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影节创投一路走到公映,《街娃儿》足足走了六年。
之前的北京首映礼上,我第二次看了这部近年少有的生猛国产片。
第一次看,是在去年FIRST青年电影展上,彼时它入围了主竞赛最佳剧情长片,在一众参差不齐的青年导演处女作中很出彩。
甚至这次看完我发现,它比一年前更好了。
成长,是一场战争当天的首映礼上,导演那嘉佐和观众交流了很多关于他第一部长片的台前幕后。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观众问到英文片名Gaey wa'r的意思,导演表示这个名字取自一种中东的语言,随后他笑着说:“wa'r,像战争(War)一样,《街娃儿》就是一场自己跟自己的战争。
”“战争”,正是电影《街娃儿》最好的注解。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叫东子(李九霄饰)的年轻人,他生活在一座叫“贞武”的南方小城,十五岁没了母亲,身边只剩下家暴成性的父亲。
混迹街头的东子,似乎每天都在打架:跟着混混军哥(余皑磊饰)四处要债,遇到欠钱不还的,打一架;蹲在纹身店门外盯着老板娘九儿(黄米依饰)看,碰上骚扰九儿的,打一架;跟心衰住院的父亲一言不合吵起来,也要打一架……而他的生活,就这样被“赚钱给父亲续命”和“保护九儿”两件事拉扯着,在不断的受伤和流血中一天天过去。
作为一个“街娃儿”(四川方言,街头混混的意思),东子似乎总是有很多愤怒和彷徨需要通过挥舞拳头来纾解。
最早学着用打架来解决问题的时候,东子还是个未成年,母亲也还在世,那时父亲对着母亲挥拳,东子决定“他打我妈,我就打他”。
没有人告诉他这样不对,于是就像所有没能在爱里好好长大的小孩一样,东子自己探索出了一套与外界沟通的方式,他用拳头表达自我,也用拳头讨要关注。
他就这样,长成了一个“街娃儿”。
虽然故事限定在潮湿的南方,但导演并没有刻意突出川渝特色,相反电影中那些落败、残破的街景,其实与中国三四线小城别无二致。
而“街娃儿”东子身上,也有着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彷徨迷惘的一代年轻人的身影。
因此虽然电影中东子总是孤身一人在街头挥舞着拳头,但与东子有着相似成长经历的观众,相信都会跟我一样看到他面对的有如实质的敌人。
折断他翅膀的畸形父子关系、困住他脚步的狭隘地域文化、绑住他手脚的不被祝福的感情……这所有困境,都是中国观众避不开的“似曾相识”。
有趣的是,自编自导了《街娃儿》的导演那嘉佐是个北方人,谈起创作“东子”这个角色的动机,他说,“那是我对自己的另一种设想。
”那嘉佐从小学习画画,高中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后来考上了毕竟电影学院摄影系,又在大二这一年选择了退学。
他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好孩子”,于是他想,“如果没有学艺术,我是不是会变成那种在街上瞎晃的人?
”
东子,或许就是平行世界里的另一个“那嘉佐”。
创作这个故事的时候,那嘉佐26岁,正是“目中无人”的时候。
他想为自己的状态找个容器,也想把生活中触动自己的人和事记录下来,《街娃儿》的剧本由此而来。
写剧本,拍电影,或许就是他在自己的战场上,找到的与外界沟通的方式。
“往哪走?
不知道。
”困在小城贞武的东子,当然也像别的年轻人一样,不止一次想过离开。
只是每次离开的念头冒出来,东子都会想,“走去哪里呢?
不知道。
”就像所有迷惘的年轻人一样,东子迫切地想要逃离当下的一切,可远处有什么?
