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唱卡啦ok吧》,如果说漫画版是擦边,那电影就是非常明白的爱了。
电影版改编的厉害之处,是把漫画里比较刑的地方,也就是狂儿对聪实的感情淡化了,而加强了聪实对狂儿的感情,把漫画里朦胧的情愫,显化为一场青春的暗恋。
为了明确“爱恋”这个主题,电影加入了很多漫画没有剧情,比如老师强调唱歌最重要的是爱,聪实会好奇狂儿对和子的爱(这一段竟然还用了我最爱的卡萨布兰卡),聪实会因为狂儿误会他和女同学有恋爱关系而生气(漫画里面这一段强调的是唱歌的努力,但这里的重点是澄清关系),而前面聪实对《红》歌词的解析和感悟也是为了后面聪实为狂儿唱镇魂歌做铺垫。
聪实生气但还是忍不住秒回狂儿信息那段戳到我了,正在阴暗爬行淫笑的我被大脑暂停了嗑糖,整个人好像掉进了冰冰凉凉的气泡水里,心里滋啦滋啦地,清爽又有点酸涩。
我感觉我回到了青春期,重新体验了一次暗恋喜欢的人的感觉。
片子拍得好阳间好温暖好可爱,漫画里狂儿那些让人非常心动的剧情少了也没关系,刚哥本身的性张力也足够补全了。
啊~我还是很想看漫画里送草莓那一段,甜蜜粉红且汁水丰盈的草莓很符合聪实的心情哦,如果加上这一段一定会更可爱吧!
N刷カラオケ行こ简直是甜到悲伤🥲既然已经滑跪忏悔过了,那我就放心大胆没脸没皮地放肆磕了...其实就是忍不住想把自己最喜欢的两段再仔细回味一下,并不是什么有营养的评论。
除了短评里已经说过的天台イチャイチャ那段,最喜欢的还有聪实以为狂儿下地狱了,然后撕心裂肺唱着X JAPAN的《紅》,破音也好喘不上气也罢,揪着衣领也要唱出「俺が見えないのか すぐそばにいるのに」。
这份真心简直见者伤心闻者流泪啊(ヤクザ的大哥们的确都抹眼泪了💧
而此时听到聪实歌声的狂儿,想必也能听懂少年赤诚热烈的心意。
他脸上的复杂神情包含着心动、感动、震撼,也参杂着懊悔与愧疚,甚至还会有点原来我们是双箭头啊的暗爽吧。
心动和感动不用赘述,他肯定会懊恼之前与聪实不欢而散的那段对话,他不该用烂俗的三角恋玩笑去调侃聪实,他终于明白聪实发的脾气并非被戳穿心意的害羞,更不是处在叛逆期的小孩子耍性子,而是被喜欢的人误会的心酸与愤怒。
可怜我们的聪实弟弟面对狂儿这个看不到他心意的大笨蛋,还得气呼呼地把护身符砸给他😢(这幕真的甜死了。。。
再生气的小狗狗看到喜欢的人还是忍不住摇尾巴的感觉。。。
而聪实这边,当狂儿“死而复生”出现在自己面前,永失所爱的悲伤余韵和失而复得的喜悦错愕交织,只能低头默默流泪。
虽然狂儿那句「聡実くんを置いて 死なれへんしな」是实实在在的糖,但当着众人的面说这种情话还是有点太肉麻了。
我更喜欢狂儿笑着把哭泣的少年揽入怀中,低声在他耳边说了ごめんな的这一幕。
周围的人群吵吵闹闹,他们两个就这样相互依靠着、说着旁人听不到的悄悄话。
他低头,他抬头,虽然没有对视,但这几秒的时间差却是让我磕到发疯的醍醐味啊!!!!
这一幕的甜蜜暧昧谁能懂啊!!!
到底该怎么形容怎么描述这种感觉!!
(狂儿还不忘跟别人交待我们聪实可是要オレンジジュース🍹的呀!
这段真是百看不厌啊而且关西腔特有的那种黏糊流氓劲儿被绫野刚演绎地恰到好处,每次他靠近聪实说话的时候,都有一种超级魅惑超级勾引人的感觉。。。
---总之现在好上头,我要再看一百遍,然后把所有磕到的点都记下来---电影看了无数遍,已经没有办法满足我磕狂聪的需求了。
所以一口气把原作漫画看完,第二部去吃饭吧也看到了最新的第11话。
可是怎么办,越深入地看进去越忍不住难过,仿佛心里有一块地方被狂聪之间的感情搅得乱七八糟。
前一瞬还为他们之间的甜蜜互动抱头尖叫,下一秒可能就会被蕴含在其中的酸涩苦楚逼出眼泪。
这种感觉好难描述,既无奈又让人欲罢不能,但词穷的我只能说“甜到悲伤”。
第二部去吃饭里俩人一起吃饭的这段话直接让人飙泪啊。
聪实听狂儿说ヤクザ的工作时,轻描淡写地说“好轻松的工作啊,要不我也小掺一脚?
