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起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
”好多年前,法国大导演让.吕克.戈达尔在看过这个伊朗人的《橄榄树下的情人》和《樱桃的滋味》后,不免发出其典型革命性口号式的赞美。
曾几何时,阿巴斯以及其所代表的伊朗电影,几乎成为世界电影艺术的代名词。
它们以简单的故事、朴实的形式,再现出社会生活的面貌,并让观众每每深入背后隽永的主题,独立于政治、战争等话题性内容,处处体现着艺术自律性。
那么阿巴斯就是伊朗也只能是伊朗吗?
2010年,这位大师的电影故事首次离开故土,走向意大利托斯卡纳,并首次运用明星朱丽叶.比诺什,完成了电影《合法副本》。
我们发现虽然场景是意大利的,但电影风格甚至电影本身依旧是阿巴斯的。
这次在戛纳的新片《如沐爱河》,一个彻彻底底说着日语、讲述东京援交文化的故事,依然是完整阿巴斯模样的。
故事关于一个靠援助交际在东京学习生活外地女生的一天,她的专业社会学也有着某些可以延伸想象的空间。
夜晚到来,她得被黑社会模样的中介安排一单新生意,去城市的另一端,找一个“肯德基爷爷”模样的老教授。
她实在太累,又不敢去火车站直面突然来访的奶奶,好不容易到了教授家里,倒头大睡。
第二天,教授开车带女生回学校,遭遇了姑娘的正式男友,于是,不解真相的小心翼翼试探让有趣的剧情渐渐展开。
一个不能再简单的当代城市故事,肯地基老爷爷几乎成为了女生的心灵导师,都还没来得及和自己花钱找来的姑娘有哪怕一丁点的实际接触,故事就在高潮的到来中嘎然而止。
“如果我在日本拍电影,人们就无法指责我在为迎合西方观众而拍片。
在日本拍电影就和在伊朗一样,不管演员是说日语或是波斯语,对于西方观众来说都需要字幕才能理解。
”阿巴斯解释到日本的原因。
而在此片的法国制片人马林•卡密兹多年的观察中,他发现,“对阿巴斯来说,拍摄《如沐爱河》期间时刻留意的,就是提醒自己不要在故乡伊朗之外的地方忘记原来的自己。
我认为所有的艺术家在本质上都是扎根于自己的故土,但同时我们却希望从他们身上看到全世界都能接受的东西。
如何避免让身处夹缝中的他迷失方向?
他怎样才能坚持真实的自己?
阿巴斯在《合法副本》中已经交出了完美的答卷,甚至有些美国和巴西的影评人评价这部电影本质上就是一部伊朗片。
”显然,这一次说着日语讲述日本文化的《如沐爱河》,依然是一部只有阿巴斯模样的伊朗电影。
那么,什么是阿巴斯模样呢?
它就是那些超长镜头下微妙发酵的人物现实关系和情绪变化。
体现于《如沐爱河》中,它是援交女生在酒吧中与男友漫长的电话辩解,是出租车穿越东京中看到奶奶身影的悲凉心境,是老头在自家房间中谨慎的行为活动,是开车去学校时的嘘寒问暖。
至于其背后是否还有没有什么隽永主题,那就全看观众自己的解读。
這部影片前面十來分鐘就很有趣,祇用了兩個固定鏡頭,全靠臺詞構建了明子與男友、拉皮條的和奶奶之間的矛盾衝突。
朋友説阿巴斯在這部片子里模糊了虛構與真實的邊界,我沒有太get到,从故事層面而言,更傾向於説這是迷茫的明子宛若浮萍,漂在東京的故事。
明子從鄉下來到大城市是身份的第一重轉變;明子從學生到援交女,是身份的第二重轉變。
此兩種轉變,在我看來都是為了改變自身際遇的主動追求——所以明子必然不會跟開汽車修理廠,生意不好時還需要去打工的男朋友結婚——倒是這種主動追求並沒能順利達成,因此宛若浮萍,隨風而逝。
關於明子為什麼做援交工作,朋友的意見是她要來大城市讀書,所以需要錢。
固然有這種可能,但是並無實際上的證據。
我更傾向於上面所說的,來東京也好,讀書也好,援交也好,都是為了改變自身的際遇,證據有二:其一是拉皮條給明子介紹生意時,她一開始是拒絕的,後來不得不接下工作時,問的是對方是否政客;其一是明子見到了渡邊後,固然是在找話題聊天,最終還是忍不住問了一句"您是不是什麼大人物"。
另一個想聊的,就是明子真的想見祖母嗎?