未知带来的恐惧困住了他的脚步。
电影中,东子也跟着倾慕的纹身店老板九儿尝试了一次“走出去”。
只是船行到交界处,东子焦急地回望,来处有他重病的父亲。
九儿也劝他,“回去吧,你做梦都在帮你爸交住院费。
”于是东子再次回到了自己的“街娃儿”日常中,他被不可名状的中国式父子关系拽回了混沌中。
很有趣的一件事是,就像东子一样,当代年轻人几乎都明确地知道自己厌恶什么,却找不到自己喜欢什么;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不属于此地,却永远弄不清楚自己应该去哪里。
导演那嘉佐当然也有过这样的混沌时刻,他称之为“错置感”。
最初勘景时,那嘉佐沿着长江走啊走,在重庆周边的小城看到几艘停在路上的船,他想,船应该在水里啊,可它们此刻在路上。
于是他把船搬进了电影里,放在九儿纹身店对面的街边,船上还种着一株不合时宜的芭蕉树。
东子就总是蹲在这艘荒诞感十足的船头上,看九儿,也想自己,他或许在想,“船应该在水里,那我应该在哪里?
”答案依旧是“不知道”。
除了这艘船,那嘉佐还在电影里拍了很多颇具美感的特写镜头,对准的都是日常生活中会被忽略的事物:摔碎了的麻将、麻将上的甲虫、栏杆上的蜗牛、水中的落叶……
通过这些细节,导演想要构建一个“被忽略”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东子这样的“街娃儿”,看起来就像被忽视、被抛弃、被嫌恶的存在。
这样的东子该何去何从?
经历过这一切之后,他是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首映礼映后,有观众向导演提出了这个问题。
导演是这样回答的:“当下一定会有答案,但答案无法持续很久。
因为生命的过程中,体验本身远远大于结果”。
就像导演说的,《街娃儿》这部电影并没有讲故事,它只是罗列了东子等人如何行走,如何说话,如何吃饭,如何处理跟其他人的关系,仅此而已。
至于观众能否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权利在各位手中。
没有答案的“轮回”《街娃儿》中的小城青年,无疑与过去很多国产电影中的主角有着相似的身影。
这种相似,或许是因为它们都被同一片土壤滋养,成长于同样一个社会大环境。
甚至仅仅是在《街娃儿》一部电影中,我们就已经能从导演呈现的三代四个“街娃儿”身上看到这种宿命的轮回。
姚橹饰演的东子父亲是第一代“街娃儿”,年轻时在贞武叱咤风云,混账事做尽,如今年迈多病,遗愿是跟老婆的骨灰一起洒进江里;第二代“街娃儿”,则由沙宝亮饰演的“四哥”和余皑磊饰演的“军哥”形成一个对比,两人各有各的得意与失落,也各有各的坚持和追求;
作为第三代“街娃儿”,东子如今深陷其中的爱恨纠葛,相信每一位过来人都经历过。
但遗憾的是,不管是有爱说不出的父亲,还是对他关照备至的军哥,都无法给他一个答案。
就连被东子当做精神寄托的纹身店老板九儿,也无法指引他走出贞武,逃离这场他一个人的战争。
最终东子会不会走上“街娃儿”前辈们的老路?
我们不得而知。
电影最后,导演那嘉佐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相反他用了一个超现实结尾来结束了这个故事,对此他的回应是,“当我自己也没有答案的时候,我决定忠于自己”。
只是导演也说了,《街娃儿》是他二十多岁时拍的,如今再看,心境已经全然不同。
那么,东子的答案,或许就藏在导演的下一部作品中吧?
