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硬伤很多,老太仿佛神通广大,潜入颁奖会场诉冤,然后跟踪偷听吃白食也没被发现。
于和伟的角色造作油腻,夸张得不得了,手眼通天,一个电话就可以跟踪出租车,要追人就能上天入地爬屋顶。
导演还是老毛病,为了多拍几集,就疯狂注水,于和伟去找灯泡哥那段,有必要拍十几二十分钟吗?
还有啥,家宴要搞AA制,首富不敲门,擅闯别人家宴,就很搞笑,不知道还以为首富来踢馆的。
作为楠竹的冯组长应该已经收获不少好评了。
身为(猜测是为数不多的)儿子的粉丝,从儿子的角度来写一写这个父亲的长短优劣。
剧里父子俩的关系基本上是靠一位已逝的女性勉强维系着的,那就从这位女性说起。
这位女性一共出现在三个人的回忆里——冯组长,小锐,张少。
鉴于亲人对已逝之人常有美化心态,我倾向于认为张少的回忆是更接近真实的——一个有点罗罗嗦嗦,但任劳任怨的阿姨,不会抱怨丈夫整日不归,却会抱怨邻居家做母亲的不照顾孩子;做的饭很普通,但好吃,以至于自己多少年以后都还在疯狂寻找那种熟悉的味道。
在童年的小锐的眼里,麻麻温柔,亲切,自己是个十足的小妈宝;麻麻在自己即将成年之时永远离开,让他痛不欲生。
作为全剧楠竹此生唯一挚爱的女性,冯组长对她的回忆是最具质感的——她永远那么年轻,靓丽,在戏台上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而自己,是台下唯一一个被允许的观众。
他对初恋的描述永远那么能打动人心,身形笨拙的大汉,年轻的陪舞小妹都能瞬间被他征服。
而让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点是——父子俩人对这位女性的回忆里,都没有对方的存在。
这个问题按何监狱长解释,就是父亲和儿子是天敌;要是按我来解释,那就是上辈子是冤家,这辈子又爱了同一个女人,所以这结是注定解不开了。
——我承认我是被剧情气到得出此结论的。
* 剧中父子俩第一次见面,父亲尚在卧底,他背对儿子的时候,镜头都没有表现出他一丝一毫的不忍——尽管他下一个动作就是转过身来,利用儿子跟自己的特殊关系逃脱,因为在那种情况下最可能放自己走的就是儿子。
* 明明知道儿子最不喜欢在工作单位暴露身份,身为父亲却在自己还是卧底时就大大咧咧地说出谁是自己的儿子——好像在他的眼里,儿子就是他的所属品,儿子不需要有隐私。
* 恢复巡回检查组组长身份之后,首次面对儿子,尽管尚未履行承诺,却不愿意主动认错。
尽管当时有点生气,但是我仍然对这对父子关系产生了莫大的兴趣。
有人说这爷俩的年龄差有点不合理——但是后来我发现,这似乎反而可以解释很多问题。
剧情年冯组长“快要五十岁”,小锐二十七岁,这样算起来儿子出生的时候,父亲满满也就二十二三岁。
中国大陆规定男性结婚年龄不得小于二十二岁,这样算下来,我们的冯组长定是在二十二岁时就把心中女神娶回了家,走上了让无数男人艳羡的人生顶峰,正是成家立业,准备大展宏图之时(只是尚未接受社会的毒打,此乃后话)。
而我是绝对不敢相信二十岁的太太会在一年后成为一个好麻麻的,所以我一直认为,太太应该差不多是张书记的同龄人。
大部分女性在环境成熟,自己身心也准备好之时都不会拒绝新生命的到来,可男性却未必。
处在事业上升期,太太是他想娶的,儿子却未必是他想要的。
浪漫的二人世界很快被打破,儿子的出生分走了太太大部分的注意力,加之每天油盐酱醋的生活不再浪漫,难免加重夫妻间的摩擦——所以成天不着家与其是在忙工作,不如也未必不是一种对家庭生活的逃避,对爱人“移情别恋”的怨念。
不过,人一旦死去,那在还活着的人的眼里,就是谁也比不过的了,再多不愉快的过往,都会烟消云散。
在我看来,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不是每个父亲天生就是父亲,而且他在儿子出生以后也没有好好学着做一个父亲。
这个角色在剧中表现出来的所有父亲的形象,都只是一个中国传统式的家长——好面子而不想道歉,觉得对子女有控制力,就像一个毕业了但没有实习过的学生,面对儿子对他的各种情感需求,他表现得很木讷,很别扭(后面再慢慢说。
)不过话说回来,我同时也觉得这种人设是在他楠竹光环下唯一显得真实可爱,平易近人之处。
有人问,太太是被坏人报复而死,父子俩都是受害者,小锐为什么要恨父亲?
