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以18世纪西班牙宫廷画家弗朗西斯科·戈雅的事迹为主线,讲诉了他在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十几年的时间里,营救一位被宗教法庭迫害入狱的少女的故事。
从个体角度看,那是一段悲痛的历史。
当镜头拉回至群体视角,电影选择用一种喜剧的手法来展示,即用戏谑消解沉重,用荒诞替换动荡。
虔诚的信仰变成了迫害的工具,本应主持正义的权贵,却只会身着华丽的服饰,卖弄着虚伪蹩脚的艺术。
各方势力风起云涌,审判者与被审判者的位置也变幻莫测。
那处于这历史的的普通人,也只能和电影中蒙冤的伊内斯一样,以疯癫小丑的形象出现了。
电影中的喜剧元素确实不少,但是看完全片,我相信没有人会认为这是一部喜剧片。
过程中你觉得有多可笑,在片尾你就会觉得有多可悲,电影用一种反讽自嘲的方式来提醒文明的自省,不得不说在众多的历史题材电影中,反倒显得独树一帜了。
非常值得回味的是,电影中那些精美又细致的权贵肖像画,可能会被付之一炬,而用粗粝线条记录苦难的蚀刻版画,却流传了了下来。
这种巧妙的设置在展示绘画艺术的同时,更有一丝隐藏的人文关怀。
本以为是一部很具艺术气息的悲剧 确实是悲剧 却并不像我想象中的一样艺术 对于艺术家总会有一种从心底的 很难以形容 feeling 很有一种想要为自己插上双翅膀的冲动 向着那种感觉 一种很深沉的激动于是 对于这部电影 我没有看到的东西 我是失望的 并没有看到太多的关于goya的东西 他的激情 他的艺术的气质 他的特别的东西 倒是让我看到了一个没什么个性 没什么生气的人 it's just a average person 好伤心 我所喜欢的那个goya 果然只有在我的思想里了
动荡的时事总带给那个时代的人动荡的命运……Lorenzo是个多么邪恶又丑陋的monk,为免于受刑之苦签下荒诞的confession,这也说明当时宗教社会多么的荒诞…他背弃了基督教转身投入法国大革命,在功成名就之时又回来将The Father打入牢狱,得知Ines有了自己的孩子后又想方设法将女儿Alicia送出西班牙,谁知风水总是轮流转,最后他也为无情的政变和战争送了性命,而他的女儿却一直对自己的生世一无所知,然后一如既往的沉迷着,倒也是个倔女子。
但Lorenzo也是有好的一面的,主要是在对妻子的尊重对家人的爱护上。。
娜塔莉Ines着实是个悲剧的人物了。
那么开朗的女孩子,最后沦落成这个模样,无疑是最大的受害者。
最后一个镜头真是让人有说不出的感受……好歹也算是“一家团圆”了,可怜她真正的女儿还在阳台上一边和英国将士谈笑风生,一边目睹着亲生父亲的死去。。
话说回来,Goya在电影中也真就是一个旁观者了,虽然电影以其名字命名,但事实上没有多大的意义,也就是穿针引线的作用吧:一,通过画Ines让教会有机可乘;二,给Ines家里威胁Lorenzo签下confession的机会;三,引导Ines找到Lorenzo。
如此而已吧。
电影本身也没有什么波澜壮阔可说,但也算有发人深省的一面的。
值得一看。
无论是《性书大亨》 /《人民迎战拉里・弗兰特》、《飞越疯人院》,还是这部《戈雅之魂》,米洛斯·福尔曼都在阐释福柯的理论权利是维护正义的必要工具还是导致不正义的罪魁祸首?
