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之后的想法确实如题,如几星期前看过的opera一样当所有的人都认为谎言是事实的时候,谎言也就变成了事实,它就是事实.这就是人言可畏的可怕性存在于想象中的完美女人居然俘虏了整个世界的舆论,人们追随以至于到达荒谬的地步,完全的ridiculous记得最让人忍俊不禁的moment就是当有人在party上大喊simone的名字的时候,人们相互拥挤,所扑住的只不过只是一个虚幻的想象.真的是对人类无比的嘲弄.
制作团队: 导演 / 编剧: 安德鲁·尼科尔主演: 阿尔·帕西诺 / 薇诺娜·瑞德 / 瑞秋·罗伯茨 / 凯瑟琳·基纳 / 埃文·蕾切尔·伍德类型: 剧情 / 喜剧 / 科幻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上映日期: 2002-08-23(美国)片长: 117 分钟摄影:爱德华·拉赫曼, 主要从事美国独立电影活动。
拍摄的《 卡罗尔》、《 远离天堂》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提名。
配乐:卡特·伯韦尔, 有15部电影与科恩兄弟合作配乐,参与的电影《卡罗尔》的配乐为其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的提名。
上映及发行 上映日期:2002年8月23日发行商:新线影业预算1000万美元,票房19,576,023美元 观影疑问:2000时代对于虚拟角色的讨论围绕什么主题?
与现代作品《银翼杀手2049》关于是否为人的主题是否相似?
文/阑夕 http://blog.sina.com.cn/foxshuo作为补全阿尔·帕西诺主演电影的一部分,尽管口碑和票房都十分平凡的《虚拟偶像》并没有多少亮点,但如果算上是阿尔·帕西诺的影迷,这部电影还是让我看得津津有味。
这部电影的首映于2002年,全年乃至之后都没有获得任何知名的奖项,2002年阿尔·帕西诺已经62岁了,他是那种越老越具迷人的男人,好莱坞百年以来仅仅寥寥数人具备这般非凡的魅力,可是面对糟糕透了的电影剧本,阿尔·帕西诺没能以一己之力将这部片子打造为经典。
在整部电影中,阿尔·帕西诺所饰演的过气导演充满着仓皇和焦躁,非常优秀的呈现出了维克多·特兰斯基在是否延续欺骗行为的矛盾心态下所承受住的压力,所有的人物感受,都通过阿尔·帕西诺那双地球上最为传神的眼睛传递给了观众,从电影刚开始,阿尔·帕西诺颤抖着双手分辨着五彩斑斓的糖果,我就已经明白,这部电影将如同《魔鬼代言人》一样,由阿尔·帕西诺的大段独白、肢体动作以及收放自如的情绪来全程支配,而对付这类角色的扮演,阿尔·帕西诺也是手到擒来,本色释放自己那早已炉火纯青的演技便可以让影片导演交口称赞了。
所以,通常情况下最可怜的人便是和阿尔·帕西诺演对角戏的人了。
《闻香识女人》就不用多说了,阿尔·帕西诺凭借这部戏登上了奥斯卡影帝,而在影片中戏量并不逊于阿尔·帕西诺的克里斯·奥唐纳则是完全被阿尔·帕西诺的锋芒所掩盖,这部成就颇高的电影并未带给克里斯·奥唐纳任何荣誉或资本,他在后来的从影之路也一直黯淡无光。
到了《盗火线》,人们才终于看到了有能够与阿尔·帕西诺飙戏的人,这个人在中国以及全世界上也都一直被拿来和阿尔·帕西诺相比谁的电影成就更为伟大,他的名字叫罗伯特·德尼罗,而《盗火线》这部本无多少深度的警匪片也因为这两位大角的对手戏而成为了影史中不可超越的一个图腾。
再往后,《魔鬼代言人》中,小有名气的基努·里维斯(那时尚未开拍奠定日后基努·里维斯分量的《黑客帝国》)成为了男主角,但阿尔·帕西诺仅仅凭借影片后半部十几分钟的一场独白就击溃了基努·里维斯全戏的努力,最后人们只记得在空旷而华丽的顶层大厅中,矍铄而邪魅的撒旦手舞足蹈侃侃而谈,那个本为影片主角、意图体现人性挣扎的律师早已被遗忘。
《虚拟偶像》亦是如此,女主角西蒙妮的饰演者瑞秋罗勃兹成为了一个十足的花瓶,不仅仅是因为阿尔·帕西诺的光芒太盛,也因为剧情将她限制得太死。
这部电影的编剧水平让我十分失望,这部电影的Idea非常高明,如果能够深入挖掘——比如突现虚拟人物的真实情感、与维克多·特兰斯基产生一些互动、甚至可以深入到人工智能的存在合理性和合法性,都可以使这部片子具备更厚重的质感,但编剧看起来只是想拍一部既带点科幻又包含着喜剧的剧情类电影,这也是全片最大的失败之处,同时也间接的助推女主角成为了最花瓶的花瓶:一张表情僵硬的面孔,少得可怜的发挥空间,甚至没有一个影片角色基本具备的情感,因为她至始至终都是以“虚拟偶像”而存在,不论是在影片内容中还是面对作为观众的我们,当维克多·特兰斯基最后用计算机病毒将西蒙妮毁灭掉时,在那张支离破碎的面孔上依然看不出任何悲伤或是其他的什么表情,我只能无奈的叹气,见鬼了,你难不成是在向EVA致敬?
