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エッシャー通りの赤いポスト,Red Post on Escher Street

主演:茉爱罗,藤田朋子,吹越满,小泽真利奈,诹访太朗,鸟羽润,渡边哲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20

《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剧照

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1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2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3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4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5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6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13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14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15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16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17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18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19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20

《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长篇影评

 1 ) View 视角 | 不再碎尸的园子温依旧可以花招频出

提起园子温,必然与乱伦、碎尸、血腥等词脱不了干系,然而这一次,园子温却为我们带来了一部充满着青草、微风、花朵的“小清新”电影(你信吗?

)。

此外,戏中戏的设置则令人迷失进一场无尽循环的迷宫之中。

图|电影《真实魔鬼游戏》(2015)剧照

图|电影《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2020)剧照叙事用面孔拼贴成无尽的圆圈日本导演小林正为自己的新片《假面》招募演员,由此引来无数个路人前来试镜,他们按照剧组要求,纷纷将自己的报名表投入到路边的红色邮筒中,而正是红色邮筒将他们所有人都聚集到一起,共同争取着《假面》的参演机会,最终,他们通过《假面》的拍摄实现了一场混乱的、彻底的自由的反抗。

影片中的夏目、桐子、安子、宽和纷纷都是和电影行业完全无关的人,但是他们却都是深陷在生活困境里的人,电影《假面》成为他们追寻自由的一种反抗媒介。

图 | 大众眼里的“坏女孩”夏目夏目是传统道德认为的坏女孩,和其他女生组成少女帮整天“不务正业”,她外表内敛实则性欲旺盛,在假面的试镜中,她的独白中尽显她渴望摆脱道德束缚,做自己,成为大众眼里“坏女孩”的欲望。

图 | 寻找自己的桐子桐子则是一个无法从丈夫死亡中走出的女人,她对亡夫狂热的爱令她全然为亡夫而活,而在一次又一次扮演着《假面》的角色并用台词表达自我后,她逐渐地找到了自我,并不断地为自我表达的自由而争取着反抗着。

图 | 父亲第一次强奸安子时,穿的正是这件衣服与夏目和桐子有时呈现出的软弱不同,生存在爱与死亡边缘的安子则用尽全部力量在癫狂地反抗着社会道德对自己的拘束。

和其他人相比,她更像是这群人中的引领者,和其他种种反抗方式相比,她的反抗是简单粗暴的,她的存在更像是其他人物内心超我的一种投射。

图 | 小林正和女友除此之外,导演小林正则是园子温的投射,小林正的编剧女友则是小林正遵从内心自我判断的那一面的投射,其实,这部电影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彼此的投射,他们各自不同的面孔共同组成了一种个体意识之上的集体反抗。

影片采用的多线散点化的叙事方式则很巧妙地将这种相互投射的面孔拼贴起来。

众多人物如同多支河流,而每一支河流都在最终汇入到同一条汹涌的江流之中。

图 | 《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剧照此外,在众多面孔的一次又一次地试镜,一次又一次地《假面》拍摄NG中,反复地呈现出的混乱也正贴合了电影中的那句点睛之句,“生活就像在椭圆环上不停地奔跑,一圈一圈地转,生活在不断地循环之中,被困在了同一个地方。

”这种内容的重复拼贴也使得这部电影极具节奏感,这也不难令人想到谢波德音调,在重复的音阶转化过程中呈现一种无限的紧张攀升之感。

意象的设置关于青草、小花和水泥路可以看出“为了自由而反抗”的主题贯穿影片始终,而这种主题不仅体现在情节内容上,更体现在影像风格之中。

与园子温其他影片相比,这部影片并不血腥粗暴,反而多了很多自然的呼吸感。

取代血肉模糊的尸块的是手持镜头下随风而动的青草,是轻柔撩动的窗帘,是路边的小黄花。

透过这部影片,能看出园子温对自由的表达不再仅限于粗暴呈现,他已然能捕捉住粗暴线条之外那些细腻的微妙的事物。

图 | 《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剧照此外,水泥路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元素。

