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于明日

Die Tomorrow,哪一天我们会死(港),明天,最后一天(台)

主演:桑尼·苏瓦美塔农,帕查·朋皮雷亚,茱蒂蒙·琼查容苏因,瓦尔蕾特·瓦帖儿,淳妮苷·内醉,札玲朋·尊克迪

类型:电影地区:泰国语言:泰语,英语年份:2017

《死于明日》剧照

死于明日 剧照 NO.1死于明日 剧照 NO.2死于明日 剧照 NO.3死于明日 剧照 NO.4死于明日 剧照 NO.5死于明日 剧照 NO.6死于明日 剧照 NO.13死于明日 剧照 NO.14死于明日 剧照 NO.15死于明日 剧照 NO.16死于明日 剧照 NO.17死于明日 剧照 NO.18死于明日 剧照 NO.19死于明日 剧照 NO.20

《死于明日》剧情介绍

死于明日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片中的故事均以真实新闻改编而成。每天的日常生活看来并无什么特别之处,但死亡往往就会来得猝不及防,日常生活中的琐碎赋予了生命以价值。在曼谷,朋友庆祝毕业、兄弟姐妹再次相聚、恩爱夫妻面对分离、女演员等待召集...... 这是对命运和生命无常的一种既愉快又忧郁,同时充满哲学性的反思。 该片由六部分组成,分别讲述了死亡之前平静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这部作品继承了纳瓦彭之前影片中的混杂实验元素,是一种包含虚构成分的散文电,有音频、图片、记录文件等媒介拓展达到对死亡意义的探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不方便的记忆超时空要塞F里约大冒险萍与雅重见天日失恋大不同东宫皇子奇门斗法天虎突击队羞耻第二季理查兹帝国九扇窗戶邰忠利生之欲杀人小说格林第一季童话镇第二季国色芳华朋友也上床亲情接力劫数难逃暴太郎战队DONBROTHERS寻找身体大家的歌飞行员麻烦请你先告白眼泪之盐迷失明日二郎神之深海蛟龙棒球大联盟第一季

《死于明日》长篇影评

 1 ) 以人类的日常反应人生的无常-死于明日

离开这人世间 有千万种方式 这部影片描写了六段生命的最终24小时 六个真实的故事六种不同的死亡形式 “明天”来临前画面是圈起来的方形 “明天”到来后可视范围才变宽 镜头的戛然而止或缓缓延续都以某种方式在观众心底激荡出一层又一层情感的涌动 由时间创造的张力尽显 我个人觉得导演的分寸感非常棒 时间轨 画幅的变化 不疾不徐的推摄 恰到好处的长镜头 让一切都显得既朦胧又动人 导演把死亡拍成了一篇散文 没有一帧死亡的画面 偶尔夹杂着儿童或老人的访谈对话 更多的是白描叙述 我印象最深的点是影片左上角的时间码 计时器即计数器 观影时长70:21 死亡人数8442 具象量化了死亡带来的焦虑感 “即使你对这一切都已经了解了,还是会难过吗?

