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盖茨比

The Great Gatsby,大亨小传(港/台)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凯瑞·穆里根,托比·马奎尔,伊丽莎白·德比齐,艾拉·菲舍尔,乔尔·埃哲顿,杰森·克拉克,卡兰·麦克奥利菲,Frank Aldridge,阿米达普·巴

类型:电影地区:澳大利亚,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3

《了不起的盖茨比》剧照

了不起的盖茨比 剧照 NO.1了不起的盖茨比 剧照 NO.2了不起的盖茨比 剧照 NO.3了不起的盖茨比 剧照 NO.4了不起的盖茨比 剧照 NO.5了不起的盖茨比 剧照 NO.6了不起的盖茨比 剧照 NO.13了不起的盖茨比 剧照 NO.14了不起的盖茨比 剧照 NO.15了不起的盖茨比 剧照 NO.16了不起的盖茨比 剧照 NO.17了不起的盖茨比 剧照 NO.18了不起的盖茨比 剧照 NO.19了不起的盖茨比 剧照 NO.20

《了不起的盖茨比》剧情介绍

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22年的春天,作家尼克(托比•马奎尔 Tobey Maguire 饰)满怀希望离开家乡,随淘金热潮来到纽约这个新兴的城市,虽然这里爵士乐流行,股票飞涨,但是贫富两极分化,人们沉沦在纸醉金迷中。尼克为了追寻美国梦,放弃写作而进入证券市场,并搬入纽约附近的海湾居住,成为了神秘富豪盖茨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Leonardo DiCaprio 饰)的邻居。而海湾的对岸住着尼克的表妹黛西(凯瑞•穆里根 Carey Mulligan 饰)和她的贵族丈夫汤姆(乔尔•埃哲顿 Joel Edgerton 饰),尼克不仅被邀请去赴宴,之后汤姆还带着他去找情妇寻欢,尼克渐渐迷失在这个充满魅力,以及富豪编制的假象、爱与谎言的世界中。 但是只有盖茨比最特别,他是唯一让尼克感到在这个迷失城市里充满希望的人。尼克被邀请参加了盖茨比豪宅中的盛宴,还发现盖茨比心中的秘密,原来...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魔术士欧菲流浪之旅基姆拉克篇川尻小玉的懒散生活走出硝烟的女人濠河边上的女人不离不弃找到你了迈向未来的倒数10秒欢喜冤家西镇警魂第六季封神:妲己时光之桃与神的约定顾小姐的100次告白人狼大战关中男人只要可爱即使是变态你也会喜欢我吧?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2莱姆镇飞鱼服想飞萨博马蒂报告红色追剿1949我们的童年江城1943实习医师斗格超元气三姐妹特别篇黄蜂第二季卧底高中封刃师

《了不起的盖茨比》长篇影评

 1 ) 仲夏已尽,凛冬将至

1. 电影在剧本上非常忠实于原著,除了极个别细节没有拍,比如在原著里盖茨比的葬礼不仅仅只有Nick,还有盖茨比的老父亲以及之前他和Jordan在书房里遇到的那个眼睛男。

但这种程度的的损益无伤于电影的忠实度。

2. 导演功力有被诟病的理由。

诚如有人形容的大意是,该片有最好的剧本和最好的演员,何以排出一种三流MV的感觉。

中间那些海天盛筵场景令我也有看MV的感觉,大概是剪片太追求炫技不得反而不能尊重电影节奏之故吧。

然而还是要表扬忠实程度,虽然部分场景是MV质感而且3D令人不适,但场景、服饰甚至某女歌手穿着红色的礼服、半哭半唱且把睫毛膏流淌为黑泪的细节都是忠实于原著的。

欢宴后仆人收拾残局的疲惫也刻画得很细腻。

3. 言情感过浓。

本来期待中的美国20's初的投机无度、物欲崇拜和感官放纵的氛围,只有后两点被点中了。

长岛、纽约和灰烬谷三个地区参差对照的叙事伦理感,通过若干剧情以及飞车画面虽有触及,但仍然浮于表面。

东卵和西卵之间老牌世家大户和新兴暴发户之间不可逾越的阶级鸿沟,本来可以来得更清晰更用力一点。

当然,这一部分大多见于小说的第一人称Nick的夹议部分里,不如言情部分有情节推动的能力。

4. 服装大赞、首饰大赞、妆容大赞。

因为一次大战节约金属的缘故,妇女们一度放弃购买早期bra,而20年代初以平胸为美,以适合长项链的风潮,大家更在乎戴bra这回事。

所以Daisy和Jordan,虽华衣靓饰,却毫不掩饰激凸和垂坠这回事。

真空上阵、钻石头饰、珍珠绕项长链、直身长裙和短发真心美不胜收。

5. 为什么不老老实实用20's的“爵士乐世界编年史”?

虽然眼下OST也很棒了,总有浓浓的穿越感。

一看名单,哦,Jay-z,一切都懂了。

6. 现在人人都知道了,Daisy是一个绿茶婊。

其实这场孽情也不是绿茶婊的错,是Gatsby从头至尾图森破图拿衣服。

他总迷信自己天赋异禀,可以扭转乾坤,却看不清:同一阶级的人永远在一起。

光光是有钱,还远远不足以匹配出身不同的有钱人。

绿茶婊和酒色徒丈夫,无论各自再有何不堪、无论各自在外的艳遇如何刺激销魂,甚至包装以“真爱”之名,他们只要在狂欢过后暂时足以掐灭掉皮肤下面那点空虚寂寞冷,还是会乖乖回家,然后拥抱在一起,结成一个牢不可破的同盟,“外御其侮”。

其实Gatsby爱Daisy的动机也不尽然如何高贵。

小说里说Gatsby从小英俊强健,早早体验女色,被女人宠在怀里。

然而,他说Daisy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大家闺秀”,这样不属于他的世界的女人偶尔给了他一个吻,变成了一个危险而虚无的鼓励,更让他笃定了自己是上帝之子、与众不同且攻无不克的心理暗示。

啊,多么危险。

自命不凡的人遭遇上自以为是的爱情。

从他把对一个女人的追逐与一个持之以恒的梦想捆绑在一起后,这段不了情才开始升华,升华为一种生机勃勃、勇往直前的东西,让其变得美丽。

虽然现在人人都知道,这段不了情只是注定幻灭的泡沫。

然而Gatsby在其中追逐的姿态太坚定、太自信了,以至于太美丽,而太美丽的东西总以悲剧结尾,令人动容。

与此对比的是,旧世家经历过战争和新兴暴发户的双重洗劫,变得愈发孱弱、空虚和胆怯起来,不再敢于与时代的变迁迎头相击,也不再有胆量体会真实却可能带来痛的冒险。

而只有Gatsby这类人敢。

这令同样出生世家但是来纽约但惶恐打拼的Nick感到不可思议且崇拜起来。

于是到了最后,只有Nick对Gatsby是真情。

他对他倾心相托,他对他倾心相爱。

好基友为好基友扶柩而哭,从此他累觉不爱。

7. Gatsby的形象美感,有一部分也来自于他的道德毁誉参半。

为了求财求权求地位,他的手上没少沾血。

但是面对爱人时,他大张旗鼓地准备、送来了一花房的花,却又手足无措、状如初恋;他冒着涉案的风险,忐忑难安却仍怀侥幸地等待着一个不可能再打来的电话;他一掷千金购买到所有美丽的一切,为的是光明正大地得到Daisy,从此终生依眷于一处,而非填补一个丈夫出轨的闺中寂寞少妇的偷情欲望。

看看,一个自命不凡的人遭遇上自以为是的爱情,是会变得多么死心塌地和愚蠢之极。

很可惜,你的爱情只是别人的奸情。

也因此Nick说他们都是烂人,加在一起也比不上你。

你是一个折戟沉沙的“美国梦”,然而庆幸的是,故事终结于仲夏之后的初秋,你的凛冬未至,你死在了最美丽的时候。

夏天究竟是多美丽呢——红色或白色的玫瑰,围拱成门、成墙,每一朵都美得惊人,可聚集在一起在如此盛大的日子里却微不足道;一盆盆湃在水晶缸里的浮瓜沉李,却无人惊叹,它们即昭示着自然的富饶,也是人类的不屑一顾。

衣香鬓影、喧歌闹舞、摇摇摆摆,红男绿女如飞蛾般穿梭——啊,这就是专属于夏天的喧闹和美丽。

烟火“啪啪”得升起,与月亮差似仿佛——这本是你的舞台,而你却于无人处静静看着那些蜂拥而来的脸庞,"他们像蠕虫一样合合欢笑着,喝下的许多酒在人里面晃荡晃荡,透明透亮的成了个酒瓶,香水瓶,或者其他那种,躺在一盒子的淡绿碎卷纸条里的贵重的礼物"(出自张爱玲的《桂花蒸 阿小悲秋》)。

