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德克·巴莱》。
很希望西方国家的人们能看到这部片子,平时我们看他们的优秀影片太多,受惠很多,这部片子是华人能回馈这个世界的了。
非常优秀。
不论导演、演员、剧情、音乐。
这部电影和这段史诗,都同样令人震撼,令人尊重。
看完《赛德克巴莱》,想说点什么。
《赛德克巴莱》以历史上的“雾社事件”为蓝本,讲述的是1930年,赛德克族人被日本统治后,自己的文化和信仰被日本人严令禁止。
在信仰面临灭绝时,赛德克人选择了捍卫尊严,在头目莫那鲁道的带领下奋起反抗的故事。
一1888年闽台分治,台湾设省。
1895年大清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台湾岛易手日本。
将近三百万台湾各族被当做“战利品”移交给当时如日中天的日本,成为“皇民”。
那时的赛德克族正处于原始社会,过着渔猎织耕的生活。
他们可能不知道有个帝国叫“大清国”,不知道这个帝国已是千疮百孔,在不久前平息的硝烟中一败涂地,不知道这个远在天边的帝国皇帝把他们以及他们的妻儿、世代生存的猎场都转奉给了另一个远在天边的皇帝,他们依然在丛林密竹中追逐猎捕,想方设法“猎头”以祭奠祖灵来展示族民的虔诚。
他们享受自由给他们带来的无拘无束,流连于奔跑时指尖触摸到的植物的芬芳。
他们会对祖先们年轻时就生长在那的每一棵树,安置在那的每一颗石头敬若神明,他们是生命真正的主人!
赛德克人尊重祖先,敬畏生命,但他们也不惜以猎捕非同族的人头来表现自己的作为一个子孙英勇和虔诚。
我们不能因为我们更早的从蛮荒混沌中脱离出来,而对他们苛责太多——严苛的生存条件迫使他们依赖于原始宗教来树立某种生活的信念,塑造自己与造物主交流沟通的时空隧道,以期被承认,被铭记,被祝福。
二赛德克巴莱——赛德克族的英雄。
莫那鲁道是赛德克族一个分支马赫坡的头目,他身材魁梧、不苟言笑,心思缜密,嫉恶如仇,他身负着与生俱来的责任感。
他的权威不仅来源于世代相传的荫袭,更多是族人的对他具备赛德克巴莱精神潜质的认同。
祖灵的召唤,父辈的热血,族人的期许,可以让他带领马赫坡的族人以血肉之躯抗击异族日本人枪林弹雨。
也可以为了保全族人,让他在异族人的淫威下隐忍二十年,每天只能以饮酒宿醉来麻木自己不羁的血气和随时可能扬刀出鞘准备猎杀的双手。
他一天天老去,直到有一天年轻的巴万在尽饮两杯烈酒大胆而不解的对头人说:“莫那头目,我的祖父说你年轻时是个英雄。
”面对后生近乎于责备的话语,莫那笑了笑:“你祖父说我年轻时是个英雄?
那我现在还是个英雄,他知道吗?
”我相信那时候的莫那鲁道回忆起了往日的荣光。
他一直小心包藏了一个秘密,直到他打开床底,你会发现在棉布下的瓦罐中跳动着不是一罐罐的火药,而是一颗颗不安于束缚的心——你可知这是他二十多年以来用想方设法的收集火柴头制成的。
而巴万无疑比莫那的两个儿子更为幸运,因为他在无意中探寻到了老族长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部分。
“To be, or not to be - that is the question”——屈辱的活着还是英雄的自由,莫那为之痛苦了三十年。
为了族人的生命,他可以忍受各种屈辱,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为什么莫那听到火塘边儿子小心翼翼提了一句:“父亲,跟日本人拼了吧”,而暴怒不已的父亲把两个儿子暴打了一顿。
这大概是因为可能会因两个儿子轻浮的而热血的一两句话而断送整个氏族。
但是假使这样会让子孙后代仍然处在为人奴役的境遇,让子孙们的灵魂不能被祖灵认知而遭遗弃,他又会义无反顾的举起自由的大旗,只是这一切无关乎爱国主义!
直到面对父亲的灵魂时,父亲对莫那的疑问没有直接回答,他告诉莫那:“莫那,一起唱歌吧,很久没有一起唱歌了”,莫那跟随父亲一唱一和:“怀念过去的人们啊,我来到这里,我曾英勇守护的山林,这是我们的山吁,这是我们的溪喔,我们是真正的赛德克巴莱,我们在山里追猎,我们在部落里分享,我们在溪水里取水,为此我愿献出生命……”,莫那已经在祖先流传下来的灵歌中找寻到了答案。
“你明知道这一仗会输,为什么还要打?
