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季是王室成员和首相被黑的最惨的一季,可能是暗合当下的困局对这一政治制度本身的思考和反讽吧。
铁娘子代表了帝国最后的一段辉煌晚霞,除了马尔维纳斯群岛
还有在南非问题上的坚持,40多年过去了,解除了隔离的南非从世界人均GDP第五的发达国家沦为了如今这操性,大萧条的当下和热血澎湃的80年代,
寻找小糖人 (2012)9.22012 / 英国 芬兰 瑞典 / 纪录片 音乐 传记 / 马利克·本德杰鲁 / 西斯托·罗德里格兹 Steve Rowland迫使我们对“政治正确”四个字必须做更深刻的理解,恰巧此刻的2021,人类再一次站在“政治正确or not”的十字路口,不过历史和政治只会以它固有的模式发展和演进,越来越趋遵循人性之弱的水往低处流,从来不刻意追寻所谓的“正确”,黑命贵也好metoo也罢显而易见是一种廉价的政治正确,可它们是为了政治利益而冲顶热搜的正确,看看一年多来在灯塔国发生的一切,也许民主本身正在走向尽头。
互联网使人性发生了异变,变得更懦弱和愚蠢了,更爱牢骚满腹的抱怨和过多的自我怜悯,就像最后一集菲利普亲王、伊丽莎白二世对查尔斯和戴安娜的斥责,更易激动更易被洗脑,党同伐异,瞬间热泪盈眶瞬间热血沸腾,独立思考从一项人性最基本的能力变成了稀缺的品质,现而今竟然连对独立思考的容忍和包容都收缩到了极限,即便是在所谓自由的民主世界;或者,人性本身没有异变,只是互联网使过去没有机会发声的懦弱和愚蠢的人类获得了过去他们从未真正掌握的政治权利和表演舞台。
那可就更悲哀了,这说明民主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就并非真正的民主,并将随着它走向越来越真正意义上的民主而崩溃。
伊丽莎白二世充当民主吉祥物执政的70年,正好完整见证了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兴衰。
完整的再一次回顾这整整四季《王冠》,我感觉更像是一部恢弘的名著了,就私体验而言,我觉得很像我同样喜欢的《金瓶梅》,从上到下数十个人物里,没一个好人,菲利普亲王的自恋毒舌和跋扈,撒切尔夫人的专横、偏心眼和自私,玛格丽特的荒诞和迷失,查尔斯的愚蠢懦弱猥琐,安妮的易怒,戴安娜的虚荣……简直集齐了七宗罪了,最好笑的 favourites 那集,最后伊丽莎白不得不跟丈夫感叹,咱俩怎么就生下了这么四个玩意儿!
可是,我们再抛开这些所有的头衔,他们又都是无比可爱可怜可悲悯可欣赏的普通人,他们的奋力追索,恐惧迷失,尊严与责任,贪婪和欲望虽然看上去那么的矫情和活该,可本质上都跟我们每个人一样。
更厉害的是,在看他们的人生的时候你丝毫感觉不到,也不介意那些人性之恶,并且能为他们动容和共情,这也是金瓶梅的伟大之处,若干年后再回首,BBC的这部旷世奇作也许会拥有同样卓绝的地位。
除了政治和人性,这一季讲的主题是爱情与婚姻,撕去那些头衔和爆炸新闻、报纸头条,原来这小俩口的困惑竟然和我家楼上每天吵架每天和好又注定会分开的俩口子一样啊,在那两集中,菲利普亲王,安妮公主和女王奉献了几段经典的对白,简直就是对普通婚姻的警世恒言,振聋发聩,有意思极了。
期待伊丽莎白二世还能继续待机下去,期待BBC继续拍下去。
第一集 20231230算一个引子,但没认真看ಠ_ಠ第二集20240102撒切尔和戴安娜接受了考验。
前者没通过甚至提前退出,她发现了不同然后选择坚持自己;后者完美通过了考验但是也由此为之后的悲剧拉开序幕。
两个考验的对比很有意思。
王室成员不经意流露出来的傲慢。
不同阶级之间的不相容。
女王和撒切尔对于“血腥运动”的交锋很精彩。
第三集20240102不知道事实如何,但剧里的查尔斯对于和戴安娜结婚的抗拒还是挺明显的。
戴安娜最开始肯定以为是真的找到爱情了(对应fairytale),但在那六周发觉了不对。
可是在她周围的所有人都与她是不同的立场。
王室内的人认为维护王室地位和稳定更重要,也认为他们婚后可以日久生情。
玛格丽特公主一如既往敏锐。
甜品看得很饿。
第四集20240102由撒切尔夫人儿子失踪引出的女王对谁是自己最爱的孩子的思考。
她分别秘密见了每个孩子,并在之前要求秘书罗列每个人的好恶,免得自己显得冷漠。
女王受到这样的困扰也能反映出她在所有方面都扮演一个极度中立的人的角色,当然有时候这样的角色显得很冷漠无情。
第五集20240102等待王室接见的人和领救助金的人有鲜明的对比。
王室认为被接见的就是最普通正常的英国民众(normal people),但费根持相反意见。
费根在绝望之下,想做就做并且成功了。
让我想起在逛面包店时会冒出的一些疯狂的画面:一下子把面包全出来然后走人……这集的三段对话很精彩,分别是费根和议员和女王,以及撒切尔夫人和女王。
又看到一些女王的难处,比如作为虚位君主,她没有办法对费根的请求做出任何有效回应,同时作为女王,她在外人面前时刻保持完美的体面和礼貌,参考费根被警察带出去并且和女仆对话的戏份(演员演得太好了)。
第六集20240103主要是戴安娜和查尔斯之间的冲突和对抗。
开头女王说1954年的出访他们把孩子留在家六个星期也完全没事(这里给了安妮一个镜头)和戴安娜坚持要把威廉带上有一种很强烈的对比。
女王对于女王职责更为看重,而戴安娜更看重自己母亲和妻子的身份(在后面也多次强调)。
于是拍她坚持带上孩子真是让人觉得...啊真麻烦啊...查尔斯依旧是打电话给卡米拉抱怨。
没仔细研究过他们的情史,但电视剧真是让人觉得他们三个人走向这样的结局,因果非常的顺畅。
中段夫妻俩突然说开了,开始甜蜜地出访之旅。
但由于戴安娜太受欢迎了,又出现了新问题:查尔斯觉得自己才应该是主角,但现在这个风头完全被戴安娜抢走了。
这在这集里也多次强调了,查尔斯渴望得到认可、关注和感谢(具体是哪三点有点记不清),因为他从小缺乏。
于是俩人关系又开始走向破裂。
出访回来下机后,他们坐上不同的车,报了不同的目的地,车开向相反的两个方向。
戴安娜去找女王控诉查尔斯,并且希望女王能在各方面给予她支持。
戴安娜大大拥抱了女王,结果把女王吓到了。
