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可怕的当然不是距离和时间。
你以为你的深情可以穿山越海。
某一天,近在咫尺的机会就在眼前,你却想赶紧和心里那个人告别。
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在我梦里,但,我不愿见你。
一第一段故事,叫背影,关于父亲和儿子。
朱自清的是无法言说的父子深情,这里却是相见不相识的父子诀别。
陈柏霖饰演的陈经理假借工作的名义,来到一所陌生的城市。
拿着一部相机,到处搜索一个老人的身影,满脸写着“别理我”的冷淡。
过分热情的司机,和冷淡的气氛,擦出一些不合时宜的笑点。
他心里的父亲,是泛黄照片上的高大身影。
是儿时温暖又遥远的回忆,也是搜索引擎上挂名的逃犯。
眼前的父亲,年老腿瘸,偷单位的货换一点钱,讨儿子的欢心,还被泼了冷水。
这个儿子当然不是远道而来的陈柏霖。
父亲有了新家庭,小儿子正在青春叛逆期,对自己渴望的父爱只有嫌弃,没有感激。
陈经理有过三次迟疑。
第一次,他想告诉佛山的妈妈,自己找到了爸爸。
结果他欲言又止。
说了又能怎样,父亲也不一定能回到从前。
相见不如怀念。
第二次,怀孕的女友call他,短信他。
他选择了逃避。
一个缺乏父爱的人,惧怕自己也成为痛恨的那种父亲,更惧怕另一个和自己骨肉相亲的生命,承认同样的痛苦。
他也成了逃跑的父亲。
第三次,陈经理直面父亲。
父亲认不出眼前的人是自己家乡的儿子。
只不过因为他是广东人,多了几分亲近。
虽然已经知道父亲有了新家庭,在另一个儿子身上释放着亲情,但他仍然不死心。
他问:你有没有想过回去?
父亲回答:都离开那么久了,回去还有什么意思。
有关前半身的爱情亲情,对于他稀薄如同早晨的雾气,风一吹就散了,太阳升起就消失殆尽。
他和他妈,对于父亲,就像已经死去很久的人。
隔断骨肉之情的当然不是距离时间,陈经理对小儿子拳脚里深深的嫉妒便是证明。
既然选择了逃避法律,逃避责任抛家弃子,隐姓埋名。
既然重新娶妻生子,逃避旧事旧人,自私的父亲大概早就决定偷生一般,度过余生。
这样的父亲,即使存在又何必再见,相认。
还不如旧照片里那个笑容温暖的人,更让人挂念。
二第二段故事,关于两个暧昧情愫的少年。
陈的发小即将执行死刑,来信要见他,往事从此拉开。
乡野的湖畔,是两个少年私会狂欢的场所。
滚泥浆,赤条条地扎个猛子进到绿色的湖水里。
潮湿的空气里,发小揉揉陈的头发,眼神火热又宠溺。
陈的父亲在屠宰场上班。
同事表情暧昧地问:听说你儿子经常去湖畔。
父亲一脸羞赧。
湖畔,是他们隐秘的欢愉,也是道德的禁地。
父亲严厉,但也不能直言,编造一些湖鬼的吓人传说,依然不能打消儿子执意赴约的心。
结果寻踪到湖畔的父亲,从此沉在了湖底。
少年心事,戛然而止。
再见面,陈是要来见发小最后一面,帮他料理后事。
他们中间失联的很多很多年,才是“再见,在也不见”的那些年。
是因为父亲的死带来得愧疚和阴影?
还是本来懦弱的陈,就绝对没有勇气冲破世俗的偏见?
