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在容易焦虑、沮丧、躺平、摆烂情绪蔓延的如今,给予了我们一份笃定的激励:永远不要放弃。
没必要有年龄焦虑,不设限的人生,才拥有无限的精彩。
电影开篇以玛丽·奥利弗的诗句“告诉我,你打算如何度过你那狂野而宝贵的一生?
”引领人进入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奈德用自己的行动,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完美回答,诠释了什么叫做“活出生命的价值”。
昨天看到电影《奈德》(《Nyad》)消息,一看导演名头,立马感兴趣。
导演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与金国威,制作户外主题影视的超强夫妻导演档,《泰国洞穴救援》、《攀登梅鲁峰》、第91届奥斯卡最佳记录长片《徒手攀岩》。
再看主人公,64岁的奈德,游泳横渡古巴到佛罗里达的110英里海域,是第一个达成此成就的人。
哇,不要太感兴趣。
更重要的,奈德性别为女。
最近几年我迷恋户外题材,看了超多电影、纪录片,可惜主人公时常为男性。
女性一方面为生理构造束缚,单每个月生理期就许多麻烦,要是痛经更折腾;另一方面女性被生育、家务、母职绑缚,更难从事户外。
毕竟户外意味着长年累月呆在水里、山里、空中,意味着不期而遇的危险。
所有拥有家庭与孩子同时从事极限户外的男人,都意味着背后有个牺牲自己职业选择,把精力更多放在照顾孩子上的女人,并且这个女人时不时还要担忧男人的安全。
若男人为了梦想,不幸死于其中时,女人必须把家庭撑下去。
这样的故事,纪录片里一抓一大把。
能不能多拍拍女人?
虽然数量少,但一定也是有的。
在如此男男男的世界里,努力打捞着女人为主人公的故事。
因而一看到《奈德》,火速看上。
1这是一个女人,以纯粹追求梦想的故事。
奈德年少成名,“在70年代被视为世界上最杰出的长距离游泳选手,曾打破数个世界纪录。
”28岁时,她挑战从古巴游到佛罗里达。
失败了,由于领航员航线偏离,计划达成已不可能。
被拉上船时,她整个脸由于在海水中泡太久,肿胀异常,而她嘴里始终喃喃喊着,我要继续游,让我继续游。
后来她退役,三十年不再游泳。
三十年后,她六十岁了,身体机能退化太多。
却在这个时候,她想重拾那件没有完成的事情。
多难呢?
五十多个小时,在开放性海域中不停游泳,不准跟任何人/船只碰触,吃喝拉撒全在海水中。
这样一次游泳,身体会为此丧失好几千克重量。
解决了这些,还要面对无法控制的洋流,以及鲨鱼、有毒水母等危险。
其中一次,她就被箱型水母刺中,差点丧失生命。
游过泳的人,一定都能明白这是多么难的事。
这片水域太高难度,在她之前,没有人做到。
她重回泳池,一小时、两小时、五小时、八小时,一点一点练习。
然后到开放性海域,十小时、二十四小时。
挑战需要资金。
她把房子抵押了,到处找赞助商,组建支持团队。
61岁,她开始第一次尝试,失败了,再次失败了。
但她不停,抓住气候窗口,一次又一次,好些次和死亡插肩而过。
64岁时,第5次,她终于成功。
走上佛罗里达的岸边时,她整个人抖得不成形,但她一步一步,走上去了。
她成功了。
她说,她厌恶60岁就被这个世界视为不可能的集合体。
31岁的我,看到这样一个女人,以如此坚定如此全世界都不相信却始终坚持的姿态,做成了心中梦想,自然会被深深打动。
户外的迷人也正在此。
能长时间忍受的痛苦的人,才能走向极致。