只有极大的物质和感官上演时,他们才是活着的;一合眼,与无人处,他们与你无关,是死的。

可是你忘了,你也只是夏天的烟花。

虽然升到得那么高, 然后很快就熄灭,这个世界只来得及发出“嘘”的一声,连一滴哀悼的眼泪都没有。

 2 ) 脆弱,幻灭和美 ——关于《了不起的盖茨比》原著及2013版电影的一点对比和看法

观影之前已经看过不少影评,大多认为此版电影没有体现原著的精髓。

有人认为此版黛西过于绿茶而不婊,没有呈现出原著里冷漠拜金女的本性,反倒显得纯洁而楚楚可怜,而电影是不该这么给黛西洗白的;也有人认为此版盖茨比神经质、暴躁、可怜,但唯独就不“了不起”。

观影后我感到此版电影人物塑造基本符合我读原著时的预期,一些象征意象的运用(绿灯、全视之眼等)符合主题且不烂俗,一些桥段的添加不乏令人惊喜之处。

除了我很喜欢的乔丹戏份极少而彻底沦为牵线搭桥看热闹的路人,电影情节的主线90%遵从了原著,而从一些小差异里可以发现,导演在试图以一种比作者更为积极的方式诠释这个作品,把盖茨比的梦想和爱情纯净化,把悲剧色彩着力于一些特定人物之恶(如汤姆、媒体和那些跑到盖茨比家狂欢的无名人士)上,这种诠释方式外化了故事的悲剧性,却也失去了一部分原著之意。

时代背景及美国梦的隐喻是大家都了解的话题,在此谈一点关于人物本身的看法。

由于表达能力有限,有关故事情节直接搬了英文原著和巫宁坤的译版,以免原著之意被大打折扣。

盖茨比是脆弱的,黛西是脆弱的,他们之间的感情更是脆弱而虚幻的。

这个故事最悲哀的一点在于,不论沿着何种可能进行下去,终将以悲剧句读,看不到任何希望。

首先,我眼中的的黛西绝非典型的薄情拜金女。

她只是和那个时代任何一个有几分见识的富家千金一样,将有限的理想和激情龟缩在平庸和软弱里,她和汤姆属于这样一个阶级:出身已经给了他们最安全的保护壳,他们的一切勇气和热情来源于此,他们的一切梦想不过是局限于此的一点生活调味品,他们离开了保护壳就会不知所措。

黛西意为“雏菊”,纯真而无害,永不会冷漠地当面拒绝别人,但正是那份表面的纯真和楚楚可怜最具有毁灭性而让人彻底比寒心。

在盖茨比邀黛西向汤姆摊牌的关键情节中,黛西的本质表露无遗,参见原著:“Why—how could I love him—possibly?”“You never loved him.”She hesitated. Her eyes fell on Jordan and me with a sort of appeal, as though she realized at last what she was doing—and as though she had never, all along, intended doing anything at all. But it was done now.It was too late.“I never loved him,” she said, with perceptible reluctance.“是啊——我怎么会爱他——怎么可能呢?

”“你从来没有爱过他。

”她犹疑不定——她的目光哀诉似地落在乔丹和我身上,彷佛她终于认识到她正在干什么——彷佛她一直并没打算干任何事,但是现在事情已经干了,为时太晚了。

“我从来没爱过他。

”她说,但看得出很勉强。

很明显,在大半个故事里,黛西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就连这个故事的高潮部分里,她的婚姻简直就不知去向何从了,她也只干了两件事:岔开话题让人抽抽烟喝喝酒什么的,以及高喊自己“受不了了”。

她永远都是被动的,无暇考虑有关他人的任何事情,也就无需承担任何责任,却偏偏占据了主宰盖茨比命运的位置。

她年少之时谈了一场稀里糊涂的恋爱,在现实压力下恋爱破产也只是两周不跟家里人说话就算了;爱人等不到了,又有优秀多金的追求者,所以结了婚;婚后丈夫搞外遇,守着孩子和大宅子很空虚,这时昔日情人带着万贯家财送上门来,作为不幸婚姻的受害者答应了第三者也无可厚非;昔日情人不满于现状,要跟丈夫摊牌,也就稀里糊涂地把人带到家了,临到摊牌的关头才好像刚刚意识到自己干了什么,发现自己摊牌摊不起,又不愿伤害情人;发现情人的钱来路不正,彻底吓到了,恍恍惚惚地开车撞了人,好在大家都以为是情人撞的,也就开不了口承认是自己闯的祸;闹出人命了,作为一个小鸟依人的太太自然是惶惑无助的,这时本以为无甚感情的丈夫敞开了怀抱表示能摆平一切,自然也就跟丈夫跑了。

她不知道盖茨比在送她回家后在外面站了一晚上怕她被丈夫欺负;她不知道盖茨比第二天还在等她电话,在微凉的入秋时节走进那个游泳池直到因为她闯的祸被枪杀;她怎么会知道呢?

她出了轨,婚姻一团糟,正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还开车撞死了人,她怎么承受这一切呢?

她自己那么害怕,怎么会想到关于盖茨比的任何事情呢?

当丈夫拉住她的手说能摆平这一切的时候,她当然是那么感激了,她当然想赶快跟着丈夫逃跑了;当她知道盖茨比因此而死时未尝不会难过,她只会把这当做一段忧伤的往事,没事闲着的时候流流眼泪已尽哀思、以表善良罢了。

同样是面临感情冰点,自己的车撞死了人,盖茨比则全然不顾自己可能面临的肇事嫌疑,全然不顾贯穿电影的芝加哥来电,他只能想到黛西,在黑夜里孤零零地守在门外,警觉着一切可能伤害黛西的响动,然后等了一天黛西再也不可能打来的电话,直到死亡。

而黛西无疑是能饶恕自己的,永远都能。

她永远都那么脆弱,那么惊惶,无暇他顾。

所以,此版电影里白雪公主状的黛西和我想象的大致一样。

甚至于有些地方电影中的黛西反倒表现得比原著中强势、有主见。

起码摊牌那一段,电影版黛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句要离开汤姆;起码电影版黛西能说出想跟盖茨比私奔这种话,这在原著里可是一个字都没提到。

不过不论是原著还是电影,黛西和汤姆终究是一类人:I couldn’t forgive him or like him, but I saw that what he had done was, to him, entirely justified. It was all very careless and confused. They were careless people, Tom and Daisy—they smashed up things and creatures and then retreated back into their money or their vast carelessness, or whatever ti was that kept them together, and let other people clean up the mess they had made…我不能宽恕他,也不能喜欢他,但是我看到,他所做的事情在他自己看来完全是有理的。

一切都是粗心大意、混乱不堪的。

汤姆和黛西——他们砸碎了东西,毁灭了人,然后就退缩到自己的金钱或者麻木不仁或者不管什么使他们留在一起的东西之中,让别人去收视他们的烂摊子……黛西和汤姆无疑是careless的。

有译版将careless翻译成自私冷漠,我认为翻译成粗心大意更贴切。

他们粗心,他们没有care的习惯,因为他们总能从麻烦中逃脱,他们总有第二次机会;他们砸坏了东西能用钱赔,他们伤害了人会自我催眠说不是自己的错,自己也是有苦衷的。

因此,在即将曲终人散时,同类人终究在一起了。

肇事的当天晚上,盖茨比守在东卵直到凌晨四点,尼克去帮他看一看黛西有没有受丈夫欺负,看到的却是这番景象:Daisy and Tom were sitting opposite each other at the kitchen table…He was talking intently across the table at her, and in his earnestness his hand had fallen upon and covered her own. Once in a while she looked up at him and nodded in agreement. They weren’t happy, and neither of them had touched the chicken or the table—and yet they weren’t unhappy either. There was an unmistakable air of natural intimacy about the picture, and anybody would have said that they were conspiring together.黛西和汤姆面对面坐在厨房的桌子两边……他正在隔着桌子聚精会神地跟她说话,说得那么热切,他用手盖住了她的手。

她不是抬起头来看看他,并且点头表示同意。

他们并不是快乐的,两人都没动鸡和啤酒——然而他们也不是不快乐的。

这幅图画清清楚楚有一种很自然的亲密气氛,任何人也都会说他们俩在一同阴谋策划。

不是快乐的,也不是不快乐的,一切都自然而然亲密,这就是同类人在一起的氛围。

原著里没有写他们谈话的内容,只是说他们在conspiring;电影里则表现的是汤姆知道了肇事者是黛西,准备带她躲一躲。

如果说电影给黛西洗白了,那电影更是把汤姆抹黑了,直接塑造成了一个典型反派——作为默特尔的情夫,把与默特尔通奸的罪名和肇事的责任一齐嫁祸到盖茨比身上;在知道是自己老婆肇事,而盖茨比背了黑锅被枪杀之后,也毫无一丝悔过。

在原著里,汤姆会在过去为默特尔租的房间里嚎啕大哭,到最后也以为是盖茨比撞死了默特尔,所以在威尔逊找上门时提供了盖茨比的地址,正如原著所说,从汤姆的角度看,他没做错什么。

