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点剧透嗷,谨慎观看怎么说呢 重温了一下,觉得,有点奇怪,这部电影优点还是有的,母亲和我在家里相处的那一段我觉得就很写实,我朋友也这么觉得。
演技方面,我觉得其他都还好就徐帆老师稍稍有丢丢过度,但其实也还好。
剧情的设定爸爸是非常爱妈妈的,但是前半段我没有感受到爸爸有多爱妈妈,家庭事物一点不关心的那种,照顾奶奶妈妈照顾,做饭妈妈做,可能只是因为没时间关心吧。
但是我还是不能理解,就照顾奶奶妈妈照顾,实在没时间请阿姨(是阿姨吧,还是别的亲戚一下给忘了)做饭也妈妈做,吃完饭爸爸就走。
等妈妈查出癌症了爸爸就开始忏悔为什么没有早一点发现,这不就妥妥的迟来的深情比草贱嘛?
然后,妈妈要女儿上台表演钢琴,女儿不想,毕竟害羞对吧,但是后来怎么又有脸面和妈妈在一众亲戚前吵架,这,,不是更尴尬嘛,就算舅舅向妈妈要钱,那也可以私下讲吧,就,连上台都不愿意上的,可以当着所有人的面和妈妈吵架?
最后气愤离去,留下妈妈一个人尴尬?
原本是妈妈照顾老年痴呆的奶奶,然后妈妈病了,奶奶反过来安慰妈妈?
这一点其实我也不是很理解(仅代表我个人,不喜勿喷😰)总体上还是过的去的,我觉得最大的泪点就在妈妈那句“宝贝啊,妈妈等不了了”
全是用的纸 我妈妈也是这样的人,一辈子为了家庭活围着九十平不到的房子打转。
大大小小的事情她都要操心,奶奶年纪大了犯糊涂找我妈茬也是她一个人在应付,不管剧情有哪些不足的地方但还是很戳我泪点的,见不得家人的离开,和家人的健康比起来很多东西都可以不那么在乎了。
虽然里面的女儿很气人,但生活中其实我就是那个角色,总认为我妈做的不够好自己得不到爱,在外人面前不敢索取在意别人的感受在她面前却又无理取闹,没为她分担点压力。
以后赚了钱一定要对家人好一点,妈妈真的很伟大。
转载自:https://www.weidianyuedu.com/content/4117670230830.html 电影中的妈妈“季佩珍”是生活中千千万万个母亲的缩影,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妈妈的人设就变成了“任劳任怨”,然而我们好像忘记了妈妈在做妈妈之前也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她们也像我们现在一样,怀揣着梦想,有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也有着自己的热爱。
只是妈妈在做了妈妈以后,在热爱和孩子之间,她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我们。
妈妈是世上最温暖的人,但不是所有的妈妈都能陪孩子走很久的路。
“你是故意气妈妈吗?”这是多少母亲面对孩子叛逆抵触时说出的一句既无奈又无力的话。
摘要:2021中秋档电影《关于我妈的一切》以母亲季佩珍被查出癌症之后的视角呈现了一组家庭群像:叛逆的女儿、怨恨的弟弟、处身事外的丈夫和痴呆的婆婆。
导演通过这些去呈现母爱的力量,从而使观众从心理上体验到母女之间的情感和情绪,并试图从女性自身视角引导每一位女性观众重新思考自身现实境遇或未来选择,抓住了女性观众的主体观众心理意识,并制造了精神上的共鸣和情感宣泄。
关键词:女性视角;观众心理;母爱;温情电影一、温情电影观众的消费心理美国学者贝尔说: “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
”当观众走进电影院既有观众自我精神需求也有电影本身对于观众的刺激。
电影观众的消费心理是指观众进行观影活动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
在观看温情电影中,观众可以通过温情电影的煽情与细腻从而代入自己也是这个群体的一份子,感受影片的情感与情绪,如此来调节自己的价值观与审美观。
而温情电影必须要抓住这一精神内核,《关于我妈的一切》作为一部以女性视角为主题的电影,从主题上就已经给予观众心里刺激从而引发消费心理。
而其中看似不可化解的母女矛盾、夫妻矛盾等,在这部影片中却可以相互转化,这一点上来说也是迎合了温情电影的市场,也使影片在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上更加迎合观众心理。
