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3 首发于公众号 奇遇电影 又一部烂番茄100%、26连鲜,美到窒息!
今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颁给了波兰导演帕维尔·帕夫利科夫斯基(Paweł Pawlikowski)的新作《冷战》(Cold War / Zimna wojna)。
北京时间5月20日,帕夫利科夫斯基凭《冷战》拿到了戛纳最佳导演奖自从2013年《修女艾达》爆红以来,帕夫利科夫斯基如今俨然已是任谁都要忌惮三分的艺术电影「新贵」;其实这个名头对已经年届六旬的他着实有点不搭,但是从什么角度看他都是「大器晚成」的绝佳例子。
此前,这个波兰导演拍了很久的纪录片;但电影节履历着实一般,拿得出手的不过塞萨洛尼基(Thessaloniki Film Festival)的一次金亚历山大+费比西奖。
当年《修女艾达》的世界首映放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却在接下来近两年时间内风靡全球,以至于电影节圈子有个笑话就是说,这部片子「根本没参加什么电影节」。
等到欧洲电影奖上《修女艾达》大获全胜,当年洛迦诺和威尼斯的选片人是不是想来肠子都悔青了?
《修女艾达》最终还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所以《修女艾达》其实提示了一件事:长期旅居英国的帕夫利科夫斯基必须化身为波兰人,才能为主要的国际电影节所接受认可(他也搬回自己的出生地华沙,现在在瓦伊达电影学校任教)。
这里其实是一个有关国际电影节文化政治的大话题,就不再展开了。
《修女艾达》的另外一个面相则是大屠杀电影,虽说「被犹太人把持的学院」,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发给一部大屠杀电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但是《修女艾达》当之无愧:一方面它高度严整的美学体系实在是令人耳目一新,算是在彼时统治国际电影节的达内-罗马尼亚新浪潮(卖惨?
)式的现实主义方法下难得一见的清流;另一方面这部影片又把大屠杀电影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尤其是在波兰这个语境中,不再一味把锅推给纳粹,而是反思波兰文化中的反犹主义,追问普通波兰人的责任。
现在再来看,说《修女艾达》是新世纪以来最好的那几部电影都不为过。
《修女艾达》可能是新世纪以来最好的几部电影之一拿完一堆奖之后,可能是《修女艾达》太过成功了,相隔5年之后,帕夫利科夫斯基才拿出了《冷战》。
可见他的小心谨慎:既要有美学延续性,又得有格局,还不能重复自己。
戛纳开赛前几个朋友就开玩笑说,这部片子看片名就能得奖。
果不其然,虽说这部影片签位一般,作为首次入围戛纳主竞赛的「新人」自然是抢不到C位,但复盘时候再来看,这个位置也算不错了,因为今年戛纳前半程简直乏善可陈。
《冷战》在第一周算是抢得先机,听到的为数不多的批评除了说它是「PPT反电影」之外,也不过是「又是部《修女艾达》」「太精致了」之类。
不禁想如果它被放在第二周一天一个大爆款的节奏里,得是一个什么局面。
华语影评人评分表,《冷战》得分2.9,与《国际银幕》第一周场刊评分相同
《冷战》将于6月上海国际电影节上首映
烂番茄新鲜度目前100%,26连鲜其实一篇负责任的影评并无需写太多,《冷战》的presskit大约是迄今见过的最好的宣传册了(戛纳官网有下载),大致可以看作是解读本片一把钥匙。
应有尽有,下面我抄一下各部分的标题,大家自行体会一下:剧情简介;维克多和祖拉,这一段是呼应结尾字幕「献给我的父亲母亲」,长达一页半的亲情牌;政治;音乐;画面;1949-1964:故事里的间隔;布景:东方与西方;家乡与放逐;「爱情是爱情,仅此而已」;接下来是主创简介,最后还体贴地附上了片头片尾字幕(对提前退场抢咖啡的各位记者真的不要太体贴)。
说实话,拿着这个写篇论文都够了。
它已经预先把所有评论感兴趣的话题铺排好了,然后提供了包括摄影构思、取景地、时代背景、主题在内的几乎一切信息,一切细节,清清楚楚,无可指摘。
这大概是我犹豫了很久没有打四星满分的原因,其实影片跟这个宣传册给人的感受很像,完美得简直无可挑剔,所以就让人有点不舒服,因为显得很假。
这种完美跟李安的所谓「优等生电影」还不是一个路子,甚至比安叔还要领先半个身位,因为这片的高冷艺术片气质安叔学不来。
不过因为后面着实扑街片太多我还是改成满分了。
毕竟水准在这儿放着,能走到这个极致,也是独一份儿。
中国记者们看这部《冷战》,不约而同地都用了这个表述「波兰版《芳华》」。
确实如此,影片的前三十分钟/第一幕简直就是《芳华》。
说是波兰版《芳华》确也不是唬的开场就是男主角维克多和另一位女音乐家伊莲娜去民间采风的场景,接下来他们开始为Mazowsze歌舞团来挑选演员。
维克多看中了其实并不那么符合民族歌舞团标准,但是颇有表演欲的祖拉;但伊莲娜(大概是凭着女人的直觉)却认为她是个大麻烦。
当然维克多仍是顶住压力选了祖拉。
美丽的祖拉第一幕的故事并未在歌舞团的勾心斗角上展开,相反却神来之笔地(也是我钢锁觉得本片最棒的地方)聚焦于「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构过程。
具体来说,选择民间歌舞并将其用学院化的方式改造,进而将其「体制化」,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逻辑的文化政治行为:如何征用民间资源,如何将其改造成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话语中的必须成分;而进一步将其与政治结合起来——影片中表现穿着民族服装的歌舞演员用典型的「社会主义合唱」的形式来唱一首斯大林的赞歌(由维克多指挥,伊莲娜对此完全不屑一顾,并且从此从这个故事里消失了……)——本身就是极为典型的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具体文化实践行为。