在电影里,盖茨比会死貌似是因为汤姆品性恶劣,嫁祸于他;然而原著则告诉我们,汤姆和黛西不是十恶不赦的坏人,他们只是普通的贵族,但即便如此,盖茨比依然逃脱不了悲剧的结局——这才让人感到更加悲凉。

电影将原著的悲剧外化了,因此原著本质而永恒的悲剧性就打了折扣。

再来说盖茨比本人。

除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时代环境是造就其悲剧的原因,盖茨比自身也蕴藏着矛盾而脆弱的悲剧性特质。

在电影中,汤姆指出盖茨比的钱来路不正之后,阐述了一段关于旧式贵族永远高于暴发户新贵的话,指出贵族的高贵实在血液里的,出身贫寒之人不论做什么都无法弥补这个差距。

这段话彻底激怒了盖茨比,他拉住汤姆的领子险些动手,眼神像是“杀了人”。

但最终盖茨比还是生生压下了狂怒,放下了拳头,满面通红地解释“I lost my temper”,一瞬间显得脆弱自卑而可怜,开始喋喋不休地向黛西解释自己。

黛西貌似因为Gatsby这一瞬间的“lost temper”吓住了,盖茨比的喋喋不休只能让她更加害怕和疏远他,最终竟然向汤姆求救:“Please, Tom! I can’t stand this any more.” 而汤姆则以胜利者的姿态表示“闹剧结束了”,让盖茨比送情绪激动的黛西回家。

在原著里,汤姆仅仅揭露了盖茨比不正当的敛财手段,无需明言什么阶级差距,就彻底让黛西目瞪口呆了,也彻底浇灭盖茨比的气势,让其一下子从感情上的强势一方变成了急于否定和解释自己的可怜人。

相比之下,原著无疑更加凝练和引人深思;不过电影设计汤姆从字面上说出Old moneyed对Newly wealth的鄙视,让盖茨比自身完成从狂怒到可怜的转化这一桥段,则是把原著中暗流涌动的阶级矛盾和盖茨比本身的疑虑和自卑通过外在冲突的手段更为明显地呈现给大家,也未尝不是一种构思精巧的改编。

而不论是原著还是电影,这段情节都将盖茨比自身的弱点暴露无遗,也将盖茨比与黛西之间的爱情之虚幻体现出来。

富可敌国的盖茨比,传奇神秘的盖茨比,名遍纽约的盖茨比,仅仅是一点关于敛财的真相就能让他的爱情分崩离析,让他喋喋不休地、紧张地、自卑地、徒劳地解释和否定自己,让他自己也说不清楚自己是怎样的人。

其实当黛西第一次参观盖茨比金碧辉煌的城堡时,他炫耀自己的衬衫那一段也极尽暴发户心理,Lana Del Rey充满幻灭感的主题曲Young and Beautiful响起,预示了这段爱情是如何的虚幻如泡影。

一直认为这首歌唱的不是黛西而是盖茨比:Will you still love me when I'm no longer young and beautifulWill you still love me when I got nothing but my aching soulI know you will, I know you willI know that you will尽管歌词唱的是I know you will,但哀伤的旋律诉说的却是I know you won’t。

黛西的爱何尝会有保鲜期,不需要等年华逝去、钱财散尽,一点点真相、一点点lost temper就能让她惊恐万分、步步离去,等到盖茨比只剩疼痛的灵魂之时,两人一定早已陌路了。

而盖茨比又何尝不知道这个事实呢——原著里盖茨比亲口说黛西的那句Her voice is full of money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在电影中却被剪去了。

我们感叹黛西的软弱冷漠,却也不能忽视盖茨比是那个明知Her voice is full of money却选择无视现实,把黛西放上神坛的人。

这句Her voice is full of money意蕴丰富,我认为并不单纯指黛西本人如何拜金——她恰恰因为从小不缺钱而意识不到钱的重要;这句话指的是黛西的本质——祖辈的财富带来荣耀的身世,而这就是她的一切生活、一切动力、一切自信、一切保障了。

而盖茨比是梦想家,他是美国梦的化身,他相信自己是上帝的儿子正如美国人相信美国是上帝的实验田;他生长于赤贫的泥泞中却能不断向上,他不需要任何家世的保障和优越的外在条件来给自己动力和自信,因为他自己就是那股向上冲的力量,他会永远向上,永远向着绿灯奔跑。

所以,黛西和盖茨比是完完全全的陌路人。

原著里说过,真正的黛西远远及不上盖茨比五年来日思夜想的黛西,他不断用自己的想象为心中的女神添加羽翼,不断忽视黛西与自己殊途的本质。

他有无穷的乐观,化贫穷为富有,化腐朽为神奇,他要逆转时间,repeat the past。

然而,勿论五年前的黛西于盖茨比有何共通之处,匆匆的五年时光已生长出太多异于他的完美想象之处,他却近乎无知地认为一切是fixable的。

在原著里,盖茨比见到黛西的孩子时是这样的反应:He kept looking at the child with surprise. I don’t think he had ever really believed in its existence before.他惊奇地盯着孩子看。

我想他以前从来没有真正相信过有这个孩子存在。

孩子无疑是处于盖茨比完美想象之外的未知存在。

此处以盖茨比对孩子的反应举例并非是要隐射他当不好后爸这种具体问题,而是说,Daisy is not ready, neither is Gatsby. 即使情节逆转,盖茨比抱得美人归,他又如何把自己的爱情梦想套进现实的面目全非中——黛西永远和他不是同路人,黛西只会和他越来越不一样。

所以,盖茨比本身的悲剧性在于,在那股向上的力量背后,他是如此的贫瘠和荒芜;除了无尽的梦想和乐观,他是如此的一无所有;甚至,那份梦想也不过是空洞的海市蜃楼而从未真正实现——在现实中,纸醉金迷的派对及不上他的梦想,梦牵魂系的黛西及不上他的梦想。

正如电影和原著结尾都有的一段话:He had come a long way to this blue lawn, and his dream must have seemed so close that he could hardly fail to grasp it. He did not know that it was already behind him, somewhere back in that vast obscurity beyond the city, where the dark fields of the republic rolled on under the night.他经历了漫长的道路才来到这片蓝色的草坪上。

他的梦一定就像是近在眼前。

他几乎不可能抓不住的。

他都不知道那个梦已经丢在他背后了,丢在这个城市那边那一片无垠的混沌之中不知什么地方了,那里合众国的黑黝黝的田野在夜色中向前舒展。

是啊,he keeps chasing the dream in his whole life, but it is already behind him.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盖茨比的力量,这种力量支撑我们面对一切挫折和不公,不过没有任何一个人向盖茨比那样纯粹地成为这股力量的化身——但是,does the world deserve this power?这股力量这么美这么美,但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剥离开一切后,这股纯粹的向上的力量是如此的单薄、盲目而最终幻灭。

电影结尾对盖茨死去的处理让我近乎感激——他向着多年追逐的灯塔走去,听到期待已久的电话铃声,默念着黛西倒下,视野中最后的画面也是他的那盏绿灯。

黛西没有打电话,但她起码拿起过听筒。

相比之下,原著的描写则令人绝望:No telephone message arrived, but the butler went without his sleep and waited for it until four o’clock—until long after there was any one to give it to if it came. I have an idea that Gatsby himself didn’t believe it would come, and perhaps he no longer cared. If that was true he must have felt that he had lost the old warm world, paid a high price for living too long with a single dream. He must have looked up at an unfamiliar sky through frightening leaves and shivered as he found what a grotesque thing a rose is and how raw the sunlight was upon the scarcely created grass. A new world, material without being real, where poor ghosts, breathing dreams like air, drifted fortuitously about…始终没有人打电话来,可是男管家午觉也没睡,一直等到四点——等到那时即使有电话来也早已没有人接了。

我有一个想法:盖茨比本人并不相信会有电话来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它一定会觉得他已经失去了那个旧日的温暖的世界,为了抱着一个梦太久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他一定透过可怕的树叶仰视过一片陌生的天空而感到毛骨悚然,顿时发觉一朵玫瑰花是多么丑恶的东西,阳光照在刚刚露头的小草上又是多么残酷。

这是一个新的世界,物质的然而并不真实,在这里可怜的幽魂呼吸着空气般的轻梦,余漂西荡……原著无疑是以一种彻底绝望的视角叙述的。

原著的核心分明是那股逆流而上之力,却只写了这股力量是如何在三个月内崩塌的,甚至在崩塌之时也不留一丝余地。

同样是小李的作品,《泰坦尼克号》是入世的,其悲剧在于,要不是那块木板只能承受一个人的重量,Jack和Rose真的可能拥有明媚的未来;《了不起的盖茨比》则是厌世的,其悲剧在于,不论经由怎样的情节,盖茨比和黛西终究不会有明媚的结局。

