挑战,至少也是之一。
没有看到哪本书专门讲述怎样应对这个问题,那些在媒体上频频抛头、指点江山的大腕,没听说谁出来坦陈自己在这个问题上栽过跟头,就连荣格这样的大师,也宁愿他和萨宾娜的传言从历史中消失。
我们只是口口相传着行业内的“轶事”:谁被谁从催眠椅哄到了床上,谁和谁通过心理咨询成为了“夫妻”,谁对谁有了“移情”而谁对谁有了“反移情”,谁自称和谁是“双生火焰”……有时措辞引发的误解让事情的真相更加难得一窥。
有些文化善于确立规则,却又被这种规则所害,恰如片中的三位主人公。
这种“想要”和“不能”,正好构成一个典型的精神分析式心理冲突。
然而抛开规则本身,亲密关系却总是人性最硬的试金石,至少是之一。
对咨询师如此,对来访者如此,对修行人尤其如此。
渴望和他者全然相融,又恐惧丧失自我;渴望内心的空虚被填满,又恐惧对方离去而终将独自面对这份空虚;听到内心深处完善自我的召唤,又害怕失去当下片刻的欢愉……面对这个功课,太多的人将“放弃”误认作“放下”,将“退缩”误认作“走出”,将“沉溺”误认作“执着”,将“需要”误认作“爱”……真正穿越这一切而又能回归日常生活和自然天性的人,不知道要有怎样的大智大勇。
对咨询师来说,真正危险的不是方法,而是关系;正如真正决定咨询成败的,也不是方法,而是关系。
这是荣格都盯不住的东西,我辈共勉吧。
精神分析学之父弗洛伊德与分析心理学开创者荣格决裂前夕那场机锋暗涌的“弑父弑神”之争,以弗的轰然倒地得以完形。当荣格一惊一乍将那些星座灵魂之类超验的神秘主义“邪说”端到弗跟前时,难免被讥为怪力乱神不成体统,这段著名的友谊已注定以荣的背叛反出分崩离析收场,两人都堪比失恋的伤筋动骨。
关于荣格和弗洛伊德由爱到恨、由认父到“弑父”的故事,萨宾娜与两人的关系亦是焦点。几位演员都表演得可圈可点(尤其是奈特莉的疯狂和压抑),维果·莫腾森版的弗洛伊德与迈克尔·法斯宾德版的荣格也毫无违和感。不过影片想呈现的太多,以至于重心不明,有点可惜。PS:注定被认为是一部不怎么柯南伯格的电影,不过导演对精神分析的兴趣倒是早已隐现于早先的作品之中。(7.0/10)
凯拉奈特莉一开始的疯癫表演太骇人了,那扭曲、变形的下巴不会是后期特技作的吧。阅读一些背景资料会对深入理解此片并喜欢有相当的帮助。
“有时你必须做些不可原谅的事,只是为了能够活下去。”
苦逼的法鲨==女主让人不忍直视!!!相册里全是亮点啊有木有!!!!
让法鲨配这么面目狰狞的女主角
努力的挖掘出来一点“精神分析”的趣味,真不容易。古典起来的柯南伯格,是那么个样
荣格版五十度的灰……keira knightley的暴牙在本片的production value让她的表演加星不少啊……总觉得其中一段主题音乐有点天鹅湖的变奏感觉
不常看传记似的纪录片,所以理解上总是有些差距。于是决定把David其他的几部片子也找老看看。
略感失望...
其实拍得不算差。通过弗洛伊德对荣格的释梦及二人通信呈现出的理论解释虽然占据了很大篇幅,但是很吸引我。电影中的是冰山一角,心理学着实令人痴迷。凯拉的表演总像对不准的螺丝和螺帽,但片中略显用力过猛的表演其实对她已算不小的突破了。
榮格的老婆真漂亮。。。
凯拉奈特莉太用力了吧……
作为一部畸恋片的话没有问题,但如果套上荣格的名字就差太多了,那应该是伟大而跌宕的一章,这简直就是三流野史。以及KK的过度表演是有问题的,精神病房里的病人不可能做到歇斯底里的同时思维清晰,尤其她在里面的表演很明显不仅是一种病。
柯南伯格终于拍了部“正剧”,哥你还是继续“邪典”吧。
比kk的演技更恐怖的是所谓影评人的恶毒
那個演技,那個下巴…
是片子深了,不是我辈轻易看得懂的,表面易懂但深究起来恐怕太宏大,得慢慢消化且还得再看一遍。凯拉的表演虽过火但也是角色需要,且层次还是挺丰富的。
到凯拉·奈特丽露点的这天才发现原来她除了“点”啥都没有
类型片,特点是徒有其表,看看剧照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