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区很难找到逻辑和水准,包括部分男性本来没啥好评论的,中规中矩的电影,但看到一些短评、影评之后,发现很难按捺住。
包括部分男性反驳的点也不怪别人攻击你,老想在“人生自由”上做论断干嘛?
你管人家愿意不愿意拉窗帘?
你管别人啥作风、习性、生活态度?
这评论得不就像RZ一样?
本片叙事最败笔的地方在于,“当你没有证据时,你到底该怎么办?
”,或者说你还想“男友、老公,甚至警察怎么办”?
几个反智评论别光急着骂呀,说说呗,要怎么做才能防止“潜在犯罪”?
电影里监控、报警、上门,哪样没做?
还是只靠直觉、猜测就能给人定罪了?
那女性何止顶半边天呢,想定谁罪就定,完全可以无法无天了嘛。
说到底,如果有人执意要杀你,不管是谁,你要怎么逃?
对方都想好一换一了,或者都想好就是要干掉你了,你要怎么办?
你要警察、家人怎么办?
就凭你脑中的臆想、凭你的“预知未来”单独为你抓人?
你可以说警察能力差,抓不住连续杀人犯,你也可以说男友在态度上不到位,不够关心你,但你能说“因为他们没有按着我的猜想来,所以他们就是不对的”吗?
现实中,“我感觉对方可能是个罪犯,我可能会被宰”,凭这句话能为你立案吗?
所以才说用这种电影逻辑来呼吁“重视女性”,啥用啊?
贴合生活常识吗?
因为“女性的第六感”所以“可以想抓谁抓谁”,什么玩意儿,宣扬唯心主义吗?
以结局推导过程是很愚蠢的电影里,女主的经历是绝对的、确定的,但现实中,大部分人的结局是未知的,我们只能看到“确定的受害者”,但根本无法因为受害者的经历而阻止下一次悲剧,因为这是法律存在的意义,即通过立法来威慑犯罪分子的犯罪行径,而若连法律都威慑不了他们,你要普通的老百姓(家人、警察)怎么办?
就呼吁大家重视,不断聚焦女性受害者就行啦?
那你们有没有想过,这样的呼吁不但没能阻止“必然会犯罪的人”,相反将某些莫名其妙的群体的地位莫名其妙地提高了呢?
那是不是与其这样毫无作用的呼应,不如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更为重要呢?
还是说这样又算是受害者有罪论了?
又可以贴上标签了?
又找到反驳的突破口了?
现实中你要是只以“电影结局”来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处世态度,甚至改变对男性的态度,那你就只能老老实实在家里呆着了,因为电影不单单有《监视者》,还有《死神来了》,还有《致命弯道》,还有《隔山有眼》,还有《人皮客栈》,这些都是“意外”和“男性变态杀人”,而除了恐怖片外,还有大量的“印度电影”,你要怎么办?
这就好比有人注定要被车子撞死了,你去呼吁禁止买卖汽车吗?
那是不是只有告诫“小心过马路”才是唯一的方法呢?
当然,消极点想,即使这么告诫了,很多人还是会被撞死,那是不是得这么告诫呢?
是不是也只有这么告诫呢?
否则你拍再多电影、骂得再难听,能干嘛呢?
有任何作用吗?
如此趋势下,你们在指望啥呢对立趋势越来越严重,有些评论有没有想过,你们呼吁的对象是谁?
怎么?
纯粹指望女性救女性?
你们有没有想过,很多言辞只会适得其反?
以后不止在电影里男性是漠视、残酷的,生活中也一样会变得如此,到时候你们能承受得住?
有些人拿唐山事件举例了,长此以往,当这样的事件再现,而没有任何男性站在你们的立场为你们考虑时,你们要怎么办?
因为都不顾最基本的逻辑、情理和事态嘛,都只会强调性别立场嘛。
很多男性本来会站在“人和人的角度”考虑社会道德、社会治安问题,就因为一些XX的电影和言论,逼着很多人将立场放在道德之上,真要把对立放大,女性能有任何优势?