而痛苦,是人生无法避免的存在。
2这是关于一个女人的故事,也是关于两个女人的故事。
画面一开始,两个女人从超市走出来,奈德和邦尼。
从一开始,这就是两个女人的故事。
奈德是女同,但她们不是情侣,而是朋友,几乎每天都见面的朋友。
邦尼也是运动员出身,不过和游泳无关。
当奈德想要挑战梦想时,她请邦尼做她的教练。
邦尼说我都不懂这方面,奈德说,不,我需要你,这个位置一定要是你。
一次又一次陪练,为了资金抵押了自己房子,筹建团队,搭建挑战方案,一切只因为她们是朋友。
朋友关系,当然不会永远好。
想要实现某种极致梦想的人,都一定程度上自私。
奈德是自信的,甚至可以说自负,因为只有这样,她才会如此坚定。
而她身边所有人都为她服务,没有什么钱,只是为了辅助她,实现一个人类看似不可能的梦想。
一次又一次失败,大家牺牲时间牺牲赚钱机会,被搞得疲惫不堪。
而奈德,不是那种细风细雨的人,讲出的话,有时扎人心。
团队分崩离析,邦尼也退出了。
邦尼说,能不能至少有一次,以我为中心,而不总是你。
奈德说,那你有什么想做的事吗。
邦尼说,没有,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累了,我不能生活始终围着你转。
可邦尼,还是回来了。
奈德在水里游多久,她就在船边呆多久。
关注着奈德,方向对不对,什么时候补充水分营养,怎么管理团队。
最后一次,在离终点不远的地方,奈德力竭。
邦尼干脆跳进水里,一旁耐心鼓劲。
最后奈德走上岸,是向着她走去的,一步一步。
“很好,非常好,你可以的,来,再迈出一步。
好,非常好,再来一步。
”
无关爱情,无关亲情,就是友情。
一个女人,以朋友关系,全力辅助另一个女人,登上世界之巅。
太迷人了,太好了,太动人了。
我们的影视世界里,爱情故事非常多,个人英雄非常多,兄弟情非常多,但女人的友情,真不多。
女性之间的感情,往往由于一方或双方进入婚恋关系,就大半消亡。
男人可以在家庭之外继续追逐梦想,而女人有了家庭后经常生活全是丈夫与孩子。
有意思的是,奈德是女同,邦尼是不是没注意,但两人都是60岁左右的独身女人。
她们的生活一样精彩,她们共同创造了不可能。
全片最打动我的片段,邦尼跳进水中,鼓励奈德用力转换姿势时,后者费劲调整好后,对邦尼说,“I love you.”3什么时候,女人的故事不必再与性暴力关联?
说完“好”的,要来谈谈那些观感复杂的。
六十一岁的奈德,正在海里努力游泳,已经游了二十多个小时,身体与精神上极度疲倦、痛苦、劳累。
这时电影画面,闪回的是她十四岁,走进教练安排的房间,被教练性侵犯。
为什么?
为什么一定要在这个女人人生如此重要的梦想时刻,在她为自己梦想如此努力的时刻,却要闪回这个画面?
我感到很创伤,非常创伤。
经历当然是真实的。
整个游泳队的女孩,都被迫经历这场噩梦。
后来她们拥有力量后集体站出来了,却可能由于时效与证据问题,这个教练毫发无损,死时仍挂在游泳名人堂中。
男性只要有点权力,比谁都会用。
美国体操协会医生,性侵犯了无数女队员。
十几岁出头的女孩,面对令人尊敬的教练、医生、工作人员,要怎样才能保护自己?
这个故事太太太常见了。
在地球每个角落,每个时刻,都在发生。
可是,一个电影,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去叙述这件事?
要把细节拍出来吗?
拍到什么程度?
这种拍法到底是展示了女性脆弱,再一次凝视女性?
还是展示了女性的主体性?
奈德肯定受这件事影响很深。
但是,一定要在她六十多岁为心中梦想如此努力的时候,只能闪回这个画面吗?