”“是啊,还是会畏惧死亡、孤寂和消失。

” 如果一句话让我来形容这部影片 那就是—用人类的日常反映人生的无常

 2 ) 谈一谈泰国对信仰和生老病死的看法

泰国是中国和澳洲外我去过最多次 呆过最久的国家了 前后应该去了不下五六次 如果给世界人民友善程度和地区安全程度排个名 泰国和中国绝对都数一数二的 不吹不黑 在澳洲这种发达国家其实并太多安全感 晚上出门不要说那种危险偏僻的区 就算在CBD也会有很多种族主义者 挑衅的酒鬼 半乞讨半劫道的流浪汉 当然正常人还是绝大多数的 只不过出格的就很出格 加上这边低效的司法体系 基本没什么以儆效尤的作用虽然说他们大部分也信基督教 但是真的没看出来信教对他们的影响 除了表面上的虚情假意寒暄 基本上喝多了都是能到处砸瓶子随地大小便的主 我就是遇到习惯性偷东西和每天作息超级不正常的白人室友之后发誓再也不找当地室友但是泰国不一样 他们对佛教的虔诚 可能也只有缅甸能比一比 我看过太多的泰国商贩 司机 年轻女孩 不管生活多艰苦 境况如何 每周一定要去寺庙拜拜 也都戴着佛珠 或者车里放着摆件 他们普遍都相信因果报应和来世这些 所以他们可能出租车管你多要了点钱 或者在餐馆卖很贵的菜给外国人 但是抢劫 或者暴力 甚至偷盗好像在泰国都很少 而且不同于白人的伪善 泰国人和我们一样 对人是那种真正的热情 不是那种怕给自己添麻烦的寒暄 其实我国也是 说民风淳朴可能有的人不乐意了 可是善良 隐忍这个一点不夸张 多年的封建集权大一统让大家大部分时间不用处在战争和饥荒的恐慌 所以人性自私和冷漠的一面没有被无限放大 强大的君权和严明的法律以及熟人社会也让大家很少会铤而走险 而且我们思想普遍有佛教保留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相信你不完全相信但是耳濡目染你做错事时候也会引起自己的不适 所以虽然我们不信宗教 但是仍然普遍显得教化最后说一下生老病死的观念差别 这点中国还是有差别的 毕竟不信宗教 轮回转世大部分人还是不信的 所以对于终极问题我们缺少任何的终极关怀 人们普遍惧怕死亡 甚至衰老都让人感到抑郁 这点泰国和西方国家要相对淡然很多 他们更多把人生当做一个馈赠 及时行乐和跟随内心 这点中国人普遍是过的太累了 人生短短几个秋啊 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跑酷 滑板视频里 白人小孩摔得血肉模糊也只是一句f**k 不像我们从小就有大惊小怪的父母 我经常听各种泰国的朋友说他们之前摩托车事故 哪里留了疤 然后上周哪个朋友去世了 当然注意安全是最好的 我想说的只是 他们选择了去从事 或者去做这个事 也会接受它的结果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但是能选择的自由意志难道不是比生命诚可贵更重要的嘛 所以当我们意识到 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 自己的人生要体验到自己的快乐 那么可能对于能有这么个机会 更多的是体验到的满足 而不是随时不能体验的恐惧 狭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我们能够把酒言欢 对着名山大川 临终时候回想一下 也可以会心一笑把写的太沉重了 我有时候很羡慕我一些朋友们 有的人读了计算机硕士 结果酷爱潜水 当了几年潜水教练 然后玩够了接着回来搞研究 也有人本来是动画设计 后来迷上了跳舞 直接去当了一个街舞老师 我还是缺少了一些想做就做的勇气 对舒适区太依赖 希望年轻的你们做的比我好

 3 ) 与死亡并坐闲聊

我和男朋友经常在闲聊时讨论有关死亡的话题。

我会摊开左手掌心,跟他讲从小就有人说我的生命线很短。

跟他一比,果然短了一半还多。

所以,我大概只能活到你的一半年纪。

余生还有那么长,到时候年老色衰也不可能再找到什么合适的人,一个人过日子得无聊成什么样。

于是他也开始为我的长寿打算,让我按时睡觉,少喝酒少抽烟,换掉需要加班的工作,远离令我焦虑的老板。

他说:一生计划看两万部电影吧,如今你才看了三千多部,按一年350部计算,还得活48.57年,这样你大概活到80岁,我到90岁死,等你死了还能怀念你几年。

我说:如果哪天得了重病,千万别插我一身管子让我接受痛苦的治疗,一定要飞去北欧某个国家让我安乐死。

如果你真的比我先死,那我可能一刻也不想多活了。

还有,我死的时候真的不希望爸妈在场,最好我的死亡成为一条简讯,在一切尘埃落定后发送到他们的手机上。

这一切的前提是,我笃定我的爸妈一定会比我晚死,因为他们一辈子都顺遂快乐,尤其是我妈,年轻时候脾气太大,一点不顺心就暴跳如雷,骂我打我也是家常便饭,所有负面情绪都抒发出去了,怎么可能不长命百岁。

