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间看了这部片子,没有什么特殊的目的,甚至不是为了看电影,而只是一个不经过思考的动作。
这部片子同我一样,是不经过思考的真实的人性。
从情节上来看,我对此片并没有什么好感,它只是出乎意料得简单。
而且此片太多的地方拖拉了,只是一个空空的镜头,算不得写意。
但这种处理特别适合播放在空荡荡的电影院。
星期一的下午电影院四场连放,十块钱。
面对这样一个大荧幕,只有不到二十人散坐在各方。
有双双对对的情侣,有寡寡郁郁的闲人。
带着不会思考的心,看没有修饰的电影。
(特别提醒:影片中有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的镜头。
)
经典 让人深思 深有感触
在我心里,爱情电影,总是要有鲜亮的色彩,欢快的音乐,醉人的美景,浪漫的爱情。
而《适合分手的季节》却在飘雪的冬天,灰灰的海滩,漫漫的山路,简陋的门窗,静静的特写,让我真正感到寂静的美。
电影中大量运用人物的面部特写,开场镜头停留在芭拉的面部三分钟之外,她的痛苦,不舍和欲哭无泪的表情让人感动压抑。
然而,当快到结尾时,她来到了LSA的房间,讲自己美妙的梦时,眼神飞扬,心情愉悦。
而且最后,仰望飘雪的天空和远去的飞机,镜头又落在她的脸上和那滴流下的泪。
对故事情感的描述,用我的文字真的无法表达。
但我心里真的能够感受得到男主角的纠结。
男人想过去就过去了,不要再纠结那个情人,因为在我心中你的位置最重,没有你的日子我的是寂寞的。
我千山万水来找你,只求你和我一起回伊斯坦布尔,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而女人虽然看穿了他的心思,但仍然纠结一句话,没有我的日子,你是否去找过情人。
男人累了,走了。
而女人再来的时候,似乎更晚了。
这种纠结,谁能理解?
故事大量地对照,用情人的笑声和妻女的眼泪来对比,用同事的爱情和男人的孤寂来对比。
影片中最美的一幕就是妻子去片场,留下男人孤独地站在桥上,乌云,大雪,长长的桥,男人,背影。
浅谈《适合分手的季节》中一些具象化的事物 倔强的猴子 2016·8·22 先大概讲影片内容:男主是一名大学老师,女主是一名剧组美工。
夏天一起散心旅游,两人相处很难受,就分手了。
分手后,男主一个又感到孤独寂寞,找上了旧情人。
可是心里还是忘不了女主。
冬天的时候去追回女主,最后两人还是分开了。
《适合分手的季节》,这是台湾译名,很文艺很准确,影片与爱情、气候有关。
影片一开始的几个镜头就看出,两人的感情有很大的问题,但彼此还是勉强在一起,得来的结果是,两人都很难受。
女人是最敏感的,前几组镜头都是从女人的视角来展现,两人在一起的镜头只有一个,要不就是两人虽同框,但男主近实,女主远虚,景深很大;或者反过来;还有就是分切镜头,男女不同框。
这种镜头与镜头之间带给人物之间的疏离感,这也许就是镜头语言的魅力所在吧。
影片接下来是跟随着男主的视角讲述。
男主是一个固执、自私、刻板的大学老师。
相对女主对于这份爱情的包容、隐忍,他却是率先提出分手,奔向自己“想了多年的一个人旅行”。
冲突是生活的本质,人同样处在冲突、矛盾的状态之中。
