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这个时代,社畜、奋斗逼、过劳死等新词已然屡见不鲜。
去年年底23三岁的拼多多员工加班到凌晨一点半下班途中猝死,刚刚又看到新闻在河北再发疫情,警察却抓到有人从河北跨越潮白河冰面偷渡北京,就为到字节跳动去996(真伪待考),拼到这个份儿上,确实可悲可叹。
做着被剥削阶级,却自以为是为着更高大上的人生而不懈奋斗——普通人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幻觉,自以为努力工作、不断提升工作技能就能按部就班提升生活层次。
于是新的一年开始了,新一轮的社畜拼命跳槽也就开始了。
大家都想上进,都想升职加薪。
工作本不是生活的全部,可工作常占据人心全部把人变得面目可憎。
有一部HBO去年出的短剧我本想要推荐给那些想挤进伦敦投行的孩子看,在这个时候似乎也可以推荐给所有上班族看。
剧名《投行风云》(Industry),讲述投行血汗故事,聚焦在挤破脑袋想留在投行的大学毕业的新人实习生身上,也掠过被公司淘汰的银行老员工,人人自危的VP之间的办公室政治。
故事一开始,第一集就来了个一心留在投行的印度裔奋斗逼过度加班搞出过劳死。
这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家庭出身资源优秀,不用拼命,从容自在,一种没有背景,便没有安全感,削尖脑袋往上爬,而且他们往往即使赚钱够花也不敢停歇还要赚更多。
故事中死于过度加班的这位社畜Hari就是后者,他没有社会背景,太想通过实习,工作过度甚至睡在公司,最终被一点工作错误压垮,年纪轻轻就死了。
可对于公司来说,员工什么都不是,他死后公司人事立刻开始调查他是否有其他疾病以撇清关系。
Hari 可怜可悲黑人女主角Haper也毫无背景,跟剧中另一位家庭教育背景优秀的白富美实习生正相反,女主角可以算黑穷挫,她并非来自银行招聘目标名校,甚至都没成功毕业,靠成绩造假挤进投行,唯一进入投行的原因还是恰好遇到了来自底层奋斗成功的亚裔上司,亚裔上司认为背景不应该成为绊脚石,处处点拨栽培这个新人。
通常从未享受过丰厚资源的底层小人物一心向上爬时,就会自私自利,毫无任何合作共赢意识,只有竞争意识,因为这类人就是靠竞争才好不容易抓住机会的,生活不曾教会他们其实资源有的是,是可以大家共享互利的。
剧中女主拼命想留下,吃相极度难看,出了一些不甚高明的交易点子,居然也被同事认可、客户垂青,后来自我膨胀不按流程办事,给客户交易错了币种还耍小聪明想要瞒过,坑害中后台同事要求人家保密,并以前台销售身份鄙视这位帮忙的中后台系统服务审查同事。
这位女主以为,一进投行前台,她还真就是精英了。
可是这工作的本质也不过就是销售,而且是公司随时可以踢走的销售,同样是社畜,谁比谁高贵呢,所以小人物过度膨胀是很可笑的。
你可能在职场也经常纳闷,那些毫无可取之处的人怎么就成功了呢?