而我自小体弱,心思又多,还是讨好型人格,所有的不快乐都藏在心里,能多活一年就得多感恩上天一次。

我们从不忌讳谈论死亡,而我有的朋友则不是,以来自山东和东北的朋友居多,偶尔提到不吉利的话,他们会立即要求在场的人一起“呸呸呸”,赶走所谓不吉利的兆头。

我们没有这种习惯,反而觉得越常提到死亡,死亡就越不容易靠近自己。

大概跟见到鬼跟他握握手是同样的道理。

去年,我的一个朋友得癌症去世了。

他走的时候挺平静,在病房里还会寻思着每天点些什么吃,他说某一天从床上起身的时候忽然头脑失去意识一口气提不上来以为就要过去了。

从那以后,他就对死亡不那么恐惧了。

反正,该来的总会来。

所以,他也很少哭了。

除了得知自己病情的时候哭过一场,再之后就是奶奶忽然打电话跟他说做了一场梦,梦到他身体不太好,问他是否一切还好。

那时候奶奶还不知道他得了重病,放下电话的那一刻,他缩在被子里哭了。

小S在《康熙来了》中曾因为吴克群翻唱已故好友杨明学作词的《我不难过》而失声痛哭,她说去KTV要常点这首歌,不要因为怕想起死去的人难过就避免提到他,否则他会以为活在世上的人都忘记了他而感到伤心。

死亡离我们太遥远了,我们每天连如何活得更好都想不清楚,更别说去思考如何迎接死亡。

电影中倒是经常有人死去,动作片拍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犯罪片拍连环杀手冷血无情,爱情片拍生离死别天各一方,战争片拍炮火连天横尸遍野。

死亡在银幕中每天上演,不够惊艳的死法甚至会让我们感到无趣。

似乎从另一种角度说,我们早已看惯了死亡。

所以,还能如何通过电影更好的描绘死亡呢?

关于《死于明日》,我想说的话都在短评中了,再复制粘贴一遍:如墨水滴在宣纸上,以极为私人与间接的手法晕染出最宏大的影像质感。

缺席的逝者与在场的生者共同勾勒出死亡飘忽不定的虚无感与触手可及的实体感。

死亡以回忆、亲历、忘却三种释义,完成其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三重自证。

于观众而言,他们以不同的身份参与着死亡。

倾听者、回忆者、对话者、探视者、偷窥者、讲述者、还有死者。

死亡在发生的那一瞬间即被定格,死者被遗忘在原地,而生者则如潮水一般继续向前滚去,与死者的距离越来越远。

村上春树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对此,我无比赞同。

 4 ) 如果还有明天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 K社 欢迎联系授权转载) 即使我们很多次在各种影片中直面“死亡”这个话题,这仍旧是一件让人不愿多想的事。

屏幕里的生生死死,无论多么感人,也不过是让观众为之共情而悲。

但最近有一部电影,却把死亡拍出了一种如吃饭睡觉般的“日常感”——《死于明日》

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它其实更像是一篇散文式的作品,由6个故事组成,还穿插着一些采访的内容。

影片开头就写到,所有的故事都改编自2012到2017年间的个人真实回忆录。

第一个故事的主角是4个年轻美丽的女孩。

她们正在酒店的房间里面兴致勃勃地讨论着一本杂志上的星座预言,肆意地畅言着对未来的想象。

明天早上六点,她们就要一起去参加毕业典礼。

而事实却是一位凌晨去便利店买酒的女孩被突如其来的卡车撞到,再也没有回来。

她们用星座决定出的要去买酒的那位“幸运儿”,到最后也不知道是谁。

是那位想要开一家出售稀有的树的园艺店的女孩;还是那位想去纽约生活,遇到一个合适的“他”的女孩;是想要拥有自己创立的时尚品牌的那位;还是只想要组建一个幸福家庭的那位呢?