寥寥几笔又极为精到的写法,确实令人赞叹。
二三幕故事则主要聚焦在两人位置的反转上,故事的开始维克多是人民音乐家,祖拉是一文不名的(且出身不好的)农村女孩。
接下来维克多趁在东柏林演出的时候叛逃西方,旅居巴黎,而祖拉逐渐成了歌舞团的台柱子,两人只能在祖拉出国演出的时候短暂相会;在特殊的年代,两人命运也随之卷入时代的洪流,这场爱情注定成为悲剧。
祖拉与维克多再度重逢,已是在异国他乡当然,电影还有一个颇为令人扼腕的结尾。
摄影上仍然延续了《修女艾达》式的黑白摄影、1.33:1的画幅,以及光影精致的、略带俯角的、将人物框在画面下半部分的构图方式,但这次运动镜头明显增多。
宣传册里导演还要亲自跳出来解释「我不是自我重复啊因为这种风格我本来就是想拿来拍这部电影的不过我先拍了《修女艾达》而已」,导演说他无法去想象那个年代的色彩,所以黑白才能反映「真实生活」。
但是这个黑白也不简单,不同场景的对比度上导演下了很大功夫。
帕夫利科夫斯基在《冷战》拍摄现场总之导演在宣传册里把能说的都说了,观感自然是赏心悦目的,恨不得停下来分析一下构图打光那种,好在不久国内就能看到了。
音乐方面其实可以放开了夸,因为这是极少的那种能把音乐用出结构性含义的影片。
在戛纳时候跟国内外同行聊天,大家普遍都是「根本不用夸它音乐好」这种感觉。
仅举一例说明就是祖拉与维克多在巴黎生活的那段时间里,维克多让祖拉到俱乐部里表演,用爵士乐改编了一首波兰民歌。
片中祖拉唱的爵士版波兰民歌,十分悦耳动听。
电影里还有一个合唱版,恰好是东西方阵营的不同空间在音乐上的表现:社会主义的合唱VS资本主义爵士乐。
这一场戏堪称影片的华彩段落,祖拉的演出大获成功。
这一段女主角Joanna Kulig的表演精湛,流光溢彩。
片尾还有一个小细节,出狱的维克多与祖拉重逢的时候,祖拉刚刚结束了表演,而她这次唱的是一首拉丁美洲风格的歌曲(墨西哥?
古巴?
)——这里竟然还不忘添上一笔彼时东欧国家的外交主导的文化政策!
总之,音乐在这部电影里占据了巨大的篇幅,毕竟写的是音乐家生活嘛,但导演对音乐的理解却层次极高,因为他本身就是个爵士钢琴乐手,拍起爵士乐场景简直是得心应手的优秀。
整体来看,导演不仅能(极为分析性也是少见的深刻地)揭示音乐与时代背景和政治话语之间的关系,而且基于音乐设计了镜头调度乃至整个视觉体系,最佳导演奖实至名归。
影片的叙事时间横跨1949到1964年之间,场景则包括波兰乡村、劳改营、华沙,还有东柏林、巴黎、斯普利特(前南城市,今属克罗地亚),于「冷战」的片名甚为切题。
当然《冷战》并不仅仅指时代,而且还指向维克多和祖拉的人物关系,导演称这是从父母的关系中获得的灵感。
两位主角的名字取自导演的父母,真实的维克多和祖拉去世于1989年,按照导演的说法,他们「共同生活了40年,不停地分分合合,在铁幕两边相互追随又相互惩罚」,「都是坚强且优秀的人物,但同时又是一对永不停战的怨侣」。
这种喜怒无常,无法相容,无法生活在一起,又无法分开的「复杂而混乱的爱情」,恰是时代的悲剧,因为他们「难于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中流亡生活」又「难于在极权统治下有尊严地生活」,同时还要艰难地拒绝那种「没有尊严」的诱惑。
于此,人物关系与时代背景完美地互为参照,可以说即便是没有音乐或者没有艺术家生活这样引人注目的形式,这种人物关系与时代的写法,就足以成就一部伟大的影片了。
可以说《冷战》以极为精确的控制向我们展示了一部即便是概念先行、计算精准的电影节向的影片,所能达到的某种至高境界,甚至堪称伟大。
不过它的问题也就是如开头所说,太高冷或者太精密了,少了烟火气也就少了亲近感。
总之一座最佳导演奖,对初战戛纳的帕夫利科夫斯基来说,虽说不免有些低估,但着实也是个公允的评价。
我猜如无意外,波兰今年又会选这部影片送奥斯卡,且看最后是前九还是前五。
感觉届时又是戛纳系影片再战一轮的节奏:《迦百农》号称已经预定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那么诸如《小偷家族》《女孩》《候鸟》这些热门片,明年奥斯卡再战?
这片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88分钟一句废话没有,简洁有力,粗犷朴实。
第一个镜头就是满脸沟壑的老妪出现在一张满幅「1.34:1」的画面中,嘴里唱着民歌,巨大的冲击力在ipad的大小中也尽显无遗。
整部影片是黑白的,是那种饱和度极高的黑白,更是有一种粗粒的复古风格。
叙事线走向,人物情感转换,音乐起了很大的作用,民间质朴的玛祖卡,衣香鬓影的爵士,都具有很强烈的反差,男主在与女主几度分离,也是与故土分离,多重情感杂糅之后,在台上不适宜的弹奏肖邦的英雄,奔涌的音符更是令人动容。
但是其中韵味不是我这种音乐小白所能讨论的,也许有更懂音乐的人能领略导演的绝妙的音乐设计。
虽然影片画面十分简洁克制,但还是隐藏不住那种精巧,有几个画面适宜的借鉴了几副名画的构图设计,相比去年的修女艾达有过之而无不及。
故事上没有多亮眼,部分也许有些老套,但就是这么有说服力,我实在很久没有看到这么理直气壮的爱情电影了,相比去年的歌舞爱情童话的拉拉链和古怪猎奇政治正确的水妖,相信这部才是这个时代真正需要的爱情故事,脱下虚伪的面具,扯掉呛艳甜美的遮羞布,爱就爱的气吞山河,无所畏惧。
【7.9】黑白1、构图精美,审美在线,画面很用心,用了很多有层次感的画面,比如前面一层观众,后面一层是舞台;前面一层男女主,后面一层是自然景色或者聚会上其他跳舞/聊天的路人甲
民俗乐团大合唱
亲爱的 生命如此美丽2、这个唥蘸是时代背景,酥怜和美国的唥蘸?
