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沒想過在電影節看這套,因為選擇太多,而這片子太大路(畢竟是奧斯卡提名作品),大概錯過了正場也會再上映。
但友人少有地大力推介,最終買了票子一人進場,盧旺達大酒店(Hotel Rwanda)成為我個人的國際電影節開幕電影。
題材很老,就是一家人在喪失理智的戰爭下如何掙扎求存。
衝擊很新,就是這樣,人性的狹窄和無理,每一次都能讓我震撼、震動、震驚。
胡圖族人(hutu)和圖西族人(tusi),外表有些外族人怎也分辨出來的不同,但不也是一直生活在同一個國家的同一群人麼?
為什麼要因為白人的所謂「分類」,而互相敵視、排擠、仇恨、殘殺?
人為什麼總要著眼於一些微不足道的愚蠢分別?
自古以來多少血因這些分化而白流?
盲目的民族主義太可怕,它使我們為煽情有餘、理據不足的聲音所鼓動,我們再看不見真理,再看不見道理,再看不見別人,只看得見自己。
我終於明白奧斯卡頒獎禮上看到片段的來龍去脈,為什麼主角說,寧願付錢讓人殺掉自己的妻兒?
想起數個世紀以前,白人「發現」新大陸,自以為的優越、先進、文明,帶來的是怎樣的滅絕。
因著你們的「宗教」是唯一的,我們信的就活該被打成「邪教」;因著你們的「優越」,我們就活該成為你們的「奴隸」;因著你們語言的「高貴」,我們的語言就活該消失;因著你們的領土主義,我們連生活的土地也活該失去。
盧旺達的內戰,是當時的白人有份一手種下的惡果。
我沒打算歸咎於什麼人,只是想說,有很多悲劇是原應能避免的。
人類的智慧,何嘗不是煩惱的泉源?
看著只十多年前的圖西族人,我想起六十年前的猶太人。
希望這種極端盲目的民族主義,永遠不要再抬頭。
最深刻的一句對白出自一位攝影師口中:「你以為拍下的東西就會有人看,如此就有人關心這兒的情況?
我想不,他們會邊看電視邊說:『天哪,那真恐怖!
』然後繼續吃晚飯。
」這個不是我們大部分人坐在電視機前的反應嗎?
說真的,我之前沒有選擇看這套片子的其中一個原因,也是因為覺得盧旺達十多年前發生的歷史,距離我太近也太遠。
同樣是人命,只因我們看不見,就好像不那麼緊要了。
因此,在盧旺達人們費盡心機只為保命時,西方國家的人正在為是否應該用「種族滅絕」一詞而爭論不休。
我們誰都不願承認,但這確然是我們自己以行動來印證的事實。
盧旺達大酒店對於某些人來說非看不可;但看電影只為一笑的人大可不看,因為這套電影能令你笑的時候實在不多。
终于看完《卢旺达饭店》。
非娱乐片,一次性看完,于我而言,是件稀罕的事。
喜爱这样一部影片,远胜过同年大热的《飞行家》,或者《百万宝贝》。
这是关乎一个男人的故事。
关乎,爱与救赎。
许多时候,我都带着某种麻木的情绪。
比如在看着片中反复出现的遍地尸体时,我几乎生不出任何感触。
阴冷的天我行走在C城街头,表情呆滞如出一辙。
这年头,还有什么可以打动人?
从屠杀到海啸,站在灾难的对岸看看,也就过去了。
可是,影片结尾。
当看到黑色字幕映出白色字符——“死于这场内乱的,约有一百万人”时,猛然间却想要流泪。
从来都是如此。
悲惨的故事,淋漓的鲜血,总是轻描淡写地被历史一笔带过。
许多年后人们在茶余饭后谈起,也只是说,那场战争有那么多人死去。
数据始终都在,而那些无辜的人们究竟有着怎样的面孔,再无人在意。
孩子。
许许多多的黑人小孩。
有保罗的几个儿女,还有无数失去了父母和家园的孩子们。
面对着那一双双惊慌失措的眼睛,总是很难释怀。
他们蜷缩成一团,相互取暖,彷徨无助。
他们有着和年纪不相称的成熟和隐忍,然而这丝毫起不了作用。
联合国部队前来救援所有被困的白人时,天上下起了大雨。
旅客们走了,修女们也离开了。
雨下得那样大,可是终究掩盖不了孩子们眼中的迷惘和失落。
没有仇恨,他们只是找不到方向。
音乐响起,是一群土著小孩唱出的淳朴民谣。
雨还在下,车辆远去。
那歌声里有希望。
又能怎样?
另一个有着相同寓意的场景,是在外界最动荡的时刻。
保罗的妻子和女儿在所有人面前跳起欢快的舞,许多孩子在观看,他们的脸上有毫不掩饰的喜悦。
这些幼小的心灵体会不到战争带来的离愁别绪,一点小小的欢乐就可以令他们满足。
那一刻,真的很开心。
可是未来在哪里?
战争在这里显出前所未有的丑恶和苍白。
黑人。
联合国的将军这样对保罗解释,你不仅是黑人,你还是非洲人。
于是最终谁也没有到来,包括那些所谓的人道主义者。
我无意贬低这位将军,毫无疑问,他是个好人。
在那些纷乱的日子里,他也确实帮助了这些孤立无援的难民们。
可是,这样的帮助中,蕴涵了多少同情的成分?
而并非只是对生命的尊重。
灾难降临时,他终于还是选择离开。
也许对他而言,援助弱者是出于道义,袖手旁观则是理所当然。
还有那些曾经居住在卢旺达饭店的白人们。
他们离开时,脸上几乎看不出任何表情。
除了那位爱犬生病的女士。
他们从未亲身经历过卢旺达人民的切肤之痛,所以无论何时,不管何事,那种身为白人的优越感始终存在。
一些普通人毫无道理地从骨子里贱视另一些本该与他们平等的人,这就叫悲哀。
好在,导演没有刻意安排一位白人救世主。
拯救卢旺达饭店难民的,是他们的黑人同胞。
一大批政客在无情的嘲讽中丢尽了面子,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还有自诩为最人道的联合国。
《蝙蝠侠诞生》上映时,据说删掉了一个公安人员说粗口的镜头,理由是侮辱了人民警察的形象。
总统是不是不上茅房?
明星是不是从不失态?