我不认为《泰坦尼克号》中的Jack和Rose会陷入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结果,Jack并非生活的弱者,也并非追求白富美想占便宜的虚荣穷小子,在整艘泰坦尼克号一等舱的白富美中,Jack只看到与他灵魂共通的独一无二的Rose;而Rose失去了Jack后,与母亲和未婚夫断绝了联系,豪气干云地抛弃了旧贵族的显赫名号和新贵阶级的无尽钱财,“不知怎的还是挺过去了”,去海滩,分开腿骑马,喝啤酒,坐云霄飞车,爬上飞机,实现一切当初说过的梦想,背上Jack的力量勇敢地走下去,儿孙满堂。

然而,《了不起的盖茨比》告诉我们,天下之大,黛西那么多,又能有几个Rose。

汤姆那么多,又能有几个盖茨比。

 3 ) 一代物的聲音

既然是名著改編就不得不談還原度的問題。

不論這部電影對20年代東西卵的聲色犬馬作了怎樣浮誇的再現,在我這裡都是不合格的。

如果非要作比喻的話,那麼導演就像是在臨摹一幅大師的油畫,塗塗抹抹自以為很像了,完成後卻發現只有顏色是一樣的。

畫布的質地,草稿的框架,油彩的厚度,統統不對。

電影略寫和刪減了我認為非常重要的兩個情節。

第一處是Jordan Baker向Nick回憶五年前Daisy在婚前收到Gatsby的信之後歇斯底里的發狂,原著裡這樣寫:She began to cry—she cried and cried. I rushed out and found her mother’s maid and we locked the door and got her into a cold bath. She wouldn’t let go of the letter.連著上下文,這一段情節在我腦中非常激烈地上演著,好像能聽見Daisy是如何大叫著自己不要嫁了直到嘶啞了嗓音,也好像能看見女眷們是如何把她摁進冰涼的浴水中,讓她從癲狂中冷卻。

這段回憶是非常重要的,五年前的Daisy,在讀完信後幾乎被對Gatsby的思念和悔意擊垮,卻輕易被一盆的冷水「澆醒」,翌日仍戴上昂貴的珍珠項鍊完成婚禮。

Gtasby堅信往昔能夠重複,的確,人生運行的法則無非就是一再地重蹈覆轍,五年後上帝給了Daisy第二次機會,她卻仍然重複了第一次的選擇。

而如此重要的情節,電影卻只草草給了幾個鏡頭算是交代。

五年後在那個酷熱難當的午後,當Gatsby不斷向他的女神拋去渴求的目光卻最終耗盡耐心而失控,導演讓Daisy像受傷的小白兔一般瑟縮在旁流下畏懼的淚水。

我們便立即被她驚恐失措的神色誤導,以為她是被Gatsby突如其來的狂暴嚇到故而沒有選擇他。

其實她根本沒有改變過,一直以來她都不需要激情和衝動,在Fitzgerald那裡,Daisy和Tom都是站在American Dream的背面的人。

第二處是小說的末尾,Nick花了很大的功夫找到Gatsby生前最親近的朋友也是合夥人Wolfshiem,為的只是希望他能參加Gatsby的葬禮,但任他費盡了口舌跑斷了腿,仍未能說動Wolfshiem這個只求明哲保身的人。

Fitzgerald用了不少筆墨來寫Nick是如何邀請人們參加Gatsby的葬禮卻屢遭拒絕,電影卻未作任何描述,僅僅是俯拍了一下Gtasby那孤單的靈柩。

而我認為正是在Gatsby死後Nick的經歷(包括得知Jordan不負眾望地嫁給了某個財主),才讓他真正對東部徹底失望。

也正是從Gatsby死後Nick四處碰壁的描寫開始,Fitzgerald才開始真正坦露出自己在中西部和東部之間的徘徊,在一切物的聲音已盡後,那種within and without的立場卻更加明顯。

舍此以外,電影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還有很多,我最恨的就是那個蒼軟無力的旁白。

小說的確是用第一人稱寫的,但那絕不是一種寡淡的講述,Nick的聲音是混雜在東西卵那浮華世界的各種聲部中出現的,直到Gatsby死前,他都不是以一個「敘述人」的身份單獨存在的。

這也是為什麼小說愈是接近尾聲,那種巨大的悲劇感就愈強烈:當原本交響的聲部一個接一個靜下來,最後只剩下Nick一個聲音迴盪在長島的上空,你會被那種緩緩侵入的悲涼擊中。

電影在這一點上明顯是失敗了,讓Nick一個人從頭講到尾,忽略了眾聲的重要性,降低了故事的震撼力。

(或者說導演對「眾聲」的認識只膚淺地停留在馬戲團般的群舞和嘈雜的電子樂。

)同時因為旁白的身份,Nick始終像是個局外人,便體現不出他在書裡within and without的猶豫。

Gatsby是那個擁有城堡的人,是每一場盛大派對的主人,他的身世神秘莫測,他的生意更是見不得光。

他一生都在不擇手段地為那盞綠色的燈奮鬥,那道綠光是女神的剪影,也是美元的輪廓。

但他也是Fitzgerald激賞的人,因為他身上那種「天真」的特質,是Daisy和Tom這對資產階級夫妻早幾百年前就遺失的。

他以為只要比Tom富有,就能贏回Daisy,他太天真了,但正是這種天真,才能支撐住美國夢。

好像寫到這裡都還沒有點題。

毛尖在課上說,The Great Gatsby在文學史上之所以重要,甚至被認為比海明威的小說還重要,是因為它寫出了一代物的聲音,那是一代物在向人爭奪说话的权利。

如果說Gatsby是那個在一代物的聲音面前仍保有了純真的人,那麼我們呢?

導演砸了血本來重現Fitzgerald筆下1920年代的紐約,可除了紙醉金迷的色彩,什麼都沒學到。

至於被好萊塢電影餵大的觀眾,走進電影院的時候恐怕除了紙醉金迷的色彩,也根本沒什麼別的期待。

也許從1920開始,人就再也沒有從物那裡奪回過話語權,we've been lost, generation by generation.在生活這場盛大華美的派對裡,我們都只圖個不醉不歸,而那個在其中癡癡等待的人,恐怕再也不會有了。

 4 ) 从电影中的三个“细节”说起吧(含剧透、原小说剧情)

1 绿光非常欣赏导演把Daisy 和 Tom 家的码头上绿色的灯光作为一个贯穿全篇的motif。

我读过两遍老费的《The Great Gatsby》,第二次是在周四赶着上映前又看了一遍。

180页的书,跌宕起伏,但我确实没有特别留意码头绿色的灯光。

Gatsby在提起绿光时,Daisy的反应是 What green light?后来再次提起的时候,Tom 的反应也是同样的 What green light?老费在书中写了这样一句话:“They were careless people, Tom and Daisy - They smashed up things and creatures and then retreated back into their money or their vast carelessness, or whatever it was that kept them together, and let other people clean up the mess they have made...”人类的眼睛对绿色有着最敏锐的感觉,灯塔的绿光、在黑暗中给人生命的光明和希望,就像Gatsby的梦一样。

Gatsby信仰、珍视乃至渴望的绿光,从头到尾就在Daisy和Tom的门口,只不过他们从没有留意罢了。

最终的结局,苏子那首词是最恰当的概括:“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最后在Nick 和 Gatsby 晚上潜伏在Daisy和Tom房子外,Nick 离开时,看见Tom在安慰Daisy一切没事、商量着什么时,Tom和Daisy俩看起来是如此般配。

对家门口的绿光视而不见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心的懒惰( acedĭa)、漠然是他们的原罪。

小说中和现实生活中一样,那些美丽的皮囊、充裕的物质下,夹着的漠然冷酷(nonchalance)和成熟优雅( sophistication)其实是感官的麻木(numbness);而往往内心敏感、积极向上如Gatsby 者,却往往被这份“光鲜优雅”而迷惑到不能自己。

这点甚至能演绎到年轻人少年早熟,抽烟、喝酒、爱穿黑。

2 广场酒店的对话其实不算细节了,Tom对Gatsby说的那番话是导演后来添上书中没有。

“We are all the same, except you. You are different” Gatsby出生卑微,你虽然现在有钱了,但依然不能和我们站在同一条线上,甚至连Tom这种家道中落的人也不能比。

导演的这一段处理非常令人欣赏:突出戏剧冲突,直接导致Gatsby发飙失控。

这是Gatsby 第二次没有那么酷(第一次当然是五年后再见Daisy出去淋了个满身透湿),毫无保留的显示自己的脆弱和敏感。

然后还有Tom那句和原文中一样的 ‘An Oxford man!’ He was incredulous. ‘Like hell he is! He wears a pink suit.’ Tom不愧是Yale的纨绔(preppy)子弟,这话说得真是非常刻薄难听。

本人有幸也在社交场所有幸旁听了类似的讽刺,这种在细节上的攻击杀伤力实在巨大!

