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负今日》这部片子,相当于是把北师大的人文精神的起点给讲透了。
大家都知道中国新文学的开端在于五四新文化运动,而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成果便是白话文推广。
在此之前,中国文学一直处于“言文不一”的状态,即人们所说的话和所写的字采用的不是一个体系,当说话用白话,写字用书面文言文的时候,认字识报变成了读书人的特权,百姓接受教育的机会少之又少。
而在推广白话文的过程中,不少人认为白话文是有文无法,没有文法规律可言。
此时黎锦熙在北师大前身、北京高等师范国文系以及女高师开设《国语文学》课程,用大量例证证明白话文有“法”可言,并撰写了《新著国语文法》用以白话文教学,让白话文真正能够通过教育被普及开来。
《无负今日》便从黎锦熙在女高师的课堂上讲解《新著国语文法》,并与钱玄同一起建立数人会开始说起。
到了1925年秋,也就是影片中的这个时间,留法归来的刘半农于北大任教,并邀请钱玄同、林语堂、汪怡、赵元任以及黎锦熙等人共同组建数人会,推广白话文运动。
影片拍摄的正是这个事件。
在北师大的操场上,一边是百姓纷纷涌入大学校园聆听任公演讲,渴求新知识,一边是钱玄同将刘半农所撰写的邀请函递交给黎锦熙。
1958年周恩来总理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中国评价:“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等人制定‘国语罗马字’的功劳是不能不承认的。
”正是有了前辈之功,越来越多的百姓识字读文,接受新知识、接受新教育才成为可能。
在北师大的校园里,一边是老百姓求知若渴,希望接受新思想。
一边是大师为了民众革新,合力推行白话文教育。
这讲的不只是一所大学的故事,更是整个中国的教育图景。
有这样的大师,有这样的民众,谁敢说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没有希望?
《无负今日》以这样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将一所大学的文脉起点勾勒出来,在这里有鲁迅、有黎锦熙、有梁启超、有求知的学生,更有无数渴求新知识新思想的普通百姓。
而在未来的百年里,这种求知求学的精神将一脉传承。
大师们学为人师的风骨更是激励着后来之人。
“先生,您说的希望是什么?
”“是青春,也是恐惧”吾辈自当惜爱年华,无负今日。
短短一小时介绍了北师大的一些历史,鲁迅那几句话,简短中饱含力量!
虽然只是个网络电影,虽然只有短短一小时,但是选角上毫不马虎,都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艺术家!
余华老师的亲身讲课一点都没有演技痕迹,应该就是课堂实录,感觉太舒服了,轻轻松松的语境就把《活着》的背后故事讲述了出来,几十万字背后怎么会那么简单!
最后还Q到了莫言在《活着》上签余华跟自己的名字,这一刻太感动了,什么是活着?
是生死疲劳。
什么是生死疲劳?
是活着!
8月18日,大雨天,看的北京电影节点映场。
作为师大学生,看着学校公众号从大概半年前一次次发布影片拍摄的相关内容,一开始理所应当地觉得这应该是个普通的校庆宣传片,等到刷新闻时看到主创走了北京电影节的红毯,还觉得挺惊讶的,点映链接发布后,特别迫不及待来看。
先说判断:《无负今日》没有刻板地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校史,没有拍成纪录片,而是把重点放在不同年代的不同文人身上,力图呈现百花齐放但殊途同归的书生意气,总体来说,不仅是一部很用心的校庆纪念片,还是一部挺有风骨的文人片。
片子巧妙地用梁启超先生给北京师范大学校友的赠言“无负今日”为题,写意地点明了本片的精神气质。
这也意味着,《无负今日》所有的描绘,聚焦的都是精神气质,呈现的是文人百态。
三个篇章按照时间顺序排布,将在中国教育史甚至整个中国文明史上都有姓名的校友的故事与师大串联,但又不仅仅是这些。
坦白讲,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其实是影片中的学生。
在各个时代,学生们无论是听课时、在演讲前振臂高呼时、在校园漫步时,眼睛都亮闪闪的……我看到学生之中有我的朋友,毫无表演经验的当代普通大学生就在那人群之中,好像我在校园里习焉不察经常会忽视掉她眼睛中光亮,但是镜头语言真的让每一个学生的奕奕神采都焕发光芒。
之后画面转接到当年学生的黑白照片,救命真的好糊啊,但情绪一被带动,我的直觉就明明昭昭地降临,确信前辈们的眼神与今人的目光炯炯别无二致……毕竟当几百个我深知毫无表演经验的学生坐进旧日课堂,他们上课的样子毫无表演痕迹,真的会让人感觉到对知识的渴望,更会笃信国家未来充满希望——过去,先生们看到台下的学生,心中荡起的或许就是这一种触动吧?