——看到这个问题,我不禁感叹,我们的楠竹冯组长对观众的共情能力真的很强,以至于可以跟他一样,一根筋地认为儿子对他的怨,就是因为他年轻时办案用力过猛,得罪了罪犯,害死了母亲。
在小锐的回忆里,节日的屋外烟花绽放,桌子对面却一直空空如也。
他的童年大部分时间不但见不到父亲,还遭受了同龄孩子的霸凌。
我觉得作为观众不难想象他从一个身心都十分脆弱的小妈宝,成长为省散打冠军,和让犯人望而生畏的狱警,是经过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他是经历过了亲眼面对母亲惨死,自己却无能为力的心有不甘;他是面对过了自己的成长,不论风再大,雨再急,也一直都接受不到父亲一把扶持的现实。
人经常挂在嘴上最不需要的东西,其实就是心里最想要的,不是吗?
他对父亲的怨恨,不仅仅是因为父亲间接造成了母亲的死,更是因为在他生命中所有那些最需要父亲的时刻——自己遭受霸凌的时候,母亲去世的时候——父亲全部都是缺席的。
而我们的冯组长呢,感觉儿子怨恨他害死母亲,更像是自己的藉口,逃避跟儿子深入交流的藉口。
他也不了解儿子,觉得儿子做饭不可能会好吃,觉得儿子单身家里就会像狗窝,殊不知儿子尽管没有铝盆友,单身宿舍却总是干净舒适。
好像儿子不是儿子,儿子是分走太太的爱的另一个男人;这么多年来他一直活在过去的家庭关系中,可能也是因为过于自责,似乎不觉得更该珍惜眼前人。
所以儿子对他撒的娇,他看不懂。
而当他第一次觉醒,意识到该珍惜眼前人的时候,不是对儿子,而是下属(当然我也自己是十分喜欢那处剧情的,没有抵触,只是想分析一下楠竹的思维方式)。
当他意识到儿子需要自己的时候,其实儿子已经不需要了。
尽管十年之后重遇,他这个父亲的教育方式很特别,很别扭,但是儿子还是在步履蹒跚中,缓慢地成长着。
故事最后,尽管张少曾经替小锐向他索要的那个“要么口头道歉,要么书面检查”最终也没出现——我有点失望,但也在意料之中。
父亲选不了,他这辈子可能也就这样了,但是好在不管过去还是现在,他们之间总还有一位女性在维系着。
那些可以预见的未来中,还是藏着属于每个人的幸福吧。
怎么说也是个主任说话装小可爱干嘛啊,你以为你在演公主呢,跟领导开会你穿便装,秀呢,看着《巡回检察组》是一部最高检察院影视中心出品的反腐剧,贵在真实和展现现实,剧中的绝大部分老戏骨和配角,基本都是淡妆甚至没有化妆,以求能够表现出人民群众最真实的样子。
而韩雪作为女主角,在扮相的观感上,就给人一种出戏的感觉。
观众表示女演员拍戏为了上镜,是可以化淡妆的,但是韩雪她那大腮红和大红唇,以及肉眼可见的厚粉底,完全就是上综艺节目时该化的妆。
这种大浓妆和脸上厚厚的粉底在剧中显得尤其突出,因此很多观众看到韩雪出镜就感到出戏。