贵族血统什么的说不上,但站在Tom的角度、看不上买私酒发财的Gatsby也有他自己的道理。

在他看来站在道德的高点是理所当然的。

而且我堂堂耶鲁毕业的,容不得你这个在牛津混了几个月的跳梁小丑、有几件漂亮衣服的暴发户和我抢老婆。

其实Tom也真没错(真心不是给校友护短啊...),错的也不是万恶的资本主意(个人观点),错的是傲慢与偏见(我真心鄙视我自己用词的庸俗至极,奥斯丁大妈泉下有知...)3 电影中砍掉的Nick和Jordan的感情线这一点其实我有些不满意。

因为书中最后Gatsby死后Nick看透这个流光溢彩背后的虚无后和Jordan分手的那一段写得非常好。

敏感的Nick最终追随Gatsby的敏感道路而远离了和Daisy、Tom 一样careless的Jordan,或者说他们就从来没有那么近,就像Gatsby和Daisy 一样,近在咫尺却其实远在天涯。

不过导演还是有自己的考虑吧,尽量能用更多的篇幅来描画小李子和Carey主线,不过小李子太用力,Carey的篇幅有些不太够,一开始的美好到后来的冷漠有些突然。

原著中显得比电影更自然,这也是个人认为这个电影版本最主要的美中不足。

ps 音乐阵容空前强大啊!

 5 ) 浅薄的爱情和廉价的眼泪

我写这篇只是想把自己写到哭为止,和电影、原著等等的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我在星期五的下午,阳光灿烂蓝天白云的天气里,迟了三分多钟才拿着爆米花和可乐坐定位置。

我坐好的时候,尼可刚刚才到汤姆还有戴西的家,虽然没看过原著,但是多多少少都知道一点这个故事,所以当戴西出场的时候,内心的吐槽是,金发女郎不等于黄金女郎啊,这张脸一点儿也不戴西啊。

越往后发展内心对戴西吐槽越多,肉肩膀水桶腰,这怎么黄金女郎啊。

对比柔丝从汽车下来戴帽子的亮相,那个可笑的小紫帽子是几个意思啊?

我就这么一边吃着爆米花,喝着可乐内心吐着槽。

直到尼克打开门,被雨浇透的盖茨比站在门口的那个表情像是一个迅猛的直拳打在我鼻子上,整个心都酸了。

以后谁说小李子没演技我就吐他吐沫,太对了,眼神对,表情对,连脸上的每一根青筋都对。

没办法说这到底是不是个爱情故事。

如果戴西不是黄金女郎,而只是普通的小家碧玉,盖茨比还会这么爱她么?

盖茨比到底是爱戴西,还是爱戴西所代表的贵族生活,old money?

这不重要,反正这一切都具化到了戴西身上,所以盖茨比爱戴西。

有没有一个人,无论你多么清楚他浅薄、无知、自私、冷漠甚至毫无灵魂,可是你就是喜欢他。

有时候你已经不知道你是喜欢他,还是已经习惯喜欢他了。

可无论如何,你知道你是喜欢他的。

她喜欢贵族生活,好啊,赚钱嘛,违法卖酒有什么关系。

我让整个纽约的人来我家里狂欢,不就是为了等待有一天,或许你会出现。

即便你没出现,我不还是得到机会了么。

你喜欢什么我都给你。

我过去,现在,都这么爱你。

即使你嫁给了别人,即使你也真正地爱上了别人,没关系,没关系,我依然爱你。

你撞死了人,没关系,只要一通电话,我就带你离开。

只要一通电话,只要一通电话,我就带你走。

人生大苦:求而不得。

求而不得,不是你没有五百万,不是你没有跑车豪宅大蜜。

求而不得,是你想去海底却意外爬上了高山,是你只想饮水却得到了面包,是坦塔罗斯的苦难,是你张开双臂就能拥抱到的爱人只是泡影。

当所有人都觉得你应该心满意足的时候,你却只想嚎啕大哭,你知道你再也不可能得到了,不可能了,完了。

就像盖茨比穿着粉色西装不停地对戴西道歉,他知道前一刻还真实存在的爱人马上就会化为一缕水汽,从指缝溜走,而你如何抓,也抓不住。

我从未有一个时刻放弃过爱你的希望,因为我从未有一个时刻放弃过你爱我的信念。

即使你浅薄、无知、自私、冷漠甚至毫无灵魂,即使我的爱情虚幻如同空中楼阁。

可我就是这样爱着的,这是我唯一的爱的方式。

我如同爱慕一切海市蜃楼一样爱慕你,我如同爱慕彼岸之花一样爱慕你,我如同爱慕六月的晴天一样爱慕你,我们彼此都那么虚无,只有这份爱慕,却那样坚实地存在着。

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

 6 ) 逝去时代的完美演绎

在看了无数次不同版本的预告片以后终于赶场看完了Gatsby的首映只能说,真的太棒了,虽然没有看过之前的版本但我觉得这个版本绝对值得“最好的Gatsby电影”之称首先是还原度:开篇到末尾很多独白简直就像是小说的有声书从开篇父亲的话到The eyes of Dr. T. J. EckleburgGatsby那辆黄色的Rolls-Royce直到最后凄凉的funeral全篇没有任何为了吸引票房荒谬的改动反而有很多精彩的画龙点睛的小添加然后是画面:在看预告片的时候我很疑惑这种文艺片有什么必要要拍成3D?

看完却被制作商的诚意感动了也许是为了突出Gatsby那extraordinary的party也许是为了让我们都感受到浓雾里那盏绿灯给Gatsby带来的希望和绝望作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导演知道这是一场关于文字的伟大表演所以用雪花,用绸带,用一切唯美的元素来合成文字让所有看电影的人感觉到,文字是美的推荐有条件的影迷一定要看3D版本其次是演技:这部片虽不算大明星云集,但都是演技派莱昂纳多虽然颜真的残了不少在所有故意为了表现Gatsby翩翩公子哥潇洒帅气的镜头里看到他垂搭的脸着实有些出戏但他的演技是完美无缺的潇洒,不用说,这点莱昂纳多信手拈来,很长时间以来只要一想到那种信步闲庭一笑百媚生的公子哥,我脑子里第一个就想到他紧张,莱昂纳多几乎完美地把Gatsby初见Daisy 时又狂喜又紧张的无所适从演绎了出来愤怒,在Tom不断紧逼刺激Gatsby的时候,他先是悠闲应对到最后完全失控,颤抖着手捋头发的样子,都和看小说时脑海里的样子一模一样Tobey也是演技派就不用多言,Carey Mulligan中规中矩,偶尔惊艳。

最后是那些画龙点睛的添加:故事是在Nick和心理医生谈话的时候被引出来的,再以Nick的文字徐徐展开,完美引用了小说中以Nick视角讲述故事的设定,又毫不生硬。

让我们在如今这个浮夸的社会以Nick的视角看另一场浮华时代的演出。

故事中的那场飙车戏也是小说里没有的,Tom和Gatsby在心爱的女人面前,处处都充满了战斗意味的争斗在这场飙车戏里展现无遗。

回程时那场换车也被设计的颇有些是Tom窥见了事态发展故意而为之的行为。

最后那一笔虽最短也最经典,在Gatsby在泳池里焦急地等待Daisy的电话的时候,影片切换了3次镜头,一次是Daisy,她犹豫地拿起了电话。

一次是Nick,因为担心Gatsby而一直发呆。

最后是Gatsby身边的电话终于响了起来,他释怀的笑了,慢慢地从泳池里站起来,微笑着想着Daisy。

结果一切都发生地如此戏剧化,修车的男人正好赶到,管家正好在接电话,而Gatsby背对着大门沉浸在无限的喜悦之中接受了这颗意外的命运的恰到好处的子弹。

一切戛然而止。

电话那头的Nick紧张地不停喊叫,那一边的Daisy还是犹豫着放下了电话,而Gatsby,在幸福的幻想里,倒下了。

这样的设定完美了小说的结尾,起码Gatsby在死的那一刻是幸福的,她以为Daisy终于要和他远走高飞了。

看完以后心里很沉重,就像刚看完小说那段时间看小说是为那个冷漠地时代而难过看电影是为Gatsby那执着而悲凉的爱情难过其实他只要再成熟一点,哪怕再成熟一点不要那么幼稚,不要那么执着,不要那么沉不住气不要执拗地想repeat the past,从Daisy那得到她从未爱过Tom的那句话他就可以得到Daisy,得到爱情,并保留现有的一切但他没有也许换做谁都做不到在爱情里,谁又不幼稚,不执着,谁又能沉得住气?

谁又不想得到爱人百分之百完全的爱呢?