”面对荷戈社大头目的诘问,莫那是这样回答的:“为了快被遗忘的图腾”,“拿生命来换图腾,那拿什么来换这些年轻的生命?
”,“骄傲!
”莫那把枪递给荷戈社头人——不自由,毋宁死!
而九百年前一个中国政治家也说了一句类似的话:“宁鸣而死,不默而终”。
今日听来,仍觉震耳发聩!!!
莫那是嫉恶如仇的,他坚信异族人闯入他们时代的家园奴役了他的族人,搅扰了祖辈灵魂的清修,他有责任血祭祖灵。
但他并不滥杀无辜,他只把责任归于日本人,而对于汉人——可能世代相伴却饱受其欺诈的“美丽的蛇”——他只是把他们送出了是非之地。
我无意为我的族人致诚,只是为了一颗善恶分明的心。
三花岗一郎(达奇斯诺宾),花岗二郎(达奇斯那威),本是赛德克族子孙,天资聪慧,受到现代教育体系的完整熏陶,成为了山地警察,被日本人作为改造生番的成果,而处处加以炫耀。
纷繁复杂的文明社会,无疑,这是对他们有强烈吸引力的,他们也想努力地融入其中,做一个文明人,甚至面对“文明人”不屑的眼神,他们也心存希望,“夹在族人的希望和日本人的威胁之间,生活是很痛苦的。
不想当野蛮人,但不管怎么努力装扮,也改变不了这张不被文明社会认同的脸。
已经忍了二十年,等到孩子们长大,或许就能彻底改变我们的野蛮人形象”。
也许这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两个日本番警就曾经讥笑过:“我就不信两个生番还能生出个日本人”。
他们是极端痛苦的,一面是冥顽不化的族人,一面是奴隶族人的骄傲的文明人。
文明对他们意味着声望,名禄,在社会安身立命的根本,而传统则是他们祖先血脉的延续,灵魂的归属。
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花岗还是达奇斯,不知道死后如何在日本神社和赛德克祖灵之间做出选择。
也许是良好的教化并没有抑制住祖灵的期许,也许只是因为无力阻止族人的反叛,他们在极度矛盾中将天平暂时的倾向了族人。
但是作为一个真正的文明人,面对族人举起的猎刀,他们能掌握的只有自己生命的长度。
举刀自戕之前,花岗一郎问:“二郎,我们到底是日本天皇的子民,还是赛德克族祖灵的子孙。
”“切开吧,一刀切开你矛盾的肝肠,哪也别去了,当个自在的游魂吧。
”“谢谢”自杀之前,花岗一郎和妻子郑重而虔诚的换上了和服。
我相信,他们至死都渴望被文明所承认的……四赛德克的女人们为了不让战斗在前线的丈夫儿子牵恋而集体自杀。
孩子们,在通往祖灵之家的彩虹桥顶端,还有一座肥美的猎场!
我们的祖先们可都还在那儿呐!
那片只有英勇的灵魂才能进入的猎场,绝对不能失去……族人啊,我的族人啊!
猎取敌人的首级吧!
雾社高山的猎场我们是守不住了……用鲜血洗净灵魂,进入彩虹桥,进入祖先永远的灵魂猎场吧…
台湾电影真的一如既往咁小气,各种不完美,但睇完嘅感觉却硬喺咁舒服流畅,片尾一首《看见彩虹》挥洒得淋漓尽致,将周遭嘅空气涤荡得干干净净,硬喺将我听成佐泪人,重复听佐一个钟,每听一次,就等于再回味一次赛德克•巴莱,仿佛生命中嘅所有晦暗喺呢一刻都烟消云散,陪伴泪水嘅只有微笑。
呢一刻心情真喺非常舒畅,单纯得好似岩岩为心情冲佐个凉,空空,洁净。
原谅我词不达意,真喺无法组织系统嘅语言去表达我现在嘅心情……你们看 美丽的彩虹 在山的那一头妻儿呀!
你们把酒酿好了吗?
喝吧!
献给祖灵的酒你们看 美丽的彩虹 是祖先在召唤我了妻儿呀!
你们在通往祖灵的路上了吗?
我们也该上路了必需延续生命的族人呀!
挺起胸膛要骄傲得像个真正的赛德克我们死去的灵魂 会在彩虹桥上看着你们告诉每个孩子 生生不息要活得像个真正的赛德克我们死去的灵魂 会在山林里头陪着你们你们看 美丽的彩虹 是祖先在召唤我了妻儿呀!
你们在通往祖灵的路上了吗?
我们也该上路了必需延续生命的族人呀!