那一定也是导演给自己的答案。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侵权立删。
原载于“电影通缉令”公众号。
对这部 我有着和驾驶我的车一样的迷恋--下一部这样的也许是阿基的枯叶 我本有机会在院线看到街娃儿 那时思明区有一部唯一的午场 我最后也找了n次片源 最终今晚在iqy氪金圆梦很戛纳 很一种关注 大量的手持长镜头和固定镜头 压抑的感情和氛围--我好像开始能够感受这类电影了有人说这部做作装文艺矫情又小题大做 但我认为 这正是最好的拍法 这正是这些街娃儿们的写照--“怎么办 干什么 不知道”迷茫且被情感束缚的东子、东子家年轻时混道的老汉、四哥的女人九儿、四哥、希军--他们共同组成且代表了街娃儿这个群体无常 宿命 混道上的命 人生的意义与羁绊 破碎且痛苦 “人没那么容易死的”“死痛不痛 还是跟活着一样 来不及痛” 重庆独一无二的山城气质和满口的四川话但不可否认的是 这部电影确实有些地方太过粗糙和生硬做得不够好 特别是镜头质感太过光亮刺眼 如果能用更粗糙的质感来呈现则会更佳 更何况我还是用4k高清看的 更加迥异质感不像艺术电影客观来说我会给4星 但我想给出5星 因为它--这部街娃儿--也是属于我的羁绊(他麻痹的 老子写完了之后不小心全删了 所以我三分钟极限回忆写完了这篇 但已经失去第一遍写的感慨和喜爱 草他妈的我可能对这部的爱和隽永会因为这一个手滑而大打折扣)
《街娃儿》里形形色色的青年人各有特点,他们跟当下的年轻人有不一样的地方,也有相似的地方。
不一样的地方自然是时代和生活方式,他们活在“迁徙潮”背景下的重庆,没有父母眼中固定和得体的工作,在没着没落的日与夜中艰难谋生;相似的地方自然是东子、九儿甚至那个粉发女孩儿身上的莽撞、迷茫和没来由的、对自己想法的坚持,哪怕是错的也要撞一撞南墙,给自己个答案。
这些面对困境的情绪,无论什么时候,都会出现在青年人身上。
有情绪,就必须得释放。
跟孩子的无理取闹和中年人的隐忍克制不一样,青年人的情绪爆发是最有生命力,也最能体现人的价值的。
《街娃儿》在这方面做的不错,片中的角色们都有血有肉,他们面对困境的反应也很让我共情。
人不可能一直都理智、冷静,正是这些情绪,才让戏内戏外的年轻人剥离一个个标签,变得真实和富有魅力。
有点可惜的是,看似发展了的社会好像反而禁锢了我们的情绪,那些行走在格子间、写字楼的人当然也有撑不住的时候,却不能轻易失态。
现在的娱乐方式也更丰富了,年轻人都在讨论着飞盘、王国之泪、苹果新出的vision pro,但是我觉得大家内心深处需要的其实是一种原始的爆发,像东子一样疯狂嘶吼,像希军一样摔倒后奋力跛足奔跑。
这真是一种羡慕不来的“崩溃自由”。
正因如此,《街娃儿》这样一部电影才显得非常珍贵,能让我们从繁忙的生活中暂时逃离,获得一次情感释放的机会。
暴力美学点染诗意气息,矛盾冲突正欲引“燃”爆发。
曾于2021年戛纳电影节获得肯定的#电影街娃儿终极预告#释出,独树一帜的影像风格,着力勾勒“迁徙潮”中小人物的挣扎和希冀。
“街娃儿”们的命运如何随江潮涨落,跌宕起伏?
吃饭、说话、出错,这便是川渝青年东子的单调日常。
在这个困局里,该做什么,该怎么办,我和他一样,不晓得…但总有一股冲劲儿,让戏内戏外的我们挣扎向上。
#电影街娃儿终极预告#已来,看被风吹雨打的命运如何野蛮生长。
欢迎关注【西部影谈公众号】!