影片中,小林正女友的那句“整个世界都是被水泥路支配着,它们既不善也不恶,只是被用来支配其他人。

”令我们明白园子温对“水泥路”这一意象的思考,即是一种控制的象征。

影片中,水泥路上总是阻碍重重,在水泥路上,有政府安设的毫无用处的交警阻断人物们走向目的地的道路,有充斥着数不清的路人行走经过痛苦反抗的角色而无动于衷。

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每一个重要人物都会有一段在水泥路上行走的镜头,它们虽然和情节无关,但是却是在用坚定地行走来表达对水泥路的抗争。

包括最终,导演小林正在水泥路上追寻死去女友幻象的奔跑也是如此。

此处漫长的奔跑影像也许是园子温导演对寺山修司的致敬。

寺山修司导演在电影《抛掉书本上街去》将对水泥路的反抗表达到极致。

图 | 《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剧照不仅是寺山修司,我们还可以在影片中看到园子温对多部电影的致敬,诸如他通过对《雨中曲》经典镜头的致敬以及对杨德昌导演《恐怖分子》中风吹照片镜头的致敬,表达出了某种诗意化的暴力美学。

图 | 寺山修司导演的电影《抛掉书本上街去》海报

图 | 杨德昌导演的电影《恐怖分子》日本版海报戏中戏何为真实何为虚假?

《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最引人注意的点莫过于戏中戏的设置,园子温拍了一部他在拍电影的电影。

电影开场是《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真正的开拍打板,电影舍弃了用传统电影的片头字幕形式来介绍演员,而是通过拍摄道路上演员们纷纷进入画面到走出画面来完成对演员的介绍,这些演员既是电影《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的演员(其中的大多数人物也都是初次参与电影表演的素人)也是影片中的电影《假面》的演员。

这样的形式模糊了银幕内部与银幕外部的边界,同时也令人不禁思考何为真实。

图 | 电影开头即为整部电影的开场打板在影片中,多次出现屏幕。

比如,屏幕内是《假面》剧组的拍摄画面,屏幕外是小林正作为导演看着屏幕内的画面,他完全没有关注屏幕内画面中心的明星主演,而是关心着主演背后模糊的桐子的面孔,他明白屏幕内的画面中心是虚假的,背后模糊的桐子面孔才是电影真实的体现。

因此,最真实的生命在屏幕内却是处于背景中,模糊得像是幽灵一般。

更巧妙的是,小林正在屏幕内看到了真正的幽灵,即他死去的女友,他看到了自己心中的幽灵幻象,然而,这虚假的幻象却呈现出小林正无比真实的内心状态。

图 | 小林正看着监视器中的女友同在戏中戏的设置之下,在片场的另一场景中,《假面》剧组的摄影师在围绕着明星主演而拍摄,而这部真实电影《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的摄影师则隐藏在摄影机的背后对影片真正的主演们——《假面》剧组的群演们进行拍摄,真实的摄影机对主演们的跟随也如同幽灵一般,它捕捉到了《假面》剧组中最真实的一群人,甚至捕捉到了小林正的幽灵女友,同时它也捕捉着《假面》剧组的明星主演和摄影师,《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的摄影师用真实的摄影机自由地拍摄,捅破了戏中戏的屏障,捅破了虚假的屏障。

图 | 电影《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而在电影的最终镜头里,镜头下的桐子和安子闯入日本真实的大街上,喊着口号,奔跑,紧接着,拍摄《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的摄影机被警察所遮挡,这无疑是影片中一场真实对虚假的最强讽刺。

图 | 桐子和安子跑上日本街头,被警察追赶并遮挡摄像机镜头*本文由cinewoo独家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2 ) 园子温也拍了一部“我是路人甲”

近年口碑不错的日本电影都十分有趣,用几个关键词来形容就是热血、中二、新颖、呱躁。

有《摄像机不能停》这样的热血满满的趣味之作,有《冰淇淋与雨声》惊艳的长镜头和模糊现实与剧作的新颖表达,也有《热情花招》这样让人中二到大跌眼镜又不得不赞叹对原漫画影像化的高能改编,还有《从宫本到你》这样触底反弹吵到你脑子疼的社畜爆裂之作。