挺起胸膛要骄傲得像个真正的赛德克我们死去的灵魂 会在彩虹桥上看着你们告诉每个孩子 生生不息活得像个真正的赛德克我们死去的灵魂 会在山林里头陪着你们你们看多美丽的天空呀你们看多美丽的天空呀喝吧!!
喝吧!!
我们该上路了 喝吧!!
喝吧!!
我们该上路了!!!!
孩子们!!
看见了吧!!
看见彩虹了唷!!
孩子们!!
看见了吧!!
看见彩虹了唷!!
孩子们!!
看见了吧!!
看见彩虹了唷!!
看见彩虹了唷!!
假如3日前我还会笑魏德圣喺宣传嘅时候话呢部电影喺台湾嘅《阿凡达》,现在我会很确定咁讲,呢个确实就喺台湾嘅阿凡达,甚至佢带俾我远远大于阿凡达嘅感动同喜悦。
我今日亦终于知道佐所谓嘅高山族其实根本喺一个错误嘅概念,赛德克族就喺赛德克族,佢喺被行政院认可嘅第14个原住民少数民族,拥有6000-7000人口,聚居于台湾南部,更重要,佢有佢自己嘅历史,佢自己嘅荣誉,佢自己嘅英雄,佢自己嘅“生命之树”,还有佢自己嘅猎场与彩虹桥。
我曾经以为世界上最刚烈嘅民族喺东洋,但今晚我认识佐一个真正践行“玉碎”嘅民族,能用歌声去迎接生命嘅决战,用重逢彩虹桥嚟面对生死,佢哋唔喺骄傲嘅赛德克,而喺骄傲得像个赛德克。
生死并唔喺高深嘅命题,喺彩虹桥嘅彼端,我哋会成为永生嘅灵魂,永远嘅朋友,喺果片属于我哋嘅肥美嘅猎场,我哋仍然会陪伴住你哋,注视住你哋。
真正的人,可以输掉身体,但一定要赢得灵魂!
佢哋唔喺骄傲嘅赛德克,而喺骄傲得像个赛德克。
将乜嘢都无法讲清楚此刻我想传达嘅嘢,5月10号电影将会喺大陆上映,上下两部总共270+分钟,恳切希望广电刀下留片,勿剪过多,本片我真心推荐,呢张飞,值得买。
考虑收藏。
昨天看了这部电影,个人很惊诧于豆瓣上某些人低分与逻辑,和台湾的一位朋友联系了下,问问她们自己对于此片的看法。
把信抄录下。
在台上映時,我們都滿心期待,希望台灣能拍出自己的史詩大片。
電影劇本可能為了戲劇張力,表現的煽情一些(例如出草的血腥畫面),但它全程用(賽德克族)母語和日語來演譯,已賣力地還原歷史。
雖然,也有電影中人物的後代出來反駁電影詮釋,就是怕被污名化成了日本人的幫兇。
有時候,時代造就個人物性格,其實沒有對錯的問題。
所以,你更貼近了台灣的原住民歷史和在地文化的多元性。
也因此你不會問我,台灣的高山族是怎麼回事,因為台灣沒有高山族。
台灣的歷史曲折,這只是一小段的歷史,也可見台灣和日本之間糾結的情感,很難一刀兩斷。
但是血液裡的不羈,面對現實,還是必須以犧牲成就,這裡可以有太多引喻,大陸官方的審檢不知如何拿捏 呵呵! 我們當然會有傻帽,政治上特別多 ... 好萊塢片是娛樂用的,台灣人自己拍的國片(雖然台灣不總是"艋舺"和"海角七號"這類,"聽說"和"陣頭"有更多的勵志和希望),更貼近生活,所以共鳴大。
賽德克這片,要拍不容易,不管評價如何,魏德聖算是對得起自己,霧社事件這個故事,我們從小就知道,在台灣這個山多於平原的小島,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我知道豆瓣,看過一些裡面的文章,有些挺不錯的。
杂志上看到说魏德圣听说了雾社事件后,说这他妈不就是斯巴达三百勇士嘛。
要是没有看到这句话,我倒不会联想到斯巴达三百勇士。
原因有二,一是斯巴达是西方文化的故事。
二是赛德克巴莱的文明程度应该还不及斯巴达。
这不是贬低哦。
我不知道衡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有什么标准和尺度。
但举个小细节,比如茹毛饮血。
赛德克巴莱还有喝生血的习惯,应该反而不及古代的斯巴达的文明吧。
影片暴力镜头中处理“取首级”这部分处理的很干脆,一刀一个,血都不飙。
我觉得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它的残忍和野蛮的程度。
就像黑帮影片会淡化道德,而突出黑帮文化中的忠义。
不过这也只是中国或者东方的审美要求把。
而这部影片也有这部分的渲染,年轻的莫那鲁道还是有展露独裁的倾向。
比如在射击误伤族人的时候说的以后不准有人跑在我的前头。
而后在老年的时候,他还是很爱惜他的族人,包括他的儿子辈和孙子辈。
所有同族人都是超级爱惜自己人,没有高端一些文明的勾心斗角。
我还没来得及细想赛德克巴莱各部分成员在最后的结局做出的选择的逻辑,包括年轻的男性战士,成年的妇女,幼年的孩子,还有老年男性(这部分好像完全不存在)。
男性战士的出路有两条,战死和自尽,当然后来好像投降了一部分。
成年的妇女出路有两条,主动自尽为了省出更多的粮食和等待战后的收容,当然后者也并非出于自愿。
那么他们的选择是否真的可以用我们现代文明的角度来思考。
他们的抉择所要考虑的因素更加趋于动物性和单一性?