就,感觉不管是在校外还是在课堂上,不管细节提示这是什么具体年代,都觉得学生们的眼神好动人啊虽然讲的是历史,但整个片子不沉重,特别像片头那只猫,轻盈又笃定地推动叙事前行。
很多有意思的瞬间,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先生对梁启超手制绿豆粥的执念、老校长王梓坤爱嗑瓜子儿、启功拒绝给达官显贵写字儿、莫言和余华文人不相轻而是深深相知……都在和缓、幽默的叙事节奏中展开,静水流深,却充满力量。
有些图没截到,但印象里,片中所有文化大家都在笑还挺符合这整个学校的精神气质的。
百廿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任时光匆匆流去,有些珍贵的东西沉淀,并历久弥新。
有幸参加电影《无负今日》的首映礼,第一次看到了大荧幕上的莫言和余华。
他们是作为北师大文学院教授的身份出现,谈写作,谈人生,以老师的角色与大家见面。
映后交流时余华调侃莫言泪点低,看到曾经的北师大校长王梓坤的故事就掉眼泪。
突然间有一种传承感扑面而来,大师从来不是石头里蹦出来的孙猴子,不是凭空降临的,《无负今日》呈现出的就是如此代代相传的一百二十年。
一百二十年的北师大,听起来就是无比恢宏雄伟的历史,然而开启电影的却是一只1925年的小小橘猫,懒洋洋地趴在深蓝斑驳的老北京的窗棂上,不经意间闯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的教室,听黎锦熙讲鲁迅的《故乡》—— “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
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 如今我们熟读的名著经典,对于当时刚刚从八股文中解脱出来的中国人来说还是新鲜事物,黎锦熙要给学生讲解其中文法,为的是普及白话文,也是为了让千千万万老百姓接触到知识的润泽。
到了王梓坤校长这里,则展现了他和老师黄少诚深刻的师生情谊。
黄老师在王校长年少时便资助他学习,最终他从小山村走到了北京师范大学的讲堂上,而教师节就是由王校长倡议设立的,每年的9月10日都是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前人的心血,我们从不是独立存在于这世上。
到如今莫言独坐北师大校园里,凝望的仿佛还是百年前躺在女子师范大学窗台上的那只猫,手中把玩的是已故北师大教授、书画大师启功的小铜骆驼镇纸,然后等镜头一转,又见莫言诙谐一笑,说这不过是后人的复制品。
逗乐全场观众。
大师们一个个落在地上,落在我们身边,我瞬间明白了《无负今日》片名的含义,它本是取自百年前时任北师大校董的梁启超给毕业生的手书寄语,貌似波澜不惊的四个字,却蕴含着一代代人奋发图强的振奋精神—— 无负今日。
整部电影正像一篇散文,如鲁迅《故乡》般清新隽永。
像是黎锦熙与鲁迅在教室遇见的那场戏,几句对谈看似简简单单,但紧接着教室里一群长辫子白衣的女学生站起来,无尽鲜妍美好的模样,这画面本身就蕴含无限深义。
要知道那是中国最早接受高等教育的一批知识女性,是前无古人的青春之光!