这个故事中也是这样,毫无衣品、相貌平平、出身校一般(还没及格)的女主不知怎么就被认为工作能力超群,在伊顿生与其他社会精英云集的大投行前台受到上司照拂,同事善待,可惜她却毫不感恩,就是这种人在办公室政治里为了自己的利益坑害了苦心栽培过她的亚裔上司。
可没了亚裔上司她最好的靠山就没了,另一位白人VP早就受够了她天天撒谎,客户也嫌她吃相难看舍弃了她,这时又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她立刻转过来帮亚裔上司赶走了白人VP。
黑人女主Haper的衣品让我不能忍在职场中,你可能遇到很多看似工作努力的同行或是新人,想要多帮助他们,可是一定要擦亮双眼,看清这个人懂不懂感恩与资源共享,请严防职场小人,他们自私又自卑,事事想要抢你的。
白人小哥Robert也是普通出身。
他的上司资格很老,是90年代的销售明星,可是公司一旦不需要他了,就让他提前退休了。
公司不是员工的家,公司是要赚钱的,哪个老员工性价比低了,就让HR谈话赶人好了。
Robert本人最后也没能成功留下,还因为过度紧张吸过可卡因在工作总结现场流出了鼻血。
老上司带Robert去裁缝那定制西装Yasmin与Gus,一个富家千金,一个伊顿牛津顶级线路出身,这两个人出身决定了底气,从容不迫。
Yasmin即使受着上司的职场霸凌也能在招新时淡定撒谎吹嘘公司氛围有多好,她可以轻松拉到熟人客户,擅长社交,她愿意多帮助别人,并给穷困的黑女主提供住处。
Gus有底气在加班文化盛行的投行里晚上10点就下班走人,虽然他大学学的是古典学跟投行生意毫无干系,也照样有精英范儿的不紧不慢。
焦虑、气馁、抱怨,这些是下层人的,Yasmin与Gus就很难生出这些情绪。
在英国爱尔兰这些国家,许多事看出身背景,办事靠关系,社交搞定工作。
这部剧其实是没有背景的小人物奋斗为了留在投行的故事,讽刺在同样是奋斗逼,一心加班干活的印度裔第一集就累死了,给客户交易错了币种还耍一堆心眼搞办公室政治的黑人女主最后倒转正了。
这是一部办公室讽刺集。
公众号:穆尔登格
剧情还是挺紧凑的,而且我喜欢剧里各式各样的口音hhh看完只觉得,一来是搞金融的压力确实很大也很虚幻吧,大笔资金买进卖出的,人上人既视感,其实也只不过是salesman罢了。
还有就是觉得阶级差距带来的影响,并不会在大家到了同一个平台终止。
出身好的,比如gus和yasmine,出身差的,比如robert和harper。
gus对留在pierpoint毫无执念,第一集也就表明效率重要不会刻意加班。
yasmine即使面对shitty的环境也可以面不改色地夸这份culture。
他俩身上的气质和从容确实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学来。
而harper虽说聪明也厉害,但确实太拼太自私自利了一点。
而robert就是典型的对自己很没信心的样子。
我也是来自小地方,非常理解有时候要"吃相难看",也非常理解想要往上爬的欲望,也理解没有safety net的拼搏。
但是还是不喜欢harper,喜欢yasmine。
确实很羡慕那些有较好的出身的人,我希望自己也可以慢慢减少一点焦虑吧。
话说harper最后的操作我确实是有点懵逼。
我其实不喜欢eric,之前赶走eric确实太political了,确实不对,但是eric那种对待女性的态度,作为一个女生我不能忍。
他确实不是坏人,也能为公司带来很多利益,但是他身上的那份女性相关言论的粗鄙引起不适。
我也不喜欢harper,有能力,为什么不在最后关头好好表现,为什么final不考了pre不讲了,然后怪别人和压力?
其实我是觉得yasmine本人没什么问题的,就是挺好一小姑娘啊,干嘛harper最后要那样说她?
