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系转载,作者柳青,原刊登于2023年12月6日《文汇报》第11版 文艺评论 / 影视版面 ) 86岁的老导演雷德利·斯科特的新作《拿破仑》过去一周陆续在英国、美国、法国和中国上映,影片争议巨大,风评两极分化。
不断有历史学家非议“电影违背史实”,华金·菲尼克斯扮演的这个衰老、怪异、暴躁的“拿破仑”,伤害了诸多拿破仑崇拜者的感情。
不夸张地概括,这部电影是带着冒犯色彩的,它对历史、对观众,以及对拿破仑,都是挑衅的。
一位英国影评人调侃“雷德利·斯科特是电影界的威灵顿”,威灵顿在滑铁卢击溃了拿破仑的军队,斯科特用电影瓦解拿破仑死后的威名。
成为符号的约瑟芬 电影开始于拿破仑目睹了玛丽·安东瓦内特被斩首。
历史学家们说的没错,这个开场是“错误”的。
按照史实,年轻的拿破仑没有机会见证皇后被砍头,他大概率是在尚未被摧毁的杜乐丽皇宫花园里看到被推翻的路易十六遭批斗。
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来到巴黎的拿破仑,当时是24岁的青年,而电影里扮演他的华金·菲尼克斯,现年49岁,导演在拍摄现场没有对演员进行年轻化的妆造,于是观众看到年龄错位的拿破仑出现在错位的历史现场。
所以,讨论这部电影的“失真”和“歪曲”是多余的,导演在第一个场景就事先张扬地宣告了,这不是一部以还原或再现传主形象为目的的常规传记片。
拿破仑出场时已经定格在他一生的终点 —— 一个被欲望支配的枭雄,他是完成式的。
这不是对拿破仑人生故事的叙述,而是历史观层面的评论和非议。
影片拍摄期间,导演曾对外宣称他要从约瑟芬的视角认知拿破仑。
这是一个狡猾的老艺术家撒了模棱两可的谎。
电影里不存在约瑟芬的视角,甚至,约瑟芬根本地失去了一个正常人物的主体地位,她自始至终是拿破仑目光下的所有物。
电影的最后一个画面是空镜头上的字幕:拿破仑去世前说了三个词,法国,军队,约瑟芬。
确切说,这部电影把约瑟芬彻底地符号化,她首先是情欲的对象,同时成为法国的象征。
约瑟芬这个名字,被当作撬动拿破仑神话的支点,作为女人的她和隐喻着法国的她,都是拿破仑欲望的对象。
这也就不奇怪电影里的约瑟芬和拿破仑违背了历史中的“老妻少夫”,年近半百的男演员扮演青年得志的拿破仑,本该年长拿破仑六岁的约瑟芬却由年轻得多的女演员出演。
电影里,在约瑟芬和拿破仑正式相识前,她亮相的形象是被裹在披风里的劫后余生的美丽女子走在满目疮痍的巴黎街头。
这个画面既描绘一个具体的女人,放在电影上下文的语境中,又是高度隐喻的,指向大革命后陷于动荡中的法国。
之后,导演把拿破仑追逐权力的上升之路和他与约瑟芬的情感轨迹进行了平行并置的对照。
他在远征意大利途中给约瑟芬写过醋海波澜的情书,也在埃及战事中途秘密返回法国发动雾月政变,电影对此做了移花接木的嫁接,造成一种错觉,仿佛他回国肃清保皇党和回家捉奸是一件事的两面。
电影利用平行剪辑给观众欲盖弥彰的暗示,这位伟人的闺房趣味和他的军政决策是互为表里的:他走到权力巅峰时,对约瑟芬说出“到你的主人身边来”;他四方征战时在家书里写着,“纵然你放荡不贞,我依然被你的优雅所吸引,要回到你的怀抱”;以及,他和约瑟芬在宫殿的每个角落欢爱,仍无法得到一个“继承人”,离异后的约瑟芬抱着拿破仑的私生子说出,“为了你,我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 这台词字面说的是“儿子”,弦外之音更在“儿子”之外。
拿破仑对约瑟芬的男欢女爱,对应着他作为法国统治者的野望,他和约瑟芬之间无法孕育孩子,就像他的政治野心在法国后继无人。
用抽象的女性形象隐喻国家、革命和男性的野心,这样的修辞固然是艺术家的陈旧套路,却也极为反讽地以拿破仑的“其人之道”调侃他一生的功绩,毕竟是他本人在太多的信件、谈话和记录里留下了那句著名的格言:“命运是个荡妇。
” 重述拿破仑的故事是困难的 雷德利·斯科特导演在不止一次的访谈中表达了对拿破仑的“厌憎”,他拍摄《拿破仑》,不是出于“热爱”,而是为了表达愤怒。
他对拿破仑的“非议”,当然也是可以被非议的。
然而在指责斯科特在创作中放纵自己对历史人物的“私怨”、在解构中滑向历史的虚无时,也有必要意识到,在当代欧洲的语境里,要重述拿破仑的“真实人生”是非常困难的。
围绕着拿破仑的叙事,在20世纪的欧洲经历过倾覆。
1921年,法国艺术史学者艾利·福尔发表了《拿破仑论》,表达出渴望一个强人英雄来统一战后裂变的欧洲。
他无法否认拿破仑掀起的战争,指出“他的事业是不道德的,因为它打破了一个时代所有的社会习俗,它使整个世界陷入战争、荣誉、苦难和幻想的深渊。
” 但他无所保留地赞美:“他以自己的方式达到其权力的极限,走向一个他所看不见,我们也看不见的目标。
” 六年后,法国导演阿贝尔·冈斯执导了电影《拿破仑》,这部长达330分钟的默片至今仍是关于拿破仑的最好的传记片。
冈斯花了大量的篇幅描绘拿破仑的少年时代,并且把叙事侧重于他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经历,剧作试图去解释“一个一无所有的赤子为什么主动选择追逐权力”。
扮演拿破仑的阿尔伯特·迪阿多内是个极为英俊的年轻人,他用隐忍的表演把拿破仑塑造成一个男版的贞德,是为了法国和法国人的命运而赴汤蹈火的苦行僧。
这部电影结束在拿破仑远征凯旋、即将登顶权力巅峰时,在衣衫褴褛的法国军队行伍中,他被视为“人民的英雄”。
导演冈斯在这里让拿破仑面对欧洲的群山说出:“这样,欧洲就只有一个民族,并且任何人在任何地方旅行,总是觉得自己是在共同的祖国里。
” 这个细节严重违背史实,事实上,这是拿破仑经滑铁卢兵败被流放至远离大陆的圣赫勒拿岛上,他写在回忆录里的一句话,谈论的是远征俄国 —— 那是一场侵略战争,并且可悲地惨败。
1927版《拿破仑》上映20年后,欧洲经历了第二次大战,那位把欧洲拽入深渊的德国人,视拿破仑为偶像。
这直接导致二战后,欧洲从政治到文艺界对拿破仑的“叙述”显得谨慎且为难。
库布里克导演狂热地崇拜拿破仑,他声称“拿破仑的每一场战役都如优雅的芭蕾”,他一生最想拍出来的电影是拿破仑的传记片,但他的立场和他的剧本最终被制片厂决绝地否定了。
1966年,俄罗斯导演邦达尔丘克把托尔斯泰的小说《战争与和平》改编成电影,获得巨大声誉。
由于电影受限于时长,小说中正面描写拿破仑进军和败退莫斯科的内容被缩减。
几年后,邦达尔丘克拍摄《滑铁卢战役》,可以看作在托尔斯泰小说的框架里续写拿破仑的形象,延续了托尔斯泰对拿破仑的评述:“人们个别意志的总和,造成了革命和拿破仑,只是这些意志的总和,先容忍了他们,后来又毁灭了他们。
