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hs刷到了解说版,网上搜来看。
第二次还是被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狠狠撞击,雨雪风无情的席卷,任何一点疏忽和意外都足以杀死一个人。
“致命”这个词在这部电影里得以具象化:奥地利人的头部重创,口吐鲜血;撤回绝壁绳索让希望减半;一次雪崩+岩崩直接要了三条命;无水无食物在仅可站立的峭壁吹着暴风雪坚持一天;远远超出冻僵程度的已经发紫变黑的赤裸的手和脸;明明就差那七八米但是体力就是耗尽了… 影片攀岩后半段真是一段典型的悲剧,把观者的心揪紧,再揪紧。
一点希望,一点失望,一点希望,突然绝望。
人的生命在自然面前可以那么轻易地葬送,政治里没有人担心未被曝光的不影响利益的,人。
影片里多次运用了强对比:攀岩者们在休息站打着哆嗦煮雪水扛着伤口瑟缩着睡觉,资本家们在五星级酒店开酒会切蛋糕谈笑风生;攀岩者吊在峭壁满脸是血几近昏厥,资本家们放弃投资纷纷离开——没有人关心他们的死活,他们只在意这件事情的收益。
女主在影片里极大程度地替代了观众的视角:所有人放弃的时候她苦苦求救奋力一搏,哪怕只是在风雪里陪伴着奄奄一息的男主角,也是她能做到的极限。
最后她不顾危险爬上峭壁,离男主仅五六米之遥,隔着屏幕我能共情她的绝望和无力——就差那么一点,就一点,她的爱人就能回来——刚刚互表心迹还没来得及厮守的爱人。
整部电影带给我最强烈的观感就是——无力感。
补给不够休息不足,第一次可以荡过去的绝壁,第二次拼了命也没能跨过;一次脚滑直接让一个伙伴脑袋重击岩壁吐血;明明还有体力但重量过度不得不切断绳子自愿去死让同伴活下去;就差六七米的高度就可以活下来,可以和爱人重逢,可以享受热水澡重新拥有温暖的生活,但是体力耗尽,抬起的手一次次掉下,到最后吊在悬崖上没了呼吸… 这种深深的无力感会带来恐慌,不安,和震惊。
虽然是一部探险类的电影,但我更倾向于将它归类于灾难片——一场自然的灾难,人性的灾难,资本主义下普通人的灾难。
人类的求生意志真是顽强。
是你要人家挑战艾格峰的,到头来还要求人家坚持,不准放弃。
什么守护天使,你要求的是不是有点多?
女人祸水到了绝境,搜救队员因为天黑雪大回去了,此一折;熬到第二天天亮,又因为没带够绳子而使jony悬在距离生仅几米的地方,死去。
有点黑色幽默吧,尽管这么一部让人肃然起敬的电影不该这么说。
还是那些黑色幽默的比较好说一些,前提是看懂了的话。
有时候真是很敬佩本能的,那些登山的人,面对风雪,什么都不重要了,只是本能促使他挣扎,活着。
面对生死,比如北京暴雨广渠门那个车主,他在求生的时候会想什么?
