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我不喜欢看对白多而迅疾的电影。
因为这样往往使我去注意底下的字幕,而有可能错过镜头中的一个眼神、动作,或者画面中的一个小细节。
而天使A是个例外。
我一厢情愿地以为那么多的对话,只不过是主人公安德列的自言自语,对存在于他身体中的另一个女性她的自言自语。
就像你知道的,自言自语是无须考虑太多的,听过就算,就像你永远也无法在这部电影里找出一段很经典的台词,但是你却会在某个你预料不到的时刻想起那部电影。
而故事从如何拯救一个自寻死路的男子说起。
吕克说那就让那个她走出他的身体使他省悟吧,于是,她就走出了他的身体。
单纯、直接且出众的美。
于是,整个巴黎,只剩下他们俩在灰色天空下的争执。
那个时候,多像一出话剧,我似乎还听到了回音。
还是看到了里昂里的影子。
那个天使,有着和玛帝达一样的眼神和悲伤表情,以及被重复了无数次的ok。
出现这样的女子,如果不是为了爱上她,还能有什么原因。
但如果你连自己都不爱惜自己,又有什么资格去爱别人。
这在电影里是相通的,很通俗有趣的一个循环。
这部电影我不满意的地方有两处,或者说可以表达地更加完美。
一处是安德列在镜子前的哭泣。
如果说这是他开始通过审视而看到深处的另一个自己,我认为来得太快了。
但这个转折的确不好处理,处理的太快会让人觉得突兀,但如果加大叙述的篇幅会让人产生说教的感觉。
吕克选择了前者,并按照他一贯处理人物性格的方式成全了他。
然后我想起一段形容吕克贝松的话,海洋、死亡、暴力、平静的温暖、杀手、面无表情、狂乱神经、心底温柔。
是的,前面所有冷冰冰的词语只是为了修饰最后的心底温柔。
所以安德列流泪了。
还有一处看得我莫名其妙是安德列去追跑出去的天使,忽然镜头一转进入了他朋友的房间。
当安德列对他朋友说完那些话后,天使知道任务已经完成,也不能不回去了。
于是影片又回到最初,安德列为了挽留天使再一次落河。
聪明的你可能早就知道,从来他都没有死的念头。
他做了一场梦,找到了他的爱情,也找到了他自己。
吕克式的黑白喜剧。
吕克贝松要来中国,带着他的《天使-A》,这是他的第十部影片。
我仍在思考评判一部影片是不是好的标准,我想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一个标准,尽管他自己也说不上来——这种说不上来的标准,就是表面的,肤浅的,被动的,容器式的。
昨晚刚看了《房间钥匙》(也译作“打开心门”),故事与好莱坞《雨人》非常类似,只不过没有什么华丽的元素;在《雨人》当中我们看到在一段朴素的感人的故事上面明显的堆砌了赌场、名车、美人,还有幽默这些娱乐成分,所以几乎没有人不喜欢它,但是也有人认为它是一部做作的影片,就像《勇敢的心》,我就是这么认为的。
我所说的被动的容器式的判断标准就是这个,影片给你什么,你就接受什么,枪战、暴力、飚车、裸露、床戏……这些就像夏天可口的冰激凌,电影说“啊——”,坐在暗处的你就张开了嘴:恩,味道不错,这是个好片儿。
当然我并没有说这是个不好的现象,电影有时候就是为了满足人的欲望,窥视的欲望,施虐受虐的欲望,幻想的欲望,等等。
我们内心都有这些欲望,但是没有必要觉得它可怕。
——话说回来,我是喜欢《房间钥匙》这个电影的,同样我也喜欢《天使-A》。
我们都了解吕克•贝松,熟悉他的《杀手里昂》、《碧海蓝天》、《第五元素》,都该明白他要想娱乐你简直易如反掌,让你在20分钟的时候笑你就在20分钟的时候笑,让你在什么在结尾的时候哭你就会在结尾的时候擦眼睛,这无可厚非的。
如果但是如果抱着这几个电影的印象来看《天使-A》,那就是“容器式的”观影方式(我造出来这个名词只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我的看法)。
《天使-A》是低调的,就像它的黑白色调的摄影,吕克贝松在拍摄和宣传方面也是秘密而且低调。
他就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人物不是杀手,不是英雄,不是身系人类命运的救世主,他普通极了,普通的就像我们自己。
他是这么的不走运,这么的不够聪明,这么的逊,这么的残缺不完美,他被债主逼债走投无路,觉得世界不会没有人在乎他的存在和帮助他,他决定跳河自尽。