也是男女主之间的唥蘸3、诞生于奴隶制的音乐,波兰🇵🇱,华沙,钢琴家因为女主的声音有力量感而在面试中选了她,然后他们就搞在了一起,一整个电影4、男女主最后是一起吃安眠药了吗?
女主感觉心理有点问题,最开始她作为贡浐鐺监视、汇报他的情况的人,后来让她走也不走5、没有感觉到男主之间的爱意,感觉像是一种互相折磨。
基于目前对人生的经历,我很难相信有这样的一对人,离开了对方真的就生活不下去了,即使是去当英国见蝶也要回到波兰和女主在一起6、女主唱歌“哦哟哟”,哈哈哈
两层图层
众星拱月:SiDarlin
作为今年戛纳影展的最佳导演奖得主,《冷战》在欧盟电影展上的受欢迎程度,只有《幸福的拉扎罗》可以相媲美,这从这两部电影南京站的展映现场均座无虚席,甚至绝大多数观众都在无声中等待字幕完全放完,才行离场中,就可见一斑。
尽管时代和场景切换过快,多少有一点PPT电影的嫌疑,但整体而言,《冷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都不容低估。
这部问世于当下后冷战时期的电影,或多或少能代表相当一部分波兰民众,在易帜接近三十年后的心态。
影片的一开场,就是欢快、狂放、热闹的乡间民谣演出场景,结合这些民谣里演唱的歌颂爱情的歌词,就可以发现这样的开场,既喻指原生态的音乐艺术,也喻指纯洁完美的理想爱情状态。
然而歌词里反复出现的“不能在一起”等字样,为整部影片的悲剧基调,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影片用快速的时空切换,展现了原生态艺术和理想中的爱情,在东方和西方世界里,所共同遭遇到的规训与异化。
在东方世界的波兰,这种异化来自于政治的改造。
原生态的民谣需要歌唱当下建设成就,歌颂伟大领袖。
而到了西方世界的中心城市——巴黎,异化则来自于商业化无处不在的侵蚀。
为了适应巴黎观众的口味,奔放、自然的原生态斯拉夫民谣,被改造成舒缓、深情的爵士乐形式重新演绎,以至于女主角祖拉在全新演绎时的力不从心,被男主角维克多指责为呆板。
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原生态的民谣艺术,尽管遭遇的困境各异,但都同样被改造得面目全非。
与民谣艺术相对应的,就是男女主角的爱情所遭遇的双重困境。
在东方世界的波兰,他们的爱情阻力是以政委这个人物为代表的政治干预。
女主角祖拉在权力的强制要求下,不得不成为自己爱人维克多的监控者,定期向政委汇报维克多的动态。
更有甚者,政委还借助于自己拥有的政治权力,同样对祖拉的美貌和身体进行觊觎。
而到了西方世界的巴黎,政治干预倒是不复存在,但随之而来的,则是商业机制的无处不在,以及两人之间文化资本差异的凸显。
一方面,出身江湖的祖拉听不懂维克多的前情人撰写的歌词里的隐喻,而她的自然与纯真,甚至被维克多当成乡下姑娘的商业卖点,予以放大和利用。
另一方面,政府对于艺术的扶持和包养不复存在,维克多和祖拉也从波兰国立艺术团的核心人物,转而成为商业俱乐部里的卖唱者,依靠卖力演奏和歌唱,而维持生计。
除此之外,他们还要依靠给电影配乐和出版流行音乐专辑,以获得更多的收入。
如果说在波兰,他们需要被以政委为代表的政治权力压制的话,那么到了巴黎,他们仍然被权力所压制,这种权力来自于无孔不入的商业机制,来自于诸如米歇尔这样的商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拥有者。
如果说维克多在波兰,至少还是以著名艺术家的身份,享有尊严的话,那么到了巴黎,他只能在米歇尔等人身后,任由驱使,甚至在祖拉看来,已经活得“不像一个男人”。
一方面是东方祖国里自由的相对丧失,另一方面是西方花花世界里看似自由,实则陷入另一种奴役状态的境地,维克多与祖拉在冷战时代对立的两个世界里,都既找不到理想的爱情,也找不到其热爱的艺术的原生状态。
当爱情和人生理想都成为虚无,那么生命的主题,用加缪的话来说,就只剩下一个,那就是“自杀”。
最终,在祖国波兰两人的初识之地——一个废弃的教堂里,两人自行举办了婚礼,同时一起服下了安眠药,共赴天国。
教堂的被废弃,象征着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所共同追求的现代性的“祛魅”,然而这种祛魅并没有真正带来个体的解放,相反仍然让他们身陷牢笼。
导演以教堂里的婚礼作为结尾,似乎想用宗教,作为上述双重无解命题的解药,然而只要看看《幸福的拉扎罗》里,前现代社会中平民个体不觉醒的被奴役状态,就知道这样的解药,多少也是显得镜花水月。
服下药后的维克多和祖拉在乡间静坐,随即说:“我们去另一边吧,那一边的风景更好。
”这里的另一边是指西方世界的巴黎吗?
应该不是,巴黎并非一个通向自由和理想的彼岸。
是指宗教里的天国世界吧?
或许是,然而他们真的能在这一虚幻的天国里,获取真爱和自由吗?