这样在情感上相对比较冷漠的女王可能确实是很适合女王这个位置,但在家庭角色上可能就显得不那么完美(感觉对应了第四集favorite)。
王太后认为戴安娜需要时间去改变,最后由依旧一针见血的玛格丽特公主做结论:如果她不改(bend),她就会破碎(break)。
从事后诸葛的角度看,也还是觉得一惊。
怎么总给玛格丽特公主安排这么精辟的发言。
第七集玛格丽特公主是主角。
因为无意间发现的遗传病而对自己家族产生的怀疑。
越发觉得剧里玛格丽特公主是编剧的批判王室的代言人。
第八集 48:1女王和首相的斗争。
撒切尔夫人为什么总是歪着的。
第九集从雪崩开篇,查尔斯认识到自己真的很想和戴安娜离婚,戴安娜意识到自己真的很不想离婚。
各种矛盾继续累积。
只能说各方面都不和的人生活在一起确实挺煎熬。
不过王室为了体面不会赞成离婚。
这加剧了不和。
雪崩里的雪花又多了。
戴安娜的补救于事无补。
冷暴力下她再次出轨。
这一段拍得好不错。
查尔斯是婚姻里权力大的一方,这么看的话戴安娜很可怜。
第十集 war 20240115撒切尔的战争,戴安娜的战争。
算是给两人定了结局。
快乐的圣诞节,戴安娜只有泪水。
啊好可怜。
E1美帝至今选不出一位女总统,真差劲。
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皇室,他们的休闲活动不怎么有意思。
迪基、菲利普、查尔斯三人之间的关系挺不寻常。
我一直以为戴安娜王妃是平民。
e2戴安娜是个很有野心的人。
英国真是苦寒之地,下大雨天全家人出门猎杀从隔壁领地跑过来的麋鹿。
首相才是国家最有权力的人,他们对待首相挺失礼。
去打猎该穿什么衣服,大英帝国的首相这样的吗,别说是国家元首,就是我们公司的领导出行,秘书都会把这些事情办得妥妥贴贴,避免尴尬情景,女王的秘书和首相的秘书就不能对一下吗。
这该死的君主立宪制。
首相金句真多啊,“工作就是我们的娱乐”、“休息从来不会让我快乐”。
女王任上那么多位首相,从本剧所呈现的情况来看,唯有撒切尔能比肩丘吉尔。
工人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当然讨厌这些贵族做派以及愚昧习俗。
聪明朴实的女孩在打猎中很快得到了公公婆婆的欢心。
在挂尸房和儿子作择偶谈话,谁会这样干啊。
整个剧对查尔斯婚恋故事的描绘基调是沉重的。
e3从订婚开始就已貌合神离,原来卡米拉的角色如此重要。
制度与制度之间互有胜负,如果是在金将军或者普大大家里,可能没有那么多规矩,但会活在恐惧中,而在女王家里,不必担心哪天会被炮决,但确实有非常多的规矩。
种种迹象都在指向:快跑!
但小女孩又懂得什么呢,成为皇后多么吸引人。
这有什么意思呢,大家都累。
烟花下的谈话,不是妈妈与即将成婚的儿子的谈话,而是君主与继承人的谈话。
本集名称是童话,而王子公主在结婚后并没有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下去。
e4菲利普这角色总是很有意思,当然也可能演员让他增色不少。
女王心血来潮想知道自己最喜欢四个孩子中的哪一个,突然要享受一点亲子时光,然后发现儿女们过得都不开心。
女王是个挺传统的女士,生了一堆孩子,通过啥都不做、忍耐来度过不快乐的时光。
撒切尔是在比较差的状态下履职,把国家引向一场战争,有负国家。
到这一集不太喜欢撒切尔了,不够进步。
女王的几个孩子都是中人之资而且娇生惯养,还好皇室只是国家吉祥物。
首相是因对阿根廷的强硬立场获得铁娘子的称号吗。
首相家连个保姆都没有,还要亲自做饭给参谋长们吃。
查尔斯的婚姻没有一天是开心的,与卡米拉的关系就没断过。
这一集讲的亲子关系有意思,很饱满。
真不真实不重要,重点是好故事。
当我知道英国和阿根廷在不远的过去还打过仗时,第一反应就是bully 。
e5尽管如此,我仍觉得这些西方人被宠坏了。
安保确实差,他不光潜入了皇宫,还在巨大的宫殿里成功找到了女王。
他还进了两次皇宫。
这要发生在我国可咋办。
女王处理得很得体,在她那个位置上可没被如此对待过,难以想象我们的皇上也能这样得体。
e6查尔斯和卡米拉一起在聚会中讲猎熊人的黄色笑话,还挺不体面的。
父母关系是这样的,很难想象查尔斯和威廉之间有正常的父子关系。
四两拨千斤地化解了君主制难题,不太可能吧。
如果不能做到讨人喜欢,君主立宪制里的君主部分就很难实现了。
敏感而缺乏安全感的查尔斯,女王在他小时候就独自出访五个月,当然了。
女王对擅闯皇宫的男人都比对戴安娜友善。
e7玛格丽特去世得更早一些,抽烟喝酒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空虚,郁郁寡欢。
e8女王登基三十余年,第一位公开不对付的首相竟是女首相。
这外国人真是大惊小怪,这点小事就线症危机,没见过世面。
他们对待新闻秘书的方式才是英式的,是yes prime minister 一直在告诉我们的。
London rules,cover your arse。
这能创造一位优秀的政治惊悚小说家吗?
e9查尔斯是个不讨喜的国王,极度缺乏安全感,或许与女王在他幼时独自出访五个月,没法亲自给他洗澡有关。
他的父亲和他相比是个更好的丈夫,至少有趣。
确如本集名称,雪崩。
小时候从新闻上只知道戴妃受人爱戴,但不知道还有那么多桃色新闻。
雪崩后两人的反应截然相反,而与父母的谈话也很微妙。
这样其实更累。
这些王子公主也已三十七八了,但仍像是小孩,养尊处优真好。
e10撒切尔夫人外表真是强硬,可能也是得这样的性格才能做得了女首相,彼时的大英帝国女性平权当年毕竟也没做多好,女王都生了四个孩子。
撒切尔有点权欲熏心,都想解散国会了。
圣上为人民服务的心肯定也与她一样。
戴妃是个不错的人,而查尔斯挺讨人厌。
英国人可能都这么想,讨人厌的国王。
女王总是试图躲避儿子与儿媳的婚姻问题。
女王也说得也没大错,养尊处优无病呻吟的夫妇。
这一季看着在讲查尔斯夫妇的婚姻生活,但仍旧是在讲述王冠的沉重,尽管查尔斯做国王的时间不长,但他被王冠压了一辈子。
为啥说王冠毁了戴安娜,戴安娜却救了王冠?