这时候他的守护天使出现了,她帮助他解决问题,找回自信。
然后他们相爱了。
我起初对这个简单的故事不以为然,企图从大段的人物对白中找到什么,但是几天之后却发现这个简单的故事给我的印象是如此深刻。
我在想这是为什么。
信仰耶稣的人都相信每个人都有专属于自己的守护天使,这个天使会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保护守卫着你。
她在天上一直看着你,甚至和你一起成长。
安吉拉是安德烈的一部分,是安德烈身体里女性的那一部分。
这倒是与荣格的精神分析非常一致,荣格说每个男人内心都有一个阿尼玛,每个女人内心都有一个阿尼姆斯,有时候他/她会表现出来,支配你做某些事情的决断。
影片中有一场戏非常精彩,安吉拉和安德烈站在一面镜子前面,安德烈凝视着镜子中的自己,这是一种深刻的自我审视,他觉得自己爱上了安吉拉,同样他爱的也是自己。
安德烈眼中噙着眼泪:“我爱你,安吉拉……我爱你,安德烈。
”他说这话的时候安吉拉已经消失了。
作为观众,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也许,安吉拉并没有出现,安德烈爱的是自己,他找回了自己。
不过这种自我发现,在影片中仅仅像是一个概念。
我们也许会想到文德斯电影中的天使,可能觉得《天使_A》还是不够深刻不够复杂,不过我们为什么总有比较的习惯呢,比较是好事儿,但是没有必要一定要分出高下,特别是对于文艺作品。
我在5.19关于《慕尼黑》的日志中也理性的分析了几个好电影的评判标准,也许过于理性。
基耶斯洛夫斯基也说过看电影的时候要尽可能的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的观众,那么我想,简单的说,一个对自己有所触动的电影就是好电影把。
这是个相当主观的说法了。
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恶。
我们似乎永远都在路上,常常忽略了路旁的美好和定期的自省。
直到有一天,一切似乎都已无法挽回,我们追悔莫及。
你就是你自己的天使,你就是你自己的魔鬼。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只有“变”本身。
变可以是升华,当然也可以是堕落。
掌握方向的还是自己。
天使和魔鬼的区别并非天壤之别。
其实,善恶只是一念之差。
心灵是面易染尘埃的镜子,需要经常檫拭。
否则,你看到的“我”会越来越模糊,直至无法辩识。
有专家说,每个人脑海中都先天预存了一个爱侣的图像,寻偶条件往往由此而来。
图尔大学的教授阿兰科尔班更悬,他在《致命的气体与花的芳香——气味的历史》中提到,所有感情的来源,全依仗一个叫鼻犁器的器官作出的反应。
这种天赋爱欲的学说很得欧洲人喜欢,尤其在法国,大家普遍认为:人是具有欲望的动物,情爱谈不上逻辑且早有其神圣莫测的质地。
可惜造化弄人,非逻辑性爱情往往命运多舛。
多年以前,37度2是“法式非逻辑性绝望狂爱”的代名词,它属于红极一时的女演员贝雅特瑞丝一切源自一部颇具争议的同名旧片。
多年以后,不再有同样的角色把出版社的门漆上红漆、在比萨店与客人大打出手、出于疯狂把眼睛挖出来、使爱她的人杀了她......也不再有同样的演员以义工身份前往监狱探访犯人、与犯人一见钟情、在布雷斯特监狱里举行轰动一时的婚礼。
塞纳河边的树叶落了几次,贝雅特瑞丝的面孔被笼上一层水雾。
当她的名字又出现在娱乐版头条,人们无比震惊--贝雅特瑞丝的丈夫,因2001年10月于莫隆强暴、殴打以及非法关押一名29岁的少妇,在瓦讷被莫尔比昂省重罪法庭判处12年徒刑。
代理检察官认为31岁的被告“仍很危险”,要求判处他14年徒刑。
三天的庭审期间贝雅特瑞丝聆听了法庭辩论,她决定在开庭第一天出庭作证。
巴黎冬天的细雪纷纷扬扬,媒体使法庭拥堵不堪。
万众瞩目之下贝雅特瑞丝面目素淡:“我知道我丈夫的所作所为。
”当陪审团置疑她在婚姻生活中的人身安全,她宣布:“如果我为我的人身安全担忧,我就不会嫁给他了。
” 人们说:“他们居然没有结束。
”只要塞纳河水还在流动,他们就难以结束。
如果塞纳河干枯了呢?