日本新一代导演在影像的表达方式上用极富创造力的热情一次次让人赞叹,这些高饱和的视听不仅让观众很享受也代表着新时代日本导演的精神传递。

园子温导演在这个节点也奉献了自己的新“宣言”《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虽然园子温不是新面孔但其一贯的大胆和癫狂的作风,让自己的影像作品丝毫不逊色年轻导演的创新。

提起园子温导演这是一个让人难以捉摸的导演,也很难定义园子温电影的界限,虽然他有着自己稳定的电影风格和作者思路,却又能一次次震撼观众。

园子温是血腥的,他丝毫不忌讳在电影里展示暴力和性。

园子温也是中二的,他电影里的角色都有着漫画人物般的热血或鬼魅。

这样一个种种矛盾特质冲突的导演所拍出来的电影自然也是混杂的,所以说园子温是难以界定的。

近年来的园子温也保持了一定的创作产量,去年给观众带来了《在无爱之森呐喊》,在此片中园子温把自己经典的招牌都玩了个遍自我致敬了一把,在电影中可以看到园子温很多过往作品的影子,诸如《爱的曝光》、《冰冷热带鱼》等。

而今年这部新片《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更贴近《反情色》那样的“宣言”式样的电影,园子温在撕毁电影和反抗电影这件事上再次用电影表明自己的态度。

电影的故事很简单,一名导演的新片开拍在即而女演员选择从素人中征集,报名的条件只有一个:必须通过实体书信邮寄给剧组。

而片中巧合的是红色的邮筒把所有角色串联到一起,也照应了片名。

电影也就如散文般的在一个个和电影相关的人物中轮转,一个角色一个篇章最后融合汇聚成一个完整的事件。

有那么一类导演对电影有着狂热的爱,他们追随电影中最伟大的力量,肆意的在电影里表达着这份敬意,这样的导演犹如圣徒一样对待电影有着别样的爱,园子温就是这样的导演。

电影本身看起来是一个讲电影拍摄的故事,园子温却反常规的去除掉主角、故事彻底把电影撕碎,让剧本创作、表演甚至拍摄都回归到一种原始的精神状态。

电影的中的导演要拍摄的电影命名为《假面》,而自身也陷入伯格曼式的精神困境,这样的致敬影史的巧合在电影中比比皆是,包括提及《卡萨布兰卡》的创作以及某些可见寺山修司电影元素的片段都是园子温对电影圣徒般的爱。

尔冬升在2015年的时候拍了《我是路人甲》讲述了一群群演的故事,将真实的小人物故事搬上大荧幕。

而园子温的这部电影也是属于群演们的电影,每一个参选的女演员以及她们的故事都是独立的,没有一个绝对的中心,他们所围绕的只有将要拍摄的电影和一个红色邮筒作为连接点。

尔冬升拍摄的侧重点是社会群体,园子温则是对焦电影本身,在一部去中心化的电影中重新解构电影,园子温的意象更为强烈。

电影中突出的三个元素:女性、意象以及真实和虚假的界限也是值得去聊的。

首先是电影中的女性,园子温电影中的女性向来都是充满个性和让观众印象深刻的,而本作以选拔女演员为起始点更是展示了不同女人的群像。

在电影中呈现的女性都各有其指向和代表性,有路人般的普通女性,有中二但执著演戏的少女团体,有失去丈夫而深陷悲痛的妻子,有被父亲猥亵而有些疯癫的少女,也有电影中导演狂热的女粉丝等。

这些繁复的女性故事组成了电影之外的附属篇章,园子温把电影撕碎将电影的权力从主角那里平分给每一位群演,电影有电影的故事(拍电影的过程),而她们也有她们的故事,这样的绝对平分园子温想要表达的也是贯穿整个电影的精神核心:自由。