” “在史诗中,历史的要点集中在英雄人物的身上,在人民的时代,这种历史是没有意义的。
” 无论赞美或质疑,不同时代的艺术家们构建“拿破仑”的过程中总是矛盾的,他们在赞美时不得不警惕或掩饰他的残酷行为,他们在质疑甚至讥讽时,却无法否认他一生壮烈的底色。
这种矛盾性延续在斯科特导演的《拿破仑》中。
他可以让男主角在桌布下爬向约瑟芬,把他塑造成匍匐于权欲膝盖下的小丑,但是当画面转向冰雪覆盖的奥斯特里茨战场,画面背叛了导演 —— 特写镜头下的拿破仑残忍地主导着流血漂橹的场面,但这一幕流露了不道德的美感。
与其说电影里的拿破仑在小丑和英雄之间分裂,不如说,作为艺术家的雷德利·斯科特才是分裂的,他恨他的拍摄对象,又无法不欣赏他。
这份同时存在于艺术家及其创作对象中的不可调和的矛盾,造就了电影《拿破仑》特殊的观感:它在分裂中给出了关于伟大和耻辱的完整画卷。
( 作者:柳青 / 编辑:郭超豪 / 责任编辑:邵岭;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 ( 原文网址:http://dzb.whb.cn/2023-12-06/11/detail-834208.html / )
首先说呢这部片子用两个多小时时间,展现了从拿破仑在土伦袭击英军的战斗开始,到滑铁卢战役结束后拿破仑被流放直到逝世结束,1793年到1821年快三十年的历史,没一点历史基础的人,看了只能是一脸懵逼,一开头法国大革命那个被砍了脑袋的女人是谁可能都不知道。
然后我感觉导演一干人由于是英国人的缘故,并不喜欢拿破仑,但是又不能把拿破仑当做希特勒一样的大反派描述,所以这部片子展现出来对拿破仑的情感,是爱也不是恨也不是,非常的干瘪。
于是就没法做各种技术手段,让观众与主角产生共鸣。
比如说战斗时拿破仑突然来一篇激情的演讲来鼓励士气,换《勇敢的心》这样的片子,给你来一段澎湃的音乐配上,就很容易有共鸣了。
这部片子拿破仑对士兵演讲的时候,展现出来的是非常干瘪的效果。
这部片子主要是把拿破仑人生的几件重要的大事,也就是几场非常重要的战役,从土伦战役到滑铁卢战役,非常认真的拍了出来,这部分我是非常感兴趣的。
当然不了解历史的,就会看的一脸懵逼,拿破仑刚刚还打赢了俄罗斯,然后又与俄罗斯结了盟,过了一会俄罗斯又背叛了拿破仑,只看到战场血肉横飞。
这片子展现18世纪的那种线列步兵的阵型,和那时候火炮与骑兵的战斗场面,真实展现了战场技术细节和残忍的现实。
比如英军方阵线列步兵在战场变换阵型让法军的骑兵毫无办法,这些细节还是非常有意思的。
战争片或者描述战斗场景的片子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纯粹感官刺激让你觉得爽,比如《指环王》那样的战争场景。
还有一种是真实还原战争残忍的一面,让你感觉恐惧一点也不喜欢那种场景,《拿破仑》这部片子就属于后者。
比如俄军从冰湖上来袭击拿破仑的法军,法军在冰湖岸边安营扎寨,而法军偷偷把火炮部署在后方森林的高地上。
当俄军攻来时,法军用火炮轰击冰湖,瞬间大量俄军士兵和战马都沉入了冰湖,这里的画面就把那种非常残酷的一面展现的淋漓尽致,彻骨的寒冷和死亡,你一点也不喜欢他。
总的来说这就是部单线程的几个重要节点的杀与操之歌,杀那一部分很精彩,只可惜拿破仑与约瑟芬的大量床戏都被删了。
操的那一部分,也就是情感的部分,他与约瑟芬的情感,会觉得差点意思了。
或许必须要把床戏看全了,才能感受到情感那一部分的精彩吧。
如果操的那部分也都能在国内上映看得到,我是愿意给这部片子打个五星好评的,看不到操的那部分,只能打四星了。
需要诟病的是,这部片子描述拿破仑的一生,拿破仑1769年生,第一场土伦战斗时1793年拿破仑才二十三四岁的样子,到他死的时候1821年他也才五十二三岁,但是主角始终是个五十多岁的脸。
如果年轻时的拿破仑用一位英俊小生俊俏的脸来演绎与约瑟芬的爱情,和青年豪杰的英雄气概,到年老的时候用另一位年老的主角苍老的脸来指挥滑铁卢战役,以及对约瑟芬的思恋,那这部片子会精彩许多许多了。
这部片子既没有把他拿破仑当做拯救法兰西革命的英雄描述他辉煌的崛起,也没有把他当做一世的枭雄描述他悲哀的落幕。
电影最后用字幕写了拿破仑导致的一系列战争死了多少人,战争的场面也突出了非常残忍而不是感官刺激的那一面,大概想把拿破仑当坏蛋描述吧。
历史的拿破仑又是个非常有魅力有雄才大略的人物,当坏蛋描述并不合适,这部片子也不敢这样叙述。
总之就是英国人对拿破仑那种拧巴的情感,不知道如何定位,想黑又没法黑彻底,没法展现出让观众恨拿破仑的情感,也没法展现出让观众爱拿破仑的那种情感。
反正展现出的就是这个样子,不了解历史的看这部片子没法共鸣也就干巴巴,而我了解一些历史,倒是可以欣赏欣赏。
反正都是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而已,也没必要爱或者恨,就是那个样子,当旁观者也不错,这部电影展现出的情感就是一种旁观者的情感。
其实我觉得这部电影很好理解,从影片最后的那句拿破仑的遗言当中就可以大概了解一下拿破仑的一生了,也就是France Army Joseph。
电影也确实从很多方面演绎了这三个词。
先来说说这部片子争议很大的一点,那就是他对于历史的理解,这部电影以来我见到了很多的评论关于雷导歪曲历史,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电影,那他就不是纪录片,他需要在影片中做艺术性诠释,去做改编,我认为对于我一个不懂历史的人来说来看了一部关于拿破仑的一生那这个拍的还是可以的。
演员方面,那就必须要去提饰演拿破仑的菲尼克斯,我认为菲尼克斯对于拿破仑的诠释是妥妥的影帝级别的,用几个点来说,他诠释的拿破仑在每个阶段都能看出有不同的特点,而这些特点连接起来符合剧情,并不违和,比如第一次出征的青涩、稍有慌张,到巅峰时期的极度自信,再到滑铁卢之战的回眸以及那顿在英国军舰上的午饭。
同时我觉得他有个特点一直不变,那就是他对于孩子的态度,从一开始那个来拿佩剑的小男孩,到自己的男孩,再到军舰上的那一群年轻人,再到流放的岛上的那两位小女孩。
让观众通过表演带入到那时候的拿破仑,对我来说,菲尼克斯做到了。
战争场面,也就是“武戏”部分我认为拍摄的无可挑剔,用最直观的方式,不同场景下合适的角度来展现战争中的局势,来展现战争的残酷,给人非常震撼的感觉,我觉得这部片子给我的视觉冲击感非常足。
镜头的第二个方面就是对于拿破仑的诠释,初到巴黎,征服埃及,占领莫斯科,加冕成王还有众多的战争场面中对拿破仑的镜头我认为也是无与伦比的。
用最恰当的角度来体现出拿破仑在那个情况中的地位、局势、威望,我觉得这做到了极致。
音乐我觉得在这部电影中的运用也正好恰到好处,我认为最经典的一处便是在面对俄奥联军,那场在冰湖上的战争,伴随的音乐既可以感受为在恭喜胜利者,又可以被认为是对于战败方的悲哀。