念及此,越发觉得《卢旺达饭店》的导演值得尊敬。
只有保罗是真实的,比起一个个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他才是有血有肉。
虽然有时还是会考虑个人,可最终善良的一面占了上风。
毕竟,在周围的,是自己的家人,朋友,还有同胞。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过分绝对等于虚伪。
英雄?
就看你怎么理解。
我唯一可以确切告诉你的是,由于保罗的善良和勇敢,1268条生命得救了。
1268。
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数目,这是一个加一个再加一个鲜活的灵魂。
可是,那一年,总共有多少人死去?
昨晚在公车上和一个读土木的坦桑尼亚女孩聊了一路,她给我看非洲的草房子,我们一样在海边出生,她说海边的非洲没广州热,狮子被网大片地围起来,有一个建在海底的酒店,可以看见玻璃外的鱼。
🐟 她是我见过最自信可爱的非洲人。
晚上回来没有理由地打开卢旺达饭店。
坦桑尼亚的隔壁。
我没办法把二十年前的灾民和如今那么自如的一个女孩联系起来,即使他们有着一样的面孔。
和平真好。
故事反转了,原型不是什么好人,恐怖主义罪,判刑25年。
因恐怖主义罪,《卢旺达饭店》主角原型被判刑25年_哔哩哔哩_bilibili 20日,卢旺达一家法院对电影《卢旺达饭店》主角原型保罗·鲁塞萨巴吉纳一案作出裁决,认定包括鲁塞萨巴吉纳在内的20名共同被告“参与恐怖组织”的罪名成立,判刑25年监禁。
《卢旺达饭店》的主角是一名酒店经理,他在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期间,利用酒店保护了1200多名图西族和胡图族难民免遭杀害,故事据称以鲁塞萨巴吉纳的经历改编而成,事迹使他广为人知,但有幸存者指电影与现实有出入。
原型不是什么好人,恐怖主义罪,判刑25年。
卢旺达的历史,就不配漂亮国的人来拍。。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49869685.htmlHotel Rwanda (2004)本片在IMDB250里算很新的一部电影了,2004年上映。
以前一直想看,但总是错过,借着IMDB250系列,把它看完。
电影的故事来自于真实事件,讲述卢旺达大屠杀中一人拯救百人的故事。
图西族与胡图族在卢旺达势不两立,在1994年爆发冲突。
在比利时饭店工作的男主角将家里人及邻居们带到了饭店里,由联合国维和部队保护。
战乱升级,外国老板将饭店交给男主角管理,自己离开了卢旺达。
而在外面,大屠杀开始了,男主角陆续又接收了很多难民。
大家都以为欧美国家会来干涉冲突以及屠杀,可是等到的只有接走外国人的飞机,他们被遗弃了。
他们在各种危急的情况下,饭店里的人只好向国外的亲友们求助。
几天后,终于得到了离开的机会,可是却因为卢旺达胡图族的阻扰而没有成功。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男主角依靠各种手段维护了饭店的安全,终于等到机会带领大家离开了饭店。
并在维和部队的帮助下来到安全的难民营。
在难民营,男主角的老婆也终于找到了自己亲戚的孩子,他们一同前往安全的地方。
根据网上资料,男主角一家人现生活在比利时。
电影记录了一段历史,反映了卢旺达冲突中人们所遭受的各种苦难。
并通过影片,将冲突产生的原因,以及那个时期不同派别、不同种族、不同人的表现一一展现了出来。
通过这部电影,可以让一个从来不知道“卢旺达屠杀”的人完全了解到事情的起末。
这样的人,肯定有很多,我算一个。
在非洲庞大的版图上,有着那么多的国家,有些我都根本记不全名字,何况是这些国家的政治冲突和种族矛盾呢?
如果不是看了这部电影,我真不知道曾经发生过这样触目惊心的事件。
其实,我们中国人同那些欧美国家的人又有何不同呢,谁会真正关心非洲人的生活,谁又会关心他们的生死呢?
这些对于我们来说太遥远了。
这部电影的目的,就是让世人了解这件事情,它做到了。
做到了这一点,这部电影也就成功了。
除了向世人展示这个人间炼狱之外,电影还将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冷漠表现了出来。
这些我都不用细说了,网上的文章及那些数据,电影里的画面,都让人看得很寒心。
当然,我前面也说过,卢旺达的事情与自己并没有利害关系,谁会愿意陷进去呢?
俗话说得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世界人民都懂得,所以,造成了罕见的大屠杀。
网上的各种屠杀数据惊人,不过对于我们来说,这些数据只是数字而已。
真正苦的,只有卢旺达自己国家的人。
抛开电影的现实意义以及表现的主题之外,这部电影其实很难看。
故事平铺直叙,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没有一波三折的悬念,看起来很沉闷。
这部电影有的只是那种刻意凝造的恐怖氛围,比如躲在浴室的一家人,藏在房顶门后的一群人等。
这些手段完全是那种低劣的二流恐怖片所采用的模式——自己吓自己。
这样的方式用起来,使得影片看起来很廉价。
此外,男主角在整部影片中都在强调“家”的概念,家庭是第一位。
整部电影对于人物的塑造,也是围绕着“家”的概念展开。
老婆要寻找自己亲戚的孩子,男主角与老婆的依依不舍,他们对于孩子的关心,以及夫妻间种种的对白,都是在渲染这个主题。
不过这是美国人的家庭观吧,在生活环境、家庭背景、文化氛围都不同的非洲国家,竟然有着同美国人一样的家庭观,让我很费解。
我不是说非洲人不爱家,只是这种极端的爱家表现,太假了。
况且,在卢旺达可以出现大屠杀,可以出现种族灭绝,可见他们的想法与美国人迥异,即使爱家也不能表现得如同美国人一般吧?
另外,电影对于男主角的塑造,并不成功。
他是一个英雄式人物,不过从它的身份看不出任何英雄的潜质。
最开始在家里贪生怕死,到了饭店就如同另外一个人一样,又给员工训话,又接受难民,又要维护比利时财产,还要同维和部队交涉等等。
搞不清楚他的转变从何而来,电影应该表现出一个转变过程。
可能编导太着急了,急于表现饭店内外的险境,所以在陡然之间将一个贪生怕死的饭店小经理塑造成了一个如同上帝一样的角色。
这些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判若两人!