他为之奋斗了一辈子,向往了一辈子那绿灯指引的他无数个梦里和Daisy的幸福生活最终就像那个时代一样轰然倒塌连影子都没有留下但就像影片末尾Nick在那一页Gatsby名字前加的两个单词The Great Gatsby他着实是伟大的他彻彻底底完完全全地爱着他最爱的姑娘并一直笃定地相信他们会在一起一直到死的那一刻他留给了我们一个感人而唏嘘的故事还有一个已逝去的时代。

另:经chaïnly更正,发现这一部所用的车为Duesenberg。

查了一下此车的历史,发现与Gatsby瞬间灿烂又转眼即逝的美国梦十分相似,但放到现在来说这个车就是Tesla。

属于小拨富人推崇的高贵定制车,生产周期长产量少看看拥有这车的人就知道温莎公爵,阿方索十三世等,放在现在就是绝对的小文艺小清新绝对不属于Gatsby这种夜夜party的“暴发户”会买的车当时那个纸醉金迷的时代,美国的自产汽车不管有多高级都入不了富人们的眼界,所以Duesenberg的绝大部分消费者都是欧洲人,反而美国富豪只会购买欧洲的豪车来体现自己的身份和品味。

所以这一点我觉得导演的改动并不是很符合原著和那个时代背景。

但导演想到了这么细致的一点必须点赞。

 7 ) 把big band swing唱成power ballad,有人喜闻有人不乐见

如果就把这片当成一部搭配「屌丝逆袭未遂」大俗套爱情剧的复古时装展示会来看,那还是看得过的。

通过观看本片,能对「屌丝」、「逆袭」、「高富帅」、「白富美」、「贱人就是矫情」等等「某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阶段现象有一次全面地、深入地、形象地了解(但是我觉得中国观众没有这种需要,我们完全可以看活的)。

除了blingbling还是bling得让不拜金的姑娘小伙也心旌摇曳的「豪门の幸福生活」之外,前屌丝李乐多在成功施展「还我漂漂拳」之后再次为了金发女神将俊脸长腿沉入水底,更是令得曾围观过大船的观众们唏(喜)嘘(闻)不(乐)已(见)如果游泳池那场戏使用席帝的My heart will go on作背景音乐那才适合不过呢。

如果有观众,比如我,非那么想不开要把它当成The great Gatsby这部小说的电影改编来看……嘛,其实片名还是完美贴合原著风采的。

为了避免在观影时受折磨,千万不要在看电影前去读原作!

姐姐我就是血的教训!

(前半部的读后在https://petitespot.wordpress.com/2013/05/15/%E5%9C%A8%E7%9C%8B%E7%89%87%E4%B9%8B%E5%89%8D%E9%9A%8F%E4%BE%BF%E8%AF%B4%E4%B8%8Bgatsby/,要是翻不过墙就算了)So we beat on,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是以吾辈击进,奋逆水之舟,永被推入逝波而无休)这是小说的总结性发言。

东方说的「人生若只如初见」。

在一个金光灿灿欣欣向钱的时代里,几个眷怀昔日不舍初衷的老灵魂,西方注脚的「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如何平衡丰富的物质与空虚的心灵?

小说里有很多对位的符号。

就像原文中Baker小姐说的“It takes two to make an accident.”Tom住的「东蛋」和Gatsby与「我」住的「西蛋」,Daisy的珍珠项链和Myrtle的皮质狗链,Daisy问护士"it was a boy or a girl"和Myrtle问狗贩子““Is it a boy or a girl”,加油站前广告牌上Doctor T. J. Eckleburg的眼睛和Gatsby葬礼上唯一的「别人」owl-eyed man。

隔海相对,一个时代vs一个时代,一个阶级vs一个阶级,一个妻子及情妇vs一个妻子及情妇,一双眼睛vs一双眼睛。

总是在「平衡着什么」的Baker和「半爱着她」的Carraway,既在局中亦在局外。

而到了电影里,除了东西两蛋俱在,其他的全都只得一半。

Myrtle的狗倒是出镜了,狗链却没有出现,更加离谱的是代替这样「情节道具」的居然是珍珠项链!

Baker这个角色倒是有,她和Carraway的感情线被剪了,更加离谱的是她最后的恣态几乎是「决绝弃去」!

且不说这些「离谱」的部分是否合乎情理,只从这些细节的处理上不难看出导演(也就是编剧)的趣味并不走敏感纤细文艺清新这个路线,而是追求「盛大热闹」与「戏剧冲突」。

于是Baker那句"take two to make an accident"的预示性关键台词自然不说了;小说中那些故意在几句话间断后重复的台词(比如Gatsby向Carraway两次提到"trying to forget something very sad that had happened to me")自然不见了;Dan Cody在海上航行了五年后死在他的gold digger妻子手上这种「逝波」自然不提了;Carraway那几乎与Gatsy所编撰的身世重合的「老钱」出身也自然不用了。

那两个多钟头的时间却要干什么呢?

当然是let's party!

一个有「名著」头衔保护的「大场面集锦」多么难得!

越喧嚣越美丽!

The louder the better!

书中令Carraway厌倦不已恨不能脱身的Myrtle家的八婆聚会转身就变成了让他爱上NY的轰趴;书中特意说明”It wasn’t a bit funny“的Carraway家的下午茶变成了全片的笑点集合地;书中即使再觉难以忍受也只有表情不受控的佳公子Carraway摇身变成drama queen在各种不适宜的场合失控地大呼小叫,原作中表示「在他(Tom)家里我实在说不出口」的绅士派Gatsby自也当仁不当把「一闪而逝的杀人表情」转成「在爱人面前拔老拳砸向她老公的面门」的鲁提辖cosplay。

等一下!

这不就变成到处能见的三俗肥皂剧了么?

没关系,把原著的关键性的描述都用旁白念出来不就行了!

镜头语言呈现不出来的,台词里安排不到位的,演员表现不能够的,用旁白一说就什么都有了不是么!

观众都是智商不足70的理解战五渣,能享受如此华美灿烂又简单易懂的「配图说书」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什么「文本解读」什么subtlety,图森破乃已无啊,骚年!

鲁赫曼大导演教给你说,买个名著的版权,弄一群大明星来,不管拖不拖时间都把场面做大,不管有没有必要都搞成3D的,就能做出一部好电影了!

在旁白孜孜不倦的帮助下,本片的演员们基本上只要穿得漂漂亮亮地摆pose就可以了——至多就是在「摊牌」这种「抓马高潮」部分临时表演一下「神经病」。

根本不存在什么角色塑造啊人物连贯内心层次啊这些演员的基本修养问题。

饶是这么简单的要求,女主角居然也做不到!!!

Mulligan无疑是「极简主义」的推崇者,从我头一次在《华尔街》看到她至今,除了「面无表情」之外她脸上只出现过三种神态:歪着嘴笑,歪着嘴眼中噙泪,歪着嘴大喊大叫。

(PS:鉴于本片中无数大特写又是3D,友情建议有对称强迫症的同学在入场前先吞食一点镇静剂)另外在拍摄本片前她肯定向另一位花瓶界的翘楚暮光女讨教学习过走路姿势。

Carraway去Tom家吃晚饭那场戏里,看着这位正在饰演「大家闺秀」的妹子僵着肩膀脚动手不摆地走去花园,我就彻底放弃从Daisy这个角色上发现哪怕一丝半毫原著中「集天真浪漫与不负责任与一体充满诱惑的女神」的影子了。

就算在花瓶界,这也是只配拿来插鸡毛掸子的那一款。

这也倒好,正所谓「没有希望就无所谓失望」,以后再看她演戏可就省心了。

--------我是带盐的分割线---------又被投诉看不懂。

自己读了一下,确实不体贴没有读过小说的同学。

所以下面为这些同学带盐,理一下大概的人物关系和一些个人觉得很重要但电影里没有拍的细节。

良心建议还没有看过电影的回避。

1. Daisy, Carraway, Baker, Gatsby和Wilston夫妇都来自西部,所以这一群人其实来自「西部时代」(电影最后用旁白总结交待)。

Daisy和Baker「顺流」变成了「东部时代」的人,而Gatsby和Carraway固守「西蛋」,前者最后死在了那里。

Wilston本来是想把老婆Myrtle带回西部,也双双悲剧。

2. Daisy跟Myrtle是被对照来写的。

Myrtle的狗相当于Daisy的女儿。

Myrtle买狗的场景在书里有非常详细的描写。

她问狗贩子是"boy or girl",狗贩说是boy而Tom一口咬定是bitch。

小说里暴露Myrtle奸情并最终决定她命运的是一条皮质狗链。

如果这些细节不出现的话,Myrtle说要买狗的那句台词也就多余。

另外Tom是不会把珍珠项链这种象征「高贵」的礼物送给Myrtle的3. Gatsby曾经很风流,Daisy也有过很多男朋友。

Baker第一次见到Gatsby时,他们坐在Daisy的白车里,白色象征「纯洁」。

Gatsby曾对Daisy许诺「照顾她」。

他参军后,Daisy迫于社会环境需要做一个抉择。

她重新结交了许多男人后才嫁给Tom。

戴上Tom送的昂贵珍珠项链嫁给他的那天起,Daisy就再也回不去了。

Daisy最令人倾倒的魅力是她的嗓音。

Gatsby形容说是"full of money"(感受一下)4. Nick Carraway来自一个「老钱」家庭,影片开头那句话的完整版是”“Whenever you feel like criticizing any one, just remember that all the people in this world haven’t had the advantages that you’ve had.”他的家族自称是Buccleuch公爵的后代,但实际上是在Nick叔公这一代才发家致富的。