”然后狂儿回答“轻松是轻松,但你不管是就业失败还是绝望了,就算是想死了,也不准来这边。
”而聪实又接着说“我暂且还是有光明的未来的。
”这里的“这边”一下子把横亘在两人之间的鸿沟四两拨千斤地写了出来。
原来在他们的心中都深深地知道自己和对方是两个世界的人,可是偏偏又抵挡不住对方对自己致命的吸引力。
他们理智上都明白一个人有着光明灿烂的未来,要过规矩得体的人生;而另一个人却游走在罪恶与阴暗的灰色地带,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如何抽身。
他们之间的不同写起来简单,25岁的年龄差,不良黑社会与清白大学生的身份差,但落到现实中却让当事人不由得心生犹疑甚至是畏惧。
这种近情情怯真的让人感到甜蜜又苦涩,他们两人都是这样,嘴上说得和心里想的明明是两回事,却都要故作镇定强装坚强。
聪实的犹豫和不确定自是不用多说——为了“确认”自己的感情忍不住拥抱了那个男人。
现在更让我难受的是狂儿,连看到组长家的一只小黑猫都会联想到聪实,想到那个让自己无可奈何又欲罢不能的小朋友,甚至都不敢想他的拥抱,而是只记得他说不要再见面了。
狂儿表面上一直吊儿郎当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不论是电影里还是漫画中,只要聪实说不要再见面了不要再联系了,他都看似淡然地接受。
好像自带一种自知理亏的下位感。
实际上,他一定被自己觊觎这个小朋友的感情吓到了,明明在黑道上杀伐果断,却败给了这个面无表情就能把自己拿捏得死死的小朋友。
这个任性又可爱、认真又马虎、看似冷漠实则温柔的小朋友。
成田狂儿——“黑道里的通天神,感情里的下等人” ——————分割线————————盘电影又给我磕到了,59分这里绫野刚把细节演得太好了。
本来聪实坐得远远的,狂儿也只是微笑着听他给自己说明。
但是聪实弟弟突然主动坐过来靠近自己的那一瞬间,狂儿收起微笑抬了一下下巴,然后歪着头直勾勾地盯着聪实。
狂儿明显被这意想不到的突然亲近惊住了——这可是这只小猫咪为数不多地主动与自己拉近距离的珍贵时刻啊。
虽然人家只是为了看纸上的歌名详细介绍,是在讲正事。
可是狂儿却忍不住用手撑着头细细端详起聪实弟弟的侧颜,一脸认真却心猿意马地想些什么呢?
憋了半天还是忍不住叫他的名字,说聪实君,你真可爱啊!
这几秒真的值得反复品味
忍不住上手摸摸头了 弟弟被揉乱的头发也好可爱
忍不住回想到前面聪实被黑道大哥吓到的时候,像只受惊的小兔子紧紧抱着狂儿的手臂。
这里也很可爱呜呜呜呜呜呜。
而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个合得来的冤家说是漫改影,据说原作有点少女漫和BL的味道,但真人版看起来是很有趣的观影体验,反而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跳脱到爱情、友情、亲情之外,一种朦胧的"爱"的感觉"爱是给予",而不是平衡或者势均力敌,其实狂儿和聪实从一开始就不是在同等水平的,狂儿是个混混社会人,聪实是象牙塔里的青少年,各自怀揣着不同的喜怒哀乐面临变声期的聪实,内心经历着外人难以察觉的波动,"青春期嘛,过了就好了",别人总是这样说,此时狂儿大哥以一种别样的姿态出现,让聪实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种样子他不是无意间推开某扇门然后发现全新乐园般的惊喜,而是拿起万花筒去窥探眼前同一个世界的样子饰演聪实的斋藤润演的太好了,眼神中处处是观察和试探,暗含着少年特有的敏感,绫野刚饰演的狂儿眼里,则满是无所谓的洒脱和一些看似肤浅的想象,可看似毫无深度的日常陪伴,却满是彼此触动的机缘聪实一边看着老电影,一边在真实世界接触成年人,然后因此成长,老电影的录像带无法回放,但可以慢慢地再卷回来看的时候我就在想,人与人之间怎样才算是好的连接呢,到底应该彼此很不同还是应该双方很相似,可看到狂儿和聪实时,我意识到共鸣从来不只是来自于差异或者雷同,也可能来源于一种称之为缘分的东西,那个时间、那个场景、那个氛围、那个心情,成了彼此记忆中的一缕青烟,消散后沉淀成了记忆的一部分台词、拍摄、故事转折,为什么会都那么恰到好处呢,连飞机穿过蓝天白云的场景,都拍得如此的合时宜,一群善良逗比们的相逢,有很多让人会心一笑的片段字幕组很好的把那种趣味翻译了出来:"从我出生开始,我这命运的齿轮就开始瞎转了"(日文原文大意是生命的齿轮就开始疯了)"我这不也是病急乱投医,逢庙就烧香嘛"(日文原文大意是溺水之人会抓住救命稻草)看着狂儿的生活状态,我就在想,如果一直与那些与你分享养生之道的人相处,总是看健身和养生的视频,自己心里肯定会有所改变,会成为一个注重健康的人,这样其实很好,但这并不是我,到了一个年龄段,我似乎没有选择,只能是那样去跟随和听从最近我停吃了他汀,继续吃鸡皮和蛋黄,胆固醇可能又涨起来了,可心里却有一种难以名状的舒心,并不是那种与人作对般的快感,反而是有一种自己是在"生活"的感觉,而不是在"维持生命",甚至不是"让生命更丰富和美好",我不再去思索这些事情的意义,而是就这样生活着教自己唱歌的人却因为变声期而唱的一般,但是真的像萌萌姐老师说的那样,"用爱去唱"了,整个故事满是这样的伏笔和回应,最后彩蛋里,狂儿的手肘纹身是"聪实"两个字,这像是在回应他俩在屋顶的那段对话,聪实说,如果不幸被组长选中要纹上自己讨厌的东西,就不断把喜欢的东西说得很讨厌,这样被纹上的就是自己喜欢的东西了命运的齿轮吱悠悠地瞎转,善良的人们会以奇妙的方式相遇和重逢,不过在此之外,也让我如此觉得,家人和老师甚至好友,总归还是不懂自己的,但不影响他们的可爱,所以对身边之人都要温柔一点,别因为觉得对方不理解自己就乱发脾气,虽然这种脾气其实也会被包容话说狂儿的兄弟姐妹们哪去了好久不见芳根京子,以及合唱都很好听PS. 这个故事让我充分感受到了编剧的魅力,让我觉得原来故事还能这样讲,深受打动和启发,于是去查了一下编剧野木亚纪子,发现她还执笔了一众名剧,《逃避虽可耻但有用》《重版出来》《非自然死亡》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连续两天没有抢到2月15号绫野刚、斋藤润在上海大光明影院的主创见面会的票。
不过正好可以趁此机会把之前想写的顺带写写吧。
本来过了一个假期已经不打算写了,得到刚子要来中国的消息重又凝结心神,为此一役。
免责:观影都有自己的感受。
想怎么磕怎么磕,自己开心就好。
之前其实也简单写过这部电影,我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主要在说的点是“相遇”,人与人之间的相遇,或许只是萍水相逢,产生过涟漪,最终又归于平静。
但这种相遇肯定留下了些什么印迹,以至于常常会想起。
聪实与狂儿,因为一件事相遇,产生联系,又因为事情的结束而归于无声,即使这样,能够相遇也太好了。
我们都要拼命抓住,人生中美好的相遇。
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相遇吧?