一种从电影内部到外部的理想主义式的自由。

所以在意象层面园子温也和以往不同,通过田园柔美的景色来衬托自由的氛围,花草树木这些自然的细节真实的组成我们的世界。

在电影中还有一个有趣的设置,在通往选拔区的道路上正在修路,每一位演员都要通过这一条路但每个人所选择的方式都不同,这也是电影自由性的表达,突破那些阻碍以及自由的形式是不同。

在故事层面,电影中的导演最后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拍摄电影在资方的威胁下还是选了有名的女演员和关系户,这也是电影在阐述关于自由的阻断。

而关于真实和虚假的探索其本质也是对自由的询问。

电影本身就是一场戏中戏,戏中的选拔和各自的故事发展交错在一起打散电影故事性的特质。

在电影其中的一个篇章是属于导演和导演的女友,导演的想法甚至剧本看起来都是女友来完成的,直到最后电影才揭秘这个女友其实早已死去,而协助导演完成电影创作的是幽灵般的内心投射。

真实和虚假的界限始终在电影中有着存在感,甚至在结尾的暴走中,摄影机被交警拦下电影被终止拍摄彻底混淆了现实和电影的边界。

园子温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电影的热爱,以及自由性的推崇,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去看待电影,我们是否要撕毁电影重新去定义它?

是要像道格玛95那样去设定自由电影的定义,还是要让表达自我的自由永不停止下去,摄像机不停!

电影不停!

电影的自由在何处?

 3 ) 笔记:“撕碎电影性”与对“假面”的复仇政治

草就阅片笔记,有待扩充

在去年出版的园子温随笔集《用电影燃尽欲望》(译者余梦娇)的前言里,园子温开宗明义——如果“电影”也有语法这种玩意儿,那就直接撕碎。

如果撕碎后还有类似“电影性”的东西潜藏在自己的身体内部,那就继续撕碎。

如果电影堕落成芭蕾、歌舞伎、能乐、日本画这种传统艺术,那更要毫不犹豫地抛弃。

围绕“撕碎电影性”,《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给出了两种递进的激情。

其一是对“电影”的激情。

区别于“热情”,在园子温的电影中(如《在无爱之森呐喊》、《地狱为何恶劣》、《反情色》),激情并不总是包含对影像的服务、崇拜或时刻准备自我牺牲的毕恭毕敬,对影像的毁灭冲动、虐待欲也是其重要的向度,且往往通过对摄制过程事无巨细又夸大其词的肢解式展示来给电影动刑。

《埃》也不例外,片子内部的故事是——小林正的新片《假面》向社会各阶层招募群众演员,而每一个支线里的主人公都通过那个红色邮筒邮寄出自己的自荐信函,充满激情地去试镜;片子外部的故事则是——园子温的新片《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中大部分演员都是素人演员。

这一阶段的激情宣言是:“生活中没有多余之物,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要讲;我们每个人也都是彼此生命故事中的临时演员。

”但这部电影的戏中戏——也就是小林正的新片——是《假面》。

我相信此处园子温蜻蜓点水地援引了伯格曼,伯格曼《假面》的剧情便是舞台剧女演员伊丽莎白开始对表演这件事感到迷失,随后负责护理她的阿尔玛在与伊丽莎白之间极端私密的二人小剧场内,把自己演成了另一半伊丽莎白。

《埃》中的《假面》因而成为这个草根演员逐梦故事内部的自反,它警示着这种恐怖——当我们这些临时演员们把拼命争取一些银幕时间等同于争取电影之民主时,我们还是被摄像头编程了,我们在它玻璃眼睛前尖叫、呐喊、假装被伤害、假装爱得刻骨,扮演,抽离,并且我们对做一个临时演员这件事的沾沾自喜其实很可笑。

所以在影片最后,对电影的激情递进为对“撕碎”的激情——不要电影给我民主,我要反对电影的统治。

首先是安子诘问众人:“你们喜欢做没有脸的群演,以群演身份面对现实生活吗?