这些都没有交代。
唯一得到证实的是,当陈说,我已结婚生子,手铐脚镣的发小,眼底像在地震。
陈也挂念着他,挂念着他们的湖畔。
但是懦弱,背负的沉重回忆,只能是无论你在海角天边,都在我心里,但我们不能相见。
少年有少年的冲动,就像我当年一再背着严厉的父亲去赴你的约。
成年人有成年人的隐忍,就像现在我可以忍受,我们不在一起。
三第三段故事,不伦之恋。
相比前两段叙事的寡淡晦涩,这个故事无比直白。
蒋雯丽饰演的老师在泰国大学里教中文。
他的学生,陈也来到这里讲座。
两个曾经在北京,就干柴小烈火的师生,在湿热的曼谷重逢。
蒋雯丽的眼里全是戏,皱纹不影响她的风情。
所以当他们拥抱亲吻,我完全没觉得有违和感。
狗血的是,蒋雯丽的女儿是和陈所生,这天大的秘密竟然还不为人知。
她不是小龙女,他当然也不是苦等十六年的杨过。
结婚又离婚,有了一个儿子,陈也不算孑然一人。
他们激情又平静地度过一夜,他们虽然依依不舍,但并没有使劲挽留。
陈问:你还会回北京吗?
这故事到这里有些犯恶心。
《后会无期》里说,小孩子才看对错,大人只谈利弊。
口口声声说着,幸好有我们俩的女儿,这两年才没有白过的这位女老师,似乎对陈情比金坚。
然而当年,她仍然选择了逃离。
能为了什么呢?
为了自己的脸面,名誉,道德,无穷无尽的议论。
然而从她以真爱之名,和还是学生的陈搅在一起的时候,就已经完全背离了这些。
如果她决绝地牵起小男友的手,倒也能落一个敢爱敢恨的真性情。
可惜,她最后还是选择了自己的丈夫,选择跟着丈夫远赴泰国。
所以,外人也难从她的言行里,看出她生活背面里,藏着的这个情人。
情人短暂的重逢,她还是来了。
她作势要走,但她还是留下了。
但她又说她不该来,又说她难忘记,矫情也虚伪。
如果有机会,他们还会再见。
所以,在也不见,对于这对偷情的X男女,只是暂时的。
倒是陈在课上说的,现代人的关系很有意思。
通讯工具的发达,让你很容易了解另一个人的存在,踪迹。
facebook上的好友上千,真正和你至交的又有几人呢?
这三个故事虽是个例,却展示了“在,也不见”的三种可能,千般原因。
有时候,一腔深情,也有翻不过的南墙和越不过的沧海。
愿你和你爱的人,不说再见。
ps:我是个看过电影,完全不记得人名地名星人,如有谬误,请原谅。
调子我还蛮喜欢的,但是最后一段实在太泰国了,分分钟看不进。
背影--让我想起朱自清的那片散文,可惜陈总没能得到文中那种父爱,所以对于能够得到父爱却不珍惜的弟弟分外痛恨,怒其不争,艾己不幸。
能够部分能理解为什么他在知道女友最终拿掉孩子之后的那种哀伤,自己生活的不幸让自己没有自信去承担自己下一代的幸福,而在这一切真正发生的时候却又痛恨自己的无力。
西八,扯什么犊子呢!
优柔寡断的人们啊,爱爱的时候记得带套套,生活欠你的,但孩子不欠你。
湖畔--隐晦到我差点看不出来,但是还是让我抓到了蛛丝马迹。
一上来巴比的震怒只是让我觉得,湖边是要少玩儿,每年夏天总是吃掉那么多小孩儿,巴比教育地对!
教育地绝对有道理阿!
但是让小林子离他儿子远点是几个意思?
难道结伴玩儿不比一个人玩儿要安全点?
当工友对巴比说:听说你儿子又去湖边啦,为什么要邪魅一笑?