好无聊的设计啊。
这个女人六十多年人生,一定有更多值得回忆的时刻。
我作为亲历者,从不觉得在为了某件事付出辛苦时,脑海中想起的只有创伤。
大众对女性的想象真是很贫乏。
把解释权交给女人本身吧。
4在成功与失败之外,我们还能有别的选择吗?
这是一个成功者的故事。
如果奈德失败,百分之九十九可能不会拍这部电影。
电影史上不乏失败者叙事,但比起成功,少得太多。
我从这部电影中,看到的是人不能只默默做事,还要能推销自己,能给外界讲出一个迷人故事;看到的是无数失败者淹没在长河中;看到的是有人筹集几十万几百万资金,冲击不可能,而世界另外一些角落,有人一万都没有。
失败的人怎么办呢?
弱者怎么办呢?
社会喜欢积极,喜欢正能量。
就算失败,也要从失败中学到点什么。
可在当前这个体系下,失败就是失败,只有第一名才会被记住。
真残忍啊。
上野千鹤子说,我们要构建的,应该是一个弱者也能活下去的世界。
弱者不是天生是弱者的,强者也会某些时候变为弱者。
可好难啊。
慕强是人类的天性,追求极致是人类的梦想,而成功与失败之外,无数人苦苦挣扎,或消失不见。
在成功与失败之外,我们还能有别的选择吗?
-我要从古巴游到佛罗里达-你28岁的时候试过了,你都没成功,你现在60岁了。
-是的,但我不相信任何强加的限制,我不相信任何限制。
-而且这正是现在游的理由,而不是不游的理由。
我从20分钟开始游,然后加20分钟,我现在可以在泳池里游四五个小时。
-我没搞明白,你是不是脑子坏了。
-我的脑子从没这么清醒过。
你难道不明白吗?
头脑正是我年轻时缺少的东西。
现在我有了。
-头脑不能跨洋游160公里,身体才能。
-是的,这是另一部分。
我得把状态提到最高水平。
你要当我的教练。
-我们学到的一切用于生存的理智都没用了,这是一种梦一般的状态。
我觉得我与海洋一样强大,我有九米长,有强大的力量和肩膀,没有什么能阻挠我抵达彼岸。
-我们不会带伤害鲨鱼的武器。
这是它们的海洋,你只是过客。
每次被电影中的一两个瞬间击中,我就得缓上好半天。
如果不记录下来,印记会长成心头的一个结。
在电影《奈德》里,就有两个这样的瞬间,分别在一头一尾。
正式片名出现之前,有一段很长的关于日常生活的序幕。
在这段叙述中,女主奈德一直处于游离状态。
言下之意是,这些生活很多,很好,可是好像都不太对。
直到她终于落进了水里,哎,一切都对了。
hello darkness,my old friend是落进,不是跳进和扎进。
为了以示区别,在她入水之前,专门展示了一名男性用标准的姿势扎进泳池的专业动作。
对比来看,奈德的“落水”动作确实略显笨拙,但其实更接近自然状态。
落下去,才能被水(妈妈)的怀抱接住。
这水于是成了羊水。
据说,胎儿是会游泳的。
胎儿漂浮在羊水里,是靠脐带呼吸,而肺里面全都充满了羊水。
刚刚出生后的婴儿先天会游泳,后来这种天性才一点点地被遗忘,消失。
所以我们后来学游泳,不过是捡回原本的自己。
“一切对新知的学习仅仅是对前世经验的回忆。
”羊水正是这样一种温暖的保护层,让人感觉到回归的自在。
但同时,羊水也是练功房,成长空间。
这就意味着它也带来了痛苦。
海水不是单纯的让人安心的舒适圈,奈德在那里更多是受苦。
晒伤,抽筋,脱水,缺氧,脱皮,被水母蜇伤,被鲨鱼追逐……并且更艰难的,是独自待在水里时,过往那些难堪的回忆、童年的阴影,全部无所遁形。