”电影攻击了他们的身体和心,但在侵略完成之前,他们的肉身对抗了电影和电影发生的场所:街道——这个被描述为“非善非恶但被用来控制所有人”的普世剧场。

安子和桐子带领众人冲向涩谷街头,摄影师在失去导演的无序与自由中跟拍着逃逸的两人,作为幕后角色,他本可以反转掉所有可以左右《假面》内容的掌权者(导演、资方、大明星等),借他之手拍出属于临时演员们自己的电影,记录这一占领街头的即兴疯狂,但街道的障碍并没有对他和他们网开一面,警察将他拦下——“不要再拍了!

”。

最后一幕悲从中来。

园子温早年的东京gagaga在此回魂,也如豆瓣友邻离净语所说:“没有愧对当年自称大岛和寺山门徒的本心”《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将喜剧、亢奋、荒诞、创伤、悲情、思辨和愤怒如此轻松地杂交在一起,最终化为这种明暗交织的复仇般的政治——电影从来不是“电影性”这种早已风干的名词,而是无穷无尽的动词,撕碎,占领,分割,逃逸。

所有停在原地的,等待或沉湎于舞台光束照耀的,都是伊丽莎白的阿尔玛,至多只会成为“电影”的另一半假面。

 4 ) 爱舍二姐的红色邮筒

看到一半我以为园子温告诉你电影就是民主,没想到最后他想说电影就是民主就是群交:通过电影的灵媒助兴,让群众长出独特的脸——一种整体与局部的同时高潮。

衔接最后跑上涉谷街头的戏更是又接一浪高潮,都快赶上革命宣言了。

另外这次终于是许久不见的一个在叙事上不拖沓的园子温了,看来这种独立企划在某种意义上还是释放了他。

我们习惯跟随着摄影机穿梭于房间/场所,禁不住游走在每个"他者"的身旁去摄取——捕捉虚假的景观,我们享受着同一个在场。

对着电影开枪的你又站在何处?

为何又牵手走进涉谷街头,呼喊着过去的宣言,因失焦而停滞的镜头——奔跑的速度触碰到涉谷了吗?

 5 ) 中二是种好气质,中二的电影就不一定了

你不能说他不是好的电影,毕竟结构是精巧的,先分再总的叙事,在最后一段的群戏还是很精彩的。

可这种漫画式的人物特质,放在一部真人戏里,除非有像那部摄影机不要停所描述的反差,否则观影过程是非常难以沉浸进去。

所有的段落编排实在太过呱噪,缺乏有意义,或者说说是能够引起观众去思考的情节,要不然就像这部显得异常中二。

日本电影的叙事或者人物特质总是带有点不一样的味道。

看过的告白如此,情书,或者跟这部几乎可以归为同类性质的 哪啊哪啊神去村都是这样。

作为点缀是可以让我接受,而整个篇幅这样很难让我安静下来观看。

显得有点乱尾段的群戏是夹杂了所有分戏人物的集合,编排的是过瘾,但结局很一般。

不是太满足于此。

主要还是人物太扁平化,而主题过分被这种异常曝露出的角色所感官冲淡。

可能是自己审美不同,不太接受这中表演方式。

所有的演员都很难看到演技类的享受,有点无趣。

 6 ) 我是我平淡无奇生活,最后的目击者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名字–《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埃舍尔街在我看来意味着无尽重复的生活模板,生活在这里的人虽性格遭遇不尽相同,但都同样“困”在自己的生活里,步履不停,却也只是循环往复;而红色邮筒则象征着大多数人试图打破或重建自我重复性生活的一个契机或者说愿景,当这些装着憧憬和期待的“信件”经过不同的人的投递,最后汇聚在红色邮筒里,便意味着与他人生活的交叉,继而开启新的人生际遇。

从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开始,我就有预感会被这部电影所吸引,导演独特的镜头呈现方式,让我产生了很强的电影代入感。

每一次的转场,都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新的生活态度,却也令我捉摸不透,因为我猜不出这部电影的主角是谁,只能跟随着导演的镜头,慢慢的的去尝试理解与思考他的想法和用意。