一、网飞大剧《王冠》演到第四季,越来越明确地表达了一个观点:王冠吃人。
这季里就生吞了戴安娜。
戴安娜,一个20岁的青涩少女,只身嫁入皇宫。
她的故事里有王子、公主,有走过长街的“玻璃”马车,有长达八米的婚纱,有梦幻一般的婚礼。
这简直就是童话!
以至于剧中戴安娜的好友都羡慕地说,你到皇宫以后,一定要给我们打电话啊,在那儿,你的水杯上是不是都会画着一顶小王冠?
但几乎是一走入皇宫,戴安娜就被打入了冷宫。
她见不到她自己的丈夫查尔斯,打电话给王子,永远都是“查尔斯现在不在,不过我会把你打来电话的消息转告给王子的”,然后就没有回音了。
王子忙着和卡米拉厮守。
她打电话给女王,得到的消息也是“女王现在不方便”。
她见不到女王。
是啊,女王是没有必要见她的。
女王需要她做的就是一个恭敬守礼的威尔士王妃,最好是静默而得体的木偶。
剧中,当戴安娜拥抱女王时,女王懵得连双手都不知该放在何处,事后,女王说这真是“令人厌恶的拥抱”。
孤独、无助、绝望,戴安娜换上了进食障碍和抑郁症。
查尔斯将戴安娜精神状态不佳的消息四处宣扬,就差像《雷雨》里的周朴园一样逼老婆繁漪喝药了。
王冠的残酷还在于,不论查尔斯做了什么,即便和戴安娜离婚,他仍是王子。
可戴安娜若是离婚的话,将一无所有。
二、可是,我们不会再记得被打入冷宫的那些皇帝昔日的宠妃,却会一直记得查尔斯不爱的戴安娜,因为戴安娜走向了公众。
英国首相布莱尔说戴安娜是“人民的王妃”,恰如其分。
童话里的公主,眼里只有王子。
那当我们真的见到这样一位公主时,她会怎么对待我们这些普通人呢?
戴安娜的回答是,我就和每个普通人一样。
她内心里并不觉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王室成员,她首先觉得自己是一位妻子,一位母亲,一个活生生的人。
戴安娜也喜欢逛街,喜欢流行音乐,甚至会带孩子去吃肯德基。
于是,戴安娜在见到百姓时,会与她们握手、拥抱,细心地一束又一束地接过她们手中的鲜花,见到小孩子时一定要俯下身子……也许会有人觉得,就是这些逢场作戏式的亲民举动,谁都会做,只是她们不屑于如此去做罢了。
他们大错特错了。
当你做这些举动时,不论是身处其间的人,还是电视镜头,都会捕捉到你的动作、神态、心情,以及背后所隐藏的你的真意。
因而,我们才会更讨厌做作,甚于冷漠。
因为那些逢场作戏是一种欺骗,也是对我们每个人所抱有的真心的践踏。
戴安娜不是亲民,她就是普通人中的一员。
所以,同样需要时常与公众打交道的首相布莱尔都会在回忆录里说,“我知道,她向残疾人和病人们伸出援手的方式,透着真挚,没有人能够模仿,也没有其他与她地位相当的人做过这样的事。
她当然了解那样做的结果,然而,如果没有真诚的感情,效果是不可能如此显著的。
”三、戴安娜身处冰原之上,陷于无助之中。
于是,她当然愿意去认识、了解那些同处无助之境的人们,如果可以的话,她也愿意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与这些人们报团取暖。
从这个意义上说,戴安娜不是投身于慈善,而是重新定义了慈善。
慈善不只是捐款捐物,更是感同身受。
戴安娜去见残疾人,病人,深入美国充满混乱和犯罪的街区,深入随时有爆炸危险的雷区。
、在那个人们认为一碰患者就会感染艾滋病的年代,戴安娜与罹患艾滋病的儿童不带着手套直接握手,而且拥抱了患儿。
与她一道前来的美国总统夫人布什都留下了眼泪。
就像迈克尔杰克逊说的,戴安娜的为人真的很好,热心肠,又有同情心,很真实的,她不会为了公关宣传造假,她是真的非常有爱心。
戴安娜的这些举动改变了人们的王室的固有看法,拯救了王冠。
步入近代的英国,削夺了王权,保留了王位。
一个问题接踵而来,就是既然国王不再握有实权,我们为什么还要花钱养着你们?