韩雪拖后腿的第二个表现,是她整体呈现出来的气场,完全不像是一个监察室主任该有的样子。
韩雪扮演的罗欣然,是监察部门的监察室主任,官职已经不算小了,做到这个位置没有气场,是根本镇不住那些混官场的老狐狸的,所以这个角色必须要有凌厉的气质。
但是反观韩雪,给人的感觉就是太柔弱了,没有雷厉风行,也没有英姿飒爽。
有观众拿出了《人民的名义》中陆亦可这个角色来和她对比,发现韩雪完全比不过。
陆亦可的身份是反贪局局长,演员柯蓝在演这个角色时眼神凌厉逼人,表现得相当强势。
与陆亦可一对比,韩雪扮演的罗欣然真的气场太弱了,想一个刚考上公务员的毕业生。
其有点难受的是韩雪的面无表情,磨皮滤镜配上大红色口红,真是出戏…切换镜头入戏了一放到她就出戏了。。。
难受啊!
你就不适合这个角色
《巡回检察组》虽然在冯森出场上有一点“夸张”,但整体来说,还是比较贴近现实的。
尤其是在父子关系的塑造上,看来编剧还是下了功夫的,尤其是剧中这三对父子,实在就是中国式父子关系的真实写照。
1、张友成和张一苇张友成和张一苇是中国大多数父子的常态。
张友成事业有成,青云直上,但是因为他太在乎工作,也在注重工作,导致他放在家庭上的时间很少。
他几乎没有管过儿子,也很少关心妻子。
所以妻子与儿子相依为命,甚至对儿子“过分宠爱”。
这是丧偶式家庭育儿最常见的现象。
张友成不管家庭,妻子郑双雪对他意见很大,把所有的关注点都放在了儿子身上,儿子自然就被宠出了问题。
郑双雪平时应该对张友成抱怨也很多,所以造成了张一苇对张友成的敌对情绪很大。
这类父子往往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父亲还拥有不小的权力。
父亲拥有权力,在工作上说一不二,拥有很大的话语权,但是这个话语权对儿子偏偏无效,这让他很挫败。
他想向妻子诉说这种挫败,可是妻子对他也是牢骚满腹,跟儿子站在一起对抗他。
造成这个现象,还是因为他自己。
疏忽家庭,最后只能自食其果。
目前我们可以看到,张一苇被人设计了,早晚出事,而出事之后,张友成也逃不了干系。
虽然张友成对张一苇的事总是袖手旁观,但他内心也是极爱自己的儿子的,否则就不会有对着钢笔叹气,也不会对秘书再三强调要盯紧张一苇了。
丧偶式育儿的结局,往往就是张友成与张一苇的结局。
有些责任你根本逃不掉,该你承担的,你早晚得承担。
2、黄雨虹和黄四海古人云:上梁不正下梁歪。
黄雨虹和黄四海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黄雨虹虽然是首富,但是教育儿子上可是并不成功。
黄四海不仅没有成为一个成功的接班人,还杀人坐了牢。
我们看看黄雨虹的行事做法,就知道儿子为什么会出问题了。
黄雨虹公开贿赂张友成,那一车礼物,价值不菲啊,在大庭广众之下如此做,张友成怎么可能会收?
