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金马奖,或许永远不会知道这部电影,一部小成本、不起眼的电影。
看片头的时候,没有抱很大的希望,只是用来消磨一下时间。
最开始被带起劲儿的是一系列活力四射的跑酷,老帅了。
看到后来,很自然的就想起了我的高中,我的高考。
母亲的艰难、儿子的痛苦,电影最出彩、印象最深的就是儿子与母亲夜里那段撕心裂肺的吵架,看得人有些心力交瘁。
很多父母与孩子之间,都会陷入这样不可妥协的境地。
那个夜里,儿子推开母亲,回头不忍心的看了看、然后痛苦地奔出房门,那种又恨又爱的揪心,太真实。
这部片子不似纯纯的青春片,散发着特有的北京调调,亲情与梦想的冲突,底层小人物的日子。
最后结局的大圆满,没有不良少年,没有青春的边缘,没有变质的叛逆,是给我们青春最好的解释--永远健康向阳的青春。
影片呢,虽然整体还是有些散的,但单就母亲与儿子这一冲突的主线来说,已经非常不错。
比起用钱堆起来的中国大片,像这样贴近小生活的“小”电影,希望可以多一些。
下午三点左右看完的这部电影,窗外的阳光射进来,记忆也随着影片慢慢展开,想自己在那段青春岁月里说过的做过的的现在看来却因为年少情轻狂伤害了最爱自己的那两个人的心的傻事......影片很清楚地揭开了两代人之间的代沟,身为父母的他们因为自己曾经的经历而害怕自己的儿女再重蹈自己之前的挫折,身为儿女的我们却有着自己伟大的梦想自己想要走得路,而现实,就是在我们彼此明明深爱着对方的时候却因为这种隔阂而彼此伤害.....幸好,善良的导演在最后时刻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结局,可在现实生活中,我想,这是不是只是一个童话?
最后,还是想说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
愿你们一切安好
直至2011年,还有影迷不满吕丽萍封后2010年第47届台湾金马奖。
《观音山》入围的张艾嘉将与大陆的三位女演员汤唯《月满轩尼诗》、徐帆《唐山大地震》、和吕丽萍展开影后之争。
哥觉得,吕丽萍能够凭借本片获得第47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这是金马奖评委读懂了如今的中国社会环境下,人民对未来的彷徨。
提高点角度来讲,这已经不是一部以‘跑酷’为主题来诉事的电影了。
这是一部以‘跑酷’为引线,向华人世界展示现代中国的内地人民,他们为何如此执着几乎是逼迫式地要子女读书。
至于孩子们的理想、爱好,内地的父母都可以嗤之以鼻。
内地的父母也是人生肉长的,为何他/她们回如此顽固的要求子女走读书才有出路呢。
通过本片,或许你能看到答案。
哥觉得,就是这么一点,吕丽萍完全有资格荣任本届金马影后。
汤唯这次‘谈情’,徐帆只是演绎了一个极度不真实的灾难下的母亲,观音山,哥还没看过,听说还是些‘情事’。
吕丽萍封后,对金马奖,对电影来讲,都是有积极、社会教育、探讨意义的。
至少哥这么觉得,甚至本片可以为内地父母开辟一条与子女心灵交流的新途径。
再者,无论是金马或是香港金像奖,评委们都注重得奖角色与电影所表达的情感多一些。
这些个封后称帝的出彩角色却不是银幕上的英雄、美女,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小人物。
例如鲍起静金像奖封后的影片‘天水围的日与夜’,她在片中角色仅仅是个为生活奔波的平凡妇女罢了。
这样的例子还不是一两个,影迷们有兴趣多找找吧。
如此尽管哥现在还没生儿育女,甚至还未结婚/有女友。
时至今日,哥真能体会父母的一番良苦用心。
就说片中吕丽萍的儿子何志鹏吧,称作‘自我意识’特别强。
好啊,你长大了,翅膀硬了,想飞了。
认为就算考上大学,毕业后也没啥好出路。
但哥想代你妈教育你一句:“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后出路是没以前好了,大学生确实算不上是个稀罕的东西。
但是,你,一个连大学都没念的高中生,在眼前这个社会里,就更神马都不是了。
”你爱跑酷,不爱读书是吧。
好啊。
有本事你现在就别吃家里一口饭,别喝家里的一口水。
靠你的跑酷混社会去呀。
哥和你妈一样担心你,一走入社会,靠神马跑酷,的确是很酷。
就怕你还没靠跑酷混上口饭吃,万一来个啥撞伤,扭伤,碰伤的。
最后送你上医院,帮你付医疗费的,还是你的父母嘞。
影片演到2/3段落时,吕丽萍与何志鹏这对母子的矛盾终于爆发了。
其实母子间这种蕴积而出的矛盾,最后爆发的如此强烈,在和谐中国,这样的社会环境里是必然的。
