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颗星

Third Star,巴拉方德湾,三等星

主演:休·博纳维尔,汤姆·伯克,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约翰·约瑟夫·菲尔德,Adam Robertson,Eros Vlahos,鲁珀特·弗雷泽,尼娅·罗伯茨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0

《第三颗星》剧照

第三颗星 剧照 NO.1第三颗星 剧照 NO.2第三颗星 剧照 NO.3第三颗星 剧照 NO.4第三颗星 剧照 NO.5第三颗星 剧照 NO.6第三颗星 剧照 NO.13第三颗星 剧照 NO.14第三颗星 剧照 NO.15第三颗星 剧照 NO.16第三颗星 剧照 NO.17第三颗星 剧照 NO.18第三颗星 剧照 NO.19第三颗星 剧照 NO.20

《第三颗星》剧情介绍

第三颗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年近三十的詹姆斯(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Benedict Cumberbatch 饰)发现自己患上了癌症,在巨大的打击之下,他开始思考起了生命的意义。在他的回忆里,位于威尔士西部的巴拉方德湾是一个充满了回忆的地方,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他决定故地重游,重温美好的过往。 就这样,詹姆斯和三个好友踏上了前往巴拉方德湾的旅程,他们分别是迈尔斯(JJ·菲尔德 JJ Feild 饰),戴维(汤姆·伯克 Tom Burke 饰)和比尔(Adam Robertson 饰)。作为詹姆斯的好友,迈尔斯一行人有义务陪伴詹姆斯度过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然而,这趟略带伤感的旅程对于他们来说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一路上,麻烦接踵而至,四人之间的友情不断的遭受着考验,但他们都明白,人生就如同一场旅行,只要不断向前,就总有达到目的地的那一天。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剧场灵冷酷的心爱情真善美成吉思汗回到藏身处愿你在此好久没做鬼网文件:4022天的饲育岛城风云大侠阿吉MM一族击战格斗场三日月惠安女鬼灭之刃锻刀村篇感情生活大丽花与红皮书左轮手枪婚姻的敌人关于我转生变成史莱姆这档事第二季致不灭的你左轮手枪莉莉亚太战争审判盐和樟脑超级机器人大战OG·theinspector能量唤醒我的男孩雁雁

《第三颗星》长篇影评

 1 ) 以吗啡代酒【二刷正常的感受】【剧透】

前方是全然的空寂,隐约听得见引擎声。

近了,更近了。

先是一根纤细的草茎被甩进了视野又飞了出去,更多的紧随其后。

瞬间,眼前被它们填满:或长或短的草茎,和顺带扬起的尘土;混合着、漫天飞舞着。

那些草茎很多都带着一半的枯黄,不过也不乏轻柔的嫩绿。

脚下的机器咆哮着,尖利的刀刃轻而易举地带走成千上百的生命,让它们逝于孩童记忆的沉沉黑暗。

这便是电影Third Star的开头,也是这部小众文艺片想讲的故事:当一颗年轻的生命预知了与死亡约会的时间。

James今年29岁,活不到30岁。

癌症袭击了他,亲人们承担悲剧,朋友们为满足他的心愿带他去巴拉方德湾。

他的病痛和药物带来的副作用更是增加了这趟旅程本就不小的难度。

他灌着吗啡,拖着身体,在经历了许多冒险与争吵,看见过许多易碎的美后,如愿以偿地溺亡于模糊不清的大海。

这部手法确实稚嫩、情节部分莫名其妙的电影为什么如此打动我们?

在许多日子的沉淀下,我找寻到了答案。

正如James所受,每个人是不是都有这样的时刻:当你意识到自己永远你不可能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或是自己的国家队可能永远不会踢世界杯决赛。

对于James,但他抓握着、抚摸着一簇草杆时,便意识到手中的这个东西——生命,在可见的将来将永远不再属于他。

他悲哀吗?

他痛苦吗?