瑞秋罗勃兹的从影道路就此片一个高峰,《虚拟偶像》之后,她便迅速的消隐不见,一如和这部电影开拍之前一样,当然也有可能是无奈之举,瑞秋罗勃兹并不是专业演员,她演出本片之前在平面模特圈倒也混得不错,估计导演是将这个没有演技的美女来扮演一个不需要演技的花瓶,然后就原封不动的还给她最适应的时尚广告圈了。
倒是在本片中饰演阿尔·帕西诺女儿的伊雯·雷切尔·伍德在不多的出场机会中展露出了自己的天分,这也是这部电影中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伊雯·雷切尔·伍德在出演本片时才十五岁不到,却显示出了惊人的自然和从容,没有丝毫的做作和怯场,在看过电影后我去查询了一下,果不其然,她出身于一个演艺世家,父母亲人多是影视从业者,也难怪她拥有如此惊艳的演员功底。
她后来凭借在《芳龄十三》中的青春叛逆而真正走红,并且也有在《CSI》、《白宫风云》等美剧中有过露脸,更是有推出歌曲专辑,不过这已是后话。
总的来说,如果是喜爱阿尔·帕西诺,那么《虚拟偶像》还是值得一看的,阿尔·帕西诺是个天才,但他接电影时不挑剧本这个习惯也是让人比较头疼的。
从前一直相信只要作好预先的计划,控制好过程,加之在能力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实施,一切结局都有可能完美起来。
个中完美,体现在开始,体现在过程,体现在,人。
哦,孩子,好象,完美是不存在的。
就像,物理学上,我们可以避免错误,却无法避免误差一样。
无限接近结果,却永远不可能达到。
而,我仍知道,这个世界有很多规律可循。
就像,自然界的花瓣数目是按照斐波那契数列那样排列,并且据说经济学上的博弈论也跟这东东有关。
由此看来,我们在宏观上有完美的可能,却被困于微观的沙砾。
那在无限接近这个状态上,我们是否正好有一个点,恰好是一个临界点,这个点叫,完美呢?
