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枪传教士》这似乎是我最近几年来,看到的最为深刻的一部电影。
或许是因为我看的版本的翻译片名是《机关枪教父》的原因,我把这部电影想当然的定位到了B级片行列。
一个举着机关枪怒射的神父,守护小镇的故事,整部电影都充斥这美式幽默和火爆的场面,甚至还认为这部电影里面会有牧师和修女在教堂……好吧不得不说我是个思想肮脏,品味低下,无时不刻都挂怀我的那些恶趣味的俗人。
不过当我了十分钟,我就发现我想错了!
我所期待的那些都不会出现在这部电影里,不过那时候我又先入为主的,把这部电影划进了个人英雄主义的励志电影里面。
一个劣迹斑斑,对于生活对于未来茫然不知所措,只知道从酒精和毒品中寻求安慰的人,在重拾信仰之后成为一个英雄(虽然电影的确是这个大框架)。
但是当我看到电影四分之三的地方,我觉得这部电影里面所承载的东西远比前面说到的那些深刻得多。
人在逆境中挣扎、解脱、重拾信心。
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困惑、挣扎、迷失自我、放纵、放气,而在最后在压倒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压上来之前,顿悟升华鼓起无比巨大的勇气承担一种无法承担的责任!
这种人,在中国或许就是所谓的圣贤吧?
好了还没说点四六八句的东西呢,编一个……有了:A K 手中紧握,赤胆一心救孤,谁说浪子难回头,牧师久战非洲。
吸毒酗酒群殴,滋事惹祸高手,老婆孩子全不顾,举债善款去筹。
一人独撑全部,差点黑化自轰,好在有个小天使,才得善始善终。
这样的故事,这样的表现手法,竟然得到这样的评分。
太失望了。
看来我们找不到信仰太久之后,甚至都不能理解别人的信仰了。
在南苏丹和乌干达,儿童受到恐怖分子的残害。
一个偶然的机会,美国人sam来到这里,目睹了种种惨状,心灵被震撼,决定在交战区建盖孤儿院,来接受被解救来的儿童。
为了维持孤儿院的运营,sam四处借钱,最终不得以将自己的房子也卖掉了,只为孤儿院筹钱。
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孤助无缘的境地,面对儿童被残害的无能为力,使得愤怒、仇恨充斥了他的内心,他开始怀疑一直信仰的神的存在,家庭也陷入了危机,战友们也开始排斥他,一切都变得很糟糕。
一个被他解救的孩子对他说:“如果我们陷入憎恨之中,它们就赢了,我们不能让他们侵占我们的心”。
自此他的仇恨之心才得以解脱。
看这场电影,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震撼,感觉不可思议,在和平年代,在地球的某个角落,还存在着惨不忍睹的杀戮。
而面对这种泯灭人性的杀戮,我们却无能为力。
电影中时刻切换的场景的差距更让人沉思,一边是在南苏丹和乌干达充满杀戮、血腥、贫穷的惨景,一边却是在美国歌舞升平,安逸的生活场景。
我很佩服sam的勇气。
有时候,当面对无法完成的任务或者说一时无法改变的不好现状时,也许,我们只需一直坚持做我们认为正确的事,坚持做我们认为能对改变现状有一点积极作用的事,这就非常伟大。
正如片尾曲唱的那样:i am the keeper,坚持就是伟大!
我自认为历史知识还算完整,然而近些年,我的确已不知道南苏丹已经独立,我记忆中,苏丹还是19世纪被英国占领的(题材见《四片羽毛》),或者仍是中学历史课本中非洲面积最大却无所有的那片土地。
我要向山姆•奇德斯致敬,虽然他不能称作一个合格的传教士,他起初并不知道在教会应该怎样宣道与讲演以获得为孩子们的捐助; 但他做到了,一切付诸于拯救孩子的行动,同时,也是在拯救他自己被毁灭掉的少年时代;山姆也肯定没有演员巴特勒外形那么英武,但他确敢于筑起铁丝围栏,面对乌干达上帝军。
当我看到他给孩子们带来的秋千架、跷跷板与足球时,孩子们脸上那种流露出的愉悦,所有的不公与苦难仿佛已经顷刻间消散,赤贫土地上孤儿院,笼罩温暖的上帝之光。
影片最后的字幕令人震慑、心痛与敬佩:“科尼和他的圣主抵抗军继续在北部干达和南苏丹恐怖统治,军方估计科尼和叛军屠杀了40多万人,绑架了4万多儿童。
这些儿童被虐待,拐卖。。
被迫参加叛军指挥官的杀人仪式。
直到今天,山姆在为南苏丹和北乌干达的孩子而奋战,山姆和李妮还在一起,李妮在宾夕法尼亚营运犹太教教会。
”感谢能有这种传记题材,还原这些历史,如果这类影片中有某些情节是经过加工,那么,请留意最后的那些字幕及画面,我需慢慢静下心来整理,那会还原出很多真实的人生。
如果你让自己充满仇恨,他们就赢了 很棒的一句话。
影片吸引我的就是真实,一个人可能一番风顺,有起有落才是真实的人。
为什么中国就没有这样的人存在,或者说存在但是不为人知。
而天朝总是标榜牺牲家庭,加班加点,放弃自己生活而为社会活着的人为榜样。
片子我看了2次,才看完,情节的确有点拖沓。
另外,sam的转变,特别是一开始信教那段,有点生硬,太快了点。
但是这些,都没法掩盖这片子最后那段真人秀的光辉,既然是真人改变,我觉得一切都是合理的了。。。