即便不知道答案,我们也明白,这其中的一个梦想永远地变成了灰色。

甚至第二天清晨,那本决定了她们命运的星座指南,也被清洁工扔进了垃圾桶。

另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姐姐”。

时隔8年从美国回到故乡,她用相机记录了许许多多个景色和瞬间。

当然,她也想给自己的弟弟拍下好看的纪念照片,后者却没那么配合。

他板着一张脸,甚至笑一下都不愿意。

姐姐说想去吃一间很喜欢的生蚝餐厅,他却说阴雨天的客人一定很多,后天再去吧。

可惜,姐姐已经没有后天了。

她被倒下的电线杆砸中,失去了生命。

他说:“她的死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我开始告诉身边的人我爱他们,拥抱他们。

”就趁现在。

还有在证券所安静地去世的商人,他死后5个小时才被人发现,周遭的一切依然井井有条地持续进行着。

还有等待换心脏的妻子,她的丈夫去美国出差,两人完成了生离死别的对话,却没料到,丈夫因为航班失事去世,妻子却换了心脏活了下来。

这样生死无常的故事还有很多。

导演用最平静抽离的叙事方式把这些故事铺陈在观众眼前,因为太过于“日常”,才让人惊觉死亡原来离我们如此之近。

在导演的采访中,小孩子不想要知道明天就会死,因为他会很难过。

而103岁的老者却说:“不管你喜不喜欢,你得跟随着被安排好的道路,这就是命运。

似乎当他经历了尘世的纷繁之后,就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能坦然地面对这必将到来的结局。

影片的开头就给了我们一组数据:每天过世172800人,每小时7200人,每分钟120人,每秒2人。

这样的黑色底幕配上冰冷的数据,就好像“死亡”本身一样残酷。

还有整部影片中时不时出现在左上角的计时器。

当全片70分21秒播放完成后,这个世界上就又有8442个人过世了。

没有什么比这种方式更能刻画死亡的“日常感”。

本片导演在采访中说到,他想把死亡拍得平凡一点,“因为死亡随时都会发生。

”意外可以发生在最平常的日子、在任何人身上,任谁都难以预期。

所谓“浮生一日,蜉蝣一世”。

关于死亡,我们无可规避,但在死亡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美好值得我们去珍惜、去探寻。

2018年6月7日,台湾著名节目主持人傅达仁因长期受胰腺癌病痛折磨,飞往瑞士执行安乐死。

临终前,他安排好了一切。

包括参加儿子的婚礼,举办告别派对,还和老友们通了电话。

了却平生未竟之事,在家人的关心爱护下满足地离开,或许真的是某种幸福圆满的结局。

无可厚非的,死亡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既然它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那么怀有一颗平常心,过好当下每一天,就是最无憾无悔的一生吧。

 5 ) 或许死亡如同喝水睡觉

看完这部电影时,电影告诉我在我看电影的这段时间里,世界上有8442个人死掉了。

我一直很回避死亡这个话题,因为我对它的恐惧和忧虑让我夜不能寐寝食难安。

它就像一座正在融化的冰山,时不时掉下几块巨大的冰块砸在我的胸腔上,这宣告着这一夜我可能要失眠了。

而且我又不知道,这座冰山会一直伴随着我直到我死去,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麻痹自己不去想这些事。

而在人类社会里,大部分人都在刻意逃避这个话题。

人是有必死性的,但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和工作,人在生活中往往掩盖住必死性,然后又以生活的希望取而代之。

而只有在特殊时期,例如战场上被敌人包围的士兵,起义时面对刺刀冲在最前面的学生,更或者是穷途末路的杀人犯。

他们在洞悉了自己的必死性后爆发出来的属于自己独有的人性的行为,往往是很多人无法想象且极度纯粹的。

而再观察很多文艺作品,就能发现死虽然很普遍,但是人们把它的地位还是摆放的比较高,这一点也深入人心被众人所接受。

导演就不一样了,他首先提醒死亡的突然性,没人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挂掉,对于你的亲人而言这是一段不好的记忆,对和你不熟的人而言,你会不会死掉的猜测在聊天中的地位和今天中午吃什么一样。

甚至有的人因为你死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工作岗位。

所以你的死只对你自己来说重要,对别人来说 just so so 而最后那段更奇妙了,那个躺着突然不说话的男人,我们以为他死了,然而他翻了个身宣告他其实只是睡着了。

但是后来字幕又说,这人某天在家中死掉了。

既然死亡和睡觉的界限如此模糊,那死亡大概也和睡觉一样稀松平常吧。

毕竟每秒就会有两个人死掉,看完这部电影时已经有8442个人死了,再加上我暂停的时间那就会更多。

我在乎吗,我有伤心吗?

