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德曼审判
Le Procès Goldman,戈德曼的审判,The Goldman Case(英)
导演:塞德里克·康
主演:阿里耶·沃索尔特,亚瑟·哈拉里,斯戴芬·古林-提列,尼古拉斯·布赖恩松,奥雷利安·肖赛德,克里斯蒂安·马祖奇尼,杰里米·勒温,耶日·拉齐维沃维奇,Chloé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23
简介:1975年11月,巴黎,犹太极左翼活动家皮埃尔·戈德曼的上诉听证会即将开始。他因四起武装抢劫被判终身监禁,其中一起导致两名妇女死亡,但他否认了谋杀指控,拒不认罪。随着这场庭审被媒体大肆报道,戈德曼被塑造成了一位左派知识分子的浪漫英雄。而与此同时,戈德曼与他年轻的律师乔治·基曼的关系却日益紧张。戈德曼难以捉摸、雄言..详细 >
七年后的二审开庭 不变的是热情洋溢地坚持自我 种族主义的议题不分阵营
#76th Cannes#导演双周 出色的法庭戏 庭审交锋
7.2 在集体亢奋中精准收敛。
五六年来最优质的法庭戏,视听技巧值得反复研究没有闪回,事实不会重复发生;没有内心独白,思绪活动不会外放观众在听众席,观众是陪审团,观众如社会缩影表面上处处宣泄情绪,实则在理性框架内压制着情感的牵引力。连结案陈词都无时不提醒着:这只是律师们表演的一部分这一切都透露着导演的态度:他假装偏袒着谁?他实际在嘲笑着谁?一方站在法律立场上过度审视犯罪,一方树立道德高地却顾左右而言他但警方确实有着暴力执法和种族歧视,证人们也不如理想中那样诚实可信而被告也在借力打力,依靠运动造势,疯癫下是口供前后不一玩语言游戏,借父亲经历来掩盖自己的神经质借事讽今,嘲笑着左派疯狂后的样子与思想畸形演变,讥讽保守势力的不堪一击和虚张声势一如法官在上宣读着其他确凿的罪状,下面早就狂欢一片高喊无辜
【2024百老汇法国影展】庭审戏几乎贯穿始终,全片只有三个室内场景,4:3的画幅、各种特写和近景镜头,逼仄的视角汇聚观众的目光,更考验演员的演技。其实这类庭审戏看过的也不少,映后被多位观众提及的《坠落的审判》就是典型代表。本片故事源于历史真实,其人物的特殊性赋予本片不一样的魅力,看得出导演在尽力还原历史真实,也在努力在情感上平衡原告和被告双方,但本片主角戈德曼的个人魅力并未得到充分展现,镜头前的他情绪不稳、颇具煽动性,庭审最终的结果似乎也被情绪左右,宣判时戈德曼粉丝们的欢呼令人毛骨悚然,真相与公平正义也许不重要,立场才是第一位。上述的东西至今依然影响着全人类,本片对其的具象展现是全片最具价值的地方。映后导演拒绝回答主持人提前准备好的问题,与观众进行了1个小时的互动交流,还蛮真诚的。
缺少物证的证据链注定只能是扯头花放在现在的司法环境中无法被判罪,所以只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只上诉一桩案件的罪犯,对应即使是罪犯依旧有人权的司法环境,不过导演执着于拍摄庭审而不加插叙,使得整部电影只能依靠演员的个人魅力,导演的调度能力不足以让两个小时都出彩,不过结尾还是很有力量的
把这么多社会问题搅成一锅粥,都装进一个法庭里,导演有点儿水平,然后发现是冷战和疯女人的导演,ok,fine
勉强两分。庭审戏,男主因抢劫杀人案受审,比较特别的是,他是生于40年代的波兰犹太人,父母曲折的经历和破碎的家庭造就男主青年时代的激进表现,跑去联系拉美革命份子什么的,可惜,这些经历在电影里基本没什么表现,只是通过法庭上捧男主场的观众们间接展示。电影大部分内容,还是围绕庭审,传唤一个个证人,呈上一些间接的证据,案件本身平平无奇,也没有庭外调查的疑点营造,甚至都没有急智、澎湃的台词编排。如果说,本片的目的是借用这样一个案件,演示公众心理或时代思潮如何影响一场证据不足的审判,那显然现在的内容并不够支撑这样的主题表达,视听表现上也没有什么想法,规规矩矩的惹人犯困。法国的嫌疑人还是比较自由的,羁押中也能出书为自己声张