女主的离开,并没有给男主带来期待中的自由舒适,反而像只离群的“蜜蜂”,感到的是孤单与寂寞。
抽象的情感与意境,是通过具象事物传达出来的。
“一只蜜蜂”可能还不足以彰显它的魅力。
在展现男主粗暴的征服欲望时,其强烈的视觉符号的是一颗变味的“豆子”(那零食可能不叫豆子,没关系,我就这样叫它吧。
) 男主幽会旧情人时,两人的关系中,男主处于弱势。
他的旧情人不断发笑,暗有嘲讽之意。
尤其到男主吃着豆子说它变味了,女方说,那你别吃啊。
很显然,激怒了男主。
男主拾起掉落地下的豆子,执意拿给女方吃,被一把打落。
接下来便是男主开始粗鲁的征服女方。
男主再次拾起掉落的豆子给女方吃,两人的关系对调了,男主处于强势。
“豆子”在这里完成了多重功能,不单单是征服的象征,又有两人身份与关系的指代。
男主踏上追回前女友的时,买了一个小的音乐盒。
旋律是单一的。
音乐盒的旋律直接接到男主在多方打听前女友剧组下落。
这时音乐的意义可以作为一种追寻过程中美好的期许。
但是它的旋律又是单一的。
它赋予的含义是一成不变,更多的理解为男主性格的一成不变,暗示两人的关系不会有任何改变。
男主拿着礼物找到前女友,说自己已经改变了,想和她结婚,让她快乐。
可是两人早上起来,男主还是和以前一样,不曾改变。
甚至他不惜说谎来挽回前女友。
其实他只是想解救自己一个人的孤单寂寞,不惜用两个人的痛苦作为代价。
男主是极具普遍性的一个人物,就像我们每一个人。
我们自己总是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冲突的状态之中。
我们会想拥有一个面朝大海的房子,平静的呆着;可是过不了多久,这种生活又会让你觉得无聊,内心又把你拉向对另一种状态的期待。
关于男主与女主两人的关系呢,正如影片中两季节,一个是夏天,一个是冬天。
非要对等起来,男主是火爆的夏天,女主是多雪阴冷的冬天。
原本就不合适的两个人,最终分开也许是最好的结局。
该片相较于类型片而言,人物少了生死的抉择,却多了份生活的真实。
这种真实不是说对于生活的百分百还原(如果是这样,那还要电影干嘛呢,直接生活不就好了嘛),它是对于生活的汲取、升华。
这样的影片更具生命力。
他是太阳,她是月亮。
月亮朝向太阳的一面很温暖,背着太阳的一面很冰凉。
视线里只有她的时候,日食发生了,永恒的石柱和白晃晃的沙子也透出荒凉与哀伤。
镜头里不见她的时候,月食出现了,夜色里唯一的亮光被吞噬,只剩下欲望和彷徨。
太阳可以有很多颗卫星,而从标准的轨道来讲,月亮甚至都算不上,因为她还要为来回晃荡着去拍地球各角落的外景这种无趣的工作,而跌跌撞撞。
他撒谎说他会改变,怎么可能,他永远是自私的恒星,闪耀他锋利霸道又冷漠的光芒。
她撅着嘴哭喊她要逃离,谁又能相信,柔弱的戴安娜会逃得出阿波罗强大的引力网?
深夜里她熬不过挣扎,重新沉沦。
他拂晓时从容撤离,守时地从另一头升起,仿佛无声息地抽了她一记响亮的耳光。
于是,她只能无奈而又不舍地,看着他坐的飞机慢悠悠地侵略她那布景的天上。
于是映着漫天飞雪,一行眼泪溢出她的眼眶。
看到这部电影的片名时,心里咯噔一下。
适合分手的季节,怎么看都太符合心境了。
以前我常常想,燥热的夏天,连空气都漂浮不定,况且两个人黏在一起也不凉快!