片中借鲁迅之口提到青春,青春自有无限希望,有时也是令人恐惧的,“因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灭,我身中的迟暮也即凋零了。
”也因着这恐惧,促使大师们撒下无数文明的种子。
一百多年后余华分享《活着》的创作幕后故事,同时告诉讲台下的学生们:我们能抓住的只有现在。
而下一个画面切到曦园,从余华教室里走出来的女生碰到莫言,想要个签名,不好意思地拿出了《活着》:“我只有这本了。
” 但见莫言不紧不慢地翻开扉页,把余华和自己的名字都签了上去。
大师难得展露不拘一格的顽皮一面,不禁怀念起自己与余华的青春岁月。
两位大师的“隔空对话”不仅于此,在电影结束后,莫言上台笑称余华可以做专业演员,仿佛是直接从大银幕上走下来了。
《无负今日》无意铸造丰碑,它更像是一条河,故事还在延续,只要我们着眼于今日,着眼于这一分,这一秒,抓住这最微小的一瞬间,抓住无数的过去和渺远的未来所交织的现在,那么我们也就加入到了这条河里,这条由黎锦熙鲁迅莫言余华们编织的河里,哪怕只是一片小小浪花。
凡是这种讲述先贤、大师故事的影片,总不免面临一个难题,那就是如何让教科书中的人走到现实中来,使观众感觉到亲切。
《无负今日》讲述了梁启超、黎锦熙、鲁迅、王梓坤、启功、莫言、余华等一代代师者的故事,当这些大名鼎鼎的师者走到荧幕前,要怎样做,才能使观众与之产生情感联结?
我认为影片用独具匠心的细节处理,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影片一开始,就是鲁迅路过一间教室,正好碰到黎锦熙在讲《故乡》的文法。
黎锦熙以为他是迟到的学生,让他进来,才发现是鲁迅先生。
这是每所大学里都会出现的画面:教师在台上讲课,门外有同学迟到,犹豫着不敢进来。
而在影片中,这种日常桥段被安置在了鲁迅和黎锦熙身上,便让人产生一种既熟悉又惊喜的感觉。
黎锦熙问鲁迅要不要去看梁任公在师大的演讲,鲁迅先是断然回绝“不去”,后又笑着说“两年前他就答应给我做一碗陈皮绿豆粥,两年了,我连绿豆都没见着”。
短短几句话,便将鲁迅的风趣幽默展现出来。
王梓坤到启功家,启功侄子要给他沏茶,他摆摆手说“我自己带着水呢”。
这又是一个非常微小的细节。
我们都知道,教师是一个经常要说话的职业,王梓坤随身带水杯,显然是他工作中养成的习惯。
影片中类似的生活细节数不胜数。
王梓坤请六君子商讨教师节提案时,从布袋里掏出的一把瓜子;启功先生摆满娃娃的书柜上,贴着“只许看,不许动”的纸条;启功先生在签字时,让身为前辈的钟敬文先来……
正是这些微小又不可或缺的生活细节,组成了这部影片,带来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影片让观众意识到,大师不仅仅只是天际璀璨的繁星,他们也与我们脚踩同一片土地,甚至就在我们身边,以其高尚的人格时刻警醒着我们:知之行之,无负今日。
2022年9月8日,是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20周年;2022年9月10日,是第38个教师节。
如此特殊的时刻中,《无负今日》的播映,的确是一份包含了深长意味的祝福。
正如我们看到的,《无负今日》是一份轻盈、精致又温暖的礼物。
《无负今日》没有按部就班地陈列一百二十年的风云变化,避开了惯常艺术形象类影片的叙述窠臼,而是以三个篇章串联起三个时代、三个故事、三代师者。
《大学》《师说》《青春》的互相勾连与相互诠释,构成了一种巧妙的互文性关系。
细心看来,一个场景内出现的意象,皆是不同篇章中时时内烁的身影。
青春梦想、大学之道与师者情怀,或许是一个同义的故事。
感动人心的故事下,自然是交织了浪漫与现实的情怀。
然而,它并不仅仅是一个用文学讲述的故事。
诗意盎然的艺术氛围之外,它更有坚实的现实素地与厚重的历史积淀。