演员方面给我的感觉一般。
首先,用美国人演非洲人就不是那么回事,美国人骨子里的东西是改变不了的,在男主角Don Cheadle身上体现的最明显。
他举手投足都是一个美国人的架势,怎么看都不像是非洲人。
Don Cheadle对于人物的塑造,也因为剧本所限很平庸,没有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不冤。
女主角Sophie Okonedo给人感觉更是一般,典型的美国家庭妇女形象,实在不像是一个非洲人。
举个例子,别的非洲女人都裹着头巾而且很瘦削,她却身体健康还一副富家人的打扮,看起来就是来卢旺达渡假的外国人。
总之,除了这部电影记录了一段历史有些积极意义之外,本片的其他方面很糟糕。
这是欧美人诠释的卢旺达大屠杀,如果真的想还原历史,还要卢旺达自己国家的人来拍摄。
不过,这可能要等上好久好久了。
序列:0463TLF.IMDB.Top110.卢旺达饭店.Hotel.Rwanda.2004.BD.MiniSD-TLF2011-07-22
昨天看完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或者说是当年卢旺达大屠杀的某种形式的纪念品,内心久久难以平复。
在1994年卢旺达发生了让全人类蒙羞的种族大屠杀,胡图族人在短短3个月时间内疯狂地屠杀了将近80-100万的图西族,约占整个国家八分之一的人口。
影片是讲述是饭店经理保罗如何在屠杀中,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拯救了1200多位难民的故事。
这部影片不仅是部优秀的电影,更是从某个角度回顾当年大屠杀的纪录片,也是人类自我警醒的良药。
卢旺达是个距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国家,国内主要有两个民族,胡图族占人口85%左右,图西族占人口的15左右。
从历史上溯源,他们是非常接近的民族,共同的文化、语言、习俗,只是在古代图西族更偏重游牧的生活方式,胡图族更多从事农业。
其他国家的人很难分清他们的种族。
就好比影片中哪位美国摄影师提出的疑问:胡图族和图西族到底有什么区别?
区别并不是天生的,就像矛盾也不是天生的一样。
在19-20世纪的殖民时代,卢旺达是比利时的殖民地,比利时为了方便统治,特意拉拢肤色比较接近白人对自己比较亲善的图西族人,给予他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的特权,借助他们来通知卢旺达。
对于两个种族的区分甚至是非常随意的,比如影片中提到的身高、鼻子的宽度、头颅大大小、肤色的些许差异等等。
这实际上为九十年代的种族大屠杀买下的定时炸药,比利时跟卢旺达的渊源在影片中通过很多细节表达出来。
比如保罗所在的酒店就是比利时航空公司的,在维护部队中也有很多比利时的士兵等等。
那么在二战结束后六十年代的时候,胡图族开始反抗图西族的统治,甚至将大部分图西族的贵族和精英驱赶到了邻近的乌干达等国家卢旺达独立后两个种族的矛盾就从未停止过,影片最开始就是胡图族的极端主义地下广播进行种族歧视宣传。
保罗经常去购买酒店补给物资的商人,也带有极端的种族倾向,后来在大屠杀中成为民兵组织的领袖。
实际上这就是我们说的冤冤相报何时了,到了1994年的时候实际上两个种族的冲突还是很严重的,不仅仅有历史旧怨的残留。
这时候西方国家罔顾实际情况,以终止经济援助要挟卢旺达实行多种族多党制度,所以当时总统是胡图族人,总理和几位部长是图西族人,可以想象两个怀有积怨的种族,在没有完全和解的情况下,联合政府的管理必然是混乱冲突的。
当时逃亡到乌干达的图西族人参与了乌干达国内战争,他们支持的乌干达实力获得了胜利。
图西族人在国外组织力量成立了卢旺达爱国阵线(RPF),这就是后来影片中所谓的“反政府叛军”。
在当时国内外种族矛盾冲突严重,政府行政和国家发展都有很大困难的情况下。
胡图族的总统终于明白种族和解的重要性,因此在周边国家调节下跟图西族达成了和平协议。
这是影片开始时酒店里的人欢呼达成和平的背景。
但是胡图族和图西族的激进分子都反对和平协议。
胡图族的总统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完成谈判后,和布隆迪总统西普里安·恩塔里亚米拉的飞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附近降落时被土制的炮弹击落,导致两个总统当场毙命。
这次事件直接导致大屠杀,至今都没有定论到底是谁策划发起了这场袭击。
如果没有这次袭击,如果没有导致总统死亡,那么很可能并不会爆发后面的大屠杀。
总统身亡不到一天后,大屠杀就开始了,这让人非常怀疑坠机事件是胡图族激进派有组织的实施,也可见两个种族积累矛盾之深。
从政府高层来讲,图西族的势力迅速被清洗。
影片中胡图族民兵丢过来带血的联合国士兵头盔,就是在总统飞机被击落逝世后,胡图族报复性地杀害了图西族的女总理和部长,同时杀害了保护她们的比利时士兵,逼迫比利时维和部队撤退。
在民间的屠杀就更加恐怖,胡图族的民兵开始用枪支、尖刀、木棒屠杀图西族人。
这场屠杀显然是有组织的,因为保罗妻子的哥哥(图西族)说他的胡图族朋友告诉他们,行动的暗号就是“把高大的树木砍到”。
另外体现屠杀场景的是美国摄影师在街头录制的屠杀现场,以及不断涌入到酒店里的难民。
实际上保罗在最开始是对冲突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的,当他的邻居被胡图族民兵以“间谍罪”抓捕的时候,他的妻子恳求他救救邻居的时候,他很明确地表示说只有亲人是最重要的,而且也不确定邻居到底是怎么回事。
他的工作可以接触到卢旺达将军、联合国官员、外国的大使,他最初对于局势的判断是偏于乐观的,所以他安慰和劝说妻子的哥哥和嫂子要冷静,不要急于逃离卢旺达。
我想后来发生的变故一定让他的内心充满了愧疚和痛苦。
接着他将希望寄托在西方国家和联合国介入卢旺达的局势,制止这场凶残的暴乱,认为在联合国的干预下,事态很快就可以达到控制,这也代表了当时卢旺达两个种族温和派和关注卢旺达局势人士的普遍意识。
但是当联合国部队仅仅将欧洲人撤出酒店,将难民和本地人抛弃的时候,他们的希望被无情的事实摧毁了。
就像影片中的联合国部队司令那样,他怀着愧疚和无奈对保罗说,你应该痛骂和鄙视我们。
为什么当时联合国会对卢旺达采取冷漠和无视的态度呢?