《性书大亨》中色情杂志的老板与美国政府的对抗,《飞越疯人院》中医生、护士和精神病人的对抗,《戈雅之魂》中宗教裁判所、洛伦佐神父代表的亲拿破仑政府的对立,这一个个寓言都反应了权利的可怕,用一个个的惨烈的结局告诉我们,任何形式的权利,无论它披着多美丽的光环,决不是拯救世界的仙丹妙药,却恰恰是毁灭人性,最终也毁灭人类的致命毒药。
弗朗西斯哥·戈雅(Francisco Goya 1746年3月30日-1828年4月15日) 西班牙浪漫主义画派画家。
1746年3月30日出生于萨拉戈萨市附近的福恩特托多司村。
其画风奇异多变,从早期巴洛克式画风到后期类似表现主义的作品,他一生总在改变,虽然他从没有建立自己的门派,但对后世的现实主义画派、浪漫主义画派和印象派都有很大的影响,是一位承前启后的过渡性人物。
《宗教裁判法庭》里却表现了一种隐藏着失望的嘲讽。
画面上一大片、一大片深暗部分,似乎是充满着恐怖的幻影。
远处的灰暗面,茫茫然恍惚不定。
在这一片绵延不尽的幽灵似的形体中间,活动着一群只有恶魔才臆想得出来的充当法官的僧侣;他们充满着阴谋和残忍、伪诈和愚蠢。
在他们中间,我们只能看到一个人的存在一一那在荒唐的高帽子沉重侮辱之下低下头来和在命运面前不得不屈服的被告。
而Natalie,据说很像《波尔多的挤奶女工》里的女孩。
故事就是来源于画中,这也就使故事本身从传记里脱离出来、而成为导演的自家产品。
整个故事及从属于大的历史环境、也独立得架空出来。
于《莫扎特》Amadeus不同,此次他并没有纠结人物本身的历程,而扔给我们了一段关于那个混沌时期的琐碎。
Ines代表了普通的纯良的中产阶级,她单纯美丽,对宗教与王国都没有太确实的概念,从她被带到审讯室时、那手足无措、忐忑不安的神情以及后来在监狱里所表现出来的对Lorenzo的绝对信任,都促使了她成为牺牲品的可能。
纵使被 Lorenzo强暴、抛弃、遗忘,她依然会在见面时激动地亲吻他的手背,时刻挂念她和他的女孩。
Lorenzo应该是革命的投机分子,他聪明激进,敏锐的嗅觉让他善于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生产方式。
他对Ines的兴趣、仅仅是对一美好事物的摧残欲、似乎看着圣洁的光晕变的低微、残败能缓和他对眼下局势的矛盾与鄙视。
这不是他要得女孩、她的美丽有些刺眼有些恍惚。
然而他本身是虚伪、胆小的。
当Goya告诉他画手的价格是、他仓促地难堪以及迅速恢复的正经都暴露了内心的所隐藏的微妙心思。
在Goya眼里,这个世界没准儿只分为两部分,艺术的、非艺术的,他对Ines包含着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与赞叹,在他心里Ines永远是有茉莉香味的小巫婆,那是不带情欲的守护愿望。
他缺乏深刻的存在感、无论是西班牙、拿破伦、还是英国,政治充其量是他画笔里的线条、或是一抹浓烈的色彩。
Alicia是ROLUNZO和ELLIS的女儿,当她还在襁褓中时就被送到了修道院,她尖锐、反抗,是只“小老虎”,漂亮、泼辣,浑身长刺的玫瑰、有些吉普塞风情。
她抗拒被奴役、敏感机警。
拿破伦来了,推翻了宗教统治、后来英国人来了,教宗重新执掌大权,Lorenzo也被推上了审讯台。
Lorenzo他满怀欣慰地看着载着妻儿的马车扬起漫漫黄沙。
最终被判于了绞刑、他选择了不屈服、你可以认为是为了民主主义的向往,我觉得那也是经过分析判断都做的最佳选择。
可他不会明白Ines会拉着他尸体的手,在石板路上留下颠簸的身影。
别再拿Natalie Portman的裸戏当噱头了,那肉露得人心疼。
http://kuiya.yculblog.com
又是一部失望大过期望的作品,或许对导演的了解除了《莫扎特传》之外别无他作,又或许原本就是对网上的故事简介有误解(插一句,这个写简介的人真的很欠扁,胡乱编造,混淆视线),以为这是刻画戈雅艺术人生与内心世界的传记片。
可事实上,娜塔莉·波特曼所饰演的伊娜丝与教士洛伦佐才是故事的主角,而戈雅在其中只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从向伊娜丝的父亲引见洛伦佐,到十五年后向洛伦佐引见伊娜丝,他的举动间接影响了两人命运的变革。
所谓“戈雅之灵”,并非戈雅的艺术灵魂与人性品格,那么所指什么?