相遇的电影,极致到令人心碎的还是我去年看过的《你在光影阑珊处》。
其实,本片重点是少年成长、探索世界的故事。
本片让我想起波米在反派影评的一期播客,为了回忆,我这次又特地找出来重听了一遍。
波米和雷普利、蜉蝣在聊《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这部电影的时候,他这期的标题是“我如果说,这部不是同性恋电影呢?
” 当时听了他的解读角度,我深以为然。
其意指用在本片这里,也是适合。
波米说,他所看到的CMBYN这部电影呈现的是一个少年的性探索过程。
在意大利度过的这样一个假期里,他经历了幻灭与成熟,随着对方离开,他也迈向了成熟,这是一个男孩瓜熟蒂落般成长过程的极其原生态的展现。
影片将男孩对性与成人世界的好奇摸索,表现得细致入微且恰到好处。
他继续说,CMBYN这部片子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如同雷普利所说的去除杂质,将所有可能对男主角产生的外力干扰通通排除,它描绘的是一个在真空状态下,将好奇付诸实践的性探索过程。
而且,只有亲自尝试过各种情况——与自己,与女人,与男人,甚至与水果都试过,才能纯粹、不受干扰且原生地明确自己的性取向究竟是什么。
说白了,这是一个最为纯粹、理想的确定自身性取向的过程。
(以上两段基本是波米原话)同样的,《去唱卡拉OK吧!
》这部电影,本身甚至都不是同性标签,里面的一些情节,大家脑补得很开心(就算过度解读,磕则磕已无所谓),但从聪实作为一个少年成长并探索世界的角度来说,是非常符合人物设定的。
聪实是初中生,15岁少年,参加学校合唱团,看上去也是比较乖的小孩。
但他目前有自己的烦恼和困惑,处在变声期(也是青春期,更是开始有自己的想法而这被大人视为叛逆期的阶段),作为合唱团队长和主力的他有点不知所措,敏感于自己的声音的变化,正在兀自烦忧。
电影开场,比赛后的聪实一个人辗转着若有所思,合唱比赛得到了第三名,面对学弟(事业哥)的闲聊和疑问,“你说我们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他说”是我没发挥好“。
但学弟说,“这是什么话呀,你的高音发挥简直堪称完美。
”一句话又把聪实堵了回去,那如果我发挥得不完美会怎样。
心情当然是有点郁闷的,自己去拿奖杯,顺便可以逃离一会儿不跟大家一起回去,那样就避免了进一步对于这次比赛的讨论了吧。
这个时候,遇到一个“可怕”(但不失礼貌)的人,约他(半胁迫地)去唱卡拉OK。
怀着好奇,也怀着逃离此刻心绪的心情,聪实,去碰撞一个成人世界。
每个即将面对成人世界的小孩,都充满着憧憬,有时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成人的世界里有什么呢?
也会有类似变声期的尴尬烦恼吗?
还有,爱情!
爱情是什么?
又是什么滋味?
面对成田狂儿这个人高马大、看上去很凶但是说起话来又很真诚和温柔的大叔,一个不把自己当做小孩,甚至奉自己为老师的可以平等对话的成人,而且还是一个让人充满想象的黑帮团体中的一员,这是一个可以安全并略带冒险与刺激的探索成人世界的入口,而且这个入口相当精彩。
影片很巧妙地在漫画的基础上,增加了看电影的情节,通过对几部电影片段的展现,将电影的主题引申到聪实的思考,又把这种思考与现实中的成田狂儿这个现成的(available on-site)成人标本勾连了起来。
第一部电影,美国西部黑帮片《歼匪喋血战》。
自然引出了聪实对黑帮的好奇?
他们都很可怕吗?
成田狂儿也是这样可怕的人吗?
以至于放学路上,路过南银座那条街,忍不住看一眼这个充斥着黑帮团伙的世界?
这个时候,恰好遇到成田狂儿,本能是害怕,但随着聪实对狂儿的了解,他会自己判断眼前这个本应可怕的黑帮分子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这也是成长的重要一步,通过体验,学会自己得出判断。
第二部电影,爱情片《卡萨布兰卡》。
少年当然对爱情这个人类永恒的主题感到好奇。
合唱团里,老师说没拿奖是因为少了一点爱。
当然只是打趣罢了。
但爱是什么?
少年对爱的认知,只存在于影视作品中,在对父母的观摩里,在自己自以为是的想象里。
成田狂儿提到了充满了回忆的和子,一个女人。
少年就开始凭着自己对爱的想象脑补壮烈的爱情故事。
那是否是一段荡气回肠又惊心动魄的爱恋,有着悲剧性的结尾,又给这个男人留下了刻骨铭心之痛,以至于每次提起,狂儿都陷入一阵沉默与哀伤之中?