一个外国人,不远外里到了那里,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看片名会以为本片是一部什么重口味的B级片,可其实不是的,这是一部传记电影,有动作场面,可还是以温情为主,一个有着传奇经历人物的故事,叙事流畅、内涵深刻,可似乎代入宗教色彩过于浓烈,好几处让人以为是美国那种宗教电影了,再就是有几处情节稍微缓慢了一点,其他部分都还不错。。。
很早以前就准备看这一部电影了,今天很认真的看了一遍,,有好几次眼泪都快忍不住了,,为什么人类会这么残忍呢? 答案太多,可我们找不出来..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具具小孩的尸体,,一个个渴望的眼神,,心被狠狠的刺痛,,希望世界少一点冲突,多一份和谐,,为sam祈祷,,,为孩子们祈祷,,
作為一個基督家庭我和我媽一看叻這部影片。
都快熱淚盈眶叻。
特別理解一個靈魂從罪惡中被耶穌基督無條件噠救贖是何等噠大能。
有些人說身為基督徒妳就有權利拿起槍去奪取別人噠生命麼。
可是這些被摧殘噠孩子們呢。
她們做錯叻甚麼。
這些對Sam來說都是神噠考驗。
他不光是一個跟隨主噠牧羊人。
他不光是一個手拿聖經將福音傳播到海外噠傳教士。
他是主耶穌噠戰士。
就像上帝身旁帶有光環和羽翼噠天使一樣。
他動搖過也質疑過神為甚麼沒能拯救生命沒能挽留他噠朋友。
可在那個小孩子開口和他說話噠時候他再一次被救贖。
沒有這些觸動他怎麼能體會到他就是上帝派來拯救生命噠天使。
別再抱怨叻。
別再仇恨叻。
非洲噠小朋友可能活不過下一秒。
這個世界。
請別讓英雄覺得孤單。
9分。
初识米歇尔·莫娜汉的诸位,一定不会忘记她极富特征的相貌。
它美丽、端庄,却有些说不出的感受。
就好比看着《源代码》中她出演吉伦哈尔的女朋友一样,有些年轻,又有些沧桑。
同样矛盾的还有她的舞台生涯,有她的片子基本可以保证票房,但也就是那样儿,《碟中谍》算唯一例外。
对手戏的杰拉德·巴特勒压力显然是小了许多,这朵六年奇葩,在《300》之后终于盛开。
他不仅用完美的眼神提升了剧情的深度,还使得几种角色类型的转换浑然天成。
在教堂中受洗的场景中、在苏丹看到儿童因焚烧而熔成一团焦黑的瞬间,以及在孤儿院的单人卧室里被孩子的述说和劝导而触动的时刻,都堪称在最佳程度上还原了意境。
面对一个剪辑出色,毫无废料,又满载丰富音乐的电影来说,谁还能有什么不满呢。
也许唐尼之死略有迷惑,对此,导演似乎没想多说什么,他的心思不在这,都在主角身上;也许萨姆轰走唐尼的镜头让萨姆彻底堕落,可没过多久他就拿起了电话,跟女儿小虫玩起了游戏,然后说“小虫,我爱你”,然后小虫说“爸爸,我也爱你”,接着小虫开始哭泣,观众也在湿润的眼圈里找回了久违的英雄。
这部述说非洲苦难和慈善的枪战片,不仅仅捞得了票房,也捞得一阵好评。
绝品异类的突起一向如此,《大白鲨》《星球大战》《异形》《低俗小说》《泰坦尼克号》《断背山》……《阿凡达》都是这样。
可惜大众的审美几近饱和,看着看着就够了;学院的意思也很明确——“《拆弹部队》不是给你们奖了嘛!
”搭不上奥斯卡的顺风车,也不能指望它成什么传奇大作。
《机关枪传教士》还有一个更深的主题,即如何判断伸张正义的方式正确与否,片中原话是这样说的:“如果某天恐怖分子闯进来将你的孩子掳走,然后我告诉你,‘我能把人带回来’,我如何把人带回来还重要吗?
”这样就能理解,对一部影片而言,奥斯卡能带来多大辉煌。
显然的,卡梅隆也只能在前妻手捧小金人之时笑笑,换别人肯定不是这张脸。
再把镜头对准斯科塞斯,砍下众多奖项的《雨果》居然败给那个不说话的家伙,个中苦闷他最清楚。
Fadeoc KhaosMar.9th, 2012
Gerard Butler 果然不让人失望!
美国人真牛,连个废物到苏丹都能成救世主,两星送个你老婆。
看在是真人传记改变的内容的份上。。。
看预告片的时候以为马克·福斯特开始走塔伦蒂诺的风格了,没想到正片竟然是这样的传记剧情片。电影本身真的不怎么样,整个就是晚间新闻或者公益宣传片的style,不过倒真的可以为最近那个反Kony行动做宣传。
重点在哪
只是作为纪录片来是可以有4星的
那些把挽救世界苦难之责践行在最前线的人们,是最值得我们崇尚和尊敬的!
片子感觉没什么说服力,同样是传记,差距怎么这么大咧 故事也没意思啊 ps:很偶然的事情 让他以为是上帝的力量 从此信上帝了什么每个人都有罪 什么宽恕 救赎啥的,当歌唱,听得我这个非教徒笑死了
故事很好,但是传记片有点拖拉
2012-111
无语。为人民服务
拍得不怎么样,故事加分许多。
向Sam Childers致敬!PS:捐辆不值几个钱的破皮卡有那么费血吗?
拍的很拖沓。看在内容的份上多给一星。看完这个紧跟着看女人我最大包包专题,实在是恍若隔世。。。
您的境界太高了,原谅哥的不懂
以圣父、圣子、圣灵之名,阿门!
更像是描述一个宗教极端主义者是怎么出现的。
乏味 冗长, 角色又让人喜欢不起来
不错的片子,于细微处见真诸,看看战狼,再看看这,差距就出来了
结尾真实影像资料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