 6 ) 有些台词和旁白意味深长

很特别的描述死亡的电影,一切似乎都很平静。

这个世界,每天都有人死一天过世172800人每小时过世7200人每分钟过世120人每秒过世2人男子:你会想知道明天会不会死吗?

小男孩:不会。

男子:为什么?

如果知道了,你能够好好做准备。

小男孩:不,如果我知道了,我会很难过。

男子:但是你总是会死。

小男孩:但是如果我知道明天就要死了,我会非常难过,我会觉得不想要人生变成这样。

如果我不知道,我只有活的正常就好,然后死去。

飞机上,大人:你对“人类注定受苦且死亡”的概念想法如何?

小孩:就是个正常的人生真理。

大人:你从哪里学到这些的?

小孩:这会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

大人:你在学校学到的?

小孩:对,但是我跟老师争论了一番。

我老师说死亡是最糟糕的,但我认为痛才是最糟的,看情况。

大人:怎么说?

小孩:当我们死亡时,我们感觉不到任何事情。

但是当我们受苦,那种痛苦却是如影随形。

年轻人:你觉得死亡有好的一面吗?

老人:死亡是好还是坏?

我觉得这都不是重点。

重点是,在你走之前,你的人生是好还是坏?

像你这样的年轻人做事不该犹豫。

做好事,你会觉得骄傲的,然后你会觉得开心

10种最有效的自杀方式:1.猎枪朝头开枪: 致死率99%,死亡时间1.7秒2.氰化物:致死率97%,死亡时间1.8秒3.朝头开枪:致死率97%,死亡时间2.5秒4.猎枪朝胸开枪:致死率96.4%,死亡时间1.4秒5.爆炸物:致死率96.4%,死亡时间1.6秒6.火车撞击:致死率96.2%,死亡时间17.92秒7.从高处坠落:致死率93.4%,死亡时间4.56秒8.朝胸开枪:致死率89.5%,死亡时间7秒9.上吊:致死率89.5%,死亡时间7秒10.车祸:致死率78.5%,死亡时间20.5秒

 7 ) 计划不如变化快,命运多变,世事无常

2017泰国剧情片《死于明日》,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豆瓣评分7.4。

本片的风格很独特,很另类,没有剧情,由一个一个的真实死亡事件改编的小故事组成,让人感慨计划不如变化快,命运多变,世事无常。

珍视当下,别留遗憾,对这个世界充满感恩地过好每一天,这就是影片要向观众传递的主旨。

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还没做好准备,还有未了的心愿。

影片中有一幕自杀方式列表挺意外,表格里列出了十种自杀方式及其死亡成功率和死亡时间,我还是头一回看到这样的总结。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第一幕中的一个女毕业生是由《天才枪手》的女主饰演的。

 8 ) 浮生一日,蜉蝣一世

小女孩:“我会死吗?

”旁白:“现在不会,但是每个人最终都会死啊。

”小女孩:“为什么?

”旁白:“因为我们就是如此。

”小女孩:“为什么?

”旁白:“因为我们是人,活着的生物都会死。

” 电影里的这段对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女孩的大哭、旁白语言的平静与深刻,一一铺垫开来。

尽管“每个人都会死”是自开始就是大家熟知的命运,可能接受的又有多少呢?

电影继续开展,人物一一登场。

导演用平静、细腻的镜头将一个个真实人物的故事搬到我们面前,每一段的旁白都暗含着下一段故事的情节开展与生活道理。

即将毕业的学生、证券场的商人、从美国归来的姐姐、即将登机的丈夫、求婚失败的男友、路边救人的女演员、在家的音乐家,点滴故事,一一呈现。

最后,搬出剧中的数据—— “这个世界每天都有人死,一天过世172800人,每小时过世7200人,每分钟过世120人,每秒钟过世2人”,愿自己坦然面对。

 9 ) 无常只是日常

即将毕业的女孩意外车祸离世,通宵一夜的酒店房间打扫后还会有新的人住进来证券所里有人猝死了,周围没人注意到他,屏幕上的数字依然不受影响地无情变动着世界的一端飓风带走了无数人的生命,另一端只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一天著名影星突然横死,接替她工作的人既难过又庆幸,内心的天平来回摇摆,刚流完泪,在镜头前还是得展现最灿烂的微笑。