不知道很多人在想啥,翻了几个人的主页,除了“别有用心”的群体外,几位女性同志们在干嘛呢?
看看自己打的字像读过书的吗?
看看现在的风向,很多男性不再像过去那样沉默了,很多人情愿以文害辞、穿凿附会,也要反驳一二,最可怕的结果是,哪怕一点道理、一点水准也没有,这些男性还是会团结一致,因为“立场”二字,他们就是要歪曲、就是要报复、就是要强词夺理,到时怎么办?
到你的生活中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这种现象时,你要怎么办?
真到了大部分男性开始不讲道理,你的弱势就真成弱势了。
小心谨慎一定是对的不要去管“他人”能怎么帮你,你自己小心谨慎一定是对的,再者,在他人的角度,他们能干嘛?
24小时守着你?
那万一没人要杀你呢?
大家就都饿死算了?
生活还要不要继续?
日子还过不过?
还是通过这么部电影和几句评论,女性的地位就又能更上一层楼了?
就很滑稽。
最后说一句,有些人,你要喜欢把自己代入到“女主的身份和立场”,那你就自己代着玩,别光在文字上振振有词,说不定哪天就如你所愿。
其他有脑子的,该将自己脱离出这种“立场趋势”。
至于怎么避害,“尽人事,听天命”,这不管对啥性别来说都一样。
罗马尼亚,加入欧盟和北约十几年了,算是高收入的准西方国家吧,还是如2005年恐怖经典《人皮客栈》一般,成为影人创作假想中的东欧罪恶之地吗?
电影进化是一个缓慢的大轮回,相同的故事可以讲100年。
本片大概是1987年生女编导第一部独立长片,善用经典之力:采用和希区柯克1954《后窗》类似的结构;影院戏中戏1963年多南的惊悚经典《谜中谜》强化了心理暗示;女主曾主演2015年的小成本恐怖佳作《It Follows 》,本片几乎成为《It Follows 》的翻拍。
电影制作如同手工艺品,心手相传是必然规律。
选角导演功底深厚,摄影和调度也可以做到如教科书般骇人,窗帘后举起手的黑影,下降的电梯中仰视无脸男。
以为是最难把握的完全的心理惊悚,最后一刻破局反转,可能是为观众设定。
本片中爱情的悲伤某种程度削弱了恐惧,如同女性主义电影必须模糊男性,必须清除爱情清除动作清除正邪之分才能实现无望的恐惧。
整部剧都比较不错,紧张,窒息,阴郁,女主演的也不错,只不过结尾太烂了,变态人,只是单纯的为了杀人么?
哪怕是为了掩盖杀掉的上一个人而杀人也好啊。
女主被割喉,流了满地血,还能悄无声息的拿出抢,没事人一样站着开枪,最后还能从容的扭过头看,可惜了一百多分钟的紧张铺垫。
最后结尾哪怕男主和变态人打一架,最后关头,女主在弥留之际,硬坚挺的找到抢,用尽最后的力气开了一枪。
再然后就是警灯,救护车响,医院的廊灯,哪怕最后起死回生这个俗套的结尾,都比现在的强。
这段文字是凑字数编的
看完真的不敢一个人住,长得安全都不敢一个人住 吓人 这个女主你说说她害怕吧,却多次把自己置身无人处境,还敢一个人敲门,怀疑是杀人凶手的门 是男人也不敢单独敲开吧!
然后这个丈夫还不相信自己,服了 应该也给他丈夫一枪 ,最后女性对男性凝视非常敏感,只一眼就知道对方是否和善,是否具有威胁,平时在路上或者地铁上真的很不喜欢男的盯着你看,很反感,这个电影看我的非常紧张!!!