daria怎么又到了要卷铺盖走人的地步。
哦有人说yasmine吊着robert我感觉也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也挺明显她不是认真的啊,robert自己心里当真没有ac树吗。
本文始发于公众号金融职友(id: financefriend), 对金融及职场发展感兴趣的朋友欢迎关注。
HBO出新剧啦,终于把手伸向了金融社畜,这部投行风云讲述的是几个实习生来到了伦敦的顶级投行,并非费尽心思在充满着阶层斗争,毒品,性,权利,欲望,金钱,自负的公司文化下生存下来的故事。
职友在看了第一集后,还是觉得本剧对投行工作和生活有反应真实的一面。
职友以自己的投行生涯为回顾,来撸一遍剧里的几个人物和槽点,以及它反映的投行方方面面。
电影一开头就交代了5个投行实习生如何在竞争激烈的面试中脱颖而出,以及各自的背景和性格。
政治正确黑人女主Harper, 实习组为销售部门,少数族裔,大学一般,家境一般,通过自己的野心以及谈话当中的随机应变给面试官留下了深刻印象。
白人女主Yasmin, 实习组为销售部门,人美嘴甜,家境良好,专门做些给别人买咖啡带午餐的事情,来换取同事的好感。
其实在美国投行界,长得漂亮的白人女生确实比较轻松,也比较融入,相比来说,少数族裔的同学们只能拼命拿出自己的实力和努力来留下来了。
白人男生Robert, 实习组为交易部门,家境良好,金发,长相帅气(职友觉得太油腻),投机取巧的选择了地理作为自己的专业.黑人男主Gus,实习组为投行部门,半路精英学校,聪明,话不多,看着很冷漠,做事有自己的想法。
印度男主Hari ,实习组为投行部门,家境一般,内心敏感,很刻苦,奋斗逼。
注意他说的一句话,“为了工作都可以”,也暗示了他后来的命运。
其实电影当中角色非常政治正确,而现实中欧美投行多数是白人男生女生,然后是印度裔,华人女生数量超过华人男生数量,很多复杂的技术性活都由华人以及印度裔承担。
就基本没看到几个黑人同事,或者因为diversity hire (多元化要求)而放在不太重要的后台部门。
现在趋势欧美影视剧如此注重政治正确,这剧里没有亚裔身影(除了Harper老板Eric)真是说不过去。
目标学校和非目标学校对于华尔街投行看重血统的招生政策,是否为目标学校很重要。
目标学校是指有很多校友毕业后去了华尔街,那么这所学校就会成为投行招生的重点学校。
这个并不是看学校排名决定的,除了美国的藤校外,也有一些私立或者公立学校虽然排名没那么靠前,但是由于众多校友在华尔街而成为目标学校。
而不是目标学校的学生想要进入投行就很难了,因为投行并不会去该校招生,非目标学校的学生只能尽力去通过人际网络“Network”而拿到入场券,甚至哪怕进入投行后也会因为自己并非“纯血统”而遭受投行当中的派系歧视。
这个稍后在剧中便会显示。
注意片中面试官(一般来说是该组的VP,MD)说的一句话。
黑人女主Harper并不是来自重点学校。
对于录取来说是很困难的 。
S&T&IBD我们接下来看下主角们实习的组。
主角们都在投行前台实习,统称业务部门。
Sales & Trading 主要指交易部门,这里注意黑人女主Harper和白人男主Robert是对面坐的,Harper做的是销售部门,而Robert做的是交易部门,一般来说销售和交易部门紧密坐在一块。
整层楼都是交易部门,统称Trading floor (交易大厅)。
交易大厅大多吵闹,由于很多工作的沟通需要站起来喊或者打电话完成。
良心的说,如果性格不是很外向,去做S&T部门可能会比较难受,不一定受得了这样的工作形式。
另外,承压能力要很好,因为手下的头寸规模很大,市场不好的时候亏损几百万美元也是有的。
电影中女主主要交易国债和外汇。
接下来我们看下Hari和Gus所在的部门,IBD组。
作为实习生,基本不要想着去做模型,基本功是做Pitch book,即50-100页之间的PPT主要阐述交易公司基本面,市场情况等。
投行对Pitch book看得特别重,但老实说很多分析师反馈这是最无聊的一个环节,不可能对对方公司有深入的了解或者对市场有洞察,然而完成的时间又很紧,因此投行老人总是丢给实习生或者初级分析师去做,而自己则是给一些修改意见。