只有天才知道。
从这个角度来说,影片开场的欢快与热闹,跟影片终场时长期没有配乐的静默状态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对比强烈的互文,来喻指导演对于爱与自由归宿何处的困惑。
这样的困惑本身,就是重归资本主义世界近三十年之后,相当一部分波兰民众社会心态的如实反映。
在这样的主题支配下,影片选择黑白画面的基调,不只能够凸显影像画面的质感,也能将电影故事主题的历史性、悲剧性与终极意义,展现得更加到位。
与这种悲剧性的主题相对应的是,片中大量出现的欢快歌舞场面,多少能够与影片的悲怆气息形成调节,而那种奔放、自然的民谣歌唱场面,本身或许就是导演爱情与人生自由的一种象征,让人深为沉浸。
正如前文所言,本片的最大遗憾,主要是时代和场景切换过快,导致每一段场景叙述篇幅不足,多少造成节奏过快和深度欠缺,然而在一些镜头的细节处理上,还是能让人玩味出颇多深意。
比如维克多在公用电话亭,给祖拉打电话时,不算长的通话时间里,维克多一个接一个地向电话里进行投币。
这持续不断的投币本身,跟巴黎发达的商业机制和资本操控下的社会生态本身,就形成直接的对应。
再如祖拉在巴黎出版的第一张专辑,被命名为“遥远的你”,就喻示着来到巴黎这一资本主义中心城市之后,自己跟维克多之间因文化资本产生的距离和隔阂的放大。
如是种种,在影片当中,还有很多,各位观众也可以自行仔细玩味。
就此搁笔。
2018.12.9晚作于竹林斋(本文配图来源于豆瓣网电影频道。
)
Love at first, it’s just a reaction and I contact them we fell in. Love maybe there is a hierarchy difference you are a student I’m a director so we could only have sex in secret. Then there was a violence. There love was crazy mad spontaneous politicians came in the wall, need a mixture between the art and propaganda Set a director will need to get away wanted to elope with the lady by the lady freaked out. Apparently she regret it later on when they reunited together the Spark of love set off again only when you just meet someone else, can you realise the true love is one only they got back together, but something changed the guy compromised to the harsh reality became introverted, reluctant to show the real feelings. The lady became an alcoholic they had trouble being together, so the lady went back to Poland. This time the guy felt like life is meaningless without are so against our house, she just came back to Holly pollen as well was committed treason and spent long time in prison, lady realised and it was moved by his courage got him out of the prison, sacrifice everything for flows and finally say die together. It’s kind of romantic to witness is kind of crazy Love
Zula和Wiktor第一次見面是在Zula投考歌舞團的時候。
Zula與好友一起投考,女考官認為Zula朋友的聲音比較完美,Wiktor卻認定Zula才是合適的那一個,即使她曾經有著企圖殺父的過去,也因為她有著殺父的過去。
靈動、不羈、危險,如此特立獨行的女孩子,很難令人不去選擇,也很難令人不去愛上,於是Wiktor在第一次見到她之後就一如那些最濫情言情小說常用的句子一樣,「一見誤終身」。
只此一眼,便已愛上。
也是這一眼,毀了自己的人生。
Wiktor愛Zula,Zula同樣也愛上了Wiktor。
兩個人,一個為樂團作曲,一個在樂團中表演。
你在台下看我在台上鮮妍亮麗活潑可人,我在台上演你的每夜的心血所鑄。
如果兩個人一直留在波蘭,也許他們永遠都是天生一對的璧人。
可是,Wiktor看透了所謂的藝術不過是政權用來塗脂抹粉的迷惑民眾的毒藥,不想成為幫兇,卻又無法抗拒,便只有出走。
Wiktor想帶著Zula出走,Zula卻忍不住問:「去了別的地方,我們可以做些甚麼?
」Wiktor看透了政治的現實,卻沒仔細考量日後的生計。
Zula專注生活的現實,卻不明白每天光鮮地為政權表演有甚麼問題。
兩個人都看懂了現實,卻只看懂了對方所看不懂的部份,南轅北轍。
於是,Wiktor一個人流亡去了巴黎,而Zula卻留了下來。
多年之後,Zula跟隨丈去前去巴黎,再一次找上了Wiktor。
Zula嫁了人,看似已不再意當初對Wiktor的感情,但其實嫁人也是愛的一部份。
Zula的現實讓她明白就這樣一走了之,只會被國家視為罪人,於是她選擇了一個合法理開波蘭,前去巴黎的法子:嫁給一個意大利人。
不負國家地追求感情,用的卻是自傷傷人的方法,當兩個人過完了甜蜜期再一次出現衝突的時候,Zula對Wiktor說她丈夫每晚幹她六次,不止是吵架時故意說些糟心話來傷害對方,也是忍不住訴說自己看似自由輕鬆,實際上為這段感情付出了多少。
至於Wiktor,多年不見的愛人突然出現,自然心喜。
他想用行動告訴她「我們可以在這裡做些甚麼」,也是真心的覺得這個靈動惑人的女子應該像以往一樣光鮮地受到大眾的注目,於是為她錄製了一張唱片,並以她曾經殺父的過去吸引聽眾注意。
Zula無法認同Wiktor這個時候的音樂。
一如那些流亡的作者一樣,留在祖國沒法子發表自己的作品,流亡海外後得回發表的機會,卻被讀者或評論家垢病失去了滋養自身長大的語言及環境,寫出來的東西沒有意義。