“信”在这部电影里我觉得起着很大的作用,信也从侧面反映了拿破仑在不同阶段的心境、心态,比如一开始给约瑟夫写信在面对一场战争时写“我希望我们能赢”到后来的“我们对这场战争势在必得”。
信也在这部电影中起到了很强的串联作用,没有这几封信,这电影在这个剧情中还真走不下去。
“France Army Joseph” 拿破仑的遗言,也是对于电影的总结,前两条线很好理解,拿破仑建立起了一个新的法国王朝,带兵打仗堪称战无不胜,打遍欧洲无敌手,直到最后滑铁卢。
但是编剧和导演我觉得在这部片子里更多的突出了Joseph这条线,也就是这部电影中拿破仑的爱情线,用这条爱情线推动者拿破仑的一生直到死亡,甚至上面说到的信也是和爱情线有关系。
但在我的观点中,去讲述一个传奇帝王的故事是不是更加的去突出France Army这两条线,以这个为主体,Joseph在当中适当穿插。
当然导演和编剧现在的这种处理也不是不行,处理的很好,但是我觉得你这么突出爱情线那是不是这部电影可以改个名字叫《拿破仑和他那一生的爱人约瑟夫》,这个是我给这部电影没有满分的很重要一点。
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是一部很好的关于传奇帝王拿破仑的传记片以及战争片,好片子,到电影院去感受感受吧。
拿破仑 (2023)6.32023 / 英国 美国 / 剧情 动作 传记 历史 战争 冒险 / 雷德利·斯科特 / 华金·菲尼克斯 凡妮莎·柯比虽然是全球扑,但雷德利斯科特老爷子在外媒的撕逼大战还是精彩的,让我想为这位片子不香 撕逼香的可爱老爷爷助个威。
《拿破仑》在国内上映首日仅斩获RMB662.9万(581.9万,不含服务费)扑出了一种息事宁人的禅定感,也怪惨的。
本up在首映日全线降低所有预期,看过之后竟然觉得意外之精彩!
尤其电影配乐,我相信该片电影配乐无疑会是今年奥斯卡的种子选手。
然而什么样的历史人物传记片才能吸引国内观众的眼球呢……这个问题是我观片前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结果我想出来的结论竟然是这样的:1 片长在一分钟左右,不要超过一分半;2 内容笑料百出,充满内地的段子,同时剧情必须与历史专家眼中的历史严丝合缝,严谨又严肃;3 台词充满总结性宣传语,浅显易懂,洗脑好记,可以让观众在大笑的同时,对相关历史融会贯通,看完就能在饭桌上侃侃而谈,逼格拉满;4 奥斯卡演员不被需要,我们需要的是扶风弱柳的内地纤肉版拿破仑。
这个拿破仑必须化妆,且是浓妆艳抹的女妆,眼影是粉红色的为最传神,最还原;5 因为消费降级,最好是免费+赠送现金优惠券的观影形式,不然大家宁愿等待下载。
可能满足以上5点,才能让一部人物历史片在国内激发出活力吧。
虽然是闲侃,但想一想,又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么?
而且我真的在留言里发现了适合这5点的观众,还是豆瓣儿的用户,俺D天呐……但其实,个人对《拿破仑》是抱持欣赏态度的。
Joaquin Phoenix贡献了和二十三年前《角斗士》一样精彩的表演。
2000年他错失了奥斯卡最佳男配,今年至少应该给他一个最佳男主的提名。
不过目前2024年三月的奥斯卡最佳男主强力种子选手尚未出现,Phoenix恐怕是目前赢面大过《奥本海默》的爱连说、《花月杀手》的小李子的领跑男主。
同时,这部影片让我思考:我们看一部历史传记片时,我们到底需要什么?
是严丝合缝的历史,还是栩栩如生的角色?
对我来说,一个鲜活的主人公比什么都更重要。
当一部影片吸引我时,我会去正儿八经的查阅有关的历史材料,而不会妄想通过一部电影就对相关历史融会贯通,这是极其投机取巧的想法,根本不可取。
这部电影应该叫约瑟芬传吧?
从头到尾只有约瑟芬是重点,但也不知道导演想表达啥?
会去看拿破仑的,基本都是比较爱好历史的,但这部电影就是专门恶心历史爱好者的,拿破仑就是个阴郁的小丑,约瑟芬是个放荡的作女,拿破仑对时代的影响,对现代欧洲的塑造,通通没有。
如果看这部电影,你会觉得约瑟芬对拿破仑简直完全是负面的影响,除了两人病态的相恋之外,对拿破仑一点帮助没有。
其实,约瑟芬对拿破仑的事业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起步阶段,一个科西嘉出生的低级军官,如何能爬上权力的巅峰?
这少不了约瑟芬的社交能力,弥补了拿破仑这方面的缺陷。
其实就算不想走传统的伟人传记风格,也有很多可以表现的,比如:科西嘉反抗军副首领的儿子如何成为法国的皇帝?
野心如何塑造一个人又毁灭一个人?
屠龙少年如何终成恶龙?
自由平等博爱的革命热情如何幻灭?
暴民政治和独裁政治孰优孰劣?
这部电影唯一可取的就是几个战争画面了,虽然不写实,但也算写意,但精彩的基本在预告片里都有了,枉费了iMax的票钱呀……
记者:csh编辑:Timmy本文首发于《时尚芭莎》与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和华金·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的视频访谈中,他们置身于中景镜头。
两人中央的台灯散发着柔光,后景处还有一扇窗。
华金的演员经验让他直视摄影机,雷德利则频频看向画外的某处,那里大概安放着我所在的影像。
中景镜头总令人想起肖像画或静物画。
大卫·波德维尔(David Bordwell)曾将雷德利的风格描述为“本能的画意影像”(visceralpictorialism),总结了他在精致的构图中对人物与景观的编排。
把摄影机放在只能看见台灯和窗户的地方,已经可以表达很多东西,譬如缓缓移动的外星异形、迷雾笼罩的未来街巷、英国郊野的丛林角落,还有拿破仑·波拿巴身处的宫廷、街道与战场。
在他丰富的视觉库里,中景调度是一门显眼的技艺。
中景这个恰到好处的距离,也成了最适合谈话的景别。
这位八十六岁的导演并未显出一丝倦态,我们在世界的两个角落,谈论了电影院与流媒体的纷争、这种艺术形态的未来,还有12月1日上映的《拿破仑》(Napoleon)里,那位法国皇帝的温柔与暴戾。
拿破仑的疲惫艺术家往往是叛逆者。
他们热衷于探索爱情里的憎恨,快乐后的悲伤……还有伟大人物的平庸。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在《奥兰多》(Orlando)里想象了伊丽莎白女王的疲惫:“她已经越来越老,越来越疲惫了……她一坐到桌旁,就会听到英吉利海峡的轰鸣,其实她也会害怕——这是谁的诅咒?
又是谁在低语?