当时国际社会的形式非常复杂。
美国刚刚在索马里经历了“黑鹰坠落”的惨痛教训,并被国际舆论批评是为了那里的钻石,所以无意在卷入当时的卢旺达内战。
法国当时在非洲有很大的影响力,因为包括卢旺达在内的大湖区都是法国传统意义上的殖民区域。
但当时法国是采取支持胡图族的态度,给予胡图族很多的物资武器训练。
甚至当大屠杀开始的时候,采取完全漠视生命的态度,对于逃到法国部队驻地的图西族不予接受,任凭他们在营地外被屠杀,甚至不少传闻说法国部队参与了大屠杀。
在图西族重新掌握卢旺达政权后,跟法国的关系急剧下降,当法国法庭根据少量的证据拘捕卢旺达高官后,卢旺达做出强烈的反映起诉法国前总统、总理、部长和军队高官,指责他们直接间接参与导致了卢旺达大屠杀。
这也是法国和非洲附属国之间矛盾的集中爆发,最终导致法国在非洲影响力急剧下降。
就像那个美国摄影师对保罗说的。
当人们看到这条屠杀新闻的时候,他们会说:天啊,太恐怖了。
然后继续吃自己的晚餐。
这不仅仅是其他国家政府地卢旺达的冷漠,也是普遍民众对于发生在他国时间的漠视。
我们的新闻媒体都在报道发生在其他国际的暴乱惨剧,但我们真正关注的有多少呢。
毕竟大家都有自己的日子要过。
影片里的保罗机智而勇敢,他是温和派的胡图族人,他通过贿赂和威胁的方式,尽全力来保护酒店这块最后的绿洲。
他发动所有有海外关系的人不停打电话和写信,唤起国际社会和其他国家对卢旺达的关注。
他最终得以挽救大约1200名的难民,虽然相对死去的100万图西族人来说,简直就是沧海中的一粟,但对于人类野蛮屠杀中而言,这无疑是人性光辉一面的闪光。
但就整体而言整个屠杀没有被阻止,当图西族的武装将胡图族的军队和民兵打败后,这场屠杀才开始接近尾声。
联合国对卢旺达大屠杀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和价值。
在1998年克林顿访问卢旺达,在机场向死难的卢旺达人民表示了歉意,提供了补偿性的援助。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卢旺达大屠杀十周年纪念时,留下了悔恨的泪水,作为非洲人的安南,正是当时向卢旺达联合国部队下达不允许首先使用武力的人。
他当时是处理卢旺达事务的副秘书长。
或许正是由于卢旺达和南联盟的人道危机和种族屠杀,才使得后来联合国对于人道主义危机的反应更为迅捷和敏感,因为人类无法在承受如此让自己羞愧的惨剧。
当保罗质问胡图族民兵组织领导人的时候,他说:难道你没有想过,你是不可能把他们都杀光的?
那个胡图族民兵领导人反问他:Why not?
我们已经杀了一半了。
在最后他们抵达联合国难民营地的时候,红十字会的女士说:他们说车上已经没有空间了,保罗回答说:我想空间永远都会有的。
前者是代表了人性最阴暗的一面,后者则代表了希望和未来。
后记:当时的(包括现在的)联合国实际上在处理国家问题是存在体质上的缺陷。
实际上联合国的影响力仍然依附于美国等强势国家,当美国考虑自身利益不愿意介入时,联合国自己无法去实施干涉,内部成员国意见和利益的不一致,各个国家对局势发展的判断和定性。
在没有发生大屠杀之前,谁能保证预料到未来呢。
在人道主义措施和干涉其他国家内政之间的界限太过于模糊,情报和判断也很难做出决断和假设。
在人道的后面掺杂了太多的国家和集团利益,使得事情的发展绝对不会是完全理想和理性的。
事情往往是非常复杂的,国际性的事物就更加复杂。
比如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武器的错误判断。
假如当时卢旺达后来不会发生大屠杀,联合国又介入了卢旺达内政,那今天又如何来评断你。
有时候牺牲几千人或者某些正义合法的权益,但是可以挽救几十万人的生命,但是在事情没有发生前,没有人能够预料未来。
现在国际上很多遗留的问题,都是西方殖民者当年留下的祸根。
比如卢旺达的种族歧视和冲突、比如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领土争端、比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纠结。
太多的事情都是那些伪善的殖民者留下的,然后他们拍拍屁股走人,或者重新以调停者裁判者的身份出现,对着他们自己造成的祸事指手画脚,充当救世主的角色。
人类是不是可悲呢。
作者手记: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2005年上映的影片《卢旺达饭店》,但内容却和《卢旺达饭店》几乎没有什么关系。
《卢旺达饭店》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柯林斯酒店的大堂经理保罗用自己的智慧在风雨飘摇的1994年4月——7月,保护了1268名图西族人和温和派胡图人,他被誉为“卢旺达的辛德勒”。
相对于“讴歌人性的美好”之类的大词,我更看重悲剧发生的原因。
因此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查阅了很多关于1994卢旺达大屠杀的资料、看了很多关于大屠杀的电影比如《卢旺达饭店》、《四月某时》的影评,还有一些亲历者的口述。
在看完这些以后,我还参阅了梁文道先生讲《路西法效应》的讲座。
这篇文章中的第二节很多话语都来自梁文道先生讲座中的内容,因为是讲座性质的文章,所以我本人对梁先生那种口语化、那种港式的语言味道进行了一些小小的调整。
在历史的轨道上,这样的种族大屠杀总是不断上演,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警示未来”,更要“寻根究底”,这样才能避免惨剧再次发生。
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宝贵,愿悲剧不要重演!