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一直有种感觉,这部电影的导演一定是一位女导演。
镜头从所有的视角切换中,始终围绕着女主角 Julia 进行。
无论是发现窗外的不正常,隐秘的偷窥者,被跟踪被发现,还是倾听着自己听不懂的罗马尼亚语,这种第一视角没有投映到男主角或者凶手身上。
整部电影的中心就是 Julia 整部电影的中心就是 Julia ,假如你随着电影的推进将自我进入她的内心去感受,你会发现这部电影是如此的克制和出彩。
作为一部悬疑片,最重要的就是营造气氛。
虽然这几年同类型的“后窗”片如此多,比如 Sydney Sweeney 惊艳全场的《偷窥者》,艾米·亚当斯被骂惨的《窗里的女人》,但只要稍微修改一下,谁都可以推出一部不一样的“后窗”片。
电影《监视者》就是以女性受到偷窥和跟踪作为线索的悬疑片。
好奇都是来自于发现。
你可以从这部电影里面发现很多熟悉的情节,某一瞬间我都觉得这种设定实在是不够高明,落地玻璃虽说采光足够,但也容易被他人窥探和一览无遗,在毫无遮挡下的生活呈现,正是一切的源头。
它可以让人知道你的起居饮食和人际关系,甚至你的喜好和生活习惯,都通过这种一览无遗而被人发现。
在误解和真相之间摇摆,也正是我们面对未知的恐惧所产生的。
如果是误解,那么此前的疑神疑鬼将给予你的生活带来不幸。
就像电影里面的 Julia,他的未婚夫 Francis 觉得她过分紧张,导致生活都打乱了。
信任?
这并不是信任问题,而是在只有自己察觉到的情况下,旁人给予你的意见都是站在自身立场的陈述,感同身受的来源是具有共同的发现和沟通。
就算 Julia 无意间认识的邻居 Irina ,虽然两人都谈论起这个偷窥者的话题,但是 Irina 是不相信的,她只是以一种习惯来解释 Julia 的紧张。
他乡遇知己?
甚至到了最后一幕,地铁上的相遇,Julia 面对凶手,竟然在某一刻相信了他的解释,为了照顾年迈的父亲,自己的孤独只有凝望窗外, Julia 挥手的寓意他理解为打招呼,你相信了吗?
原来是误解。
当一切都尘埃落定,这部电影迎来了和解之际,Julia 看到了凶手旁边的袋子,竟然显露出似真似假的人头模样,这种倒抽一口气的气氛感,让我们知道其实故事远远没有结束。
很多这个视角结局的枪声吓了我一跳。
就好像所有的悬疑片,凶手得逞之后,受害者都失血过多而亡,最后捉住凶手的总会是背后不信任女主角的男主角才对,可 Francis 如此的不确定,导致凶手都懒得理他。
反杀,这部分回归了无数的主角死而复生的戏码,那份准确的瞄准好像告诉我们,其实女性的角色除了挖掘真相,也可以绝杀真相。
很多这种视角这部电影,就是女主角 Julia 一个人的绝杀。
她发现了偷窥者,她知道了偷窥者,她反跟踪了偷窥者,她认清了偷窥者,她反杀了偷窥者。
她,就是一个人的武林。
你不了解。
惊悚片《监视者》用平常心看了此片,结果居然还不错!
故事虽然简单…但拍摄的还是挺出色的,整体的惊悚氛围营造的十分到位,很有感觉!
这点是此片的成功之处!
我们的女主跟着男友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家,人生地不熟,语言也不通…确实挺为难女主的!
结果对面还有个一直监视自己的变态?
到底是自己的疑神疑鬼?
还是真的遇到坏人?
女主到底该怎么办!
女主的新邻居是全片的关键要素!
最后的结尾反转还可以,可能这是想给观众两个不同的结局吧!
所以…这种小成本惊悚片有的时候,还是挺让人惊喜的!
我个人还是十分推荐的哦!