太容易说分手就分手了。
不是夸大其词,气候对于人的影响是确实存在的,就像有的人一到雨天就心情抑郁,看到晴天心也跟着阳光明媚。
去年夏天,我很长一段时间囿于“夏日综合症”,说来也挺作的,也许这个名词并不真实存在。
于我,它的主要症状是心情忧郁,烦躁,食欲下降,经常哭,对很多活动丧失兴趣,甚至连谈恋爱都兴致缺缺,不止一次说不如夏天我们就分开吧,等到秋天再在一起。
均被无情驳回。
那时候就觉得,夏天说分手,还挺在情理之中的。
冬天那么冷,牵手拥抱都能取暖,谁舍得分手呢。
影片一开头,是夏天,妻子陪丈夫在烈日下的古迹里拍照,原来丈夫是大学建筑系的老师。
前景,后景,虚化,妻子默默流下眼泪,基调已定,这段关系充斥着悲伤和绝望。
汽车里呼呼大睡的丈夫,旅馆里敷衍的妻子,餐桌上的冷嘲……他们已经无法正常沟通交流了。
许是妻子在赌气吧,因为察觉到了丈夫的不忠。
然而提出分手的竟是丈夫,也许他再也不想容忍妻子的阴晴不定和忧郁。
季节流转,到了簌簌大雪的寒冬,丈夫乘飞机来找妻子,为她准备精巧的小礼物,言语温柔,诚心认错,说他已经变了。
妻子假装不为所动,却躲在车里失声痛哭。
太能理解了,从夏天到冬天,她一定没有少哭过,委屈,愤怒,悲伤,心冷,自尊,不舍……为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触。
她没有坚守自己的底线,选择原谅,来到丈夫的旅馆共处一夜。
第二天清晨,她兴高采烈地和丈夫诉说昨晚的梦境,笑容纯真,可是换来的竟然是丈夫不痛不痒的一句“你什么时候走?
” 妻子的笑容僵住了。
“你不想错过上班时间吧?
走吧,我请你好好吃一顿早餐,我可以从那里去机场。
” 如果我是妻子,我会想什么?
“我以为我们已经和好了,为什么一夜过去又恢复原状了?
难道不是你自己说的你已经改变了吗?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结局的不完美,就去质疑他所说的话是假的。
人在动情的时候所表露的情感都是真的,只是在那样特定的氛围甚至气候之下,他感动了你,也感动了自己。
他也以为自己已经变了,可是在重新得到你之后,发现这并不是他的初衷,可怕的婚姻的窒息感卷土重来,他始终都是一个自私的男人。
四季不会停歇呀,春花秋月夏荷冬雪,人间四季都是好时节,情不知所起,不知所终。
原来分手这件事,不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也不在乎没有你的陪伴,冬天会不会更冷。
从盛夏到隆冬,有怀念,有犹豫,可是最终还是错过。
生活的过于自我的Isa,甚至在最后,嘴里口口声声得说着我已经改变,我能给你带来快乐的他,仍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劝Bahar放弃工作和他一起回去。
是我,一样,再痛,也不会回头,因为这仍是一个可以预想的将来。
他其实根本没有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做改变。
甚至他根本没有试图去了解过Bahar的低落和失望。
镜头很漂亮,近景和远景在虚虚实实中变幻,还有最后,雪花一朵一朵落下,漫天的雪花,不远处的村落,以及Bahar低低的饮泣,淡淡的忧伤和无奈。
最终,还是结束了。
灿烂的光试图穿透古迹,照亮女人、男人不再坦诚映照彼此的心河。