二战后的伊丽莎白女王,竭力都是扮演超然的领袖与不会犯错的道德楷模。
因而,王室越少出现,越安全。
但在一个日益平民化的社会里,人们更愿意看到更完美的自己,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他人。
戴安娜成功地将王室的政治身份转化为社会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与党派无关,却像阳光一样照亮漆黑,像春风一般抚慰人心。
人们看到了王室所能拥有的道德力量,不是在私德领域的纯白无瑕,而是在公益上的奋不顾身。
剧中,卡米拉说,戴安娜童话的锻造是由于主人公备受委屈。
她只说对了一半,戴安娜在王冠下的委屈,确实引发人的怜悯,但她将个人的委屈化为让他人舒展的努力,才真实地获得了人的钦佩。
所以,戴安娜离婚后,王室为她保留了威尔士王妃的头衔。
但是,我们更愿意称呼她——戴安娜王妃。
这个剧评,并不能单纯视为是第四季的评论,更多是追剧三年的一些个人感想。
关于戴安娜,虽然我在小时候就听过这位王妃的芳名,但真正对她有了解的兴趣是在知道《王冠》要拍摄与她有关的内容后,我对这位王妃的感受一直不算太好,虽然网络上对她的称赞比比皆是,但之前认为她并不十分美貌,所以不大在意“英伦玫瑰”这种美称,至于其悲剧的婚姻,无论是了解之前还是之后,始终认为“可怜”“受害者”这种理由只能让人同情,远远不能让人喜爱。
目前我对戴安娜王妃的态度依然是“中立”,既不褒扬或崇拜,也不去批评。
首先是她的原生家庭,“平民王妃”这种谣言应该早就被打碎,斯宾塞百年贵族不论如何与“灰姑娘”“麻雀”都不沾边,“平民王妃”的说法可能源于“人民的王妃”,后者五字可谓真知著见,戴安娜的确极受英国人民爱戴,而且这种爱戴的理由并不肤浅,前者是不知所云,“灰姑娘”可以解释她身为一个土气的普通lady,突然被放到世界舞台上倍受瞩目,但是英国本身从未实行过贵庶婚姻,也不存在“prince”必须娶“princess”这种规则,贵庶婚姻广泛实施于德国一带的王室,英国是真的存在“平民百姓”做王后这种旧例的,虽然很长时间里一直是王子公主通婚为主流,但与本国贵族结婚也不存在任何王室婚姻规则问题。
戴安娜婚姻的悲剧,我认为她的父母(原生家庭)要对此负一定责任。
不是一方出轨就叫悲剧,她婚姻很多不幸是因为她没有很正确地面对这个问题,她在一开始选择婚姻时就知道卡米拉的存在(当然她的不幸不仅是卡米拉代表的夫妻情感关系问题),但她没有更审慎地去面对。
之后她也一直用自虐、逃避来解决问题。
她的父母不仅没有示范、教她如何处理与看待个人情感,而是在她年仅18岁,思虑不成熟却又要面对王室婚姻的时候,也没有给予过有用的关怀或帮助,或者是关心她的感情问题,劝慰她更理智地对待,反而一直是她的朋友在她周围,在影片中她的两位grandma,也没有任何正面引导(现实详见后)。
戴安娜选择与查尔斯结婚(明知双方了解与感情不够多且对方另有情人),本身就是不明智的,但是明知她只有18岁,却毫不为她未来生活作着想,只想让她成为王妃,这种明明知道不少成人规则却让她往火坑里跳的人物也颇可憎。
王室一方,是认为查尔斯年届三十,该娶妻生子,以催婚的态度,抓住一位资质合格的女士,自然希望查尔斯与此女缔结婚姻,不过是与现代大多数儿女已达婚龄的家长一样,单方面热情满满,无关这女士内心如何,未来何方,当太子妃还有不愿的事吗?
儿子虽有蚊子血,可以一般心境揣度,一个不好看的已婚妇女在心头又能鲜艳几年,威尔士亲王拈花惹草也是正常事件,身为女人本就该忍则忍,作为储妃更该大局为先。
“喜欢不喜欢”,在普通家庭考虑婚配时仿佛也在物质条件之后,何况王室,再者查尔斯对戴安娜也并不完全不爱,戴安娜漂亮性格好,迟早查尔斯回心转意会当合格丈夫好男人,只要一切皆控制有序,就是稳定家庭。
一个当今不少豪门还奉行的婚姻模式,放到80年代的英王室,也不算十分丑恶用心,只是完全走错方向,“不明智”。
戴安娜的原生家庭生母戴安娜生母讳弗朗西斯•露丝,弗朗西斯是第四代弗莫伊男爵莫里斯•罗什之女,莫里斯是乔治六世的朋友,还是第三代弗莫伊男爵詹姆斯与“百万美元公主”,弗朗西斯·埃伦(与《纯真年代》女主Ellen同名)·沃克之子。
美国的这位弗朗西斯小姐,其家庭在纽约地位十分之高,是阿斯特夫人400位有幸参加舞厅盛宴的宾客之一(阿斯特夫人之子是瑞吉酒店创始人,阿斯特家族另一成员威廉创建了华尔道夫),乃真正上流名媛,家族朋友有范德比尔特。
她与詹姆斯成婚11年,生下两女两子,之后离婚(又是一场婚姻不幸),当时男方尚未袭爵。
离婚8年后,詹姆斯成为了国会议员,又起诉妻子要求要回女儿的抚养权,理由是她触犯了“人身保护令”,剥夺了女儿的自由,而弗朗西斯的律师是美国前国务卿托马斯·F·贝亚德,最终以庭外和解收场。
这场闹剧14年后,弗朗西斯与一匈牙利裔骑手再婚,2年后又起诉离婚,理由是如果二人还在一起,她父亲富兰克林·H·沃克就要剥夺她的财产继承权。
这次离婚4年后【1911】,她父亲去世,为她与她的孩子、她的姊妹留下了近1500万美元的遗产,并声明不能分给前女婿詹姆斯·伯克·罗什。
至于弗朗西斯•露丝,她的母亲,露丝·西尔维娅·罗什,片中出现过,是王太后的女官,有大英帝国勋章、维多利亚女王勋章。
据说,她劝说过戴安娜不要与查尔斯结婚,她说:“亲爱的,你必须明白,他们的幽默感和生活方式是不同的,我认为这不适合你。
”弗朗西斯•露丝本人,从结婚照片看,她是位颇秀丽的美人,戴安娜容貌上遗传她更多,她与丈夫约翰的婚姻是不幸福的,她在戴妃六岁时离开了丈夫,与彼得·尚德·卡德私奔,两人在两年后结婚。
关于孩子的抚养权,打过非常激烈的官司,有趣的是,弗朗西斯的母亲即上文提到的露丝夫人,成了关键的一点,露丝坚信婚姻是神圣的,所以她认为弗朗西斯出轨与另一个男人在一起不可原谅,她出庭作证反对她女儿,于是约翰才能成功保留戴安娜的监护权。
她再婚后一直在苏格兰低调地生活,然而1988年六月,她又与第二任丈夫彼得分居,因为他为了另一个年轻女人抛弃了她。
96年,又因醉驾被禁开车。
而她与戴妃关系,在戴安娜生前最后的时候,也并不融洽。
她孤独终老,晚年投身天主教慈善事业,2004年去世。
继母戴安娜继母讳瑞妮·麦考代尔,瑞妮是芭芭拉·卡特兰女士与亚历山大·麦考代尔的独女。
其母芭芭拉是20世纪世界上最畅销的作家之一,有大英帝国勋章与圣约翰勋章,她创作的浪漫主义小说总销量达7.5亿册(一说20亿),是伦敦的超级名流,以身穿粉红雪纺长袍、戴金色假发与羽毛帽、浓妆加身为常见造型。
芭芭拉出身中产阶级,她的长弟罗纳德·卡特兰少校是国会议员。
她出生不久后家庭财政迅速恶化,芭芭拉后来将这次经济衰退归因于她的祖父詹姆斯·卡特兰的自杀,她说,詹姆斯是一名金融家,在破产后开枪自杀。
然而,根据遗嘱认证登记处的记录,她的祖父是开黄铜铸造厂的,并且留下了92000英镑的遗产。