八分之七的冰山露出了它的全貌。
而所有这些,只有你一个人能看见。
这些身体和心理上的折磨,也全都是羊水的赋予。
这就是“黑暗老友”真正的含义所在。
胎儿于是要从羊水分娩,出逃,从而脱胎换骨。
在电影《地心引力》里,也见过类似这样的一个结构。
女主回归胎儿状态
飞船碎片(精子)撞向地球(子宫)
女主在大海(羊水)孕育
女主出海(分娩)
颤颤巍巍,重新学习走路而在《奈德》的最后一幕中,同样有这个镜头,女主像婴儿一样重新开始学习走路。
看得人心尖儿扑扑地发颤。
岸上的老友像老父亲一样,耐心地教学,反复强调:双腿脚踝出水就行。
这就跟胎儿出世的过程一样,先露出头,而后是身体,慢慢地,只要双腿脚踝出水,就大功告成。
这两部电影,都在女主重新学习走路这个镜头处戛然而止。
但我们完全可以想见,她们已经在何种意义上扩大了自己的生命经验。
虽然她们的动作幼稚、笨拙,但其心胸已经修炼得几乎和自然本身一样包容。
就像《地心引力》女主说的,不管结果如何,这都是一趟“非凡的旅程”。
虽然一个关于太空,一个关于海洋,但用了一模一样的结构:落进黑暗,独自成长,重新出生。
而这个结构几乎是浑然天成地与分娩过程暗合。
真是惊心动魄。
在这些故事里,女性竟然同时是婴儿,也是母体;是主体,也是空间;是旅人,也是星辰大海。
电影《奈德》讲述了戴安娜在60岁的时候,决心完成从古巴到佛罗里达,全程110英里的游程,并决定在没有防鲨笼的情况下完成,她与老友兼教练邦尼.斯托尔以及组织了一支帆船队一起踏上了旅程。
60岁,就不能去实现梦想了?
“虽然我们在通向死亡的单行线上狂奔,但我们并不一定要屈服于平庸,满了60岁,大家就觉得你半截身子入土了。
”这是主人公戴安娜跟闺蜜邦尼聊天的内容,她清醒地知道自己不该轻易地屈服。
戴安娜步入60岁,在整理妈妈遗物的时候翻出一本书,里面有折页,那一页写到:我还有什么改做而没有做的事呢?
最后一切都会太快地死去,不是吗?
生命只有一次,狂野而珍贵,你打算怎么过?
她陷入了思考,大半夜的她怎么也睡不着了。
于是,她去游泳了,她不断去挑战自己,自从做了体育记者,她再也没有游过,而当年的梦想也被搁置了。
她在游泳的过程中,回忆不断地涌了进来,父亲告诉她,她会注定成为冠军,这一辈子,你只能依靠自己。
可回忆终究不是美好的。
那些家庭里的争吵,被最信任的教练侵/害,也全部浮现在脑海里。
曾经经历过的,只要自己不选择放下,不选择翻页,它就有机会随时跑出来扎你一刀。
戴安娜正经历着这些。
沉思过后,她决定找好友邦尼做她的私人教练,重启当年的梦想。
邦尼觉得她疯了,这么大年纪还跟着疯,嘴上拒绝了戴安娜的请求,但最后还是答应戴安娜去试游看看。
重启梦想,一定要找靠谱的人戴安娜组织团队的时候,她一开始就只看重履历。
结果被老师傅约翰认真地上了一课,“不论履历多牛,但如果没在这里航行过,如果没投入一万小时,面对这些逆流和漩涡,就像找驯马师来帮你装洗碗机一样。
”没有实践出不了真知,约翰一针见血就指出当年她失败的原因,戴安娜当年找错人了。
最后,在邦尼的说服下,约翰决定加入团队,一起帮助戴安娜完成梦想。
事情一点一点地做,也是在事中得到磨练,在事上出真知。
人生也一样,任何人告诉你的路,都不一定适合自己,你要自己去寻找,碰壁了再找,一点一点地寻找方向,而不是听从别人告诉你答案。
失败?