【西部影谈】李九霄黄米依打招呼_腾讯视频张也奇:
《街娃儿》有股生楞劲儿,不管你是不是喜欢,但一定会印象深刻。
昏黄的街灯在潮湿的空气里氤氲出迷离的重影,被遮蔽的黑夜在永远湿漉漉的地面上若隐若现,冷蓝色和暖黄色永远狠狠的撞在一起,从影像的层面,导演想表达的“残酷青春”执行得相当有力。
《街娃儿》的故事并不新鲜,“青春残酷物语”的重庆街头版。
一个被父亲酗酒赌博、母亲早早去世的问题原生家庭困住的少年,开始到街头混生活,打架、被打,直到他偶然间遇到了开纹身馆的老大的女人。
这个离婚的成熟女性让少年找到了久违的温存,他像孩子一样依恋她,又像男人一样保护她。
他出街打架或者蹲在路口看她,直到父亲再次闯祸或者逃离医院。
男女主角间复杂的情感被李九霄和黄米依演绎的非常成功,少年在暴虐和稚气间自由进出,女人嘴边的浅笑转瞬就化作黯然神伤。
感情戏之外,还有父亲即将衰竭的心脏、带他出道的大哥突然离去和黑道大佬的寻仇让少年奋力挣扎仍然无法逃离。
所有的冲突元素都很饱满扎实,但影片后半段的情节却开始给人以游离、飘移之感。
最大的问题可能来自于少年东子从始至终的被动,他恨父亲却无法允许自己离开去寻找新的生活,他深深迷恋纹身馆老板却无法放下一切与她远走他乡,他意识到了危机的到来却无力改变现状。
从头到尾,东子能做的只有奔跑,奔跑着追赶父亲,奔跑着逃离打斗、奔跑着寻找爱人、奔跑着发泄愤怒……虽然李九霄的脸非常非常好看,他的奔跑充满故事,但始终没有行动而困在远点疲于奔命的主人公难以构成真正的情节,最终使观众也陷入了疲惫和迷茫。
王佳兴:
电影《街娃儿》,是导演那嘉佐的处女作。
影片将目光对准了十几年前生活在四川的“游荡的人群”,通过对环境的建构,对故事的讲述及五个主要人物的刻画,向观众传达一种迷茫的情绪与状态,从而使观众产生情绪上的共鸣。
影片围绕齐志东、师晓、希军、齐志东爸爸和陈老四五个人之间的故事展开,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行动,但每个人的行动在影像的表达下,都显得没有那么强烈。
齐志东的爸爸得了绝症,但不在医院看病,每天游荡在大街上,漫无目的。
希军的身份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折,但是他的目的始终是为了挣钱。
主角齐志东同样如此,他的生活就是挣钱给父亲治病以及追求自己的真爱,但随着父亲和师晓的接连离去,齐志东也陷入了迷茫,就像他在手臂上纹的“不知道”。
影片中的群像抒写构建起了一批人群,他们游荡在街上,陷入迷茫,但是他们心中都有对生活对爱的理解,都始终坚持着本我。
正如导演所说,“我认为这是极有生命力的一群人,虽然他们生活窘迫,按现在的说法就叫‘loser’。
但是我认为只要人在生命里头保持一种抗争感,不管是输是赢,这本身就是一种能量,我觉得这是人的本能”。
影片中十分出彩的是对空间的建构,导演那嘉佐的视听使用极具力量,对于四川的地域特色展现,以及“游荡人群”真实生存空间的气氛营造都很细腻。
林立的高楼、延伸的电线、上上下下的坡道、山、江和船等意象的使用,共同营造电影的氛围。
市井街道是这部影片空间建构的重点,形形色色的人们,时不时蹦出来争吵的夫妻等等,加之“夜晚绽放”与“白天颓败”的对比,展现着这部电影属于导演的独特气质。
金慕唯:
对于这部影片的不“来电”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感觉。
并不是因为它不好,而是因为预先期待值过高,导致看完后有种淡淡的失望。
但,就像本片监制梁静老师说的那样“作为导演处女作,它存在问题,但也充满希望。
”回望《街娃儿》充满希望的光点,从演员的表演中感受到导演的用心引导,导演与角色、演员与角色都是紧密连接的。
李九霄、黄米依的未来不可限量,影片中师晓描述东子的眼神,说那是最纯净的,没有一点儿杂物,这就是李九霄对东子这个角色的诠释,干净的眼神深处潜藏着无尽的迷惘云雾,就是个无时无刻都在想着“怎么办,干什么,不知道”的街娃儿。
余皑磊的表演依旧迷人,会诉说的五官,沙宝亮的表演令人惊喜,脑海中响着温柔的《暗香》,眼睛却看着银幕上沙宝亮饰演的四哥老道狠辣,实在是非常精彩(偷笑)。