随后不久,她的父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死去,芭芭拉的母亲在伦敦开了一家干货店,以维持生计,不幸的是,除芭芭拉之外,她的母亲与两个兄弟都死于1940年的二战。
她26岁时与亚历山大上尉成婚,在女儿瑞妮童年时两人就离了婚,并改嫁亚历山大的堂弟休·麦考代尔,生有两子。
芭芭拉后来曾扬言,瑞妮的生父其实是第五代萨瑟兰公爵乔治·萨瑟兰或女王叔父肯特公爵乔治王子。
芭芭拉与蒙巴顿勋爵有着长期的友谊,当蒙巴顿1979年死去时,她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悲伤”。
蒙巴顿支持芭芭拉的各种慈善事业,甚至帮助她写了一本书《Love at the Helm》,提供了海军和历史背景资料。
蒙巴顿遇刺后,查尔斯王子成立了蒙巴顿纪念信托基金会,这本书1980年发行时,其收益的被捐给了基金会。
据说戴安娜喜欢阅读芭芭拉的小说,当然戴安娜并没有邀请芭芭拉参加她与威尔士亲王的婚礼。
芭芭拉后来公开批评戴安娜的离婚,但1997年戴安娜在巴黎车祸前不久,她与芭芭拉关系有好转。
瑞妮人生也十分戏剧性,她容貌美丽,18岁初次登上伦敦社交舞台,就被评为年度最优秀的名门闺秀,并与达特茅斯伯爵继承人订婚,生有四个孩子,婚后对政治产生了浓厚兴趣。
23岁时,她成为威斯敏斯特市议会中最年轻的保守党议员,她在当地政府工作了17年。
她参加了威斯敏斯特市的城市规划、公园和人事委员会,然后代表里士满进入大伦敦议会。
在这个职位上,她对环境规划和古建筑特别感兴趣。
她担任了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政府工作组的主席。
1973年,她与她的同事约翰·斯宾塞有了婚外情,她与丈夫达特茅斯伯爵因此于1976年离婚,并于同年与约翰再婚。
她与继子女们关系很差,她重新装修家族宅邸,为了能大量使用新的镀金和墙纸,出售了大量艺术品与土地,斯宾塞伯爵虽然完全赞同妻子,但戴安娜的弟弟、爵位继承人查尔斯则讽刺继母品味“如摩纳哥五星级酒店的婚礼蛋糕般庸俗”。
戴安娜父亲于1992年去世,两天后,她的继子、新任斯宾塞伯爵查尔斯把瑞妮赶出了庄园。
瑞妮不允许拿走任何一件物品,除非她能证明这件物品是属于她的,而且她的所有员工都在未经通知的情况下被解雇。
戴安娜王妃亲自在瑞妮的卧室里站岗,看着女仆保琳·肖把伯爵夫人宽大的衣服放进四个路易威登的手提箱里。
当戴安娜王妃发现手提箱上有浮雕的大写字母“S”时,她决定这些手提箱也属于斯宾塞家族,在戴安娜的指示下,女佣匆忙打开名牌衣柜,把衣服装进黑色垃圾袋。
查尔斯把所有的袋子都踢下了楼梯。
瑞妮得到了400万英镑的遗产和伦敦梅菲尔的一栋联排别墅。
1993年瑞妮又与一位法国让·弗朗索瓦·德·尚布伦伯爵(拉法耶特侯爵后裔,与美国罗斯福家族有亲缘关系)于伦敦成婚,戴安娜和她的兄弟姐妹没有出席婚礼。
1995年,瑞妮又与这位尚布伦伯爵离婚,恢复她以前的姓氏,即斯宾塞伯爵夫人。
戴安娜去世之前,她与继母瑞妮和解。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介绍一下戴安娜的家庭,从她的父母及祖辈的抓马婚姻可以看出,她生长环境(不是物质)是不怎么理想的。
从【电视内容】说一下查尔斯与戴安娜在本片中的婚姻非常赞同高赞剧评,这一场沸沸扬扬的事件不是简单的什么出轨、偷腥可以解释。
准确来说,是由于三人(查戴卡)感情观、人格与王室预计(或他们本人预计)的有了较大出入,而每个人又不能控制别人,随着感情与心态的变化,爆发是必然的。
先谈一下电视剧是如何描绘这几个人物的人格与感情的,从这些内心因素上事件的推动。
卡米拉的性格,是非常清楚自己要干什么的性格,而戴安娜与查尔斯,就是不清楚自己该怎么办的那类人。
前者人物有女王、撒切尔夫人,共同点是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该怎么做,并且懂得牺牲、懂得珍惜,这类人不管是善是恶,都不会让自己饱含悔恨、失控露丑,他们一般会接受现实,如果不接受,就会以自己的方式去坚定地改变,他们内心有种强烈的力量,不怎么受环境因素影响。
而戴安娜、查尔斯,更像是摇摆不定的钟,这类人情感充沛,但是却没有强大的毅力去扶持感情,代表人物还有前几季的菲利普与玛格丽特,他们或是不满现状,却不去克服内心的不适或寻求合理的改变;或心有真爱,却困于王室条例、内心的摇摆,最终草草结婚,在婚姻的梦魇中搏斗嚎叫,伤心伤身依然痛苦破裂。
他们不能接受现实,所以无法尽善尽美地完成职责;当出现可以改变的拐点时,又因为内心的懦弱,不愿付出高昂的代价,所以失去更多,最后抱怨他人。
他们以为自己搏斗的对象是深宫王权,却不知道其实对手是自己。
他们有自己想干的事,但却没能干成;他们明明不愿接受不幸的未来,却在别人的推动下亦步亦趋。
可幸的是菲利普与玛格丽特步入中晚年,逐渐与自己和解,戴安娜最后也终于作出了忠于自己的选择去离婚撕破脸。
戴安娜的痛苦很多情况下是来源于她无法适应新生活,不知道自己的定位在哪里,而她的丈夫不仅没有给她帮助,反而背叛了她,而且对她冷暴力。
她后来的蜕变是因为他意识到了自己真正的价值在哪里,她可以成为比她丈夫更耀眼的明珠,获得民众的爱,而不是去做深宫怨妇。
这场婚姻的问题在哪里,可以说太多了,戴安娜——关于她选择与查尔斯结婚,有人说她是被骗了,她以为会有最美的爱情,但却遇上了渣男;有人说她是虚荣又愚蠢。
我个人看法是:戴安娜是不爱(至少不是传统意义上真正的爱情)查尔斯的,当然不是说她不在乎不喜欢丈夫,但是她对查尔斯的感情,更多是出于“这是我丈夫”的爱、她是他的妻子,她对他怀着赤诚的情感,只要当时查尔斯回归家庭对她珍视尊重又帮她融入生活环境,她对他的情感一定会满溢出来并且忠贞不二,但现实中的走向注定最终这原本感情基础就差的婚姻走向灭亡与崩塌。
这肯定不会是两个成人之间那种浪漫相知的热烈情爱。
戴安娜生活于一个那样的家庭,她当时只是个18岁的、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女性,她估计连什么是“爱”都不清楚。
她肯与一个三十岁相貌有点猥琐的男人(电视剧中的只是个驼背又别扭的年青招风耳帅哥)约会,除了是因为这男人是威尔士亲王之外不做他想。
电视剧中,演的很清楚,不管是谁开始搭讪(这不重要,搭讪不等于勾引),重点是戴安娜她对自己有可能成为王妃这一走向与事实是无比激动的,但是这种激动也不能简单说就是虚荣,倒不如说是无知,或者说,就是因为不够“虚荣”,才有了后来的悲剧。
因为她想象中的、渴望的,是成为那种童话故事里的“王妃”,不是现实中王权加冕的。
还记得她室友说的离别之言吗?