随着影片的时间线和剧情线逐渐的展开,影片中那些不停出现的意象吸引了我的注意–被“遗弃”在红色邮筒旁的纸糊手枪和面具。

我起初以为这是导演的一个具象化表达,手枪代表着对现有生活的反抗,面具则是为了隐藏麻木面孔下想要寻求解脱的自我;而看到后面,我忽然明白手枪和面具更像是每个人生活中自由精神建设的“地基”。

戴上面具,拿起手枪,便意味着与过去的自己告别,踏入一个理想的精神乌托邦。

待摘下面具之时,就是绚烂人生的再一次绽放。

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导演对于主角与配角的理解。

虽然我们在他人的生活中都是配角,但生命中所有的遇见都是不可预料的,可能有时候我们只是释放了一点自己的善意,但对他人的生活来说却是一种莫大的激励,人生漫长,如若能一直被他人铭记,是主角还是配角又有什么关系。

最重要的是,在自己的生活里,我们永远都是主角,无需质疑,也不需要“面具”。

 7 ) 埃舍尔

因疫情天庭封城,牛郎没做核酸检测,喜鹊太多核酸做不过来,所以七夕取消(ΩДΩ)有需要电灯泡的吗,吃不吃饭不重要主要是想近距离看看爱情我对象说七夕陪我一天,象说不行,动物园不放假我对象说七夕陪我一天,象说不行,动物园不放假有需要人扮演你女朋友吗?

过不过的无所谓,主要是我热爱表演有需要人扮演你女朋友吗?

过不过的无所谓,主要是我热爱表演315打假,我打电话举报说你喜欢我,结果人家说我有病,我心里美滋滋的,他们没有把我抓走打假,说明你是真的喜欢我

 8 ) 年度“WTF”电影必占一席

年度“WTF”电影必占一席。

看完全片一定要重看开头的第一个镜头。

园子温真是鬼才啊!

怎么说呢,只推荐给接受度比较广的人看。

园子温的电影永远说不上精巧,甚至有些随意和莫名其妙,表面上都是很情绪化的(奔跑、呐喊等)(日本人真的很爱拍边跑边吼啊)。

最后几分钟演员们几乎是吼着演完的,我看着都累。

但是这种声嘶力竭在现实里是无法做到的,所以借着电影发泄着对资本的控诉和现实的不满。

本片某种程度和《摄影机不要停!

》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讲电影幕后充满妥协的制作过程,最后都让人感叹电影拍摄的不易和热血,只是本片聚焦更边缘的“群演”。

导演又(诶?

为什么要说又)一次放飞自我之作。

最后片中片正式开拍的30分钟,戏内的失控程度直线飙升!

前面出现过的不管是主角、配角还是路人全部出场,应接不暇,一定要认真看前面的部分,不然有些只出场几秒的角色还真记不住。

真正的戏外,这场戏这么多人,导演能调度好,做到乱中有序,也算是牛逼了。

电影到最后1分钟直接跑入真实世界呐喊,想想就羞耻度爆表。

电影中拍电影为了省预算都是用素人,现实中拍本片的也很多都是素人。

万万没想到这样的电影竟然还有超现实片段,完全被骗了啊!

难怪之前感觉有些别扭。

一句话总结电影的表达:在别人生命里是群演。

努力做自己生命里的主角。

追求自由,对抗现实。

PS:演安子的妹子真漂亮啊!

 9 ) 追求自由的价值。

艺术的美学精神在于化人至纯,将观众从此案引向彼岸,从现实接入理想,从假丑恶转向真善美。

电影同样如此,他不仅在于造梦给人娱乐,而且在于价值循环。

激发人的审美情感,产生镜像认同。

《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美学意味便表现出对人心灵与灵魂的震颤与洗涤。

该电影恰如园子温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给无数无名群演的致敬之鲜花。

用影像表达了对电影的热爱与对群演的尊重。

电影开篇便用一分多钟的长镜头展现了群演场景。

同时,该电影表达了对自由的由衷渴望,电影中的人物几乎同时深陷囹圄,心在枷锁,背负着沉重的西西弗斯巨石。

他们因失去失败,得而复失而痛苦。

总之,有意味的叙事形式与价值指向共同带来了丰盈的美学意味。

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成为原子温队电影理想国的真诚捍卫,对电影群演的默默致敬,更是对人生自由的由衷追求。