模型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加班还是生活华尔街由于过度加班文化一直饱受外界诟病。
事实上,在职友大学的那几年,几乎每年都有几个不同投行的实习生由于加班猝死。
后来华尔街开始了一系列整顿工作保障实习生的休息时间。
电影中的印度男主Hari, 就是一个学校一般,但是特别想留下来的 实习生。
同样曾经有过如此历程的职友其实很了解也很同情他的心路历程。
在投行同事中被排挤的他,为了显示自己的努力和能力,每天都没有回过家,累的话就吃点药然后去厕所睡一下。
事实上这也不是电影的夸张,很多华尔街的投行实习生们,都经常加班到凌晨2点,然后回家洗个澡,换个衣服,睡个2小时,再回来上班的例子很多。
S&T的工作时间相对固定,股票市场下班后他们也就基本整理下自己手头的活和分析,7, 8点就下班了。
而投行则是加班大户,原因是手头有好几个交易要忙的时候,有很多案头工作(例如Pitch book,例如模型)要做。
而投行对案头工作的形式和语句又要一遍遍琢磨(卖方总是比买方辛苦),导致需要一遍遍不停地去调字体的颜色,字号大小,行间距等等。
剧中印度裔就被要求一定要调成xx特定大小,有些老板就是对字体很有执着(但是买方并不在乎)。
投行内部文化关于投行内部文化,这个真是每个投行都不一样。
投行由于自身的高压工作方式,以及巨大金钱诱惑,因此会隐隐有着非常严苛的阶层观念。
职场霸凌文化更是层出不穷。
剧中白人男主所在的组就非常典型,自己的老板完全不和他说话,同组的老人又总是嘲笑他的穿着。
看得出小哥也是蛮压抑的。
对于实习生来说,投行老人会尽量显示自己友好的一面,但是背后又会显示自己的残酷。
职友在实习的时候另外组的实习生就被当面同组告知,同事很不喜欢他。
如此直接的表达,确实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
而有些投行的实习生留下来的机会特别少,则实习生之间更会互相背后插刀子。
因此在进投行之前了解不同投行的文化也是很有必要。
有些投行的小组文化还是耐撕的。
后面几集内容,职友和大家边看边聊。
不过介于欧美剧后期注重排列组合狗血,不知投行风云后面会如何。
更多金融及职场发展好文,请关注公众号金融职友(id: financefriend)哦, 下回聊
我只看了一集 感觉有些stereotypical 投行部门确实工作时间长大令人发指 分析师不幸去世也确有其事 但可能还是比较小概率事件吧交易部门 面积好小啊 感觉这么小交易部门与想影射的大投行不符合里面的故事也有些极端 大部分来工作的人也都是英国循规蹈矩的“好学生”能理解为了电视需要有戏剧性 但是感觉还是过了些 有点脱离我们群众生活 写写办公室政治狗血剧情不好么 弃剧之后发现编剧之一可能还认识 大摩的 所以还是源于生活话说回来 投行这种工作时间强度胜者为王这些其实和中国很多一脉相承的成功至上的价值观 确实需要重新审视
前面几集还不错,后面就,不知道在干嘛了🤷♀️。
故事从各阶级的新人入职面试开始,到裁员日结束,中间做过什么工作似乎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如何做人,他们和客户和上司都发生过什么事。
最后评判他们工作的时候,几个senior几句话就能一锤定音,不管walking team的人怎么说一个人没价值,只要“Adler like him”就能留下。
这点其实挺真实的。
年轻的时候我总觉得,我们要看很多面经,fully prepareed,要work hard & 有output,其实,做人远远比做事重要,关系也远远比我们想象的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内向的人sometimes 吃亏。
以下是一些看的时候(尤其前几集有感触的地方)当沙拉女孩一直买午餐而黑人女孩已经有机会见客户,她是羡慕的,黑人女孩说1.他们不会给你主动权,you have to take it2. 不要想自己可能会做错什么,他们就不会想当女主犯错,却没有第一时间告知上司,上司对她说,你有两次告诉我你搞砸的机会:一是当你搞砸的时候,二是当你搞定的时候。