再重来,再重来“失败”,词典的解释是:工作没有达到预定的目的(跟“成功”相对),我们在生活里面也容易就给自己下定义。
这件事我失败了,也许我是不适合的;失败了,有什么可高兴的;失败就是失败,别给自己找借口......戴安娜没有对自己下定义,她唯一想做的就是,一直游、一直游,不放弃。
当第四次挑战失败时,戴安娜只想完成她的梦想,团队也耗了好几年,她完全没有考虑其他人,所有人离她而去。
当她重新站上舞台,说服别人时,她开始意识到队友们的重要性,她打电话跟队友道歉。
邦尼也重新回到她身边,帮助她,队友们也开始为她组织第五次挑战。
带着勇气,戴安娜开始第五次挑战,在团队的支持下,她最后完成了历时四年的挑战,完成了当年的梦想。
写在最后:一次次泪目在影片里,回想起来,又有多少人有勇气在60岁重新开启;又有多少人在30岁、35岁、45岁就说自己老了,比不上年轻人了;又有多少人直面自己的内心,一遍遍去重来......人生不过是“我”存在地球的一段时间,时间的长短谁都把握不了,那“我”就做好我能做的,把握住存在的每一天、每一秒,最后潇洒离场。
女导演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和摄影师金国威这对极限运动爱好者夫妇。
2018年拍摄亚历克斯·霍诺德,攻顶世界难度系数最高的美国酋长岩。
这部结合准备过程与同行评论的《徒手攀岩》Free Solo,既有冲突性又有知识性的好看作品,获得同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2021年,他们把12个足球队员跟教练受困在岩洞里12天的故事,拍成《泰国洞穴救援》,结合新闻短片跟采访,一样精采无比。
他们最新的作品《奈德》,还是有老影像,还是有真实故事。
不过,这次的整体形式已经走向了剧情片。
而且,一样好看。
曾经被视为世界最杰出长距离泳将的戴安娜·奈德,28岁颠峰时期想要从古巴游泳到美国佛罗里达。
结果受到潮汐跟天气影响,没有成功。
2013年,已经年过60的奈德(对,就是片名缘由),决定重新挑战。
这部电影就是改编自她的自传,主轴放在,这一切是怎么发生,怎么完成的。
小奈德的名字,原意是希腊神话当中的女性精灵。
爸爸发现她喜欢游泳,有潜力。
而且教练欣赏她,训练她,鼓励她。
所以,她理所当然的走上游泳之路。
现在,重点(终于)来了。
为什么这是年度最佳互怼电影呢?
必须说明的是,这段110英哩海域,有无法捉摸的洋流,有毒性极强的水母,有鲨鱼。
然后,你还得至少游上两天两夜以上。
所以,你需要一个团队来支撑你。
你,同时也得支撑这个团队。
65 岁的班宁饰演女主角,60 岁的佛斯特饰演年轻曾和她约会过的挚友。
另外,还有研究洋流的领航船长,不喜欢讲话的船长,队医,治水母专家,治鲨鱼专...共35人。
不要吐槽我剧透:其实是拉拉的她,后来被教练性侵。
难怪,她后来决定不再下水。
奈德有心魔,但也得魔高一丈的面对,所有人的虚弱跟人生的难处。
年龄是一道坎,身体状态是另一道。
大自然的挑战,更是坎坎相连。
所以,不只是好朋友互怼。
尽管你自己年过60,还是得跟自己互怼。
我觉得女主角跟女配角,明年都有可能被提名冲奥!