同样的一部成功的影片不能只去关注票房的高低,更要看导演是否通过自己塑造的角色抓住了观众的心理,从而达到感情上的宣泄与情感上的共鸣。
二、通过女性角色传递主题(一)通过女性角色抓住观众心理在当代中国的女性电影来说主要拥有两个因素就可以确立为“女性电影”,一是女性制作,二是女性立场[1]。
通常来讲,具有这两个因素就可以了。
但有一部分电影因为商业操作和迎合市场,最终呈现出来的却是一部披着“女性”外衣的“男性电影”。
在这类电影中,女性成为了一种噱头,一种宣传的营销手段,从而真正忽视了女性的真正心理需求和渴望的认同感。
这种女性观众心理缺失是目前女性电影的一大困境,如何以女性为电影核心并且对于传统叙事的父权意识进行改变是目前女性电影创造者的一个关键要点。
很显然,在《关于我妈的一切》中导演就抓住了这个要点,因此他塑造了季佩珍这一形象,她拥有着世间中年女性的大部分都会头疼的问题:叛逆的女儿、置身事外的丈夫、患病的婆婆、怨恨的弟弟。
而主角季佩珍就是这个家庭最为付出的一个,但可惜她为之一生去奉献的家庭却并非井然有序。
女儿从小认真学习只为逃脱母亲的掌控;医生丈夫因为一次失误至今无法拿起手术刀,对于家庭的事情也是漠然处之;婆婆患有老年痴呆,生活无法自理等等。
尽管在影片一开始导演就向观众传递出季佩珍的完美形象,对于家人她永远都是无私奉献,但这种完美女人的形象导演却并没有给出一个理想结局,反而被这个家庭边缘化了,要么对她的付出视而不见要么就是报复式的斥责。
导演将季佩珍在家中的边缘化与尴尬处境毫无保留的向观众展开,也正是他想要抓住观众心理的一种手段,他希望女性观众可以将自己与季佩珍产生共鸣,希望男性观众可以反思自己身边有没有女性正处于家庭边缘化。
这一角色设定无疑是高明的,将一部普通的母爱温情电影用女性主体视域的方式提到了女性应有自我主体的高度,将女性在家庭中所遇到的问题向大众展开,让女性观众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不仅通过女性角色的塑造使这部温情女性电影大获成功,更是抓住了观众的心理达到了情感与精神上的共鸣。
(二)母爱主题应有的传递先是今年引爆贺岁档票房的《你好,李焕英》,到让观众重新审视中老年母女关系的《妈妈!
》,再到《关于我妈的一切》,母爱这个话题在2022年可以说是频繁提起。
在这三部电影中母亲都有着相似之处:李焕英作为母亲一直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对于孩子虽然表面打骂,但内心都是没有宣之于口的爱;《妈妈!》中的八十岁高龄母亲在得知自己五十岁的中年女儿患上阿尔兹海默症之后开始锻炼身体,只为自己有个好身体可以照顾女儿;而季佩珍对家庭的所有成员给与了最大的包容。
在这三部影片中母爱的主题体现得非常深刻,因为包含着无法逃避的现实问题。
但相较于另外两部作品全片观看下来只有母爱的单一主题传递,尽管它们都歌颂了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母亲形象,但无论在影片内外,将母亲多年来的辛苦付出仅仅停留在“母爱颂歌”的层面都是不够的。
很显然,《关于我妈的一切》在主题方面更胜一筹。
从女性地位在家庭中的边缘化,再到代际之间观念不同所导致的矛盾,再到家庭成员对于母亲妻子的付出逐渐理所应当,这些都是超脱于母爱之外的主题,并且导演也通过这些抓住观众心理,让观众很难不去产生共鸣与思考。
“温情戏的社会功用,刚好在于以充裕的悲苦与眼泪,成功地负载并转移社会的创伤与焦虑。
通过温情戏所唤起的廉价且合法的泪水,我们得以释放现实中的匿名伤痛与巨大的失落和绝望,将它转换为一份‘人间真情’与‘日常生活之正义’的安全情感。
”如果一部温情电影导演不去深度挖掘观众心理,不明白观众内心真正渴求的是什么,那么当影片播放完毕收获的只是廉价的眼泪。
在《关于我妈的一切》中导演赵天宇就是去探寻观众在现实中所遭受的压力,去寻找传统道德与现代生活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才是温情电影也是母爱电影更值得触摸、解决和传递的问题。
三、母女之间的视域融合在《关于我妈的一切》中母女关系显然占了整部电影的内核。