这些部分是我的疑问,也是我最后觉得还是离我的高潮点差了一点的原因的猜测。
应该是我不是赛德克巴莱的缘故,即我们作为所谓的人已经被现代文明教化得太久和太深。
不知道他们的后人看完之后会有怎样的感觉。
但是,就电影内容来说,我觉得所有展现的东西都是很另类的,此外,就是歌很好听,风景很美。
所以还是会给五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面对国家的存亡,我们不会在乎流血,不惧怕牺牲,最怕的是国之不国,何以为家。
尽管有些人不会明白,真正的危机来临时,战争中的人不会考虑头发是否凌乱,衣服是否破旧,哪怕是手脚受伤,也依然要站起来继续战斗。
可是孩子们终究可以在这种民族精神中觉醒,拿起武器奋勇杀敌。
民族的觉醒从来都是以个人觉醒为起点,不断向周围扩散,最终点亮千万光辉。
这或许就是中华民族无法被灭绝,而后绵延至今的原因。
结尾看着樱花感叹的日本人永远不会理解,那表面看似武士道精神的东西,其实叫做炎黄之魂,传承自上下五千年,不灭长明。
冲锋,陷阵,无回而无悔,个人与族群的不同努力汇成一道从宏观的角度无法熄灭的火,这首生命的赞歌也太美妙了,我不认为它是悲壮的,因为为了反抗而战斗的人们永远是最勇敢,而且帅气,而且可敬!!!
尽管影片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瑕疵,但是不可否认其中的某些场景足以打动我,更加不得不承认的是,这样的历史战争片国内确实很难拍出来。
从某种意角度来说,这是意识形态的差异,靠后天难以弥补,甚至可以说对于现在的观众或制片方来说根本不需要弥补。
就这样各搞各的貌似也没问题……
已经很晚了。
我刚看完《赛德克 巴莱》(未删减版本 )首先,告诉魏导演,我不想买盗版盘,可是大陆的政策逼着我这么做。
对不起感谢魏导演为我们中华民族奉献了这部电影,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是从晚上6点看的,一直到晚上23:48分结束。
我完全进入到电影里去了。
一个真正热爱艺术的人,就是如此的纯粹。
我会永远铭记这部电影,永远!
再次感谢魏德圣导演!
一个人如果可以为艺术而死是件幸事。
如果我也可以,那真的太好了。
电影里的每一幕戏都是诚意的表达!!!
我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我此生将必胜心血付出于电影艺术的殿堂,永生不拍烂片,无论体制如何变化,无论这个国家风衣突变,即使地球毁灭,永远不拍烂片。
我必须对得起观众,对得起这个国家,对得起民族的希望与未来。
“拿生命来换图腾印记。
那拿什么来换回这些年经的生命?
” “骄傲!
”骄傲!
多么矫情的一个词。
到底骄傲是他妈的什么东西?
我一直以为,慷慨赴死、无所畏惧叫勇气,我从未想过这居然是一种“骄傲”。
当一个高等的文明在向一个低等的文明炫耀力量的时候,得到的却是如此的回答“如果文明是要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让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
”正是这句话,让我泪流满面,也正是这句话,让我重新理解了什么是“骄傲”。
之前关于《赛德克·巴莱》的周边新闻已经很多,这恰恰不是我想写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其实每个成功的背后都有自己的艰辛,所以反复提及过程的困难没有一点意义。
让我感到震撼和感动的是电影本身,而不是眼球经济时代伴随着电影而来的八卦。
有一个部族叫赛德克!