如果不想的話,不至於讓的士司機繞著車站轉了兩圈,大概是為了工作吧。
為了改變目前的際遇,她可以謊話連篇,欺騙了男友,欺騙了祖母,拉皮條的也不信任她,還要檢查她手機裡的語音留言。
那麼,明子是真的討厭祖母煮的櫻花蝦燉湯嗎?
沒有證據,是或者不是都可以。
这样结尾太不可思议了吧. 银幕上竟然开始滚动起工作人员名单, "哈?"了一声后满是困惑地走出电影院. 以为故事还在缓缓展开的时候便突然结束了. 这样结尾让这部电影特别耐人寻味. 想象一个人开着小车顺顺当当地在人生轨道上行走, 他经历过岁月, 积累了资历和自信, 他只需要往前开便什么也不会出错. 于是他开始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 回想起以往一些美好的时刻, 脸上正浮现出一丝笑意, 也许他出神的太久, 哐的一声撞上前面的车, 前面车里的小伙子火了, 把他一把扯下车来, 要跟他理论. 这样的转换让人觉得特别晕眩. 好像幻梦初醒. 一下子回到现实里来.Ella Fitzgerald 的歌声特别适合这部电影, 她有唤醒人们内心柔情的魔力, 看不见其他, 人们沉醉在温情中, 不愿醒来. 真真假假, 幻幻灭灭, 欢欢笑笑, 嗔嗔痴痴.
《如沐爱河》是阿巴斯在日本拍摄的唯一一部电影作品,起用日本的演员阵容讲述了一个日本本土化的故事。
在这部电影中,阿巴斯在进行电影叙事的同时,依然展现了他作为艺术家的敏锐直觉,创造性地使用声音让整部电影变得令人回味无穷。
这处声音的设计来自影片开始30分钟处,高梨临饰演的援交学生明子进入奥野匡饰演的老教授的家中开始。
在这样一处封闭的家庭环境中,阿巴斯首先放大了窗外的环境音,公路上驶过的汽车的声音“侵入”了教授的家中。
随后教授和明子开始交谈,但环境音再次放大,同时越来越多的杂音开始出现,并且无法分辨出有多少种声音,这些像是从嘈杂的集市采集而来的声音伴随着二人的对话。
当然二人对话的声音一直占据着主体,而这“莫名其妙”的环境音如果不仔细听的话甚至会直接忽略它的存在。
可当观众一旦开始注意环境音的时候,他们就不会再去关注人物的对话而是会开始疑惑或者饶有趣味地去分辨环境音。
有关这段声音的插入,阿巴斯从未在公开场合谈及他的设计和构思,不过似乎也没人去问这个问题。
但这是《如沐爱河》或者阿巴斯电影研究的重要切入点。
相信很多注意到这个段落声音的观众会下意识的认为电影的后期制作出了问题,并且在这部电影中这种声音只在这一处出现,阿巴斯似乎也没有在以前运用过这种手法,所以这一处被忽略显然是正常的。
但是这种处理只是阿巴斯经常使用的电影自反方式的一种变体而已。
IRA JAFFE在《Slow Movies:Countering the Cinema of Action》中的《Death-Drive, Life-Drive A Talking Picture, Taste of Cherry, Five Dedicated to Ozu and Still Life》这样分析过阿巴斯的作品《樱桃的滋味》:Perez认为早在70年代,阿巴斯为伊朗儿童智力与发展中心拍摄的影片就已经显示了导演“暴露自己的摄像机”的倾向,“这种像老师为孩子们解释事情是怎样完成的工作方式吸引了媒体的注意”。
也许是为了与现代主义相协调 ……在慢电影中,类似于(电影结尾)这十二个镜头一样的自反并不常见,它们的出现可能会使观众感到惊讶和疏离,尽管这些镜头并没有使得电影变得更复杂。