最后巴比为了救基友……嗯,从此基友天各一方,在,也不见。
毕竟隔着生死一条线。
但当知道以后再也不会见的时候那种悲伤还是蔓延到眼眶,马尿也就忍不住了,啊,终于啊,当死亡之海敞开在眼前时那种恐惧与无助,那种悲哀与绝望唯有爱才能将其消解吧。
所以小林子说,谢谢你。
再见--不加评论。
恨不得快进。
Ps,那什么拯救你,杨佑宁的发际线(哭哭)。
真心觉得5.9的评分打低了。
总体而言,个人感觉,整部影片表达的是一个主题:各种各样真挚而浓烈的感情,最终都在现实和时间的淘洗中,变成了距离和克制。
这三个故事,分别是关于亲情、同性恋、师生恋的,每段故事都是非常特殊的感情。
但相同的是,每个故事都是同一种形式和脉络:原本真挚的情感、无奈的离开、长时间的“不联系”、相见时的距离和克制。
1.原本深挚的情感。
第一个是亲情,第二个是两个少年似友情似基情的感情,第三个是一个优雅年轻的大学女教师和“坏学生”之间的感情。
2.感情遭遇无奈,被迫离开。
三种情感都受到了外力的干扰,产生了无可奈何。
第一个是父亲遭遇破产,抛妻弃子去躲债。
第二个是因为世俗对同性恋的成见,导致父亲反对;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父亲因为救少年而淹死。
第三个是因为大学女老师的家庭,导致与“坏学生”不辞而别。
3.分别后,明知对方的存在,却长时间“不联系”。
这应该是第一重的“在也不见”。
第一个故事里,其实有两个主人公,父亲逃避原来的家庭,主动选择忘却:自己的腿是“出了车祸”,“妻子在车祸中去世”;第二个故事里,十几年来,两人从来都没有联系过;第三个故事也是,虽然彼此知道在哪儿,但也从来都没有联系过。
4.物是人非,人是情非,才终于再次相遇。
第一个是父亲已经组成了新的家庭,男主已经成了陈经理;第二个是昔日的少年面临枪决;第三个是男主由从前的“坏学生”成了教师。
5.过去的经历,都对男主产生了影响:第一个是他受父亲影响,对家庭责任产生了恐惧,妻子怀孕,他却一直逃避,不接电话;第二个是他因为父亲的去世,改掉了自己的性取向,已经结婚生子;第三个是他因为女老师的离开而结了婚,又因为爱着女老师而离了婚。
6.再次相遇,有的却依然是距离和克制。
这应该是第二重的“在也不见”。
第一个故事里,男主最终也没有认自己的父亲。
第二个故事里,两人狱中见面,对过去的基情只字不提。
第三个是昔日的女教师和“坏学生”深情相吻,共度一夜,但什么都没有发生。
最后,真挚浓郁的感情,都选择了克制,屈从了现实,保持了距离。
过去的深情,最终都变成了淡淡的一句:好久不见。
————————————每个故事中还充满了其他的距离。
第一个故事里:1.父亲和原来的妻子儿子之间:父亲心存愧疚,是躲避和选择性忘记的。
男主和母亲应该也是怨恨父亲的,男主给母亲打电话时才没有说出口。
(这种感情很复杂)2.父亲组建的新家庭里,也是充满了距离的。
从男主同父异母的弟弟可以看出,弟弟不爱父亲,也不爱这个家;父亲应该也不爱他新的妻子和儿子,只有金钱的投入,而没有感情的经营,导致弟弟被打时,哭着说“谁又管过我”?