富丽堂皇的王宫、成群的仆人、华丽的衣裙、恣意鲜妍、英俊深情的王子,这是故事里的王妃,不是现实中的冰冷宫廷、独自一人冷清度日、各种繁文缛节与规矩、根本见不到的丈夫、各种要求与公务。
她嫁一个人却不知道自己要面对的究竟是什么,如梦似幻之下全是冰冷甜食的呕吐物。
最后说一下演员。
最初选角宣布“素人”艾玛·科林时,我对她是比较期待的,但是剧照曝光后对她的期待一下跌入谷底,戴妃肩宽脖子长,头身比十分完美,艾玛脖子短又前倾,仪态非常糟,完全不符戴妃时尚icon的设定,而且脸较短,显得更加娇小,面部上也不够深邃,很难体现戴安娜高贵优美的外表所带来影响力。
还有,戴安娜身前影像资料说明了她本人魅力是多么强大,声音温柔得像想象中的公主,总是给人善良真诚的优雅气息,这种气息不是玛丽苏式的完美,给人高高在上之感,而是让你感到她离你如此之近,就像一股春风,她很亲民,但却不给人庸俗平淡的感觉,一切充满爱心的举止都如此自然而不委顿矫作,所以受人喜爱决不是单纯的容貌美丽,见过她真人的人真的会臣服在她的魅力下。
《王冠》前几季,克莱尔·芙伊的表演与科林都出现了一样的问题,从剧本上看表演没有什么差错,演员演技层次细腻,角色前后统一,但是在模仿真实人物时,都会露出一种与本尊不相似的怯、惊、委缩,尤其是表现角色内心受到剧大震动十分脆弱时,都会四肢僵硬委缩,而且非常明显。
本尊应该更加舒展而内敛。
再说下女王,女王真实长相偏鹅蛋脸,下脸略多,轮廓较流畅,上庭略短下庭较长,眼睛超大,鹰钩鼻超挺,正面大鼻子,但不露鼻孔,眼间距短,脸长宽正好。
但是奥莉维娅太阳穴太凹陷了,又颧弓突出,就有些苦、土气,她的鼻子又短又塌又漏鼻孔,而且眼间距宽,与本尊长相相差太多,显得呆滞、凶、苦闷,所以她的表演完全没问题,但她做女王同款动作,脸的观感就有了差别,女王中年后眼角与嘴角都有些向下,五官又锋利,显得就有点冷漠,但奥莉维娅的表情就像是生气得要命要发火。
最后,全季最打动人的是那位费根油漆工,果然底层人挣扎于温饱,思念着子女,被政府齿轮历史长河辗压的绝望,依然迸发出的一点国民亮光,还是胜却闲得没事瞎搞的王室感情戏无数。
《王冠》第四季第二集中,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受邀来到王室狩猎行宫巴尔莫勒尔城堡做客。
熟谙政治手腕的她却遭遇了社交上的滑铁卢。
先是弄不清楚“餐前小酌”的意思,穿着隆重的晚装闯入了王室一家极为闲适随便的下午茶聚会。
然后是没带户外使用的服饰和鞋履,穿着一身隆重的亮蓝色套装,踩着考究的中跟鞋跑去跟女王一起打猎,在一群打扮得宜的王室成员面前,像极了一只孤独的蓝孔雀。
原来,王室成员其实是在故意“测试”撒切尔夫人,每位受邀前来做客的首相都会被考验,看他们是否能适应所谓上流社会和贵族的规则。
很显然,撒切尔夫人与他们格格不入,她没有通过这项测试。
撒切尔夫人十分恼怒,她觉得这群王室成员既不优雅也不高明,整天玩一些无聊的游戏,做一些无聊的事情。
对于勤勉的她而言,好好工作才是人生价值的最佳体现,“玩物丧志”是最为可耻的。
然而我们要问一句,真是这样吗?
撒切尔夫人显然忽视了一点,那就是王室是国家的象征,是贵族。
他们看起来是无用的,但无用之用方是大用。
作为贵族,他们提供了一种优雅自在的生活范本,他们作为象征,完全可以把生命“浪费”在常人看起来无聊的事情上,这是他们的特权,或许也是责任。
而撒切尔夫人跟他们对比,或许显得有些功利主义了。
撒切尔夫人这次不愉快的经历,其实是两种人生和价值观念的碰撞。
那就是,你是时刻积极进取,无暇风花雪月,还是愉快地“躺平”,享受各种“无聊”的时光,品味生活中的小细节和小确幸?