躲在阴影中,站在高岗上,女人注视、遥望着她似懂非懂的爱人,默默泪滴流淌在苍蝇的嗡嗡嘤嘤里。
汗珠、梦魇、爱人、分手亦是朋友的谎言,一对貌似恩爱的夫妻,一段度假的全部曲目,在飞驰的摩托车上,因女人捂住男人眼睛,想要一同赴死的疯狂举动,余留的爱被痛苦的汪洋冲荡殆尽,提前结束了它的演奏。
妻子随电视剧拍摄组离开伊斯坦布尔,丈夫继续留在城市做他安稳的教书先生。
丈夫开始重新幽会旧情人,释放着偏执的征服欲望与空洞的痛苦。
激情、欲望、占有都不是爱,空虚得让男主人公愈发迷茫无助。
在重新找回妻子的道路上,再次撒谎,再次摇摆,再次感受无法纠正的“不和谐”,同时又体悟到爱、等待、希望,与割舍不掉的忧伤,爱情与婚姻随飞过头顶淹没在鹅毛大雪中的生命过客,远走了。
而这样一部幽怨地讲诉“分手”故事的电影,正是来自土耳其导演锡兰06年的作品《适合分手的季节》。
如若真心赞扬某位影人,或许避开“传承”或“巧仿”的同比,更具有敬重与表达其不可或缺的意义。
但对一些比较神秘且低调的人,总会觉得评论不够生动饱满,触不及面目,就拿土耳其导演努里.比格.锡兰来讲,举出电影《五月碧云天》《远方》《三只猴子》加之这部《适合分手的季节》,再谈到欧洲电影奖、戛纳电影奖,伊斯坦布尔电影奖等等,还是没有介绍凯瑟琳.毕格罗时,引前夫卡梅隆、奥斯卡《拆弹部队》来得深刻,令人过目不忘。
显然,有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锡兰是戛纳的宝贝,不是好莱坞的宠儿。
他致力于民族文化生命的雕塑,而非立足在影视商业帝国竞赛。
作为个人对艺术存在方式的不同追求,商业与文艺宣传效果的差异,总之,能深刻记住锡兰部部精心的代表作,竟也会不在意幕后的他是谁,成为无奈的遗憾,始终在影迷心中存在模糊不清,找不到扶墙的眩晕感,这也是能够理解的自然现象,名利与贡献不是一个概念。
所以在谈及他的作品时,每每乐此不疲,从头到尾再絮叨一遍,讲他的电影风格,与亚历山大索科洛夫并论,并不由自主地拿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等顶顶大名荣耀锡兰的门面。
不管怎样,看起来,很多影迷愿意折服于他编、导、摄、演多栖才华,盛誉他特立独行的世界独立影人身份,哪怕他就如媒体所言是位大器晚成的电影界“孤狼”一样的大叔,对他的喜爱之情应该是发自真心的。
选择看《适合分手的季节》,多半是好奇锡兰担当主角,镜头前的直观形象了。
笑起来英俊腼腆,板起面孔冷漠刻板的锡兰,想不到是有做演员的天赋的。
而演绎方面的才华,丝毫不影响他编剧导演的能力。
99年的《五月碧云天》,锡兰回到故乡请来双亲隆重助阵这部真实人间醉人的“碧云天”,到06年自编自导自演的《适合分手的季节》,他迷恋长镜头的风格未变,却多了内敛的沉淀;画面灰色意境未变,却多了跳跃的春山黛点;谱写故事情调未变,依然倾向自传体视角,且多了成熟现实的气息,而时间过滤走的遗憾,显然,也并未摧毁锡兰的电影人未来。
若比较“五月碧云天”与“适合分手的季节”,我的确更喜欢早年锡兰张扬释放华丽才情的做派,或许充满诗意的图画是最直接吸收灵魂的磁盘,在这一点上,锡兰具有高超的视觉鉴赏力,他的审美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而“适合分手的季节”因剧情需要,显得规矩、迷蒙、躁动、分裂了,围绕着爱情婚姻,问题源源不断。