因为,如果完美实在无法用精确的语言描述出来,至少对我而言,真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今晚无聊跑到上海热线II看了《西蒙妮》,被导演德鲁•尼科略有小夸张的戏噱幽了一小默。
挺有意思,值得推荐一下。
大体是讲一制片人被自己辛苦培养的演员给抄了,然后利用了一个程序设计师的创造出的程序制造了一个完美虚拟的女演员,几乎所有人为这个完美的形象着迷,于是乎拍戏,电视访谈,开演唱会,制片人在自己编织的完美中不断堆砌,从一个完美到另一个完美。
最后制片人无法承受完美的压力,删除掉了这个程序,给自己惹了一些麻烦,但当然,这只是一部有点黑色幽默的影片而已,结局自然无疾而终,皆大欢喜。
两个角色我喜欢。
剧中那名制片人和那名程序设计师,尽管片中程序设计师只是一个没几个镜头的配角。
而这两人,有着共同的特点,投入、偏执、敏感、神经质。
偏偏就是我很欣赏的性格。
女主角,西蒙妮,SIMONE,分开来看,SIM和ONE,呵呵,虚拟人,真是一个古怪的名字。
看来,我也可以考虑下明天是否也把MSN名字改成SIMALIDA玩一玩。
不过,如果完美只存在于虚拟世界中,那可真是一件让人感到悲伤的事。
不过,如果完美只存在于虚拟世界中,那我也会感到庆幸,毕竟所从事的工作正是要在0和1的世界中。
键盘上敲着敲着,我到想起从前自己的一个陋习起来。
读中学的时候,每次用新的作业本写字,如果我觉得在作业本第一页写的字不好看,我会扯掉,重写,还是不好看,继续扯,重写。
所以我的作业本总是很薄,于是那些被我认为承载着写得不好的字的纸张,就这样被我白白糟蹋掉……看来,还是在电脑里打字看起来舒服些。
宋体的9pt的字体,方方正正,倒看出有点无可挑剔的影子出来。
不知道是不是完美,但对心里来说,这口气,总算是顺了。
看到一半的时候很为维克多担心,觉得他无法收场。
在这部影片中我看到了导演的讽刺。
我记得影片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她已经杀死了你,现在正在杀死我。
”这句话让我记忆犹新。
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沉溺在自己的谎言中被自己杀死。
(或许导演从头到尾都在讽刺电影制作当中的电脑特技。
)维克多曾因谎言得到他想拥有的荣耀,可是他忽略了那些荣誉和喜爱仅仅属于那个不存在的西蒙妮,从头到尾与他无关;维克多也曾被自己的谎言欺骗,他欺骗了世人也欺骗了自己,无法自拔。
也许你和维克多一样的勇敢,为了不属于我们的美好;也许你和世人一样习惯于追求遥远而美丽的梦,安逸于自己的幻觉。
维克多的女儿说:“我们只是不愿意承认被欺骗。
”谎言通常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虽然这部影片是圆满的结局,可是在我看来,这种完美,其实是另一种不完美。
因为《闻香识女人》去看《教父》,因为《教父》搜索Al Pacino的其他作品,刚巧看到这一部。
这部打分不高,可能很多人认为Pacino不适合演喜剧,不过个人看来《simone》实在是Pacino另一部成功之作,他有忧郁气质不代表他不适合演喜剧,有些喜剧为了搞笑,有些喜剧为了讽刺,而《simone》更多的是一个大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游戏人间的故事。
影片还没有看完,已经忍不住一边看一边写评论,总觉得Al Pacino演绎角色有独特的孩子气,这部片把他的天真气质发挥得淋漓尽致,台词、剧情、演员,统统都好玩得不得了。
看一些深刻的评论,关于现实和虚拟的探讨,顿时把影片的立意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无可否认,电影的确是有其哲学意味,当舞台上灯光闪耀,Al Pacino略带得意地说“我知道骗十万人比骗一个人容易”,依稀有教父的身影。
Simone是不存在的,但鲁迅先生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所以Simone又是存在的,在全世界的影迷心里,她是女神的化身,美艳不可方物。
虚拟偶像的成功绝不仅仅是因为数码科技的先进,可以说这是对当今世界人类盲目崇拜的一个绝佳讽刺,越神秘的事物越容易蛊惑人心。
艺人,性情莫测行踪不定才好;商品,价格高昂产地未知才妙;新闻,谣言四起真假难辨才信。
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把皇帝的新装供奉在香火飘渺的神砻上当做圣物,谎话说过多遍就成了真相。