地狱里的恶魔都不见了,他们全来到了卢旺达,甚至把地狱也搬过来了。
---卢旺达当地传教士1994年。
卢旺达。
人间炼狱。
(一)卢旺达的前世今生2006年6月,来中国访问的卢旺达参议长樊尚·比鲁塔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
当记者小心翼翼地问起参议长,您是胡图族还是图西族人时,参议长回答:胡图还是图西,那是个用游标卡尺才能回答的问题。
无论从电影中还是照片中,一般人都很难察觉出胡图人和图西人的差别。
他们说着同样的语言、并且自由通婚,区别他们的主要标志是谋生手段,如果一个图西人去种田,他就变成了胡图人,如果一个胡图人又养了牛,他就可能变成了胡图人。
胡图还是图西,实际上这个差别本身就是人为制定的。
1933年,卢旺达还是比利时的殖民地,比利时士兵拿着游标卡尺量卢旺达人的鼻子,然后用一块有20种颜色的色板去比照卢旺达人的眼睛,就是通过这种测量方式,每个卢旺达人被授予一张清楚表明种族——胡图、图西或特瓦——的身份标识卡。
鼻子窄长的图西族人被比利时人确定为优等民族,被授予特权,对胡图族人进行统治。
1994年的卢旺达大屠杀发生地毫无征兆。
这以前,胡图、图西人虽然摩擦不断,种族矛盾升级,但已经保持了接近15年的和平友谊,他们成为了好邻居,是要好的朋友,是老师和学生,是医生和病人,是公司里面的伙伴、同事,学校里面的同学。
4月6日,参加和谈的卢旺达胡图领袖和图西领袖乘坐的飞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附近被击落,虽然击落原因到现在都还没有定论,但这却引发了胡图人和图西人的互相猜忌,一夜之间,被政府鼓动的胡图族人拿起弯刀、大棒朝向了他们的邻居、朋友、同事、伙伴、同学……从4月7日开始的种族屠杀,在不到100天的时间里,80万图西族人被杀,平均5分钟有1人丧命。
这场屠杀使得卢旺达总人口锐减1/6,人口结构剧变,因为其中被杀的绝大多数是青少年。
2004年,联合国,时任联合国安理会秘书长的安南潸然泪下。
1994年时的他还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助理,一场本来只需要5000人装备优良的维和部队就可以阻止的惨案却几乎导致了卢旺达1/6的人口死亡,他说,他为此次大屠杀感到“羞耻”。
(二)恶魔是怎样练成的在电影《Die Welle》(浪潮)中,一位美国中学的历史老师,他试图向学生们阐述纳粹是怎样形成的。
他做了一个实验,跟学生们做,他怕学生不懂,为什么当年德国人会那么变态,支持纳粹党去屠杀犹太人。
于是他在这些同学里、班级里组织一些仪式、口号、手势、特别招呼方法,把人群分为内和外、他和我、我者和他者,这时候慢慢的,这个仇恨就在校园里面弥漫出来,慢慢一个非常独裁倾向的政治意识形态出来,这些原来很天真可爱的中学生中就出现了一群非常残暴的、有狂热信念的一群人。
同样的还有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这个实验的结果在三十年后被实验人菲利浦·津巴多写入了《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路西法,是魔鬼撒旦的另外一个称呼。
他把斯坦福校园设计成了监狱,有狱卒、有囚犯,有警察,实验的目的就是看在两个礼拜之内,这些原来都是普通、年轻有为的大学生、研究生的好孩子们,当他们有些人扮演囚犯、有些人扮演狱警之后,双方的互动会怎么样,这个环境跟这个制度又会对他们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这个实验还不到两个星期就被迫中止了,因为菲利浦·津巴多的女友的一次探望,她发现看上去很亲切很友好的扮演狱警的学生一旦迈入监狱查看他的犯人时,他连走路的姿势都变了!所以,我们还敢那么自信么?
自信自己的道德判断、自信自己的坚强意志?
有没有想过像纳粹屠杀、像南京大屠杀、像卢旺达大屠杀,如果把你丢在那些屠杀者的角色里,你会怎么做呢?
你会不会可能顺从?
会不会可能也投入其中?
对“群众”效应保持警惕的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著名的大作《乌合之众》里,愤愤地写道:群体一定会降低智商,群体也一定会趋向低智行为。
道理虽然清晰明了,但请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能在群体中能一直保持自己独立思想的人又有几人呢?
你曾经有没有盲从过群体,跟风过群体呢?所以,恶魔不是天生就有的,人人都可以变成恶魔。
(三)影片《卢旺达饭店》有了对卢旺达历史的一定认识,再观看《卢旺达饭店》这部电影,得到的绝对不止“震惊”这么简单。
在拍摄这部片子时,导演在比利时请回了真正的保罗,在五天五夜的时间里,保罗将1994年4月——7月中他所经历的眼泪、恐惧、希望一股脑地全部摊开在导演面前。
在影片的处理中,导演也绝非为了血腥而血腥。
绝大多数对暴力的描写都是通过保罗的眼睛来描写的:电视机前用弯刀、大棒敲人后脑勺的激进派胡图人;去供应商处取货回来时颠簸的道路——那是用图西人尸首堆成的道路;还有街道两旁肆虐的大火、哭泣的儿童;被扒光衣服的图西女人……难以想象的人,施以暴行的人很多都还是孩子。
因此在“卢旺达大审判”中,很多当时的施暴者因未满14岁逃脱了死刑与监禁。
法乌斯蒂安·尼基罗蒂曼也是施暴者中的一人,当时他还未满14岁,他说“在用棍子打卡西安(图西人)时,我没有任何感觉,大家都在这样做,如果你杀死了一个图西族人,那么那天晚上他们煮图西族人的牛时,你会第一个吃到牛肉”。
当我看到这段访问时,有种说不出的恐惧,那是怎样的一种情况:老师杀死学生、雇员杀死店主、丈夫杀死妻子、邻居之间互相残杀。
一个再善良不过的普通人,在政治的灌输下,就成了一个简单的杀人机器。
一夜之间,你熟悉的人、你敬爱的人、你关心的人就可能变成杀人不眨眼的恶魔,将你活活砍死。
保罗只是一个普通人,他会为了想追未来的妻子塔莎利贿赂卫生部部长,请求将塔莎利调到首都基加利。
他八面玲珑、四面讨巧,和入住饭店的政要、权贵搞好关系,暗中给他们送礼……他既不高贵也不完美,但就是他,在那个风雨飘扬的岁月坚持了一个普通人最基本的良心,用钱财用智慧护卫了1268个生命。
保罗在接受采访时说,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我总是回答,因为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
我想保护来这里的人,我要让他们安全,这是我唯一的目的,我为此一直努力,并且成功坚持到了最后。
请让我们随时对自己的情境、身边的环境、秩序所身处的社会或者机构保持一种警觉吧。
清醒、警觉、理智,才会让我们拒绝沦为“杀人工具”。
[color=Blue]Ni ryari izuba, Rizagaruka, Hejuru yacu (非洲土著语) Nduzaricyeza ricyeza. (非洲土著语) [When will the sun rise again? ] 〔太阳何时再升起〕 [Who will reveal it "to" us again?] 〔谁再次向我们展现它〕 Rwanda, Rwanda, 卢旺达,卢旺达 Yeah Rwanda, Rwanda. 啊!
