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初现时的最后阴影
Last Shadow at First Light,破晓时分的最后残影,曙光残影,ラスト・シャドー・アット・ファースト・ライト(日)
导演:妮可·美岛莉·伍德福德
主演:白田迪巴耶,永濑正敏,筒井真理子,俞宏荣
类型:电影地区:新加坡,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斯洛文尼亚语言:日语,汉语普通话,英语年份:2023
简介:16岁的少女艾美(白田迪巴耶 饰)总是在做奇怪的梦,不堪其扰的她决定启程从新加坡前往日本,寻找她失踪的母亲(筒井真理子 饰)。在东京,她第一次见到了她的舅舅(永濑正敏 饰),一位愤世嫉俗的出租车司机。舅舅性格孤僻乖戾,不情愿地担任起照顾艾美的角色,陪伴艾美返回被阴霾笼罩的故乡。这条光怪陆离之路亦布满了母亲一步步走..详细 >
不太行,还是在说311后遗症和寻根。
这世上只要还有一个人记得你,你都不算彻底死亡。(总的来说,挺细腻的一部影片。)
【7PYIFF#12】女演员的表演让我生理不适,浪费了这么好的视听。本来对这部电影最有期望,有了好电影很多难得的要素,完善的情感,连续的节奏,可就是抓住了难的,失去了简单的。剧本和故事很差,女主校园那段完全可以替代,立意很好,非常好,浪费了,这么憾人的情感是一点也没拍出来。
【PYIFF】语言沟壑被填平,寻亲路上遇断魂,不见行人行色匆匆,只有两伙计路边篝火,没有情绪的片子怪叫人难受的。期待神迹降临,也不过是彩票中奖,面朝观众吐箴言,怪俗气且怪尴尬,不自然与无想法是大弊病,磨四年也不见成色,可取部分也只有开篇湿漉漉的新加坡生活与末篇流光的强行控尾。
-
前面部分还是太冗长了,虎头蛇尾的,前面那么长都在铺垫,最后却将对母亲的情感处理得那么轻薄,而且直接扩大化来升华了。新海诚拍两小时311的故事能接受,但是一个在新加坡的导演,将共情日本祖母在二战原子弹下的创伤,移情到311上,确实是太遥远了,功力不够讲不好这个故事。
至爱是梦魇。我不明白,为何公路片的结局一定要是和解?
#PYIFF 之前看预告和海报以为会像是驾驶我的车一样的公路救赎片,直到影片进行到一小时,我都还在期待会不会有什么迸发,事实并没有。你不带期待去观影的话那就真的也没什么意外,台词薄弱,女主全靠自己的潜意识便完成了自我心灵之旅,和舅舅也没多少交互突然就互相和解了,然后就结束了….
属于观感很好但极其难熬的电影 对日本灾后的描写角度很特别 这种由日本牵头的新亚洲电影总会有不少新的点子
后311电影,几乎快成了某种影展类型片了吧。这部换个视点、扩张视野,从外到内去表现并非真正当事人的、传递性的伤痛。也因缺乏直接灾难感受和伤痕,而成了需要媒介(录音带、信件)传递而导致能量减弱共情变难的身心灵旅程。坚持看完最后一个海边升起一堆灵魂画面,出门赶场已到对尾,错过期许对文艺排毒的红毯先生。
大海近在咫尺却只能听到海浪的声音,母亲就在眼前却只能铭记。无法形容的心痛。虽然表达上还略有欠缺,但能感受到导演真至情感的表达。
套着311外壳的日式温情疗伤片,空有情绪但内容空洞,电影节奏也问题很大,缓慢到昏昏欲睡,而超现实主义的情节和梦境都仿佛刻意植入,意向和对白写得都很笨拙。表演尚可。
虽然对超现意识流甚至通灵的感觉还不错,强烈的情绪主导,有一点实验感,但故事前后连接都很生硬,把控差,松得快睡着。311地震海啸已过去多年,没怎么体现出十几年来的跨越感,好像三五年后的样子,整体都过于沉浸了,可能是想表达荒凉无边无际。那些金色丝线魂魄归天的特效,挺好看的,但在这么多年的日本动画里也属于常用了。女孩寻母不是和小姨而是和舅舅好像一种北野武式的偷懒,非要用中年男的糙汉阳刚中的一点柔情懦弱气质来对比。
自然灾害对人伤害真大,久远得,无法遗忘,只能铭记
死亡搁浅311ver.
#7thPYIFF#意外的喜欢,几乎复刻了新海诚的主题甚至画面,但风格上又神似滨口。遗憾在于对伤痕的映射和表达戛然而止;摄影真赏心悦目
#7thPYIFF No.4 关于后灾难命题的电影,但影片没有落入唯有“铭记”的陷阱,影片最后一句台词“铭记比遗忘更容易”,但这里还有后半句没能道出的话语“而遗忘使生者解脱,铭记使生者痛苦”。影片类型上可以看作是公路寻母,其中夹杂着诸多超现实的情境(掠光)和人物(除舅舅以外的在日本的主要角色),都是这一区域性苦难被铭记给敏感之人带来的“代价”。在和母亲待在一起的那个桥段,如果女儿近景直接切远景(空旷房间里只有女儿一个人)会更好,节奏会到达顶峰;当然如果顺着全片“黯然的悲伤情绪流淌”,缓慢拉出“只有录音机的房间”也能到位。
被创
2.5/5,又是一部后311电影,导演肯定是黑泽清的粉丝,然后拍了一个低配版,拍的一惊一乍实属没有必要~~~
文艺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