第二个故事里:男主和父亲之间,充满了害怕和畏惧,也是距离。
第三个故事里:1.男主和他的20岁的女学生之间,似乎要重复他过去跟女老师的故事,但是男主对于女学生,存在着疏远和距离。
2.女教师的女儿,对于中国和汉语,也是充满了距离的,“她说的汉语,除了我,只有蚊子能听见。
”可以说,整部影片,到处都充满了“在也不见”和“见也克制”,到处都充满了距离,就像故事三中男主讲座报告中所说:科技发达了,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远了。
———————————————选陈柏霖做男主而一以贯之,是很适合的,陈柏霖有一种深情而疏离的气质,和影片的格致很搭,可能能够表达出这样一种感觉:原来的感情是精致而深挚的,但是却有一种无力感和文弱感,在现实的无奈和时间的淘洗下,最终只能被迫选择克制和距离,变成了忧郁感和疏离感。
对于这种情感的营造,如此缓慢的节奏,应该就情有可原了。
同一个男演员,三个导演,三个故事,组成了一部电影。
三个故事都是讲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亲情、友情和爱情。
配乐很统一,很加分。
叙事舒缓,细节表达隐晦,但是都在意料之中。
看到第二个故事时我有昏睡一下下。
主要演员都很不错,陈柏霖对三个角色有不错的区别演出。
秦沛老爷子真是棒呆!
蒋雯丽老师真是有魅力。
冯粒和杨佑宁的客串也亮眼。
泰国小姑娘小茶看着让人感觉舒服,很顺眼。
剧透:第一个故事:背影。
导演就是《心迷宫》的忻钰坤,在这片里他依然保持了水准。
跟老婆陷入僵局的男主到外地工厂考察,遇到了多年前生意失败工厂倒闭而逃走的父亲。
此时的老父头发花白,腿部残疾,跟后来因车祸死去的老婆有一个上高中的不懂事的儿子。
男主只能默默跟踪老父,却不敢相认。
老父看到这个多年未见的大儿子也是没有认出来。
男主最后在小巷里对同父异母的熊弟弟拳打脚踢来泄愤。
最后男主的SONY手机掉在雨中的地上,屏幕上显示着男主老婆的短信:孩子拿掉了。
童年时父亲的逃离给男主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
从男主跟老婆电话讨论拿掉孩子就明白他的婚姻出了问题。
在外地工厂意外看到失踪多年的爸爸,只能看着爸爸的背影默默地跟踪,看着爸爸对异母弟弟百般容忍疼爱又让他很痛苦。
而这一切他只能默默承受,都无法对他妈吐露出来。
他对异母弟弟的拳打脚踢或许不只是对弟弟的嫉妒,还有看到弟弟对爸爸不尊重的气愤吧。
爸爸的背影是男主心里永远的阴影。
第二个故事:湖畔。
这个故事我真的是看到中间有昏睡过去(⊙o⊙)…已经结婚生子的男主收到多年未见好友的一封信,原来好友在异国他乡要被执行死刑,写信给男主希望把他的骨灰带回台湾。
于是男主就在好友被执行死刑的前两天去探望好友。
这个故事是现在和过去两个时间段交叉着讲述,就是节奏太舒缓,真的很催眠。
说是讲友情,但看得出来已经是友情以上了。
故事的最后才揭晓当年一直反对男主和好友交往的男主爸爸是为了救男主好友才溺水身亡的。
片中的湖畔,是男主少年时跟好友经常游泳的地方,也是村里人禁止孩子去玩的地方,因为都说湖里有水鬼会害人。
我个人是觉得湖畔是种禁忌的影射,例如同志情。
这个故事里除了一开始男主的老婆有几个镜头以外,基本就没有其他的女性角色。
所以,即使这个故事里的演员都很直男样,但整体上就是透着一股浓浓的基情。
第三个故事:再见。
男主到泰国某大学做讲座,接待他的泰国女学生对他暗生情愫。
同时这个女学生也敏感地意识到男主对学校里的女教授有着不一般的感情。
事实上,男主和这位已婚有女的女教授在他大学时有过一段忘年婚外恋。
十二年后的男主也做了教授并且离异有一子,他来泰国某大学做讲座也是因为女教授在那里工作。
就像他的演讲主题内容一样,人和人之间因为网络而更容易找到彼此。
而网络能加大人际交往的宽度却不能加深深度。
在网络上的朋友可能有一千多个,但是实际你真正关心的也就五个左右,都是生活中身边的人。
男主通过网络找到了不辞而别的女教授,而片尾则是女教授侧躺在男主酒店的床上酣睡(穿着完整的一套衣服),男主则坐在床对面的沙发上,抱着女教授还给他的已发黄的衬衣,默默地注视着睡着的女教授。
这个故事里的再见,是再次见面呢,还是再也不见呢?