Zula覺得離開了祖國就像失去了空氣,而且她根本無法融入西方的社會,她不懂得Wiktor叫她唱的歌有任何意義,她只是按Wiktor的要求而唱,於是她的歌聲失去了往昔的熱情和靈動,單純為了唱而唱。
她更不明白Wiktor為何要把她不想提及的傷口宣之於眾,明明在波蘭的時候這個男人小心翼翼地保護著她不會因為這件事而被其他人指責,可換了一個地方,他卻成了那個主動劃開疤痕的人。
Wiktor習慣了巴黎的生活與模式,自以為是地把還沒習慣這一套的Zula強行拉進自己的世界。
Zula雖然為了愛人遠走巴黎,卻沒有想過要去理解改變後的他,依然期待對方是自己當初認識的那個樣子。
現實,以及二人的「自我」再一次令二人生了分歧。
這一次,獨自離開的不再是Wiktor,而是Zula。
Zula拋下了Wiktor,也拋下了那個被她視為工具的丈夫,一個人返回祖國,那個不甚美麗卻被她視為根的地方。
如此相悖的兩人,其實不應愛上。
無論有多愛,都註定了只能彼此傷害。
但正是彼此不同,才偏會覺得非對方不可,愈是致命,愈是深愛。
Wiktor在再一次失去了Zula之後,也許是明白巴黎及愛人不可並存,也許只是單純的不想失去Zula,毅然決定返回祖國,卻在邊界被抓。
Zula收到消息,連忙趕去見Wiktor,可是這個時候Wiktor的手已經被弄得扭曲變形,再也無法演奏。
他為了愛她,失去了他的另一個至愛——音樂。
她終於明白他對自己的愛有多深,這個男人她曾經也是愛過的,只是她最愛的是當初那個能夠創作出各種讓自己樂於演唱的歌曲的作曲家。
她對祖國的愛,不止毀了那個為了生計而創作種種她不懂的音樂的Wiktor,也毀了當初自己同樣一見鍾情的那個人。
一切已經回不去,是現實傷害了彼此,也是無法割捨的自我,傷害了彼此,讓大家都無劫不復。
http://www.chinakolau.com/wordpress/?p=7614
1如果你既喜欢电影,又喜欢摄影,你应该看过泰伦斯·马力克的电影。
他的电影是这个画风:
他的好多电影都记不得讲什么的了,只记得画面是真漂亮 --- 逆光逆光逆光,简直就是Hour Photography的影院版教材。
可是当你看到波兰导演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的《修女艾达》时,你会发现,泰伦斯·马力克的影像其实只能算是中段位的炫技而已。
《修女艾达》里的那种灰,比起马力克的黄昏时分的逆光摄影,表情可能丰富一百倍。
哀怨冷静,最重要的是:切题。
2但当你看到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2018年的新作《冷战》时,你会感到一种新的震摄。
电影起始,镜头缓缓地上摇,黑白影调里出现这样一张脸:
然后是这样一个大妈:
正面对称构图下的民间艺术家,与同样正面对称构图的殿堂演出,恰成对比。
镜头运动迟滞,大量定镜,冷感 --- 因为这是冷战背景下被苏联奴役的波兰。
但男人女人在冰冷的政治铁幕下,仍秘密而坚强地滋生着情愫,我们看到大量的揭示内心暗涌的特写,与环境的阻滞形成反差:
黑白影调抑或是温存的灰:
也可以是一片迷茫的灰:
但大多数时候是明晃晃的刺眼的“硬”:
构图之精致无与伦比:
关于政治和宗教的隐喻和符号的使用比比皆是:
每个镜头都是那么完美,那么精致,以致你每每想停下来截图进行摄影作品分析。
这就是《冷战》,今世最牛逼的黑白摄影,没有之一。
3但其实这篇影评并不是来说《冷战》的摄影的,因为摄影并不需要多少言说,你去看就好。
事实上《冷战》的摄影,有一点过犹不及之感 --- 太过完美、太过精致,竟然对观众产生一种审美压力。
你需要沐浴更衣,打起精神,张大眼睛,屏住呼吸地去看。
我想说的是影像之外的事,关于冷战、铁幕和痴男怨女们的命运。
《冷战》起于一个文工团的故事(但请不要将它与《芳华》相提并论)。
来自农村女文工团员 Zula 与剧团的艺术总监 Viktor 秘密相恋,在GC极权的桎梏之中,他们只能逃到铁幕另一侧的西方,才能得到爱的自由。
这晚,在东柏林演出的他们终于决定秘密出逃。
Viktor跨过了苏军的哨卡,Zula却未能如约而至 --- 她不相信他们能够成功。
电影从这里开始偏离了观众一厢情愿的预期 --- 有情人并不能终成眷属,等待两人的,是铁幕两侧令人恐惧的隔绝。
因为其时,世界正在冷战。
之后观众会跟着他们在铁幕两侧颠沛流离,不知所终。
Zula与Viktor地位也开始反转 --- 她成为社会主义波兰的人民演员,而他沦落成为法国酒吧里一个爵士钢琴师。
及至不能忘情的两人终于在自由世界相见,然而物不是,人已非。
逃离铁幕的 Zula 成为西方资产阶级知识阶层的一道异域风景,甚至一个玩物。
所以才会有 Zula 对颓丧的 Viktor 大喊:“我一晚上被他干六次!
”她说的“他”,米歇尔,是法国文艺圈里的一个红人。
这声吼强烈地反射着 Viktor 的无力。
他还是那么落魄地陪笑于法国人的艺术圈,流亡的他失去了文化上的根,甚至也就失去了作为男人的尊严。
文化上,他已被“去势”。
这才是真正可悲之处:他们身虽已自由,心灵却找不到停靠的港湾。
即使在文化疏离的漂泊中,两个人的爱也再不能成全他们的关系。
政治,已深深异化了他们的心灵。
此时冷战,已不再是东西方阵营之间的冷战,而成了这两个爱人之间的冷战。
到这里,才是《冷战》的真正精妙之处。
八十年代的中国,以及近年来的东欧,都兴起过“伤痕文学”,刻画政治对人性的摧残。
《冷战》大至属于此类题材,但它选择一个更小更细微的格局 --- 政治桎梏下人们内心的异化和“爱无能”,才更有一种摄动人心的力量。
比如电影并没有直陈Zula 和 Viktor 受到的政治迫害,我们只是看到他们的内心一天天变得冰冷。
政治对心灵的慢性侵蚀,才是最可怕的迫害。
4《冷战》的故事基于导演帕夫利科夫斯基的真实生活。
他的父母(名字正是Viktor和Zula)就是一对在铁幕两侧纠缠了一生的怨侣,相信导演本人,会最理解那种“能相爱,又不能相处”的矛盾。
而导演十多岁就随父母逃离到了自由世界,在伦敦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
相信西方知识界和艺术界的那种虚伪,以及东欧人在西方社会中的文化疏离,他自已理解得会是最深。
实际上这位来自波兰的导演之前拍过一些西方价值观的电影,都无声无色,一直到他回归到自已的文化“母体”波兰,拍出来《修女艾达》,才真正找到了创造力的爆发。
所以《冷战》已不再局限于对政治带来的苦难的控诉,它应该是已触及“文化疏离”这样一个更大的议题。
片末,再次聚首的 Zula 和 Viktor 眼中已满是沧桑,他们在一个破败的教堂为自已举行了婚礼。
这无疑象征着他们新的信仰的渴求也许导演真正想说的,是整个波兰民族都需要寻找新的信仰和身份?