我们这些芸芸众生的破事大概都显的可笑吧。
真喜欢极致,它让你回到最初,一切来龙去脉都不重要了。
1936年纳粹者发起全国青少年挑战阿尔卑斯山背面的活动,很多人都认为那是死亡之墙,但还是有2位德国青少年挑战,而最终失败的故事。
人们在雪山中发现了他们的尸体 其中一人手紧握攥着一个小页血书,上书“给我一套装备。
我能爬到中国……”俯视着脚下广袤的非洲平原时,我知道自己注定会爱上登山
一次旅行可能让你活着,一座山峰可能让你死去,一个姑娘可能让你生不如死。
额……还是姑娘能力强。
就这样,生生死死的过一辈子。
不想征服姑娘,只求她爱我。
不想征服山峰,只求她眷顾。
需要征服的,只有自己。
年初的某个时候忽然就想登珠峰了,这种念头如此强烈让自己都觉得吃惊,只是觉得她在召唤我,于是在梦想清单中添加了无氧珠峰登顶。
记得几年前在绒布寺喝了半瓶小二就火速翻山冲向了大本营,然后开始等马车呱嗒呱嗒摩托车突突上来的人。
阴天,连珠峰的脸儿都没看到又火速冲下来,结果搞得高原反应下山一路恍恍惚惚,差点翻车都不知道。
现在想想也许那阵就有了登珠峰的念头,只是想把美好留在真正能接近她的时刻。
我更喜欢原始互助的登山方式,如今的登山托儿所让登山变成炫耀经历的快捷方式。
成堆的氧气罐儿,成群的登山协助,充足的后援补给,成就了王石,王秋阳之类的富翁富婆,也让更多人登上了顶峰,却让更多人迷失了登顶的意义。
上面没有荣耀,没有 赞美,不是尽头,只是你的一个落脚点。
《Nordwand》是部少有的优秀登山片,激情与理智并存。
没有炫耀的特效,没有紧张的情节,一切都如实表现,喜欢影片这样的处理方式。
导演是带着一种平和的态度去拍摄艾格峰,采用了纪录片的一些方式,让美景,暴风雪,雪崩都表现的顺其自然,在自然与人类之间不掺杂情感上的偏颇。
我很厌恶征服山峰这类想法。
一座山峰,是人永远无法征服的。
人们大概总觉得自己很NB的,很多时候误会自己身处食物链顶端或者是个造物主,殊不知那仅仅自然给予的恩赐。
主角们那些简易装备后来成为户外经久耐用的代名词。
petzl的上升器,lowa能穿上几十年的的全皮登山鞋都能在影片中看到。
《Nordwand》并没有深入讨论险境中人性问题,把分歧只是一带而过,很快就达成了下撤的决定,听过了太多同伴恶劣环境中抛弃队友的事,总觉得导演这么处理只是一个理想。
或许这也是罗塞尔设立商业队的初衷,一个接一个的傻逼盲目登顶,总比他们盲目的挂掉要好。
不过却也让另外一群暴发户蠢蠢欲动。
《Nordwand》的情节是设定的很精巧,如果你第一遍看不明白,第二遍就会发现某些情节是遥相呼应。
下撤时的每一个岩钉,每一个技术动作都会在之前的情节中找到对应。
其实这算作一场悲剧么?
我总觉得有些山峰会喜欢某些人或者厌恶某些人,那么就留下他们吧。
这部电影包含了很多东西,激情,理智,爱情,高傲,隐忍,牺牲,可似乎都是美好纯洁的愿望。
生死似乎也只是一种游戏罢了。
而希望,却是山下那一盏灯光。
-天边泛白,酒精作用2点钟睡下,5点钟醒来,却清醒的让人沮丧。
回头看看也是醉酒状态下写的这个东西又让我动了删除的念头。
“战略上冒险的事,战术上一定要保守。
”这是我看德国电影《北壁》的最大感触。
这是一部关于登山的极限运动电影,关于两个德国小伙挑战阿尔卑斯山艾格峰北面失败并丧生的故事。
从剧情看,其实就算登山失败,他们也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
真正算下来,导致他们死亡的是这3个细节: 1)刚登山时,另一组人中的一个被掉下的石头砸破了头,他后来的伤情恶化导致了大家的集体回撤,并因为照顾他而极耗体力。