卢旺达,卢旺达 They said: "Many are called and few are chosen," 他们说:“很多被渴求,很少被选择。
” But I wish some wasn't chosen 但我希望一些永不被选择 for the blood spilling of Rwanda. 如卢旺达的血流成河 They said: "Meshach Eshach and Abednego, 他们说:“米煞 艾萨奇和亚伯尼歌 Thrown in the fire but you never get burned," 从火中走出从不受伤” but I wish that I didn't get burned in Rwanda 但我希望我不被卢旺达的战火烧伤 They said: "The man is judged according to his works," 他们说:“人因贡献被辨别。
“ so tell me Africa, what is your worth? 告诉我,非洲,你的价值是什么?
There is no money, no diamonds, no fortunes 这里没有钱,没有钻石,没有财富 on this planet that can replace Rwanda? 在这个星球上,它们能取代卢旺达?
Rwanda Rwanda 卢旺达,卢旺达 Yeah, Rwanda Rwanda 啊!
卢旺达,卢旺达 These are the cry of the children 这是孩子的哭泣 Rwanda Rwanda 卢旺达,卢旺达 Anybody hear my cry? 谁又听见我的哭泣 If America, is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如果美洲是美利坚合众国 Then why can't Africa, be the United States of Africa? 为什么非洲不能是阿非利加合众国 And if England, is the United Kingdom, 如果英格兰是联合王国 Then why can’t Africa unite all the kingdoms 为什么非洲不能联合所有部落 and become United Kingdom of Africa? 成为非洲联合王国 Rwanda Rwanda, Rwanda Rwanda 卢旺达,卢旺达,卢旺达卢旺达 These are the cries of the children, yeah 这是孩子的哭泣,啊!
Can anybody out there hear our cries? 这里以外谁又能听见这哭泣?
Yeah, heavens cry ... Jesus cry. 啊!
天堂哭泣,基督哭泣 Lord, did you hear us calling you? 主啊!
你可曾听见我们呼唤你?
Yeah, Rwanda Rwanda 啊!
卢旺达卢旺达 Lord, did you hear us calling? 主啊!
你可曾听见我们呼唤?
Can you do something in Rwanda? 你能否帮助卢旺达?
Rwanda Rwanda, Rwanda Rwanda 卢旺达卢旺达 I'm talking about Jesus; talking about 我在谈论基督,我在谈论 Rwanda Rwanda Rwanda 卢旺达卢旺达 Talking about ?talking about ... 谈论?
谈论。。
Talking about ?talking about ... 谈论?
谈论。。
I wanna play my guitar for Rwanda.... 我想为卢旺达弹我的吉他 [/color]
我将根据纪实片的打分标准,给予评价。
这部好莱坞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不具备客观性,片中不乏一些隐性导向,比如说突出主人公的好莱坞式大无畏、突出白人救援的重要性、单一的把问题归结为种族主义等等。
且容我一一道来。
1、突出主人公的好莱坞式大无畏疑问1:保罗是不是真的普通电影里面一样,现实之中他到底是不是卑鄙小人?
保罗是胡图族人,当时饭店是卢旺达的领地,他在战后不否认自己与民兵组织和卢旺达政府军谈笑风生、喝酒享乐。
他说靠此保护了不少图西族人。
1996年,保罗着家人移居比利时布鲁塞尔。
2004年电影上映,主人公开始声名远播。
2005年,美国总统小布什授予保罗“总统自由勋章”。
演讲邀请函从全球各地向保罗飞去。
至今不敢回国,为什么呢?
因为这场战争,获胜的是1979年逃往乌干达的卢旺达难民创建的爱国阵线,大多为图西族人。
而现任总统卡加梅声称卢旺达饭店“充满了谎言的电影”。
(图西族人,1990赴美国利文沃思堡军校实习。
1990年10月中旬返回卢旺达担任了爱国阵线军事领导人。
后出任卢旺达爱国阵线武装司令。
1994年7月卢旺达爱国阵线夺取政权后,他任卢旺达副总统兼国防部长。。
1998年当选卢旺达爱国阵线领袖。
2000年当选总统)据《卢旺达饭店揭秘》一书和部分饭店难民揭露,保罗实际上是胡图族极端主义者,把饭店里的人当做人质等等。
(我没找到这本书的原版。
)如果说保罗保护了图西族人,那么身为图西族人领袖的卡加梅为什么会如此攻击他呢?