最后,他们坐在长椅上,Zula起身说:“我们去那边吧,那边风景更好。
”
意味深长而几乎完美的结尾!
他们能重建情感的世界,去到心灵的彼岸吗?
这是一个乐观还是悲观的暗示呢?
不知道。
最终的结局,你认为是什么,就应该是什么。
这是2018年上映的电影。
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导演。
上世纪40年代末,几个波兰人组建了一个玛祖卡歌舞团。
以演唱民间音乐为主。
团里的导演维克托和招聘来的乡下姑娘祖拉好上了。
祖拉在维克托的培养下越唱越好,歌舞团越演越出名。
逐步向华沙发展,后来还出国演出,到了东德、南斯拉夫。
维克托不喜欢现在的生活,借去东德演出的机会,跑到了西柏林,辗转到了巴黎。
但他和祖拉的爱情始终没有改变,用各种机会隔几年见一次,最后终于走到了一起。
看影片的名字《冷战》,以为是重点讲述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影片。
多少年来,东西方总是在互相宣传“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这样的主题一直都是影视片津津乐道的好题材。
诚然,这部影片中也涉及到了冷战,冷战对于祖拉在维克托的生活曾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这种影响对于他们两人并不是决定性的,编导对于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也没有明显的褒贬。
实际上影片的主题是维克托和祖拉的情感历程以及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的幻灭。
以玛祖卡歌舞团的发展,到了五十年代已经成为了波兰首屈一指的歌舞团。
那么作为歌舞团里的导演、首屈一指的女演员,祖拉和维克托也是倍受重视的。
或许是酷爱自由吧,维克托义无反顾的投奔了法国。
当几年后,维克托问祖拉为什么爽约而去,祖拉答:“我对自己没有把握。
”事实确实如此,祖拉在波兰从一个乡下丫头,到红的发紫的女主角,名利都有了,“我在波兰过的日子更好”。
没有必要去一个未知的地方,寻求迷茫不定的生活。
而维克托到了法国,他的生活大不如前,住在狭小的亭子间,在酒吧弹奏,为电影配乐,过的是一种很低下的生活。
所以,对物质的渴望并非是他们投靠西方的动机。
他们在法国的经历,同样证明了所谓的自由也是那么的虚幻,剩下的就是爱情和艺术的追求。
先看爱情。
维克托和祖拉的爱情是炽烈而纯洁的。
祖拉为了维克托,嫁给了一个意大利人,只是为了更方便的出国,去和维克托团聚。
维克托为了爱,宁可以间谍之身回到波兰,并被抓住判了十五年。
祖拉为了搭救维克托,不惜嫁给歌舞团的行政经理卡支马雷克,换取了维克托的自由。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他们俩在法国相聚的那段日子。
人们常说:得不到的才是最值得期待的。
分隔两地彼此是那么的期待,而一旦相聚,经过了一段激情,这段情也就逐渐淡漠了。
他们开始期待另外的东西,整天为了生计奔忙。
直到再次分离。
重新陷入了无穷的思念中,最后终于找到了永恒。
再看他们对艺术的追求。
本来他们这个歌舞团是以民间音乐为主,正是因为这个特色,他们的表演才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祖拉一曲《没有母亲的男孩》红遍全国。
可领导不干了,要求他们的演出中要包含“关于土地改革、世界和平、歌颂全世界无产阶级领导者的强有力的歌”。
后来的演出中,我们看到宏大的布景,宏大的乐队,一众表情木然的演员们在高唱“智者斯大林受人民爱戴”。
这完全不是他们所追求的那种艺术。
到了西方后,他们满以为会有更大的自由获得他们理想的艺术时,发现这里的观众没有兴趣去欣赏那种原生态的《没有母亲的男孩》,他们自己必须在爵士乐队的伴奏下去演唱脑残的“钟摆杀死了时间”。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西方和东方各自欣赏水平的差异。
在行为方式上,同样并不那么理想化。
在西方,祖拉为了自己的唱片专辑,去和制片人上床。
对此,受过西方观念熏陶的维克托对祖拉说:“在这里事情就是这样运作的”。
在东方,祖拉为了搭救维克托,也逼迫自己嫁给卡支马雷克。
不论这些行为是明是暗,它们都是一场交易。
没有什么不同,更没有什么意识形态的区别。
到后来,遍体鳞伤的维克托和祖拉终于醒悟了。
如泰戈尔所说:“我把世界看错了,反而说世界骗了我”。
无论是在严肃体制下的波兰或是在光怪陆离貌似浪漫的法国,他们所追求的理想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他们所追求的“自由”也必须用自由作为代价。
影片结尾,他们二人在斑驳残破的故乡教堂中举办了婚礼,在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空灵的背景音乐中,祖拉说:“到另一边去吧,那边的风景更好。
”此时他们不在乎人们的非议,不在乎“慢节奏的音乐”还是疯狂的爵士,更不在乎东方还是西方。
他们知道只有在上帝那里,才能找到纯洁的理想,才能看到更好的风景。
在2018年用黑白片来拍摄这部影片,很恰当很适合。
佩服导演的勇气和目光。