“西部影谈”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扫码关注,与我们一同在现场
【6.16长沙粉丝场】【主题 - 】影片关于青年的困境抉择【摄影美术 A 】场景布光造型花了硬功夫 【音乐 A 】配乐牛逼 氛围营造增益 听说片尾曲也是导演原创 那要真的就太牛了 生命张扬的风格统一【叙事 A-】前半段叙事节奏轻快 不拖泥带水 剧作强悍 五个人物 十组关系 善用对比叙事 至少双组碰撞 常常隐去过程 并以结果领先观众 后半段节奏渐强 借独白叙述方式得以玩一些鞭炮要账等操纵游戏(当时以为被炸死了吓一跳😮)同时也强化了人物塑造 另外 燕子 芭蕉 江水等意象清新不浮躁 结尾超现实空间也蛮有趣但死亡撞车的并线偶然 (突然想到《爱的那点性事》结局)削弱了影片的现实表达 连同造型像更为戏剧化的方向行进 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抵达了艺术现实的平衡 这么看来就不愧是有戛纳面相的电影 值得每个青年影人学习
【表演 A-】演员表演每位都演绎的相当精彩 台词生活化 整体在强造型中又极为松弛 这大概是川渝电影给我的独特感受 如果非要拉一个排名 那可能是:姚橹 余皑磊 沙宝亮 黄米依 李九霄街娃儿奔跑的狰狞表情 作为一种定格情绪留在观众心里 以面部符号呈递着导演想表达的生命力 这无疑是一种笨拙的方式 但很快 第二天醒来 脑海里就只有这个表情了哈哈【表达 B-】说起青年抉择 不由得想起另一部《乌海》两部影片 一个北方青年 一个南方青年 面对生活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南方青年洒脱热血有冲劲拿得起放得下 北方青年压抑隐忍一步步失控走向绝境街娃儿传递了逆境中的洒脱和生命力 乌海却呈递了极度真实的窒息现实 作为北方人 真实的感受到了这种差异街娃儿那种压抑现实下的尊严和清醒 就算装逼 也不用嘴巴 用行动告诉你 让人充满敬意不妨可以讨论这个话题 南北方青年 面对现实困境 真就有如此大的差异吗银幕呈现和背后映射的现实 电影内外 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它关乎我们该怎么样关心并书写当下的生活最后谢谢导演签名 :)笑脸很酷 加油 未来可期
#SFC EVENTS##藤井树观影团2011##藤井树观影团##电影街娃儿# #那嘉佐 我在这部电影里看到了真诚,导演的真诚。
就像导演采访时所说拍电影目的不是拿奖,拿出好的作品才是重点。
故事的剧情并不复杂,以东子,一个小地方的留守青年的日常展开。
他的“工作”,一个瘸大哥的所谓打手。
他的家庭,父亲有家庭暴力,失去母亲后长期父子关系紧张。
和纹眉店的老板娘九儿的“爱情”,这么近又那么远。
整个影片色彩都比较暗,片子里也有好几个雨后的景,就如同上海这6月的阴雨天,空气湿漉漉,人又潮又闷,却也无可奈何的只得慢慢挨过这些日子,等待放晴。
就像影片里所有人物的命运,如困兽之斗,任凭你怎样呐喊、挣扎、抗争,铁链只会越锁越紧。
我最喜欢的角色是希军,看似是坏蛋,其实并不是真坏。
对身边的人有情有义。
这情义是什么?
情义就是不让别人吃亏,而我宁愿自己吃亏。
这本来应该是社会里人和人交往的基本道义。
希君卖命要来的钱给自己的女人,就是不让从16就开始跟着自己的女人吃亏。
为发小打架落下残疾,多年后也没有为了当年勇为难发小,或者大肆宣扬。
对小弟也很真,在撞死九儿后还告诉他给他道歉。
片子里人物结局各不相同,仿佛每个人都有己的命运道路,如同天上星轨,偶尔交汇,最终各奔东西。
交汇的时候抱团取暖,分离的时候却来不及道一声离别。
里面还有对“英雄”迟暮的感叹,讨论“英雄”需要加上一个维度就是时间。
“英雄”在不同的时间洪流里需要做出适合的选择,一成不变或者选择错了,一不小心,“英雄”就成了一个传说。
听说这部电影一开始的名字叫狂徒,我觉得这个名字也很有意思。
每个人都有过一段“狂徒”时光,“狂徒”的内心不过是个“街娃儿”。
还有里面的配乐也很出彩,也很喜欢东子在船上那段。
有一点疑问,为什么希军撞了人就是把九儿撞死了,这么巧吗,可以安排九儿死,为啥要让希军撞死呢?