亲近的姐姐死了,留下弟弟一人继续过以前孤独的生活,天台阳光还是那么灿烂,晾着的衣服还没干,他心里会不会后悔那天没直接带她去那家她想吃的餐厅?患病的女人和她的丈夫一边互相照顾,一边讨论着身后事,无比平静女孩从被前男友纠缠中摆脱,男孩从他自己的生命中解脱一个平凡的午后,老音乐家在家中睡午觉,梦中就这么与世长辞。

导演并没有直接拍“死亡”瞬间,只是先知会了观众结果,然后运用了很多长镜头,客观冷静地将死亡的前后拍给观众看,没有情绪的大起大落,只是有一点克制与压抑,告诉我们死亡只不过是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意外了——无法预料,但却事先知道的结局。

电影开头的小女孩,为这逃不过的命运而嚎啕大哭;电影结尾的104岁老人,看清了命运后等待它的到来。

那些你曾以为无比沉重的东西,时间总会冲淡它。

 10 ) 林象文化观影记录2021

通过4个意外事故,1个自杀,1个正常死亡,让职业演员去表演真实死亡事件发生前几分钟或更长些时间当事人的状态和说过的话,4个事故都有聊到死亡但最后出事的都是聆听者,这些都用的3:3的画幅,而穿插的其他访谈用的是4:3的正常画幅,还用了一些真实死亡事件的照片和视频。

尽管通片都在表达和探讨死亡但并没有直接展现都是通过文字表达的。

最后出演员表时穿插一些鲜花的照片(我理解还是为表达生命的旺盛美丽与脆弱)。

文字显示说全球平均每天有172800人去世,平均每秒2人,然后银幕左上角时不时显示计时和对应的人数,片长70分钟对应8400人。

主要是表达了导演认为的生命的无常短促与不确定性,让人们引起对生死及人生意义的思考。

实验气氛较浓,但能看。

不过,我斜后方,旁边,斜前方的人看的陆续睡去,呼噜声此起彼伏。

发现泰国的女演员虽不漂亮但都很耐看。

《死于明日》短评

很新颖的体裁,但是很沉闷无趣,其实这个题材明明可以拍的很好很有深度并且很有趣的。

3分钟前
  • 风雷震Luo
  • 还行

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向往着虚无。羁绊之下,无惧死亡,却害怕活着。

5分钟前
  • 第七大陸
  • 力荐

太个人的分享了吧,采访对象略无趣,选取来展开的段落有许多段也都略无聊…嗯,虽然说人生是这么无聊,但是死于明日之前也要珍惜呀?(看看隔壁法医探讨的死亡观 本片略落后)

10分钟前
  • 小溪笑嘻嘻
  • 较差

博客文学体

15分钟前
  • mewllc
  • 较差

度过最难熬的74分钟,无故事性、无数静止镜头,高深莫测的对话和画面意识流太劝退了。拍出来根本上就不想让普通观众看,我也很配合的非常不喜欢。

19分钟前
  • シャツ
  • 很差

浮生一日,蜉蝣一世;我想对于生而平凡的我来说,能健康的活着,就是一种幸运;到头来死了,能顺利火化成灰,有一个还记着自己的人,也该值得庆幸!————— 🔴 2017 🔵 泰国【11月【➊】】【2019 ▲ 370】【≈ 75分钟】【原版 ★ 中文字幕】【⭐】◀▶【⭐⭐⭐】