最主要的原因是阿巴斯的这种“暴露摄影机”的倾向只是出现在影片的结尾,而不是在正片中打断人物动作。
所以《樱桃的滋味》可以被认为是一部还没有完成的电影。
IRA JAFFE在这篇文章还举出了利桑德罗·阿隆索的例子:在《利物浦》中,利桑德罗·阿隆索认为自反是静止的摄影机在主要角色让出的空间里的停留。
Dennis和Joan West这样描述上述的停留(或者说停止的时间):Farrel(注释:《利物浦》中人物)已经离开了他的狭窄的船舱隔间,而我们却还有几秒钟来简单地凝视着这个环境。
(注释:人物开门走出后镜头仍然维持5秒左右)另一个例子就是当Farrel离开他母亲的村庄的时候,摄影机依然在这个空荡的房间里停留了29秒。
阿隆索继续补充说,在这样的“暂停”之中“观众开始意识到电影语言,因为他被要求注意到电影摄影机的存在,他同样会注意到导演的存在,同时也就会明白在虚构的情节之外有人在向自己讲述故事。
这种依靠摄影机停留的方式并不罕见,蔡明亮等人也经常使用。
不过我们可以认为,阿巴斯是这批电影导演中率先尝试在声音上进行电影自反的。
斯蒂格勒在《电影的时间》一文中指出:从根本上说,电影叙事对观众的统治源于最为古老的故事欲。
正如上文所说的那样,阿巴斯认为他的电影需要观众来完成,所以这种声音的处理方式使观众从叙事的统治下脱离而出,摆脱听故事和电影中人物对话的欲望,从而来认识到眼前的这部还没完成的作品,进而完成它。
也就是说阿巴斯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暴露摄影机”,他将电影的后期制作过程也暴露了出来。
这种隐蔽的处理当然也再次验证了IRA JAFFE对阿巴斯电影自反的判断,阿巴斯的自反是一种局部的,比戈达尔的自反显得更温柔。
推荐语:一部由法国投资,伊朗大师在日本拍摄的影片。
简单的故事却张力十足,看似简洁、温吞却暗流涌动,好高明的功夫!
都市电影的气质,玻璃窗、画外音的运用太过出色。
阿巴斯的电影空间始终在画面外,纵使银幕被特写镜头占满,我们依然可以通过画外音想象一切眼睛看不到的东西。
这种东方式的含蓄,得以让观众参与到电影当中,使得他们主动去思考。
在《如沐爱河》中,大量的画外音都是车辆行驶而过的轰鸣,我们作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个体,终日被这种声音包围。
无聊、嘈杂,好似行驶的车辆留下的回响,这便是都市人内心的声音,。
同样,影片中大量的玻璃窗反射出城市建筑的高大与夜晚的繁荣同人物主体叠化在了一起,但我们能够清楚地知道这二者始终融合不到一起,这样的“相融”与“不融”使得气氛愈发苦闷起来。
阿巴斯看似在温吞的叙事,人物犹豫、彷徨,始终没有一个干脆,场景的切换也是单手数的过来,但他却也是一个操控情绪的大师。
印象最深的场景,便是女主角坐在出租车前往客人家中的路上,窗外的一切热闹都同她无关,她的世界只有耳机中每个人的语音留言。
在这样一条又一条语音留言中,我们听到了她的奶奶已经在火车站等了她一天,想要与她相见。
每一条语音便代表时间的流逝、也代表失落的加深。
等到出租车经过火车站时,那广场雕塑下真的站着一个孤独的老妇人时,我也同女主角一样留下了后悔与无可奈何的泪水。
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教授要将女主角叫过来,却什么交易也没有进行,仅仅是聊天、吃饭,甚至在女主角因为疲惫睡着之后,还贴心地把电话线拔掉。
她长得像他死去的妻子,是这个原因吗?