终于找到机会的聪实小心翼翼地询问起了那个女人——和子,试图在狂儿的描述中得到自己对于爱的理解的确认。
哪知,狂儿瞬时大笑,原来和子是狂儿母亲的名字,原来这些沉默和哀伤的氛围只是熟谙成人世界规则的狂儿用来应付外在世界的小小伎俩。
聪实露出无奈又略带鄙夷的表情,关于爱情和大人,少年又学到一课。
于是落到第三部电影,《偷自行车的人》,父亲里奇无能狂怒之下打了儿子布鲁诺,小孩一边哭,一边离父亲远远地走着。
大人如此狡猾,少年想着。
对聪实来说,每次一起去唱的卡拉OK,成为了大叔和少年的放松时刻。
关系由此建立,这里面,有大叔对少年的尊重和保护,有少年的好奇和依赖,有少年因无处倾诉烦恼而发火闹脾气的孩子气的一面,也有大叔以成熟的大人姿态对少年疑惑略作点拨的豁然开朗(“要是这世界上只能存在漂亮的东西,那这一条街干脆都消失得了”)。
在这场相遇里,聪实得以满足自己的好奇,一窥成人世界的缤纷。
甚至聪实还早早经历了生离死别之痛,他目睹狂儿的车祸,确认了狂儿死亡的消息,愤怒地大骂一群黑帮混蛋下地狱吧,鼓起勇气在另一个赛场唱出了不完美但充满真情实感的高音。
那撕心裂肺的《红》承载了与狂儿偶然相遇的那么多回忆,也是一场迈入成人世界的酣畅淋漓的冒险。
虽然有爆雷预警,但老实说这个故事小到没什么可以透的。
当初看到真人漫改电影的消息着实一个小震惊,这个故事真的可以拍出两小时的电影吗?
没想到真的可以,还拍得不错,山下敦弘实力示范了如何将一个“小格局”的“小品故事”拍成一个可以抵达人心的商业电影。
当然之所以可以抵达人心,主要还是原作底子好外加剧本改编扎实又巧妙,为和山やま和野木亚纪子老师鼓掌。
最近有在思考如何将文字,图画,或者脑海里抽象且细节模糊的片段具体落实到影像上这件事。
观影的过程中逐渐意识了创作者的一些思路。
漫画原作里有一个重要道具,草莓。
狂儿不由分说载着聪实去给黑道大哥们做唱功点评,把小孩吓了个半死,回程时聪实说今后再也不见面了,狂儿没有挽留,只是临走时给聪实买了草莓践别,因为聪实那天本来是要去参加课外活动摘草莓的。
这个草莓是加深二人关系和羁绊的关键,也在后面引出了聪实的家庭。
在电影里这个关键道具被拆成了两个,分别是伞和音叉。
伞狂儿再次找到聪实的契机:还伞制造了一个撑伞杀的名场面与梅雨季节的背景吻合作为聪实家庭戏的引头,并制造了一些青春期男生与父母的互动细节音叉聪实给狂儿科普发声原理 (la音,440Hz, 一秒震动440次,高一个八度就是880次,这段莫名让我觉得十分王家卫)狂儿“挽回”聪实的关键物品作为一个加强戏剧化推进和转折的重要道具,贡献了一个绝妙的声音转场,目睹了车祸现场的聪实突然意识到也许会失去重要的人时脑中的轰鸣,就像这个音叉落地时的声响,声音串起了事故本身,事故使人引发的种种联想,以及聪实所处的环境,然后就是虽迟但到的日剧跑音叉的设计真的很巧妙,它不仅和音乐有关,契合且能丰富场景与人物的设定,又可以成为一个信物,建立人物之间的连结,更有趣的是它可以发出声音,于是在视听的表达上也多了一个可供编排的元素(还给了绫野刚一个给自己画个豹纹音叉的机会 ﹁ .﹁ )。
伞,除了它本身的符号意义之外,我认为最绝妙的地方是配合了对光的运用。
狂儿第二次见聪实,以还伞之名,实则要拜师学艺。
这个撑伞走近对方的画面在电影中前后出现了两次,一次是这个动作发生的当下,还有一次在聪实的回忆里,这两处的光线明暗处理非常不同。
伞通常不是在挡雨就是在遮阳,但回忆中的画面,随着伞的靠近,阳光却倾洒在少年的脸上,是温暖而明亮的。
众所周知,人会不自觉地美化那些自己极为珍视的记忆,观众们可以感受到狂儿这个人是以何种姿态走入聪实的生活里,就像一片光一样。
伞的符号意义,保护,荫庇,但同时也是一种遮蔽。
如同成年人对孩童和青少年的关照,往往护卫着他们的同时也在遮蔽着他们,以爱之名压抑着天性,以给予之名行剥夺之事。
聪实很幸运,他的生命中并没有这样的大人。
狂儿会保护他,但不会遮蔽他。
另外电影部的部分一整个承上启下运用大百科,据说本来设定的是“立体模型部”,但是执行起来过于复杂于是放弃了。
野木亚纪子老师建议改成电影部,这么一改感觉导演的发挥空间更大了,我仿佛看到了很多(也许并不存在的)导演的恶趣味。
电影部《歼匪喋血战》1949 - 黑道是什么,抢掠、嗜血、残酷,这是黑道给人的刻板印象,但狂儿与此形成了很鲜明的反差 - 引出下一个场景 南银座 铺垫与狂儿的再次相遇,以及再次去到卡拉OK的契机《卡萨布兰卡》1942 - 爱是什么,“为你的眼眸干杯”,从大人的身上寻找关于“爱是什么”的蛛丝马迹也许是少年人都爱干的事儿。
爱是给予,但是要给予什么呢?
- 引出下一个场景 家庭戏 母亲给父亲夹鱼皮,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小细节,非常体现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
青少年的心理活动真的很难被父母捕捉,你无法揣测是什么使得他们的脑海中形成了这样或那样的观念。
之后的转场也是直白到了好笑的程度,合唱团排练的曲目歌词”爱为何物,我开始懂得了这点“,像是导演的一种善意的恶趣味。
这里又要赞叹一下导演的精心编排,上一次正是在同一个场景里,小川老师跟同学们说,你们的演唱少了一点”爱“。
《34街奇缘》1947 - 毫无梦想啊,聪实既没有想要去合唱团练习,也不用再去教狂儿唱歌,大概是短暂地陷入了虚无吧。
同伴问他,不去可以吗?