我们不能说这两种观念谁对谁错,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生活在“内卷”和阶层焦虑严重的现代社会,两者间的抉择的确会让许多人感到困扰。
我没有固定职业,可以说是个闲人。
疫情期间,我跟大多数人一样,很多活动都不能参加,只能呆在家里,最多到相熟的几家咖啡馆喝喝咖啡,跟咖啡师聊聊天。
但是我还在做事,我读书,画时装搭配图,以及《红楼梦》人物的服装设计稿。
每当熬夜的时候,我总是不允许自己只刷剧,总得阅读,画画,直到满足了自己对“成就感”的需求。
当然,也有被看见的需要,尤其是把自己的绘画成果在QQ群和网络平台里展现出来的时候。
只有我自己知道,看起来美丽精致的作品背后,对美和艺术的原初激情却在消退。
我似乎急于创作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却忘记了创作本身应该是充实和快乐的。
从这个角度说,我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撒切尔夫人一样的功利主义者。
昨天和好友约在咖啡馆相聚,我提前一个半小时到,不慌不忙地品着咖啡,翻着店里的杂志。
店堂里响着柔和的音乐,在那一刻,我不再考虑从当下的阅读中能得到什么,甚至不求甚解。
然而我很享受这段时光,我似乎找回了那种久违的感觉,慢下来,去感受生活本身。
我觉得灵感和某种悸动回到了我的身体,十分放松和幸福。
说到底,过分追求成就感是一个物化自己的过程,也就是说,你认为他人对你的重视和尊重,是建立在你对他们“有用”,能创造价值的基础上的。
在中国长大的小孩子,往往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如果我的学习成绩不够好,不够优秀,是不是我的父母就不会爱我了?
亲情应该是无条件的,但我们都习惯用有条件的方式去看待它,于是这样的情感就变味了,这很可悲。
我们或许难免以成败论英雄,对于并非挚友的他人,也难免用“物化”的方式去评价和认知。
但是我们或许应该放慢脚步,停止物化自己。
因为对人有用这件事是无止境的,一旦你选择用这条标准评价自己所做的一切,将永无感到安宁的一天。
即使你获得了成功,那也是旁人眼里的成功,到底快不快乐,只有你自己知道。
在这个“内卷”和“躺平”都上了热搜的时代,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置身事外似乎不可能。
前段时间看了刘擎教授的访谈,他提出的解决方式是,不拒绝“内卷”的游戏,但和它保持距离。
说到底,选择的自由权在你手中,如果你觉得自己太懒散了,可以“卷一卷”;假如你觉得太过忙碌和紧张,那不妨歇一歇。
毕竟人之为人,不仅因为你有积极进取的企图心和创造力,还因为你有慢下来,对生活敏锐的感知力。
人们往往追逐前者,但想要活得充实和幸福,后者显然更为重要。
英剧《唐顿庄园》中,唐家屯一家人在圣诞夜玩儿猜字游戏,报业大亨卡莱尔很不理解,问,你们为什么玩儿这些无聊的游戏?
老夫人微微一笑,道,生活就是一场无聊的游戏,而我们每个人都难免出乖露丑。
假若人生真是一场游戏,或许放下杂念,享受游戏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说到这儿,我忽然觉得,大概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场“巴尔莫勒尔测试”。
——你,准备好了吗?
从编剧的角度,在一些场景中,出现了巨大的失真,但是也能理解,毕竟把十年装进10集,还要体现故事的连贯性,这是超人的任务。
但是尤其是撒切尔夫人在庄园受到的待遇怎么想都太离谱了。
对话设计上也过于简单,代表是女王在白金汉宫被入侵后个撒切尔说的话,基本等于重复左派和右派价值观,等等抛开这些不谈,看故事和设计也足够有意思了,也普及了英国历史。
从人生的角度看撒切尔夫人是真正的赢家,虽然11年执政被党内逼宫,但是新保守主义今天阴魂不散(左派看来,换句话说这工党真废物),和丈夫一辈子亲密无间,真正留下了自己的遗产。
或许编剧怕变成对卡米拉的控诉,让戴安娜先说自己是“country girl”又讨厌乡村生活。
但是遇见这窝囊废,她又能怎么办呢。
反观女王,家里就没有什么婚姻幸福的人。
一天到晚好像离个婚能导致宗教改革一样。
我看这一家子每一个看重婚姻啊。
更吊诡的是,既然不在意,强迫他们结婚干什么?
好家伙,根本一家子混蛋,空食汉禄,尸位素餐,屁事不干。
还一天到晚国家挂在嘴边,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
更可怕的是未来的英国国王还是个变态,这想想都让人害怕。
好家伙,写着写着我就生气了,这边建议是guillotine杀头+共和制一条龙服务呢。
真的厌倦了对戴安娜铺天盖地的同情和怜悯以及因此对王室的批判。
从客观的角度分析,对于戴安娜和查尔斯的婚姻而言,真的没有谁对谁错。
王室从来都是那个王室,都是那个腐朽、保守、冷漠、自以为是的王室,他们所需要的是“傀儡”,是顾全大局、舍弃小我,甘为人后的人。
而以上种种,其实作为贵族出身的戴安娜不可能不知道,欲戴其冠,必承其重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
戴安娜败就败在她太自我,既要又要。
她既想要享受王室带来的光环,又想在王室之中出尽风头,时时刻刻都要压本就自卑敏感的皇室核心成员的查尔斯一头,这是皇室根本上所不能容忍的。
而对于君主制的存留问题,其实王冠整个剧集一直是以其为线索的。
它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既不优雅也不高贵的王室,但同时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能救英国于水火之中、作为首相僚机的王室,就像第三季中美国总统所说的:白金汉宫和唐宁街之间总是相互打掩护,而美国就没有这种东西。
所以我想,这也大概就是为什么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如此腐朽、“非现代化”、“旧社会的遗毒”还能一直顽强的留存到现在的原因。
同样,对于戴安娜挽救了王室、改变了王室形象的观点我同样也不接受。
首先,必须承认戴安娜给古板陈腐的王室带来了接近平民的活力和色彩。
但很多人认为就是戴安娜改变了王室之前高高在上的姿态,从而顺延到了威廉这一代我认为是不准确的。
因为很明显其实这就是时代影响的结果,作为80后的威廉的行为方式肯定会和经历过二战的女王有所不同,所以在女王身上我们好像还能看到旧社会的遗风,但在威廉哈利身上或许就更加体现出一种“平民路线”。
同样,其实戴安娜和玛格丽特公主是一类人,她们都是那种极富有个人魅力的人,但不同的是,玛格丽特公主看到了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学会了收敛光芒,而戴安娜却没有“屈服”。
但对于王室来说,这种魅力型人格真的好吗?