我打赌,它不会完全干涸。
过几百年再看吧,或者更长时间。
时间没到,贝雅特瑞丝夫妇还没达到他们欲望的尽头。
他们还储存着许多喜悦、恐惧、智慧、顽固,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这些难以想象的东西,有待于变成平淡无奇,而人们期待戏剧化,就象流浪汉遇见天使A。
2006年1月的一个傍晚,我决定去看《Angle-A》。
除了对非逻辑性爱情的一些向往,还有怅然。
吕克.贝松曾宣布一生只拍10部电影,没有经过几次期待和失望的起落,9部电影已经成为记忆。
《Subway》(地铁)和《Grand bleu》(碧海蓝天)使凯撒奖评委惊呼天才出现;《Leon profess》(杀手莱昂)令法国影评界认为他丧失了初期的人文精神;《 Fifth Element》(第五元素), 之后的《贞德》被指浪费了恢宏的历史题材和马尔科维奇......一盒胶片还剩下最后一张,作为法国最具有国际影响的商业导演和制片人,吕克.贝松在时隔六年之后推出自己的第十部电影:黑白故事片《Angle-A》。
这不是他第一次使用黑白胶片,22年前的《Le dernier cambat》(最后的战役)曾是当年的一次独立探索。
新年的票房争斗战使放映厅里只有几对情侣、一个小男孩和我。
从天使的翅膀开始颤抖的刹那,周围满溢着平静。
吕克.贝松的摄影机不甘心呆在角落,看着每个人做这做那。
它喜欢寻找一个最巴黎的角度,让故事和人物都变成背景。
整个故事简单得仿佛一首老香颂,亮而不艳,哀而不伤。
场面处理简洁犀利,吕克.贝松着力表现的,不是跳入河中的天使A,而是她溅起的水花、惊起的鸥鸟和男主角内心的水流变化...... 在这里,当然,我来讲讲那个流浪汉。
他值得一提,他和巴黎,和我们相称。
对了,一切都因为:落魄的流浪汉在某个下午倏然明白:只要转过身去,世界便不存在。
巴黎的强烈阳光,没能治愈人生的阴暗。
流浪汉象卓别林一样游走,任人宰割。
他自己也认为唯一的救赎是:当厌倦透顶的时候到来,自然重生,如四季流转,万物循环。
可是还有一种例外。
地球上人类的卑微命运让人想到在地球之外有可能存在的生命。
于是,她出现了。
在亚历山大三世桥上,象所有人梦想的一样。
毫无疑问,流浪汉将爱上天使。
厄普代克有一次说到男性爱情的本质:“男人无非是想回到母亲的怀抱,重尝那引人欲泣的肉体的美妙滋味。
”流浪汉想必对这句话该是颇有感慨,如同对人生的悲喜际遇深有体会。
他的非逻辑性爱情象一场拯救。
它给他一座城堡。
巴赫在他的合唱中颂扬它,高乃依和拉辛在他们的精神感恩歌中,在他们评论圣诗的神圣作品中,荷马在《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都歌唱过它。
一切的改变都是为谁?
A的身影越来越模糊地隐匿在塞纳河的夏日雾气中,2005年你对她说“我爱你”,其实她是你的守护天使。
电影即将在无言中落幕,周围只剩下那卷发的小男孩和我。
不久,下一轮放映又将开始。
看得出,混杂在宏篇制作中的《Angle-A》并不讨巧。
影迷们认为吕克最适合暴力人文片。
过于简单的《Angle-A》索然无味。
尽管,谁都对影片的唯美镜头抱有好感,但也有人觉得看一串会动的黑白明信片没什么吸引力。
另外,媒体对吕克的选角风波议论纷纷。
首先,他选用了新的女主角。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法国骚乱刚刚结束,吕克既由一名摩洛哥演员出演男主角。
贾梅勒也已经六年没做主角,虽然《天使爱美丽》(Amelie )里的小伙计和《女王的任务》(Mission cleopetra )里的埃及建筑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是作为男主角,还只是99年的喜剧《 天空,小鸟和你妈》(Le ciel, Les oiseaux,et ta mere)。
好在更多的非种族主义者认为“法国兴盛于移民” 他们有人成为艺术家,因而使法国文化更为丰富......显然,吕克贝松的收山之作很可能使男主角Jamel成为继齐达内之后最成功的阿拉伯移民。
散场时,小男孩转过身问:这是真的吗?