这正是导演赵天宇的用意所在,他将母女两人截然不同的主体意识放在一起发生碰撞,并且不断地寻求这两代女性视域融合的方式,从而构成了一部电影的主要叙事结构。
在电影一开始就表现出女儿李小美对于母亲管教的厌恶,在母亲给她打电话关心她时她装作没有信号,甚至提出今年过年不回家,这些现象都表现出女儿对母亲避之不及的态度。
到这个时候观众就会觉得有代入感,因为这是目前很常见的亲子失衡状态,而导演通过开头就展示出两代人从各自的主体视域所形成的行为偏差,同时这也是“观众心理的真实性”,因为这种亲子失衡是很常见的,只有观众感到真实才会走进电影所虚构的空间与事件,这种视域分离也是导演想要抓住观众心理的一种手段。
而在影片的中间可以看到,女儿因为母亲患病学着去照顾母亲,当她想学着做饭却需要妈妈教,妈妈头发白了想要帮妈妈染发等等,这些琐碎的小事都成为了母女二人重新靠近的机会。
在这段时间中女儿逐渐走进妈妈的内心世界,女儿知晓了母亲在年轻时获得了宝贵的南极科考机会却因为怀孕放弃,在这里女儿才发现母亲自己也是有自己的梦想与世界,由此她也开始反思自己之前混乱的人生,在两代女性的主体视域中开始第一次尝试融合。
在影片后段导演又开始采用“吸引力蒙太奇”的手法,以母女二人的共同视角展现母亲的梦想。
年轻的母亲有着靓丽的脸庞、青春活力的少女感,去放飞白色的探空气球。
紧接着画面就跳转到同事告知母亲被科考队选中的消息,而母亲却在水池边呕吐不止,很显然母亲最终选择了回归家庭,放弃了梦想。
导演将母亲年轻的朝气与梦想全景式呈现,不仅是为了营造母亲的形象,更重要是为了女儿的选择最为铺垫,而这也是每一位母亲对于孩子的期望——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种“吸引力蒙太奇”的手法将导演制作温情母亲电影的终极意图展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将女儿和母亲的和解更加能直击观众内心。
这样的展现方式,电影也从两个女性的个人主体视域走向了两代人的视域融合。
正如卢梭所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在很多人眼中也许是爱是枷锁,但正是因为这一枷锁人的生命才有了更大的意义体现,所以爱又何尝不是一种自由?
四、结语综上所述,我国的温情电影应该根植于观众的内心需求,去探索观众心理与审美需求。
目前中国温情电影市场不乏有一些只为了赚取观众的眼泪,从而忽略主题传达与观众心理的电影,这样的错误方式也使温情电影逐渐失去年轻人市场,这可以说是国内亲情电影的一大遗憾。
从消费心理学角度来考察,消费者的求新求奇心理是一种普遍而恒常的存在。
导演更应该以深刻有内涵的主题贯穿整部影片,提高自己的艺术创作手段和艺术创新能力,在满足年轻观众需求的同时,实现温情电影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秦喜清.电影与文化:电影史论、女性电影、后现代美学[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237. [2]秦俊香.影视接受心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3]李莹.同化与顺应——影视心理与商业的关系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4(12):67.(不接受指证、批评、抄袭,会回怼)
《关于我妈的一切》太好哭了。
平时泪点极高的我,难得遇到如此有共鸣的亲情片,大半场时间眼泪都没停过,像是开了阀的水龙头般止都止不住,电影里的场景都太容易带入自己了。
尤其是张婧仪饰演的小美,这个角色简直就是生活中的我自己,身上全是我和我妈相处的影子。
每次张婧仪一哭,我就跟着哭——和妈妈争吵的哭泣、因为工作压力的哭泣、知道妈妈生病时无助的哭泣……这每一点我都感同深受。
这部电影我印象最深的一场,就是小美在阳台对爸爸哭诉的那段。
小美哭得鼻子通红,甚至岔气,歇斯底里地问爸爸“从小到大她什么事情都要管,什么事情都要安排,但是她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她不在了,我该怎么办呀?