或许魅力型人格亲民的态度会增加百姓对王室的喜爱,但是王室最重要的任务始终是作为唐宁街的助手,大英帝国的象征,而这就需要王室保持一种一种中立、沉稳、“高高在上”的姿态,因为他不仅只是表面的风光,而且还必须要承担王冠背后的重量。
就像第三季第一集菲利普安慰女王时所说的,或许只有像女王这种看似没有魅力的沉稳型人格才能够真正承担起王室背后的那一份所需的坚韧。
当然,查尔斯身上的缺陷也是不言自明的。
他太懦弱、多愁善感同时又缺乏魅力并且极富大男子主义。
以上种种特点如果在一个像卡米拉一样懂得安慰让步的妻子的陪伴下或许也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查尔斯偏偏遇到了一个光芒万丈且不懂收敛的戴安娜。
当一个自卑型人格遇到了魅力型人格,结果必然是悲剧的。
而查尔斯的懦弱和摇摆不定也确实对戴安娜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我不想给查尔斯和卡米拉的关系做一些人性的、冠冕堂皇的解释。
是的我可以理解你们遭遇了并不完整并不快乐的童年成长和爱情,你们的出身和教育局限了你们的命运,但是无论如何,你们都不该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伤害另一个人的前提下,用这种卑鄙无耻的手段争取到的幸福,也怪不得你们两个永远都抬不上排面。
我非常讨厌卡米拉,倒不是因为我有多喜欢黛安娜,我只是无比厌恶这种在道德和底线的边缘试探人性的女人。
你的人生已经稀巴烂了,你就要拉着别人的人生陪葬,无论你是为了什么,野心还是有趣。
这种人不配做王妃,甚至连一个善良的人都不配做。
除了一个怂蛋和活着,也不知道你费尽心思的从那里赢得了什么。
The struggle Margaret was suffering and the contradiction with herself resonate every time with me. She desired for freedom yet wasn’t willing to give up her privilege,then she turned to materialism,indulging herself into addiction and fantasy.I really thoroughly love the individuality and character she had showcased.Her story shouldn’t be eclipsed by diana’s.
josh把查尔斯再继续演下去的话我一个路好就快要疯了,太渣了
他们和我们,都在自己的命运、角色和桎梏里。大家都以为肯定有选择,也会有以后,甚至有更好。但老天早有安排,而且也从不在乎你是否已经准备好。
咋说呢,本该出彩的撒切尔、风范没演出,老态龙钟的莫名其妙。戴妃那一低头的眼神形似神不似,灵气诠释成心机婊。查尔斯懦弱又渣出天际,戴妃越闪耀、查婊越扎心,长期缺失的认同感只能在如母似姐从不忤逆的卡梅拉身上寻找。这一季真是太不治愈。
最有意思的部分是对撒切尔夫人的刻画,女王虽然与她政见不合,但当她被迫下台后,依然邀请她入宫,表达“女人对女人”的敬意,用君主的绝对权威给予对方表彰。至于戴安娜,小时候只看得到她的美丽和不幸,后者也是为了突出前者而存在的。但现在来看,会觉得她的境遇何尝不是在男权社会中挣扎的女性缩影。
王室的自私理所当然的特权让我厌恶了
比第三季强 虽说有洗白查尔斯的嫌疑 撒切尔根本就不是铁 而是顽固执拗一意孤行享受权利
撒切尔夫人的演员选择不是很成功,没有那个铁娘子范,另外我简直爱死查尔斯丹斯老爷子扮演的蒙巴顿爵爷了。最不喜欢的是黛安娜,感觉就是作,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撒切尔夫人每次说话之前快把那口痰吐出来吧,快把人逼疯了
当一个人成为一个系统
依然保持超高质感。前半有些缓慢,后半渐入佳境,第7、8两集尤其精彩。如果说前几季还有丘吉尔、菲利普等重量级男性,本季已经完全成了女性专场,所有大放光芒的都是女性:撒切尔、玛嘉烈公主、戴安娜王妃、女王。Lady Di当然是本季真正的主角,正因为明知巨大的悲伤将在下一季发生,本季的悲剧序曲才更令人窒息。
黛安娜来了,查尔斯更令人讨厌了。
对撒切尔极不公平的一季......
有人关注撒切尔、有人找寻戴安娜、还有人等待女王回归,我仍偏爱玛格丽特。虽在中年版演员中,M已不是颜值担当,克服了换演员,M是那群人中几乎唯一敏锐,没有丧失人性、沦为机器,说好听点是皇室的机器,加上撒切尔,都是制度的机器罢了。最喜第七集,想不到第四季了,M这个第N顺位继承人还能有自己的一集,也许现实中她也是个不容忽视的人吧。她是伊二世王朝悲剧的第一代,戴安娜是第二代,哈利是第三代,前两人已不能抗争,时代救了哈利吧。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人说奥巴马是喊声大、做事少的总统,热血终被制度吸纳,剧中人又何尝不是。当I成为it,就是无力的开始吧……无论把王室比作齿轮、龙卷风、漩涡...M这个从中心走到外围、甚至边缘的人物,感谢导演没有无视她,并在美丽的外表下拥有迷人的灵魂。To Magaret🍷🚬
第四季今日上映,这套剧集是我此生看过最好的英美正剧,没有之一。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莎士比亚戏剧。
看了四集完全看不下去,堪称最莫名其妙的一季,撒切尔夫人像老年痴呆+整形失败的切尔西中年富婆,唯一值得称赞的是作为观众的我终于不再对这个“家庭”抱有同情,他们的死板迂腐洋洋自得配得上所有难以为继的体面。
听到一丝丝第一季“打鸭子”主题的变奏哈哈
查戴卡成为主角后,这部剧就沦为了王室八卦狗血剧。为了票房,过度美化戴了。送给追星一样捧戴的瓜民们一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给予同情是应该的,但无脑追捧是愚蠢的。
女王丈夫对黛安娜说的话直指王权本质
2021,Camila都转正了,这世界还有什么不可以呢,20220909 RIP
戴安娜,一面为了王室的虚荣浮华自己选择嫁入豪门,一面又承受不了王冠带来的束缚与压力,侧面也说明伊丽莎白二世的坚韧与对王冠忠诚是多么难得。如果这个剧接下来两季都是讲这几个男女掰扯来掰扯去的那点破事我真想弃剧了。
直接跳过了第二第三季直奔世纪婚姻而来...查尔斯:好不容易等了几十年人都忘了,一部剧又把旧账翻出来了(btw Josh O'Connor is way too cute for this role,演员给老王子挽尊不少;戴安娜:我真的只快乐了十分钟。这对驼背夫妇真的集齐了古希腊悲剧的所有元素,一家子都好冷淡,宁愿喂柯基也不愿和儿媳谈话也真是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