2)有一段40米需横渡才能过的峭壁,上去后,安迪没听托尼留下绳子的建议而收取了绳子;结果在回撤时已无力横渡,困死当场。
3)最后救援队的绳子不够长,导致托尼最终悬死在离救援队几米远的高处。
虽说因为混沌理论,事情总有很多不可测因素,但是如果仔细去分析这几个因素,还是有一些高纬度的收获的。
抛开上述3个因素中的最后一个(因为这是主角完全无力影响的),其实前2个因素的底层原因都是因为对事情过于乐观了:被砸伤的哥们觉得自己能带伤攀顶,安迪觉得不需要回来或回来时仍能横渡过去。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我以为......”这样的言语在各种总结中出现的频率总是很高的--很多事情的出错都是因为预判出错。
小的暂且不论(总是有各种不同原因),但如果从更高一个维度来考虑,可能就有一些规律了。
比如影片中的登艾格峰北壁这件事,从大概率来讲,是件极其冒险的事,这是前提和背景,所以后面的细节执行中都应当考虑这个大的背景——这就是战略上说的“未言胜,先言败”,也是我感悟文初“战略上冒险的事,战术上一定要保守”这句话的由来。
反应到实际生活中,其实有很多事情都是属于这种战略上冒险的,比如创业、比如公司战略上的某些选择,甚至可能包括交友、结婚、生子。
这时我们确实需要乐观,但单纯的乐观并非好事(影片中的安迪就是过于乐观了),而是“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
我们必须保持对未来的敬畏,踏实过好每一步,在保守和乐观之间寻求自己的平衡,这样才可能走的长远。
有一种电影最为不按常理出牌,丝毫不考虑观影群众心脏之脆弱,也不理会观影人群的生活态度和自身期许,观影过程不是手心冒汗就是手脚冰凉,时不时心脏还要做几个微型蹦极。
问该类型是何许电影,直教人在极限运动中不可自拔。
呔,你这折磨人的小妖精。
想当初看《盗墓笔记》时,一行人翻山越岭最后常常一句“也没受多大的伤”了事,以致于本来构想的险恶场景简而了之,而在真正的探险中,除了绝世风景和精疲力尽,实则被充满的只有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的死亡危险。
被猪一样的队友连累是死神最喜闻乐见的死法,与此相比恶劣的气候和残酷的地理环境简直就是玫瑰上的尖刺。
由于笔者对山的偏爱,所以特意选取的电影都与山峰有关。
巍峨的雪山,刀削的峭壁,抬头看是苍茫无边的天际,俯下首是邈邈眩晕的深渊,身前是不动沉稳的高山怀抱,身后是空相凡间视无一物。
目前为止我唯一类似于户外攀岩式的运动便是在华山的鹞子翻身,以笨重的身躯孤身一人前进,仿佛是去赴穿越时空的赌棋之约。
攀爬的时候过程既没有恐惧也没有惊喜,仔细想来那个时候唯一的念头只有对脚下下一个落脚点的找寻。
人在观棋亭,竟看不见来时的路,群峰似一群仙人乘风轻聊,我突兀的闯进来,却立刻知道自己还要离开。
而坐在长空栈道上时,脑子里有了很奇怪的想法,就此长眠此山的话,兴许几千年后还能化个不大不小的地仙,也算是值了。
自然壮阔与巍峨的真相岂能轻易被舒坦地或坐或立的游客堪破,孤山嘲讽或愤怒的情绪也并非个体的坚强能轻易战胜,唯有与山体性情最为相似的人才有资格登上绝顶返回人世,他们既要有遗世独立的淡泊、也能有放手一搏的胆魄,在攀登过程中慢慢学会包容与品味万象,而最终到底是人类的不屈不饶征服了又一座险峰,还是又一座险峰允许自己的一部分回归尘土已然不再重要。
大概所有的攀登,最后都会演化为救人与自救的原始爆发力。