个人评分7分(主观影评、不喜勿喷)
不要为了表达而表达,剧情都不符合常理女方注意是好的,独自出行要时刻注意有没有人跟踪;男的也很尽责,查监控,去对面家里考察。
,问女主要做什么女主说一个人呆呆。
性别歧视?
罪犯断送前程不为色,不为财精神病?
对话也挺正常,电影也没在这方面描写底层压力大?
罪犯和男主家,一人上班养全家,电影也没在这方面描写在我看来这是无法避免的无差别杀人,无法避免,就算是女的偷袭也能干掉壮汉?
WHY 为什么要无差别杀人
立意可能是要关注跨guo婚姻的女性心理健康。
这片故事线前半部分很缓慢,但女主的美色让我坚持了下去,后半部分故事展开后就非常精彩。
我要夸一下这个女主,她的每套衣服都超美超级适合她,开始的黄玫瑰,那件红毛衣,还有最后的衬衫晚礼服,她的腿实在太美了,穿上高跟鞋坐在台子上真的太美了,她好适合一字绑带高跟鞋。
她演技也很好,甩隔壁假期女主10条街,非常内敛的表演方法很能让人共情,从前期不敢去看反派到后面主动出击,情绪转换演的不错。
还有那个反派演的也特别好,我一直在想是不是女主搞错了,结果他直接打电话反投诉,还来主动摸女主手,那一刻我确定了你小子不怀好意,我要是女主都要恶心死了,当时我想对男主说,你不能代替女主去握那个手吗,你有点眼里见行不行,毕竟女主之前给你铺垫那么多了。
男主演技也很好,结尾我想骂他,但前期他的所作所为没太大喷点,毕竟他有主动带女主看监视器,还有关心女主之类的,男主属于想帮助女主不知道怎么做,那场两人对峙戏拍的特别好,除了一件事,他实在不该把女主被人跟踪的事当做笑料和公司的人谈论,当时我真的想冲上去告诉他,你在想什么啊大哥,女主本来就语言不通比较难融入,你还这么过分开玩笑,你没发现女主开始抽烟了吗,女主不跑对不起你。
本片很好的女二和男二,我超喜欢女主去博物馆然后女二敲窗户那一幕,而且女二全程都对女主很好,她算是女主在他乡唯一的慰籍,毕竟两人经历类似,男二也不错,那场恐吓反派敲门的戏帅爆了好吗,交往的时候还给女二gun防身,关键他长得好帅啊。
这片其实挺恐怖的,没有恐怖镜头但我看后半段吓出一身冷汗,因为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事,代入女主视角更恐怖,所以很好的片子。
结尾其实是作者发力了,反派那个喇口子的能力女主坚持不到站起来还给他一gun,早凉了,那男主呆逼的样子,我估计再有结局女主就要回国了。
但看完了就完了,除了多买几个辣椒喷雾没有什么用,生活就像开盲盒,但我觉得女主有点做的好就是反向跟踪,在求助不到其他的人的时候,主动出击还是有用的反正都要被嘎,我很喜欢这个女主,想对女主说,可以多交朋友比如像女二这样的,努力融入是可以攻克语言关,男主不知道怎么搞,你就把想让他做的写出来,他做不到再说,不要搞得你只能一个人面对,那个变态该跑跑不了,钓鱼钓鱼带走一个是一个。
那个变态我也不知道是咋想的可能照顾老父亲疯魔了,得不到女人就想得到,从后面对女主摆爱心的情况看,完了,该演员演的太成功,我都无口下槽点,就这样吧,我想起来了,大哥你需要多点爱好,把你对女人的注意力转移转移就不会这么疯魔了,但电影那老头也不是植物人啊,我觉得那几个事故都是反派干的,但不知道为啥修水管的顶了罪,可能他只是去现场拿下了头,啊,什么奇怪的癖好。
这算是好看的恐怖片了,还能嗑个前期的男女主cp。
很久以来,女权电影是一种很特殊的存在,这类电影的特殊性在于将女性作为影片的核心主角,从更广义的层面来讲,为的是凸显对女性的关注和保护。