我说,是的,中国的仙女也爱流浪汉。
回家的路上,经过亚历山大三世桥。
几个表情茫然的流浪者躲在老建筑的阴影里。
白胡子醉鬼突然跑上结冰的人行道,他抓住一个衣裳褴褛的老太婆,两人先是撕打漫骂然后跳舞嬉戏。
那么古怪、那么丑陋、那么悲惨、那么快乐。
当世界只剩下黑和白灰色的建筑和黑色的影子以及太阳底下,发光的桥面耀眼的碎钻似的河水光晕美的让人晕眩矮个子的满怀善良的忧郁男人在遇见天使后,才发现这个世界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糟糕有太多的细节和美丽被忽视"当没有人给你爱的时候,你就很难爱自己 "好好爱自己身边的人吧不管他/她的曾经是非因为他们是你的影子,你的映像,他们就是自己的碎片
最后那段惨烈又美丽,但也不能阻挡本片成为我不是那么喜欢的片子——啊,一部十天内花四次看完的片子都有什么吸引力啊?
但这样一个巴黎又那么的棒!
简直想要马上就去!
然后给自己戴上一副黑白眼镜不要色彩只看他们的轮廓和性格,感觉一定会好棒。
且片尾的主题曲一出来就震撼死我,于是直接把三星改四星,并决定尽快去一次巴黎,找菲菲同学一起去体味一下这个黑色版本的巴黎有何不同。
Angela 很美,五官立体,深邃的眼睛,鼻梁挺直,脸颊瘦削,一头银色的齐短发。
身材修长,身姿优雅。
那一套纯黑的内衣也相当有品位。
安德烈那过于温柔过于文艺的一面,让人好笑。
Angela的心,安德烈不懂如何去回应。
Angela为何为安德烈违规,Angela“暴走”前与安德烈的对视以及之后的“暴走”行为,安德烈不理解。
我也是不理解。
但是有一股莫名的感动,以及对于自己过分愚蠢的一种无奈。
第三次观影,我依然是不解风情。
安德烈的“反暴走”是一段深情的高潮。
Angela的演技在眼神里充分体现出来,那种慌乱,那种六神无主,那种没有选择的略带一点绝望的想要找到出路的眼神。
那种眼神恰好是我想看到的。
奇迹般顿悟的安德烈形象高大起来,压制得6尺高的Angela倚着墙,不得不摆出小白兔一般被害怕被爱情抓住的姿势。
不过后面的Angela的泪目又显得逊色了,不知道是否是之前的表演太过精彩的缘故。
在有些时候能捕捉到Angela难得的流露出悲伤的眼神,比如(49:15) 当安德烈对她的表白(即是说明自己是天使的事实)表示完全不相信甚至开起自以为是的玩笑的时候。
--会想,安德烈是否必须要落魄到要自杀,才会遇到到Angela并感受她的关怀,才会重生,才会去爱。
---好想去奥地利的布拉格,去捕捉到卡夫卡看过的在布拉格广场遗留下来的夕阳;好想去日本的六条柳巷,希望能够遇到一位类似于出云阿国或吉野太夫一般的女子;好想去欧洲之星上坐一坐,想着什么时候在我目所能及的座位上有一位名叫伊桑霍克的男子跟一位名叫朱丽叶戴尔比的女士在交谈着;好想去法国的凡尔赛湖的桥上面,用画笔描绘出一位Angela的天使在一边哭泣一边和一位矮他一个头的摩洛哥男子倾诉着什么的场景。
---如果Angela不是身高六尺的金发美女,不是身着黑色性感的紧身裙,不是有着那么勾人神魄的眼神和深入灵魂的语言。
安德烈也许就不会爱上她。
如果天使A没有黑白的艺术处理,没有那一幅幅如风景画的美丽镜头,也许我也不会爱上这部电影。
美,是具有欺骗性的,但是我却没有抵抗其欺骗性本质的办法和能力。
--有些对白挺有意思,摘一两句。
“你从天上来就告诉我是个牡蛎?