抛开这些高高在上的理论,Pacino真的很可爱,和Simone一样的动作和语气,大大的眼睛扑闪扑闪的,有种小孩子玩角色扮演的专注;为了安排Simone出场,慌乱布置现场的手足无措像极了打翻牛奶怕妈妈责骂的皮小孩,一面掩盖一面流露出骗局成功的得意笑容;至于后来伪造Simone唇印涂满口红的一幕,根本就是每个小孩想要提前长大的必经之路,被撞破还带着一丝尴尬的侥幸,何止会心一笑,每一遍看都大笑不止。
不过到了后半段,整部影片风格大变,有一种换了编剧的突兀,甚至当小女孩说出“虚拟人物不是你的错,只要不撒谎就好”,顿感前所未有的矛盾,不知道创作人员到底想表达什么,还是临近终结,为圆故事而心力交瘁,以至于把好端端的开篇毁在硬凑的结局上。
如果只看前段,这是一部五星的电影,以男主角的纠结为止,留下一个任人猜测的谜团;加上后段,那个貌似圆满的片尾,层次大跌。
所以,还是扯回Al Pacino的口红,颜色真适合他,粉红色的老男人,沧桑与童稚并存,魅力无限。
为什么大众那么沉迷西蒙妮,而且不管怎么自损形象粉丝都一如既往地支持,感叹饭圈文化真的是不分国界文化,只是这些神秘感都来源它的虚拟化,如果它是个真人,我想她身上应该会有许多的料可以爆,毕竟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成长过程总归是带有一些不光彩的地方,为了打破这种神秘感,大家煞费苦心的想要找到有关西蒙妮的一切,从开始的不合理化,不相信,到最后大家自己逆向合理化了,变得坚信不疑。
电影到底想表达什么,是对演艺行业的抨击还是对虚拟偶像启蒙的斟酌,亦或者对真相辩证的妥协.....哪怕是最后母女两人知道阿尔帕西诺饰演的导演所言非虚,但结局却并不是把真实公之于众,反而选择杀毒重启更新出下一代角色,究竟是观众太傻还是骗术太高,我想了一下,人们只是希望有一个“幻想”陪伴,最好它还是神秘的,不可接近的,阿尔帕西诺利用这个在事业上开始翻身,但随着时间的变化,导向开始变得不可控制,说谎、掩饰,到妥协,监狱的认罪一幕不免让人唏嘘,可它偏偏是个喜剧,没能戳到我心中的立意那部分。
最后坐在沙发上,茫然的说着一些台词,好把这个谎撒的再圆一些,虽然他回归了家庭,但却并不是以他心想的样子。
喜剧总是有个较为圆满的结果,至于过程,谁会在意呢,你给ta们想要的就好,刺痛ta们显得多不明智。
影片讲述了一位好莱坞小导演为了被欣赏而刷存在感的故事。
维克多是好莱坞众多导演中不为人欣赏的小导演,事业上的不被认可及破裂的婚姻一次又一次的打击着他,对艺术的热爱及对美的执着却又不断唤醒那颗偏执的内心。
恰巧这个时候遇到了天才设计师,设计师利用0和1编码出了完美无缺的美女西蒙尼。
维克多通过利用虚拟的西蒙尼打破了现实的框框架架,从而拍出了理想中的电影,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工作中的同事、各种媒体、以及不看好自己的妻子都对他刮目相看。
但随之而来的是公众对虚拟西蒙尼的呼唤,观众多么想见一见电影中的西蒙尼。
维克多制造了一个虚假的人物就必须用谎言去弥补谎言,他不敢想象当观众知道被欺骗后会是怎样的结果。
他创造了西蒙尼但同时西蒙尼更像是创造了维克多。
水满则溢,当过多的赞美欣赏涌向维克多时却在赞美中痛苦不堪。
维克多要的只是别人的认可而不是精神上迷失自我。
他只好痛下决心毁掉那个不存在的西蒙尼,毁掉亲手制作的假象。
结果却为自己带来了杀人的罪名…………我想本片很好的反映了当下电影人的几点困惑。
(1)是该坚持艺术审美听从灵魂的呐喊,拍出真正的高质量电影即使不为大部分观众认可,还是追逐名利拍出能够卖的高票房的商业片。
(2)在科技手段如此发达的时代,是坚持用华丽的特效或者当今的虚拟现实技术来堆积电影,还是坚持原生态用演员的演技来构架。
如果真的有一天电影中的虚拟变成了现实,估计我们大部分的小鲜肉就要失业了。
(3)当我们千方百计的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时,是被认可的结果更重要还是坚持当初的本心更重要。
最后,还是得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无论身处多艰,陪你的永远是亲人。
一部将人性阐述到淋漓尽致的科幻电影,我无法形容自己看完后有多震撼。
人性中有许多对立矛盾的方面都被我们忽视了,于是只把一些我们并不喜欢的心情展示给了生活。
我们渴望成功渴望名誉,甚至愿意为了目的变得自私可怕不惜一切代价。
当所谓的“成功”真的来临的时候,才发现生活并不是自己所期盼的样子。
如果你想要的地位,名誉,金钱,是以牺牲亲人朋友甚至丢失原本的自己换来的,那么你还想要吗?