本人评分:7.5。
不仅豆瓣短评里,自以为是的影迷把这两部电影同日而语,连长评都跑不出这个认知局限这两部电影根本不一样,《芳华》是部好看的电影,但要跟《冷战》比,从选角、立意到视觉语言和价值观,只能算是市井二、三流作品。
如果你看不明白一开篇,到处搜集民间音乐女艺术家的愤怒和讽刺冷漠的表情,不明白加入政治题材后,音乐家持续几秒的静默,你就不会明白艺术与波兰当时体制下深深的割裂感。
而这是一切的源头,爱情只是陪葬品有人评价爱情老套,呵呵祖拉深深令我着迷:她是个生命的强者,熟悉规则,但毫不示弱;善于利用自己的魅力,又永远坚守内心。
她有力量,也清醒。
维克多则是浪漫的柔软的。
如果他们的爱情有条件顺利发生在波兰,一个音乐家,一个是女艺人,他们的爱情不会受到所谓阶级的桎梏:她的个性可以平衡他的脆弱。
但并非如此,他们面对的选项对于彼此来说都是个必选项:留在波兰,维克多无法追求纯粹的艺术;去到法国,祖拉没法儿适应资产阶级的语境。
祖拉也曾筹划去法兰西拥抱爱人,维克多也幼稚地以为时过境迁,为追求爱人的脚步重返波兰。
但这些障碍对他们并不仁慈。
一个女人完全投入到一个男人的生活,又格格不入时,她的不舒适感会从里到外像芒刺一样让她难受。
爱解救不了她维克多面对的则是冷漠的权力体系可惜的是,也没有什么能平衡爱因逢迎得势落井下石的精明商人、听闻真爱时微微一笑睡着的诗人女友,这两种人绝妙地反映出不同的环境塑造出的不同灵魂当我们呼唤自由的时候,只不过是期待一个纯粹干净之地,存放一些宝贵的东西
戛纳放映结束,关于“波兰版《芳华》”的各种消息就传回了中国影迷耳中。
一段孕育于歌舞团、跨越漫长时间地理距离的爱情与流亡故事,召唤着人们对共产主义往事的记忆。
《冷战》的留白美学,正是建立在这种全球共享、切乎发肤的冷战记忆之上。
这是导演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的第二部长片,为他捧回了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大奖。
帕夫利科夫斯基出生于波兰,少年时即移居西欧,后来又长期旅居于英国。
他的处女作《修女艾达》关于60年代波兰一位青年女性宣誓成为修女前的寻亲之旅,名利双收,不仅夺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项,更在全球市场收获了超过1500万美元的票房。
眼看又点亮了欧洲所有银幕的新作《冷战》,则截取1949到1964之间的15年,以几个散点的时空,呈现一对音乐爱侣半生的选择与命运的去向。
半个世纪前的波兰故事,属于他的父母辈亲人,而非他自己。
但他的回首探寻,用新的影像风格——干净、唯美、强形式感的黑白影调,重新诠释、包装了故土波兰的伤痕艺术,从世界电影观众的眼底直抵心间。
带着追忆家族往事的思绪,帕夫利科夫斯基“偷”来父母的名字——“维克多”与“祖拉”,为《冷战》的男女主角命名,而角色身份性格的设定,则在某种程度上对照着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名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一个是出身城市的风流知识分子,一个是发源乡村的热情才华少女,两个全然“不合适”的人互相吸引、羁绊一生。
昆德拉笔下,托马斯与特蕾莎在日内瓦与布拉格之间来去,帕夫利科夫斯基镜中,维克多与祖拉则分居巴黎与华沙,辗转于柏林、南斯拉夫多地。
爱情指引人物在乱世中的方向,而他们的愁绪,又反过来指认了在时代背景中人性的遭遇与灵魂的厄运。
波兰与捷克同为东欧小国,也在二十世纪共享了相似的历史轨迹。
重温《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部相当好读的文学名著,一面看来是不无轻佻的种马爱情故事,另一面看来,却是知识分子在惨淡历史时期的心灵狂想曲,出走与回归、享乐与苦痛、抵抗与钳制。
个体在政治生活中浮沉,轻与重的配比不断变化。
与此相似地,《冷战》看似讲述爱情故事,电影的主角也不是爱情,片名已经标定了其摄影机的对象。
男女主角几次跨越旷日持久被铁幕分割的东西阵营,爱情也如同影片里那首被改编、改写的歌曲,几经曲折变调。
伴随一次次人生选择的,是不同的歌声与音乐,这引领观众走进、浏览不同的历史情境。
虽说《冷战》的故事跨度长达15年,时间的流逝却全以字幕卡来标记,它选择了不呈现人物变化的过程,而总在此去经年后,让观众同人物一起重逢,作曲家沦落到俱乐部演奏,歌舞演员踏上斯大林舞台。
技巧性的省略之后,留给我们的,是一个个容颜全改的结果——这是这对爱侣人生的切片,同样也是冷战历史的切片。
一些负面评论将这部影片戏谑地称为“PPT电影”,夸张地指责此种特性。
但笔者以为,《冷战》更像是一个多厅的展览,观众所走入的情境,正是各厅被精妙书写的选题,分别暗示着对应历史时空个体命运处境的无数种可能性。
信息是蕴含在场景中的,不同时期的歌声激活了文本的情绪,而摄像机代替了我们的眼睛。
字幕卡其实消解了时间,让空间做了电影运动的量度。
这显然是一部编排多于信笔、设计大过抒发的作品,帕夫利科夫斯基谨慎构图、精心调度,用不同的调性区分了华沙与巴黎代表的东西阵营。
华沙是压抑的,巴黎是游移的,华沙是集体的,巴黎是小资的,华沙是灰白端庄的,巴黎是明明灭灭的。
在华沙,人物在画面中的位置常常被放得很低,在建筑物拱顶、斯大林画像下面,或者一张脸,在背景无数张脸中间,我们跟随摄像机,知道摄像机背后的角色,需要在无数张脸中找到自己爱人的那张。