”这一刻,我真的是破防了。
这种接受不了妈妈将要离开,自己却什么都做不了的无力感;发觉妈妈即将离开,自己却还没学会如何与她好好相处的悔恨,这一层层的情感,密密麻麻地戳到我心里,我难以控制自己不去代入小美,但事实上我连想都不敢想,如果电影里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该怎么办?
电影还没结束,我已经开始后悔每一次对妈妈的关心所表现出的不耐烦甚至恶语相对。
越想越难受,在电影院哭得连声音都压不住,还好隔壁姑娘也在哭,没时间注意我。
电影结尾我很喜欢。
小美在妈妈离开后,在家照顾奶奶吃饭,看到爸爸上班会说加油,这时的她终于发现了妈妈为这个家所做的付出,她终于真正了解了关于妈妈的一切。
小美也如妈妈的期许,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通过了科考队的考验,获得了放飞气球的资格;在事业上不再浑浑噩噩的混日子,成为了一名主持人,自信从容不迫。
可能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躲避不了的成长,无论是关于家人,还是关于理想,只不过我们都还有更多的时间,去避免遗憾的发生。
跳出剧情,张婧仪这个小姑娘的演技真的出乎我的意料,可能以后我再见到她,都还会喊一声“小美”。
正是因为她用心诠释的这个角色,才让我如此沉浸地感受到这部电影所表达的温情。
从一个懒散迷茫渴望逃出妈妈控制的小女孩,到得知妈妈患癌症的无助不知所措,再到渐渐接受这一切,努力按照妈妈的希望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小美对妈妈、对亲情态度的转变,是整个故事发展的一条脉络,也是整部电影质感和情感都细腻真实、引人入胜的关键所在。
好的演员可以成为一部电影的灵魂,好的演技对于一部原本题材剧情都很好的作品而言,绝对是锦上添花。
这部电影如此感人,离不开张婧仪的演技和付出。
也感谢这位好演员,替我表达了平日里与父母羞于谈及的话题和感情,让我开始理解妈妈,开始反思与她的相处模式,开始珍惜与她相处的每一刻;也要谢谢《关于我妈的一切》这部电影,传递了珍惜当前岁月、珍惜我们爱的人的深意……电影散场后我就给我妈打了个电话,告诉她我想回家吃饭了,也终于对她说出了小美在放飞气球时说的那句“谢谢你妈妈“!
中国式家庭女性的样子。
关于我妈的一切,是什么呢,有孩子前追求科考梦想,有孩子后放弃梦想,然后被家庭的各种繁琐事困住身心。
不管事吃个饭还要送到跟前的丈夫,叛逆的女儿,生活无法自理的婆婆,不争气的混蛋弟弟,她能怎么办呢,只能打起精神来啊。
精神到自己小便那么痛都能忍下来,精神到癌症晚期了才发现,精神到丈夫“我怎么不知道呢,我怎么什么都不知道呢”。
为了孩子放弃事业、梦想,既是妻子儿媳妈妈姐姐又是保姆,却唯独不是自己,家里家外各种事都要操心,却唯独忽视了自己。
她的丈夫什么都不知道,所以他不明白佩珍看到测验球时的激动,对地理的热爱。
“妈,你干什么,你为什么要这么对佩珍,你忘了这么多年是谁照顾你的吗?
”你有什么资格指责你妈,这么多年你干啥呢,有看报纸喝饭烫嘴的空儿,没时间照顾你妈是吧。
(还有为了让自己死心,硬是让佩珍上了一趟手术台?
)就非得发生重大变故了才能改变是吧,早点回到手术台上拿起手术刀不好吗,早点“打起精神来”好好工作不行吗,非得用生命才能换来你们的改变是吧,非得妈妈走了成为遗憾了才改变是吧,遗憾是种美是吧。
“妈,你为了我,为了咱们这个家,操心了一辈子,你觉得值吗?