增加喜剧冲突吗?
你是导演你说了算咯。
我这点觉得不服。
至于藤姐说爸爸死之前还这么有生命力我倒觉得可以理解,老头是心脏病容易激动。
还有就是觉得结局太乖了,东子在船上的风格和最后黑白字说明对比,觉得变得有点仓促,船上那段很有意思,在天上飘着,黑白字那段,就像突然跌倒地上。
整部电影偏文艺,滤镜色调很有写实纪录片的感觉,真实纯粹地震撼有很多景别的特写如小虫子,不知道是不是想表达生命的渺小,有两个镜头很美,一个是东子和九儿站在纹身店里向门外看,外面下着雨,还有个躲雨的人,三个人存在这一个画面,对称的美感,还有一个最后面大大的烟筒冒烟之时,烟消云散,过眼云烟一切都结束了的感觉,震撼感还有来自阿东找不到逃跑的爹觉得自己爹快嘎了,在街上奔跑扇自己耳光的场面,对着湿冷弥漫着大雾的街道奔跑,就真的很迷茫,无助从开头东子和九儿嘴上挂着的不知道到结尾东子让九儿把不知道纹在手臂上,都代表了两个人对生活状态的迷茫无助,街娃儿从表面指留连街头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实际宽泛了指每一个在精神上无依无靠,没有精神寄托的人,似浮萍,没有根,又似野草,生命力顽强东子和九儿的感情线谈不上恋爱,更像是两个把对方当作精神寄托的伙伴,因为Ta俩还存有底层人的善意,干净,就像九儿只是因为四哥救过他而选择在一起,但对方想要得到的利益太多了,反而不是九儿想要的生活,东子和军哥去要债也是为了混点钱给自己的爹治病,哪怕最后逼到绝境,脑海中构思挟持别人孩子去要债,内心存在的善也没能付出行动,而卖掉了自己最后的财产摩托车,都说人还有没有良知,区别在于羞耻心,东子对老爹让人来家里干不入流的事感到羞耻,九儿对四哥的为难感到羞耻,所以本质是一样的人,九儿这个角色在剧里气质很突出,文艺干净地像涓涓的河流,看不出底层人的气息,但却没想也是缺少了根,对东子来说九儿的包容有母性的温柔,很像他妈妈的存在,那种感情是一种安心稳定感看电影感受最深的是底层人往往与犯罪只有一线之隔,随时会因为生活的困境而崩塌,在这样的生活环境还能保有善良良知的人只希望他的结果会好,东子的结局还行,但没给九儿一个好的结局有点儿遗憾,与我设想的完美结局有点出入
整个电影的拍摄地点都是重庆的长寿区和江津区,里面的对话也基本上都是方言,但不是正宗的重庆话。
听导演说电影名也是后面改过来的,所以整个剧情也不算跟街娃儿有什么关联。
论整体剧情就像一个小人物的缩影,真的需要多深入的去了解。
看完之后真的挺有感而发的,生老病死,意外什么的,发生就是那一瞬间的事。
在看这个电影之前,看到是一位很年轻的导演的作品。
一开始还是有所怀疑,但是在观看以后不得不佩服。
街娃儿给我的感受其实和我想象之中的街娃儿差别还是蛮大的一开始我以为是类似纪录片形式的一部电影。
后来才发现整体电影的艺术成分还是比较浓重。
这里不是此剧情的刻意是导演对镜头的运用非常巧妙。
电影的整体基调都比较偏暗,其实看完之后让人心里面有一种很沉闷的感觉,但是这正是社会比较底层人生活的现状,光是活着就已经需要用尽全力了。
新生代导演拍小混混就和第五代第六代导演完全不同了,除了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更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有品位也有才华。
记录了一种生活状态吧,你来重庆漂泊,我去北上广织梦。有对这城市适者生存和年轻人迁移潮的哀叹,聚焦的是那群选择留在家乡,眺望远方的年轻人,他们都想到达另一个彼岸。旁白应该是为捋顺逻辑和规避审查后配的,和影像上的叙事逻辑有点儿拧巴。