影片不会明说,影片也没有清楚地确定任何事情,如同影片的英文名那样“Like Someone in Love”。
这是一首经典的爵士歌曲,“like”代表“如,像”的意思,这是一个模糊性的词汇,同本片“隐秘”的气质那样契合。
一切都不是直白的,只呈现出结果,简洁到不能再简洁,剩下的,是一大片广阔的空间,那是留给观众在电影世界里面继续探索的权利。
冷静,克制。
阿巴斯选择了一个并不惊人的故事,但他捕捉到了一个符合我们常识、看似“什么都没讲”的故事中有趣的片段(老人虽然作为嫖客但却出乎意料地担任了亲人的角色),这种略带诡异但异常合理的有趣也建立在更深的主题上:我们似乎总是无法清晰地担任在社会中“所属”的位置,不管是否出于自我意愿的选择——阿巴斯尽可能减弱了所有人身份的重量:有意选择了一个外在形象绝不媚俗、且作为“学生”的形象作为“妓女”,她唯一最能“符合”她身份的象征短暂地在那张贴在电话亭上的色情卡片一闪而过,甚至连和这位嫖客的夜晚也以她如同孩童般的酣睡为最后一个镜头结束;老头也不是大腹便便的油腻男,作为教授,导演也有意透露出这是一个因为孤独和困惑选择一位和自己妻女相像的年轻女孩到家陪伴,的确增强了一些“他们什么都没有发生”的说服力;在女主上床睡觉时,倒是老头显得惴惴不安,想多聊两句…导演努力避免破坏这个故事的调性;而在整个应召故事里,竟然出现了妓的对象向嫖客询问婚姻问题的情景:老人(充当外公)对妓男朋友觉得妓总是对他有所隐瞒、只有结婚才能有权利对谈的回答是,“你就别再问她多余的问题了。
或者说不管她怎么回答,你都要尊重她的选择。
你祇有懂得了这个道理,才说明你心智成熟,足够能结婚了”。
电影以被男友砸碎窗户告终。
阿巴斯模糊了“我们是何种身份”的界限,而提出“我们到底是谁”,可是外界总是需要用某种身份来看待这个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这样看上去毫不惊人的故事,阿巴斯的台词对话也没有丝毫令人厌倦的地方
故事简单讲,老人花了钱,应援女郎去服务,这是一种平等的交换。
援交女郎,选择不去见姥姥,选择欺骗男朋友,但通过工作获得报酬,是出卖身体和道德换去钱的平等交换(在她看来平等,因为老板没有强迫她一定去,如果她觉得不值可以不去,或者可以在火车站见姥姥)。
男孩子,想得到女孩子纯洁的爱,但没有钱可进行交换,所以无法得到。
年迈的老人,生活富裕,习惯利用经验应付社会的事物,对待工作也不那么急迫。
说着“事缓则圆”,以自己的那一套应付着极速变化的社会,以为一切尽在掌握。
于是被身后的车笛急切的催促着。
冲动的年轻人,当得知被骗以后,恼羞成怒,失去了理智。
应援的年轻女子,被迫不能去见姥姥,又被男朋友狠狠的揍。
面对男朋友,她也觉得羞愧,抬不起头。
看来做援交女郎,也并不是被日本社会广泛接受的事情。
是处于道德批判下的事情。
导演没有偏袒哪一方,只是如同拿着DV记录了一切。
故事如同刊登在报纸上的新闻。
记录了日本现代社会的一个现象。
“应援女郎应该如何应对工作和生活。
”故事没有电影般的结局,可以想象,老人自以为正确的编造了一大堆谎言,自己把自己弄得陷入泥潭,晚节不保。
女孩失去男朋友,继续或者停止这份工作。
男孩子,恼羞成怒,仇恨这个社会和利益既得的老人。
似乎会得出这样结论:这三个人,仿佛都成了受害者。
最后的答案,又只能是“这个无情的社会”吗?