Victor Taransky是一个幸运的人,他有机会将这所有的过程亲身经历一遍,然后才发现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甚至可以做出选择。
电影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尤其是当从大海里捞出原本应该装满光碟却已经无故变空的箱子时,那种绝望和后悔的心情让我一直眉头紧锁。
但结局还是让人欣慰的,只是人生不同于电影,一旦选择,便不能反悔。
好好地爱生活,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恩赐。
在维克多按下删除键的瞬间,西蒙妮的虚拟躯壳化作数据星尘,这场数字造神运动的溃败,恰似老子笔下“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的宇宙循环。
《西蒙妮》不仅是娱乐工业的黑色寓言,更是一场横跨传播学、技术哲学与东方智慧的思辨盛宴。
当虚拟偶像的像素羽翼遮蔽真实星空,我们急需在“冷热媒介”与“吾丧我”之间,寻找抵抗技术异化的精神锚点。
一、媒介炼金术:从“景观社会”到“算法道场” 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在数字时代演化出更诡谲的形态——西蒙妮的诞生标志着娱乐工业从景观制造跃迁至“算法通灵”。
这位由代码拼贴的虚拟偶像,实则是德赛图笔下“日常生活实践”的终极异化:观众对西蒙妮的狂热追捧,本质是数字劳工在流媒体平台的无偿情感劳动。
而维克多扮演的“媒介萨满”,通过CGI技术完成了一场后现代招魂仪式,将观众集体催眠进由0和1构筑的赛博太虚。
这种技术巫术与庄子“有机事者必有机心”的警告形成共振。
当算法能够精准计算人类的情感共振频率,当神经渲染引擎可以模拟比真实更动人的微表情,老子的“五色令人目盲”便从道德箴言升维为技术批判的预言。
西蒙妮的完美微笑越是无懈可击,越暴露出数字时代“真宰”失位的认知危机——我们在算法道场中供奉的,不过是自己欲望的数字化身。
二、虚实辩证法:庄周梦蝶的赛博变奏电影中记者对西蒙妮真实性的追问,恰似惠施“子非鱼”之辩的当代重演。
当观众明知西蒙妮是虚拟存在却依然为之癫狂时,“洞穴寓言”获得了数字版本:人们不再关心洞外的阳光,反而为墙上的像素幻影发明出新的崇拜仪式。
这种认知困境在“梦蝶”的哲学框架中显露出更深刻的荒谬——当VR技术可以制造触觉反馈,当脑机接口能直接刺激快感中枢,我们何以区分“庄周梦蝶”与“蝶梦庄周”?
彼得斯的《奇云》中“基础设施即存在方式”的论断在此得到印证。
西蒙妮的存在完全依附于数字基础设施:她的“生命”是云计算的结果,她的“死亡”是服务器断电的隐喻。
这种彻底的媒介依赖性,让海德格尔“技术的本质绝非技术性的”警告变得振聋发聩。
当维克多试图用断电终结西蒙妮时,他触碰到的不仅是电源开关,更是整个数字时代的存在论根基。
三、技术“反者道”:老庄哲学的解码密钥电影结尾的失控局面暗合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则。
维克多创造西蒙妮本是技术理性的胜利,最终却导致自身被媒介反噬,这种“造物者沦为造物”的悖论,正是庄子“物物而不物于物”思想的技术演绎。
当AI绘画程序能自动生成西蒙妮的衍生形象,当深度学习模型让虚拟偶像“自主进化”,《齐物论》中“咸其自取”的哲学命题被注入赛博基因——技术创造的“成心”正在取代人类的“真君”。
这种异化过程在基特勒的媒介物质主义理论中能找到呼应:数字基础设施不仅传递信息,更在重塑主体的认知结构。
西蒙妮的粉丝群体呈现出的集体癔症,印证了尹锡湖“媒介即环境”的论断——当人类长期浸泡在算法环境中,真实世界的“拙”反而成为需要修复的系统错误。
而庄子“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境界,或许能为数字成瘾者提供一剂解药:只有主动切断媒介脐带,才能重获“见素抱朴”的认知自由。