聪实表面上回答了不去合唱团可以吗,但他实际上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不去见狂儿也可以吗。
《偷自行车的人》1948 - 大人真的很肮脏啊 - 前一个场景聪实真情实意地想了解狂儿的过往,结果被狂儿“教导”如何有技巧地吃软饭,博得女人的同情,聪实把内心对狂儿所有的吐槽一股脑儿地在这里倾吐。
后面接着的几场戏基本在重复狂儿是好大人,狂儿是坏大人,狂儿是好大人的模式。
当聪实因为这样那样的情绪而吐露了困扰或者发飙的时候,狂儿都敏锐地发觉并且化解了过去。
简直是教科书式地示范了在敏感的青春期少年面前,如何做一个稳定的好大人。
(PS. 学校的电影部只有一个正规成员,面临废部,不得不说电影真是没落了呢……)聪实让狂儿选择一条他不会后悔的路,虽然狂儿的选择有很多,但他总是选了《红》,《红》也是X每场演唱会的必演曲目之一。
可惜我入坑较晚,这首歌一直没怎么认真听过。
感谢电影让我文艺复兴了一把,以及下次可否考虑以《Crusify My Love》为中心编个剧本呢(不是这部电影在情节的安排上是很点题的,《去唱卡拉OK吧》,因此在卡拉OK里发生的部分都十分出彩,日本好声音之黑道版,狂儿的“《红》与其他”歌曲大串烧,狂儿深情的歌词诗朗诵,聪实撕心裂肺的狂儿镇魂曲。
每一处不是让你哈哈大笑,就是让你会心一笑。
导演是会拿捏火候的,没有任何一处越界,原著里的擦边台词和暧昧凝视拍得不多,但是依然给了磕CP乐子人们许多可以自行解读的素材。
一些电影对漫画的可爱还原这个抱胳膊的动作真的太还原了
还有这一巴掌
连这句话也有好好的拍出来,导演自制了混剪小作文儿
这个护身符也一模一样,所以到底是在哪儿买的啦😂
对,我就是磕CP乐子人😂
看完第一遍:太 可 爱 了 !
所有人物情节。
第一次见面,再是还伞,靠近的侵略性也太强了。
一开始还真让人觉得可以报警?
欸,好几次话好暧昧。
第二遍细品,觉得自己被闪瞎,这闪是被你们放明白了。
开头合唱的歌曲,影子渐稠黑暗愈浓,太阳强烈光芒炫目。
我放手但凝视,笑着又悲伤,迷失、困惑但挺起胸膛、前路已决。
(影が濃くなる。
濃くなる。
影が濃くなるのは…太陽が強烈なせいだよ。
暗闇が深くなるのは…眩しい光のせいだよ。
手放しながら睨み付ける、笑いながら悲しんでいる、途方に暮れながら胸を張る、戸惑いながら覚悟している)(没查到完整歌曲)这样美的词奠定了全剧基调,一如所有的逝去。
到底哪里不好,聪实说是自己唱不好,就让人想到,在任何不同形式的表达里,人们都不同程度的赤裸,展露灵魂。
在聪实面前唱歌的狂儿,在展示不同的自己。
电影和评论,就是讨论自己。
不断唱「红」的我们,表现出的是不同的我们,直到了解歌词的意思,嘶吼出染红的自己。
主动点炒饭,狂儿回馈说天使的歌声。
到家发信息,回说真棒。
谁受的住?
把他背上的鹤撑着出门了。
聪实角度,一来就为和子的眼眸干杯,醋感。
(たんぽぽ,整一个大笑!
可以笑一年,哈。
K歌大会两位黑道大哥的语气和打断。
)先是说自己把你给的当圣经,被骗了,之后又没什么办法,只能买音叉,买了不会用啊。
就把孩子拐回来了。
第二次孩子本来也只是一下子吓到了,人还说自己的名字不会有问题,不舍得断交顺着台阶就下了。
孩子发出邀请,カラオケ行こ。
聪实给自己选的曲子,加上坐过来的动作,狂儿说可爱。
然后的谢谢,烦死了,黏黏糊糊。
为什么执着唱那首歌,解释,也没有给出真正的理由,知道了不是爱人,也知道了那是搪塞。
大人狡猾,聪实闷闷。
英雄救美,调戏小狗狗。
聪实说了自己的烦恼。
接受变化、成长、不完美。
说些什么刺青干脆引导刺喜欢的东西。
氛围弥漫着喜欢。
想想最后的刺青,唉双箭头了。
揶揄他们少男少女,孩子撇清说认真的社团活动。
没有三角关系,你个大蠢蛋。
一个揶揄轻笑,一个怕他误会。
让狂儿对这个关系有了要直面的感觉。
氛围弥漫着认真这个主题。
不让人想到日剧跑的日剧跑。
这场变声,伴随着有了一个重要的人,染红的心。
如何唱那首歌,用你所理解的,没有诉之于口的,所有。
街道忆和狂儿的点滴,歌词念得郑重深情,思念满溢。
(影片开头,听完狂儿恶心假唱的这一段词,聪实拿起了菜单,解除戒备,开始了漫长的214约会。
)彩蛋然后我发现,狂儿只是喜欢这首歌,他自己并唱不好它,其实并没有这个虚无缥缈的人,而他遇到了把这首歌唱给他的人。
我…看第三遍。
一见面,直接冲。
送伞,身体保持社交距离,伞直接包裹了聪实。
送伞一段小孩回来合唱部,歌词,再好的天气,也无法玩影画,所以死了,我才不住天国。
(どんなに天気が良い日でも、影絵遊びができないんだ。
だから僕死んだって、天国なんかに住んだりしない)卡拉OK天国。
影绘,光和影。
故事开始了。
K歌大会220,213尝试唱其他歌,然后有个移动,往旁边214转场。
214是我、你和红。
去买放映机,屋顶放映机和书包的画面,莫名有有东西在黑帮地盘那边的感觉。
挂念的画面表达了。
就像伞下的阳光一样,狂儿给聪实阴郁的时期带来了阳光。
——原作预警——原作两个转折,送草莓和送护身符挡血,收敛克制的情感表达都由孩子发出,而电影多了许多狂儿暧昧的话,以及调节的打岔。