从鲁迅的《故乡》到余华的《活着》;从大山走出的校长,到走进大山的学生。
巍巍师大,一脉相承的是一种文脉,一种文心,一种情怀。
时空的措置,经由故事镜头的千回百转,方才让历史和现实成为了一首动人的现实诗篇,向过去、也向未来。
尽管我们有无数种想象过去与未来的方法,但仍不能忽视今时此刻的意义。
漫漫长路上的拼搏与奋斗固然可贵,但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难能可贵的是“进取不忘其初”,惟有不忘其初,方能拼搏、方能进取。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无负今日》展示的是“伟大的平凡”与“平凡的伟大”。
如何不忘其初,如何方得始终。
一如鲁迅的《故乡》,它从第一句开始,从最后一句结束。
跨越历史的长河,师者的精神,才是北师大赠予天下人的礼物。
一百二十年过去,北京师范大学走过了两个甲子的历程。
如今,我们正是站在今日,也是第三个甲子的开始。
今时此刻,北师大校园内的猫儿仍在菊圃悠游。
历史正如那只贯穿全篇始终的猫儿一样平易近人、亲切可感,它辗转腾挪在阳光之中、在希望之中、在每个人之中。
影片以“无负今日”为主题,通过不同篇章展现了教师的使命和学生的成长,传递了尊师重教和教育传承的理念,引发观众对教育的思考和反思。
影片中的台词如“穿过斑驳的秋叶,阳光落在身上,今日此时,便叫希望”等,振聋发聩,令人深思。
• 画面与音乐出色:影片的画面和音乐都很出色,给人以视觉和心灵的享受。
北师大的校园景色、老北京的街景等都被细腻地呈现出来,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
• 演员阵容强大:影片邀请了莫言、余华等多位文学大师本色出演,为影片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感染力。
• 教育情怀浓厚:影片通过讲述不同年代的教育故事,展现了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关怀和培育,以及学生在教育中的成长和启发,让人感受到教育的力量。
缺点• 剧情结构略显割裂:有观众认为影片的三个篇章之间存在一定的割裂感,前两段更像是传记剧情片,而最后一段则更像是校园宣传片。
• 部分情节处理不够自然:一些观众觉得影片中某些情节的处理略显生硬,例如部分演讲场景的拍摄手法和演员的表演痕迹较重,让人有出戏的感觉。
今日观影《无负今日》,一部关于北京师范大学的近百年发展史,一个个伟人、学者的故事推动历史前进的故事。
每一个人都处在时代的洪流之下,于个人成长的历程中肩负着时代的、社会的责任与使命,普通的我们被历史裹挟前进。
当今天的我们想着生活的艰辛时,是否想到众生皆苦呢。
不放大个人的挫折,而应把自己放在时代大背景下,看到个人的渺小与生命的精彩。
潮流之上的人一小步,带动历史的一大步。
人,活着应有一些压力与一些挫折,或许对待自然、生命会有点敬畏心,每个人也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这样生命才会丰富精彩,世界也会丰富多彩吧。
电影《无负今日》的片尾,梁启超、黎锦熙、鲁迅、王梓坤、启功、莫言、余华等近现代教师的代表,用手语表达了「无负今日」四字。
他们脸上属于教师的平凡微笑,与片中120年来,「师道」的几代传承,让我久久不能平静……但由人物和故事汇聚的强烈情绪,只是《无负今日》的冰山一角。
这部由莫言、余华担任总监制,梁振华担任总编剧、总制片人、艺术总监,赵小溪、赵小鸥执导,胡雅婷编剧,王劲松、乔振宇、刘芸、高伟光、曹磊、尹昉、孙茜等人主演的作品,以百年来师范教育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节点为主线,既是对教育史的回顾、对所有教师的献礼,更是一部「师道」传承的史诗。