Nick上的是耶鲁,但只正经念过一年。

这段身世跟Gatsby「宣称」的非常像。

因家教关系,Carraway是一个「不轻意直陈观点」的人,他才不会大声说出「我受不了你们」这样的话。

5. Baker比Daisy小几岁,非常「佩服」Daisy。

书中描写她说「好似用颧骨平衡着什么东西」。

Carraway认为Baker喜欢说谎并靠此技巧来维持很雀跃的肢体(浪漫)和很淡漠的神态(实际)之间的平衡。

Baker就是正在「东部化」的Daisy。

她跟Carraway的关系进展也跟Daisy和Gatsby同步。

最后分手时她对Carraway说"I don’t give a damn about you now, but it was a new experience for me, and I felt a little dizzy for a while.”(「我现在对你的事已全无兴趣,不过这对我倒是个新奇的体验,有那么一会儿我竟也有几分心醉」)实际上是借她说出了Daisy对Gatsby的感觉。

6.因为以上这些人彼此之间错综的关系。

所以小说里的人与人之间都是「同谋」关系。

Tom带Carraway去见情妇Myrtle使之成为「同谋」,Gatsby委托Baker向Carraway提出「请Daissy来唱下午茶」的要求,使两者成为自己的「同谋」。

Gatsby想要靠给Nick介绍业务来深化他们的「同谋」却被后者拒绝(所以影片中Garraway说这是"favor"不妥当,他对Gatsby始终持「保留意见」)各种「同谋」关系的变化推动情节发展。

从酒店里摊牌到Gatsby被枪杀这段高潮戏集中体现了所有这些「同谋」关系的变化。

7. “It takes two to make an accident.”是Carraway吐槽Baker的驾驶技术太糟时后者的辩解。

这句话既体现了Baker的carelessness和「不负责任」,对Myrtle车祸做了预告,也是对所有「同谋」关系造成的悲剧的注解。

在两人正式分手时,Baker对Carraway重复了这句话。

因为Carraway只是half loved her,她又too wise,所以他们的关系才没有演变成悲剧收场。

8. owl-eyed man就是Carraway和Baker在图书馆里遇到的那个老头。

他在小说中的台词是「这些(指Gatsby的书)都是真的」。

意即无论他表面上看起来是怎么样的人,围绕他有什么样的谣言,他的内心都是真诚的。

事实上Carraway直到车祸后才认识这一点并「终于认同Gatsby」。

Carraway打遍电话寻遍友人未果后,这个他一直不知道名字的老头不请自来地参加了Gatsby的葬礼。

9. Tom一开始就知道Gatsby是暴发户绝不可能是牛津人的原因是后者穿的衣服和开的车太鲜艳(「老钱」们多用深色)原话Tom是说「他穿粉色西装」,Carraway看Gatsby的最后一眼也强调了「粉色西装」。

这些鲜色是Gatsby内心的「浪漫」与「激情」的外在表现。

是以有扔衣服的那一段和Daisy哭着说「我从来没见过这么漂亮的衬衣」。

10. 小说里使用了夏、秋、冬三季来发现从「金光灿灿」到「大雪茫茫真干净」的人事变迁。

但是「冬天」出现在Carraway对自己学生时代的回忆里,地点是Wisconsin,此州名的意思是「我们居住的地方」。

通过这段回忆,Carraway意识到「我是冬天的一部分」以及「这是一个关于西部/方的故事」,也即意味着「西部/方时代」的逝去。

大致上就是这样。

至于译本我并不知道哪个比较好,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读中文版的时候是遥远的初中……已经完全没有印象了<--所以叫小孩读「名著」根本没有意义。

 8 ) 了不起的Leonardo

这是今年看过的最好的电影,Leonardo的演技已经牛逼到其他人的戏全部为他服务的程度。

女主角Carey Mulligan的表演很蛋疼,那种墙头草的感觉一点没表现出来,虽然导演已经在她出场时极力渲染,还是很令人失望,实在是没什么气质也不够美貌,让人纳闷为啥这俩老爷们都看上这个女的了。

Tobey Maguire依然不会演戏不多说了,年轻时候看着还有蛋白质男孩的萌感,现在老了很没看头。

Joel Edgerton表现一般基本令人满意。

那个蛋疼的女巨人完全为了剧情而存在也没啥可说的。

音乐非常好。

故事本身对于我来说谈不上感人,就是一个痴汉为了心中的女神成为高富帅结果最后为了保护这个没素质的女人还牺牲了的故事。

有几个戏Leo的演技彻底征服了我,一个是Gatsby第一次约见Daisy喝茶的故事,满屋子堆满鲜花然后问Nick你觉得花够吗,坐立不安,出去淋雨躲闪,clock碰掉后说“there will be people to repair it immediately",全场都在笑。

另一个戏是Gatsby刚出场,在palace一样的家里歌舞升平奢华无比的场景里出现,回眸一笑就那么出现在Nick的视野里,温文尔雅,年轻才俊,彬彬有礼,举手投足都蓬荜生辉,天之骄子的气势汹涌,完全看不到曾经的贫苦童年。

还一个难忘的戏就是Tom一家和Gatsby进城,Gatsby跟Tom坦白之后Tom用言语讽刺Gatsby将其激怒后Gatsby的怒火失控,当时的气氛渲染让在座观众都屏住呼吸了,Leo脑门都快憋爆炸了,实在是演的太赞了让观众有代入感。

还有很多的戏,表现Gatsby近乎愚蠢的执着,为了爱情不惜毁灭的情感,Leo都拿捏的出神入化。

看完这个故事,在想take home message有哪些。

首先daisy只是一个普通女子,爱慕虚荣,对爱情有点幻想但是终究被现实打破。

爱情是个虚无缥缈的东西,人生短暂,没几个人跟真爱结婚了,而过去的事永远无法弥补,这是Gatsby不理解和奋力克服之处,他最后不可挽回的失败了,因为发生的就是发生了,Daisy说她爱过Tom,Gatsby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他希望时间回到5年前,她们的世界里没有Tom这个人出现在这个爱情故事里。

这痴狂的劲儿,让我想起来霸王别姬里的张国荣,少一分一秒都不算一辈子。

电影在开始的那一束绿光中结束,象征着希望,它看着很近又其实很远,看起来触手可及,实际已经远远pass了你。

Gatsby很伟大,他抓住了商机,从穷小子成为暴发户,为爱情费尽了心思,又为爱情放弃了生命。

感谢Leonardo,诠释了这样一个独特而触动人心的角色,让我们已经见怪不怪的心又为所谓的爱情感慨了一次。

 9 ) 没有人比得上盖茨比

你离开之后,纽约拔地而起后停在空中爆炸,从此这里变成一片废墟。

电影的金色边框框住一个个名字,层层叠叠的,尼克最后写了一地散落的书稿,提起笔,在封面上加上了「THE GREAT」。

纽约飞速的向上生长着,每一个窗口看上去都大同小异,没人知道房间里面的世界是百无聊赖还是活色生香,可是谁在乎呢,要知道整个城市都在向前跑着,没人会回头看看被时代裹挟前进的人。

故事总是开始在within and without的时刻,narrator也总是一个这样within and without的人,尼克站在窗口醉眼朦胧的望向窗外的时候,早该知道大繁华的赠品都是大毁灭,冷漠的人依旧能一如既往的活着,而自己这样会在混乱派对上停下来看一眼窗外的敏感者,才会一直带着各种折磨与遗憾,在心中尖叫着窒息着却无人倾听。

我原本期待盖茨比家的盛宴能够更奢华更糜烂,可惜导演似乎尽力的想让大家记住盖茨比曾是个没什么品位的穷小子,所以宴会的排场弄得跟迪斯尼乐园游行一样,焰火升起的时候我神情恍惚,几乎以为马上会听到中英粤三语的“亲爱的游客们我们已经到了闭园的时间”。

还好镜头从戒指向上拉升,火光照映下终于见到了熟悉的老朋友盖茨比。

不管莱昂纳多怎样被说“就是靠没表情和皱眉撑起全场”,我还是固执的相信这就该是盖茨比,该是帆船上的机灵小子盖茨比,该是一贫如洗的军官盖茨比,该是欺名盗世神秘莫测又无比纯白干净的盖茨比。

至于并没有冷艳而只有嘴角向下的无辜姑娘黛西,我还是愿意保留让她活在「成长教育」的清冷英伦抽烟喝酒上床会来的更好一点的意见,她的无害的美,撑不起黛西的无以伦比与脆弱不堪。

黛西不该是这样,我在期待她能笑的更放肆也在期待她更艳俗,黛西该是明白“当一个美丽的傻瓜就是一个女孩在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活法”的人,她应该更昂扬更挺拔,无忧亦无惧。