不言而喻。

即使他已明了虚度光阴的懊悔,仍愿意和任意一个正在腐烂的人交换,去过他们那年纪轻轻却行将就木的生活。

但他不可以,这是安排好的事情。

这时,他的勇气便显现出来了。

一个癌症病人,如已病入膏肓,大可以用无数的药物止痛,在他人的服侍和陪伴下浑浑噩噩地度过最后的时光。

他大可以不接受病痛,少受一点苦,在家里或是医院无意识地死去。

但当你不得不进入角斗场,被别人拖进去和自己昂首走进去是不同的。

James,尽管四肢无力,却决绝地选择成为一名勇士。

他希望亲手完结一件事,去经历这一切,去感受,感受自己的搏斗,即使是海水进入肺部的剧痛。

有尊严、有选择地死去是一种姿态,证明了他曾鲜活有力的生命。

泰戈尔的“生如夏花之绚烂”很好地总结了人们对易逝的美的怜惜与向往。

但生活不是电影,我们很少有James的不幸与幸运。

当他走了,我们仍要对准天上第三颗星,用力走下去。

不要虚度一生,不要遵从所有人给你写定的剧本;发现你真正向往的。

举起一杯吗啡,向所有人干杯。

敬James,也敬所有对着第三颗星走着的,我们。

 2 ) 【Third Star】美得像一场初恋,但也仅仅是初恋。

难得今天我在写文之前先写题目,偶尔这么做一次之后才想起来这题目要配的是一部关于死亡的电影,不过也没什么所谓啦,初恋亦或者死亡,反正说的都是关于终将逝去的东西。

其实在看电影之前了解过多关于电影背后的东西并不一定是件好事情,然后再加上我抱着看缺爷的不纯动机,所在我很难控制住自己在影片开始之前就赋予了它太多的意义。

只能说幸好看过的评价是有好有坏,总算是帮助我保住了平常心和正常的期待值,换句话来说,无论你在事前做了多少的准备,这也是一部足以让你记住它的美丽的电影。

影片以星空作为开始,随之而来生活化的片段再配以柔和暖色调的光线就已经告诉你这部关于死亡的电影其实充满欢乐。

一路上有透过零碎叶子的斑驳阳光,茂盛而充满生命力的树林,欢乐无虑的乡村狂欢,奔驰在柔软草地上的骏马,甚至连那个讨人厌的小孩儿也有一对天使的翅膀,你很容易的就会相信这是一个简单的四人周末旅行,和电影主角一起忘记了这次行程的意义。

好在还有JAMES的梦境来提醒观众不要忘记死神的相伴,阴冷潮湿的空气,昏暗无光的天空,以及波涛汹涌的海水一次又一次的在梦里向他袭来,被海水淹没的越来越多而海边的那个背影也变得越来越模糊。

我不能说JAMES是一个讨喜的角色,所以我不能评判他是否幸运,但是因为病重的关系,难免会对他产生同情和怜惜,当然我不否认这其中有缺爷太美的关系【混蛋你终于说出真心话了吗】虽然这场旅行因为JAMES而进行,但是对于其他三个男孩来说,也是面对自己重新开始的旅程,在影片里,JAMES不止一次的询问他的朋友们,如果他不在了他们会怎么样,会怎么样呢?

会面对自己的女友怀孕,会面对自己睡了朋友的姐姐,会面对自己父亲的离去和继续写作事业的艰辛,但是他们要面对的事情都与JAMES无关,因为他已经离去了,纵使他希望自己可以活的更长久一些纵使他希望自己留下的印记能更深刻一些。

听上去很残酷,但却是事实。

好在JAMES也有了自己的选择,29岁真的是太年轻了,甚至还没来得及开始,所以他才会对他的朋友们说,我只是希望我能够亲自完成些什么。

虽然电影里不断通过JAMES的梦境上演海水汹涌的画面,但是出现真正的死亡却只有一次,而那一次却是出现在JAMES最美的梦境的结尾,一只白色的巨大海鸟躺在沙滩上,被冰冷的海水冲刷着支离破碎的尸体,这或者有些回光返照的意思?

而在影片的最后,同样也是有一只海鸟脱离鸟群飞离而去,其中的含义不言而喻。

死亡是影片的骨架,但是整部电影却充满了生命力和想象力充满了各种唯美而容易消逝的东西,纵然最后只剩下深深白骨,可至少曾经被温暖的体温和坚强的脉络包裹过。

电影确实是美得像一场初恋,可惜也像初恋一样经不起考验,热情而不持久,灿烂却注定肤浅,它似乎是想表达点什么,可是又显得太羞涩,它不应该留给观众太多的想象空间,而是应该一击即中直戳泪点,它给了我们太多机会去思考,反而让我们忘记了电影本身的主题,就好像我记住了那些美丽朦胧的镜头,却无法在希望哭泣时流下哐哐哐撞击心灵的疯狂泪水。

如果你想要我笑那就别在我咧嘴时告诉我死亡的意义,如果你想要我哭那就请收起流泪时的吐槽和笑语。

毫无疑问我是喜欢这部电影的,但是如果能够更加纯粹一些那我就可以更单纯的欣赏小清新的风景和缺爷的美丽了【喂】

 3 ) 告别的旅行

四个大男人的旅行,途中的笑点痛点组成一个告别旅行。

对于James,这是一场最后的旅行,对于生命的告别。

对于剩下的三位,这是一场告别过去、告别好友的旅行。

James是不幸的,更是幸运的。

他患病,但他拥有三个性格迥异,能够陪他到最后,并且尊重他的选择的挚友。

朋友们偷偷准备了烟火,却被在途中一直抱怨行李太多的Davy不小心说漏嘴了。

烟火下他们,像四个孩子,肆意的嬉笑打闹。

简单的人物,打闹嬉笑怒骂的过程,如果不是穿插着James的潮湿抑郁的梦境,我简直就认为这就是四个大男人的欢乐旅行。

然而,现实总是会到来。

缺少了吗啡掩盖的痛楚,如汹涌的海水一样袭来。

那一夜James的痛苦,让我想起了母亲。

癌症患者的痛苦,如同凌迟之刑在亲人心上执行。

这里,还想起了李香山,那个笑着为自己举行告别仪式的男人。

在某些时候,选择也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还好,James的朋友们给了他选择的权利。

不想讨论生命的意义,就像最后一句“没有悲剧”。

ps.我本尼的眼神令我沉迷[星星眼]被公主抱也那么好看!