 10 ) 面具

从几天前开始就有博主推这部电影,我不以为然,昨天又看到一个博主说这个电影,我就下载到本地,开始看了。

一开始这个海报就很吸引我,我想知道海报的那个女人是谁,不过看着看着,我就忘了这回事。

通过这个红色邮筒,每个群演的生活都被勾勒出来了(虽然我都忘记他们的名字了)。

不过记得清楚的是夏目,有第三者的颜色;还有父亲自杀的短发女孩,失去丈夫的长发女生,还有很多,小林真爱俱乐部,母亲住院的那个对生活失去希望的女人……那个红色邮筒的女人,才出现了,原来她是小林的前女友。

在面试的时候,我一直以为她就是真实存在的,直到后面在片场,没有她的存在,在小林“觉醒”的最后那段时间,她在疯狂的跑着,说些我听不懂的日语,没有字幕,只有他们两个人的对话,嘶吼。

以及那些很平的小路,很日本的滤镜,很虚晃的镜头。

我知道他们在片场的那场戏,是乱的,有怒吼,有争吵,有自然,也有不自然,但是这些都像是生活会出现的意外,不论是演员,主演和群演,还是导演,制片人等等,大家都是在生活与意外之中度过。

毫不意外,那些试戏的人们,都来当了群演,他们还是有着自己的色彩,他们也想成为主角,可是在这场戏他们只能当被骂的群演,只能当那些主角的背景板,没办法对吧,确实没办法。

说什么在生活中当自己的主角,可是,这样的主角总是缺少什么。

闪光灯?

人们的注意?

还是什么?

可以接受平庸。

也可以争气的当自己的小主角,虽然小,但是,也是主角呀。

最后的镜头,在她们两个人横冲马路中,在摄影机被警察拦住中,急刹地变黑了,一场戏,结束了。

《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短评

不喜欢这种拍摄风格和表演方式,一个劲儿嚎叫,听的难受

7分钟前
  • 输入昵称
  • 很差

让人完全舍不得结束的元电影喜剧!1.园子温是真的温柔,关心压抑而受挫的小人物(饱受离丧孤痛、一个内向正经一个狂放豪勇的“准女主”&人后脆弱无助的苦闷男导演),同时又有无限充沛的能量,以电影作为宣泄和补偿。看似疯癫、夸张、荒诞,却能深深触到心坎,让人在止不住的笑后落下泪水。尽管群演的“起义”至终会在昙花一现的高光时刻后为僵硬麻木现实所吞没,但那股不满足的冲劲足够励志。2.多视角重复&拼贴叙事,多次以人物偶然相遇转至另一角色视域,最终聚拢到所有群演登场拍戏,片头场记板则将让全片升格为戏中戏中戏。3.路灯下的红邮筒与坐在墙上的方子,宁谧绝美。4.安子绕杆在(过曝的)大雨中起舞(忘词),致敬[雨中曲],明媚的残酷青春则酷似岩井俊二。5.互泼颜料的狂欢恍若[反情色]变奏。6.闹市街头收尾同质于寺山修司。(9.5/10)

1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戏中戏中戏中戏,不断打破镜头前后的边界。同类型片有《日以作夜》《摄影机不要停》《色情男女》,道尽对这个行业的热爱和无奈。人物繁杂众多,但都有头有尾。从“我们要接替她们,明白了吗”开始烟花爆竹般炸裂。你意识到世界会停止吗?你意识到世界会停止吗?你他妈爱干什么干什么去吧!