3. 女主是有点太pride而且自以为是了。
都没有什么底气,但是稚嫩的威胁别人,或者不知天高地厚的offer别人好处。
4. 说白了还是遇到贵人+贵人+贵人的故事,贵人哪那么容易得。
要么和你阶级相通,要么在你身上看到自己过去的影子。
一位高层谈论公司文化的公开文章在内部引起震动,年轻人们在一天内不同时间打开文章读和想,最后,白人女孩入睡前继续看的时候,印象最深的一句:5. i knew if i left,a part of me would stay. But i knew if i stayed, part of me would leave forever.以及,犯错是一种特权。
不用交房租是一种特权。
可以选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和自己想待的人待在一起,都是特权。
金融民工下了班看剧感觉跟上班一样窒息,没想到这个剧本在事业线上很多地方还是挺有意思的,有相当部分算真实,我自己看得蛮过瘾。
私人生活和感情的部分不做评论,在这部剧里我感觉每个人的私下生活应该是给人性做铺垫,但我观察到的就是这个行业没有这么自由潇洒什么都来哈,大多数是跟第一集领盒饭的那个一样,累到不行也要继续干,几天几夜睡在公司也经常有。
这个情况下其实没什么时间去搞别的有的没的,没错,我们这个行业,时间才是一切的基础。
除去二流学校没有背景只通过面试就能进投行这个设定(也不是说完全不可能,以现在卷的程度来说大概一万个人里可能有这么一个),其他的事业线上的情节我都觉得挺刺激的,主角配角每个人都个性鲜明,在面对各种争斗的情况下,每个底层马仔都选择了非常现实、也非常符合他们个人性格的一边。
貌似有些人对Harper的墙头草行为颇有微词,我倒是挺喜欢这个女孩的,趋利避害是人性,她挺忠于这个的,至少没有那么伪善,年轻、冲动且毫不掩饰野心,也没有Yasmin活得那么累,总是要服从他人。
确实这剧从第四集开始高开高走,后半程几乎都在反转。
Happer在第四集里的一系列操作可谓相当刺激,印象实在太深刻,以至于不得不感慨这个情节写得如此真实。
作为一个实习生,下错交易而不上报,转头豪赌打算自己做fix把亏损的钱补回来,而后又因为贪心不足想挣得更多错失机会,错误已经无法弥补后,她转向找投资人帮助,这一系列的操作像极了现实中一个刚入行年轻人的行为。
这个行业尤其是前台,每天工作如履薄冰,手握上亿资金但都及其焦虑,每日盯着PnL从上往下挤压,极限情况下日益膨胀的野心才是人性最真实的状态。
剧情后半段的权力斗争挺有看头,台词写得很聪明。
不少人诟病Harper不停地变换阵营,毫无忠诚度,但我本人感知的这个行业,探讨一个人的忠诚度其实挺没意思的,一个还未转正的实习生,选择才是最重要的,权利斗争中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活下来,或者说活得更好,这才是需要考虑的。
我觉得这个女孩很清楚,在“Diversity”的环境下,她有什么优势劣势,她也蛮清楚Eric本身的价值 – Sales的世界里客户资源是核心,最后一集她问出“你真的了解我吗”之后,她就清楚了自己只是棋子的作用。
最后的倒戈,也只是她权衡利弊后选出的对自己的最优解。
不像Gus、Yasmin,Harper没有家世没有背景甚至学历也是伪造的,做不到这些人的潇洒,于是她自卑,但她的胆量、智商又赋予她强大的自信,两种心态来回跳,形成了Harper特别真实行事风格。
本剧披着金融职场剧的外壳却主要在讨论人性和西方社会中所谓的privilege。
毕竟投行嘛用金钱把人性的丑恶欲望都照得一清二楚的。
同为伦敦打工人(同时也创过业),虽然不在金融领域,但非常能体会编剧对各个角色的塑造的良苦用心。
一看豆瓣评论才发现原来这么人讨厌女主,然而同在异国打拼事业的少数族裔的我其实对她的选择和倔强都太理解了。