人性和道德在一切都明码标价的社会里,真的可以贴上标签贩卖吗。
或者说,在这个社会又是很公平的,只要你想得到需要的,都可以通过自己现有的去交换。
迷离的夜晚,女孩,红唇。
就是这样一张海报吸引了我,看完电影再去看导演才发现是阿巴斯的作品,完全在我意料之外但细想整个电影的铺陈又确实在意料之中。
这部《如沐爱河》由法国投资,伊朗人阿巴斯是导演,全班底日本演员。
对于阿巴斯的印象:《生生长流》《何处是我朋友家》《樱桃的滋味》《白气球》…他善于从平凡的事件中揭示人类最深的情感。
他的电影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简约的语言与深刻的观念并存。
之前说意料之外是因为这个题材不是以往那种“乡土”气息浓厚的电影(抱歉我只看过阿巴斯早期经典作品),而说意料之中则是因为阿巴斯沉静的镜头把人深深代入人物情感与尴尬境地。
电影在高潮中戛然而止。
玻璃碎了的声响中开始上字幕,给人无限的遐想。
这是个简单的故事,一个发生在24小时之内的故事,依靠援交赚钱在外地学习读书的少女,脾气暴躁小心眼爱吃醋的修车工男友,还有一位退休大学教授。
三个主人公的交集就在人物的行为和角色假设上展开…代入感的角色,亦真亦幻。
教授因为思念亡妻而选择了女孩子的服务;女孩在计程车上兜了一圈又一圈,只为了看看祖母,而她却不敢亲自去迎接她;男友对于朋友的爆料非常恼火,他很爱女孩却很自卑。
从一开始的攀谈,女孩就说自己像教授的妻子,而教授看着熟睡的女孩,也不禁泛起长辈对孩子的爱。
翌日,教授被男友误认为是女孩的祖父,教授不可置否,将错就错。
直到事情败露,女孩被打,教授带她回家却被男友追打到楼下。
剑拔弩张,一厢是女孩抱着头瑟瑟发抖,一厢是男友粗暴的拍门。
教授在屋子里乱了阵脚,直到突然一声巨响,玻璃被砸碎,电影也就此结束。
后来发生了什么。
男友冲上楼对二人大打出手?
女孩拼死求饶?
教授的尴尬解释会起作用么?
整部电影的矛盾归根结底是源自于现代人生活的空虚和寂寞,女孩要生活学习需要做援交来贴补,以至于疏远了家人,男友知道女孩做了这样的事情怕她背叛离开自己,教授则一直独居,老伴去世了,子女也未曾多关心他。
每个人都在光怪陆离的世间艰难的向前走,有的岔路口可以让一些人狭路相逢,有的岔路口则让一些人分道扬镳。
如沐爱河这电影名其实也挺粉刺,明明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爱,明明只是人情冷暖中的一丝丝尚有的人情味,谈不上那么深的感情。
无论故事背景放在哪儿,其实骨子里是一样的。
《如沐爱河》,如其名,小洋正处于这样一个环境当中,祖母的关心、男朋友的关心、老人的关心,她正如沐爱河。
但是这三个人似乎都没有走入她的内心。
我们看细节可以知道,祖母来看望小洋的原因是知道了她现在正在做卖身之事,从她的留言中的照片等等。
我在看影片中也曾想过小洋不去看自己的祖母,是不是过于狠心?