有点太照顾观众了,旁白很多,而且承担解释性的功能和串联剪辑逻辑的功能,戏是不顺的,靠的是剪辑来拯救。导演是反类型的路子,摄影和配乐都走的很情绪化,明明是在弱化强戏剧的类型元素和套路,但另一方面又过于照顾观众,没有把他的创作理念执行彻底。片子整体上很不错,属于今年卧虎单元那些外语片的平均水准。
3.5。音乐和摄影都挺有想法的,几位演员的发挥也都很不错,但是操着西南官话的小镇青年混混这个题材真的已经被拍烂了
戛纳的一种关注,关注混混。没毛病,但不关注电影是吗
一些纯粹的身体性的段落挺有灵气的,但整部电影偏偏还是要把重点落在那些陈旧又刻板的情节上,这使得影像难以真正飞扬起来,而是被拍扁在潮湿的街道。究竟是导演对自己镜头的不自信,还是他对犯罪类型有一种不切实际的迷恋?用旁白去补足人物塑造的做法也非常偷懒,实际上它无法扭转观众对角色的观感,在这个男性的世界里,所有令人厌恶的男人都理应领受他们悲剧的结局。
西南和霓虹夜景看太多了实在无法再有新鲜感 但新导演讲内心世界真的很符合年轻人的情绪 整体还有待提升 几个段落尤其最后拍的很出彩
开头独白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人物尤其男主都很傻13,剧情没怼够就容易有无病呻吟的感觉,有几个喜欢的场景,虽然这类片子很难拍但感觉还是不能降低标准。结尾字幕有笑到。
在first看,演员方面就好得太碾压了。余皑磊终于演男二了呜呜呜感动!李九宵也比他在别的片子里好很多,蛮适合这种愣了吧唧的小镇青年形象。前一个小时影像和演员都很好,后30分钟开始夸张,就挺没必要的。全片最触动的是长不大的东子跟女主在码头告别时说“你莫要赶我走嘛”,下一句却是“我们一起回去”。【20220801FIRST
卧槽,沙宝亮演得蛮不错啊,余皑磊当然也还是蛮地道。待抚慰的心灵,呵呵
无意扫射,但是这部片子就是典型北电导演系或者摄影系的作品。视听语言无可挑剔,但是故事核心松散莫名。有这么好的技术多拍点真正打动人心的故事,处女作就开始炫技。
3.5吧,李九霄很适合这个角色
后劲十足,或许很多人不喜欢导演在影片中表现的“狂”,但是年轻人的处女作勇敢一点也不是错事。片段剧情讲述,有点韩国电影+千禧曼波的味道,“人物”非常重,基本是塑造人物的组成;但是角色的结局有点太戏剧化,反而有种头重脚轻的问题。
中国年轻人的表达空间太匮乏了,想要挣脱什么,却又死死陷在险隘的青春感伤中。很难看。
这怎么入围戛纳的!?这矫情劲,又是车祸又是绝症的,每一种关系都是导演凭空臆想,父子不像父子,恋人非恋人,李九霄像个狂躁症患者。唯一值得一看的是余皑磊的表演和长寿小城街景(以及让人眼前一亮的黄米依,感觉她特别适合张律
#21 PYIFF 市井青年的题材太烂俗,情绪渲染做的还不错,说到丧气也不及《大象席地而坐》,要么就丧到极致吧,这样真的挺尴尬。尤其是片末的镜头,我可以理解导演的用意,但我觉得如果止步于作为社会弃儿的男主面无表情躺船上的特写镜头会更好…个人觉得超现实的处理有点儿说的太满了
3.5。被影片呈現的氣質吸引。遊蕩吧不安的人,街巷中無歸處,江水悠悠。
有时候脱离乌托邦的环境,一头扎进真实的社会里,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生猛和真正的生命。
拖沓、矫情、勉强看完
爱奇艺版多出来的4分钟是什么?国际版已经够装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