毕竟黑森林法则,在无背景无学历无颜值还是扎着辫的移民有色人种,各方面都毫无优势的情况下想要在大城市靠自己打拼出一方天地(注意不是简单的过日子),一心打好自己手中的牌当个办公室甜妞是不够的(一般就等着公司以ethnic diversity的政治正确的原因来给你用爱发电吧),所以这也是野心勃勃的Harper做的:极力去发现那些可以产生杠杆效应以小搏大的机会,所以编剧在描写Harper的时候也多次描写她在工作成就中一点点养成的“赌徒心态“ - 从与女客户的求助谈判的情节到压力大就到老虎机前散心的镜头 。
同是从金字塔底端奋斗到投行高管的Eric可以说是像是看着曾经的自己一样看Harper,所以当Eric被Harper揭发被踢出局的时候,我当时还在想他会如何报复,但第一季结尾设计得太巧妙了,因为Eric大概也推测出了Harper当初被赶鸭子上架同时出于自保所以对他违规行为的揭发,他捏准的是Harper是那个能在关键时刻让他卷土重来的那张牌,因为本是同根生都是踩着别人往上爬 “吃相不好看”的两个人是心心相惜的,他最后也如愿做到了。
所以全剧我喜欢的是编剧对二人关系的情节处理。
另外一种常见的大城市外来少数族裔性格就是“小镇做题家”型的奋斗逼Hari了,很心疼他的结局虽然drama但也值得警醒,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没有影射任何人的意思,但曾经朋友圈里天天打卡跟伦敦说早安天天汇报学习/面试/社交进展的鸡血学弟学妹们很多最后也没能在英国获得一份工作offer。
对比之下,反观我们privilege组:说着PR,从小在伊顿读书,牛津毕业的少数族裔Gus则是在谈笑风生中去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天地了;Yasmin在职场中逐渐从在投行体验生活的白雪公主的形象一步步“探索到了”原本阶级背景赋予自己的对人脉建立和运作的能力;另外Robert这样的男孩在现实生活中不要对亚洲人发表种族歧视言论我已经谢天谢地了。
他们的privilege撑起了全剧感情线的半边天,毕竟也只有这帮孩子还有时间谈恋爱。
另外对于Daria和Sara的角色理解,说实话 Daria 和 Sare这两个人是非常常见的hypocritical (伪君子)。
Sara打着男女平权和种族多样性等各种政治正确的旗号打造着同样以小部分人为主导的办公室政治,所以她根本不care Gus和Harper是谁,而是在意他们的种族和性别多样性是否能让公司tell a better strory, 所以来自上层的Gus不屑一顾的揭穿她而Harper则是在最后“Do you know me? like personally know me”的问题中发现了Sara虚伪的真面目。
哈佛商学院毕业的Daria虽然看似给了Harper无数次工作机会,但其实大多数也就是正常范围内line manager对下属的提携和帮助,站队Sara的她同样也只是更在意这个“政治正确”的narrative是否完整,所以她要做的是让Eric出局同时让Harper服从(然而更多是因为harper是少数族裔加女性)。
这两个角色设定多少也有点代表白左思想的意思。
各位体会吧。
女主一生黑,长得丑且矮不说了,还歧视judge自己的黑人同胞,黑人里面还要细分挑拣出不那么黑的黑白混血来做自己男友,黑皮白心真的恶心。
自己靠政治正确上位拿到offer了还一路作死,学历造假这种背调雷区都能趟,面不改色心不跳心安理得躺尸香格里拉酒店脸皮怕是比城墙还厚。
约炮磕药滥交也就算了,还虚荣到必须要被白屌插才开心,令人作呕。
一路顺风顺水拿到return也就算了,还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属实极品啊,佩服佩服。
死不要脸赖住在同事家里也就算了,还找些瘾君子废物往别人家里面带,妆也不化素面朝天还成天想着md大佬爱上我vp啥的都跪舔这种玛丽苏剧情。
业务不精进,s&t部门最核心的情商也没有,处处让客户难堪,让领导犯难,自己的疏忽赌徒心态严重违规险些酿成大错让公司蒙受巨额损失,没被扣钱竟然还加了薪,天理何在?
领导批评一句前一天晚上都还在和男友欲仙欲死快活似神仙立刻就眼泪掉下来,就你最无辜是吧,戏精本精啊,脑子里面究竟装了啥啊?