但仔细想来,如果是我,或许也选择不去吧。
坦然的回答不如少许的希望,带给人或许是更多的关心。
男朋友的爱对于小洋来说是霸道的,是大男子主义者,不论是在酒吧看厕所的瓷砖,还是之后在老人家外的放肆。
他对小洋的爱是占有,是控制,他从未走进过小洋的内心,一切的故事换来的是他最后的疯狂。
老人的爱是一种单方面的付出,从眼神中,我看出的是无奈、关心,是否有欲望我不太清楚。
但从他邻居的话语中可以看出,老人的一种孤独,他女儿或许已经很久没有来看他了吧。
小洋在东京的孤独与老人的孤独正好相撞,而产生了如沐爱河式的羁绊,令人感慨。
我不懂很多人对这部影片的看法,如果你想看那些电影为何不选择关闭,却又要逞自己一时之乐,而不去思考导演的用心究竟是何?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喜欢把电影当作艺术来看,希望电影能够像诗一样。
诚然,他总会给我们带来具有诗歌意味的电影,但我还是愿意把他看作是一名用镜头来描述人生,社会,世界,以及人的一位观察者。
上一次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利用车窗这一道具的时候是在《樱桃的滋味》中,一心寻死的中年人,在枯焦而又满目疮痍的土地上面,寻找能够掩埋他自杀后的尸体的人。
吉普车在飞扬灰尘中一圈一圈地兜转在山路上,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
这些人都在伊朗社会中扮演了相应的角色。
让我们透过车窗来窥视这个受尽创伤的国家。
《如沐爱河》的故事虽不像《樱桃》中涉及了死亡和救赎那般沉重的话题,但却让人更感到荒凉。
同时,导演再次将车窗这一道具运用的淋漓尽致,来展现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中,人的生命被挤压改变的状态。
这次,著名的伊朗诗人导演想要我们看的城市是东京。
女大学生明子(高梨临饰)坐在去“客人”家里的出租车上,听着外婆给她的电话留言。
从留言我们可以得知,外婆从叔叔那里打听到她的电话号码,似乎是听说了她和友人都在做援助交际,特意赶到东京来看她。
外婆留了5通电话留言,希望能和她一起吃午饭。
最后外婆也没能等到明子,自己在车站边的拉面馆吃了拉面。
明子一条接一条地听着外婆的电话留言,窗外是东京的夜,繁华,喧嚣,哭了。
东京的夜在这里失掉了神秘感。
因为这次在镜头中,它离我们太近。
而它倒映在车窗上的影子,又是那么扭曲。
明子在唇上涂抹上大红色的唇膏,趴在后排座位上睡着了。
女孩明子的角色在这部电影中充满了无力感。
这种被剥夺和束缚的地位不仅仅来自于影片给予她的这个特殊职业,还源于这角色在影片中的动作。
明子出现在镜头中的时间非常多,但是绝大多数时间,她都是坐在车里的。
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以静态的样子出现。
在老教授家里,她坐在沙发上;进到卧室后,她坐在床上,并且很快就睡着了。
包括在出租车上,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她都在车的后排座位睡觉。
毫无疑问,这是个十分疲惫且不开心的角色。
不仅如此,她亦被剥削掉主动权和决定权。
白天的时候,她仍旧是坐在老教授的车上。
男朋友来找碴,她无力解决面对。
逃到学校去考试。
然后又听老教授的建议去了书店。
之后谎言被戳破,老教授开车去街角接她,她背对着镜头,人还是坐着的。
老教授去买药的时候,她仍旧是坐在楼梯门口的台阶上。