从保罗的演讲里可以发现,保罗一直把这场战争归根于种族主义,并且强调很大原因是缺少国际援助,让人很怀疑他的动机。
---分割线---“当好莱坞重新‘编排’历史时,电影中情节会被视为真实的叙述,而虚构会成为现实。
”《卫报》如是评价。
正如2011年达莱尔中将在加拿大接受媒体采访,谈及《卢旺达饭店》时说:“电影故事和事实存在偏差,它让我们注意到历史修正主义的存在。
如日本对于二战历史的篡改,修改教科书的做法。
”达莱尔说:“这让人们明白,有些人试图通过改写书本来让自己成为历史的讲述者。
因此,我们研究历史,了解真正发生的事情才变得更加重要。
” (摘自201 4年5月20日《国际先驱导报》)---这里我们引申出第二点2、突出白人救援的重要性本片一直或明或暗的把没有国际援助导致乱局升级列为主要原因。
而实际上,1990年,图西族「卢旺达爱国阵线」(FPR ,现卢旺达执政党)从乌干达边境闯入卢旺达的战役整整持续了3年半,直到卢旺达总统坠机之前刚签署了和平协议。
总统坠机之后,胡图族民兵开始暴动,卢安达国内陷入一片混乱,爱国阵线(FPR)逐步推进,聚集在北方的首都基加利(Kigali)附近,而大部分的杀戮都发生在南方省分。
直到7月,FPR攻下首都、卢安达政府垮台之际,70%的图西人已经命丧黄泉。
这种放任,是为了加快夺取政权,也不排除是在企图等待国际援助。
彼时美国刚面临1993年的黑鹰坠落,国际影响深远,没有派兵。
我也看到很多弹幕里面有问,美国怎么不援助。
事后克林顿(Bill Clinton)一再为了美国没有及时介入而道歉:“如果我们早一点进去,相信少可以拯救1/3的性命。
”此次事件,让欧美各国军事援助,更加名正言顺。
其中深意,不敢叵测。
补充:联合国部队撒退,法国政府派出的维和部队帮助从事集体屠杀的胡图政府(卢旺达政府),共同抵御叛军(爱国阵线)。
美国政府则拒绝干预。
---分割线--3、单一的把问题归结为种族主义“卢旺达人口过度膨胀,最终引发血腥厮杀,社会崩溃。
卢旺达与其邻居布隆迪因为胡图族和图西族的种族屠杀而臭名昭著,但我们应该看到人口增长、环境破坏和气候变化是该事件的隐患,而种族冲突不过是导火索而已。
”来源:Collapse: How Societies Choose to Fail or Succeed[美] 贾雷德.戴蒙德上海译文出版社 ,第十章马尔萨斯在非洲:卢旺达的种族屠杀。
全文太长,不整篇复制“卢旺达独立以后,人口增长很快。
农民们却仍然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没有实现现代化,没有引进产量更高的作物种类或扩大农业出口,国家也没有实行有效的家庭计划政策。
相反的是,为了容纳日益增长的人口,森林被成片砍伐、沼泽地被抽干以获得新的农地:同时休耕期也破缩短……在20世纪60年代和1973年,大量图西族人逃到国外或被杀害,他们的农田被重新分配给胡图族人,使后者有了足够的农田养活全家。
人均粮食产量……下跌到1960年代早期的水平.这就是名副其实的马尔萨斯困境:虽然有了更多的粮食, 但人口也多了,因此人均粮食占有量并没有提高……1989年,由于干早、区域或全球气候变更,以及当地滥伐森林的影响,卢旺达出现了更加严重的粮食短缺现象。
……卢旺达内部展力和盗窃事件已经开始开级。
作案的大名是那些饥肠辘镜、没有土地和非农收入的年轻人。
将卢旺达不同地区21- 25岁年龄层的犯罪率做个比较,大多数区域差异与人口密度和人均卡路里供给有关:高人口密度和饥饿往往与高犯罪率联系在一起……1994 年的大屠杀为解决宿怨。
重新分配土地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甚至在那些胡图族人的.....这并不罕见。
即使在今天。
我们仍能听到卢旺达人说要清灭过剩人口,战争是必要的,这样分到每个人手上的上地资源才能多点”---分割线--“西方媒体将卢旺达悲剧描述为种族冲突,这可能是一-种过于简化的分析。
当无法解决涉及分权的政治问题时,将种族问题拿出来说事儿是很容易而且非常方便的。
卢旺达的种族问题,也许只是被少数政治家或军事领袖作为烟雾弹,这些人不愿意任何人损害他们在哈比亚利马纳式的民主下隐忍20年才获得的特权。
”来源:红十字国际委员会1993-1994年驻卢旺达代表处主任(菲利普.加亚尔)1994年10月18日在日内瓦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博物馆所做的题为“1994年的卢旺达:真正的生活不在这里”的讲话2004-03-31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简报---分割线--卢旺达大屠杀有兴趣的可以移步加拿大纪录片《与魔鬼握手》https://m.douban.com/movie/subject/1950566/
王尔德说过,恨使你盲目。
他说的是他的同性恋人道格拉斯,只是给个人情感带来的伤害,但民族仇恨导致的盲目却是致命的,尤其是在为政治所利用的时候。
卢旺达的种族大屠杀让我们看到,当偏激战胜了宽容,疯狂泯灭了良知,当非理性的声音充斥人们大脑的时候,任何一点对人性的坚持都是如此可贵。
忽然又想到甘地,我们的时代太缺少这样的圣人了。
很容易就把这部片子和《辛德勒的名单》进行比较,无疑后者更具备史诗般的大气和艺术上的震撼力。
但总觉得辛德勒这个人物太完美了,就像一个良知未泯的官场老手,为人过于潇洒,处事过于从容不迫,如同从天而降的救世主一般。
相对而言,本片的主人公保罗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普通人的角色。
他有着商人的圆滑世故,也曾经因为胆小怕事置邻人的生命于不顾。
他自己也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他对死亡也怀有深深的恐惧。
只是在耳闻目睹了一幕幕灭绝人性的惨剧之后,本着心底那一缕良善和悲悯的情怀,把对妻子儿女的关怀和保护逐渐延伸到所有到卢旺达饭店祈求庇护的图西人身上。
他就是这样一步步成长为一个具备大勇气大智慧的英雄。
他尽可能地发挥和使用所有的求生技巧,低声下气地哀求,罄其所有地贿赂,用争取到的有限时间四处寻求国际援助,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还利用对方的心理弱点进行哄骗和威胁。
当他毅然决定与家人分离、留下来照顾其他图西人的时候,我被感动了。
这就是责任感,任何大义凛然的表态都比不上那留恋的回头一瞥。
然而创造了高度物质文明、拥有最强大军事力量的西方国家的功利态度却令所有人心寒齿冷,他们转过身去继续研究战略意义、划分势力范围,因为“卢旺达不值得被拯救,你们甚至不是黑人,你们不过是非洲人”。
残酷的屠杀令我们恐惧莫名,而冷漠的心灵更容易令我们陷入彻底的绝望。
反思过后我忽然又想,面对这样冷酷的现实我们又能如何呢?