PS:编剧导演拍片前好歹出于职业操守尊重观众的考虑,哪怕求求你去Onsite实习体验下也好,满脑子意淫,以为Ivy藤校毕业的人跟自家娱乐圈一样乱,整天纵欲无度昼夜嗨皮呗,通宵通宵的熬夜上会交材料你真以为是闹着玩儿啊,还大搞办公室政治,办公卡位摆满了乱七八糟的小玩意儿合着还犯尼玛的中二病呢,真tm一天闲得蛋疼。
选角不是gay就是nigger,政治正确diversity您可真的牛逼。
全剧唯一一些给所谓客户的投资建议还驴唇不对马嘴,债券利率期限结构都搞不清楚还摆架子,风险规避只晓得卖期权合约您可省省吧,地缘政治也一知半解,yy中美南海热战,意大利大选还能影响欧洲美元期货frm,笑死我了,怕不是活在梦里…利益相关
投行风云原作者可能是个苦逼的加班狗,写了个吐槽老板、吐槽客户的东西被投资方改编成电视剧,所以剧里的客户都不是善茬,上司干啥啥不行,同事要么过劳死要么辞职……不过里面最清醒的也是客户,第一季最后有个客户告诉女主的同事自己不再和女主所在公司合作的原因:你们的人不是老家伙就是刚入职的新人,我为什么要买你们的服务?
这一句直击要害。
如果你们不能提供令人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我为什么要在你们这儿买东西?
女主所在的公司是金融服务提供商,具体到几个新人所做的业务,除了一开始做并购业务的黑人小哥之外其他人应该都在交易部门,也就是为客户提供他们想要的交易产品,比如利率和汇率的各种衍生品。
具体来说,那个经常吐槽的印度小哥瑞希可能是做自营和头寸管理这一块的,负责“进货”和“仓库管理”,也就是说在市场上找到并且买到客户想要的产品(如果客户想要的结构太复杂市场上找不到可能就得买一些基础的自己组装起来)。
代客交易员(客户经理)报出客户需求(询价)的时候,印度小哥负责向代客交易员报价。
而新人们做的应该是代客交易员,也就是“卖货”,负责挖掘客户的需求,时时关心客户想买啥,会不会买多点。
对客户来说,和这些公司做交易就像去超市买东西一样,客户最关心的是能不能快速地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像逛超市一样如果你在A超市找半天都找不到超强去污洗衣粉但在B超市很快就找到了,以后你更喜欢去哪家超市买东西呢?
而女主所在的公司人员结构青黄不接,员工不是上班睡觉的大叔就是什么都不懂的新人,至少在我看来,那个说西班牙语的女孩已经实习了一段时间都还搞不清楚欧元汇率日常波动区间这种基础知识,这个水平是完全没法上岗的好吗。
招进来的新人业务基础太差,一时半会提高不了,老员工又没干劲,这让客户怎么买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怎么继续和公司合作?
换成我我也要解除合作关系……这里面以后能走得最远的估计是那个买了摩托车的小哥,因为在一众专业基础不行的新人之中,他还算比较愿意和客户搞好关系,愿意参加趴体和客户一起嗨,头脑也算冷静(劝女主出错了就要及时改正),弥补了专业基础的不足,而且和女主那个性格强硬激进的华裔上司正好性格互补,他俩一起搭档的话应该可以成为不错的工作伙伴。
Bill Adler:Global Head of FICC。
第一季里出场的职位最高的人。
Eric的靠山。
他不一定到了厌女的程度,但他的性别观念一定不前卫。
因为乘电梯时,他屈尊纡贵地让Sara先走,而Sara有不豫之色。
Adler的行动有两个动机,一是明面上的造雨,即挽留Eric,用Eric的人脉为公司挣佣金;二是暗地里的制衡Sara,防止Sara挑战他的地位。
Sara:President of Pierpoint London。
Sara可能是女性主义者,也可能不是。
她可能在意culture,也可能不在意。
这些都不重要。
Sara行动的唯一动机是巩固她的地位,并挑战Adler的地位。
Sara的地位不稳,一是因为她和Adler不睦,二是因为她手下的MD都是男人,没有她的自己人。
Sara采取的手段包括:扶持Daria以取代Eric;稳住Gus,安排Lord Oaki、Gus和她自己合影,for the sake of optics;在RIF上打压Adler看好的Robert。
Eric:MD CPS。
Eric和Sara一样,只有一个动机,就是巩固自己的地位。
Eric采取的手段包括:力保Clement以制衡Daria;扶持Harper以削弱Daria。
Clement和Harper都是Eric这条线上的人。
Eric和Clement同病相怜,因为他们都非常依赖单一客户,分别是Felim和Kaspar。
为什么Harper是Eric的人?