 4 ) 宿命的旅程通往天堂

初看她的场景就感觉那里是天堂,抑或说是接通天堂和人间的桥梁,很美,很干净,没有一丝杂质,看不到天空的地方是铺满落叶的道路撒着斑驳的阳光,而苍穹之下又是广袤得没有尽头的海岸,天地间最渺小的,是四个男人信步走过的轮廓。

当然那里也有村庄,有不太讨人喜欢的村民,还有一路上的种种麻烦——这才是一次旅行,充实的让人忘了旅行的真正意义,正如每日邮报所写的: Face the death like men, with jokes, beer,and a journey。

看这部电影本来以为她会让我泪崩,但其实没有,她宁静,至冷漠的调子,把人心都压到一个不轻易感情泛滥的境界。

即使看到James——二缺——我唯一深爱的演员本色出演的那个人,看到他蜷缩在草坪上皱着眉头喝药,看到他像个年龄很小的男孩一样搭在同伴的肩膀上,看到他身体的轮廓被昏暗的水光晕染的仿佛要化作雾气消散——没人可以知道这时的他是怎样的感觉——但我都没有哭,宁静的冷漠。

这是宿命,宿命让他在生命的最后有那三个人的扶持得以一路磕磕绊绊地前进,宿命让他得以惬意地吹着巴拉方德的海风踏着巴拉方德的海水,让这个不知为什么作为他最爱之地的海湾堙没了年轻的生命。

看着他苍白的几近透明的皮肤,看着他一天天的消瘦,看着他倔强的一拐一瘸的走路,拄着拐杖走路,被人扶着背着抱着,像个年龄很小的男孩一样环着人家的肩膀让人抱着——宿命是真实的,不管是在人间,还是接近天堂。

死亡也一路相随,只是若即若离——天空颜色的变幻由浅到深,James的梦境从未停止:照不到阳光的海边,每次浪潮过后,那个高瘦的身影就愈发模糊一点。

直到最后,永久地消失了,一切,也许真的,化作水雾弥散在他最爱的汪洋里。

前一晚他疾病发作在帐篷里呻吟着“I can't breathe" Davy来回抚摸他的后背不敢停下来,那时我以为他要死了,但是没有。

在沙滩上Bill的怀里他萎靡欲睡,那时我又以为他要死了,但也没有。

他睁开眼凝视着大海灰绿色的眼眸里又泛出了光,下一秒他已经缓缓,缓缓地在海里游动了。

那时的天空不暗,但已完全是灰色的,灰的像要下雨,灰得很苍凉。

他单薄,穿着浅蓝的衬衫,以为他游不了多久就会没有力气,会回来,但他却一直,不停地游着,单调的划着手臂,只露出棕色头发的脑袋。

海很大天很高,三个年轻人很清楚地站在海滩上,但那个棕色脑袋若隐若现,仿佛越来越远,这时我开始确信,他真的要走了,这样的画面就仿佛一个已经在去往天堂的路上,留下三个朋友,在身后默默地想。

尽管后来Miles游上去追他,他也还有点力气回去,但这次真的,是结尾。

在梦境里他踌躇不定地站在海岸上,但现在,他在挣扎,挣扎着去迎接他的宿命。

Miles说回去吧,他说回去我也时日不多了。

Miles说我答应了你母亲会把你好好带回去,他说对不起了让我去吧。

Miles说你完全可以选择静静地死在舒服的床上有很多人围着替你流泪而不是让海水灌满你的肺,他说。。。。。。

我没有听清他发抖的艰难地喘着气的声音说了什么。。。。。。

但我想他的基友们,可以理解他。

我想一路上磕磕绊绊但没有放开他的基友们可以理解,他在那次旅行中说的每一个词都用怎样的心情,理解他沉海前的那一刻抬头凝望着苍穹——一只海鸟脱离了鸟群——那时候的他浅浅的一笑。

他没有死于癌症发作,他没有吹着海风在基友的怀里舒服地闭上眼睛,他把自己埋葬在海里,埋葬在天堂一般的巴拉方德湾。

Miles带回了他的身体,可能留在这里,也可能带回家乡给他的父母,然后三个年轻人回去,继续没有了James的生活,和面对一堆麻烦的事情,怀孕的女友,自己睡过的朋友的姐姐,父亲的死,事业的搁浅——但这些都与James无关了,尽管他曾不止一次地问:我不在了你们会怎么办,尽管他曾咆哮过我不想死我还想帮你们每个人解决一些事。

感觉更像:四个人逃离到人间之外,三个最终踏上返程,一个真的不留神进了天堂。

到头来,还只是一次旅行。

我习惯一路写一路看,基本上又把影片看了一遍,还是很喜欢James,也许是缺演的角色我都爱,他的羸弱,单纯,倔强,还有英伦气质,似乎都已美得不属于凡间,就像海边Miles从口袋里掏出的那片羽毛,一松手,便让天堂收回。

 5 ) 爱与尊重 自由与勇气

这是一段生命末端的浪漫之旅。

也是一段在生活迷途中逃避彷徨的焦虑之旅。

James带着三个好友上路了。

四个人一路上放肆的笑闹、拌嘴、打架、和好……温暖而疯狂。

James想要活得更久但时间已不允许,所以他想在最后的时间里说那些话,那些想让好友们各自去思考今后的日子如何去走的话,因为他爱他们。

——这是不受欢迎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无论痛与迷茫。

James想到活得更好而病痛已不允许,所以他想在自己还清醒的时候去选择死亡的方式,而不是在病床上依赖着吗啡毫无尊严的死去。

——当然好友们并不能接受,因为他们爱他,不能面对这样的死别,也不能面对James家人的毫不知情,不能面对很多很多……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死亡方式的自由,都需要勇气。