中国,从古至今,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三、四十年里。
苦难的中国人始终每天战战兢兢的忙碌着,下层人民尤其如此。
统治阶层只开放了一条‘唯有读书方能出仕’的门路,于是出生底层的人民,偶有会念些书的才能在极低的出仕率中脱颖而出,爬入统治阶层,‘光荣’成为压迫人民中的一员。
而如今和谐社会下的劳苦大众们依然坚信着,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制度里,唯有读书才能稍稍有个好奔头,好出路。
培养孩子的唯一目的就是希望儿女们都在千军万马中通过‘高考’这座独木桥。
至于孩子们自由的理想,不是不能有。
只是这样的‘资本主义’玩乐理想,在和谐社会里,是混不了饭吃滴。
唯有习惯被‘压迫’---进入人民的队伍里,或者爬入‘压迫者’---档和ZF的行列,才是中国人民的两大出路。
试问,在如此的制度下。
80、90后的父母,再是如何的开明。
他们有神马理由不去担心儿女们未来的出路,如若真遂了那些‘谈理想、自由’的孩子的心愿,只怕自己老了临S那一刻,孩子能不能养活自己都是个问题。
善良的中国80、90后的父母,他/她们于心何忍啊….所以他/她们只好狠下心,趁早断了儿女们不理智的‘中国自由、中国理想’,逼迫儿女们加入滚滚的‘高考大军’中去。
“这是我,省吃俭用为我孩子将来上大学存的钱。
我不管别人怎么说我,我作为孩子他妈,我问心无愧!
就有一件事儿我对不住孩子,为了他能考上大学,我骗他说我得了绝症。
让孩子替我揪心,诊断书在这儿呢。
我真的很后悔,我不该骗我的孩子。
可是我没办法,我没有别的办法,我还真不知道怎么跟我孩子解释呢。
”看见没,多么伟大的母亲啊。
作为她的孩子或者所谓的‘家暴求助中心’的工作人员们,你们能说这位母亲是个大骗子么。
如果她是,那也是普天下父母里头,最伟大的、高尚的、用心良苦的、不择手段的好父母!!!
总之,哥只知道,她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在如此和谐的国家里,谋得最后一丝可能生存下去的行为。
玩酷青春,金马,它懂内地父母心....
1、这个故事我赶脚就是在说明北京娃就算随便高考前复习个俩三月也能上大学。
2、神马都要回归主旋律。
3、吕丽萍演技很给力。
4、考上大学就一定找的到好工作?
不过北京现在租房便宜,一个月才77,工作不好找也无所谓了。
5、晚上我就做梦跟我妈吵架了!
蛋疼!
梦里我气死了。
我可是一孝顺娃啊!
摔。
6、这电影是我无聊在我姐姐家看的,CCTV 6。
这也足以说明我有多无聊
没报多大期望,但是最后还挺感人的。
故事很简单,叛逆个性的儿子与观念传统的母亲在儿子未来的问题上矛盾逐渐爆发。
母亲为了让儿子高考谎称得了绝症,儿子逐渐发现了母亲的不容易,最后皆大欢喜了。
我考完的第一感觉是,我怕自己以后会成为这样的妈妈。
固守传统的观念,认为考大学才是唯一出路;跟儿子几乎是互不理解的程度;又自以为是为我独尊,非要儿子按我的想法走,好可怕啊!
但是片中的儿子结局还是不错的,虽然违背自己意愿上了大学,起码自己跑酷的心愿没有被放弃!
ps.尼玛啊,复习几个月就上线了,这让我情何以堪啊再ps.他复习的时候用三年高考五年模拟了片子几个旁枝发展的不好,房客(忘了叫什么了)、男主的女朋友、吕丽萍的前夫,说他们吧又多余、不说吧还确实是剧情发展需要的人物,结果弄成了现在这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尴尬局面。
姥姥这个角色倒是非常吸引人,活泼开朗又善解人意。
2010年首发时光,搬到这边来了。
xuqsd 发布于: 2010-12-15 15:17片名:玩酷青春导演: 孔令晨日期:2010年12月14日,Home我实在有点搞不懂mtime为什么只给这部片子评4.9分,我也在后悔为什么我没有去电影院支持这部片子。
它说的虽然是家长里短,但却是直指人心。
这部片子的画面是相当讲究的。
从镜头语言来看,难以让人想到这还是那个一个月没几天不是雾里雾突的北京城。
白云的流逝,特意用镜头角度演绎的跑酷动作,四合院的静穆,所有的画面都很贴近故事的叙述。
即便是“电视剧”般的叙述桥段,画面也显得相当的干净和不多余。
这部片子有很多引起普通人共鸣的东西。
老一辈艺人的流水落花春去也,人们对于新生事物的不理解与畏惧,为人父母者的教育与沟通问题,等等,这些东西让我很有感觉,而且片子的演绎确实很好。
我很奇怪,难道大家都看不到这些东西么?