【2024法国电影展映 | 戈德曼审判·2023】2023年戛纳上演了两场审判,但若以“法律电影”的硬指标来评,《坠落的审判》不及《戈德曼审判》。茹斯汀·特里耶的法庭戏项庄舞剑,意在用对一个女人的审判解剖男权社会的脏器运行,但塞德里克·康却一直拿着摄影机待在法庭,紧贴审判的流程和文书,忠实“记录”庭审、控辩双方激烈的辩论和旁听席上摇滚演唱会一样的呐喊、抗议和庆祝。没有音乐、没有1975年的新闻插入,甚至没有用倒叙交待前情,不加润饰的表演精准确切,把观众直接带入法庭,面对70年代的法国左翼知识分子的愤怒、种族与反犹、警察手段,目击司法运作和人类判断的弱点。与之1.33:1的画幅比例一样,这是一部方形的电影,一点不丰满、风趣和性感,但简明、确凿而客观,这是它的极限,也是它的力量(156)。
受众面很窄的庭审类电影,对没有法律常识的人来说大概会看得很折磨,但对法学院学生来说则是一个非常耐看的“教材式”电影。没有物证、没有真相为罪刑做预设和锚定,110多分钟完全聚焦控辩审三方的言语交锋,从对被告人做完整的人格画像到被告人借机为自己做了最小化的完美人格构建,从到控告方与控方证人不断缩小被告脱罪的可能性到辩护方和被告人轮番使出“种族主义”“自相矛盾”“可能不等于肯定”等经典辩护手法,从控方站在超越被告人格和主观故意的高度直奔犯罪事实的总结陈词再到辩方终于打出了“无罪推定”这记重拳在谋杀罪这一单项罪名辩护中为被告完成脱罪。最后结尾也是很有象征意义,法庭还在宣判完整判决,却被被告方庆祝单项罪名不成立的庆祝声打断、淹没,更凸显出哪怕仅是一场庭审中很小单元的成功抗辩已足够体现司法文明和程序正义
第二位检察官的结案陈词打动了我。宣判后无视既定罪行的欢呼令我惊悚和无力,特别是有观众还试着拍了拍手掌。总感觉字幕翻译有问题,夹杂着一些小心思。
本质上是对话章回体,因此对观众而言,获取剧情的开展非常被动,全靠导演给出新对话。我觉得这种无脑跟随的观影体验是非常乏味的,没有参与感,不如看舞台剧还能收获些舞美声色。回到作品本身,框定的场景很容易联想到三角笼斗,陪审团、法官们、拉美旁听者们正是如此。没有什么情节,可能导演更想着墨于戈德曼革命者身份的刻画,以及讽刺当时冗长荒谬的庭审流程,而因此过多着力于对话却忽略了雕塑其他人物。
法国关于审判的电影真是不得了 各种脸庞交错 戏剧化的处理竟然可以如此自然 各种交锋、演讲与剖析情节推进得抓住了我的魂魄
多么精准的视点选择和剪辑,冷静克制地将镜头置于非优势位置与人群之中,仅仅依靠正反打与最基础的镜头运动就创造出如此纯粹的场面调度吸引力,值得每一个导演来学习一下如何来拍庭审戏,关于叙述与程序,而非真相与历史,甚至,客观性在这里一直是被拷问的点,身份、立场与情感,这些是如此紧密的被缠在一起(正如最后一个镜头,欢呼与裁决同时进行)。
《戈德曼审判》真实事件,一个童年颠沛流离,一个去南美闹革命的左翼分子、一个波兰裔法国犹太人,会在回国后在药房抢劫中枪杀两人,其中一名是女性?一个有持械抢劫历史的人说自己没有持械杀人?辩方逻辑和控方逻辑。轮番传唤证人,轮番质疑证人证言的合理性,是因为当事时警方竟没有提供其他有利的物证。戈德曼无疑是抢劫了,但戈德曼没有杀人。
两个小时的室内法庭戏,出色的调度和节奏,像漩涡一样令人无法挣脱。
三星半。塞德里克·康选择全程在法庭的狭仄空间呈现戈德曼审判始末,为镜头调度提出相当高的要求。从成片效果上看,精准度足够上乘。即便如此冰冷晦涩的人物情感状态,依旧张力十足。阿里耶·沃索尔特和阿图·阿拉里的表演令人眼前一亮。
历史语境和当下 violence de la police raciste
咋一看似乎是一个法国自由派左翼的理性主义辩护,但其中依然包含了诸多信息元素都极具话题性,搁在当下可能都会(或者已经)被拉进“政治正确”的讨论范畴。但至少在当时这些问题还能被拿出来讨论和思辨,现在它们甚至都很难进入观念市场。
基本全是庭审的镜头,一直不停的对话和复杂关系,看得这叫一个累!困的。影片很平,没什么高潮。最后的欢呼有什么意义何谈“无辜”呢,他之前毕竟还是犯了抢劫罪了啊!本来是导演映后交流,映后突然通知大家导演生病无法到场(说导演本身特别想交流昨天百丽宫还直接和观众对话,她们也是20:20分才接到通知明晚回巴黎),为补偿每人赠送一套纪念票根。法国什么官方的俩仨人现场录大家提问(还真有不少人问),有观众说字幕翻译故意不准确模糊了比如涉及苏联G命等。内嵌中字。片头尾数梦版权。with F. 2024(第二十届)法国电影展映(宣传和印章都说是第二十届,但明明2004年是第一届可能YQ少一年)。百老汇电影中心1号厅。基本售罄。散场又一堆人捡票根真丢人…去会员部把印章盖了。6-26:导演又好了出席了apm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