”她描述着这些脆弱与恐惧,它们永远不会载入史册,但读着读着,女王不再是书上的一串名字,她成为了血肉之躯。
雷德利·斯科特用影像展示了拿破仑的疲惫。
他会在刮胡须时划破下巴,会在战争前紧张地喘息,面对女人也显得非常窘迫。
影片里的性爱场景堪称喜剧,他做着千篇一律的机械运动,妻子约瑟芬却始终面无表情。
在一场餐桌戏中,她甚至当面指责他太过肥胖,可他依然自暴自弃,朝着盘中的羊排致敬。
他是如此暴躁而武断,当他在滑铁卢败下阵来,我们似乎觉得那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但是,雷德利在访谈中依旧用“伟大”来形容这个平庸的拿破仑:“……只有塑造了这样伟大的角色,电影才会获得成功。
”他理解伟大的方式,显然与许多创作者不同。
阿贝尔·冈斯(Abel Gance)在近百年前就拍摄了一部需要三屏放映的史诗《拿破仑》(Napoléon, 1927),冈斯在影片中真诚地塑造了一位身披圣辉的革命英雄,反复用象征性的剪辑,将他比喻成翱翔的雄鹰。
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也曾出演过《拿破仑情史》(Désirée, 1954),他本人不喜欢影片的剧本,但依然在好莱坞的语境中,诠释了一位冷静优雅、散发柔光的伟人。
而在雷德利的《拿破仑》里,伟大不再是一种光环,它成了一种诅咒。
雷德利对拿破仑的兴趣,源于他那些未知的疾病,以及他与女人们尴尬的关系。
但和拿破仑有关的,可不止是这几个女人。
在片尾字幕里,我们读到他在数十场征战中,牺牲了上百万士兵。
他想要稍微享受普通的恋情时,这百万个亡灵在身后提醒着他:别想过正常的生活,伟大是你的宿命。
于是,拿破仑在两条叙事线索间不断往返,一边是约瑟芬的故事线,是雷德利想要探索的日常;另一边是史实里的赫赫战功,是那本沾满血泪的传记。
一边是温柔与笨拙,另一边是杀伐与暴戾。
试图成为拿破仑的华金·菲尼克斯,也在两者间疲于奔命。
他在访谈中聊到了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上一场戏他还是个慈爱的男人,在甜蜜的画面中陪着孩子们玩耍。
但是,英国大使来了。
于是,下一场戏他就换上了凶狠的嘴脸,出门加入了争辩……我们的问题是,如何捉摸这种双重性?
”这两个拿破仑偶尔撞到一起时,难免会让人觉得荒诞。
约瑟芬不过是无法为他生育后代,结果居然成了“法国走向繁荣的阻碍”。
许多观众听到这台词时,大概和影片中的她一样笑了。
她就像是一位观众,属于另一个时空,那种所谓的繁荣对她来说没什么意义。
我们都知道他会赢得土伦战役、马伦戈战役或奥斯特利茨战役,也知道他终将在滑铁卢败北。
于是雷德利找来了一些新的敌人——自卑、欲望、野心与疲惫,历史上找不到相关的战果,但几百年后,我们依然在应付这些东西。
拿破仑经历的五十一年岁月,本就浓缩着数代人的幻想,如今又被压缩进了几百分钟的电影。
这一次,他显得如此缓慢臃肿,在历史的砂地上蠕动,努力要战胜虚空中的宿敌,抵达人们对“拿破仑”这个名字的期望。
雷德利·斯科特的野心雷德利·斯科特的第一部长片恰巧也设定在拿破仑时期。
两位结下血仇的剑客,一个倾向于保皇派,一个是波拿巴派,不断投身于亡命的厮杀。
这部《决斗者》(The Duellists, 1977)与《拿破仑》的开场,都展示了一个惊慌逃窜的女人,她们分别身处乡野与宫廷,躲避着那个时代的暴力。
在那部预算不足的首作中,拿破仑是缺席的,但他还是无处不在,是笼罩在城市上空的阴影;在这部最新的大片里,拿破仑依旧无处不在,这次他现身于所有的画面,展示着身上的每一寸赘肉。
这似乎是一组绝妙的起止点,可是雷德利和拿破仑一样,苛求着没有尽头的完美,他的案头永远堆满了野心勃勃的计划。
谈到绝大多数导演的作者身份,涉及的无非是内容、风格或类型。
但要讨论雷德利·斯科特,就必须考虑许多没那么“艺术”的东西,我们常常忘了它们也是电影。
研究雷德利的学者威廉·帕里尔(William B. Parrill)指出,他心里装着“电影行业的百科全书,通晓摄影机角度、后期特效以及上映前一切制作、发行的工序”。
我在访谈中问及他对宏大电影的兴趣,他的第一反应不是谈论题材与内容,而是思考产业环境。
他提到个别公司试图摆脱影院,但它们渐渐发现事情没那么容易,有些作品其实并不适合放到网上按月收费。
他还举了《壮志凌云2:独行侠》(Top Gun: Maverick, 2022)作为案例,片方本打算在小范围上映后就上线流媒体,但因为汤姆·克鲁斯(Tom Cruise)强烈反对,只好全部投入院线,结果第一个月就赚了十亿美元。
谈到这里,他笑了笑说,“只是让人按几个键,可挣不到这么多钱,他们现在又开始考虑做我这种电影了”。
他热衷于拍摄为影院而生的电影,认为它们依然有利可图。
他还赞赏了索尼影业发行《拿破仑》时富有创意的策略。
这部影片在11月22日首映之后,渐渐扩散至五十六个海外市场,截至11月26日,全球票房已经逼近八千万美元。
他的视野里始终有商业的位置,无疑和广告业的经历有关。
在他看来,广告会“教你一些学校不到的东西,电影学院只会教你内行的知识,但导演需要与外行的观众沟通”。
许多导演都拍过广告,但雷德利不仅仅是拍过而已。
他在拍摄第一部长片之前,已经是英国著名的广告大师。
早在1973年,他为霍维斯面包创作的温情影像就堪称经典;直到2019年,他还在为轩尼诗导演广告短片,试验着自己恢弘的科幻风格。
截至今日,他可能已经拍摄了超过两千部广告。
这些目标明确,只为唤起视觉快感的影像,不仅挣来了收入,还锤炼着对话观众的技艺。
他用惊人的控制力,统筹着电影的所有环节。
他精心绘制的故事板久负盛名,甚至被称为“雷德利板”(Ridleygram),但这只是电影最基本的起点。
他参与编剧、导演与摄影,也熟谙制片、特效与发行,还能在宣传期的访谈里,团结一下同行、坚持一些立场。
文森特·洛布鲁托(Vincent LoBrutto)在《雷德利·斯科特传》(Ridley Scott: A Biography)中记录了他惊人的工作模式:每天六点起床,与世界各地的工作室通话;同时创作电影、剧集、短片与广告,处理无数不同作品的不同流程,还要管理雷德利·斯科特联合公司(Ridley Scott Associates, RSA)的运作……初执导筒的创作者,常常会苦恼于电影业的复杂——为什么不能只是写写剧本、拍拍电影呢?
怎么还要考虑商业呢?