男主是前者,而女教授估计是后者吧。
说实话,根据男主和女教授的对话,我总觉得女教授的女儿也是跟男主生的。
艾玛啊,这个故事看到蒋雯丽出场的时候真是老激动了。
之前宣传时就说了这个故事不输《山河故人》里张艾嘉和董子健的忘年恋。
真的看完后,深深地觉得张艾嘉、蒋雯丽和陈冲这三位老师在与比自己年轻的男生对戏时真的还是很有感觉哒!
相比张老师和董小生的对手戏,蒋老师和陈先生之间真的要克制很多,唯一的亲热戏就是一个亲吻,也就几秒而已,然后陈先生就抱着蒋老师哭了。
三个故事中,第一个故事看得很伤感,第二个故事看得很想睡,第三个故事看得很激动啊!
金马影展的开幕影片,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分段式电影,讲述亲情、友情、爱情三段不同的故事,由三个不同的导演打造,却由同一个人演绎,保持统一的情感基调,别有一番韵味。
《再见,在也不见》,一个很有意思的片名,既然再见,那难道不是再也不见,为何又在,也不见呢,主题曲《在,也不见》更是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而影片的英文名《Distance》则像是在说,即使相见也有那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
《背影》——再梦一次,就醒了亲情的段落由中国导演忻钰坤在广西拍摄完成,陈柏霖饰演一个沉默寡言的外派经理,在外派途中意外遇到多年前负债出逃不知所踪的父亲,而他已经由当年叱咤风云的商人变为扫垃圾的瘸腿老人,还抚养着一个不孝顺的小儿子。
朱自清在散文《背影》中所描写父亲是关怀体贴而又沉重的,而影片中陈柏霖这样一个事业有成的儿子只是跟在落魄的父亲身后,这其中或许包含着恨意,透过摄像机看着那个人的生活,被嫌弃,被驱逐。
他甚至还跟踪自己的“弟弟”,这两个儿子,两个不同的人生,一个父亲不在身边渴望去接近,一个父亲在身边却得不到丝毫关爱,这样的设定无疑给影片笼罩了一层伤感一层更深的思考。
最终陈柏霖决定不告而别,这正是一种“在,也不见”,既已找到,却也安静的离开,不打扰或许是更好的选择,即便是父亲,还是不见为好。
虽有怨恨,但那依旧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湖畔》——再念一次,就忘了友情的段落由新加坡导演陈世杰在台湾和新加坡拍摄完成,陈柏霖和杨佑宁两个真正的好兄弟,从小一起在湖边戏水长大,若干年后,陈柏霖接到一封来自新加坡的挂号信,才得知杨佑宁已被判刑入狱死期将至,他又为被判死刑的兄弟踏上送行的旅途。
兄弟,每个人都会有,他是用来陪伴的,也是用来记录过去的,过去的美好,过去的痛苦,陈柏霖的父亲因阻止儿子去河边玩耍无果,被他的兄弟引入河中溺亡,让这对兄弟不再相见,两人谁都不会想到,当初的无法面对会是永远的错过,而多少年后的监狱相见却是不如不见,这让“在,也不见”有了更深刻的含义,见,即是分离,即是死亡,这最后的相见让经过时间洗礼各怀心事的两人再次将心交在一起,但相见不如怀念,时过境迁剩下的只有麻木。
兄弟,请珍惜;再见,请放下。
《再见》——再伤一次,就懂了爱情的段落由泰国导演西瓦罗•孔萨库在曼谷拍摄完成,上海的年轻教授陈柏霖远赴曼谷讲学,却遇到自己昔日的恋人——相差十几岁侨居泰国的老师蒋雯丽,而初到曼谷的陈柏霖又意外受到了一位泰国女孩的青睐。