”“你会选择什么样的装束?
”“荡妇(pi-da-si)”“那样很适合你”“谢谢。
”“请理解我是一个失败者,我还有很多事要处理,一个荡妇会从天上来帮我吗?
”“人类总是一样,需要证据。
”“我想做爱,当我觉得自由的时候。
”在短评里,我写到,我嫉妒我憎恨影片开头那位过度胆小的懦弱的安德烈。
但是看到他在酒店走廊对Angela的深情告白,他在清晨的巴黎街头呼唤找寻Angela的身影的时候,他在Angela张开翅膀将要飞离他而去的时候,他勇敢地挽留住Angela的时候,我被感动震慑住了。
因为我想到自己,在同样的情况下,未必能有那样的勇气去面对自己。
又或者是我太认真了。
不可避免的失望了。
不算有趣的故事,但还算特别。
黑白色彩。
高大女人和矮小男人的搭配,吕克贝松的恶趣味?
大段对白看起来颇为辛苦。
喜欢这样的镜头下黑白色的世界,每一个人都是简单的,不再是色彩各异的,我们只是善良的生存着的人。
眼睛看到的并非事实,嘴巴说出来的也并非事实。
我们就是因为所处的社会色彩太丰富,我们会被绚丽迷失双眼,忘记了自己本来的面貌,丢失自我与繁华之中,用各种色彩粉饰自己,在努力适应这丰富多彩的社会,完全没有了模样。
还是真实点好,准求自己最真实的价值,即使你贫穷,即使你丑陋,即使你一无所有,你很真实的活着,就够了,因为你只是你,你就是你。
当片尾字幕出现的时候 我才明白为什么她会现在才推荐这部法国电影给我看 我想也许几年前 我根本不会明白 也不会为之触动 但是至少现在我开始理解我们的故事了很早就说过 一部电影的评价好与坏都是自己的主观意识 如果它可以使你产生共鸣 那它对于你就是优秀的 也许正因为这样 我是一边笑一边流泪看完的 可能因为我现在的生活就像电影开始的时候男主角一样 三十岁依旧没有太多收获 一团糟 很容易被生活中的任何小事和自己击倒 但是我知道天使其实已经在我的身边了她从一开始就像面镜子 在支撑我 照出我内心的脆弱 但是她不像其他人那样窃喜因获得了我的弱点 而是从其他面给我自信 让我迂回的面对它并战胜它 她总是在听我的牢骚 但从不评价 她总是鼓励我做其他开心的事情 他不会强制改变我的个性 改变我的生活 她对任何我认为正确的事情都会给予支持 尽管有些事情并不好 但是这会让我自己慢慢明白生活中真正合适自己的态度和做事方法我想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天使 也许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需要太多的谎言和所谓“技巧”来维持 但是只要我们还愿意付出 有着善良 仁慈的心 如果没有放弃 我相信她必定会出现 无论她是实质还是虚构的 其实她就像是自己内心的一面镜子 让你寻找到善良的内心时 她必定会出现在你的眼前
我也想要个天使~
牵强,做作。
超级喜欢里面那个天使!
黑色 光影 角度 音乐
真让人失望。除了摄影还可以外,可惜了一个好题材。这算是最难看的一个天使题材片了。单薄。
巴黎好美啊!两个人喋喋不休的对话看着头晕
安德烈最后说如果安吉拉走了,那么他又会重新变成那个胆小懦弱讨厌自己的可怜虫,如此说来,天使的目的还是没有实现嘛。"我不知道你的过去,但请让我参与你的未来。"
大美人题材
题材老套,很矫情,你以为你丫是柏林苍穹下呢!
丑小男和美女
经典场面和经典对白,的确经典。可是,我操,没看懂!
超现实是最大的现实
男主角有一双黑宝石般的眼睛
吕克·贝松作品。只此一项,足矣!只有亚特兰蒂斯一部,我未看完,不过我不会勉强自己。
Z
法国机器猫
傻逼男主角,纯情版王宝强吧这是
自我救赎
每个人心中总有那么一个天使,都是高大又美丽,总盼望着这个天使会帮助你一切,但人生却需要你自己成为这个天使。配乐还有心中的巴黎都是那么美好,本想打四星的,不过剧中人物太过话唠说教味又浓,哎哎,总之,Angela我爱你!!我也想要一个Angel A!
我是不喜欢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