我们期待世间再无其二的绝美风景,期待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内心可以始终保持一片清澄,期待我们所做的事情不是他人眼中的认可,而是自己认可的意义所在。
背上一只背包,来一场说变野人就变野人的旅行。
站在山脚下,你会怀疑,谁才有可能登上山顶;当你登上山顶,往下看看,你会忘记一切。
《垂直极限》(2000)推荐指数:★★★☆☆攀登山峰:K2峰,世界第二高峰隶属山脉:喀喇昆仑山脉拍摄地点:新西兰库克山脉救命技巧:用对讲机敲出摩斯密码精彩看点:背着轻微震动就会爆的硝化甘油爬雪山是何其酸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先进科技帮助下,攀登这座号称难度大于珠穆朗玛峰的雪山更为现代也更为流水线,人们更多的依靠机械和药物维持勇气和意志,尽管如此,这部影片依然用精彩异常的视效打开了观众的眼界,看似岿然不动的雪山实则极多雪层存在崩塌和断裂的危险,坠落的危机时刻考验着登山者的胆量,而人在雪崩的愤怒中彻底回归婴孩式的祈祷。
这是我们熟悉的好莱坞电影,头尾相连的剧情设置,危机下人性善恶的合理冲突,人们在互相帮助中获得宽容和友情,总要有个女主闪耀着牛逼哄哄的主角光环杀到目的地,配合着六十年代慢摇的曲目,似乎没有什么理由不在周末看着它爽一把。
片中为了救人而选择自杀性的行动其实太理想化,所以割断绳索的两个男人身份设定都极为特殊。
这是说好一起去看的绝世雪景。
《北壁》(2008)推荐指数:★★★★★攀登山峰:艾格峰北壁,全欧第一天险隶属山脉:阿尔卑斯山脉拍摄地点:瑞士里维拉,部分内容在事件发生地点拍摄救命技巧:切勿自断来路精彩看点:救援队来了,绳子却不够长影片背景发生在1936年柏林奥运会前夕,两名德国德国登山好手和两名奥地利登山好手同时攀登艾格峰北壁,由于该坡的陡峭崎岖之险令众多登山爱好者命丧于此,自古以来便被传说成了“食人坡”,而本片则是改编自北壁最著名的悲剧,Toni Kurz 与其同伴攀登时,同伴先后坠崖,而他悬在峭壁上一夜之久,最终在次日救援队到达之际力竭而死。
艰苦的环境和技巧性的Z型攀登已然让人目瞪口呆,而最精彩的则是大量山上攀登者与山下观望者生活环境的对比、登顶梦想与救助人命相悖时的抉择、以及攀登者获救无望等死的痛苦。
本片用冷酷的冰雪和漆黑的岩石还原了绝壁的残酷,呼啸的风声和敲击岩钉的单调叮叮声取而代之成为令人抓狂的BGM。
这是有关失败者的挽歌,是对所有试图超越人类极限为自己而战的勇者们的哀悼。
上个世纪的登山设备如今看来极为朴素,化妆也是极尽皮肤在严寒中的紫黑恐怖,这一次,人类的善没能战胜大自然的恶。
Don’t be sorry, You’re home。
《八千米死亡线(K2)》(1991)推荐指数:★★★☆☆攀登山峰:K2峰,世界第二高峰隶属山脉:喀喇昆仑山脉拍摄地点:情节背景在新西兰库克山脉救命技巧:选择你最信任的人做同伴精彩看点:等死的人发现朋友又返回来救自己,简直就是言情小说的套路影片前半段较详细的描述了登山者决定攀登K2前的准备和生活,干着自己热爱或憎恶的工作,像每一个我们熟悉的普通人那样有着同样的烦恼,也像多数人一样心中燃烧着一簇不灭的小火苗,不同的是他们愿意扑火。
教授摔断腿后说的话真的令人感慨,有的人天生就是幸运家,而他想要得到的东西,却必须放弃一切才能得到。
胜利者的光环不会如我们想象般耀眼,上面也会有污垢,和破损。
在山脚下雇佣当地人当脚夫搬行李时发生的摩擦深刻让人感受到了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的区别:前者已经可以给国民实现梦想的勇气和渠道,而后者还要为了一家几口的生计耍奸冒险;然则雪山上多埋葬的是前者的尸骨,而后者还在妻子的余香中希冀着明日。