”“这是妈妈的选择,所以妈妈不希望你将来和我一样。
”从母女二人的争吵中看到了我和妈妈相处模式的影子,可能很多中国式家庭都是这样的吧,妈妈事无巨细,总是放心不下各种事,这种让人感到烦躁、束缚甚至压抑的爱,作为孩子只想逃离。
小时候没有办法逃离,只能默默忍受,听话,长大后的逃离像是自我惩罚式的叛逆,哪怕明知是错误的事情也沉沦其中。
吴彦姝奶奶演的老人很可爱。
“佩珍,你瘦了,你要打起精神啊。
”也许她再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清醒的吧。
妈妈常挂在嘴边的“要打起精神”让人记忆深刻,是呀,要打起精神啊,不然日子怎么过下去呢,这句话是对女儿说,也是妈妈多年来支撑这个家的信念。
徐帆演的挺好的,看的时候哭了很多次,想起了我和妈妈相处的点滴,好像更理解妈妈的絮叨管教了,好像能让自己和她更和解一下。
昨晚是我和我为国捐躯的老兵爸爸,今晚是我和我为家牺牲的教师妈妈,这个中秋档有点厉害了哦!
整体来说真的挺好,把日常生活、家庭关系、骨肉亲情都演得很真,妈妈小跑买柿子、用手抓地上的垃圾、赤手铁丝网刷锅之类的生活画面,接地气,胶东媳妇儿真就是这么贤惠呢!
女儿演得特别好,那种20岁出头刚踏入社会的小姑娘的精气神呀拿捏太准了!
我和我妈看得时候不约而同地说好像我在读研的表妹🤣。
母亲虽然把弟弟当孩子照顾,把老公当孩子照顾,把婆婆当孩子照顾,还要掌舵与护航真孩子的人生,为了生孩子选择放弃科学事业,把整个大家庭抗在自己肩上,传统女性的各种牺牲全部占满。
以至于无力分神来照顾自己的身体,却也在影片的最后告诉女儿,这是妈妈的选择,但是妈妈希望你去过自己想要的人生。
小姑娘最后那张星星眼的面孔,不为任何男人,只因抵达极美南极,真好啊!
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妈妈是「我家是男人,我家不吃亏」的徐帆来演,感觉这个深明大义又能掌控全局的妈全程在发嗲,真出戏啊!
(没有批评演技的意思,就是徐帆说话的方式我听着有点别扭,我们胶东女生一般都不是那么说话的,不像青岛妈妈,像台湾妈妈。
)国内聚焦中年女性的文艺作品真的太少了,明明60、70女性有那么多经历和故事可讲,但哪怕是你好李焕英和关于我妈的一切,也是用一种青春叙事的角度在讲妈妈而已,落脚在妈妈曾经也是少女,潜意识里还是少女是比中年女性更好的。
真的希望讲妈妈那一辈女性的作品多一点,不仅仅从我的妈妈这个视角出发。
也祝愿永远只爱白秀幼的男性观众的审美品味,能跟上中国电影进步的速度。
尤其在北京医院里那一段,女儿因为母亲干涉自己的事,发生争吵,季佩珍悲伤的对女儿小美说到,“我等不了了。
”我的眼泪再次倾盆而出。
我想到了我的妈妈,我的妈妈,连这样一句话也没有留给我们,躺下就永远的闭上了双眼,中断了我们和她这一世的母子情缘。
季佩珍化疗后头发掉的厉害,还白发,女儿小美给她染发,梳子一梳头发就是一把一把的掉,小美心疼的动作有些迟缓。
季佩珍站了起来,说,不染了,然后拿出推子,自己把头发给剃了,当一缕一缕头发飘落在地,这时候你不想落泪都难。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世上什么药都有卖的,唯独没有后悔药卖。
🎬《关于我妈的一切》母亲,好久以来,就想为你写一首诗,但写了好多次,还是没有写好。
母亲,为你写的这首诗,我不知道该怎样开头,也不知道该怎样结尾,也不知道该写些什么。
就像儿时面对你严厉的巴掌时,我不知勇敢接受还是选择逃避。
母亲,今夜我又想起了你,我决定还是要为你写一首诗,哪怕我写得并不好,哪怕远在老家的你永远也读不到。
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总是—张一张地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的小船,从舟上抛下在大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地每天地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不要惊讶于它的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关于我妈的一切 (2021)6.22021 / 中国大陆 / 剧情 家庭 / 赵天宇 / 徐帆 张婧仪
1, 我妈从小练跑步,曾经创造过安徽省中学生女子的百米纪录,也是因为体育成绩升到高中,而且也有奖金补贴家用,但其实外婆让她练体育是因为从小就爱吃又胖,体质却不好,没想到最后还歪打正着,只是我妈从来也没喜欢过跑步,也不会让我从事体育,因为她觉得体育很残酷,即便每天都往死里练,但人们还是只看第一名。
高三那会我想考北电的文艺生,我妈知道后也没阻拦,给我在零六年花了三千买了个松下的摄影机,告诉我,玩票可以,但不要当真,现实一点。
2,外婆的几个子女里面就我妈的婚姻还算幸福,虽然从小到大他们也是吵架不断,但后来总是莫名其妙就好了,我妈是个急脾气,妥妥地遗传给我了,一点就着,一着就往很极端的地方去想,然后说一些很重又不过脑子的气话,把人气个半死之后就立刻反省是不是说重了,其实也没生气,然后就对人态度很好。
我妈对我,我对我妈,都一样。
3,我妈对我舅非常好,好到如果我爸和我舅掉到水里,她肯定救舅舅,即便她特别怕水,那如果我和我舅舅都掉水里,她估计也只会犹豫个三秒钟,然后去救她弟弟。
我曾经特别想不通,问她至于吗?