影片中有显示老教授接工作电话的镜头,有下楼去便利店买东西的镜头,动作按照他的年纪来讲,算是十分迅速了;男朋友有较多肢体动作,也有在汽修行工作的镜头;只有明子,从影片开头在酒吧接听电话的时候,就一直处在一种凝滞的状态。
没有一个符合她正常身份年龄,行走在东京街头的动作出现。
如果有那样的镜头,她应该是青春的,朝气蓬勃的样子。
在《如沐爱河》中,明子因为一些原因,是个彻底失掉主动性和生活动感的角色。
我还没去过日本,但是经常听人说起日本。
说那是一个有生之年值得去很多次的地方。
在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如沐爱河》中,东京看起来不过就是另一个人类在此挣扎生活的城市。
大家找寻自己不得,找寻爱不得,只学得了在社会中撒谎。
这令人神往的国际都市,化身为一个单纯地使人与人产生关系的地方。
而在这里,女人和爱情,是可以作为一种商品来出售的。
如果说这故事没头没尾,这评价实在算不上苛刻。
我们不知道明子所演的女大学生究竟来自什么样的背景。
有人评论说她援助交际的原因是为了付学费,我们也许可以进行这样的猜测。
从对话中,唯一能确切得知的就是她初到东京之时,就开始援助交际了。
而对于另外一个主要角色,退了休的知名社会学教授,从他的邻居“窗口阿婆”那里可以得知教授有个女儿和外孙女。
但似乎是发生过什么,教授和女儿之间没有往来。
这些碎片透露出的人物讯息,似乎就是导演想要描述的东京。
东京的夜景,远看原本是超越人世间一切的繁华。
但当明子从车窗里面看出去,这夜却是那么的丑陋,那么的孤独。
东京的夜,又是如此寂寞。
教授在他临街的公寓二楼,满室的书中间,摆着各式照片。
有亡妻的,有外孙女的。
女孩来了后进到他卧室,他只是一直叫女孩去客厅里坐。
说给她煮了家乡口味的汤,配料是樱花虾。
东京的白天,有个年轻男人,他是明子的男朋友。
他充满着力量和莽撞,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并且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觉得只有进入到社会中才能了解社会,在学校里是学不来“社会学”的。
在日语中,只有开始工作的人才被称之为“社会人”。
故事里面出现了几次“社会”这个字眼;老爷爷是有名望的社会学教授,明子所学专业是社会学,男孩子是地道的“社会人”。
东京的日,是整齐的街道和更多的谎言,美丽干净的城市也终在阿巴斯的视角中失去了魅力。
作为社会人,便要不停地在寂寞的夜和平静的日中穿梭,直到我们习得它的规则。
明子必须要学会的规则是社会的双面性。
在白天,明子是一名大学生。
在晚上,她做援助交际。
但可笑的是明子根本不会撒谎。
在故事的刚开头,安静的酒吧中,聚集了过夜生活的男人女人们。
女人们都长相颇好,妆容精致又浓重。
明子在接听男朋友的电话,她在撒谎,但她并不擅长此道。
男朋友怀疑她在撒谎。
不依不饶地要知道她在哪里,连一同的女伴接听了电话也没能打消他的疑虑。
最后,她在男友的命令下去洗手间数了地上的瓷砖。
很明显,她所在的酒吧的洗手间和她声称所在的洗手间的瓷砖数是不会一样的,在她男友高超的侦查技巧之下,她的谎言在明日会被戳穿。
女孩是裸妆,没画眼影,没擦口红。
满室的春色,她像是一枝野花开错了地方。
女孩一脸的窘色,不知道要怎么对付她的男友。
第二天白天,男朋友在学校门口围堵她。
女孩好不容易冲进学校去考试。
男孩坐进了阿公的车里,问:你是哪位?
老爷爷很巧妙地回答,你觉得呢?
男孩子涉世未深,说,是外公喽。
老爷爷也没纠正他。
因此严格意义来讲并不算说谎。
明子考完试出来,坐在车后座。
老爷爷娴熟地说,啊,你刚才不是说要去买书?