这部片子最大的戏剧冲突当然在于母亲要求儿子考大学,而儿子却更倾向于选择跑酷。
在这个重要戏剧冲突展开的过程中,各个矛盾与情感释放得相当到位。
母亲与班主任的交流,母亲与工作方面的几次交流,母亲去跟踪儿子、去片场揪回儿子,这些情节的分寸掌握得非常好。
这是一位很好的母亲,因为她真实,真实地说明了那些为人父母不可为人道、也无需为人道的育儿养家之苦。
这也是一位留有希望的母亲,因为她正在基于那种爱而面对现实中的这些纷纭而找到披荆斩棘之路。
遗憾的是,现在的年轻人问题都是因为缺少父母们的爱——拜托,只是给钱让他们去造,那不叫爱。
母亲在公司争取留住养家糊口的职务时,这个桥段设计得很好。
我们要学习的东西还多着呢,别老是叫狠。
ps. 片子的主题曲和片尾处的credit做得也相当的深得我心,请勿错过。
这部片子相当贴合我们的生活,也相当的及时,但是,我们却玩不起。
人们似乎都知道,青春应该阳光、快乐。
但我们不行,我们要让孩子们考上名牌大学,要让他们屈从于各种各样的潜规则。
我们不能像外国人潇洒地可以让孩子们随时辍学,因为他们玩得起,他们早已脱离了物质生活的束缚,所以他们有资本尝试多样化的生活方式。
我们呢?
我们也许比片子中的吕丽萍稍微有钱一些,但我们害怕的东西很多,我们怕别人的飞短流长,我们怕标新立异,我们有几个人能放心地让孩子们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片子的结语很好:即使我支持你,但我还担心你摔断腿呢!
可怜天下父母心。。。
甚至于导演也玩不起,一群口水就可能让他永无翻身之日。
这部片子也有一定的危险性,就是鼓动孩子们更加骚动。
但只要孩子们还因为有人说“你打了你妈”而怒发冲冠的话,那都是好孩子,都是懂事的孩子。
我们大人要平和地容纳新事物,而孩子们也不要丢掉那些老理儿——那些东西丢掉了,就很难找回来,就好像“邯郸学步”找不回自己的家了。
人们要是能玩得起,包括大环境容许人们去玩,我们想必会开心很多。
The end...ps.这部电影在票房(或许还有口碑?
)上的惨败可能在于其文艺气质决定了其受众面的狭窄。
抢着去看Avata的那些视效快餐一族肯定不会鸟这个;而那些想亲近文艺片的人未必有那个时间、金钱或心力去体会这类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刚刚看过印度电影《三个傻子》之后,便又马不停蹄地看了这个国产电影《玩酷青春》,结果发现这是个很难受很诡异的事情。
《三个傻子》之中提到的父母无需过多干涉孩子,应让他们“爱干什么便干什么”,这明明让我颇感认同,但《玩酷青春》里表现的母亲为孩子“走正道”、忙学业而呕心沥血、忍辱负重,又不得不让人深受感动。
这是一个比较扎实的国产电影,但也就是如此而已了,至于其他的所谓永不褪色的主题,诸如亲情、梦想、青春之类,主题倒是没褪色,只是表现视角、叙事方式也毫无新意——大概,要不是吕丽萍的出色表演(这让她获得了本届金马影后),这个电影就真的只剩下诚意了。
吕丽萍饰演的人物,就是那样一个很普遍、平凡的母亲,似乎有我们许多人母亲的影子。
这个母亲对亲人有着深沉的爱和期望,一旦谁、包括这个亲人自己对这种爱和期望有所损伤,她几乎会像一个受伤的野兽一样拼命挣扎、歇斯底里——自然,这种母爱让人觉得有些沉重,这种沉重也压抑了青春时期的许多幻想和萌动,这些都是为我们所熟知、也最容易让我们有所感慨的。
于是很容易联想到自己的情况,我在很多长辈面前都是被表扬的例子,因为在他们看来,我很“听话”,懂得体会父母的心思,从不和他们顶嘴、不和他们争论,所以不会让他们担心操心。
只是很多时候,我听到这样的话,都觉得心里隐藏着一丝酸楚。
我因为这个“听话”,又让自己委屈了多少呢?