在巴黎则是在街道、在酒吧、在录音馆,也常常是夜里, 背景总是那样黑,近乎抽象。
帕夫利科夫斯基在拍摄的,与其说是其中的音乐家人物,不如说是寄予其上的歌声。
如果更具实验性地改造这部电影(近似于旅韩导演张律在《胶片时代的爱情》中尝试的那样),把情节剧和表演它的演员凭空抽走,留下不同的歌声——波兰民歌、共产主义颂歌、爵士音乐、法语改编乃至关系当时外交政策的拉丁歌曲——在空荡荡的对应场景中回响,叙事、主题与情感召唤将同样成立,甚至更为深沉。
我们已经知道,有多少人间事,喜怒哀乐悲剧惨剧在欧洲各国甚至世界各国意识形态的翻覆中发生,那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这或许是将情节剧的恩怨情仇放在前景试图遮蔽淡化的真正内容,它隐隐绰绰的存在,当然来自视听的艺术、电影的艺术。
影片的结尾,人物已接近残破的极限,他们相聚在轰炸后的教堂废墟,墙壁上的圣人图像斑驳缺损,教堂的穹顶不知去向,只剩下一片被圈出的蓝天。
到最后一个镜头,导演帕夫利科夫斯基确实也让他俩走出了画面,留下摄影机空对着一片麦田。
祖拉说:“到那边去吧,那边风景更好”,但观众已看到了那边的样子,那也只是另一片摇曳的麦田。
这种无处可逃、无处容身、一无所有却又追击在后的感觉,约等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结尾的死亡,是铁幕历史留至今日,我们仍心存恐惧的一种荒凉。
原载于北青艺评
摄影一般、唱功一般。走了个怀旧黑白色调讨喜。爱情看起来一点不心动。
精致的视听语言之下,是深入内心的空虚感。冷战背景下的一对恋人,他们的若即若离在时代的洪流里显得微不足道,却又格外令人心痛。或许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真正理想的生活,又或许爱情的真相就是燃烧过后的黯淡灰烬,但梦想和情感不正是人性中最闪耀的地方吗?
顶着冷战的铁幕玩“爱乐之城”游戏
75/100 把黑白旧影集立体化的光影和音乐,快把我整个人吸进去了。但我整场想得最多是全部原班人马把《爱乐之城》拍一遍会不会更好一点。
10/07/2018, Alice Tully Hall @NYFF. 精炼又冷冽,优美而典雅。今年最期待的电影,也是目前看到的最美的电影之一。Every detail is impeccably made. 摄影,表演,音乐无一不美。每次音乐一响起就让人心神骤然凝聚。叙事干净利落,也有微妙的政治语境。Loved every frame and enjoyed every second of this film. And it was perfect to sit just 30 feet from Pawel Pawlikowski during the Q & A. 很圆满。
叙事上其实是个挺套路的,情节剧一样的东西。但是影像实在太突出了,在大银幕看这种黑白摄影,真是视觉享受。另外,女主表现也非常出彩。
果然是最佳导演,在肖邦的地盘放巴赫。
连续看了几部黑白电影。现在只能通过黑白摄影来表达复古了吗?这个片子的主题正如造作的黑白复古,核心配不上那个时代背景。
画面美则美矣,但缺乏细节支撑的时间跳跃,反向印证创作手法的匮乏。
所有的形式创新与视觉手段应该只是作为故事的辅佐,而不应本末倒置。画面有多美,导演就有多自恋。真的,还不如去看摄影展。
女主=Léa Seydoux+Paz de la Huerta. 摄影、表演都很精细,歌曲不错,但是故事有点毛糙,跳着讲这个故事把自己跳飞了,剧情之间还是应该再多一点勾连。质量高但盛名难副。估计导演以后拍片也就这样了。
4.5帕夫利科夫斯基最厉害就是用极少的镜头量传达出丰富的信息,这种信息不光是叙事层面上的也是情感维度的,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惊涛骇浪,在二战后波兰压抑的社会氛围中萌芽的爱情故事,穿越时间与空间的牢笼最终在艺术的召唤下圆满,这其中的逃离、反抗、思恋、怨恨、争执,甚至救赎,都平缓得不留一丝痕迹,在荒野里在城市中,仿佛歌声也魔力,带领男女主人公和观众在历史的洪流之中寻找那似乎触手可及又遥不可及的自由,不管是波兰的民歌还是巴黎的爵士乐,乃至苏联的主旋律,帕夫利科夫斯基巧妙地呈现了二战后分离断裂的欧洲,在当下欧洲面临重新分裂危机的时候,《冷战》中的突破一切困难的重逢和始终无法割舍的眷恋都在提醒我们团聚永远比分离要来的珍贵
每一帧截图都是桌面,这是对电影极大侮辱的讲法,奢侈品tvc影像。
浪漫,精致,太太太美了,4:3画幅拍群舞怎么可以那么美!
觉得没什么意思,电影本身也不长,没看出什么东西就结束了
浓郁热烈的爱依托于讲究的摄影、不紧不慢的节奏和细腻精致的风格,甚至大量刨除掉了男女主人公相会之外的时代刻画和情节交代,终于让定义世界格局的大气魄片名沦为了爱情的背景板。
With mew
二个爱情作b的故事,摄影并不能提高整个电影的可看性,故事如此的拖沓琐碎,看起来好像照片拼凑的幻灯片。
影院看这种级别摄影真的满足到想跪下。前半部分的克制宛如修女艾达。后半部分影像音乐角色之优秀也掩盖不了流水剧情的缺口。片尾用了Gould哼哼的Aria瞬间泪目。
最后五分钟被打动了,极简主义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