若时间凝固在四个人挤在一辆手推车上的滑行里,凝固在那些个落日余晖剪出来的身影里,凝固在马儿在草地上慵懒打滚的轻快里,那该多好。

没有病痛,没有失意。

然而时间不息。

James终于如愿按自己的选择,让海水淹没自己,并且是在好友们的送别里。

真让人嫉妒他的幸福。

如此幸福……因为他有细心照料他的Davy,因呛水不能陪他到最后一刻而哽声抱歉的Davy;因为他有陪他到最后的Miles,那个先前曾从生理上抗拒他病痛身体并不愿融入这次旅程却又抱他前行的Miles;因为他有要为他种棵树的Bill,那个果断拿起手电冲进夜幕为他找药的Bill。

因为幸福的Jemes有三个好友,鼓足勇气尊重了他选择死亡方式的自由——就像他在离开前一天,向好友们致歉表示他愿意尊重他们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一样。

这是一种如此真实而又理想主义的友谊——就像夜空中绽放的灿烂烟花,晶亮双眸中映出的温暖火焰,嬉戏时肆无忌惮的打骂笑闹,以及彼此间酣畅淋漓的抱怨和发泄……还有,海水中,冰冷的恐惧和温暖的勇敢。

 6 ) I want to FEEL fight

“我想要游泳。

就在明天,我要游到海中央,再也不回来。

我知道这很严重,但我希望你们能让我去。

......因为从此以后,日子会越来越难熬。

我现在生活的意义就在于它在吞噬我,我会迷失得越来越远,最后会满脑子只有疼痛。

为那活着根本不值得啊。

我的生命从来没有如此鲜活过,而现在,我想结束它。

我想要最终完成一些什么。

我不想听从命运的安排。

如果我游出去,让大海带走我。

这不一样。

因为这是我自己的选择。

我想要保持清醒,直到最后一刻。

我想感受些什么。

哪怕是盐水灌进肺里的痛楚也好。

我想要感受自己的挣扎搏斗。

(I want to FEEL fight.Something ...huge and ...terrifying...and brave.)"

 7 ) 窒息

久不写评,笔锋生疏,望见谅。

================================================最近遭遇或者用更合适的词来说,以旁观者的角度经历了一些事,仿佛一击响钟敲醒了沉闷太久以至于麻木迟钝的我。

朋友说,其实我挺喜欢你继续写点什么。

心里不禁也暗暗赞同,是啊,也该转转脑子提笔写点什么,思维活动不能就这么被永远禁锢在140字的微博时代。

所以,那么就来写写你吧,BC,又或者说是,JAMES。

下笔之前还是思索了挺久该如何起头表达我对你在这部电影中的喜爱之情,许久未果。

也许是太过完满反而找不到适合的词来叙说。

兴许是女性导演处女作的关系,通篇处处呈现出一种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温柔,绚丽夺目的景色之下,开始那稍许温吞悲伤的叙述,可其中也有那么几份浅浅的微笑之处。

偶尔含蓄地小小的留白,又或者突然大胆而直接点破死亡这个过于沉重而宽泛的话题,配上那星星点点深邃的音乐,这一切正如一位豆友所说的那样,在所有的电影类型中,这一类最能代表我的泪点和笑点。

一场以生命终结为首尾的大背景下,你和你的朋友们去你最喜欢的地方渡过最后的日子,我想,这对于一个即将走完人生尽头的人来说绝对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死亡很大,人类很小。

你抱怨着,我的压力,是时间,从前太多而现在太少。

坐上去往目的地小车上,你探出窗外对着朋友的摄像机笑的像一个孩子。

故事就这么平平淡淡地拉开帷幕。

没有韩剧的撕心裂肺,没有日剧的积极励志,更没有美剧的惊心动魄,可却正是这种平凡和真实却实实在在地触动了我。

有那么短短的一幕一直印象深刻。

你坐在朋友们自制的车上戴着小礼帽滑翔在草地上的那一刻,风,笑容,身边朋友不断的欢呼声,纵是不久即要阴阳两隔,我却在一个即将死去人的脸上看到了再鲜活不过跳动的生命。

这也许是这部电影的特色之处,以一个小小的切点切入,点到为止。

在这部以死亡为主题的电影里,它或许更多的从不同细小的角度探讨了其它的东西。

例如生的意义,例如友情,例如适时的放弃。

后来,我终于醒悟有那么一个词可以用来表达我对你的喜爱。

我想是窒息。

仅仅是你用你那低沉好听的声音说我的人生,没有悲剧。

又或许是你看着朋友们精心暗暗准备的烟火时那满足的笑容。

更有可能是你望向独自飞翔的海鸥后沉亡大海的勇气。

这一切就足以让我心动地不由窒息。

最后,还是不得不题外话说说BC精湛灵活的演技和天生所具有的那种纯真感。

若不是夏洛克我想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兴许这一辈子也不会知道遥远的英伦岛上有这么一号人物存在。

包括我。

可之后欣赏了他的其它作品,例如此部,又例如倒带人生,霍金等,或许更能感受到他极其善于用一些极其细小的表情和动作来诠释一个角色的性格和经历,外带他那极富魅力的声音随着感情的变化时而低沉时而高昂绝对是添彩加分之举。

也正是这些细碎的小特色不断积累起来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而不矫情的人物。

最后的最后不得不吐槽一句,他确实再适合不过这种跌宕曲折的苦逼角色←为啥我每次都喜欢这种苦逼脸。

 8 ) 最近英国电影中一个比较有英国味儿的

在倒霉透顶的英国阴雨连绵里,写着关于别人的苦大仇深的研究文章,忽然心生厌烦。

这都是为了什么呢?