被张友成拒绝后,黄雨虹指使手下去设计张一苇,让张友成屈服。
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们知道了,黄四海本来杀了人,最后却定性为过失杀人。
这中间明显是有问题的,显然黄雨虹用钱买通了某些人。
这是蔑视法律的表现。
更有甚者,他还利用他的关系,让黄四海在监狱里还能与外界联通,甚至踩伤了胡大军母亲的腿。
黄四海承诺,他会让胡大军的母亲得到最好的治疗,还送给他们一栋三层的小楼。
把金钱凌驾于一切之上,这就是黄雨虹对他最深的影响。
父亲对儿子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因为儿子一般会把父亲当成自己的偶像,不管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内心都脱离不了父亲的影响。
后面,黄雨虹与黄四海应该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吧。
3、冯森和郑锐冯森和郑锐看似是矛盾冲突最厉害的一对,但其实他们却是这三对父子中关系最好的一对。
当年,冯森因为工作得罪了一些人,导致妻子被人报复至死。
因为工作关系,冯森没有第一时间赶来,这些都对郑锐产生了很大的创伤。
郑锐因此改了姓,甚至说自己是个孤儿。
于是,父子两个形同水火。
可是,随着郑锐年龄的增大,随着他也参加工作,他跟父亲其实越来越像,尤其是坚持正义这一块。
他内心对父亲充满恨,可其实也充满着对父亲的崇拜。
剧中虽然没有说,但是就冯森与灯泡王的较量可以看出来,他的散打也是很厉害的,而郑锐也是东三省散打冠军,可见父子有多像。
后面,郑锐特意悄悄去给冯森送情报也能看出来,他们父子内心其实是非常亲近的。
相信,随着后面剧情的深入,郑锐与冯森之间的隔阂会渐渐缩小,他们会走向和解,也会携手查出郑锐母亲被害案的真相。
他们之间又是另一种父子关系。
明明想要逃离,可血缘之间又怎么可能轻松逃离呢?
因为有血缘牵引,某些误会解开之后,他们的心会越来越近。
三对父子关系,基本上概括了中国父子的现状。
希望爸爸们从他们这三对父子的身上,能够得到反思和教训。
追了29集电视剧,实在对真相太好奇,昨天连夜看了原著。
当米振东第一次出现在摄像头里的时候,我还是蛮吃惊的。
因为这个演员之前演过于成龙,一个几次让我感动到落泪的角色。
他本人看上去也是蛮有风骨的样子。
这样的演员来演米振东,这应该是一个有故事的罪犯吧?
果然,在第二十五六集的时候,在黄四海的授意下,胡大军这些罗罗们在一次公开听课的时候,几个人从背后对米振东下手,他一直面无表情地压制着自己,越发让人觉得这个男人是个角儿!
看了大半截原著后,前边的两次谜之铺垫有了答案。
第一次,黄四海向米振东挑衅,米振东沉稳地说:我会让你合理地死在这里。
第二次,童小娟去探监,米振东说:我可能出不去了,因为冯森来了。
就目前来说,个人觉得,米振东和冯森才应该是这部剧的主主主角,大家关注韩雪关注其他不合理的的地方有点偏啦!
米振东才值得大家真正关注一下。
米振东,傅明月,宋丽敏和白小莲都是孤儿院的人。
他们在李美娟和白继发的抚养下长大。
沈广军之前是一个保险经纪人,徐大发是一个数次和沈广军联手骗取保险额的人。
在沈广军和徐大发最后一次骗保的过程中,白继发成了车下鬼。
李美娟开的孤儿院是一个没有取得合格证照的单位。
多年前在一次强拆中,因为碰瓷被过失撞死在了一堵墙下。
在后边跟施工队的打官司过程中,孤儿院没有得到胜诉。
为了给自己的养父和养母报仇,米振东就把这里边的参与人及参与人的家人编排到了两个局中。
第一个局发生在十年前,他利用沈广顺和地下停车场奔驰车司机的冲突,将冯森的爱人郑炜丽杀死了。
因为拆迁工作和打官司的过程中,冯森和张有成是官方代言人,黄宇虹则是那个拆迁队的工头。
第二个局,他杀了徐大发,又将沈广军套到了杀人现场,坐实了沈广军杀人的假象。
办完这件事后,米振东又通过入室盗窃将自己暴露在监控里,以顺利把自己送进监狱,求得用轻罪掩盖杀人的重罪。
原著里,整个过程,米振东将所有孤儿院能用的人都用了进去。
他还让李美娟和白继发的女儿白小娟去挑拨当年拆迁队黄羽红的儿子黄四海和一直没在剧里出现过的肖萌之间的关系,并把黄四海通过故意杀人罪送进了监狱 。
看看二监区五监室的人,除了不能出现在监狱里的,剩下的几个人,全是因米振东的策划进去的,沈广军、黄四海,甚至张一苇入狱的源头都能跟最初他的 局扯上关系。
再看看米振东,从始至终,一副沉稳老练不疾不徐的样子,具备了一个资深老板该有的样子。
说到这里,想起有别的评论吐槽张有成的选角,说他的表演很僵硬,完全不像一个多年沉浸在公法检系统里的书记。
嗯,其实我觉得,他这次的表演还是更像《大丈夫》里那个不会跟子女沟通只会掂着大勺炒菜的父亲呀.......