雷德利从来不会提出这些问题。
如果一切都无人负责,那他就学会一切。
过剩的电影雷德利·斯科特在四十岁创作第一部长片后,一路马不停蹄,已经导演了将近三十部电影,但他还是想要更快一些。
他告诉Deadline的记者,近年来他发现了一种节约时间的方式:“同时用两台摄影机可以快上两倍,要是用四台、六台、八台,就能快上四倍、六倍、八倍。
你需要拍一天的镜头,我中午十一点就拍完了。
”在《拿破仑》的滑铁卢场景中,他一共用了十一台摄影机。
这种高度复杂的拍摄方式,意味着大量的、甚至过剩的素材。
于是,他的创作成了选择的艺术,人们好像很难总结他的风格,他会依据不同的主题与类型,确定最终的方案。
基于《拿破仑》的历史传记题材,他选择了一种相对古典的方案。
我们能看到许多老派影像的元素,譬如中景构图的调度、精湛的画意摄影、区分章节的字幕卡、朗读信件的画外音……有趣的是,恰恰在这种选择的过程中,他展示了一些没那么古典的、“雷德利式”的东西。
帕里尔曾分析过雷德利整理素材的剪辑策略,他和许多好莱坞导演不同,不会用无形的剪辑,将观众引入连贯的叙事。
他的剪辑更像是遵循着某种独特的节奏。
以这庞大的素材量为基础,雷德利创造出了自己的视觉游戏。
拿破仑上一秒还身处白天的街道,下一秒就身陷深夜的战场;这一刻他还在思念约瑟芬,转眼间她就出了轨。
滑铁卢的战场戏更令人眼花缭乱,根本无法确定那十一个视点的位置。
当然,他想要守住自己的节奏,就需要牺牲一些别的东西。
譬如历史的真实。
许多人早已抱怨过《角斗士》(Gladiator, 2000)或《法老与众神》(Exodus: Gods and Kings, 2014)的各种史实问题,如今的《拿破仑》也难以幸免,受到了学者的抨击。
他给出的回应是“少管闲事”和“你在场吗?
”譬如感官的真实。
在《拿破仑》《古驰家族》(House of Gucci, 2021)或是《金钱世界》(All the Money in the World, 2017)这样的影片里,他压缩了太多的人物与场景,在强调影像节奏的同时又缺乏连贯,难免会令人觉得跳脱。
最重要的是,他要牺牲自己的影像。
他在生产高密度影像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删减镜头与段落。
《拿破仑》除了两个多小时的影院版外,还拥有四个小时的流媒体版,那些沉寂的素材仿佛在渴望更大的篇幅,渴望挣脱到别的媒介中去。
不过,雷德利·斯科特根本不在乎拍摄过剩的东西,他最不缺乏的就是精力。
他擅长为了影院创作,但他也可以完成别的任务。
他偶尔会分心拍些广告,或者试一试那种“按几个键”就能订阅的剧集,譬如前不久的《异星灾变》。
他永远走在前面,扮演那个等待随从跟上的将军。
当然,电影与战争终究是天差地别。
在《拿破仑》的片尾字幕中,首先浮现了为拿破仑·波拿巴牺牲的上百万士兵,他们没有名字。
但接着,银幕上开始滚动有名有姓的演职员,那是一群跟着雷德利·斯科特战斗的人。
这位八十六岁的导演仿佛永远不会疲倦,投身于一场又一场战役,不是为了毁灭,而是为了创造。
去年看的剧场版,尽管我对那段历史还是熟的,但跳跃的剧情,生硬的转折,除了那几场大战,其他乏善可陈,当时知道有导演剪辑版,但等到现在才出现,,,看后还是那句话,只要是雷导的导演剪辑版,都是不凡的,起承转合自然多了,脉络理的很清,从剧场版的恋母大男孩的战争情史,蜕变成屠龙少年终变恶龙的政治隐喻,,三个半小时一晃而过,绝不枯燥,他哥哥吕西安的情节加了不少,算是一条引线,塔列朗的戏也增加了,有助于对当时错综复杂的外交的理解,,虽然没有天国王朝导演剪辑版的那种脱胎换骨,打个7.5绰绰有余
我先来总结一下这部片子讲了什么:1,我要打炮,在外面打完,回家里打。
2,我喜欢骚的。
3,你不可以出轨!
我出过轨吗?
那他妈当然出过。
但你不可以!
4,被流放了,但由于怀念骚的,打回来了。
可惜最后失败了,得出两个经验,打炮的对象很重要、打炮是一种天赋,无法传授。
5,不能和你打炮,我什么都不是。
6,无法打炮后,输了,死了。
作为历史上最杰出的战争天才,咱们看到一点点,拿破仑在作战上的闪光时刻了吗?
喂,这导演可是他妈《黑鹰坠落》的导演啊!
行走的战争题材教科书啊!
不管是战术、人格魅力、场面调度、细节刻画上,不是少啊,是一点都没有啊!!!
关键是战争天才,怎么第一场战争就颤颤巍巍呀!
我还以为最后能刻画一个坚毅的天才领袖形象呢!
结果最后怎么也还是颤颤巍巍啊!!!
而且这样一个战争天才,就跟曹操一样,你能有这样的伟大成就,取决于非凡的人格魅力,不然谁跟你混啊!
但这部片子里,什么都没有!
他妈的他满脑子想打炮啊!!!
(不愧是炮兵出身)你就说,157分钟,能看到一个优点吗?
或者说刻画了任何一个优点吗?
这是不是有点太反常了,尤其是导演是雷德利斯科特啊!
所以,这里绝对有问题,而且问题很大。
有人说英国人拍法国人肯定拍不好,但问题是他之前拍美国人、罗马人、火星人、未来人,都没问题呀!
怎么就拿破仑有问题呢?
说白了就是看不上拿破仑。
不然你想啊,但就战争场面,咱就啥也不干就看打仗,以雷德利斯科特的实力,拿出一点点黑鹰坠落的调度水平,能难看得了吗?
但问题是,有哪段战役细讲了?
或是说体现出他的运筹帷幄和领袖能力了?
一段都没有。
当然你可以说,保不齐就是这次不想聊战争呢?
好,那就聊人物。
哦?
你会发现,啥也没聊!
你说他不擅长刻画人物吗?
《火星救援》就是独角戏,这不整的挺好的么,怎么到了拿破仑,只剩虐恋了?
曹操也爱人妻,但为啥还是这么受追捧,说白了闪光点比缺点多且耀眼,好家伙您这一点闪光点不讲,全是缺点啊!
咱现在细想,最耀眼的战争没细讲、最傲人的指挥能力没细讲、感情上的一塌糊涂......重点讲!!!
给我使劲儿讲!!!
好家伙,回家第一件事,打炮。
吃饭一言不合?
打炮。
远征路上,看到媳妇和别人打炮了,回去打炮。
最后都被流放了,还是想回来打炮。
他妈的,这人没别的事儿干了是吗?