如此,图画便不重要,需要全神贯注可听可想的故事内容。
为迎合主题,叙事角度、故事节奏、拍摄剪辑等的确集中成了一种矛盾复杂的融合体,尝试了新的影像语言,动静中流动着令人抓狂的心理变奏曲。
若不细心体会,或厌倦了声东击西的“暗语”,此剧的美丽在时过境迁后体会到它的震撼感,我想可能性更大。
总之,爱情不能望梅止渴,一生定要有份属于自己的爱,在心猿意马的人心中挑挑拣拣,也许就该存在相当复杂的因素。
而这样思考所需的脑细胞自然要抱怨。
剧中,锡兰游走在婚姻内外的躯壳与灵魂,随同沙滩烈阳及小镇冰雪,形成了全剧复杂善变的情感叙事线。
对于夫妻最后陌路的成因,锡兰选择了倒叙的手法。
电影结束时,就能完全理解最初镜头中,莫名啜泣的女子的脸,她的忧伤来自何处。
而锡兰自身摇摆不定的心性,也有所推诿。
似乎是夫妻生活中存在的通病,太过亲密,就会看到彼此的眼屎,太过疏离,就会彻底放开了彼此相牵的手。
所以,最后为了自由,为了完全占有,男人说谎,女人逼供。
男人偷腥,女人伤心。
女人离去,男人悔悟。
但结果是,再也回不到彼此只拥有对方的曾经。
这当然是人间一大悲剧,永结同心的神话被笑话了。
其实不讨论整部剧的主题思想,就说锡兰拍摄此剧所要历练自己的所在,完全能感受他对美的贪婪诉求,诗歌、散文、小说外加图画,他一直要求自己在他的所有作品中完美地分割他们的比例,并永远同时存在着。
而这一部,因为复杂的“情感”话题,使得他的意图未被唯美的诗境画面掩藏,所以有了均匀分布的平衡感,但也在视觉上少了异常突出耀眼的锋芒。
(存档炒冷饭) 《适合分手的季节》是土耳其导演努里·比格·锡兰的第四部电影长片。
或许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本片排不进锡兰作品的第一梯队,但却是笔者极其喜爱、奉为上佳的一部。
有别于此前的“乡愁三部曲”,锡兰在本片中不再流连于故乡风土或展现城市化进程中人心的浮动与疏离,而是首次将影像焦点对准爱情,拍摄了一对知识分子老夫少妻的“婚姻故事”。
毫无疑问,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但锡兰没有着意铺陈伴侣间细密的日常矛盾以进行偏重故事性的述说,也并未试图从理智与情感对立统一的层面作准形而上式的探讨,更无心以道德眼光打量俗世男女。
锡兰的锐利与深沉正在于此——他目及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是这样一种关系,它基于人的方方面面的不足,映射着两性间最纯粹最终极的相互征服的欲求,它是稳定的、抽象的、悲观主义的,从起点就可以望见终点,意图填补却永远缺憾。
——自然,笔者在这里直以导演代称影片,是预设我们都知晓且承认这一事实,即锡兰是一个绝对的作者型导演,在作品中享有完全的表达主动与表达自由,正如他一以贯之的“编剧导演一担挑”所昭示的那样。
“难堪的相对”爱情,或他者即地狱影片以女主人公巴哈近乎面部特写的近景镜头开端。
她倚着一根古代神殿遗迹的立柱,百无聊赖地望着在不远处专注于摄影的丈夫伊萨。
她走向丈夫,面对他“是否无聊”的问题,给了否定的答复。
她再度走开,在山坡上坐下,注视着更遥远的丈夫。
她笑了,笑着笑着,突然表情转冷,最后落下泪来。
这样沉闷而语焉不详的开场无疑挑战着绝大多数观众的耐心。
但倘能凝神进入情境,细加咀嚼,个中妙处实不难领悟——这不正是步入感情瓶颈期的寻常情侣所最普遍的样子么?