这是我一直无法说服自己的一个疑问。
作为莫扎特同时代的杰出艺术家,戈雅经历了西班牙最动荡的时期,在失聪后反而迸发出更为强烈的创作欲望与灵感,留下了诸多不朽画卷。
但正如许多艺术家所面临的困境一样,戈雅也不得不放下清高的头颅,为有金钱有权势的人作画像,出入宫廷阿谀奉承,锱铢必较每条款项的支付。
戈雅的人生在强大的生存压力与艺术原则和理想之间冲突着、矛盾着,在迷失的边缘徘徊着,却仍然坚持画笔下的真实。
即使有万般的无奈与抑郁,他的画中尽是无言的倔强与执著。
具有历史背景与戏剧生涯的戈雅,失聪之后的生活尤为价值与吸引力的素材。
然而,如此大的发挥空间,却被导演完完全全的忽略了,与此同时导演却似乎对人物之外的东西更感兴趣。
比如,不遗余力的特写戈雅制作铁版画的过程——拜托,又不是铁版画扫盲纪录片!
又比如,以戈雅的一幅幅的作品作为结尾——晕,这是怕观众对他的作品不熟悉还是怎么的又扫盲?
就算为了纪念戈雅也犯不着在电影中举办作品展览会吧...不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就算了,将镜头浪费在这些不必要的细节上真的让人无言。
在为戈雅抱不平的同时,不得不说影片对洛伦佐的刻画要成功的多。
作为虚伪的宗教卫道士的典型代表,影片赋予洛伦佐的不是简单的反面形象,他的情感复杂而内心丰富。
他是残暴的野心家,他费尽心机的铲除异教徒,实则却制造了白色恐怖,令不人道的“神讯”重见天日。
可惜却遭遇到令他的人生巨变的人——伊娜丝的父亲,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的尊严与所谓“上帝会赐予力量”的谬论正是在“神讯”面前土崩瓦解,并被迫签下了承认自己不是人的荒诞声明。
眼见说服主教释放伊娜丝无望的他立刻逃得无影无踪,投机主义的他在法国见风使舵,开始信奉人权,甚至结婚生子,15年后回到西班牙时,作为首席执行官的他倒戈一耙,将主教一干人等以侵犯人权等罪名打入死牢。
然而,好景不长,他早已遗忘的伊娜丝通过戈雅找到了他,并说为他生了孩子,震惊的他只能将伊娜丝送进疯人院。
但更令他寝食难安的却是戈雅找到了做妓女的私生女阿丽西亚,他不仅向阿丽西亚隐瞒她的身世、阻止母女相认,为了确保他好不容易建立的崇高名誉和威望不被玷污,甚至干脆将所有的妓女抓走送往美国,以绝后患。
洛伦佐的激进、自私与伪善可见一斑,然而,他终究不是大恶之人,他还存有人性和良心,否则他大可以利用他的权势大开杀戒,将昔日通缉他的教会同僚统统送上行刑台,大可以不违背对主教的诺言将他杀死,大可以将可能阻碍他仕途的伊娜丝母女杀害灭口。
因此,当洛伦佐因为回头察看手下伤势而被抓住时,善良的一面终于在生死关头表现出来,虽然有些突兀,却也并非不合情合理。
更让人感触良多的是,面对主教等人的审判,洛伦佐所表现出来的出奇的冷静与镇定,以及临刑前对于唯一的生存机会仍倔强与不屑一顾,颇有点抗日烈士大义凛然、誓死不从的意味,与当年签下无稽声明被要挟的情形大相径庭。
是他变了吗?
是戈雅怒斥他没有信仰的那番话触动他了吗?
还是因为他太清楚藏污纳垢的教廷和道貌岸然的教士绝对容不下他,低声下气忏悔乞求活下来只会招致更多的侮辱和苦难?
他那曾经阴鸷、狠毒的眼神此时此刻充满了嘲讽,甚至在那一瞬间令人对他产生了怜悯与不忍,至少比起某些毫无骨气与原则的墙头草,或是贪生怕死、苟且偷生的可怜虫,他更像个人。
正在那时,他发现在围观者中大声叫喊他的名字的人,竟然是他所唾弃、忌讳的伊娜丝,当他看到伊娜丝向他举起一个婴孩时,他的眼中流露的分明是从未有过的温柔,一想到妻儿的马车在他被抓时毫不停搁的前进,对眼前的这个疯女人怎不欣慰与感激?