我也想,在卑微的生活中找到一点高尚的感觉。
《冰峰168小时》(2003)推荐指数:★★★★★攀登山峰:Siula Grande,迄今只有本片两位主角成功登顶隶属山脉:安第斯山脉拍摄地点:Siula Grande及阿尔卑斯山救命技巧:定下一个个20分钟能完成的目标并去完成精彩看点:绝望的黑暗中那一声声嘶哑的“Simon”根据真实登山事件改编的电影以精彩绝伦的剪辑和令人感动的敬业精神完成了登山纪录片的一次壮举,将乔·辛普森和西蒙的访谈穿插在严酷的登山活动中,我们虽然从一开始就知道结局,却依然震撼于乔断腿后独自爬下三千英尺的顽强与冷静。
影片使用大量远景反映出个人的渺小与山体的宏伟,使人在陶醉在绝美风景中也不敢忘一分敬畏。
而乔忍耐断腿的剧痛、缺水缺粮的危机、冰河坍塌的困境以及致命的疲惫后居然还能凭借一丝清明爬回营地呼唤队友,绝对是登山者当之无愧的自救模范。
被抛弃的孤独和恐惧以及在黑暗中爆发出的求生意志是任何语言也难以描述的,而更让我们感动的是乔丝毫没有怨怪西蒙割断绳子自救的行为,甚至东奔西走为之辩解帮助他重返社会。
残酷的雪山给了他最残忍的教训却丰富了一颗宽厚勇敢的心灵,电影中给出的结局是他还能继续爬山,而网上资料称他已永远不能爬山。
无论哪个是真相,他都是不变的登山史上的传奇。
“我要用20分钟爬到那里,如果只用18分钟就太棒了。
”《127小时》(2010)推荐指数:★★★★★探险地点:蓝约翰峡谷隶属位置:科罗拉多大峡谷拍摄地点:摄影棚救命技巧:必要时自断肢体精彩看点:电影节公映因自行截肢一幕吓晕两名观众曾经攀登过58座山峰的阿伦·罗斯顿可以说是登山爱好者自救史上的典范,手臂卡在石头间被困峡谷缺水断粮5天后自断一臂、攀下65英尺谷底、暴走8公里后获救。
第二年一名美国登山男子不幸摔断腿,靠着本片的励志精神在犹他州沙漠爬行四天后获救。
本片没有花样登山的刺激,也没有下山崎岖的惊险,有的只是所有登山爱好者都会遭遇的困境——极度危险下如何自救。
孤独、自私、任性、茫然、价值观等等其实时刻在我们内心深处上演一出血腥的《致命ID》,只不过我们无法看穿彼此,只有在危机到来之时自省。
痛苦是为了让我们学会感恩和坚强的面对,而非懦弱的逃避。
同样,试图走遍天下不是梦,学好文化知识是关键,不然危机到来,你甚至连尝试的机会都没有。
伪纪录片式的拍摄为这部人物传记电影更添一分神秘,那些疯狂却活得有声有色的登山爱好者在127小时里度过的一生要长过许多人的百年,男主角真实刻画了一个濒死之人的情绪和心理活动,镜头之外也能感受到这股对生命浓浓的敬畏之情。
用生命探索自然的人不是不成熟的人,也不是不珍惜生命、不负责任的人,他们只是选择了先对自己负责。
被生于世上,即便活着的每一分钟都在靠近命中注定的苦难,我们也要迎难而上。
《险峰》(2007)推荐指数:★★★★☆探险地点:雪山隶属位置:阿拉斯加拍摄方式:直升机拍摄救命技巧: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精彩看点:滑降等等极限滑雪技巧高山滑雪曾经被认为是自杀式的运动,在美国一度被禁止,而法国却大力推荐,因为人们觉得“只有傻瓜才会让自己摔倒”,对自然和自我的征服欲以及从极限运动中获得的成就感让人们前仆后继去完成一件件看似不可能的壮举,从35°,到45°,到55°的挑战桩桩书写着死的严峻,而滑雪者提出的问题才是让人心动的所在:因登山而死和出车祸死去相比,你是愿意哪种死法?