四、归真之路:在“无用之用”中寻找出口当西蒙妮的电子幽灵活跃在元宇宙的每个角落,老子“大巧若拙”的智慧显露出新的启示。
那些被美颜滤镜抛弃的皱纹,被AI作曲淘汰的跑调哼唱,被虚拟偶像碾压的平凡面容,或许才是抵御技术完美主义的精神堡垒。
正如阿多诺批判文化工业时强调的“非同一性”抵抗,庄子笔下“无用之大树”的生存策略,在数字时代转化为对技术标准化的沉默抗争。
电影中那个坚持调查真相的女记者,恰似数字化浪潮中的“真人”。
她不被算法幻象迷惑,执着追寻“象罔得珠”的认知境界——这暗合维利里奥“知觉后勤学”的警示:在光速传播的时代,唯有保持“目击道存”的直觉判断力,才能避免沦为媒介系统的附庸。
当维克多最终凝视着空荡的舞台,那个未被代码污染的沉默瞬间,或许正是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在技术狂欢的废墟上,真实正在以负片的形式显影。
Re:从“不知”出发寻找真实这场发生在千禧年初的媒介预言,在ChatGPT改写人类语言、Stable Diffusion重塑视觉经验的今天,愈发显现出哲学层面的紧迫性。
《西蒙妮》如同一面数字照妖镜,既映照出技术理性的狂飙突进,也反射着道家智慧的不朽光芒。
当虚拟偶像的歌声响彻元宇宙的每个角落,我们或许该重听庄子那句穿越时空的诘问:“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
”——在算法编织的认知迷宫中,承认“不知”,可能才是通向真实的第一道门。
阿尔•帕西诺老戏骨各种有!葬礼那段很讽刺我喜欢~
阿尔·帕西诺也玩口红控
前半部分让人看得想睡。。不过这个大叔演癫狂起来还真是有趣。。
万恶的计算机时代。
剧情逻辑再次硬伤,虚无缥缈漏洞百出的年代背景也解释不了匪夷所思的冲突,缩水版Gattaca,导演没能超越前作,2002年的片子拍得跟八、九十年代的感觉似的
很久以前看的,印象中电影略显单薄,不过还是很有想法地挖。吾爱帕西诺爷爷~=V=
纵然有年代和技术的限制,我还是无法想象电影里如何在不可能证实有人死亡的情况下,起诉主角杀了她。
体裁不错,怎么看怎么不靠铺
为什么最后都不承认是电脑代码呢
帕西诺不是电脑白痴嘛,后来怎么那么容易驾驭那个程序啊;还有最后恢复西蒙尼也太容易了吧。。。剧情有点意思,但是没有拍的很出彩~ 3
不能说喜剧就代表着不好吧,总之要告诉人们善始善终
Don't sit too close to the screen. ……我现在就关电脑。
太平庸了。当做科幻片,想象力乏善可陈,剧情毫无惊喜。当做情感片,感受不到角色的成长和改变,也无法对任何一个人物产生共情,只剩阿尔帕西诺一个人对着空气为无米之炊。当做讽刺片,讽刺又很肤浅,既没有人性的扭曲也没有道德的沦丧,整部电影甚至连一个坏人都没有。平庸到无聊,非常不推荐。
好久之前看的电影了
将男主角的身份设计成导演以外,还将其妻子、工作伙伴制片人合为一个人,有了这样的前提才能在讽刺娱乐界的各种黑料同时,还进行家庭向观念和自我认知观念的探讨。不过结局真的很仓促,基本上已经想要牺牲掉仅存的逻辑而凸显家庭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了。另外演绎这个虚拟偶像的演员其实把电脑创建人物的僵硬神态演得特别好啊!(结尾居然还有一个小彩蛋~)
当世界电影真正进入数字时代,好莱坞鬼才编剧安德鲁·尼科尔通过本片表达了他对数字虚拟成像技术和媒介转型时期,电影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思考。当承载影像的媒介发生了变化之后,电影是否还需要真人参与,电影的本性是否还是物质现实的复原?纪实美学理论在数字时代是否已经失去了它的存在价值?
不得不承认,rachel roberts扮演的simone确实很漂亮……很讽刺的感觉,好像《楚门的世界》一样!
最后居然和西蒙尼结婚了?感觉有点把缪斯请下神坛玷污掉的感觉,而且请问他太太是个什么想法……
这是--《九》的另外一个发展情节么
现在已经有虚拟偶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