撒娇卖萌,充分表现原作里没有控制的距离。
原作狂儿是微笑温和、尊重细心,卡皮巴拉式沉着的正经黑道青年,魅力十足。
原作两次名场面,车内送草莓后,聪实就改口只有他继续卡拉OK也行;因为喉咙问题决定决战之前各自练习,没有见面的遗憾挂念,去送护身符顺理成章,情感的堆叠缠绻更甚。
电影一开头,对老师说自己去拿,聪实初中生却很有成熟感。
孩子的毒舌和唱K老师的身份,狂儿温柔亲和。
小孩强硬、阴郁,大人软、搞笑轻松。
两人脱离身份年龄,只是交流相处。
原作氛围压抑,而电影里孩子主动说了烦恼。
两人共同的经历交流,让聪实就像一团火一样闯进黑帮K歌大会,歌曲的嘶吼变成理所当然的需要,把一些依赖的抑郁亲近变成了炙热动人的爱。
通过音乐、成长,意义多方扩充。
电影的情感表达都可以有双层解读。
狂儿撒娇哄小孩,就像是肌肤饥渴一样自然亲密的表达,并不会让人觉得冒犯。
两人每次互动物理距离和情感交流应和。
很喜欢一些细节的亲密隐喻。
另,狂儿唱红,一定穿着外套,浮夸崇拜又臭屁,可以和最后聪实唱的媲美啊。
还有背景音乐实在太棒了!
翻译来自某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本片同好(和Ta的ChatGPT)。
本人仅代为转发。
问题请告诉我们您接受本作剧本的经过。
野木有一天我接到一个消息,“我们想用绫野刚来拍《去唱卡拉ok吧》,您能为我们写剧本吗?
”虽然最近我没有接手漫画改编的工作,但我觉得如果是和山先生的作品,我会很感兴趣。
问题那时您已经读过和山先生的《女校之星》了吧?
野木是的,我非常喜欢《女校之星》中的“甲虫男孩”这一部分。
我一直在想,这个情节是怎么想到的。
整个情节发展,包括那种贴到街上的贴纸都非常有趣,我简直觉得这位作者是天才。
所以我读了《去唱卡拉OK吧》之后,虽然感觉很难,但还是产生了想要尝试的想法。
决定性的原因就是原作真的很有趣。
问题您觉得最难的部分是什么?
野木主要是因为这是关于黑帮的故事(笑)。
即使是喜剧,如果要涉及现实中的黑帮问题,可能会面临很多法律上的限制,因此难度很高。
虽然“黑帮电影”这一类型是存在的,但将黑帮题材做成喜剧确实有点困难,尤其是设定中的对象是中学生。
不过,我觉得如果是电影而不是电视剧的话,还是有可能做到的。
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不是一个现实主义故事,而是一个奇幻故事。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保持原作魅力的同时,将“奇幻黑帮”这一设定做得合适,特别是当由真正的中学生来演绎时,会面临很多问题。
问题考虑到这些困难,您依然决定为本作写剧本,确实是这样吗?
野木既然要做,那我就想自己来写。
假如我是观众,看到这部作品宣布要改编成真人版,我可能会想:“希望不要拍得很糟糕”。
虽然我不知道我能做到什么程度……但我觉得,至少比起那些完全没有这种意识的人来做,还是我来写会更好。
这也是我决定写剧本的一部分原因。
问题在考虑到原作粉丝和社会各方面的感受时,您确实做了很多细心的考虑吧。
野木商业电影必须面向大众来制作。
但电影中也包含了被切掉的小指等危险的情节,这些元素的趣味性也很重要,如果过于敏感地处理这些部分就不太对了。
这不仅仅是剧本的问题,导演的演绎也很重要,需要非常精细的平衡,制作团队的配合也至关重要。
山下导演曾拍过《中学圣日记》,这让我觉得,我们最终拍出了一个能展现中学生青春的电影。
问题电影中加入了原作中没有的聪实的课外活动和与父母的亲子关系,这些部分更加鲜明,是因为您刚才提到的“中学生的青春电影”这个意识吧?
野木是的,正是因为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关于中学生青春的电影,所以才加进了这些元素。
还有,原作意外地很短,如果照原样做的话,电影一个小时就结束了。
所以我想,在哪里扩展呢?
对于狂儿这一方,其实不太应该过多描写。
越不描写,神秘感就越强。
读者已经有了他们心中的狂儿形象,如果我们根据我们的解读重新塑造他,可能会与大家心中的狂儿产生差距。
所以这一部分我尽量不去触碰。
毕竟这是从聪实的视角出发的故事,如果要扩展的话,应该扩展聪实的部分。
作为中学生青春片,如果没有描绘出扎根现实的角色生活,电影就无法成立。
所以我认为,聪实与父母的关系、他的生活、以及和朋友之间的戏剧性是必须加入的元素,因此我加入了这些部分。
问题合唱部的后辈和田君的戏份比原作多了,那个和田君的角色是您创作的吗?
野木在剧本中,我也把和田君设定得有点麻烦的感觉,但后来(圣人)君的演绎让和田君更有了活力,个性更加突出(笑)。
山下导演很喜欢这种表现,增加了更多特写镜头。
我听说和田君的角色也是通过选角确定的。
已经决定由斋藤君担任对手演员并进行演技测试时,后君的表演实在太有趣了,斋藤君和导演们都笑得不行。
问题在岡家一幕中,聪实的父亲给聪实买的那把奇特图案的伞也是您原创的吧?