数名滑降好手在本片中叙述了他们刺激疯狂的人生,并且不约而同的提到了也曾有过的过普通人生活的想法,然而人们一旦激发了自己身体的极限本能,便很难再视之于无物。
人们从登上山顶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一生的命运,只有他们的姿势最为像在飞翔。
壮峦的雪山,因一点人类触碰的痕迹而更熠熠生辉。
《孤身绝壁》(2010)推荐指数:★★★★☆探险地点:锡安国家公园“月光拱壁”(370米)以及优胜美地国家公园半穹顶“西北壁常规线路”隶属位置:美国犹他州拍摄地点:现场追踪救命技巧:足够的自信精彩看点:徒手攀岩亚历克斯·霍诺德,一个有着萌萌大眼睛和腼腆笑容的男孩子,谁能想到他是这世界上玩最致命极限运动Free solo的顶尖高手,在无绳索、无保险扣等任何安全措施的情况下靠着一袋镁粉徒手半天攀岩制造世上绝无仅有的奇迹。
兴许有的人活着就是为了制造传奇,他们也会有着普通人的疑问和恐惧,但强大的意志力总是可以让他们轻松夺冠。
他可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也归功于开明的父母,尽管他们不开心儿子的抉择,但依然为他找到了人生目标而感到欣慰。
悬崖上的每一秒于他们都会是一年的煎熬,而他们只有做到最大限度的微笑才能让儿子毫无压力的幸运归来,这样的父母要比攀岩大师还令人敬佩。
有什么电影可以让人在二十分钟内脚掌不停感到酥软,唯有极限攀岩。
《走进空气稀薄地带》(1997)推荐指数:★★★☆☆攀登山峰:珠穆朗玛峰隶属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拍摄地点:不详救命技巧:下午两点必须掉头返程精彩看点:在雪地里冻僵的活死人突然狠吸一口气清醒过来走回营地影片原著乃是登山者心中的圣经,根据随行记者亲身经历书写了珠峰攀登上极为惨烈的历史,证明了高山之巅的残酷不是一片雄心壮志、一次性付清的65000美元、专业的向导就可以征服的,到了海拔8000米以上的死亡地带,我们人人平等,所有人被笼罩在冷峻的死神帔下任其鱼肉。
登上珠峰的死亡率是九分之一,而下珠峰的死亡率却是四分之一。
要么安安静静永远坐在世界屋脊做个美男子,要么咬紧牙关坚定意志带个传奇故事回去。
影片没有关于攀登的技巧或险恶地势的拍摄,更是将重点放在了登山者一路身心痛苦的展现中,由此更加佩服敢于无氧攀登八千米以上雪山的壮士。
巍峨的雪山不允许人们的一点点轻视,不老不灭的它是一个人无法永远征服的,人类只能永远当个孩子。
到了海拔8000米以上,人们完全自顾不暇,早忘了团队本身。
《触摸世界之巅》(2006)推荐指数:★★★☆☆攀登山峰:珠穆朗玛峰隶属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拍摄地点:不详救命技巧:团队合作是关键精彩看点:世界上唯一一个盲人登顶珠峰影片本身并未有多大出彩的地方,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记录了全世界唯一一位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美国盲人埃里克的登顶神话,将攀登珠峰的艰难和埃里克生平的故事穿插倒叙呈现在观众面前,可以说是一碗浓香四溢又甜又腻的鸡汤。
这个由19个人组成的登顶团队无一人伤亡,并成功保护了盲人队友登顶,不能不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典型相助。
美国的确是一个造梦的国家,国民敢作最大的梦。
当一个人要去完成在所有人看来都是不可能的事时,来自亲人的鼓励就是最好的安慰。
在这平凡的一生想要找到一点生活的意义并非是吃饱了撑的闲事,而是去发掘更为完整的自我。
这位盲人缔造的不仅仅是残疾人的传奇,更是整个人类顽强不屈意志的传奇。
当然,更重要的是来自他忠实可靠的团队,我们不得不说幸运之神的确笼罩了他。
“别人怎么说我不管,我说你能行你就能行。