从古埃及、古巴比伦到玛雅、印第安,弱小文明被强大文明攻占、屠戮、毁灭的历史我们听过太多,但我们大多数人并未产生太多情感,只是这些侵略者和我们无关,这些被屠杀的人也和我们无关。
如果不是看过这部片子,我不知道中国还有一个部族叫赛德克,不知道这个部族曾经有过三百人拼死一搏只为骄傲。
中国青年对于日本有着太多复杂的情节,南京大屠杀的故事时常被说起,但伴随我们更多的话题是苍井空和《海贼王》。
我个人觉得现在举国提倡极端的反日情节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但我却能在观看《赛德克·巴莱》的过程中体会到自己植根于骨髓深处的民族仇恨。
只因为,那个地方叫台湾,那个侵略者叫日本!
“雾社事件”对于台湾人来说也只不过是教科书里草草提及的一段文字而已,而导演用了276分钟的电影将其展现给观众,我觉得除了赞美原住民的信仰和勇气以外,还是对中国民族精神的一种唤醒。
曾经和几个台湾朋友聊过,其实台湾人很多都没有根的感觉,他们知道脚下这块土地不是祖先出生的地方,他们也害怕脚下这块土地被大陆“共和”。
这部片子对于缺乏历史感和归属感的台湾社会无疑是一次触动,同时这部片子也震撼了我这样的大陆人。
原因其实还是那句话:“只因为,那个地方叫台湾,那个侵略者叫日本!
”野蛮的骄傲这是贯穿整部影片的全部。
影片的第一个片段便是两个部落为了争夺一头山猪进行的小范围冲突,而最终以砍下两个人头而结束。
猎杀、战争、奔跑、砍头、高声歌唱、茹毛饮血,导演没有刻意掩盖赛德克族的“野蛮”。
这样的“野蛮”在充满了节奏的猎杀中,在畅快淋漓的屠戮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导演甚至没有将一个爱情故事融入其中,因为战争已是这部电影的全部。
电影中最震撼我的并不是来自凶悍赛德克男人,而是来自妇女与儿童。
在大多数的描绘战争电影中,妇女与儿童以一种弱势群体的姿态呈现,逃亡或者被伤害。
《赛德克·巴莱》中的妇女与儿童,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展现了这个种族的“野蛮的骄傲”。
母亲和妻子为男人准备好食物便在家中集体自杀,只为了把粮食节省下来;年少的孩子,面对敌人没有一丝迟疑,抱着他跳下山崖……凄美的山歌在日军进攻村落的时候,在赛德克男人砍下敌人头颅的时候,在母亲与妻子上吊自杀的时候,在年少的孩子与日军同归于尽的时候,在漫天樱花飞扬绽放的时候,那凄美的山歌缓缓唱起,让人心醉,让人心碎……“我的孩子啊!
你们尖刀的寒光,让月亮苍白如蜡……我的孩子啊!
你们悲愤的额头,还能展开一座美丽的彩虹桥吗?
……孩子啊,你们怎么了?
我的孩子啊,你们到底怎么了?
”整部电影,透露着一股不可名状的忧伤,这种忧伤不但体现在赛德克族人身上,也体现在日本人身上。
但我不想多提及战争给日本人带来的苦难,因为这压根就不是整部电影的重点。
对于中国人来说,看到的并不是一场关于野蛮与文明的交战,看到的是中国与日本的交战,看到的是那种久违的民族情结在台湾原住民赛德克族人身上淋漓精致的体现……
http://axinlove.com/2012/07/warriors-of-the-rainbow-seediq-bale/《賽德克·巴萊[Warriors Of The Rainbow Seediq Bale]》史诗by @xinl.ve 120716Movie Rating:Bravo!“你不必讲二二八,你可以讲二二八时代真挚的爱情;你不必讲1980年代以后的社会变化,但是你可以讲当年的几个好朋友怎么成了陌路。
”关于“讲古”,吴念真如是说道。
《悲情城市[A City Of Sadness]》注解了前半句,后半句在《这些人,那些事》的《告别式》里可以寻到踪迹。
共事长久的侯孝贤和吴念真,两人观念趋同。
电影作品,还是念真情的故事,传递着平静水面下的波澜壮阔。
华语电影从不缺少“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的精细,而大格局、大气魄的作品,要么容易失之于真,要么容易流于表象。
当出现《賽德克·巴萊[Warriors Of The Rainbow Seediq Bale]》这样的史诗,欣喜不是一般。
《甲方乙方》有个桥段是英达为过一把巴顿将军的瘾找上冯小刚葛优一伙。