我也想走自己选择的路,只是为了不出现各执一词、相持不下的局面,我已经先把他们的选择当成了自己的选择。
要说我的心中没有一丝遗憾,那是不真实的。
只是随着阅历和认识的增加,自己也看到:很多时候,像吕丽萍扮演的典型中国母亲那种忧虑和担心甚至是歇斯底里其实不是没有缘由的,中国的就业状况是怎样?
社会福利状况、救助机制状况是怎样?
大家都清楚。
可以想象,如果她的孩子真的不上大学、之后跑酷摔坏胳膊摔断腿的,以后日子会过成什么样。
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就是这样残酷,上大学吧不一定就有找到好工作、过上好日子,可是不上这个大学呢?
牺牲自己的兴趣屈就现实吧,现实不一定就垂青于你,可是坚持兴趣逆现实而动呢?
……其实,典型的中国母亲们,她们的愁苦不是杞人忧天,更多的是对中国社会状况的一种直观的看见和焦虑。
说到底,也许沉重的不是母爱,而是现实。
一个母亲为家为儿子所作的牺牲已经不用再多说了,相信天下多数父母都可以做到。
缺少沟通,信息资源的不平等,无法让含辛茹苦的母亲理解儿子。
一直有这种说法:“中国人缺少专业精神……”母亲被下岗,其实也该退休了,且不说她的退休金,社保,为什么要让日本人说了算?
还要从当事人到领导一起乞求……这样的事情以后应该不少发生。
我们的企业给员工提供了什么保障让他们专业?养肥了再杀掉,又有多少所谓的民族品牌卖给了曾经的侵略者们,能做主的人,有多少能为一线的员工着想?
不多说了,也许社会残酷,逼着有机会的先捞一把。
向蜘蛛侠学习,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很细腻,很感人。。。
哦。。。
应该说我蛮有共鸣的大家都参加过高考吧?
都有过青春时的梦想?
也偷偷早恋过?
和爸妈大吵一架,然后约几个死党感叹老一辈不能理解我们。
呵呵,可能过不了多久,等我们有了孩子,就会经历那另一半的感受了:这孩子咋那么不听话呢?。。。。。。
呵呵,这部片子很贴近生活。
虽然我对北京人的油嘴滑舌不太能接受,也不太喜欢当中一些刻薄的话,但是很喜欢影片中的真实,细腻的感情。
尤其是当母亲查出绝症后孩子的表现,真的触动我心!
算了,不剧透了,大家自己去看。
电影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观众,能触动某一个观众内心某一个柔软的部分,那就是好电影。
最让我有感触的是儿子青春期的叛逆在某一个瞬间被浓厚的亲情融化的转变,母子之情,是世界上最深最沉的感情。
在此推荐一首内蒙古歌谣《梦中的额吉》。
其实还不难看,虽然很多逻辑上说不通的地方,但不影响大局。吕丽萍演的是不错,但也是本色出演啊,拿金马影后还是过了点。奶奶好有爱~
吕丽萍怎么和孙海英一样 神神叨叨的 不过曾哥演的还挺好
青春时有叛逆
纪实片
中国式感动,高三的朋友看看
片名太俗以至于差点错过一部不错的剧情片。吕丽萍对角色的驾驭让人惊叹,作为一部拍摄周期只有25天的国产电影实在是很成功。
妈妈苦肉记下的高考生活
挺不错的。
好几条线没交代清楚
就电影整体而言没啥意思,不过吕大妈和徐大婶比起来演的自然流畅,徐大婶在金马上败给吕大妈应该心服口服,不过冯导觉得很丢脸所以发了一些牢骚,哈哈
最大的争议在于评委们认为《玩酷青春》是个烂片,但是吕丽萍的表演非常精彩——张元
剧情差强人意,太俗了。还没有花瓶撑门面,看了,后悔中!
现实主义题材,启发性不大,但是非常贴近生活。吕丽萍把一个市井小民的母亲形象演得非常逼真。她自己受了没文化的苦,就push自己儿子好好考大学、走独木桥。片尾一句话特别逗:“做你的妈真是太累了我!” 身为一个男孩的母亲,我也需要学习教养儿子的功课。
就这还影后呢...
要不是金马奖,不会知道这么一步贴近生活的优秀片子。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取舍确实难啊!
没看出是烂片啊,觉得挺好的。
小故事,很典型的中国式家长说教方式,唯一匪夷所思的是,还差4个月高考时的北京(该是3月?)大家已经穿短袖了,然后这么短时间的仓促复习达到了分数线,要么藐视高考,要么体现北京人民的优越性
都说吕丽萍演得好 你们都不觉得她演什么都一个味?
妈妈们都不容易,咱还是消停点儿。。。
CCTV6...O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