影片即将在9月10日教师节上线,烹小鲜(pengxx01)昨晚看完首映后,第一时间就想从1984年教师节的起源聊起,并以此展开一幅百年教育的华美篇章。
《无负今日》海报教师节为尊师,更为重教1984年,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王梓坤(王劲松饰),给即将毕业的学生们讲完了最后一节课。
但课程内容结束后,他没有下台,而是讲起了自己的一段往事。
四十多年前,他因为家庭条件有限,即将失学。
但就在命运即将「摧毁」他时,恩师黄少诚(高伟光饰)突然出现,并伸出援手,这才让他有了学习的可能,并因此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说到这儿,他拿出一摞信件感慨道,多年以来,他和黄少诚一直有书信往来。
可就在今天,黄先生与世长辞……王校长眼含热泪,情绪也越来越激动,他动情地对台下即将成为教师的学生们说:“老师,是用生命点亮另一个生命的人。
”说罢,他深鞠一躬,用言传身教,完成了一次「师道」的传承。
《无负今日》海报演讲结束,王梓坤一边平复情绪,一边找来钟敬文、启功、陶大镛、朱智贤、黄济、赵擎寰等大师,商议为教师这个职业定一个节日。
王梓坤提出建议后,大师们反倒沉默了。
倒不是他们不想为教师发声,而是中华文化中,谦逊是恒久的美德,尤其是这批真正为中华民族,为教育事业付出终生、不计回报的老人,其实并不想用节日,彪炳自己的贡献。
但王梓坤并非好名之人,他之所以有此提议,是希望教师节不仅为「尊师」,更为「重教」。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只有重视教育,才有更大的发展可能。
这是他去世的恩师,以及几十年从事教育的经验,告诉他的道理。
说到这儿,一直沉默的钟敬文老先生开了口,他对「重教」二字感同身受,希望教师节,能成为中华民族传承教师精神、重视全民教育的「图腾」。
在场众人了解了二人的目的后,也有类似的共鸣,于是当即决定共同联名,提议设立单独的教师节。
次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这一议案,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至此,中国的师道,有了持续传承下去的根基和土壤。
《无负今日》海报通过这段直戳人心的剧情,《无负今日》将教师节从无到有的过程和原因娓娓道来。
而《师说》篇最精妙之处,就在于找到了剧情片的张力,与纪录片还原史实的平衡。
总编剧梁振华以王梓坤幼年险些休学起笔,强调恩师黄少诚对他人生的改变。
映照到王梓坤成为校长后,对尊师重教的深刻理解和传承。
有这样的故事做铺垫,他建议成立教师节,过渡合理,情感也更真挚。
同时,王劲松个人的表演也为这段历史添了彩,尤其是较长的演讲戏中,将人物从一开始的沉寂,到提到恩师的感慨,再到阐述师道的激动,最后向学生们鞠躬的坦然和希望,整个情绪递进精准又到位。
所以,演绎+纪实的创作方法,让《师说》有情感、有温度,更有权威性。
这一内容的创新,也体现在了整部作品中。
是传承,更是发扬其实,《师说》不仅可以独立成篇,还在《无负今日》中起到了故事和形式上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承上,是发生在1925年的《大学》篇。
在那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节点,梁启超、黎锦熙、鲁迅等人,不仅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还承担起了传递中华文明火种的重任。
北师大女校的课堂上,有人向黎锦熙(乔振宇饰)发问:什么才是鲁迅先生(曹磊饰)所说的希望?