有这样的结局,对他来说也算可瞑目了。
虽然对电影的整体感觉不置可否,但还是从某些片段中还是一览导演的功力。
比如之前所说的结局,包括伊娜丝抱着孩子牵着洛伦佐尸体的手前行、周围孩童唱着歌谣的情景,意味深长,令人发省。
比如伊娜丝的父亲为了救回女儿强行“神讯”洛伦佐的桥段,与他那惊魂未定的妻儿一样,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而后更是被这位父亲的果敢决断与强烈的爱女之心打动,并顿生敬意。
最后不得不提伊娜丝这个角色,原以为花瓶的娜塔莉·波特曼此次形象的颠覆与演技的挑战显然极为成功。
十五年前的伊娜丝年轻、美丽、单纯、善良,被戈雅视为天使,即使十几年未见仍不能忘怀,而十五年后因法国废除了宗教所而被释放的她,再度出场可谓绝对震撼——歪瓜裂枣、眼斜嘴歪、头发稀疏、瘦骨嶙峋、衣衫褴褛、脏的像济公般身上随便一搓就是一团泥,就好像天生的乞丐一样,行尸走肉般惨不忍睹,完全不复当年的飞扬神采、魅力身姿与高贵气质!
化妆师的精湛技艺令人啧啧赞叹,而我们也见证了娜塔莉·波特曼一次演技的突破,刚刚重见天日时无法睁开双眼的伊娜丝,边随手伸入衣内抓痒边一瘸一拐在大街走的伊娜丝,与另一个疯婆子抢东西(以为是婴儿)的伊娜丝,兴奋激动的抱着婴儿一心要带给洛伦佐看的伊娜丝...娜塔莉·波特曼把握住了难得的破坏形象的机会,将伊娜丝这个让人唏嘘不已的可怜女子演绎得入木三分,令人刮目相看。
相形之下,将实际上进行了遮掩与淡化处理的全裸镜头当作卖点宣传,实在太过俗不可耐,简直是对艺术的亵渎和践踏。
就像说起黄金甲,观众们津津乐道的除了满城菊花之外必定是满场的“馒头”,如果有人说起《戈雅之灵》印象最深的是全裸镜头,那绝对会是电影最失败的地方。
而现在看完电影的我可以负责人的说,这种想法是可以看作对导演的无理攻击和对影片的蓄意侮辱。
没看到戈雅的“灵”,却读懂了一段西班牙历史。
不太成功的电影,却有一个成功的结局。
阴暗、沉重,是最强烈的观感。
半疯的伊内斯,牵着躺在推车上的洛伦佐的尸体的手,微笑,远去,身后是孩童们欢快的音乐,所谓悲怆,不过如此。
导演米洛斯•福尔曼的父亲,是犹太教徒,和他的清教徒母亲,一起死于二战时的集中营。
所以,本片中,对犹太人的智慧与无奈,表现得不错,尽管,只是电影主题的“外围”。
米洛斯的《莫扎特传》,更好看。
看过《莫扎特》还有必要看《戈雅》吗?
观众们比较给面子的给了7分,烂番茄的人士毫不客气的只给了21%难道影评人受不了这种过于直接揭宗教短的片?
大师被一个瑞典人来演,当然人家是实力派,抢戏的是我的哈维尔同学,坏人都抢戏但没法比啊,不是他演的脸谱化,而是这个人物就写的脸谱化。
至于娜塔利小妞,穿着古装,却整个现代派头,很象女大学生在排古装戏。
当然,有宗教恶势力,腥风血雨的历史风云,艺术家的爱情很引人入胜的故事,但,只是一个曲折的故事。
没法和《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比,那里面涌动的情愫啊暧昧,暧昧最无敌。
阿甘曾经问,人生到底是随风飘零,还是有个定好的命运呢?
生长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导演米洛斯同年成长在孤儿院里面,出来才知道父母死在纳粹集中营里面。
他自己曾经坦言那时候失去父母其实并不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情,因为对生命的终结没有理解。
第三帝国陨落之后,捷克进入了共产主义,从事艺术的米洛斯经历了秘密警察,言论控制——如同生活在西班牙Inquisition 统治下戈雅一样。
这些艺术家都是一个站在旁边的观察着,看着人们的人生在眼前一格格画面的闪过,在力所能及的时候,把这些画面用自己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戈雅的艺术幸运的没来得及遭到inquisition 封禁;而七十年代米洛斯在捷克的电影《黑彼德》虽取得国际盛赞,却遭到了当局的永久封禁,米洛斯导演的工作也不能继续,才到张开双臂欢迎他的美国寻求机会。
在米洛斯眼中,改朝换代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情,因为他经历了三次。
本片拉长的线索中,就是讲述这些改朝换代中各种人物的凄零的命运。
这样生离死别的故事千千万万,那些一晃而过的死亡,米洛斯也没有能力顾及。
每个人物在生命完结,或者青春殒灭之前,故事的波折是永远也讲不完的。
而作为一个艺术家,最纠结的是没有一个能让今天渴望娱乐的观众满意的结局;这些生命被战争和体制偷去的鬼魂们,怎么能够让你满怀纯真幻想的离开影院呢?