”《阿尔卑斯山:自然的巨人》(2007)推荐指数:★★★☆☆攀登山峰:艾格峰北壁,全欧第一天险隶属山脉:阿尔卑斯山脉拍摄地点:IMAX电影公司现场拍摄救命技巧:团队良好的默契和共通的心性精彩看点:儿子四十年后从父亲坠崖的地方勇攀高峰美国登山家、作家约翰的父亲在四十年前创建攀登艾格峰北壁新路线时不幸坠崖身亡,四十年后儿子为了纪念父亲重攀当年老路,和一对夫妻队友共同协作最终登顶。
童年的阴影和多年的心结终于打开,阿尔卑斯山脉的辽阔壮丽更让他的心与妻女接近。
他在攀登的过程中了解自己、释放自我,也在攀登的过程中体味到家人与爱的可贵。
一个幸福的家庭,是由一个个独立完整的个体组成,每个人都是一座巨峰,随着外因不断改变,但也由此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谅解。
自己的进步同时改变着家人的见识,人生这么长,我们无法从一开始就登顶,但有毅力的人总是可以看到最为不一样的风景。
因为是纪录片,所以片中穿插了大量有关阿尔卑斯山脉形成的常识。
镜头慢慢推远,让正在艰难攀登的人逐渐消失在山峦之中,更让人心生敬畏。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错的一个攀岩电影,两兄弟征服了一座座山,这次他们要征服阿尔卑斯山的北壁。
这次没那么幸运了,他们历尽千辛也没有能够登顶,返回的途中。
弟弟为了不拖累哥哥,自己割断绳索死亡。
哥哥坚持了一夜,等来了救援队,但是救援队因为风险太大,救援队也没有能上去救他,给他绳索自救,但是绳索最后不够长。
在离救援队几米的时候,被冻死了。
为了自己的爱好和理想死在这儿,也是一种轰轰烈烈吧。
每一次攀岩都应该做好死亡的准备。
故事开始于一个美丽的姑娘,她梦想着成为一个真正的记者,但却日复一日的做着泡咖啡的工作,这时她所在的柏林日报,炒了一个艾格峰的新闻,于是她回到自己的故乡,鼓励、煽动自己的两个好友,东尼和安迪,接下这个登顶的任务安迪跃跃欲试,东尼一开始拒绝,但最后还是接受了这项任务两个年轻人在7月14日到达了艾格峰底,开始为了登山做准备与此同时,这位名叫费尔娜的姑娘和她的上司,一个自诩有敏锐新闻嗅觉的人同时到达了山脚的酒店,在觥筹交错中与穿着鲜亮的游客谈笑风生导演特别安排了两条线,四个登山人员在恶劣环境中喝着卖粥、而游客在酒店吃着“庆祝登顶”的蛋糕,非直接参与者却在“庆祝”登山人员的胜利,当然胜利没有如预期般到来好天气与游客兴致勃勃的围观只持续了一天第二天,恶劣天气开始来临,游客们一瞬之间就对登山人员失去了兴趣,或者说,他们从头到尾只对登顶这个结果感兴趣而已游客中有一队夫妻,妻子是个美貌的金发女郎,丈夫是个臃肿的绅士,妻子一直在浮夸的表达着对阿尔卑斯山的喜爱,但只有丈夫在第二天仍旧出现在了天台,并斥责了费尔娜上司,名叫亨利阿劳的冷酷之语但最后这对夫妻也宛如过场般消失了……这是一场悲壮的登山之旅,两个德国人还有两个贪图便利的奥地利人,恶劣的天气、受伤的队员,让他们只能原路返回但是返回途中他们又遇上了暴风雨和雪崩,电影中,安迪最后尝试他所独创的Z形法,冻僵的手一次次抓紧岩石,一次次的又滑落开去,机会也就这么慢慢流逝雪崩将安迪砸成重伤,最后他隔断绳索,向东尼告别,是否还记得那句“高山万岁”影片最后二十多分钟才是真正的煎熬,获救似乎近在咫尺,区别就在于这根绳索长30M还是60M东尼悬在岩壁上,筋疲力尽,费尔娜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死去导演想要借这个事件表达一些东西还是很明显的,譬如当时1936年,名利的追逐、人性的丧失,用那位丈夫评价一窝蜂游客的话,最为结尾“好像在看竞技格斗,真可怕”
德国的片子,永远是那么冷静。
《北壁》阿尔卑斯山背面,号称“铁壁”陡峭笔直、没有藏身之处,一旦受困,唯有被活活冻死,且时有雪崩。
征服高山永远是人类的梦想,山就在那里,不同的人去爬,那种征服欲,像我们此类只会坐而论道没有这种经历是不会体会到的。
我们也去登山,平时都是去爬没有危险的山(风景区),华山、黄山等,也感叹它们的险峻,但都是站在修好的栈道和平台之上,大多是乘高山缆车,省去了过程的艰辛,与大自然没有直接较量,乐趣也就一般了,就如此对于平时缺乏锻练的我们还是累得不行,但无关生命安全。
我老是在想:知道去登顶危险,象喜马拉雅山,在技术发达的当下,每年都有遇难的新闻,这种危险的意义在哪里?