学者造了一堆一堆的纸,老天爷连个笑脸都不给么。

于是愤然抛弃书桌,躺在床上,看了这部死去活来的电影。

故事讲的是主人公James得了癌症,三个朋友为了满足他的心愿带他去看他最喜欢的海湾。

几个人一路上经历了微不足道的千辛万苦,最终帮着他还了愿。

这电影太英国了,基本上就是不断地筑台不断地拆台。

本来是要死要活的事情,几个人一路上嘻嘻哈哈,James好不容易谈点正经事,刚端好架子,不知谁咯吱了谁,人生大义就成了鼻涕泡儿。

正当几个人在升空的焰火里露出纯真的笑容,倒霉的事儿就发生了。

其中一个人对其他人的不小心气愤不已,一脸严肃地批判,其他人却笑得前仰后合,让他有气没处撒。

直到最后的结尾,James义无反顾地游去,朋友纷纷脱衣下海追随他,海水、天空、音乐、几个人的身影都多么地壮观啊,本以为电影就这样大义凛然地结束了。

嘿,其中一个脚居然抽劲儿了。

我最喜欢的镜头,其中一个朋友说出自己的女朋友怀孕了,心中郁闷,又受不了朋友们的“良言相劝”,把几个人带了一路的James的树苗挥舞着扔进了大海。

想到他们废了这么大的力气把这棵树搬到这里,这可是James的命根子,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进了大海。

乐坏了我了。

整部电影笼罩在英国阴雨连绵的天气里,看完电影,望着窗台上开始长出的霉,真是从里到外都湿漉漉的。

哎,James最后还是死了,这还是很让人悲伤的结尾,虽然死得其乐。

凡是涉及死或者安乐死的电影,总忍不住问一句:电影说明什么深刻的寓意?

想了半天:死亡是永恒的,人的喜怒哀乐是无常的。

别装了,爱谁谁吧。

英国现代题材电影的那个味道,看屎壳郎就要爬到沙堆尖儿上,啪地掉下来那个幸灾乐祸的快感,在别的国家电影中比较少见,而且很多观众并不喜欢。

这样的英国电影还就得就着倒霉天儿看。

以后再下雨心情不好的时候,就看看这样的电影。

唉,查了一下天气预报,雨还要下到下星期三。

 9 ) 所有的期盼统统变成遗憾 [猫]

电影从一开始就告诉你事态有多残酷:开篇近距离拍摄的除草机翻动杂草的镜头画外,詹姆斯(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饰)在阴沉、压抑、不祥的音乐下,冷冷地说:今天我满二十九岁,活不过三十岁咯。

散乱飞落的杂草,正如生命之隐喻。

接下来,他局外人一般介绍他的家人,以及将陪伴他去他最爱的巴拉方德湾的三位好友:戴维,失业后就一直帮忙照顾患癌症的詹姆斯;比尔,有个鸡肋女友和枯燥无趣的电视业工作;迈尔斯,十六岁那年作家父亲死于癌症的虚无主义者。

将死之人,容易看到生命的局限和无奈,容易疯狂。

这些年我看过不少“绝症公路片”,最忧伤的是《去往蒙巴萨的单程票》,最难受是这部,因为它讲的是处于尴尬年纪的男人。

詹姆斯因为癌症病痛,每天靠吗啡度日,文艺青年的大脑因此更加活跃——时常出现略带梦幻感和沉重感的詹姆斯视角镜头——让他直言不讳地揭穿朋友们的生存谎言。

他认为,男人应该有冲动去做一次真正的历险,可是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白日梦都变成了幻想,不再有实现的可能。

这个时间点,也许是莫言得诺奖,击碎所有小文青想当中国诺奖第一人的狂想,也许是绝症,也许是“三十岁”,正如《三十岁》这首歌里唱的,“所有的期盼统统变成遗憾”。

这四个伙伴就是处于这一尴尬年龄的四种代表。

在篝火边仰卧谈心的那个夜晚,他们讨论死后之事,同时流露出各自的价值观,铺垫剧情将揭示的各人困境:詹姆斯幻想自己死后仍是一团恒定能量在宇宙间跳踢踏舞——怀抱诗意的梦想、渴望不朽却难逃劫数;戴维说自己需要信仰,比如信神——不敢说出内心想法,没有个性,在照顾友人的“被需要感”中获得存在价值;迈尔斯说,死后就是腐烂,我父亲死后我就这样想的——虚无厌倦,说话含讥带讽,为作家梦失落,连朋友的病痛都不敢面对;比尔相信佛教轮回,或者价值在子女身上实现——野外摄影师的梦想已化为泡影,早无爱情的七年女友怀孕,人生将错就错。

无论哪种价值观,都是内心懦弱的投影,而詹姆斯只能含泪面对朋友们的遗憾人生。

没错,詹姆斯是个很有掌控欲的人,他看不得朋友们浪费人生,但这场旅行也让他明白,戴维要如何继续生活,迈尔斯要不要承担起他的激情之责,破坏詹姆斯姐姐的家庭,然后娶她,比尔要不要离开他女友,他都看不到也控制不了,他曾为此害怕,如今却感到安慰。