黎锦熙和后来走进教室的鲁迅,大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给这位学生答案。
但他们不仅阐述了自己对希望的理解,还让她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自己的生活感悟中出发,参悟出个人对希望独特的含义。
《无负今日》海报同时,在那个时代,希望不只是专属于青年学生的特权,更是所有民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
而知识作为打开民智的关键,也是他们毕生努力敲开的「窗户」。
为了让越来越多人了解历史、了解当下,拥有改变未来的底气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二人致力于推广白话的流行。
黎锦熙建议编纂《国语辞典》,填补了群众阅读白话文学作品遇到难解之词无书可查的空白,鲁迅更是弃医从文,终身投入到国人文化和思想的启蒙事业中。
两位近代师道的奠基者,不仅是几代学生的老师,更是全体中国人的老师,他们为所有同胞灌输的希望,也为1984年《师说》中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无负今日》海报启下,是发生在2022年的《青春》篇。
当下,随着祖国富强、教育普及,教师们一边播撒希望,一边感受时代,继续传承和发扬「师道」精神。
而莫言、余华两位作家,就像近120年「师道」传承在当下的真实写照,接受恩师教诲,获得文化「自觉」后,又扩散出更平凡、普世,却更蓬勃的能量。
他们一同为中华人民的不屈意志摇旗呐喊。
也让中华文明,又闪耀出几颗照亮国人的繁星。
《无负今日》海报所以通过三个篇章,《无负今日》表达地不只是单纯的「传承」,更是以此为桥梁,串联起教育在希望、传承、回溯中循环往复,又不断向前的过程。
配合创作者前半段偏剧情,后半段偏纪录的创新创作方法,刚好组成了一幅贯穿古今的「师道」传承史诗。
同时,以「师道」为线索,何尝不是永不熄灭的民族之魂,最生动的侧写。
爱惜年华,无负今日最后,让我们回到1925年那个风云激荡的下午。
梁启超先生站在讲台上振臂高呼,台下不止有学生,还有不同职业,但都渴求知识和进步的普通民众。
看着芸芸众生们热切的眼睛,他喊出了“知之行之,无负今日”的最强音,不仅在当时获得了百姓们的认同,还为后续的思想萌发,埋下了一颗种子。
因此,以这句为题的《无负今日》,除了介绍百余年波澜壮阔的教育史、献礼人民教师外,还有振奋当下,继续传承先贤精神和智慧的作用。
这份情怀和表达,对得起梁老当年的呐喊。
而这句呐喊,也将继续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在希望、传承、回溯中,迈向更大的辉煌。
一朝一夕,今日即逝;一时一刻,今日须惜。
据了解“无负今日”,源于《梁启超家书》,它表达了梁启超对家人以及对自己行为的恪守。
而这个词,作为该片的片名。
也被引申为——梁任公先生作为一名老师,他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以及在“觉醒年代”时期,在那个民众渴望知识的时期,所做出的、并传承至今的贡献。
正如电影中鲁迅先生的台词,“因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灭,我身中的迟暮也即凋零了”,也如北师大校长王梓坤对自己老师“用生命点燃另一个生命”的怀念,还如余华对“活着”这个词阐述的内核、莫言对“骆驼精神”的诠释。
9月10日是教师节,而这部电影《无负今日》,也是献给天下老师的一份大礼。
《无负今日》片长大约60分钟,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
电影以老师为母体,以大学的求知、师说的感念、青春的展望为主题,从而衍生出三个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故事,展现时光流转变换,唯一不变的就是师者人生。
而该片的风格也令人眼前一亮,清新明亮的风格和视觉构图会让观众如沐春风,而诗意化的台词和充满文学功底的念白,让该片仿佛是一篇曼妙的散文诗。
卷首是民国时期两位老师的交集,乔振宇饰演的黎锦熙在课堂用鲁迅先生的文章给学生们上课,不经意间偶遇鲁迅先生,后者也解答了学生的问题:希望是什么?