3.5,看了27集,个人认为现在的豆瓣评分有失公平,如果仅看了一集或者没有参照的直接和《人民的名义》比较,那就是“有色眼镜”实锤了。
姑且不论从表演和剧作上来讲,一部铺垫、 结构、人物在今天国产剧中都属上乘的剧与一部至今基本只有“满墙的钱”作为记忆点的电视剧孰高孰低,真正应该与本剧作比的还是那部20年前的《黑洞》。
理由1:都是扫黑反腐主题;2都是在青岛拍摄;3都涉及官商问题。
对比两剧也能直接看到这20年中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创作的进退有据。
最大的不同当然首先是整体语境对创作风向的变化,张友成与聂大海其实是一类人,但《巡》中明显增加了张友成的“正面”戏份,让这个人物的形象不免模糊,这其实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角色的力度。
对反面角色的描写篇幅又是一大变化,《巡》中黄雨虹的表现几乎全无,鲁春阳也只是作为标签符号化的“阴谋家”登场,而《黑》里张峰是一个最复杂也最具魅力的角色,聂明宇的塑造就更不用说了。
最后是主角的选择,近年来无论是《人民的名义》,还是《沉默的真相》都将公检法中的“检”提到了台前,一方面反应了现在的大方向,从剧作而言,也是跳出了传统的警匪剧套路,找到了相对客观中立的第三方叙事角度,从创作来说当然是好的,但它也直接带来了节奏和叙事的相对拖沓,矛盾不够集中的问题,在本剧中的直接表现就是罗欣然这个角色,本剧最大的问题其实是注水,主线故事本身非常精彩,监狱内外的斗法更是“又”创了内地剧的尺度之最,然而这些都无法抵消戏一到了罗欣然出场就开始拉跨进入传统女性就是要写情感,写水词儿和废戏,节奏整体掉下,如果本剧能砍掉十集,三十集左右或更少,无疑会成为一部佳作。
本剧的另一大优点,是于和伟的角色与表演,可惜的是他“卧底”持续的集数还是嫌短,钦差大臣的包袱抖的太早,而后面又没有更强的冲突续上,这也直接令本剧身份揭示后的十集左右陷入疲局,直到米振东线渐渐走上正轨才重新好看。
其实,《黑》和《巡》都无法反应真正的现实情况,它们都只反应了一部分真实,根据语境和创作环境的不同取舍而已,但我们撇开枝蔓,只论剧作本身,《黑洞》依然是个人心中无法替代的国产反腐扫黑现实主义最佳之作。
不评论演戏的演技,只说和事实的逻辑,这里面绝对描述是一个被架空的世界。
随便说几个,强奸在事实不清的情况下,就能 2 次说带走就带走。
犯罪分子在大马路上公开追杀检察官,一路逆行车祸,警察居然完全没有出现,事后没有追究,这种事现实中这是事实的大案要案吧。
熊检的事情一下子就能解释清楚的事,被弄的那么复杂,两个纪检的像傻瓜一样。
冯森被逮捕的这段简直是更不符合逻辑。
一个电话就能叫去的事,要大街上戴手铐,还居然说是 100 接警,一个警司级别的人居然听 110 的。
一个律师居然能开大会谋划怎么弄政法委书记,简直把我看笑了。
满篇的都是大道义,还重复的说,所以我说这片子是不是高级黑,完全有悖于现实到夸张的地步,简直到可笑。
这部剧的节奏、张力、叙事技巧,人物塑造,都比一贯以来的都市、玄幻、言情、偶像电视剧优秀多得多。