自我,其实没那么重要。

好好死一场,成了他唯一的执念,他选择游到巴拉方德湾中央溺水自尽,懦弱虚无的迈尔斯则见证了他的死亡,亦有成长。

“第三颗星”,意指去彼得潘那个永无岛的路途(用错典故也似象征“逃避成长”之荒谬)。

实际上,他们不得不面对“成人”事实,去野外也不敢如约不带手机,这一现代通讯方式象征他们想要逃避却又割舍不掉的社会关系。

徐徐推进的情节冲突和对话,让我们慢慢窥见四个男人的内心和友情关系,随之触动。

本尼迪克特将一个患癌症的濒死之人表演得非常真切.无论是摇动的镜头还是水下摄影,都很美妙。

本文发表于《环球银幕》2月号“小剧场”。

 10 ) 让我举起吗啡,同所有人干杯 (严重剧透)

【告诉我,你怎样去生活】借用了阿婆的书名,因为Third Star讲述的正是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James做出了自己的生活抉择,并且利用自己选择的最后之路来质问三个好友:告诉我,你怎样去生活。

说“质问”显得James上帝视角,正如朋友Miles骂他时所说“癌症并不是极端自我主义的借口”,当然,他不是极端自我主义,他只是在生命即将走向尽头之时“思考并且阅读了很多”,可以说,对朋友们的“质问”是他最后的“矫情”。

影片用了主人公的独白来开头,“The one thing about life is——”,BC饰演的James连说了两遍,但都没说完,这已经暗示了他自己的结局,如果你刚巧知道后半句,就会理解James为什么接着发出那种不甘而又无奈的笑声,这句话完整的是“The one thing about life is that one day you'll be dead”。

生命中确定无疑的一件事情是你终将死去,可是通常人不会知道“终将”二字代表的是哪天哪个时间范围,而刚满29岁的James,他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未来——活不到30。

于是他对自己的最后人生做了一个抉择,他要带三个好友进行一次公路旅行,到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巴拉方德湾去。

他想在临死之前和朋友们好好谈谈“应该怎样去生活”,同时,他还藏着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则是关于他自己的生活。

通过James的独白,我们大致了解他的三个朋友:失业后一直在照顾他的前公关基金头儿Davy,在电视台工作、与女友关系困扰的Bill,想成为父亲一样的作家的Miles。

这些名字前的定语,就是James想通过公路旅行来解决的问题。

对于Davy,James的质问是“你究竟想要什么?

不是关于生活发了什么样的牌给你,而是你觉得哪手牌玩起来安全?

”;对于Bill,James的质问是“你为电视台拍片,和不那么喜欢的女友合租,都是为了偿还抵押贷款,你变得越来越模糊平淡,为什么你不按照自己实际上的意愿做事情”;对于Miles,James的质问是“你为什么生活在总想赶上或者超越父亲的压力下,我又为什么不如你,我也能成为作家”。

告诉我,你怎样去生活?

他们都做出了选择,Davy当然会在James离去后重新寻找工作,问题在于,他会找到自己玩起来觉得安全的那手牌吗?

Bill带着责任感选择与怀孕的、自己不那么喜欢的女友继续生活,能快乐或者顺利吗?

Miles的书能得以出版吗,以及,Miles也有秘密,他和James那个已婚的姐姐会有美满的结局吗?

这些问题都还没有答案,但你可以决定你怎么去生活,并“stick to my decision” (剧中Bill语),无论痛苦还是充满希望。

对于时日不多的James而言,The one thing about life不是one day you'll be dead,而是you're dying,在所剩无几的日子里,他选择要自己亲自去结束一件事,那就是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结束生命,他不要缠绵病榻,不要被疼痛蚕食,这并非懦弱而致,他要选择自己的死亡方式,到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到巴拉方德湾去“感受那种巨大的、可怖的、充满勇气的与海水搏斗的感觉”。

其实,这个抉择本身,就是巨大的、可怖的、充满勇气的,这就是James告知我们的——他的生活。

【病痛袭击我,承受悲剧的是他们】James在滴答声倒计时的余生里,除了希望在临死前引导朋友们去思考怎样生活,同时,他不希望孤独地死去,他希望有朋友的陪伴,于是,正如他在剧中的台词所言:病痛袭击我,承受悲剧的是他们(The sickness may be mine, but tragedy is theirs),——他的朋友们,眼睁睁地看着朋友在自己面前“自杀”,不仅无力去阻止,还要痛苦地伸出“援手”,助“自杀”一臂之力。

其实,客观地看,James对朋友的那些说教,台词上实在软弱无力,关于生命的那些阐述——能量恒定、人生轮回、生命延续,信仰什么,想要什么、以及不想要什么,都是些毫无新意的重复前人的话,没有让人为之一震的启发。

意外的收获是,在这个说教与反说教过程中引出来、在进退两难的抉择之间所展现出来的四人之间的情谊,深深地打动了我,看完影片,我完全理解并且原谅James那些无理的、显得自以为是的质问,而羡慕他所拥有的友谊。

它所展现出来的友谊,并非毫无保留的无私的付出,并非真空的不顾事实的奉承,并非炽烈的洋溢的无比热情,而是那些朋友之间的争论,那些稍带恶意的不满,那些毫无恶意的欺瞒,那些因为友情而产生的同情,那些酣畅淋漓的彼此倾诉,那些毫无顾忌的嬉笑玩闹,那些抱怨却又不悔的相互给与,那些打完又和好的幡然醒悟。

而最终的高潮,是那些进退两难的、痛苦的、而又不得不的抉择。

在目睹James经历的究竟是如何非人般的疼痛折磨后,他们对于阻止James变得颓然无力,他们心如刀绞地尊重了他的选择,陪着他游向海中,帮他“自沉”。

这几个朋友,比起James,我不知道究竟哪一方更为勇敢。

他们也并非不怕,Miles在水中如孩子般对James祈求说:“我们回家好吗?