好久不看电影,这周末很热,于是宅着找了部和游泳有关的电影看。
电影《奈德》就是讲一个60岁的女人,突然觉得人生很无聊,于是决定实现自己三十岁时候挑战失败的人生理想,游泳横跨古巴到美国佛罗里达之间的百来公里海域。
听起来没有实感,就想想,这需要她在古巴下水,然后在水里游泳吃饭休息三天三夜不靠近任何海水之外的东西,最终凭自己的力量在佛罗里达海岸登陆。
这是三十岁处于巅峰时期的马拉松游泳健将都无法达成的目标,但这个60岁的女人决定要挑战实现它。
于是召集团队,拉赞助,持续不断的训练恢复体能,在2011年8月这位61岁的马拉松游泳老将在人生中第二次挑战这110公里的海洋,失败,一个月后再次挑战,还是失败。
这些失败和海洋变幻莫测的天气,无处不在的可能包含剧毒的海洋生物都有关系,她一度到了生命垂危的地步,团队所有人都她放弃,但她没有,在2013年8月,64岁的她终于完成了她的挑战,成功游过了那片海。
电影拍摄用了一种双时间线的叙事,在60多岁的奈德重启挑战的过程中穿插着她小时候学游泳的契机以及被体育老师性侵的阴影,但童年的经历并没有让她退却,反而让她更坚强。
这大概也侧面展现了她为什么到60岁还能有热情和毅力来实现人生理想的原因。
电影是真人真事改编,和目前国内院线正在上映的那部《泳者之心》是同一个真人故事,但《奈德》的水准比《泳者之心》高了不少。
相比较《泳者之心》过于工匠化的群像脚本安排,《奈德》把注意力重点完全放在了女主角奈德身上。
本来这就是一件单人类的超极限创举,哪怕奈德本人说这是团队的力量,但没有奈德,就不会有这个团队,没有奈德的坚持不懈,不会有失败四次之后的成功。
《奈德》在这个女主个人创举之外唯二花了力气构造是两个女人的友情。
三十岁玩到六十岁的老闺蜜,一个人决定要重燃梦想去游泳,求另一个人来当教练做陪,另一个人就一起抵押了房子决定陪她一遭。
女闺蜜也许不是真的有多爱她,只是好坏也罢,都一起过了这么多年,你要重燃青春热情去游泳,我也六十岁了,闲着天天一个人遛狗,又有什么意思。
所以我觉得《奈德》虽然是讲的一个老年女人战胜自然的真人真事,但其内核想讲的是人可以强大到什么程度。
最近中国处于大失业期,很多中年朋友心情处于这样一种状态:无论如何熬到退休就好了。
也有很多年轻人,早早就学会了躺平说,努力无用论好像成为了网络舆论的主流。
上周中金有位自小非常优秀一路名牌大学卷上来的女员工跳楼了,坊间讨论的理由是她因为被降薪又高点买了豪宅,几年的努力化为虚有,所以一时想不开。
也有人说她是产后抑郁的原因。
但大部分人都相信,如果不是房产贬值加上降薪,几百万的首付款化为乌有和后续还贷的压力,她不至于选择绝路,这又一次让网络上的努力无用论找到了证据。
大概思路是你看,她这努力了几十年, 也曾走到了世人眼中所谓成功的地方,但还不是在时代巨轮的碾压下无力抗拒?
所以努力无用。
我倒是有一点不同想法。
努力也许不会得到世俗意义的成功,但努力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人生的褒奖了。
就像奈德,她在60岁那年决定要实现30岁时没实现的梦想,努力了几年,最终实现了目标,这是一种成功。
但假定2012年她在第四次挑战中被海洋生物攻击之后没有被抢救过来而是丢了性命,最终没能实现她的目标,那她这三年的努力难道就没有意义了吗?
当然不是没有意义,能确定一个目标并且召集一群人一起激情奋战,这件事本身就听起来充满了人的自我价值。
如果是机器,在60岁那年根本不会有重拾梦想的想法出现,就算出现,在经过各种模拟计算,在所有算法结果都是不可能的时候,这个想法也早早就被放弃了。
只有人,才有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心和毅力。
他们说机器终将取代人类,我是不信的。
大概机器能取代绝对理性的人类,而对于那些能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激情执行理性主义者无论如何都无法理解的任务的人,是不会被取代的。
我不是要责怪躺平说,也不是说熬日子等退休的人不好,更不是要高高在上的鄙视放弃自己生命的人,而是在说,也许我们可以对待自己的人生更认真一点。
不是说一定要为了金钱、权力、社会地位等等去努力奋斗,而是说,你上了这趟单程车,总得给自己搭车的行程找点乐子吧?