去年由白百何主演的影片《门锁》,虽然口碑一般,但仍旧引发了很多人对于有关保护女性安全的热议。
此类影片往往放到欧美电影中,会采用更加极端的方式,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受到伤害的女性会进行反击,甚至是反杀。
这其中像是2020年的影片《前程似锦的女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监视者》是一部上映于今年年初的影片,影片的类别同样是一部聚焦于女权的电影。
影片由女导演科洛·奥野自编自导,麦卡·梦露和伯恩·戈曼主演。
片中梦露出演的女主与男友从纽约来到罗马尼亚租房居住,男友从事销售工作,经常早出晚归,有一天女主发现对面楼上伯恩·戈曼出演的变态男透过窗户在盯着自己。
当女主在超市和电影院分别遭遇变态男跟踪后,女主也再次肯定了自己的推测,但是她的男友却认为是她神经过敏。
就连女主报警后,警察也认为是女主过于神经,甚至把变态男带到她的家门口,告诉女主,她的行为影响到了变态男的正常生活。
在同一楼层,女主认识了隔壁的女邻居,两人也成为朋友,直到有一天女邻居突然失踪,她进入女邻居房内发现其已被斩首。
而女主也被藏在暗处的变态男袭击,被抹了脖子,机智的女主用装死的方式骗过了变态男,随机用枪射杀了变态男,成功实现反杀。
而这一幕也被女主的男友看在眼里。
这部影片是一个典型的女性维权的故事,女主作为核心主角,是整个故事的参与者和终结者,而那个躲在阴暗角落的变态男,则是故事的引爆者和推动者。
这部影片的时长虽然仅有96分钟,但是整体的氛围却偏向于压抑和沉闷,所以还是很考验观众耐性的。
整部影片的节奏也是趋于缓慢,属于是慢条斯理的状态,但是好在影片塑造的惊悚氛围可圈可点,并且镜头的拍摄手法也属于是慢工出细活。
但是慢条斯理也有利有弊,弊端就在于会让影片受众有限,再加上影片本身的定位和成本限制,所以全球298万美元的票房,也着实可怜了一些。
【END】
一句话概括剧情:为了爱情离开繁荣的美国、随男友回他祖国生活的一个美国白人女性公民,在一个东欧国家首都的悲惨遭遇。
影片把女主男朋友、监视者&连环杀手的国籍设定为罗马尼亚,把这样一个严重缺乏安全感、凶手横行、警察无能、民众对外国人的冷漠与排斥、空荡荡的地铁(甚至莫名其妙地就地停车、延误)、社会氛围压抑、了无生机的故事地点设定为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男友对女主的恐惧和悲伤的感受毫不在意、听之任之、甚至与同事以此作为玩笑,女主伤心欲离开、返回美国而无意挽留,把罗马尼亚男性描写对待爱情如此之渣。
以上种种,如果说不是导演(兼编剧)对罗马尼亚国家和人民怀着整体仇视和满满的恶意、刻意黑化污化彼国彼民,我找不到这样说法成立的任何理由。
用电影、用文艺、用潜移默化的文化元素为武器去攻击一个国家和人民,相对靡费无穷的侵略战争而言,何其划算、效果又何其显著。
但始作俑者的心理又何其阴暗。
继承了前人留下的某一类型片的经典设定和老派风格,把主角放到语言不通的城市,有意从开始就孤立她。这类片的两大套路:无证据支撑+男友的不信任,完全走心理层面,这很考验表演,麦卡·梦露做的很好。但很可惜,本应延展的部分从未得到开发,比如邻居,又比如俱乐部,依旧由她的各种愚蠢决定以及她与反派充满巧合的狭路相逢所产生。结尾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更加不可信。