至于其他角色,其实大都与我的期望相差不多,但是又有没有完全一致的感觉,总之无功无过。

而颇受诟病的Jay-Z乱入,也没有将我带出戏很远,大概要明白纸醉金迷的纽约有多么荒唐脆弱,是需要在不合时宜的时刻出现时代错乱的音乐的吧。

比起盖茨比的大宅子,更让我惊艳的竟是修理厂。

修理厂的破败和那个大眼睛广告牌,竟然与我读书时所想一模一样,不,甚至更甚于我的想象,让我觉得自己的想象如此匮乏。

那些烟尘和叮当声,莽撞的修理厂老板和伧俗的老板娘,我想故事就是该被这种荒谬所终结,修理厂的所有沉闷都让我想起一句话,叫做“世界崩塌了,不是一声轰隆,而是一声唏嘘。

”我多么喜欢盖茨比与黛西相见的那一段啊,电影散场后那一帧帧画面不断地回放,让我一度被这个故事困住,身陷情绪的沼泽无法脱身。

盖茨比从后门溜走再从雨中出现的画面让我几乎想要合住书页或是离开影院,那个游刃有余从不畏惧的人变成十几岁的男孩,他的眼神尽头是对岸的绿光,他伸出手又不敢触碰的样子让人愿意相信世间任何一种形式的美好。

电影中他得意洋洋的展示自己的城堡的样子,他一件件向黛西扔衣服的样子,他笑得如同向来就是如此、从未走过黑暗的样子,这一切都是后来尼克所说的“我从未看到过世上有比盖茨比还要乐观的人”,也是尼克所说的“他是最美好的人”。

他太纯粹了,他就是上帝为什么要造人出来的原因。

菲茨杰拉德是个卓越的写作者,他让故事停在最绝望的地方,并且迅速的毫不留情的,把任何一点希望的火星细心的一一踩灭——没有希望,没有光明,我们活着,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把事情搞砸,而那些明白这个道理却又有能力与之和平共处的人,上帝选择让他们在最绝望的时候死去。

唯一让我欣喜的是,盖茨比倒下之前,还以为那个电话是黛西打来的。

I am being stuck in the story.我不知道这个故事还有没有能让我觉得美好的结局。

让盖茨比和黛西在一起?

不,黛西不可能完全否认自己的过去也不可能放弃三十五万美金的订婚项链——谁能放弃呢,换我我也不可能——更何况这个结局伧俗不已。

让盖茨比一个人远走高飞?

不,他不会的,他是在码头对岸盖起一座房子,收集所有过路的星光,却只为邀请黛西在一个下午路过喝喝茶的人,他房间里的艳舞女郎宽阔泳池,他背后的蜚语流言万种猜测,都在陪他等着那个人,他不会走,他的人生只有和黛西在一起,或等着和黛西在一起。

让盖茨比继续等下去?

绿光对他失去意义的那一刻,这一个选项已经被他从清单中永久的划去。

盖茨比没有好结局。

他肮脏纯净,他太固执太善良太真诚又太世故。

他全盘接受命运抛给他的所有绝望,然后执拗的拖拽着命运走向他想要的方向。

可是一个人怎么能够打得败命运。

我们奋力前行,小舟逆水而上,不断地被浪潮推回到过去。

所有的人都是烂人。

没有人比得上盖茨比。

 10 ) 关于原著最后一句话的翻译

之前看过原著,昨天去影院看了电影,感觉基本还原了小说。

特别是电影最后一幕,用打字机打出了原著中的最后一句话:So we beat on,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 这是对整个故事的升华。

之前看过好几个版本对这句话的中文翻译,大部分的翻译是,于是我们奋力前行,逆水行舟,不停地被推回到过去。

总感觉这样翻译不太恰当,不能完全表达作者要传达的意图和小说的主旨,还显得有些悲观,我们在努力向前,却总是被逆流的河水推回到过去。

看完电影,再次沉浸在这个悲惨而令人深思的故事中,被盖茨比对往昔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所感动。

特别留神了电影旁白对最后一句话的断句:So we beat on....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borne back....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 结合整个故事,我个人觉得,最恰当的翻译,应该是:我们奋力前行,逆水行舟,直到回到美好纯真的往昔岁月。

盖茨比努力地付出一切,他要逆着时间的河流,回到过往,找回那段美好纯真的爱情。

他说过,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回到过去,重拾那段美好的感情。

我们现在的艰辛付出和不懈努力,都是为了找回当初拥有过却稍纵即逝的美好事物,比如亲情、爱情、友谊。

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长久的拥有这美好的一切。

可是当我们通过努力,不断实现物质上的富足时,却逐渐变得自私冷漠,逐渐忘却自己当初所要追求的美好事物,迷失在穷奢极欲之中。

很少有人像盖茨比一样,在纸醉金迷之中,始终执着于对美好纯真的追求,心中的那盏绿灯始终点亮着。

这正是盖茨比的了不起之处。

《了不起的盖茨比》短评

了不起的恋爱脑

4分钟前
  • Popsicle
  • 推荐

改的面目全非。人物性格大变,叙事节奏混乱。那么多场糜乱的聚会戏完全没有必要,有这个时间把四角关系交待清楚不是更好么。反正是一部特别失望的作品。

9分钟前
  • eileen
  • 较差

有一次,我在手机上用拼音打“哈哈哈哈”,竟然出现了“盖茨比”,这真是命里注定。

11分钟前
  • 囧叔
  • 推荐

太难看了,CG造出来的场景十分虚假,反倒显得浮夸的纸醉金迷廉价了,故事走马观花,人物毫不立体,怪不得连金球音喜都没提上

14分钟前
  • SpyLiu
  • 很差

这部电影空有华丽的外表,内核却是一个略微狗血的爱情故事,主题空泛,结尾仓促。菲茨杰拉德不知会做何感想。所以相比于此,我更想看《了不起的比尔·盖茨》。

18分钟前
  • 王写写
  • 还行

屌丝逆袭一时爽,终究还是火葬场

19分钟前
  • McDull
  • 推荐

what a liar, a bitch, a scum, and a gay.

22分钟前
  • null
  • 推荐

做音乐的人脑子有雾吧!!本来就不怎么样的片毁的更丁点儿不剩了

26分钟前
  • B超
  • 较差

3D是为art deco而生的! 我愿意花50块只看片头片尾

31分钟前
  • saturdaylou
  • 较差

这不就美国版小时代吗,如此华丽的时代就写出这么一个矫揉造作的爱情故事

34分钟前
  • Julio777
  • 还行

最喜歡的還是Gatsby在Nike家邀請Daisy來飲茶那一段。這位名利場上的不凡紳士變得像個孩子 因為太緊張的緣故 他還摔壞了壁爐上的一隻鐘錶。停止的指針再也沒有赱動 可卻帶赱了他和她最好的時光。既然已經過了可以為愛情去死的年紀 那麼就在愛里深情的活下去吧。除了穆里根長得有點像豬頭 一切都很完滿。

36分钟前
  • 曼靑
  • 推荐

做一个傻子多么好。了不起的某个人,不是说他能够创造多少财富和赢得多少女人,只因那种内心深处坚守着赤子之心般的执着,和永远看到希望的眼睛。

39分钟前
  • 海鹰
  • 推荐

盖茨比衬着烟花登场那一瞬间全场爆笑,居然还停留了好几秒,配上尼克望穿秋水的眼神散发着浓浓的基味。开头节奏稍慢,后半段很畅快,结局意外得好!画面特别梦幻,音乐整体不错,但被偶尔出现的摇滚和RAP弄得有点不知所措。

40分钟前
  • Sempurna
  • 力荐

一般般.....就只能用纸醉金迷来形容了

42分钟前
  • 宅子路
  • 较差

这拍法不是在塑角色 而是主张还原原著情感:坚贞不渝的相信 粉饰不来的身世 无可改变的死亡 以及流转飞逝的人心 或许正因为太忠于原著 才会想到使用复述经典句子 并让字母一个个飘散的手法 可惜看时(虽找不到更好的手法)仍显得违和 另外 片中那番纸醉金迷意外缺乏爵士精神 萨克斯无补 主题曲好亦无补

43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三星半,视觉效果赞,但这故事把重点放在视效上本来就怪怪的……配乐感觉是卯足了劲要把那些大牌歌手新曲都用上,搞得不伦不类(歌单独拿出来倒是都挺好听)carey妹子和elizabeth debick都超美。小李又贡献出了在高潮部分用力过度令我笑场的表演……(真的不是黑

47分钟前
  • this c charlie
  • 还行

说还原度很高的,真的你们用心看了吗。处处跳脱处处浮夸凌乱而空洞。这片子想说的其实是过度拜金后的内心空洞哎~老版本的就够难看了,这居然比老版本的还要难看。Gatsby出场的特写那夸张的烟花背景让我以为頭牌牛郎来到了花花迪士尼。背景做出的特效都金闪闪的,纸醉金迷也不是这种特效糊弄的破玩意啊

52分钟前
  • UrthónaD&#39;Mors
  • 较差

小李子还是一如既往的帅,女主虽美,但真的很不喜欢她这样犹犹豫豫的墨迹的性格,亲手毁了自己的幸福,毁了男主

53分钟前
  • W之芮
  • 推荐

他曾一度拥有,最后又全部失去

58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怎么才能一挥手就有流星?

60分钟前
  • NNMarkloo
  • 还行