因为出现在喜剧之中,削弱了实现梦想的巨大渴望。
竹马木枪成为将军,每个男孩都曾有过策马扬鞭纵横驰骋的梦。
小导演魏德圣未曾想过把自己塑造成大人物,将雾社事件纸面上的悲壮及他自己的感触搬上荧幕是他纠结了多年的梦想。
因为《海角七號[Cape NO.7]》赢得了信誉,不管再难,超预算再多,终于使《賽德克·巴萊》得以面世。
无须赘述魏德圣募集投资的艰难,各路媒体到处都是关于他拍摄本片的不易。
仅第二部电影,开始宏片巨制,再次重复处女作筹款时的孤注一掷,直至终于上映,圆梦的青年未知有怎样的感慨。
你不必讲雾社事件,你可以讲赛德克人在川中岛[注1]的生活;你不必讲马赫坡社人和道泽社的世代血仇,但是你可以讲同窗的两族小孩怎么渐行渐远。
从小处着眼,或是直面恢弘的历史长卷,仅是视角的不同,不能说作品已存在高下之别。
侯、吴二人可能选择表面上的云淡风轻,而作为习惯于抵押房子拍片的魏德圣,赛德克族人的慷慨赴义可能的确没有办法从人平静后细微处见功夫。
“从赛德克族的文化来诠释莫那·鲁道及其族人的浴血抗日”[注2],电影的立场巧合了台湾史研究者的判断。
从光复后站主导地位的抗日说法,到逐渐了解到的日方资料,以及非专业的学术作品,如《霧社事件——台灣第一部原住民調查報告漫畫》和《餘生》,直至雾社事件中的赛德克族亲历者开始面对公众用母语发言,最了解事件、最有切肤之痛的人,因为话语权和表达空间的缺失,一直湮没在想象之中。
为生民立命,为无声者代言,《賽德克·巴萊》的视角是导演的情怀。
“如果文明是要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让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
”成为各种文章的标题。
略微平复下激动的心情,电影在表现赛德克族人的英勇的同时,又为解决2300万台湾人的身份谜题给出来了部分解。
本省人、外省人和原住民,阿扁是本省人,马英九是外省人,谁是原住民?
张惠妹、高金素梅是原住民,那原住民是不是都是她们那样,都是女的?
问题看起来很幼稚,但要向孩子解释究竟什么样的人是原住民的时候,答案从何而来?
泰雅族、阿美族、布农族等等解释不清楚,但有了“日后是要进日本人的神社,还是去我们赛德克人的祖灵之家?
你是达奇斯,还是花冈一郎”的问话,有了”Seediq Bale和Gaya,能向未来解答部分疑惑。
英雄主义最容易在银幕上演,需要严肃认真考究的历史细节,则非故作浪漫就能蒙混过关。
转一段有关电影中的历史(除转化为简体外,原文未动):1)1895年甲午战争战败,中国(满清)将台湾割让给日本2)1897年“深崛大尉事件”,导致日本採经济封锁政策对付雾社群部落电影中有演到因为要规划铁路而上山探勘路线的深崛大尉(就是那个说樱花好美的那个),在雾社附近遭到蕃人出草,一行14人惨死。
经济封锁政策就是阻断平地人与蕃人的商业往来(包括火药、铁器、食盐、种子等等),也就是马如龙那个杂货店被迫关门的那一场戏,这样的封锁造成高山部落生活困难而势力削减,甚至是后来姊妹原事件的前因。
3)1902年人止关之役日军开始以武力进犯雾社山区,在人止关附近遭遇顽强抵抗而失败,这一段就是片中那个风景非常漂亮又险峻的峡谷,然后一堆日本人被落石砸死的那场戏。
4)1906年雾社群向日本人“归顺”(赛德克族人认知为合解)5)1910年日本总督执行“五年理蕃计划”日军解除雾社群的武力威胁之后,开始加重控制力度,在山区建立各种军事武力设施,逐步废除原住民文化习俗,推行联姻制度,企图拉拢部族长老头目并巩固自身地位(当地驻军多半会娶原住民部落头目的女儿或族人为妻[注3],然而实质上却对待与女仆下人无异,甚至拐骗贩卖到日本作为妓女),并同时开始讨伐太鲁阁族。
同年,近藤胜三郎弟弟巡查近藤仪三郎娶莫那鲁道妹妹为妻,同年底荷戈社密谋第一次反抗,因事迹败漏而失败。
6)1911年蕃社头目被强迫招待到日本参观一个月莫那鲁道就是这时候去日本看到了所谓现代化军队的步枪大炮和铁鸟(飞机),但也同时看到了当地警察的友善客气与山地警察的嚣张跋扈这强烈的对比,更加深了他要反抗的决心。
7)1913年日本下令禁止原民部落刺青8)1914年“太鲁阁之役”最后一批反抗日军的太鲁阁族人被击溃,日军正是完整收纳台湾版图,进入安抚教化阶段。