努力固然可能没有收获,一直无所事事又能有什么乐趣呢?
很励志的电影,但从电影的角度来看,也就是一般的励志电影当然,我也特别喜欢此类电影,能看的人热血沸腾,充满力量。
60岁的女主要完成28岁时都无法完成的66小时长距离游泳,吃喝拉撒都在海里,要对抗洋流和海洋生物。
最惊涛的是60岁了,真的是挑战人类的身体极限了,失败了4次最后成功了。
从来都是把各种目标赋予意义,这样就有了信仰,有了信仰就能做到自虐般的坚持。
尽管坚持到胜利后会质疑这个所谓的意义。
不过当看了这部电影后,明白或许意义就是存在。
告诉世界60岁成功挑战66小时马拉松游泳,存在这样的人和事。
影片通过主人公奈德的视角,展现了一个充满挑战和变革的青春世界。
导演巧妙地运用了幽默、温情和真挚的情感,让观众在欢笑和泪水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演员们的表现也相当出色,特别是奈德的扮演者,将角色的成长历程刻画得淋漓尽致。
此外,影片的音乐也非常动听,为观众带来了愉悦的观影体验。
总的来说,《奈德》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成长过程,思考如何在困境中坚持自我,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
回忆让观众知道为什么奈德是那么坚强,少女时代被性侵过,养成了强硬的态度,靠自己相信自己。
曾经的奈德是马拉松游泳的冠军,自信,专业,无敌,但是一直有个梦想,从古巴游到佛罗里达,110英里,太可怕了。
110英里的路途,有海洋的气流阻碍,有海洋生物的侵袭,有生理上的调整,有心理上的无助,不可控因素尤其多,也通过其他人挑战的报道体现,这是一场挑战极限,挑战年龄,挑战生死的旅行。
最后经历一次次失败,她成功了,太棒了,即将成功那一刻,真的很让人感动。
有朋友,有团队,懂得感恩,生命真tm伟大。
毫无新意的鸡汤片 竟然能拍两个小时。。
传记式电影,特别俗套无聊,难以置信是2023年的电影。没有任何一个我觉得设计得出彩的地方。甚至连主题都是人物喊出来的显而易见。
片子拍得无功无过,但对导演来说肯定不能算有益的尝试,因为他们原本所在的纪录片领域可比陈旧的好莱坞叙事有力量多了。
泳不服输
没有对女同双女主进行过多有关性缘关系的刻画很难得,Nyad说出名字的秘密完成精神上的弑父也很巧妙,但最打动我的是,即使她们是亲密且相互信赖的伙伴,Bonnie也可以决定退出,而Nyad没有强迫她留下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挑战。一起成长时是1+1>2,暂时分开时我们依然是各自独立的人,不是连体婴儿,更不是对方的外置器官
作为剧情片导演不太成熟,故事节奏、视听语言都很糟糕,两个小时如坐针毡。有点浪费原型和演员。
可怕的老太太,我是俗人,受不了
自大、愚蠢、无意义的自命不凡,需要拉着一帮人在一旁为之鼓掌感动,大书特书一番吗,能不能游过去重要吗?我更想看女主来天朝冲击110英里不停歇送外卖挑战
看了首映,两个非常打动我的点,第一个,这是我第一次在电影院里看到这么多银发闪耀的人(占80%);第二个是电影本身,本来我已经觉得那些在南极北极跑越野马拉松的够疯狂了,结果她在公开海域,没有鲨鱼笼,从Cuba没日没夜不停游到110英里之外的Florida...我。的。天。呐!我跑个全马膝盖还疼几天呢,海里那么冷,还有海浪阻力,天呐。敬佩。敬佩。另外,两位女主真挚动人的情感,实在让人动容,真好!