鲁迅以透过繁茂树叶的阳光为例,告诉学生们,青春年华的重要性,你们都是未来的希望——“穿过斑驳的秋叶,阳光落在身上,今日此时,便叫希望”。
而在黎锦熙老师的视角下,他来到了梁启超先生的演讲台下,看到了无论是学生还是普通民众,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们,对知识对未来的渴望。
随即在这样令人激动的环境下,他与钱玄同、赵元任等拟定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也就是我们汉语拼音的雏形,这是真实历史事件的诗意化演绎。
卷中来到了八十年代,围绕在王劲松饰演的王梓坤一角的“师说”篇章。
故事其一是王梓坤老师讲给一届毕业生的最后一堂课,他饱含深情的向学生们介绍了自己刚刚离世的老师,是黄老师带他走出了当年的小山村,看到了更广阔的的世界,他也保留着三十多年间老师给他的所有信件。
动情之处,王梓坤表达了对老师的看法:老师是用生命点燃另一个生命人;师者,耕耘在今日,收获就在明天…这是全片最动人的一幕,也是小编最喜欢的一幕,王劲松精湛的演技和极佳的可塑性,当真演什么像什么,更让观众有着全情的代入感。
故事其二则是在王梓坤的号召下,启功、钟敬文、朱智贤、赵擎寰、陶大镛、黄济等几位优秀教师的联合下,对设立单独的教师节的讨论。
其中有的老师认为老师是全国各行各业默默耕耘的一份子,没有必要成立单独的节日,而有的老师则表示,节日不是纪念,而是传承,联系起王梓坤老师的最后一堂课,两段内容完成了呼应,也向观众阐明了教师节的来历,如此情节和情绪设定,可称高招。
卷末则是当下,余华与莫言本色出演自己,他们给学生们上课解惑,传授自己的人生经验。
余华老师生动地给学生(观众)讲述了自己当年写作时的心得,包括随着年龄的增长,视角的转变、人生态度的转变,让笔下的人物有了生命,反而会影响自己的人生观。
并且余华以《活着》这本书作为示例,讲述了“活着”二字,是汉语里非常有力量的词汇,代表了中国人和命运的关系。
而这两个字里,能读出“忍耐”的内核,这是写作给他带来的启迪。
而莫言老师与一名学生偶遇,他向学生解释了手中那枚铜骆驼的来历——是启功老师的镇纸,传到他这里来,象征了学者的治学精神是一脉相承。
故事到这里,三代老师的故事,组成了师道传承的一曲激荡人心的长歌,而校园里那只慵懒的小猫,三个故事里都有它的身影。
如同电影《末代皇帝》里那只蝈蝈一样,这是电影意象化手法的表达,不同时代,皆有殊途同归的共鸣。
何惧流年匆逝,但求无负今日。
向天下老师们,致敬!
拍的不行
六十分钟宣传片,只剩空洞口号。
更多是北师大的校庆宣传片,而不是“电影”
改木偶戏吧,要演员没用,反正演的不是人
怀念母校啊!
专写烂片的编辑高的PPT电影
好看 推荐!巍巍师大!
北师大发展史 最后的《师说》真的蛮震撼也蛮触动心灵的 无负今日 适用于各处
很直白浅显的北师大宣传片
何惧流年匆匆,但求无负今日。
虽然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宣教片,但喜欢这个调调。莫言和余华的本色“出演”,更是出彩!梁任公的那篇《无负今日》,值得一读。
不知所谓啊?俩人自吹自擂啊😂这也不能叫电影吧
学为人师,行为师范。
中国电影真是拍没了路
校庆电影至今只有两种走向,一是学校成为背景,讲述人的故事。或是人成为背景,讲述学校的故事。《无问西东》是第一种,《无负今日》是二者的混杂。前两个篇章演的有多么卖力,最后一个篇章就有多么可笑…前辈的意志在前两个故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一个故事急转直下卖弄两位文坛红人的名气。余华离不开《活着》,莫言离不开山东故事,北师大也离不开余华和莫言,不然为何要两位压份量成为总监制。这是否也体现着北师大百年来价值取向的转变,从为国为民,到为校为名。其实这个片子只值两星,第一个故事一星 第二个故事一星,剩下一星送给学校,算是一句迟到的一句生日快乐。
宣传片里的巡洋舰,校庆类电影的小木船。PS,马书良扮演的启功先生一出现,我就感觉他手里那张纸画满了麻将牌,然后对面有宋丹丹的画外音:胡一统,你给我站住!
这样拍其实反而会加深对师大对中文系的刻板印象,整体感觉像刚入学且加入话剧团的中文系新生习作,但凡受过影视专业训练或者毕业几年有点社会阅历,都不太可能拍出这样的东西。稚嫩不等于浅薄,缅怀也不止于复述,既看不到思考,也没有温度,余华那段还算有点放松,莫言都很拘谨,大部分时候是靠表演痕迹很浓的吟哦和一些耳熟能详的段子串起来。
余华莫言你们收了多少钱!!!!浪费了人生中的三十分钟……但还是祝老师们教师节快乐!
在讲啥?
清华有《无问西东》、北大有《觉醒年代》、北师大有《无负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