恐怕还是只能像那个记者所说的那样,“在电视里看到了大屠杀的场面,说声‘真是可怕’,然后继续吃晚饭。
”
从历史的角度这类影片是无法评分的,但从电影的角度确实在细节和情节推进上都还有所欠缺。
3.5。克制不了去和《辛德勒的名单》作对比,艺术水准差一截,本质上还是同个娘胎。怕说媚俗不好听,那美其名曰合流。代入和感动都拜本能心软所赐,但毕竟不是紧系生活的东西,所以往往情随事去,而恰好这类片为了广泛受众,也确实都拍得很易忘。残余记住的,其实都是自己已熟的三观。
在生与死的面前,人性的光辉与丑恶顿显无疑。于是深感,在罪恶的大屠杀面前,任何国家和民族都应该为制止这种罪行而做出不懈的努力,即使他们贫穷和遥远。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民族是由于资本主义对利益的追逐,印刷术的广泛发展和语言的巩固之间偶然的相撞而产生于人们之间的在内心中想象而来的共同体。
古有摩西分海普度众生今有UN分人黑白相离,原始人刀耕火种用来生存的工具成为了文明人互相残杀的凶器,非洲版辛德勒故事的起承转合还是很好莱坞商业性,讽刺的是电影里救人一命的英雄原型已经因伤害平民的恐袭而锒铛入狱。
又是丰富历史知识的一天非洲版辛德勒的名单另外 昨天碰巧是大屠杀纪念日“悲剧的历史并不只停留在它发生的时空中,而是融入了亲历者的语言中。被讲述的记忆或许混杂着遮掩和谎言,但它才真正使我们与大屠杀带来的痛感相遇。而记住这份痛感,是为了让悲剧不再以类似的形式重新在当下和未来降临。”不过没给我带来太大震撼不知道为什么ps:短评摆烂一下
西方人为制造灾难,强行区分种族制造矛盾,提供武器大发战争财。然后一部电影将自己塑造成救世主和新希望,令人恶心。
比利时人拉屎,阿美莉卡造谣,加害者美化成拯救者,1994年的大屠杀包装成2004年的「卢旺达饭店」。2024年的我在思考,2034年会不会又诞生一部「加沙大饭店」
先入為主主角原型因恐怖主義罪被判刑,讓我覺得這就是一部西方世界意識形態宣傳片,不好看
电影只能说一般,鉴于评分偏高了,所以只打两星。总体来说刚开始看的时候会对这段残酷的历史感兴趣,也确实明白,人命在战争年代如草芥,而战争却是由人类的自私与贪婪亲手打造的。电影的节奏不是很好,男主的个人英雄主义也着实没什么看头,而且从头至尾整个人物也没什么成长变化,导演想告诉我们的是他很聪明、很有正义感,但这件事绝不是他自己能做到的。除此之外他的妻子也总是刻画得非常愚蠢,一天起来没别的事只会害怕、哭泣,然后心里只装着自己家的这几个人,一开始甚至还会说帮一下邻居这种话。感动不到,又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登味电影,祝男人们享用愉快。
每个民族基本都有一部血泪史,卢旺达饭店描写了胡图族与图西族之间的杀戮,但时过境迁,故事主角原型如今已成为阶下囚,影片美化了主角。当1994年地球的一端在欣赏阿甘正传、低俗小说、这个杀手不太冷的好莱坞大片的时候,地球的另一端却正在发生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但当历史只能用影像来记录的时候也是一种悲哀。
历史是可以被篡改的 zz保护的也不是你我的权益 受苦受难的只有民众罢了 以后不会看任何一部展露ys形态的电影 我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普通人了 不去想那么多了
艺术上也就三星,政治立场和意图上实在不怀好意,而且唐·钱德尔的长相实在是我没好感的那种。
以前非洲政治的课上看过,当时脸盲发作,完全没走心,所以今天对我来说,它又是一部全新的片子。积极而touching的一面,Paul是卢旺达的辛德勒和拉贝,用实际行动证明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然而人性和智慧闪耀的背后是惨烈的种族清洗。造成大屠杀的根源来自殖民遗毒,而局势失控后,白人仍可以及时撤走,甚至手持英国护照的黑人,而承受惨剧的当地人呢,借上校之口:you’re not even a nigger. you’re an African. 没人关心你们死活。目送白人撤离的那一刻,确实需要天降大雨……
辛德勒名单的既视感,但不如辛德勒名单,没什么看电影的感觉,电影技巧几近于无,有着一股拿奖的冲劲…借此了解了一下胡图族与图西族之间的渊源吧,让我感到难受的是其实所有矛盾都不该是民族矛盾而是阶级矛盾,但明明是西方各国挑起的这场对立,难民们最终最想得到也是有用的求助还是向这些罪魁祸首求救…除此之外真的只剩绝望…男主其实是一个效率非常高的人,能看出来他确实很适合做经理…留下一百万具尸体这行字多么触目惊心…然而此时此刻,加沙以色列也才刚刚停火,这不仅仅是历史,这也是当下
又是关于民族争端。两个民族模样信仰神马的有区别吗,就打打杀杀的。唉,渔利的,不过是卖武器的。与《可汗》不同,这里加入了对外国势力干涉的反思,比如维和部队与红十字会。以及一个拖家带口的男人,在大势下的挣扎。
有人说这是非洲版《辛德勒的名单》,但完全不能比,片中尤其是女主的善更像是无脑的呻吟和虚浮的作态,究其原因,因为辛德勒的名单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该片是编剧的政治秀(根据:2020年,片中主角原型被卢旺达法院以恐怖袭击罪在内多项罪名判处有期徒刑25年)
有《辛德勒的名单》珠玉在前,这类片子只能是在铭记历史这一点上有意义而已,作为“诗史”的苍白一句。比较值得提一下的,一是男主从头到尾其实都不想当救世主都怀着某些盲目乐观的希望和苟且逃避处世态度,只想着顾全家人,只是因为他是一个比利时股权(外资)的酒店经理,而变成了众望所归的避难所掌舵人,这个设定。二是车凌晨天没亮过路突然感觉颠簸,死人铺满了整整一条路。三是这一路的死人让男主心乱如麻心痛如割,一次次系错领带(长边从后面现出来),甚至不知道怎么寄了,于是埋头痛哭起来,这个细节加得很赞,好到甚至怀疑是直接从川端康成《山音》里抄来的,虽然怅惘的传达敏感度差了八万里。抄得好,仍然比写得平庸有价值得多,因为平庸就是原罪,而大多数平凡如我等能伸手触到睁眼看到的美的好的东西,原创的纯度都没那么高。
真实的历史上这个人是个恶魔,却被电影美化成一个英雄,整个事迹也被全然改变
如果是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的,那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是没有任何可信度的攥改历史,如果电影只是根据真实事件虚构出来的个人英雄文化价值观输出的工具,这部电影不过是披着历史事件外皮的超级英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