比起《偷窥者》弱了很多 似乎说明白了又似乎什么也没有说
今年第二部最佳,导演风格品味一流,有些人批评本片的节奏,可能他们只擅长看一种尖叫型的恐怖片,我觉得导演很明显在用一个日常平缓的节奏,不是要给你讲一个突如其来的精彩故事,而是稀松平常每天都在发生的恐怖故事。啊,如今这社会对女性来说,就是这么恐怖,女人应该如实表达自己的情绪,站在大街上一起尖叫一起抗议。
就算你不相信她,你也不能这样子对她。
23_096。其实这一切都挺套路的,人在异地语言不通的美丽女角,完全不参与的男朋友和不干活的警察。可能这题材也挺难拍出新意吧。孤独感拍得不错
她就是被杀的我,我就是侥幸的她。我们命运与共拍出了女性的恐惧不安,植入到心底的恐惧。走夜路,回头再回头,张望又张望。谁在那里?想要做什么?这里有一个强壮的男人丈夫保护你,保护你什么?免受其他男人的骚扰?电影、超市跟踪尾行,不敢回头不敢直视,仿佛只要自己足够小心,就能避开危险。I can feel it. if you can feel it, then something must be wrong. TA们必须在几秒之内,判断眼前的这个男人到底会不会强奸我,现在不会,以后呢?丈夫简单粗暴地无视TA的感受,一定是你的Fantasy,你在幻想。最后如果不开枪,情感上无法接受,Ta必须死!即将喊出Help的第一个单词,瞬间割喉,艰难爬到,只差了几十厘米。然而,在现实中,暴徒永远不会留情
没有反转,中规中矩。
东欧没有连环杀手。shudder原创剧,全程布加勒斯特取景,语言屏障也为空气中的恐男因子增加了几分浓度。拳法越精进,杀伤力越大,就越草木皆兵,人人自危,到最后也只能接受与“不确定性共存”了。
剧情过于老套
老套的故事,但节奏和配音把紧张感塑造得很强,其他的就都很一般了。btw是个女权片啊!
跟踪狂题材
大女主不需要别人拯救
22-128. 沒報什麼期望去看反而很驚喜,女性永遠要相信自己的直覺。關鍵時刻,男人警察都靠不住,只靠得住自己。構圖非常講究,冷暖影調的運用恰到好處;缺點是人物的塑造比較單薄,女主的男友真是想抽他幾個大耳刮子。
剧情本身没有什么特别的点,不过拍得蛮流畅的。记得要重视自己的不适感,当逃则逃。(及格分
快进,直到最后一枪。
不错,男主气死我了
女主神似Serena,真好看啊。逻辑似乎没有很通,但氛围真的到位。人和人的悲欢并不想通,哪怕是夫妻。
女主超美,穿搭,室内装修,剧院也都好亮眼果然是女导演拍出来的效果感同身受冤枉极了倒打一耙仿佛真的无法躲过一劫Irina的回应够镇定,勇敢就是喜欢一个人漫无目的的在布加勒斯特街头闲逛而博物馆是一家夜店
片子很流畅,女主演技颜值以及角色智商都在线,看得过瘾
一查制片和原编剧果然都是男性,想罚整个剧组集体观摩20遍《孤身》。主角独立解决一个问题需要花上70分钟来做思想斗争,不够“检点”的女性总要无辜受害,天降奇迹/机械降神/凶手手下留情才能幸运绝处逢生,这样层出不穷的所谓“女性电影”,只是一次又一次重复地强化着千百年来被强加于女性身上的刻板印象(诸如脆弱、胆怯、内敛、依附、犹豫、情绪化、神经质……),一次又一次无形宣传着女性解放的绊脚石——清教徒式的道德观。而真正需要接受教育和警示的群体,根本不会被这样视听上故作清高,连主流视线都挤不进的arthouse horror吸引,又何来什么“科普”“共情”?终究只是一次内部消化的顾影自怜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