所以我脑洞大了一点,首先雷德利斯科特是英国人,爵士头衔。
祖上和法国不对付,甚至有可能祖辈有人死在拿破仑的手里,属于是大仇。
这下可得到机会黑一番了,所以拍了这么一部片子。
这样一来,天才导演为什么会拍垃圾片就说得通了。
找韩国的顶级导演和演员,全片都说韩语,不管是明朝人还是日本人,一律说韩语。
剧情方面,展现丰臣秀吉的一生,但是重点刻画丰臣秀吉和他老婆那点房中事,丰臣秀吉的每一次重大战略决策都是因为想到了他老婆,然后来了个猴子一机灵。
中间掺杂几场气势恢宏的战争戏,但是要详略得当,对于丰臣秀吉打胜仗的要一笔带过,重头戏留给失败的侵朝战争。
《拿破仑》全片最重要的一场戏就是拿破仑与约瑟芬初识那一段。
之所以重要,倒不仅仅是因为两人的感情戏在片中占比过大,更主要的是因为这一段还有个戏中戏,就是宴会上众人一起看得嘎嘎发笑的那段舞台剧,其内容是对玛丽王后遭斩首一事的戏谑。
影片的开头就是这一段剧情的写实化表现,但是这里的舞台闹剧,才是真正体现影片内核的地方。
导演是要明确地告诉观众:我就是来整活儿的,要来拿这些历史人物开涮的,观众图一乐就行,别太当真。
其实我看到这段戏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权力的游戏》第六季里面的类似情节,就是二丫在布拉佛斯当无面者练习生的时候混进去的那个小剧团。
看来欧洲这种恶搞政治人物的戏剧真的是源远流长,发展到现在,恶俗的部分逐渐被剔除了,变成了更加文明的政治讽刺喜剧,依然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甚至有人能凭借在讽刺喜剧当中成功扮演政客而最终真的跻身政界。
不过舞台上抽象的演出手法也被延续了下来,比如在黑色幕布前一个演员头罩黑布扮演无头尸、另一个演员浑身黑色举着道具人头,这种“超级变变变”式的演出手法一直到现在还被广泛使用,前一阵子漫展上两个人分别扮演被腰斩的五条悟的上下半身,就与片中这个二人合力演出的身首分离的玛丽王后一脉相承。
不知道法国观众对这部《拿破仑》的观感如何,我猜大概会像华人看《好莱坞往事》里面李小龙挨揍那样感到不适。
但是李小龙毕竟只是《好莱坞往事》当中一个戏份不重的配角,而本片的片名就叫《拿破仑》,自然首先吸引到的就是对史实人物拿破仑感兴趣甚至抱有景仰之情的观众,这部分观众看到拿破仑被这样糟践,大概会相当沮丧甚至愤怒。
拿破仑当然不是什么完全不能黑的圣人,但是身为一部电影的主角,人格与能力至少得有一项让观众信服的吧。
《社交网络》也把主角扎克伯格塑造成了一个混蛋,但是至少还保留了他天才的一面。
而本片不仅刻意压缩了对拿破仑军事才能的充分展示,还把他刻画成了一个性缘脑。
观看本片的时候,我时常会想起暑期档的两部爆款《芭比海默》。
虽然18世纪的火炮威力与原子弹不可同日而语,但在视觉呈现上,两种爆炸带给人的震撼体验却是相似的。
拿破仑擅长打炮,这算是导演在片中给他保留的少数优点之一了。
影片结局拿破仑的自我评价是因为他对几何学抱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总是能凭直觉找到布置火炮的最佳位置,发挥出火炮的最大威力。
至于本片与《芭比》的相似之处,则是拿破仑这一角色的“肯化”。
跟肯一样,片中拿破仑也极度渴望他的女性伴侣的关注,成就的一切功业都为了放大自己在伴侣心中占据的比重,在他给约瑟芬写的信中,他能将每一件正在做的事情都与约瑟芬联系到一起——在奥斯特里茨战役重挫俄奥联军,心里想的是这是送给咱们夫妻俩加冕一周年的礼物。
拿破仑随时会失去约瑟芬,就像他随时会失去法兰西,这种不安全感迫使他继续不断出击,终于在远征俄国失利之后陷入彻底崩溃。
他本人失去了对帝国的统治,被流放到厄尔巴岛;而打败他的亚历山大一世,则轻而易举地得到了与他的爱人约瑟芬共舞的机会。
相比年轻帅气的亚历山大一世,容貌普通的拿破仑就像是一只十足的沸羊羊。
后来他搞百日复辟,直接动机也变成了受不了约瑟芬与亚历山大绯闻的刺激。
看到这里,我好像突然有点明白了导演的用意,也许他想展现的就是拿破仑作为一个有行动力的沸羊羊,能惹出多大的乱子来。
而尽可能回避拿破仑前半生的成功战例,重点刻画他的失败,则是为了避免观众以为他是在宣扬这种把征服女人作为事业驱动力的想法,遏制性缘脑症状在广大男性群体之中进一步扩散。
不过关于导演这种详略安排,我还有一种更阴谋论的猜测。
本片的出品方之一是流媒体平台Apple TV。
院线版的片长是两个半小时,这种体量对于一般电影来说可能已经足够大了,但是对于一部讲述拿破仑这样重要历史人物的传记片,只能做成现在这样跳过大量精彩故事的流水账。
据说本片还有一个四个多小时的导演剪辑版,因此我猜测本片呈现出目前这种完成度,也许就是想让观众产生这种感觉:院线版只是个大型预告片,硬货都在导剪版里面,敬请期待导剪版上线Apple TV。
这方面的成功案例请见《扎克施耐德版正义联盟》。
如果我这个阴谋论真的猜对了,那我觉得本片收获差评真的一点也不冤,甚至评分还有继续下降的空间。
毕竟观众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不会因为是名导加影帝的阵容,就去惯着你这么一部给流媒体平台引流的广告。
如果要从这部电影里找出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那大概就是沙皇真的很帅,属于多看两眼心情会变好、对于影片潦草跳跃的叙事也能勉强不计较了的程度。
片中拿破仑和沙皇战后在营帐中商量结盟的事情,拿破仑提议迎娶沙皇的妹妹,跟他成为一家人,沙皇脸色瞬间变了。
这里除了表现欧洲封建贵族对于拿破仑这种新崛起的暴发户的鄙视和抗拒,还是一个小彩蛋。
因为拿破仑想娶的这位长公主,跟她的皇兄有着超越兄妹的感情。
只能说这位沙皇不愧是叶卡捷琳娜大帝最爱的金孙,大概体内的日耳曼血液在时时向他轻声呼唤:有空记得来体验一把天下第一的德意志骨科。
原刊于2023年12月10日《南方周末》,编辑:刘悠翔2023年12月1日,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华金·菲尼克斯主演的历史片《拿破仑》在国内院线上映。
这是这对好莱坞金牌导演与奥斯卡影帝的强强组合继2000年之后再次合作。
上次他们创作的历史片《角斗士》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这次却像影片中的主角拿破仑一样,在影片口碑上遭遇了滑铁卢。
截至2023年12月8日,《拿破仑》的豆瓣电影和IMDb电影评分分别为6.5和6.6(满分10分),而烂番茄网站的观众满意度仅为58%。
造成这种结果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影片的时长。
虽然《拿破仑》157分钟的片长已经不算短了。
但是,想要呈现拿破仑的传奇一生,这个篇幅似乎远远不够。
1927年,由法国导演阿贝尔·冈斯执导的电影《拿破仑》,影片时长为333分钟。
而在2002年,由加拿大导演伊维斯·西蒙尼奥执导的《拿破仑战争》则分成四集,每集90分钟,共计片长360分钟。