初恋相遇却发现早已物是人非,恋人重逢却是一种若即若离,这种感觉恐怕只有酸涩在其中,这次的相见,一个事业有成,一个已为人母,他们都早已不是当初的那个自己,一个泰国女孩的介入却让原本简单的故事变得看不清结局,两人之间的持续的距离感是“在,也不见”的完美诠释,而最后酒店的相拥激吻,是十二年前旧情复燃的释放,也是面对现实不得不告别的无奈。
人生若只如初见,再见,早已落寞不堪。
三个迥然不同的“不见”故事,用陈柏霖及一个“见”字相连,有一种平行时空的感觉,三个导演三种不同的风格,将亲情友情爱情三个最基本的感情蕴含其中,分明是一个个片段却不显脱节,片段间契合的十分巧妙,始终将一股淡淡的离愁贯穿其中,但过于文艺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感到有些不适,擅长告别的陈柏霖对于三段感情的处理有些过于平淡,但在蒋雯丽秦沛两位老戏骨的加持之下依旧让人觉得情感冲突十足,杨佑宁与陈柏霖经历多次合作配合默契,举手投足间都让人感到舒服,泰国女孩的可爱给影片带来一丝丝清纯,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及格的分段式电影。
生活会告诉你原来再见,就是在也不见,因为再见,永远有着他在,也不见的距离。
陈柏霖怎么那么瘦啊,第三个故事里很帅,也有点像小受。
关于亲情、友情、爱情,人还在世,但因为有隔阂,没有见面。
第一个故事,陈经理无意中看到抛弃自己和母亲的父亲,然而父亲没有认出他来,好奇怪。
是故意没认出来吧。
父亲重新组建家庭,在新的儿子面前是龟孙子,儿子要钱就给钱。
陈经理愤恨中狠狠打了这个小年轻一顿。
而此时,女朋友或妻子子宫拿掉了,他只有悲伤的泪水。
第二个故事,当年的好基友阿政(片里没有发生性关系)在新加坡被判绞刑,将死之前才联系他,他赶过去,跟他见面,认领遗体,收骨灰回故乡。
湖畔风景很美。
当年的两个小鲜肉也不错,虽然一个嘴角有黑痣,一个脸上有痘痕。
虽然两个都不像后来的男主角们。
杨佑宁终于跟陈柏霖见面了,杨佑宁的皮肤很好,但开始老了,不过还是很帅。
阿政年轻时脖子系着一条红线,很是诱人。
他脱裤子跳入湖里游泳,屁股的肉有皱纹,并不光洁,显得有点老。
但其他都是很年轻的。
陈德明的父亲很爷们,很有男人味,但没有妻子,自己带孩子,怕孩子去湖边游泳会溺亡,就狠命教训他,不让他去。
阿政被他的父亲指责“离我儿子远一点”,结果阿政被水草缠住,陈德明的父亲去救他,自己却死了。
这是个大伤痛。
导致阿政真的离陈德明很远,到了新加坡,后来不知怎的,犯了罪要死刑。
为何不回到台湾判刑?
好朋友去跟快被处死的好朋友见面,是多么伤痛的一件事啊。
这个故事里,陈柏霖结婚了,有了个爱哭的儿子。
第三个故事,陈柏霖离婚了,儿子三岁,到泰国讲座文学,遇到了大学老师蒋雯丽,蒋雯丽一张T的方脸,“我好方”,她的十五岁的女儿眼睛很大,脸很好看。
蒋雯丽说“还好有女儿,不然这12年白过了。
”没有子女的同志应该深感自己的悲哀吧。
十二年之后重拾旧情,老少接吻,观众惊叹看不下去,是因为观众太保守。
在国外,这不算什么。
萍是陈柏霖的助手,却花痴起来,喜欢上这个年轻教授。
不知道只是萍水相逢,最后他要离开吗?