彼此间已无多少话可讲,漫长枯索的相处中,以互相审视的目光代替了互相表达的语言,对方的在场实际上等同于不在场。
而同样是置身于此等状态,男性往往是粗疏大意心不在焉的,女性则是多愁善感见微知著的。
可以说,锡兰用这个极简主义般的开场已为全片定下基调:这是关于一对男女的关系(感情)的故事。
我们甚至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寓言。
巴哈的悲喜无常和伊萨的疏离淡漠一早就提醒着观众,已有太多的情绪淤积在两人心中。
这使得紧随其后的矛盾的逐步爆发——巴哈在酒店的沉默、在餐桌上的胡言乱语,两人在海滩上的摊牌,骑行时的“报复”——全都有迹可循顺理成章。
如果我们拥有足够的自我观照的自觉,便不得不承认,现实生活中,存在于情侣间的熬煎的确如同《适》片所点出的那样,总是“温水煮青蛙”式的,是一种泥足深陷无以言表的消磨,是一场相携相扶又相看两厌的迷宫游戏。
双方都寻求挣脱,可一旦付诸行动,又总是那样盲目、无逻辑、反理性、不体面。
“隔阂后的观望”想必我们都对海滩上巴哈的噩梦记忆犹新。
笔者初看时,至觉震动。
在这场明显带有精神分析元素和超现实主义的戏中,锡兰以奇异的摄影角度、夸张的景别、无台词表演、沉缓幽寂的调度揭示女主人公内心之压抑不安,不亚于惊悚片的氛围直指情爱中最深的恐惧——杀与被杀。
也恰是受此“被迫害妄想”的驱使,我们看到此后巴哈在伊萨高速驾驶之时以手掩住其双眼,不惜“同归于尽”。
这些情节,事实上触及着伴侣关系里最黑暗的那一部分,即终极的制服与占有——毁灭。
从这个意义上说,锡兰的电影并非缺乏戏剧性,更无谓沉闷,而是他所提供的戏剧性是我们所未暇反思、意欲逃避、不忍卒读的。
天气:内外混化的美感何以用《适合分手的季节》作为中文名,笔者不曾考证。
事实上,本片土耳其语原名Iklimler为“气候(天气)”之意,英法等诸语种译名亦遵原义。
仅就影片本身,《适合分手的季节》不免有失偏颇,反而是《气候》更为贴切。
在影片相当明晰的三段式结构里,巴哈与伊萨的激烈冲突、不欢而散发生在炎炎夏日。
炽烈的阳光、几乎无风的闷热窒息感、蚊蝇的嗡鸣无一不指向情绪的郁结汹涌,加剧着人心的紧张烦躁,随时可能超过崩溃的阈值。
两人分手后,进入伊萨为单一视角的独身阶段,时序到达秋季。
我们开始看到伊斯坦布尔丰沛的雨水,风也多了起来。
我们感受着这份凉爽的流动性,也似乎跟着伊萨一道畅快喘了口气:他在恋情泥淖中所需要所期冀的自由,此刻终于重获。
他锄断羁绊,回归到一种貌似随心所欲的状态——不消说,其中也包括了性的放纵。
然而有趣之处在于,我们无法肯定地说,伊萨是快乐的——因为他自己也不能。
我们深入了作为大学教授的伊萨的工作与日常生活,目睹他的恣肆的同时,也显然见证着他的寂寞和萧索。
那些频繁入耳的远空中隐隐作响的惊雷,无疑也是他内心的空旷回音。
他求仁得仁,却也从此缺失了点什么。
这正是以爱情换取自由的亘古不变无可讨还的代价。
“隔阂后的观望”这份憾恨让影片随伊萨追寻巴哈的脚步流淌至第三幕,自然天气(当然亦是情绪)再次变化,转入酷寒的严冬。
大雪纷飞的土耳其东部小镇,旧日怨侣再度相逢。
冬天是低谷,却也隐含着希望或曰另一个轮回……数次观影,于笔者而言,其实也是渐渐跨过故事层面,对其中几乎无处不在的暗示季节物候流转的视听元素的“发现”的过程。
而发现既愈多,感受亦愈细致,不能不赞叹锡兰艺术眼光与生活观察之敏锐精准,导演构思之独特脱俗。
笔者看来,勇于直面爱情之暗处、人性之畸态的批判性已殊为不易,而锡兰竟还能将内心与外在勾融为一体,使之相互隐喻烛照,创造出一种物我混化的美感,则真是非天才所不能为也。
某种程度上,这也许亦是接近巴赞所谓“完整电影神话”的惊艳尝试。
似曾相识燕归来,但无可奈何花落去让我们回到故事。
我们已经说过,《适》实质上是一个男女情爱的寓言:伊萨是一个纯粹的爱情中的男性,永远心猿意马,得陇望蜀,“爱好”自由,以“摆脱”为贯穿性动作,是“向前”、“向外”的;相应地,巴哈是一个纯粹的爱情中的女性,心思细腻,缺乏安全感,渴盼一种完美主义的关系,沉浸于黄金时代迷思式的追怀,是“向后”、“向内”的。
毋庸讳言,每个观众都将在其中镜鉴到(至少是一部分的)充满“情感劣根性”的自己。
当伊萨在看似“幡然悔悟”之后,经历一番苦寻,像一个犯了错的孩子般羞赧地站在巴哈面前时,我们不难体会到那份失而复得的宛转,也愿意相信他是真挚恳切的。
正如她爱着他,他也是爱她的。
诚然,在离别的日子里,伊萨的“不贞”无可辩驳。
但我们都清楚,他对情人塞拉和对妻子巴哈是截然不同的。
这种对比在前后两场情欲戏中更是强烈、分明。
和塞拉的相处基本上全然是粗暴的压服与释放,镜头和调度的处理直白到除了激情还是激情,近乎丑陋。
而结尾处与巴哈的旅店幽会,视听上却是那样曼妙舒缓、极尽风情而又宝相庄严,那是一种温柔的抚摩,怜惜的触碰,充满悔愧、怀念与歉疚。
尽管我们洞悉伊萨的自大、自私及虚伪,但无法否认这就是爱。
如果这不算爱,那什么才算爱呢?