时长的限制,导致斯科特执导的《拿破仑》公映版中,必然有很多对关键情节和内容的删减,这也就导致了影片情节的破碎和不连贯。
对于这些问题,斯科特显然十分清楚。
早在《拿破仑》上映之前,他在接受《Total Film》杂志采访时就曾表示,时长为250分钟的导演剪辑版稍晚将在流媒体平台播出。
按照这个说法,导演剪辑版的《拿破仑》相较于现在的院线版本,增加了93分钟的内容,这已经是一部新电影的长度。
因此,可以合理期待,导演剪辑版的《拿破仑》能够呈现一个更为完整、立体的故事。
导演剪辑版逆袭“院线版时长有限、口碑不佳,导演剪辑版逆转风评、成为影史经典”的戏码,对于斯科特来说可谓家常便饭。
他现在被奉为经典之作的电影《银翼杀手》和《天国王朝》,就是其中的典型。
《银翼杀手》前后共出现过多达七个不同的剪辑版本。
1982年在美国及欧洲上映的院线版《银翼杀手》,在制作方的要求下给了一个所谓的“完美结局”。
这个“完美结局”,不仅在画面上使用了来自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的《闪灵》中被剪除的片段,主演哈里森·福特还被要求在结尾处加上了一段解释性的旁白。
在制作方的这种强行干预下,《银翼杀手》上映之后一直口碑不佳。
直到上映十年之后,斯科特的导演剪辑版发行,才基本还原了影片的本来面目。
《银翼杀手》也逐渐被追认为影史上的科幻经典。
而真正能够体现《银翼杀手》完整形态的电影版本,则要等到2007年发行的最终剪辑版。
类似的情况在2005年上映的斯科特电影《天国王朝》上重演。
2014年推出的导演剪辑版多了45分钟,而且对此前的很多情节做了改动,得到大众影迷和影评人的一致好评。
甚至有影评人将其称为“有史以来内容最充实的导演剪辑版”(the most substantial director's cut of all time)。
在影迷中甚至形成一种共识——“斯科特执导的电影,院线版大概率是不完整的”。
以至于2012年斯科特执导的“异形前传”《普罗米修斯》推出DVD和蓝光版本之后,影迷们直接将碟片当中附赠的花絮和删减镜头与正片组合,制作出了一个“比院线版多出40分钟”的“影迷加长版”。
综观好莱坞,导演剪辑版不乏影史留名者,比如赛尔乔·莱昂内执导的《美国往事》、彼得·杰克逊执导的“魔戒三部曲”、扎克·施奈德执导的《守望者》。
同样由扎克·施奈德执导的《正义联盟》,其导演剪辑版不单发行DVD和蓝光碟片,还以新的片名《扎克·施奈德版正义联盟》,被当做一部全新的电影在院线上映,在豆瓣电影和IMDb等电影资料网站都拥有自己独立的条目。
谈判艰难,权力有限在普遍认知里,导演是一部电影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电影的总负责人,欧洲电影就大多采用导演中心制。
但在美国,电影制作大多采用的是制片人中心制。
在好莱坞的电影工业化体系当中,导演只是电影制作的一个环节罢了。
真正对一部电影拥有决定权的是制片人,以及制片人所代表的为电影拍摄提供资金的电影公司。
这就导致,好莱坞导演曾在几十年里无权参与一部电影的最终剪辑。
电影最终会被剪辑成什么样上映,导演是无权过问的。
在这种制度下,好莱坞导演奥逊·威尔斯或许受害最深。
他一生执导了四十余部电影,其中不乏《公民凯恩》这样的传世经典。
但是,奥逊·威尔斯执导的几乎所有电影都不是由他剪辑完成的。
终其一生,奥逊·威尔斯都在欧洲和美国之间辗转,为自己旺盛的创作欲和天才的想法寻求独立创作的权利。
这些努力最终的结果,却像他执导的《阿卡丁先生》一样,在欧洲和美国出现了多个剪辑的版本,却没有一个能够完整体现他的创作意图。
奥逊·威尔斯自己对《阿卡丁先生》的评价是:“若观看版本与期望值有差距,以想象中的为标准,本导演未能拥有最终剪辑权……”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64年才开始有所改变。
1961年,导演埃利奥特·西尔弗斯坦执导了美剧《阴阳魔界》中的一集《被淘汰的人》(The Obsolete Man)。
在后续剪辑过程中,西尔弗斯坦与剪辑师就如何剪辑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并很快演变成语言和肢体冲突。
以这一事件作为导火索,美国导演工会(DGA)与电影和电视制片人联盟 (AMPTP)之间展开谈判,最终于1964年达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导演创作权法案》。
该法案中写到“将录制的图像和声音按导演认为适当的关系排列,称为‘导演剪辑’”,“剪辑是导演的创作权利和义务,必须给予他认为必要的时间来完成这项工作”。
在1981年的后续谈判中,完成主要拍摄的导演赢得了不被立即解雇的权利,有权执导任何重拍或补拍的场景,在后期制作中应始终在场并接受咨询。
自此,现在意义下的“导演剪辑版”才得以出现,但这只能作为一个预览版本,供电影的制片人和投资方参考。
绝大多数电影导演仍然没有获得更为重要的“最终剪辑权”。
于是即使到了今天,电影院上映的电影,也并不是能够忠实反映导演创作意图的版本。
电影院和DVD默契分工既然导演已经完成了符合自己创作意图的剪辑版本,为什么有的时候,电影公司还要重新花费时间和金钱去剪辑一个新的版本来上映呢?
这一看似完全不合理的做法,实际上正是电影本身两种相互矛盾的属性,即艺术性与商业性相互冲突的体现。
作为一个有艺术追求的导演,在很多时候都会为了影片的艺术完整性而增加很多内容,还会采取一些对于大众审美来说显得有些“前卫”“先锋”的叙事手法和故事走向。
增加影片时长会增加电影院排片的难度,对有意愿看这部电影的观众也是个负担。
比如2023年年初,173分钟的《流浪地球2》上映时候,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就是:“《流浪地球2》何时上厕所合适?
”“前卫”“先锋”的叙事手法和故事走向,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选择这种做法的电影,很可能会在上映之后面临“看不懂”“毁三观”之类的批评,进而影响口碑和票房。
实际上,所谓的导演剪辑版导致口碑反转、好评增加,基本上都来自后续的DVD和蓝光版本。
DVD的观看体验和在电影院看电影不一样,前者可以随时选择慢放、暂停或者回看某个电影片段,来保证完全理解影片所表达的信息。
对于时长过长的电影,也可以随自己的喜好,选择分几次看完。
会去购买这些的受众,绝大多数是影迷和影评人,对于影片的艺术性有更高要求。
所谓导演剪辑版的口碑反转,也往往出自这些人。
我们现在能够看到这些本来只是作为预览版本的“导演剪辑版”,也是这个原因——作为投资方的电影公司来说,在电影院上映的时候选择一个能够使得尽可能多的观众买票观看的版本。
后续再推出一个能够满足影迷的“导演剪辑版”,似乎就是最佳方案。
到了流媒体时代,这种做法更是发展到一个全新的形态,那就是像斯科特导演的《拿破仑》这样,在影片上映之前就放出消息:稍后会有完整的导演剪辑版放出,各位稍安勿躁。