为何有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只有在陈教授睡着的时候,她才敢偷拍。
最后一个镜头,蒋雯丽躺在床上,陈柏霖在一边椅子上坐着,不是前戏也不是事后,而是发乎情止于礼。
她收藏着当年他的白衬衫,已经发黄。
孙燕姿的片尾曲不错。
“现在人与人的关系是横向的,深度不够。
网上的朋友有一千个,你真正关心、在乎的也就五个。
”“有网络,人又能躲到哪里?
”可是能联系到,就是不联系。
刹然而止,点到为止,感情刚要开始,电影就结束了。
豪爽的人不爱看这种纠结片。
三星半
第一个故事,陈经理应该是个私生子,从没有见过父亲。
终于到广西出差,见到了生父也见到了他的儿子。
生父显然不知道有陈经理这个私生子,更是忘记了陈经理的母亲。
最后小琪把孩子打掉了,是陈经理有一个老婆小琪和一个小三小琪,可以注意电话号码不一样。
他痛哭是想到被打掉的孩子,就如同他自己,只不过他被生了出来,而且事业有成了。
第二个故事……实在没意思,说是友情又有点搞基的感觉。
不多评论了。
第三个故事,有点看不下去了。。。
台湾电影人不行了!
这部电影是某次出差飞机延误,被迫坐在机舱内等待被迫看完的。
看完的当下,并没有觉得这部片很出色,甚至觉得极其冗长温吞,一如那时候等待延误飞机起飞的心情。
可是每一次听回孙燕姿唱的主题曲,我倒又一次又一次回想起这部片。
陈柏霖是我很小就喜欢的演员,很多人觉得他演来演去都是一种调调,我也认同。
可我就喜欢这种调调。
说回这部电影,里面很多镜头正是因为太细腻了,连起来就显得格外的冗长。
很多人都在聚焦一段关系的失去,聚焦感情在岁月年华中的变迁,我却更多看到一个克制的人,和这个世界的格格不入。
这一种描述自我与世界关系的感觉,总会让我想起,可能是至今看过最多遍的电影《Lost in translation》,译名叫迷失东京,斯佳丽主演的一部很不斯佳丽的电影。
P.S.然而胆怯如我,原来一直没有写那部影评。
我深信,这世界,其实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你努力修建很多桥梁,你建起了海陆空全方位的渠道,可是真实的你、真实的自己,又能被你的爱人、家人、朋友接受多少?
这部电影描述了一个某些时候很勇敢,大部分时候都很不勇敢的自己,我们也往往不愿意去回望这样的自己。
而这,才是真正的:在,你也假装不见。
请不要忘记那座孤岛。
若不辞而别是否遗憾就能拖延都是背影何必回见已经尘封的/能不能视而不见陈文祥到广西出差时他意外地遇见了当年因欠债抛弃妻子的父亲,也见到了他同父异母的兄弟。
他在雨中向同父异母的弟弟挥拳相向,是对父亲离家出走的怨恨发泄,也是对父爱在时不懂珍惜的气愤,分离了,就只能望着对方背影渐行渐远。
故事的最后,也许是想通了要承担起一个做父亲的责任,然而却收到对方“已经拿掉了”的简讯……当对方真的给了他想要的结果,他才发现自己比想象中更难过。
手机掉落雨中,雨水夹杂着他的泪水在黑夜中显得无比压抑、悲郁。
有时候我们心里有痛,自觉苟活于世间,像一个不被理解的困兽。
我们自以为那是无法逃脱的命运,实则不过是为自己的胆怯和不负责找了一个看似合理的借口。
熟悉的人 /远在天边/陌生的景 /涌在眼前杨佑宁懂陈德明,陈德明和杨佑宁的世界是相通的。
他们之间无需太多言语,有时候只需一个眼神就能彼此领会。