野木在漫画封面插图中,狂儿曾为聪实撑伞吧?
我想要重现那个场景,于是就把伞作为故事的一部分加入进去。
这一系列的情节是围绕着“该如何接近”这个问题展开的。
在电影中,我希望聪实和狂儿能有第二次见面的契机。
因为聪实是由真实的中学生来扮演的,如果他和黑帮人物突然变得亲近,看起来会很不自然,所以我希望他们能够渐渐接近。
因此,我设计了聪实忘记伞,狂儿送伞过来这一情节,作为一个过渡,同时也希望能创造出类似封面插图中的画面。
当我写剧本时,脑海里想象的是和风图案的伞,结果实际做出来的却是热带风格的,看到这个画面时,我也笑了。
问题在电影中,关于聪实的学校生活等原创部分,您是如何细心处理的?
野木有很多方面。
合唱部女生的角色,我特别注意了和山先生的风格。
因为如果她们的气氛变化太大,我觉得就不像和山的世界了。
副部长中川也是这样,其他角色也是,我向山下导演传达了“请参考《女校之星》中的女高中生们的形象”。
虽然我觉得山下导演应该不用我说也能理解,但我还是小心了一下(笑)。
无论剧本如何写,如果导演想要把这些场景拍成老套的喜剧风格,也可以做到。
这既是导演演绎的乐趣,也是挑战。
当处理这些女生角色时,如何保持和山风格的呈现,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我现在觉得,只有山下导演能在保持和山世界原有氛围的基础上,把这些元素完美地呈现出来。
问题您和山下导演曾在《古泷兄弟与四苦八苦》中一起合作过,那么您是否已经能预见到山下导演会如何处理某些镜头和画面呢?
野木我在写剧本时,确实有考虑到“如果是山下导演,他会怎么处理呢?
”或者“山下导演应该擅长这些吧”。
每位导演的风格都完全不同,所以我会根据导演的特点来调整写作。
和山先生的世界观与山下导演非常契合。
和山先生的笑点在于如何处理空白,或者说是独特的间隔,我认为这是一种减法式的表现。
而山下导演的影片也有类似的气氛,可能是温度感,或者是与拍摄对象的距离感。
问题在电影中,您最喜欢的场景是什么?
野木嗯……如果是原作中的场景的话,狂儿起名的过去部分,电影里完全照原作来拍,看到那个部分时我笑了。
狂儿的姐姐角色也表现得很好(笑)。
如果是电影原创的场景的话,我最喜欢的是屋顶的那一幕。
那一幕很有青春感。
问题关于电影中的屋顶场景,为什么要将这部分加入到电影中?
野木作为副线故事,聪实面临声音变化,经历了从少年到成年人的过渡。
在这个成长过程中,聪实第一次走进了不适合孩子的黑帮街,感到了害怕。
然后他与狂儿交谈,意识到自己不能完美歌唱并不是多么严重的事情。
这一段是聪实成长故事的转折点。
他变得稍微成熟一些,最后为狂儿拼尽全力歌唱,尽管声音沙哑。
所以,屋顶那一幕是聪实成长故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作为电影,这样的场景是必须的,我认为是非常必要的。
电影强化了聪实遇到变声这一事件,变声是明线,暧昧是暗线,电影丰富了学校现实环境,更加突出人物成长线。
1、漫画中聪实说之后可以只给狂儿一个人补习唱歌之后,狂儿明确指出聪实喜欢自己,坐在副驾驶的女人都离不开自己,和聪实开暧昧的玩笑2、原作的合唱团男配角很普通,只有几句话,和聪实说话也是安慰为主。
电影中把男配对没拿到奖的失望、别扭属性拉满了。
合唱团的女孩子、老师配角也增加了戏份,电影中很明确的表现了是两个很可爱的女孩子3、增加了合唱团老师给聪实安排替补的原因4、增加了聪实去电影社团的故事线,电影社团的人物也是新增加的5、电影中通过增加电影社团的故事线也弱化了两人的暧昧属性。
原作中是聪实主动去找狂儿送护身符,来到了那条不安全的街,遇到了骚扰男。
改编到电影中是合唱团别扭男弄坏放映机,聪实去到那条街6、电影增加了花花伞给男主带来的学生才会有的羞耻感7、电影增加了合唱团三人的争吵,引发了聪实对狂儿情绪的爆发,以及说出内心真实想法的发泄
这部影片值得推荐。
而我打三星的原因就是下面截图中,电影社唯一正式社员说的这句话。
我心里咯噔一下。
星也减了一颗。
如此美好、带来希望与快乐的人际互动,瞬间蒙上了阴影。
如果一切都是聪实自己一厢情愿的精神分裂、自我封闭、幻想,那我一定会钻进作者脑子里发大疯。
那样的聪实也太孤独了,成长路上没有足够运气遇到合适的同路人。
影片结尾,狂儿的名片还在聪实的手上。
一切经历不是幻想的可能性变大了。
除非聪实疯得过于严重,“做戏”做全套,名片也能考虑到。
直到片尾彩蛋的出现,我一颗担惊受怕的心,终于落地。
狂儿与聪实之间的感情终于有资格谈得上“双向奔赴”。
问:一般情况下,纹身写别人的名字代表什么?
让我结合影片给出的信息大胆猜测,狂儿不回消息“人间蒸发”的那段时间,在干什么。
狂儿加入的黑社会组织有底线,会驱逐吸毒的成员。
黑社会社长看起来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会组织成员唱卡拉OK庆生,唱的不好亲自上阵刺青;还会容忍中学生来到自己的场子“大放厥词”。
组织内部同仁能接受中学生作为的唱歌“老师”。
狂儿自己也喜欢叫自己的老大“社长”,而不是“组长”。
这意味着,也许这个组织是有自己比较“白”的生意的。
那我猜测,狂儿在这段“消失”的日子里,一边理清自己和聪实的关系,一边想尽办法接手较为“正经”的生意。
看片尾彩蛋,他甚至可能在做银座改建成酒店的项目。
一切尘埃落定时,他才带着自己的“聪实”刺青,主动联系聪实去唱歌。
这里插一句。
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狂儿吐槽过自己的老大刺青水平不行、审美不好;曾经刺青在手上的Hello Kitty也曾出镜——非常丑。
那么狂儿手臂上的“聪实”,那么端正、审美过关的刺青,会是老大纹的吗?