主要是无聊。每一幕都如同油画般精致,但也仅此而已。虽然说约瑟芬是主角,但是本片几乎没有给她任何人物刻画。第一次看完凡妮莎柯比的表演后如此失望。拍人物传记雷老爷子应该去复习末代皇帝。
加长版三个半小时从籍籍无名到流放圣赫勒拿岛,着重写拿破仑的心理和私人轶事,跟约瑟芬的情感纠葛贯穿全片,华金塑造了个高傲并自负、偏执但专一的拿破仑,雷公对于战争场面信手拈来,老导演现在灵气弱了,全片节奏太平,就是个带宏大战争场面的《拿皇秘史》。
法兰西皇帝居然拍成了被女人PUA的凤凰男,实属悲哀。
时代质感和恢宏的大场面不用多说,土伦、奥斯特里茨、滑铁卢三场战役都是大师手笔,看得人心潮澎湃。雷公的聪明之处在于加强了女性戏份和人道主义关怀,使得全片既有种古典的凝重又不流俗于帝王赞歌。还很不露痕迹地加入了威灵顿公爵的英国人视角。室内戏的烛光效果一流。虽然有点色情暗示,但我觉得15岁以上的成年人就该在电影院里看到真实的人体中炮反应、断头台和冰河陈尸,并知道这一切本不该发生,而不是成天看到一些不知所云的超级英雄故事和主旋律宣传,这才是电影的魅力。且看且珍惜吧。
整体比预期要好,本片最大贡献大概是突破了人们的刻板印象,华金用“小丑式”的疯癫演技诠释角色,雷神则把拿破仑刻画的像一个歇斯底里自大自负又可悲可叹的疯子(他戎马一生却也是一往情深的情种)。但历史上真实的拿破仑又有谁见过呢?也不过是后人戏说or一厢情愿的幻想罢了……你可以不喜欢他,却不能否认他在人类历史的位置。影片对了解法国历史有帮助,最动人的段落反而不是那些战争大场面,而是拿破仑与约瑟芬的书信之交。这也是改编聪明的地方,伟人的一生难以尽述,选取爱情视角让观众更易代入。ps,成功男人背后必定有一个心意相通的女人,但从头到尾看下来,约瑟芬并不是那种始终真心不渝的人,如丈夫拿破仑所言她一生水性杨花,但尽管如此,他们俩还是相爱相杀了一生,所以我宁愿把这种关系叫做知音而非lover。
雷德利斯科特现在真是个臭不可闻的自恋老白男
爱江山更爱美人的痴情男子拿破仑,约瑟芬无疑是拿破仑的生命之光,欲念之火,罪恶与灵魂。电影集中于两人那斩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纠葛,穿插以历史大事记,整部电影看起来冗长寡淡,如拿破仑和约瑟夫亲密接触的姿势一般单调乏味无聊。
视听爽歪歪。就这样一部摄影机编号都数到H了的超级历史题材大片,一个耄耋导演几乎没有投射任何作者野心(至少150分钟版没有),表面上只是专注于戏剧性、大场面、以及宫闺八卦🤫完全不打算冲个奥什么的?还是说这是一种新式的伟人传记片拍法?(想想全片甚至只有一次仰拍拿破仑,也就是他反君权神授的那刻)更何况要讲一个让所有人都满意的拿破仑,约等于不可能(就连剧组里都有工作人员就叫拿破仑😂)当然也不能说全片都是在矮化他,毕竟前人把他拔得太高上了神台,RS只是在把他还原为人🤷🏻所以我进场前在想,英国导演拍摄的拿破仑会被放在“可敬”和“可憎”的光谱哪一端更多些呢,万万没想到…居然是…有点“可爱”????
雷老爷子拍的是一部讽刺正剧,讲的是“伟人萎了”。在他的镜头下,拿破仑是个想要依靠征服欲来摆脱阉割焦虑的蠢直男。所以整部影片要从断头台开始,而滑铁卢一败,则在视觉上直接呈现为一次“射精受阻”过程。片子延续了前作《最后的决斗》中对于男性气概的解构。拿破仑无法令他最想征服的女人受孕,构成他一生最大的滑铁卢,此后,他就在精神上被阉割了,于是导致一系列失控和惨败。同时,俄罗斯自毁莫斯科,和约瑟芬自毁生育能力(影片有此暗示),也构成一组同构,使得拿破仑蓬勃的征服欲无处施展,直至丧失理智。而影片反复运用“大炮开火”的画面,已是明喻,可直到最后,在被流放的岛上,拿破仑却只能朝人“丢葡萄”了。字数有限,先写到这儿。会写长文。
雷德利咋可能拍男人与马征服世界,他拍的基本都是阳痿史诗,这部也一样。读历史就是有点儿像是在读八卦,但不可否认雷导这次没拍出某些重要节点的历史性意义(因而缺乏某种具备说服力的动机),尽管人类漫长的存在的确混乱而又荒诞,而一将功成万骨枯背后也只有无尽的空洞。我觉得和《奥本海默》是一个水平,但导剪版和大陆版差100分钟还是震撼了我的心。
dc滑跪,这种东西就必须要3个半小时才行,最后五分钟pta是你吗,简直就是m&d
Um..IMAX加一星。先讲讲好的,国王加冕那段拍得很威严华丽仿佛动起来了的油画,战术卓越炮轰冰层切断后路坠入湖底那段全篇最佳。再讲讲不足的..边看边觉得这真的是拿破仑一生的史实吗…电影也太多篇幅讲和女人的戏了真的有必要吗…第一次从岛上流放回来简单的三言两语就士兵们都“Long Live the King”了??..槽点太多..还是和平万岁吧!!!
好莱坞最近10年似乎越来越少见有历史性战争电影的上映,而国内拍摄战争题材的目的也并不是创作和商业而是为了正治服务。在新冠结束之后《角斗士II》没拍完之前雷导居然拍完了历史题材的战争电影。片中出现的法国大革命阶段的混乱和拿破仑趁机成为皇帝,似乎都在映射着今天的历史进程。本片对拿破仑私人情事的还原和展现很用力气,塑造出一个更加人性,个性化的拿破仑,而非一个野心家和政治玩家,在雷导的眼中,拿破仑更像一个时代弄潮儿,而非某些自大狂口中的伟人或恶魔。另,冰湖战斗那场戏非常真实好看,后来滑铁卢士兵围城方阵抵御骑兵,也很传神。
【2.0】儿女情长的纠葛掰扯不清,爱字当头的痴情舔狗尽显,且不论对于历史的姿态是回望还是戏说,就凭这流水账式的羸弱解构注定要沦为冗长的一场灾难,壮阔战场只有表层,人物弧光扁平简化,最直观的碎与乱便浮于眼前,表达都是暧昧模糊的卡在半空不上不下,美的是置景是服饰与其他无关,走马灯的也没什么意思,反正我觉得还不如去看百度百科要来的充实些呢……
雷导先锋半世纪,怎么耄耋之年还倒拍男人与马了……
4.0 除了阳痿拿皇一无所有。
波很恐惧……还是等四小时版吧,拿破仑的一生有史诗感,但院线版没体现出来,要是单就野史拍的精彩,戏谑调侃得有趣也行,现在走马灯一样的拍法,一切发生的都太快,你不知道他是怎么赢的,也不知道怎么输的,只有服化道和大场面一如既往得好
嘿嘿,我个子不高,但是我能厚乳
什么辱法笑话大电影,不用怀疑,这就是作为英国人的Scott在拿讽刺喜剧的口吻戏谑拿破仑,八成以上的胡编乱造+所有(除拿破仑本人外的)法国角色都用字正腔圆的英式英语讲话就已经够冒犯了,拿破仑拥趸和历史学家会昏厥的那种;但毕竟被消解的是一位曾经的权力拥有者,因此并不觉得有什么批判的必要性,只是要警惕一下可能存在的民族主义表述过度。事实上Scott的视角虽偏颇,但还是保持了对当下地缘政治的观察以及最基础的人文关怀,这种对于权力所有者的消解似乎也可以被界定为是一种把被符号化的角色还原为一个“人”的过程,“一个有身高缺陷,时而懦弱猥琐,并且疑似患有恋爱脑的人,一个被约瑟芬凝视的人”,这种描述在当下难道不比“一个杰出的男性帝王”更具备可取性吗?
4小时导演剪辑版的“预告片”电影。如果说前1小时还算是雷德利斯科特的《巴里.林登》+《斯巴达克斯》,后面就像是用过家家游戏的方式展现对各种“宏大”叙事的迷恋。我们最不需要的就是历史课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