我妈说,当初就给该给你生个弟弟妹妹的,让你不会这么自私,让你知道什么叫兄弟姐妹。
4、我妈特别爱美,从小到大参加家长会,都是盛装,小时候觉得至于嘛,后来觉得很至于,至少老师们都会知道那个很时尚的妈妈,有个儿子在他们班。
5、我妈其实特别喜欢在别人面前提我,只要我跟她讲一点点事情,比如换工作了,准备考研了,想留在上海了,我妈都会觉得,她儿子跟她说的从来不是计划,都会是既定好要发生的事情,然后我一回家全家老小全都知道,如果我奶奶也知道了,那可能整个小区都知道住哪一栋哪一栋的那个谁家的孙子在上海,过的特别好。
但其实吧,也并没有,而我妈却在家,一定要找出我有什么不足,那天小龙说我转弯有点急,我妈立刻接话说,对,小龙说的对,你开车转弯还是要慢点,别让妈妈担心,可其实我妈连车都不会开!!!
6,很难想象五年前我回家,早上在我自己个的床上,我妈也会掀起被子喊我起床,害得我在家都不敢有裸睡,出门逛街一定要挽着我,或牵着我,就好像还像小时候一样,担心我被人拐掉,妈,我都三十多了,如果还有人愿意拐我回家养着,你就答应人家吧。
7,我妈其实做菜手艺,比起我外婆,我爷爷,我叔叔,我婶婶,我舅妈,我大姨,我小姨,我奶奶,都还差了那么一点,空有热情但没有天赋,经常给我弄出个什么炒面没放酱油,白乎乎的端上来,清蒸鱼端上来那鱼肉还是红色的,跟我说什么你这不懂,妈妈这鱼是七分熟的。
我和我爸能保持这个身材,我妈的厨艺,功不可没。
8,我妈总喜欢在我和我爸面前显摆自己知道的多,但俗话说的好,说多错多,日本首相奥巴马,海南少数民族傣族什么的,也是家常便饭了,在我新婚妻子面前肆无忌惮地喊我初恋的名字,我也只能求菩萨保佑不要再来一遍了。
9,婚后我妈似乎想找我又不敢找我,担心影响我的婚后生活,但又想了解我婚后的日子开不开心,但其实我很想跟她说,我现在的生活是我最想要的,是我自己选择的,就好像当年的你,义无反顾的选了我爸,每次吵架回外婆家,我跟我爸去接你的时候,外婆冲你说的那句,二丫头回去吧,老公是你自己找的,还能怎么办。
10,疫情前,几乎每年都会带我妈出去,我妈每次出去回来都要在小姐妹面前说,儿子没结婚我还是能跟着儿子出去玩的,等儿子结婚了估计就不会带我出来了。
十一婚礼的时候老爸老妈准备的非常辛苦,有次我太心疼了跟我妈说,等忙完了这阵子带她去千岛湖,我妈说,好的呀,等你。
可到现在我好像还没忙完,嗯,写到最后立个flag吧,年底前带我妈好好玩一趟。
虽然剧情挺尴尬的~但是那谁演的不错~奶奶也可以~
张婧怡演技还欠火候,但整体是个好片子,挺匹配当代年轻社畜现状(传媒方向)。还是别带妈看了,妈妈会烦心自己的身体的。张歆艺的角色是亮点,这片子吧……哭是肯定会哭的,就看想不想了。
母亲这个角色太过强大,强大到甚至超出她自己本来预期能做到的程度,以至于在很多时候,我们忘了,她也有她的梦想,她也曾追求过她的人生。只要有母亲在,无论多大岁数的人,多少还可以有点孩子气。我们总说,以后呀,很多事情以后就可以了。但是,“宝贝呀,妈妈等不了了。”
其实我知道这个故事有很多问题,徐帆一人独大的主角光环,故事套路煽情,但这个故事让我相信真有这样的妈妈存在,为了上一辈,为了丈夫,为了子女,唯独忘记为了自己,只有生病才喝醉酒任性的像个孩子但也付出了代价。这一辈的女人太苦了,她们用自己的苦、隐忍、坚强换回来下一辈的人可以肆意地做自己。谢谢妈妈们