我猜不是!
片尾彩蛋中狂儿打电话邀约的话术是谎言、是借口。
他唱歌没输,刺青是他自己找店家纹的。
终于,他找到了合适的状态——心里有聪实,事业有未来。
这样的他,才有资格站在聪实身边,才对得起聪实交付给他的感情。
初中生闯入黑社会窝点,朋友们,聪实那时脑子里只剩狂儿了
聪实彻底疯了,在黑社会地盘,指责咒骂黑社会
本身是比较老套的大叔与少年的年龄差故事,但套上了荒诞的“黑道卡拉OK大赛”就引爆了很多笑料。
少年成长过程中有变声、理解爱、叛逆的烦恼,黑道大叔的突然闯入给了他治愈烦恼的良药,在卡拉OK中怒吼“红啊”热血沸腾,把痛失合唱团独唱的忧愁一扫而空。
其间合唱团比赛与卡拉OK互为照应,在少年烦恼化解的同时也与大叔建立起深厚友谊。
而电影社的设计为少年辟开一畦平静,是少年逃避困难的避难所,随着烦恼的解决而废部。
虽有卖腐之嫌,但我更愿意看作二人间纯粹的友谊,能在青春年华碰上这样一个为了唱好卡拉OK而努力的有趣大叔,也别有一番风味。
去唱卡拉OK吧!
(2023)7.72023 / 日本 / 喜剧 音乐 / 山下敦弘 / 绫野刚 斋藤润
一群黑社会糙汉唱卡拉OK还蛮有反差萌感的,可除了这个设定,叙事真的太平了,看完都没想到这是山下敦弘(日渐没意思了)。至于圈层这个东西,真的是没法理解。
get不到
这个电影啥都好就是让一个小丑演了狂儿。好好一个故事被绫野刚演得又油又猥亵,吃点好的吧日本人。北村出现的瞬间呼吸都舒畅了,你们不是有帅哥的吗非要让这种已经塌房的怪东西毁作品。
很好啊,又有趣又动人,青春和中年的两种状态都表现得很好。黑社会大叔们的ktv演唱让人爆笑,聪实那段破了音的独唱又让人好感动,青春活力但迷茫的少年与失意疲惫但仍怀有热情的社畜相互感染。当然嗑是不可能嗑的,正太和大叔实在是…让人觉得像犯罪,就当是一段忘年的友情也很好,在彼此的人生里都留下了最重要的印记吧。(虽然彩蛋是真的好渴…)
怎么说呢,林老板上大分()两星都给《红》感觉没有这首歌,整个电影都没法成立
有很有趣的内核(主要是黑帮老大恋童)和一些有趣的细节(主要是卖腐),但整体剧情完全没有逻辑,无法进入本应该持续堆叠的情绪,看完只觉空虚。
我懂他俩设定里可爱的点,就是剧情太日漫了
@26thSIFF cmbyn有手指抠桃子,卡拉OK不就是骨感明显是未成年的手握住话筒???我真该死啊!!!
很好看啊。特别单纯美好的故事。人生中遇到一些人,可能只是因为一些点产生联系,可能最终泛起的涟漪又归于平静。但相遇就很好了。
节奏上感觉怪怪的,剧情上也是有一搭没一搭不知道到底是要说什么。
没啥感觉
纯情黑道霸总恋上会唱歌的我(x)。理智告诉咱客观年龄差不兴磕,但情感上实在遭不住,制作组疯狂撒糖摁头大卖,嘴角根本压不住姨母笑得脸发烫。主要纵情飙歌声泪俱下唱《Red》进可擦边BL退可化资本主义兄弟情,跟咱这边特色耽改有一拼。青春期变声的尴尬羞于启齿社团友人却无惧缅怀黑道,在声嘶力竭直至破音的卡拉OK中,透过歌词与来回交织的回忆,终于懂得爱的意义。刚哥虽脸垮深眼袋但至少身条还在,西装革履拉远景氛围立马杠杠的;以你名纹我身真的不是正经同志文学吗🥹
把一个好磕的故事拍成了山下特长的青春成长音乐片了。编剧还可以,故事很完整,主线主题都很明确。笑点也还行。就是很中规中矩一个片吧。只是,狂儿这个角色刚哥真的不行!完全不行!看的时候时不时脑补如果是长濑智也啊啊啊啊!
【Netflix】3.5。是好笑的,是有點溫暖的,但感覺不適合拍電影,不適合電影要的戲劇衝突和拔高。聰實突然開始曠部活有點突兀了,什麼都沒解釋,介意自己變聲不構成部長扔下最後一次大賽的理由吧?狂児しっとりしすぎや、もっとあっさりしたほうがええで?関西弁もなイマイチやったし…其實沒怎麼嗑到,但第一次被黑道嚇到的聰實抱住狂兒和狂兒為了聰實揍人還不錯。
不磕所以难评
个人的今年新片最佳已无悬念出炉。仿佛自己最钟意的两大类作品完美融在了一起。上回在电影里体验到类似的感受可能需要追溯到《大地惊雷》或者《谋杀绿脚趾》了。
最能共情的角色是统领六名幽灵会员的电影社同学。
什么?!我在中国大陆的大银幕上看卖腐了????什么?这是我们可以在大银幕看的东西吗!我知道他俩的年龄差但是我很难不嗑!怎么可能忍住啊!
不磕
西装x校服,东亚同人女永恒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