如果抛开广告植入和一些涉及法律的硬伤外,显然是一部非常精彩的都市传奇故事。
观众看剧,无非就是看一个吸引人的好故事,欣赏一系列塑造精彩的人物,香港那么多经典警匪片也没人看完然后大煞风景的点评不真实。
但反观这部剧的剧评,倒是出奇的一致——把广告植入、韩雪演技这类全局占比并不大也并不那么影响观影体验的缺陷放到最显眼的地方,接着各种专业人士粉墨登场大谈法律专业性错误。
我从没在那些植入奇多、演技奇烂、煽情扯淡的电视剧上看到这么严苛的标准。
这个分数,这个现象,这么些个剧评,本身就和故事一样有趣。
倒不如查一查,与这部剧同期打擂台的电视剧是哪一部。
由于从不看言情偶像剧,所以我并不知道同期打擂的是什么剧。
我猜,应该又是某些习惯购买水军全网造假的小鲜肉或者某些大女星的剧吧。
不知道现在有没有购买水军抹黑对手的玩法,内部人出来揭秘揭秘?
呵呵。
刚开始看真是觉得没意思,结果真香!
台词很现实,显示生活。
案情发展一环扣一环,越来越有意思。
觉得是坏人的看着看着,好像不那么坏了。
全员演技在线。
本人觉得韩雪还可以,并没有觉得演技尴尬。
于和伟在这里边的角色设定太喜欢了,有公务人员的那种正义凛然之风!
看了19集预告,吊足了胃口。
这里边的悬疑线不比人民的名义差。
除了广告多了一点、其他完美啊。
强烈推荐!!!
原本看了十几集,觉得实在是问题太多,而且基本已经猜到结局了,打了个两星开了个“结案吧”的玩笑就弃了,还捎带手看了于和伟的另一个电视剧《刑警队长》。
后来是朋友说后面看起来很好看,就又拿起来继续看了一下,看完决定两星改三星。
鉴于上一次看这么多集的国产电视剧还是人民的名义。。。
所以就写点儿废话纪念一下吧。
这剧的开头我是很喜欢的,说白了就是很真实,真实到惊呼“真敢拍啊”的地步。
当然法律法规条条款款是否具有真实性不了解,但是无论是服化道还是台词都给人一种很真实的感觉,很容易就能进入剧情。
虽然看过的国产电视剧不多,但是能做到这个份儿上感觉还是下了功夫的。
然而,倒霉就倒霉在广告上了,抛开硬植入广告这种对电视剧作品本身就很不负责任的行为不谈。
在这种追求现实主义的电视剧里加上广告词,破坏的是整个叙事世界的完整性和合理性,辜负的是剧中方方面面为营造一个真实世界所做出的的努力。
所以与其说是单纯的对于植入广告行为的排斥,不如说是在广告阻碍了作品表达力之后的作为观众的正常反应。
再说说别的。
夸一下:看完最后一集之后,脑子里蹦出来的就是两个词,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表现手法还是创作目的,基本上可以说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碰撞。
当然,得出好的效果是碰撞,一些突兀的地方就是反复横跳哈哈。
【具体分析懒得写了,有空再说吧】再批评一下:之前跟朋友开玩笑说但凡我电脑CPU给点儿力我非得给这电视剧重新剪辑一遍。
其实也不单单是节奏拖沓,这个剧的结构就有一些问题。
虽然我看国产电视剧不多,但是脑子里还是有一些美好的记忆的,就比如《重案六组》。