爆哭。都是那些情节,但还是爆哭。“一辈子为了别人活,值得吗?”“这是我的选择啊,但妈妈还是希望你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可是我不知道呀,我想要什么呢
煽情太过。
嚯原来不只我妈翻垃圾桶啊……放心了这就
7.0,后期泪点很足,原来是改编自韩国《世上最美的离别》,虽然后者只是看过解说,但明显能感到改编版在戏剧张力上弱了很多,人设也不够极致。中国版前期丈夫、子女对女主徐帆的态度都是正常的,反倒徐帆成了一个让人很讨厌的角色,老年痴呆的婆婆也没有那么可恶。韩国版则让前期女主受尽了家人的苦,后期家人们内心的愧疚感时,观众那种情绪的宣泄感才强。
片名取大了。全是碎片拼接,导致整体节奏很奇怪,情绪起起伏伏不连贯,不知道是不是剪辑时的修改;有些配乐很奇怪,有些部分还不如一些网大,让观众难以共情主角……还有这个医院管理太松了,病人经常失踪
1 我是残疾人 所以不太能理解电影55分钟左右 妈妈才知道女儿是废物 叛逆期拖延症,,,关键是没感觉女主是不好交流的人物妈妈。2 故事喜欢谈不上 谁也不喜欢悲剧 是吧 前期故事有点刻意了 模版了 但是后期 节奏好每一场戏 都有不同的感动点。3 希望下一代飞的更远。
超强控制欲与为了你好的完美缝合。主旋律都按这手法拍很快就会有人说王传君演得假,毕竟是享受特需医疗的阶级,怎么能跟穷病患者一个样呢。你是要气妈妈吗?你是一个有追求的孩子,千万别打一颗星哟~改编自《世上最美丽的离别》。爹味观众认为年轻人回归家庭是个完美结局,就像《狗十三》是个娃变懂事的故事。
没有新意,刻板得一塌糊涂
我觉得剧情真的很感人啊,看得我一直在哭得稀里哗啦,从此以后我一定要好好和我妈在一起
如果人永远都有妈妈该多好啊
对于中国式家长,父母和子女间的隔阂,当代年轻人的压力这些的刻画都只能算是中规中矩吧,徐帆演的挺好的,张婧仪演技还是太稚嫩了
刚好在上海降温的第一天自己蜷缩在被子里看,人在生命的最后,如果没有亲人,就真的什么都没有。
「唐山」开始看徐帆演了三次妈 配也好 主也好 特出也好 每次她演妈 都让我哭得稀里哗啦 这部片子算是把她在电视剧里锤炼出的演技完全释放了出来 若不是多年煽情演出的积淀 很多细节是完成不了的 在电影节奏不算连贯的情况下 这种表演方式反而能让碎片式的情节得到传播 张婧仪用最正的女主脸弥补了稚嫩的演技
本土化做的挺成功 几个大泪点让我无法自控地泪崩 抛开生死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自己的选择 最后这个点题也不错
你好,“李焕英”,送你一朵小红花,不要管我了,我才能长大。你说,我快死了,还能管你多久,你要听话,你妈还是你妈。“牺牲式”的母爱,国民向来有共鸣,这种软控制,只是一方的自我感动,和另一方的不再反抗,最终只有“时间”真正长大了。一星半
和麻麻一起看的电影。我麻麻61岁了,我麻麻的妈妈91岁了,有麻麻真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