明子十分紧张,一直问老爷爷他和男朋友说了什么。
两人把男友留在汽修行后,她担心地对老爷爷说,可是我以前和他提过,我的外公是个渔夫。
老爷爷说,没关系啊,你又没说是你爸爸这边还是妈妈那边的。
明子一脸恍然大悟,轻松释然的表情:啊,对啊。
于是我们就在这样的日夜交替中,学到了撒谎的必要性和便利性。
人们说在恋爱中的人爱撒谎。
这部电影也的确叫Like Someone in Love。
讽刺地就是这三个人,没有一个“in love”。
明子对男友的感情应该连喜欢都不是,只是不讨厌的同时外加对于自身生活状态的迷茫。
男友不相信书本,只相信自己的社会经验。
但是他的社会经验实际上少得可怜,他对爱情的理解就是把明子娶回家,因为他认为这样明子就必须尽到妻子的义务,包括向他汇报自己所有的行踪。
显然,言语中他也是不支持明子读书的。
而作为有声望的社会学教授,特意挑选了明子来他的家,主要原因是因为明子长得像自己的外孙女。
明子将自己宽衣解带,坐在卧室的床上,邀请老教授去“温暖她”。
教授只是一直坐在椅子上说,去外面坐吧。
故事快结尾时,明子嘴角被男友打破。
坐在教授家楼下的台阶上。
邻居是个只能从窗口看世界的阿婆,因为她有个智障的弟弟需要照顾。
阿婆问她是不是教授的外孙女,明子面带微笑,流利地撒着谎。
阿婆问她,你的嘴怎么了?
明子停顿了一下,说道:我牙疼。
也许"Like Someone in Love" 是想说我们在社会中身不由己,言不由衷的样子就好比是恋爱中的人吧。
像看小说
也是讲情感劳动中的虚和实(同时也是在说电影),阿巴斯和赫尔佐格对东京的切入点其实很相似。但拍城市以及人与景观交互的部分属实太有意思,值得好好分析。
节奏真的太慢了
即使身处水泥森林中Lost in Tokyo,阿巴斯依旧是阿巴斯。
审美还没到这个层次
像一部短篇小说
夜色流转,如沐爱河。
阿巴斯的这部太难熬了,长而无重点的对话让人提不起精神。总体来说不太阿巴斯,既没有哲理性的对话,人物的情感也不够细腻。天亮以后,什么也没改变,可能会和这个男朋友吹了吧,不知想表达什么。
我也就是看在竞赛单元的份上,瞜两眼这片子,给个面子……
一个犯罪学教授,一个援交少女,一个嫉妒心超强的男朋友之间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阿巴斯用简练的结构过滤了生活中的残酷,但又在结尾之前朝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任由观众心里荡起千层涟漪。开头的固定机位画外音,玻璃的倒影等细节还是很有意思的,整体平淡但又不缺乏张力。
荒诞的生活 荒诞的爱
豆瓣秋日影展勋章补完。并非是那种很功利的“冲着颁奖而去”的艺术影片,叙事层面是专注的,节奏之和缓出自对审美的理解而非讨好与迎合。但,影片在有所诉求的叙事主题上面未能做到高峰,处处亮拙,是为影片失撑而倾的主要原因。尚可的素材,尚佳的摄像,尚明的导演,为何没有组合成《东京物语》,蛮令人疑惑。大段大段的长镜头,含蓄克制的表达,动静的张力,诗样寓言的外貌...到底差在哪儿了呢?
祖母看望她的那段崩不住。亲人的关爱,陌生人的疼爱,男朋友的爱,没有如沐爱河,但却如沐爱河。
讨厌一切有日本元素的文艺作品,讨厌这部片子里所有男性角色,讨厌这部电影短评前排莫名其妙的解读和大段黑话。
两小时只够阿巴斯讲个片段的。
比昆汀还话唠。。。
无力欣赏这话痨电影 一个场景屁大点事 可以说几十分钟
纯真的导演 过滤掉了所有不堪
井井有条的屋内和车窗外流连的街景,是异国人对东京有限的认知。
唯孤独和衰老可耻,在非道德的灰白地带,援交少女与空巢老人的互助,温情又让人心疼,硕大的城市,最在乎你的那个人,是和你深处一种痛苦的人,却不是与你有所谓合法关系的人。阿巴斯的镜头语言,优雅自然,欲语还休,更是深深表达了无力的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