”,他带着哭音说“James,我好害怕”,然而他最终还是做了,亲手把自己的朋友按在水里,因为James说“我不想一个人,求你”。

而Davy,那个对James最为照顾的好心肠Davy,那个对James说“你伤了我的一片赤诚”的Davy,那个对朋友“他需要我,我就在那里”的Davy,那个差点溺水而不得不在Bill的帮助下返回岸上的Davy,他唯一能做的,是对着自己无法陪着最终走向死亡的James哽咽着喊“对不起,对不起”。

而Bill,那个被James教训“生活越来越模糊”的朋友,他似乎也是James的三个朋友里面目最模糊的一个,他不能像Miles那样,由于经历了恶心、震惊、逃避到挣扎、接受与剖白而变得鲜明,他也不如Davy那样,因为带着些许的抱怨却无悔的婆婆妈妈的照顾举动而变得突出,他只是默默地推车,默默地背人,车坏了他来修,半夜里发现吗啡遗失了他最有决断返身就去找,他想出烟花的点子带给James无比的惊喜,不相干的人打架他也要去劝,Davy说他“就像一只阿尔萨斯犬,似乎人人都会爱上的那种人”,而被病痛折磨得奄奄一息的James走向海里之前,死后的James回到陆上之后,始终,都在Bill的怀里。

(怎么能说这三个人不像是James的“好”朋友?!

)James最后的独白说“我的人生,没有悲剧”,他的悲剧,由朋友们帮他承受。

【我会成为一个特别的人】(以下含HC成分,不适者请扶墙袅娜而出)也许是因为碎草在隐约可见的墓碑之间纷飞的画面,也许是因为急切中带着重击的音乐节奏,但更也许,是因为BC演出的James那副病怏怏的面容,衬着他低沉浑厚的声音说“我是James,我今天29岁,活不到30”,是因为他穿着那身西服坐在桌子旁瘦骨伶仃的模样,是因为他斜弓着背脊、拄着拐杖从桌边站起的孱弱背影,影片一开头,就让人忍不住喉咙有些发哽。

BC是个浑身都能演戏的演员,肢体以及各种小动作不必细说,尤其是他的眼睛,导演和摄影似乎也很钟意他的眼神表演,给了很多镜头:和父亲拥别时眼里的忧愁;和母亲拥别时眼里的不舍;和姐姐拥别时的欲哭;坐在汽车里驶向自己抉择的生活时眼里的期待;露营中Bill教他扇火时眼里的晶亮;突然接到半空里飞来的一支“Angel”白羽后抬起头来看着Miles时眼里小小的震动;在夜空下的沙滩上询问Davy对生活的想法时眼里充满的“爱意”(请别误会啦);望着夜空谈论天国和佛教时的些许迷茫与若有所思;看着礼花绽放时眼里的愉悦却又感伤;被吗啡带来的幻觉折磨时眼里的不知所措;清晨醒后蹲在草丛里时眼里的不甘;在Miles打断自己质问Davy时眼里的不屑;质问Davy时眼里的恨铁不成钢;得知Miles和姐姐的关系时眼里的震惊;在说自己要去游泳时眼里的请求;当然,还有无数次病痛来袭时双眼漫溢的惨痛。

而他最了不起的一点是,James这个角色实在不讨好,像个“病态白人版奥普拉(sick-white-Oprah,剧中Miles语)”般叨叨叨叨,最悲剧的是语言还基本不出彩,可是BC就有这种本事,演出完自以为是质问完这个又教训那个后,最终你会觉得他如同一只眼神湿漉漉的小狗,让你怜爱得抓心挠肝,伤心得如鲠在喉。

BC以数字化时代的福尔摩斯这个角色走出腐国,为我们所熟知后,回头去看他早年的影视作品,无论是打酱油,或是副主角,还是挑大梁,居然都是些非常成熟非常优秀的表演(尤其是霍金),他在舞台剧里积攒下来的经验或许帮助了他,均为演员的双亲或许给予了一定的遗传,但更多的,我想是他对每个角色倾注的感情与思考,最著名的例子,是记者在福尔摩斯片场采访他,与几个月后采访时见到的他判若两人,记者后来才明白,上一次采访时的BC还陷在角色里没有走出来。

《倒带人生》里BC饰演的作家,也即该片编剧本人,某天突然发现BC不仅穿着跟自己一样的衣服,连动作也跟自己惟妙惟肖,才突然醒悟过来这“混蛋”一直在偷偷观察自己,他对角色倾注感情与思考,用“心”去演戏,这从他对记者的一次说话也能看出来,他说,我不得不减少舞台剧表演,不仅仅是金钱上的原因,而是精神上和身体上的考虑(not just fiscally, but mentally and physically)。

很不幸,我只看过BC的两本舞台剧,但能找到的影视作品,除Small Island外,都已观看,看得出来,他在出演每个角色时的认真与天才(当然,他的天才可能来自厚积薄发),他从不重复自己,他的角色们,仿佛来自不同的表演者,我不想去挨着道来,只想用一句话来赞扬:每个角色是每个角色。