13分钟前
  • 🪐
  • 力荐

很适合提不起劲对生活失去兴趣的时候慢慢看。片段式片段式的链接,看形形色色的人有形形色色的人生、形形色色的悲欢喜乐,以及…其实其他人根本并不关心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更喜欢前40分钟女生试镜部分的内容,以及很喜欢“幽灵”的前后串联。

16分钟前
  • 曼谷的绿橘子
  • 还行

看完露出了满足的微笑,我永远喜欢园子温。同样是关注群演,和《我是路人甲》完全不一样的感觉。放下面具,走向自由,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公。园子温给电影的一封情书依旧充满了自己的个人魅力,尤其是结尾的戏中戏,混乱而不失调理。“自然地绽放,像一朵谦卑的花朵”

21分钟前
  • 悲了伤的独孤宵
  • 力荐

开始的画面好美,少女的感觉,越往后越没有人能正常说话。就不信日本人的日常都是歇斯底。所有人都跟疯子似的,说话都在yell,然后尖叫,深井冰啊

25分钟前
  • 筱然
  • 很差

园子温的电影总是离不开闹剧一样的收尾,以及好像潇洒的女配角。并不是只有沉浸在失去gf的导演,或者失去老公、爸爸、妈妈的人才算得上“不戴面具”。

29分钟前
  • Reynard
  • 还行

拜托园子温还是别搞温情了!开头我还在猜谁是变态,结果大家真的还都很正常!这大概就是刻板印象吧!拜托快继续从事cult片事业吧!!!虽然这样的温情显得宝贵而又稀缺,但是园子温的温情就好像故意扯开笑脸却在背后隐藏着飓风,真实结果:如果大家实现不了梦想,大不了一起疯掉。

32分钟前
  • 随机电子羊
  • 推荐

看不太懂,这是日本人的现状吗

36分钟前
  • Ark
  • 较差

那个充斥歇斯底里表演与惊艳影像的园子温又回来了。借影片中那位拍自由的电影的导演与逐梦影视圈的群演们谱写了自己想做的作品。比起园导之前电影这部随和舒缓许多,但最后又是园子温式的暴走,真是爱了

37分钟前
  • oh la la
  • 推荐

越温柔越无情,园子温的电影永远是单纯而残酷的童话。在标志性的「俺」字旗出场后,这部宣言式新作拉开了序幕!看似荒诞,其实戏里戏外全都是对于日本社会的批判。他一直聚焦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催生的新型宗教社会形态,以及它所创造出的新型奴隶制。韭菜越是嫩绿,资本越是有收割的激情和动力。被邀请到《演员请就位》现场的演员多像一朵朵新生的小花,对演艺圈里腥风血雨般的竞争茫然而无知。待到「试镜日」时,作为观众的我们终于意识到,这些鲜活而敏感的个体就要献祭给这座依靠不断纳新来维持运转的母体,它的任务就是向市场输出没有灵魂的皮囊、任人调教、摆布和玩弄的人偶,以及混淆真实与虚拟的疯子。为此,永远停靠在《埃舍尓街的红色邮筒》最终成了带着「假面」的绞肉塑形梦工厂,一个拥有「我」的人进去后再出来就是一个失去「我」的人。

38分钟前
  • Muto
  • 推荐

又变态又难看

39分钟前
  • Yuki
  • 较差

前2个小时真的差点给我看睡着。我都有点失望了甚至绝望了,这tm拍的是啥??昨天看了前2小时,今晚看了最后半小时,有点东西,还可以。是想拍群演,想拍底层人民,想拍99.99%的人群。还行,始终对日本的电影不太能理解,太浮夸太虚假。

41分钟前
  • 资深的文盲丶
  • 较差

146/自以为是的导演

42分钟前
  • Funward
  • 很差

“我听不见了。”

45分钟前
  • 吴大岭
  • 较差

导演请就位

46分钟前
  • 垣原阵
  • 较差

无聊

51分钟前
  • 彼方
  • 很差

给电影的情书。

54分钟前
  • 瓜。相信这个世界很变态。
  • 推荐

还是很有感染力的。

56分钟前
  • 发ihsioaoibe
  • 推荐

拍电影是干什么啊,有机会拍电影的人开始拍了还会记得吗。旁人常说“表达不要自说自话”,可笑,那还叫表达吗?那叫表演。

59分钟前
  • 每天都要取名字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