电影很有趣的把大雪纷飞、黑漆漆、坚硬的山石、口中呼出的热气等登山场景与在烧着壁炉的暖融融的室内,吃着牛排喝着红酒的人们,剪辑播放,相应对比,傻子才去吃那个苦,甚至还要有去无归,人的差距也就在这一念之差有了天壤之别,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说明只要有安逸的念头,我们就只能成为芸芸众生,不会成为真的勇士,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观影第二个收获是,这是个真实事件,发生在纳粹即将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人一直给我们坚毅、严谨、吃苦耐劳的形象,就象号称“德国战车”的足球队,行云流水般的进攻,征服山脉也象征着征服人类,这样的绝壁都能跃过,那还有什么防守跃不过。
可能当时希特勒用意就在于此,激起德意志民众的豪情壮志,登山失败了,战争也失败了,但这种好胜、决意要与自然试比高下的念头,却从没有消停过。
我羡慕那种挑战生命的精神却不敢苟同争强好胜,认为意志能战胜一切的狂妄。
1. 印象中的登山运动都是豪華複杂的装备,各种各樣的輔助器材应有尽有,直观印象就是这真是个烧钱的極限运动。
对比之下片中主人公简陋到不行的硬件条件,所以不談歷史背景的話,單对他们的专业精神和热情絕對是肃然起敬!
2. 装备的简陋,逼真到可怕的特效化妝,加上一开始就知道的死亡结局,实在是一次惨不忍睹的观影体验。
尤其是最后走的..第一次看非驚悚片出現扭頭不忍直視:既然在劫难逃,何不给个干脆,何必死前百般折磨他,一次又一次給他希望然後又奪取真叫人揪心3. 一方面覺得对露营想当然的浪漫念想需要重新考虑,一方面也格外想念小朋友时代眼中只看得到新鲜刺激有意思而看不见简陋粗糙条件差的歲月
爱在这个故事中应当微不足道。
结局是另人窒息的悲剧,在大自然面前人是那样的渺小,向那些无谓的人致敬
德国,1936年。没想到会是这样惨烈的悲剧,故事拍的节奏感稍慢,也再次感觉到现实非电影没有那么多的惊喜和奇迹,当时的攀山工具也特别简陋,想必喜欢登山是真的热爱吧
政治和媒介炒作的一面虽然做得比较大比较明,但按照电影的塑造,其人物的中心动机还是和政治无关,挑战来自无法压抑的个人选择和冲动,以及这门运动的责任和伦理。这点很人性,也很真实。情感线索做得克制,最终结局有宿命感觉。
可以
无聊的要死
不作死就不会死
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一览无余。除此之外,本片还展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割裂,有钱人的看热闹、记者只想要头条新闻,可以说所有人都在关心国家可能取得的荣誉,但没有人关心那些去争取荣誉的人会怎么样。
女主真特么丑,电影一般
没有思想。
冰雪、岩石和德意志
以国家的荣誉,种族主义的胜利,一群无辜的运动员被新闻和政治环境所绑架,一定程度上,男主也是被爱情与友情所绑架,才攀爬死亡之峰。山下温暖壁炉大餐,与山上恶劣环境困难形成强烈的几组对比。这是我见过最真实,最残酷的登山电影。最后一幕,近在咫尺的人却垂死在峭壁半空中,让人触目惊心。
自大,冷漠。看到的净是贪嗔痴慢,不把生命当生命,攀爬的人如是,观看的人如是,没有感动,只有因果自食的早已明了。为了他人赞誉的攀登怎么说得上是对攀登的热爱。哪怕没人观看也会去攀登,哪怕有人观看,该撤退时依旧撤退。不是死于热爱,是死于我执和贪念,后人要警醒,而不是沉醉于对自我的陶醉里。
震撼!
真实救援比电影更悲壮
爱情的羁绊使得这次登山悲壮不已,严谨坚毅的男人超有魅力,女人被唤醒的人意识也很动人。不满足观众对奇迹的渴望啊,意志的渺小。哎。
最后那根绳子是中国产的
Powerful/realistic..
生与死,有时,就是一根绳子的距离!
两位奥地利攀登者实际上是他们的队友。感觉这样的背景设置又体现了德国人矫枉过正的战后原罪心理,什么事都要扯到纳粹头上来批判一下。本来就只是德奥四个登山爱好者结队攀艾格峰北壁不幸遇难的悲剧故事,偏要加进国家意识形态搅合一番。Anyway,不管历史还是影像中,Toni的顽强真令人由衷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