问题不是在案件的数量或者破案的速度,是给观众展示关键信息的节奏。
这剧的特写镜头和慢镜头之多我就不吐槽了,主要是当我以观众的上帝视角看了15集之后还没有等来剧中最聪明的男主的重大突破的时候,我就真的心累了。
不是说男主一定要在这里破案,而是我作为观众需要一个高潮的刺激,需要跟剧中的人物共情。
虽然男主的演技确实很感人,但是剧情的缓慢就导致了虽然我跟上了男主,男主却没有跟上我,既然这样,我还去哪儿找乐趣。
毕竟电视剧跟小说不一样(当然我没有看过这部剧的原著),如果影视在改编小说的时候做到了一比一,一页文字对应一分钟剧情,那肯定是费力不讨好的改编行为。
突然想起小时候我妈吐槽某些电视剧,隔几天没看电视等到有空再看电视的时候发现剧情还能连得上。
放在以前那个家里只有电视的年代,这似乎也不是个坏事儿,但是放到现在这个到处都是屏幕和播放器的年代,问题就更明显了。
再多说一句,就是剧中女性角色的描写,这里真的不得不说,哪怕编剧多看看乡村爱情,学学里面女性角色如何塑造的立体又独立,都不至于写出本剧中的一系列扁平又毫无特色的工具人形象。
两星改三星。
似乎还有个原因,我觉得可能是我作为一个将近十年党龄的年轻党员难以割舍的对党性和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吧。
前五分钟假的不行
韩雪饰演是的一坨屎吗?那个检察官演的就跟一个在职场公司上班的人一样。呕
全刷完。其实这个剧的故事结构复杂度在近十年国产原创剧集里都是排在前列的,而且它探讨的正义比想象中更重要。于和伟和一众配角的表演也很精彩,有些甚至是教科书级别,比如宋春丽。但也正因为它的叙事铺垫太长,使得全片的开篇很跌眼镜,近乎于荒唐。整体还是刑侦剧,缺乏扫黑除恶的影子,没劲。
结尾突如其来的爱情戏码让我有些猝不及防。
不喜欢为了突出主角,拉低其他人办案人员的智商。100多人专案组查不出沈和徐的关系?23起骗保案,保险调查员都看得出,交警一个没查出来?
有功夫内涵他人不如好好写剧本
看了这么多电视剧第一次有辱骂编剧的冲动,啥玩意儿啊,剧情节奏太慢了,磨磨唧唧了快十集了没有一点实质性的进展,太多无用的剧情了!而且好几个人物的设定都没立起来,片面又单薄,只有宋春丽的角色立住了,看在宋老师的份上给4分。其中有几个角色,让我真的怀疑是加戏咖的存在,而且广告也好多,无时无刻不在植入,实在出戏。弃剧了。
都不知道中国观众究竟在挑剔什么?都去跪添英美日韩剧?这剧都这么好看了,就在7.0分徘徊?
阵容其实也非常好,故事也马马虎虎,总体凑合看
就这,人民的名义2???简直是在搞笑
辣鸡,浪费我的生命。
要不是为了广告植入,12集就演完了吧……身怀凛然之气,于和伟演技牛逼
有点悬疑剧的意思
隐匿身份不是属于技术侦查吗?为什么冯森能实施技侦,不符合《刑事诉讼法》150条吧
好看的!虽然硬广多,但是剧情还是可以的
韩雪太尴尬
韩雪太让我出戏了,白瞎这个角色了
一般吧
生硬的广告直接出戏,简直穷疯了,广告巡回组?
文艺作品的茶艺用法,编剧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