“重访,或再别”然而,我们当然不应忘记,爱是爱的原因,却不总是爱的结果。
那场不断被打扰的车内告白戏不仅预象征了复合之路的坎坷,更以思维和对话节奏的错位提示着两性间注定的“不可交流”。
“亲爱的,你为什么哭?
”“你为什么来这里?
”“亲爱的,我真的变了,不再是从前的那个人了……”“告诉我,我们分开后,你还见过塞拉吗?
”“……没有。
”——他以为她需要的是自己的转变,不料她早已生出新的心结。
她也许等待的是一个拥抱,而他却赠予她又一个谎言。
又或者,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是这样堪称绝望的无解,迫使我们用悲凉的目光去打量后来那场柳暗花明的温存,并毫不意外地接受了伊萨再一次的冷淡。
而那个晨光熹微的窗前,可怜的巴哈却误以为她的低徊——无论是策略,还是果然消弭了旧怨——足以让一切重来。
漫天风雪中,影片结束于巴哈的又一个近景-特写镜头。
她腮颊的泪水,似乎是那么一直从盛夏流到了严冬。
原来,爱是有的,不过只合存在于记忆的废墟里。
原来,每种《天气》,都是《适合分手的季节》。
※
#影#《适合分手的季节》《Iklimler》7/10土耳其這位名導演錫蘭真的不合我胃口,他總是把故事深埋在地底,類似黑暗中無法知道深淺的地下水,它可能是波濤洶湧到處在找脆弱的地表突破而出,但也可能只是順著既成的水道安安靜靜地流下去,於是你一直跟隨鏡頭在猜——或者應該說,在賭——導演下一步到底做出哪一個選擇。
他是我看過最會操控鏡頭語言的導演,簡直就是“神”。
他很大膽破壞約定俗成的視覺美感,縷縷撕裂黃金分割線,可以讓男主角大後腦勺佔據鏡頭90%,但突然一轉身,鏡頭右半是灰白的發鬢,而左半是深深的眼角紋和遲疑不定的眼神——就這一個鏡頭,故事就交代完了,地下水看似安靜地往下流,但黑暗深處的漩渦一下子就攪碎了旁落的岩石。
鏡頭的虛與實,切換得天衣無縫,實在得讓人摸不到,但虛幻得又像在身邊。
最後在土耳其東部靠近伊朗的冰天雪地,濃霧中的根本無法辨認的飛機,女主角被緩慢虛化的漫天大雪遮蓋的清晰可見的淚,一虛一實不是僅僅在視覺上的對比,而是無限擴大到聽覺和情緒,沒有戲劇的情節但感情上已經達到高潮。
可我還是不喜歡他,脫離了表象情節,總是有種擺弄觀眾情緒的感覺。
問題給擺了上台,看似也有了答案,但就是不舒服,一種有力使不出的心悶,一股無緣由的怒氣。
真正的大師應該是激活觀眾的初步思考和日後反芻,而不是這種內心無處可去的漩渦。
PS 電影中文譯名真的畫蛇添足,iklimler本意是天氣氣候,現在中文譯名完全劇透,同時又無法呼應電影從夏天到冬天的季節變換,過猶不及。
片名意味甚多,借气候的变迁讲述男女的情事,欲语还休的纠结表现得很好,但终究私密、隐晦了点,摄影继续无可挑剔,声音的运用也令人印象深刻。
# Solaris 2006【C+】拥有他00年代时期作品的情节动态,而这里的自我投射增加了一层美丽的滤镜,如同冬日融雪。好像很难不想和锡兰发生点什么。
锡兰的电影摄影真好 这个下雪天 拍室内带着个窗户 太漂亮了 故事有点磨叽