20分钟前
  • 舊夢不須記
  • 很差

6/10。如果说短视频兴起的时代叙事被肆意拼贴化,那么纳瓦彭对采访、新闻、图表、文字、窄画幅和清冷长镜头的花样运用最适合这个时代的观影习惯。每个故事开头的字幕即提示了隔日人物的命运,嬉笑着划掉杂志上星座解析的女生聚会变成满桌啤酒罐的空房间,影响一个人自杀的决定用吃中式火锅还是泰式火锅的轻松话题带过,与其在乎死于何日,不如活着有爱人相伴更值得铭记。导演想透过旁观者的视线突出死亡事件的无常,譬如没有拍摄被电线杆压死的机车女,却用楼上白背心的男子目击意外,没有展示车祸的女星,转而通过接替代言人的另一位女星化妆时得知她的死讯,从面无表情到流泪不止,花朵、老虎标本使该场戏充满清新气息。太阳光透过云折射在飞机窗的空镜头穿插,生动地说明死如江湖入海般自然。但对死的想象欠缺惊喜,未能有韵律地联接起碎片状的故事。

24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形式太创新了,留白太多,情绪也比较分散。豆瓣的演员表上面出现了两个Toey头像的演员,另外一个演员不是Toey。

29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还行

为避免平铺直叙流水账,导演不断插入新闻记录片,还有文字提示,也玩几个镜头凝视,似乎要于无声处惊雷,但实际效果只是沉闷、乏味、无聊……看这种文艺片你会相信,有时候娱乐片才更难拍。

33分钟前
  • 楚阳
  • 较差

泰国版浮生一日,画面还行,对白太蠢,看不完

35分钟前
  • Season
  • 较差

相当喜欢,体量轻巧,元素杂糅,有很多闪光点。导演对影像的把握别具匠心。因为未来的不可预知,死前一日的影像记录充满了偶然性,对于一个人的一生,甚至算不上特殊的一天。但观众站在上帝视角,那些平凡琐碎的细节,便能挖掘出宿命感和仪式感。最爱那些略微“跑题”的片段,似乎在讲死亡,却又故意游离在距主题不远的地方,人物的情绪处在无法界定的暧昧状态。浮生一日,蜉蝣一世,影片末尾,左上角不断滚动的死亡人数戛然而止时,突然有种微微震颤的感觉,仿佛上帝之手突然关停了什么按钮。

40分钟前
  • 李濛Lemon
  • 推荐

可能真的是欣赏不来泰国电影,节奏平又不能吸引人眼球,气氛压抑却不能发人深思,看完我是更不明白了。

41分钟前
  • BSIHSIN
  • 很差

第二遍看了,看了片头想起来以前看过,然而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故事

42分钟前
  • 江湖骗子.
  • 还行

博尔赫斯说,死就是水消失在水里。弱化了死亡当下的直观场景,而是从每段死亡前与后的生活场景中截取片段,以此探究人们对于死亡的感知与思考。在未及弱冠的孩童与年过百岁的老人看来,比起去思考死亡,迎接死亡,更重要的是迎接生的每一天。

44分钟前
  • 匪子
  • 推荐

实验而不深刻,致敬生命。

49分钟前
  • 温存Weather
  • 还行

破碎,像mv

52分钟前
  • 嘘这是无声的鸟
  • 较差

看的第三部纳瓦彭的电影,依然风格鲜明。显然,除去他对电影叙事框架的构建之外,这种鲜明更多得体现在他对电影议题的思考切入点。他刨去了死亡的其他表屑,将人对死亡的观念,和死亡的出没相对应,后者则与生活场景的某帧混淆。随着影片的推进,这样的混淆愈来愈深。我认为这是电影中最抓人的一点。最终这一切在影像中呈现出死亡与现实的串联。他之前的影片《36》,也是从年轻却独特的角度来思索和拍摄爱情。这在青年导演里是比较难得的。

56分钟前
  • yueuriecid
  • 推荐

非常不错的概念电影,影像制造上一看就是老手了,用纯真/天真的角度看待死亡并没有让我觉得肤浅。在丰富的形式里做出干净的美感,观影体验很舒服;对“死前一天”的描绘里放了很多小心思,但没有over的感觉,也并没有让我感觉被说教。

57分钟前
  • 推荐

长镜头运作得当,配乐也深和死亡主题,但总体太单薄,无法深入人心。

1小时前
  • SparkShi
  • 还行

浪费时间。

1小时前
  • 大海里的冰山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