张艺谋的《活着》,陈凯歌的《霸王别姬》讲述的都是这样的鬼魂,戈雅的笔记本上灵魂们被戈雅记录了下来,《戈雅的灵魂们》被导演和主演诠释出来,我们才得以清醒地看到人生在体制巨变下的随风飘零,甜美的花季少女枯萎成峰巅的老妪,乞丐和逃犯成为权贵,而权贵成为阶下囚徒。
只有一开始就带着对这些人物的爱,才能真正体会他们经历的痛和不可思议的悲凉。
我先入为主的因为《莫扎特》喜欢导演关注的题材——个人vs. 体制, 先入为主的因为《杀手不太冷》喜欢主演纳塔利,先入为主的喜欢戈雅, 喜欢艺术家的故事;所以我才会为他们的遭遇感到揪心难过,为人生的无常感到无可奈何。
有趣的是,这些人生结局悲凉的电影,都被主流社会屏蔽掉了,有的被封禁,有的被商业边缘化。
《戈雅》在美国被拒绝发行,很难想象一部由这几位明星主演的电影,居然没有获得主流的发行,在美国票房刚刚获得一百万,全球不足千万。
这个命运似乎和戈雅给西班牙王后的画像一样,在作品完成之前,艺术家绝对不允许别人的评价,而结果揭晓之后,观众可能脸色阴沉,扶手而去。
而艺术家怂怂肩:可是,这是一幅很美的作品啊!
最近在学戈雅的画。
我只有一个感觉:这些画不是我风格。
既没有古典主义的柔美祥和,也没有巴洛克的戏剧感十足, 虽说开了现代主义的先驱,但毕竟现代得没有毕加索彻底,夹在中间,实在是没有特点。
但是, 但是我们的课本用了一整章来写这位名叫Francisco Goya的“平庸” 画家哦。
连章名都直接叫 Francisco Goya and Spanish Art at the Turn of Eighteenth Century。
这本书里的其他大画家都没有这个待遇, 连画柏拉图之死的那位浪漫主义法国画家David都得和其他人共享一章。
于是呢, 我就想找找看Goya的传记电影,看看为什么这位画家的画那么重要。
再看看这部电影的导演-Miloš Forman, 这不是拍我喜欢到要死的莫扎特传的吗?
于是我觉得这部电影一定能很好得反映画家的创作状态。
这部电影的确不能当成戈雅的自传, 电影似乎只是通过戈雅的眼睛来诉说了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的故事。
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和一个城府颇深的传教士, 在动荡不安的大时代下被摧残,凋零。
戈雅一开始在宫廷当御用画师, 皇家非常喜欢他前期的画, 那个时候他的画有新古典主义的影子,清新,美丽。
但是作为一个愤青, 戈雅是不会满足与给权贵当玩物的, 1799 年的时候,他开始弄版画。
戈雅的版画可以说是完全不讨好贵族的。
最著名的A Fine Teacher , The Sleep of Reason Produces Monsters , 等都用极度夸张扭曲的手法讽刺了时下丑恶当道, 理智全无。
这些版画让人看着极度不舒服,人物面部扭曲, A Fine Teacher 里面的两个巫婆更是丑陋到几点:全身皱纹,面目狰狞。
再往后,戈雅更是直露露得用现实手法描绘血腥和暴力的场景. Great Heroism With Dead Men里, 男人的头和身体被剥离开来, 被挂在树枝上, 场景甚是恐怖。
再往后期看一下, Saturn Devouring One of His Children更是让人毛骨悚然:性别不明的头发杂乱的疯子正大口吞入一个小孩的残缺肢体。
我一直觉得画作应该给人带来爱与美,这般直接露骨的画作实在不是我风格。
但是看完这部电影后, 倒是明白了戈雅的画为什么会这样。
作为一个骨子里愤世嫉俗的良心画家,戈雅虽身在宫廷,但一直心系平民百姓。
当时的西班牙由卡洛家族统治,贵族们荒淫无度,教会冷酷无情, 百姓民不聊生。
影片里传教士Lorenzo 因为爱慕小女孩的美丽诬陷她信异教。
再看看戈雅这个时期的版画:A Fine Teacher, 大家都跟巫婆学坏,哪怕自己会因此变得丑恶。