能通过对方脸上的表情,看透彼此隐藏的内心。
然而这段“友情之上、恋人未满”的感情随着陈德明父亲的死,而被尘封、埋葬。
多年之后陈德明结婚生子,却意外地收到监狱寄来的信件。
他去监狱看望杨佑宁,将他的骨灰带回并埋葬于那个他们经常在一起玩耍的湖畔。
这一段的“再见”,是成年后的痛,是对年少轻狂的释怀,是面对的死亡的超然和放下。
懵懂时期的我们,对很多事似懂非懂。
直至多年之后,看过世间沧桑,体会人间冷暖,恍然惊觉原来随着时间逝去的不止是青春,还有另个一真实的自己。
能错的都已错过/若还能重演 /是否会痛得更熟练在陈志彬的心里,他的大学老师谢虹依然是他心中那个挚爱却无法触碰的人,就像现在的PIM对他的感情一样。
在现实和道德面前,谢虹选择不辞而别。
多年之后再次相遇,她随早已为人母,再见面时两人仍红了眼眶。
两人相拥而泣,他很难过,她很痛苦。
这一次的“再见”是时过境迁,是再见时对美好青春的怀念,和再续前情之后的落寞。
我们这一生,会遇到很多人。
总有那么一个人,他的出现让你明白自己来到这个世界,大抵就是为了要与对方相遇。
但不是每一份爱都会如期而至,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下爱是有界限的,为了那一句“为了大家都好”,总有一个人会选择先行离开,而对另一个人来说,这份感情就成了一根倒刺,扎进心底,如影随形。
举报/反馈
前两段还行,最后一段俗套矫情。
忻钰坤《背影》里描写的亲情跟成名作《心迷宫》一脉相承,秦沛演得不俗,贯穿的悬疑气氛把握得不错;新加坡导演的《湖畔》胜在剪辑技术,把几个不同时空,梦境和现实场景行云流水般地融汇一起,节奏感强;最后泰国导演的《再见》就没啥好讲了,生硬的点题手法像在看学生毕业作品。
陈柏霖的演技也实在没太亮眼,分明是三个不同层次和性格的人物,却演出同一个味道来,让人汗颜。
请别用同性恋在此博眼球!
作过头了
未完成的作品
6/10,湖到底怎么惹你了。
真的不够好,特别是还在讲一些2001年应该讲的道理,比如“网络拉近人与人的距离”……不过三段故事设定还算统一,而且又都有一些(微弱的)(零星的)亮点,比如第二段死猪和湖和内裤的隐喻,第三段一些小动作
平庸。
浪费时间
觉得是一种新的视角,还是不错的,制作也还行
缘分的进度条
我爱陈柏霖!!
太矜持
再见,在,也不见!很吸引人的片名,亲情、友情、爱情三段故事,不同的世界相同的基调,擅长告别的陈柏霖与蒋雯丽秦沛的结合,别有一番韵味
那个……我跳着看的,但看到师生恋还有孩子的时候,我真的是……再也没办法直视这部电影了。
陈柏霖棒棒的!朝着男神队伍晋级!
三段故事,可以用烂尾表示!第一段拍的中规中矩,第二段不那么沉了,第三段过了。
看完后,再听孙燕姿的这首歌曲。。。加一星。
陈柏霖三个字,我就按耐不住自己的心情了
亲情、友情、爱情三部曲/人与人之间都有距离的/很遗憾,每段故事都是没有给下一个完整的结局。
还是挺好的,至少三个故事都做到了超越自己的“类型”标签,各自弦外有音。三段并不像看起来那样可以轻易定义的旧日感情在重逢之后分别迎来三种仪式般的“死亡”,却又远非终结。敢于收敛锋芒的年轻导演最让人期待,特别是忻钰坤,好奇他那段如果拍成长片会是什么样子。
拍得太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