时间终究会把彼此变成对方的影子,无法逃离却又无法靠近
锡兰越拍越好,也不重复。土耳其社会要比伊朗好、物质上,开放程度上。女人可以吊带、黑丝,没穿黑色垃圾袋。男人靠下半身指导行为,不畏障碍,跑到前女友那里求欢,几乎是强奸式的。性对男人很简单,但婚姻关系、亲密关系中女人复杂多变的感情、情绪,那就像变幻莫测的天气一样,男人永远不会懂,也很难及格了。
一切事物都在喃喃诉说,念头才起便已睹面错过。
2014/7/8@电影资料馆
锡兰可以把自己拍地如此让人讨厌真的太厉害了。卡什这个地方变化实在太大,不变的是路牌。女二住在加拉石塔边上,着实是有钱人。
资料馆2014.7.8.7pm 主体是景深派长镜头,也有一些长镜头征用了画外空间(利用画外声源等)。细腻微妙,社会所形塑的舒适真实地影响我们对自身情感的体认,但又有无法跨越的距离。被沙埋头的梦境,和被叙述出的飞在草坡上在墓园中看见母亲。雪悠悠扬扬的下、一个溶镜后女主角方法也随雪而落。
恰好在这一天看,是不是正应了你那句话呢?长镜头的游离间情感似乎也气若游丝,却更难忍苦痛与无奈。雨雪天气好像深入骨髓的冷感,令「亲密」无声又疏离,语言也难以复沓从前冲动,只是干涸凝固,以至停摆。
好无聊的片子啊。。。。。。。。。
我覺得傻逼文青拍出來的電影就是這麼回事,把一個又無聊又狗血的故事刻意詩意化,還恬不知恥裝模作樣地談諒解
A very peaceful long stretch, ,我却安安静静,津津有味的把没什么剧情的该片看完了。
总觉得这次锡兰的ego太大了,从叙事到配乐都无处不在…亲自上阵带来的错觉?这类作品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作者个人魅力,不然很容易引起反感。锡兰这次算是过关。(中途烤老师说这是张艺谋和蒋雯丽肉搏,简直没法看了
也许我希望看到上一次看到的锡兰,所以略有平淡之感。锡兰的长相是中国的粗人,而片中角色的猥琐无情竟也无法忽略地影响了我对这个真人本身的感觉。而爱情中种种是我此时最懒得感动的世间俗物。thus,无感。
本片与蔡明亮和阿彼察邦的那类缓慢影像的区别在于,后者创造出了一种连通形象与背景空间的方式,无论是基于记忆或梦幻的投射,还是借由某种物件所进行的隐喻化处理,其都在现象描绘的基础之上达到与影像不可分割的非文本性的阐释。这里无非要抒发点自怨自怜之感,在镜头与节奏下更显空洞乏味而做作。
强烈建议使用8倍速观看,完全不影响剧情理解
7.5。對情感遞進與季節變化耦合關係的拿捏細膩而準確,但可能是錫蘭電影序列裡最稀薄的文本。
有些东西就是说不出来
牵手靠运气,分手看心情。心情好不好,只有天知道。杀人都选月黑风高夜,分手多在下雨下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