还有The Sleep of Reason Produces Monsters 更是露骨得批判教会抛弃理智,用神学迷惑人心。
中产阶级的势力不断被教会压迫。
教会当然不喜欢他,但奈何戈雅是皇帝身边的红人。
只可惜花无百日红, 法国大革命把革命的春风吹到了西班牙, 西班牙国王被推翻, 拿破仑的战士们企图把旧的西班牙摧毁。
当时如此痛恨教会的戈雅,却也不得不见得入侵法军残暴得将平民杀害。
影片里,小女孩在法军入侵后终于获得释放, 中产阶级终于不用受教会压迫, 但是小女孩的家人却已经死光:教会的矛盾解决了, 但是国难当头,人民的日子更难过了。
影片里的戈雅不象是一个主角,倒像是一个在讲故事的人。
现实种,戈雅也在用他的画纪录他的时代,他的国家, 他充满同情和悲悯却又只能无能为力。
所以后来戈雅的画越来越黑暗, 越来越绝望, 越来越扭曲。
导演真的是很会找角度,没有落入普通传记片扒拉名人边角料的俗套。
片名戈雅之魂其实叫得蛮好:戈雅画作的灵魂。
从戈雅的画的角度展示了戈雅的创作历程。
如果印象没错的话,美国女生在这片也是受折磨的,那就是两年两部都有这情节……
可怎么说呢,硬伤在剧本,别的都还行。拉成了相当一般的水平。
一部没主线的电影.而且片名不知道为什么要叫这个...
我已经浮躁到连这样的片子都看不下去了吗?
我应该是看了再去博物馆才对嘛。 是那个啥演的, 我又被迫看到老她现在的样子, 靠靠。
借戈雅之名说历史,西班牙版的悲惨世界。Ines波曼小姐走出宗教监狱的镜头看的泪流满面,对版画制作的细节还原让人着迷。导演更注重描述历史大环境而非细节故事,也许是这部电影评分中游的原因,但是我非常钟意这部电影。
可人儿Natalie Portman也丑陋了一回
好故事,好包装,坏电影
痛苦流涕 T T 我可怜的波特曼 残花泪吖 中世纪太可恶了!!!!!!
演员阵势可以男女也好看。。只可惜故事讲的太烂。非常非常喜欢Goya。所以这片只能给1星。
半颗星给娜塔莉在伊内斯出狱时的表演~~
虽然不是围绕哥雅的一生拍的,但通过女孩和牧师的境遇勾画出了哥雅所在的那个时代。可以看到哥雅的画为什么会越来越黑暗:时代太凶猛,个人太无能
比《莫扎特传》好看。米洛斯终究未被好莱坞俘虏,不仰仗布景和再现历史的猎奇心态以增加作品的奇观感,从而作自恋式的故弄玄虚(反例是范霍文的那部《圣母》);而是根植于扎实的人性表达,把人性的姿态牢牢置于历史的语境下。同时并不赋魅历史,亦非好莱坞庸俗化一切的语境,继而扁平化历史把历史作衣装。这就有了贾维尔巴登这张狡黠的面孔,承载着历史权术之钢印及人性欲望之污秽的两面相,一副完美的近代史面孔,也是戈雅画笔下凝练出的丑怖。则戈雅之魂作为历史之眼,串联起西欧精神史的一次上升式的分裂,汇合宗教之神、世俗之人和君权之鬼怪,我们能从那些静置的画作中洞察一切历史的具体流动,这便是米洛斯赋予戈雅的魂灵。
伴着电影,复习西班牙历史。
难以触及的Ghosts,蹩脚晦涩。米洛斯·福尔曼未发挥ƪ(˘⌣˘)ʃ
这部电影是我认为娜塔莉伯曼演技最好的电影。这部电影的讽刺处处都有,时时都在。作为宗教题材的电影,它让我感到更舒服。
每次看戈雅的画都会从骨子里感到不舒服
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很美或者很...真的挺好的...
贾维尔·巴尔登的演技很赞,虽然是反派。但是一直郁闷的是剧中的伊丽丝为什么会爱上洛伦佐,最后神志迷糊的伊丽丝抱着婴儿,随着他的尸体远去的那个画面真是意味深长
戈雅之灵不在人,在乎画像之间也。在大银幕上观看犹如欣赏一帧帧巨幅的油画。摄影大赞!情节迂回曲折,笔触无依无定。冷视与悲悯交织的戈雅用画作描绘现实世界,福尔曼以游离悲情的影像呈现荒诞人间,画与像的唱和,灵与肉的依附。艺术之果,愈深熟,愈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