9)1915年雾社公学校成立10)1916年近藤仪三郎在花莲失踪,莫那·鲁道之妹成弃妇。
(1918年近藤胜三郎,亦抛弃荷歌之社头目妹之妻子。
)妹妹被辱兄长替其报仇是部落传统,这是发生事件远因之一。
11)1920年“沙拉茅事件”流行性感冒开始在雾社北方山区部落流行,许多族人因此死亡。
一般皆认为是异族(日本人)传入,唯有出草获取首级乞求祖灵去邪才能消除灾害,数名日本警察因此受难,之后此风波又传到沙拉茅社,与斯卡谣社(今梨山附近)警察驻在所、分遣所屡遭攻击,亦是日方出兵讨伐。
此时莫那鲁道谋反计划又被日警方发觉并化解,反而被策动与雾社群与其他部落壮丁共998名把矛头转向同族人沙拉茅社,二个月后提回沙拉茅社25个人头骨。
12)1925年莫那鲁道准备再次谋反,却因道泽群人告密而失败13)1929年“青山事件”(此部分为口述历史)莫那鲁道被日军胁迫(或唆使或诱使)对仅存老弱妇孺的泰雅族部落袭击,杀害26名泰雅妇孺,在遭遇六名泰雅勇士顽强抵抗后负伤败逃。
14)1930年“雾社事件”,也就是本片的主题以上片状的历史在电影之中有了各种方式的呈现。
除了以上重要时间节点的大事件外,关于雾社事件的三大起因,花冈一郎、二郎真实的举动,小岛源治说服味方蕃对抗反抗蕃,对日本人无论男女老幼都予以杀害和习惯以割头为结束的战斗等以尊重事实为主,均未曾偏离历史的主线。
族群内斗和嗜血等属于“英勇抗暴”污点的部分,未被装饰,即便是带来不良的观感。
由此可知,即便是电影艺术化处理莫那鲁道的死亡和小孩萨布·巴万,但主要情节和细节的可信,为电影得以成为史诗奠定了厚重的基石。
商业电影通常只有两个小时,太多已经成名的导演会因为电影太长而被投资方要求再行剪辑,出一个正好符合人类耐心安坐极限的版本。
台湾原版四个小时,甚至都未能全部容纳导演复原历史的雄心壮志。
譬如上面提到的其它重要时间点,譬如小岛源治,譬如被称为第二次雾社事件的段落。
特别是第二次雾社事件,属于被日本人默许的族群内部仇杀,更为理解赛德克族的精神、传统带来挑战的段落,已经在票房和坚持导演剪辑版做出了选择的导演,不能要求更多,已经没法使电影更长。
电影看完后的激动是因为直观感受。
当深入历史之后,以莫那鲁道代表的赛德克族人成为不那么完美的英雄之后,才能理解“Seediq Bale”为什么可以成为我们语境中的“真正的人”,进而能理解《賽德克·巴萊》为什么可以被称为史诗。
注1:川中岛,经历过两次雾社事件后残留的赛德克人,被迫迁徙至川中岛生活。
注2:周婉窈,《試論戰後台灣關於霧社事件的詮釋》,台湾风物,2010年六十卷三期。
注3:与族人结合的日本人,在日本本土一般都另有妻室。
Warriors.Of.The.Rainbow.Seediq.Bale.2011.BluRay.720p.DTS.x264-CHD
对我而言,魏德圣先生有如哥伦布。
如果不是他,我会一直以为我大概能理解什么是公众心目中的好电影,我会觉得我也许能判断哪个电影能有好的票房和口碑,我会对于评价电影拥有某种信心,我会部分的相信自己这些年看电影所建立的经验和标准……然后,当我面对魏德圣先生仅有的《海角七号》(下简称《海》)和《赛德克•巴莱》(下简称《赛》)两部作品的时候。
我想我是来到了一片陌生的新大陆,这里一切都那么难以理解……我不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喜欢这两部电影;不理解它们怎么会相继成为台湾电影史上票房最高的作品;不理解为什么这样的电影竟然能如彼强烈的调动那么多人的情绪;不理解为什么《赛》能是金马奖的最佳影片……不理解的太多,于是导致了我对自己的质疑和不自信。
并且,因此,我觉得我其实没什么资格写一篇评论人家的文章。
因为人家让我发自内心的认为我的理解能力确实有问题。
因此,这文章不是要评价任何的作品,只是在我有限的、有问题的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展示我自身的缺陷而已。
以《海》而言,我有限的理解能力告诉我,这个电影,只仅仅说叙事,就已经混乱到难忍的地步了。
人物的情绪无需积淀,可以随便爆发,情感可以不用铺垫,就可以情深似海。
而且,人物都程式化到了超越某些国产电视剧的地步,如此难以忍受……但它实实在在的就是当时台湾影史票房第一,实实在在就是有无数人说他们被严重打动了……《赛》据说是准备了十二年的电影,应该好些吧?