因为他们交换过秘密,也可以说是把柄:Harper知道Felim转投别家的真实原因是Eric说错话;Eric知道Harper伪造了毕业证书。
Hilary:MD FX。
Hilary也是玩政治的好手。
在RIF前他威胁Yasmin,不许Yasmin向HR report Kenny的behaviour,因为Eric就是他的前车之鉴。
假如Yasmin打掉了Kenny,FX desk的VP就只剩Jackie,那么Sara就可以故技重施,扶持Jackie取代Hilary。
当然,Hilary给了一个明面上的理由,就是Kenny的行为曝光会显得他管理不力。
但Hilary管理不力本来就是公开的秘密。
Daria:VP CPS。
Daria的形象比其他VP(Clement,Kenny和Jackie)都更立体。
Daria要借Sara之力除掉Eric和他的派系,包括Clement和Harper。
这也是Daria向Yasmin示好的原因,Harper在Daria眼中是“遗毒”。
之所以Daria在RIF上保Harper,是因为MDs都心知肚明Harper在除掉Eric中的作用(连floor上的小卒都听到了风声)。
Daria不能过早地“杀功臣”,只能暂时隐忍,秋后算账。
Harper,Yasmin,Robert和Gus看似是主角,其实在第一季的政治斗争中,他们都是棋子。
梳理的五个人中,我最喜欢Sara。
虽然Sara是斗争中的失败者,但她的老练、善于伪装(她制造的关于culture的烟幕相当逼真,Harper几乎要相信了)都是政治家的本色。
You don’t often see that on TV.
傻白甜肤浅爽剧 但我还是看得津津有味是为什么
这里面又当又立的人设,还有纯粹讨厌的人设 都真够多的
总的来说都是社会经验多大度的独立个体 这要是放在国人职场圈翻脸一次就彻底破坏集体性再也不能好好相处了
屠什么龙,先成为恶龙
令人心咚咚咚的offer
这有什么意思?
每集都露奶露鸡儿也救不了这剧了
除了音乐一无是处
除了eric我看到了一点儿专业,其他的全是性,黑人女主遇到事情就只知道哭,真的这世界的草台班子也太多了吧?看不出来她那一点儿是专业的?除了是政治正确吗?垃圾🗑️
四星半。果然一股lena dunham味儿
HBO的剧还都蛮“直白”的,期待第二季。
为了Yasmin来看的,顺便喜欢了Daria,结果让harper这个哈批气死了,最讨厌看这种烂人得逞的剧,这得看一个季菜鸟老警才能治愈吧
扯什么犊子,假装拍点投行的东西,大部分剧情都是装b和撕b。编剧也不是太懂业务所以也拍不了什么正儿八经的职业剧,不过就是个披着投行外衣的嗑药乱搞剧,无聊得很。还有伦敦投行新人年终奖才25w人民币也是真惨,在伦敦付完房租还剩啥?国内本土投行民工的奖金都能一比了。
接受不了一言不合就啪啪的剧情,虽说是HBO,但也太荷尔蒙泛滥了吧……及时止损
是不是一个角色如果没有一点自己的特色缺陷就不那么有人味儿? 比较喜欢第一集,其他都很无聊。
就这?就这?就这?要不是eric太吸睛了要不是daria人设太丰满了要不是R&Y调情副线太有意思了冲这傻逼女主分分钟一星
其实就是想看国外金融行业的日常,靠着服道化和逼格看完,不晓得是不是文化差异,所有人的面部表情和情感、内心活动完全看不懂,甚至到了懵的状态,what…what…what…是全程内心的声音
我和同行都评价so realistic. 挺难得的
女主的颜值和操作辣眼睛,简直看不下去,真实农夫与蛇的故事
再外行的人也能看出来女主入职后的所作所为根本不make sense吧 不过HarryLawtey真的太好看了想和他颠鸾倒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