2.5
很不OK但很正确的电影,看好女主,评论区说很像成为这样的人…那一定要远离这些人。
Here they come again. 又来了,这对导演夫妇。从Free Solo我就发现他们有一种把神奇变平庸的能力。他们通过自己的运动经历找到了职业赛道(让体能强者商品化,说好听一点是推广,说不好听一点,抢占&消费),但是他们的导演能力让一部又一部作品沦为平淡的展示,遮蔽住了真实人物本身的光芒,也剥夺了观众在首次接触这些人物时产生更强烈共鸣的机会。当我看到电影的一半,不仅觉得无比平淡无聊、缺乏深入挖掘,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直觉,这部电影的精神启迪能量最主要的接收者,是导演夫妇和两位女主演(电影拍摄过程、为了扮演和“成为”Nyad在六十多岁时去健身挑战游open water、让这部电影诞生的“壮举”等),我就不想浪费时间继续看下去了
看完一天回过味了 就是一个四平八稳的导演热爱的偏执狂题材
导演拍商业片是这样的吗😂
在没有任何扩容空间的故事框架里硬塞各种泡沫塑料。敬佩原型人物。
Lazy writing,故事本来有两个不错的发展方向:如履薄冰的团队如何与性格难搞的戴安娜相处、戴安娜本人对待横渡和衰老是什么态度,可惜剧本一个都没沾到,支撑信息量的只剩下尴尬的闪回和特效。导演设置悬念的技术不过关,徒留贝宁辛苦地表演着“疲劳”,但中空的人物让她也使不上劲,今年女主部门竞争这么激烈,本片最后唯一较大概率拿到奥斯卡的还是福斯特的女配吧,单论角色,邦妮显然更出彩。
感觉只有大学生才说得出“never give up”的时候,别说在大海里游泳连续57小时不睡觉恐怕都会没气了的时候,深知这一切更为难得,at 64
六十多岁从古巴横渡佛罗里达,Nyad谈及一些生死度外的话题,而原来在电影外的时空,周海媚被证实离世,那么在短暂而未知的人生里,还真是需要一个回望的敞亮落脚点,被人记住的,或者能让自己舒坦的,未必关乎伟大,但一定关乎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对自己的交代。她们,终归都是圆满的。其实看之前没想过是这么些极限壮举,也没想过Nyad在游泳马拉松后还有那么漫长的精彩篇章,这些励志片就像她不被告知投喂时间的粮水,能给泅于咸水里的我们一些支撑下去的励志养料,哪怕很可能会吐出来。贝宁和福斯特都很棒,但是非常遗憾未能多些拉拉身份的延展,唯独那面彩虹旗,让人看到如今沉静的呐喊。所以贝宁会跟Nyad一样,多次冲击后得偿所愿吗?
看不进去,这老太太两眼直勾勾的,一定是演技不是故事打退了我
电影算个中规中矩的真人传记吧,纪录片双人组的电影处女作的确有一些纪录片元素,这种交叉剪辑还挺有意思。主要还是这位真人够牛逼,第一次知道游泳也有马拉松的,开放海域连续游60个小时,太恐怖了,这位水中仙子还是60岁完成了这种想想都毛骨悚然的事,更有劲的是,水中仙子一早出柜,挺T的~~~虽然主角贝宁阿姨很卖力,还是不得不给朱迪福斯特加星,知道她是拉,真的从来没发现朱迪阿姨原来是可以很T的啊,这比看到ellenpage变性还震下巴一丢丢,虽然这部电影只有开头提到了这两位角色的拉拉标签,最后diana上岸后真实场景里飞扬又一闪而过的彩虹旗有种莫民的感动,比最近越来越扯淡的LGBT电影舒爽多了,这两位奶奶级别的拉拉人物真拉轰,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