我有限的理解能力告诉我,叙事上应该说有进步,至少在4个半小时版本的上半部分《太阳旗》中,故事是清楚的,而且事件应该说算是有一些铺垫的——好感人!
我觉得这是人家给我稍微肯定一下自己理解能力的机会。
可是人物呢?
人物还是算了吧,程式化依然严重,配角就不提了,但即使对于主人公莫纳•鲁道来说,也没有什么能让人值得记忆的和有别于其他一般英雄的细节和性格塑造。
然后,到了下半部分《彩虹桥》,曾在《海》中存在的毛病终于再次爆发了。
在接近两个半小时的过程中,简单的人物性格和目标,支撑着无数次混乱疯狂的战斗。
然后,它真的能不顾一切地一直打一直打,打两个多小时……最后,它终于打到了让我真心觉得这个电影很适合给毛主席看,因为它实实在在的、充分的表达了: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如果电影上半部分因为剧情清晰还勉强能看的话,那么到了下半部分,魏德圣难舍的剪辑是真的把它“打”毁了。
难怪就连一些喜欢这个电影的人都会说被剪掉了两个多小时的国际版反而更好些。
一部电影被剪掉两个多小时反而会变好?!
这个影片或者这个导演竟然会没有什么问题吗?!
是的,在我的理解能力限制之下,魏德圣的电影就是这样既不会塑造人物,也不善讲故事,并且极度缺乏节奏感,然后在此基础上导演还超级敝帚自珍的¬——商业电影!
我真的不知道这样的电影还能存有怎样的优点?
我还能看些什么?
但如同一开始所说,这部电影的社会反响足以充分证明我刚才的这些观点,其实都是错误的或至少是严重偏激的。
我其实还是没能力理解为什么这电影能有那么多好评,既然没有理解,我想我也没什么资格反问。
毕竟我自己脑子坏了不一定是我的错,但脑子坏了还出来对别人指手画脚就是我的不是了。
我想应该心存感激,感谢哥伦布,感谢如此肥沃的新大陆……
有血气,自由
在梅花戲院看電影真的頗舒服。人少椅子新。總算把彩虹橋補完。受到衝擊程度遠低於上部太陽旗,可能是因為回家後看了一點相關資料,比較進入狀況(不敢說了解賽德克族的世界觀)。 對這部片的感覺不好說,喜歡音樂及音效,整體而言不會超愛,但沒看很可惜。不知道自己土地上的歷史,又如何知道妳是誰?/2020:唉。
这种动机良好力气不足的电影最流氓了。。。
佩服导演的用心,电影本身还是散了点。
虽然木卫二等豆瓣电影红人对本片尤其完整版有些不屑,但对我来说本片是继《血战台儿庄》之后,最出色的抗战片,莫那头目恐怕会成为今年最帅的老爷子。话说部落砍人头叫野蛮,征服者说杀小孩“20元”却是文明,让我想起《现代启示录》那话:我们教孩子杀人,但不允许他们说脏话。因为这并不文明。
就那样 别太期待
男人就要去战斗
有点拖沓。赛德克算是一种信仰。
偏爱史诗电影,因为它较为完整呈现一件事物的兴衰。就是上下两部都有点六毛阿,在一起就是一块二了……
第二部內容顯然沒有第一部好 尤其是後期粗糙了 但是夜景還是拍得不錯~
台湾高山族版抗日神剧
相对于上半部,略有失望。
我们死去的灵魂会在彩虹桥上看着你们,告诉每个孩子,生生不息,活得像个真正的赛德克!
下半部显得拖沓了,因为资金导致的特效问题显得很多场面假太假。为电影精神加一星。
比上部更撑时长,还撑成了抗日神剧
看的我想快进。。
三流战争片,真实历史总共就杀了二十多日本兵这家伙拍的热闹的。真是应该剪成一部。
较之前,这完全是把自己的短处暴露给大家看,成也魏德圣,败也魏德圣啊!要不是吴宇森在监制,风景靓丽的美景,那调度.......唉.....不说了.....而且专注于战斗场面的刻画使得这整个电影的节奏非常紊乱的,结尾观众感情还没上去就觉得有些厌倦了(这个可以去参考新少林寺,一样的问题。)
看不懂啊看不懂~~~
这是一部认真的讲史实的电影。里面没有所谓的正义与邪恶,没有答案,没有终点,既进不了日本神社,也回不了祖灵之家,让人矛盾让人反思让人想去挖掘这段历史,能做到这点是喜欢它最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