在商业化最高、票房至上的今天,腐国那片还有一大堆坚持着“真正”把表演当做文化、当做艺术来经营,来思考的工作者,BC成长于这样的氛围。

优秀的公学教育,曼大的戏剧学习,伦敦音乐戏剧学院的进修,各种舞台剧的表演,造就出来的BC,是一个演技出神入化、头脑大智若愚、工作吃苦耐劳、外形美貌气质、着装有二有范、内心文艺傻气、声音低沉性感、语言丰富唠叨、行为绅士疯癫,无数优点集于一身的白马(脸)王子。

这位名字和脸一样长的——啊,我矫情地真不想再次用“王子”这个俗气的名词兼形容词——,我不知道今天的他算不算已经大红,但我坚信,不久的将来,他会大紫。

那是他的绝大多数影迷剧迷乐见之事,然而,对于他们来说,最大的遗憾是,再也不能像不久前还能做的那样,在他独自从剧场后台里走出来去取大型机车以回北伦敦的家时,能够靠近他,递上一条润喉糖,顺便拍下看他换衫的福利。

剧中的James,在发火时说:“我本来可以成为一个特别的人”,而Benedict Cumberbatch先生,他已经成为了一个特别的人。

《第三颗星》短评

补签结尾自沉深海心痛到窒息

7分钟前
  • spoon
  • 力荐

这应该是我最讨厌的那种电影了吧 想走温吞收敛挂 但是却没有足够优秀细腻深刻的台词和剧情去支撑 最后效果就是冗长无聊又装模作样

9分钟前
  • Weico
  • 很差

没有惊心动魄,但每一个人物的表情,每一个镜头都细腻到让你动容。

10分钟前
  • 碟恋花 红颜劫
  • 还行

还是没明白想表达什么。在朋友面前选择死亡是为了什么

14分钟前
  • weiviva
  • 还行

可能观影过程不连贯,做披萨收拾韭菜烤饼干的间隙,断断续续三天才看完。因为BC才找到的,可是觉得太突出BC了,虽然他是主角,他也演的好,但是剧情就单薄了点,强弱就不平衡了。不过是女导演的处女座就可以理解了,她只要突出自我,有瑕疵更有回味。

16分钟前
  • 雲苍白浅影长
  • 还行

"你说北欧是我们的终站,很浪漫的想法。"可惜这只是首歌,活着的,还该活着

19分钟前
  • with
  • 力荐

一朵大清新,不能忍

23分钟前
  • Ky!on.
  • 很差

本尼在角色弥留之际演出了一种新生儿的纯真。如何尊重亲友死亡意愿真的是人生最痛苦难题之一,在一个人的终点一群人的起点,高举吗啡向你致敬。

27分钟前
  • Meraki
  • 推荐

缺绝美。军大衣哪买的?缺你上街就像主角这样打扮不就行了吗!中产阶级必有一女叫Chole。J.J长得一丢丢像Pace,声音也像,不过沙哑了几个调门。等等,是像裘德呀!车也不错。渡口大爷好熟!英国实在好风光捏。

29分钟前
  • W
  • 还行

just let me go..其實我不太感冒這種片子,,可惜最後還是沒忍住淚崩了..T___T

31分钟前
  • 阿~阿袁
  • 还行

文艺老清新专属,老子理解无能,卷福的粉丝太没有节操了

34分钟前
  • ___MR.Louis
  • 较差

实乃作风光片而已。

36分钟前
  • 豆友2174522
  • 还行

不喜欢一个演员,果然就无法看他主演的电影。

40分钟前
  • 坐好我要起飞啦
  • 很差

结尾那个泰坦尼克号式自杀深深的桑害到我了……我绝对不能忍受好朋友这么死在面前的。你是走的嗨皮了但是对朋友来说是一辈子的阴影好嘛!顺带一提二缺你去演点正常角色(生理心理一起正常的那种)吧普利斯。每天看着你们这些文艺基佬放着正经基片不拍天天挑战自我日渐变态真的让我好疲惫= =+

44分钟前
  • 黄青蕉
  • 还行

总有一天我的生命也开始倒计时。我希望那一刻我想的不是解脱,而是新的冒险。他说他想要更多的时间,可是他自己缩短了它。过好今天才有明天呀。

47分钟前
  • 牛衣古柳卖黄瓜
  • 较差

最后这自杀式的溺毙令人不解,至少我是永远无法承受好朋友以这种方式死在面前的,一辈子的阴影。唐顿的老爷演了个寻找棕色达斯维德手办的疯子←_←缺爷演不正常人类总是很出彩...

49分钟前
  • AshtrayGem
  • 还行

太烂了。从一开始就波澜不惊,到了一半看不下去。要不是因为BC鲜有的英俊的脸,根本不会看到一半。

51分钟前
  • stan1017
  • 较差

英国文艺片啊,要不是有任务我才不看呢

52分钟前
  • 米饭
  • 还行

BC在这里面柔弱的美啊,而且他是不是拍完这个之后就拍sherlock第一季所以第一季里那么瘦。又,才发现jj field这个撞脸帅哥啊,完全就是裘德洛,抖森,年轻唐尼的结合版,他的声音还很特别

54分钟前
  • ashmiss
  • 推荐

好可爱的一群人。

55分钟前
  • Memento Mori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